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工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08
颗粒名称:
二、工序
分类号:
J314.3
页数:
6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青田石雕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六道工序。选料是至关重要的,按料选题首先要对石料作最基本的选择,然后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进行布局。一件作品一般由一位艺人完成。
关键词:
青田石雕
工艺流程
石料
内容
青田石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六道工序。一件作品一般自始至终由一位艺人完成。
选料布局 石料是石雕作品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艺人若无好石料也难以雕出好作品来,所以选料是至关重要的。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
按料选题首先要对石料作最基本的选择,主要考虑是否结实、脆软。如若石料松散、多裂,或者质量很差、多硬钉,则难以用作雕刻石料。然后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石雕和一般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画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像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
按题选料则与上述相反,先有主观构想,形成了某个新颖构思,贮于脑中,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或许某个时候不期而遇,则会惊喜万分。或者准备雕刻某一类题材的作品,然后对石料作针对性的选择,主要从作品的要求方面考虑。雕刻人物题材要求石色纯净文静,花鸟题材的石料以绚丽多彩为佳,山水题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态突兀多变,精雕作品则要求石料质地优良,石色丰富。许多题材还要求石料有一定的体积。
一般的批量产品,由于有既定的质量标准(包括题材、规格、造型等),在布局上虽然不可能像机械产品一样,一模一样,但也不允许有很大的变化,离开样品很远,所以其布局是比较简单的。而精雕作品的布局则要求别出心裁,别开生面,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故而布局对石雕作品成败以及艺术价值高下有着重要的影响。
打坯戳坯 石雕艺人的构思布局,有点像国画家画山水、花鸟,仅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就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只有少数大型作品或构图复杂的作品,要画设计图或捏泥塑稿。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凿大刀阔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最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打坯中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艺人有所谓“四从”的说法,“四从”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表到里”。
整体给人以总印象、大效果,诸如作品的主体是直立、横置还是倾斜,作品的外形是长方形、三角形还是圆形等,都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再如,外轮廓线的处理对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哪些地方要“开门”(为破长直线的凹线),“开门”的部位、大小等,务须仔细推敲。打坯时必须从这些有关整体效果的地方着手。
“从大到小”,在一件作品中体积(或面积)较大的景物先予定位,其他部分也就容易安排了。“从主到次”,指的是在不少作品中有些体积不大的“眼”,如花卉中的花、人物中的头脸等,先确定它们的位置、大小,就可以此为准,生发开去。“从表到里”,要求首先处理好作品欣赏的第一层次,然后作深入刻画,使作品跌宕起伏,层次丰富。
戳坯是用阔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阔凿戳坯的。戳坯和打坯都要留有余地,以备必要的修改调整,同时又不能太臃肿,要尽量接近实体。对此,艺人有“打坯不留料,雕刻无依靠;打坯打彻底,雕刻省力气”之说。
放洞镂雕 这是一道花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雕刻的过程就是不断剔除多余石料,逐步显现景物实体的过程。作品实体外层的多余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时凿除,实体本身的空间以及里层的丰富层次,只有靠放洞镂雕才得以实现。放洞是为了给镂雕创造条件。放洞得当,可以使作品形态确切,疏密得体,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精巧耐看,严密坚实。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间隔和景物与景物之间进行。艺人十分重视放洞,并在“洞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规则的圆洞,而镂雕则是改造圆洞,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空间与实体互为依存,空间越具体、实体越显露。必要的空间都镂雕出来了,实体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过程概括为“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精刻修光 这是雕刻中的最后一关。精刻用以深入刻画细部,修光用以修饰外貌,使作品显得有生气、更美观、更传神。
精刻时着重刻画景物的细微之处,传神之点。诸如通过刻画眼睛、嘴角,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雕叶筋、花瓣、藤,以表达花卉蓬勃的生机;细镂飞檐、窗花,以表现景物的优美精致。
修光是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简洁可爱。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修光要从结构出发,从质感出发,强调“刀触”,不能将体面交界线都刮得圆浑,含糊不清,否则会使景物显得软弱无力,丧失特征。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艺人使岩石的表面保持其斑斑点点的刀痕凿迹,反而更能表现其硬、糙的质感。修光时的“刀触”将与作品共存,故而必须十分讲究。刀触的方向要与景物结构、生长规律、运动气势相一致。刀触的轻重、缓急、刚柔也应该从景物的质感和作品的情调出发。修光的程序是“从里到外”,与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配垫装垫 石雕作品一般由上身(主体)和座垫两部分组成。座垫对主体起衬托、充实、补充作用,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座垫要以主体为依据,尽量做到形式协调,大小相称,色调稳重,繁简适度,以充实内容,弥补缺陷。
石雕座垫有石质、木质两类。石质垫造型分岩头垫、树根垫、水波垫、几何形垫、云垫、莲花垫等几种。一般山水作品用岩头垫,花鸟作品用树根垫,水生动植物作品用水波垫、岩头垫,人物、炉瓶作品用几何形垫,佛像、神仙作品用云垫、莲花垫。木质垫分造型垫与自然垫两种。艺人大都选取盘根错节的老树桩作垫,既可减轻作品重量,又显得生动自然。
座垫配得太小显得不稳重,太矮了欠气势,太高了又觉得有虚张声势之嫌,因而务求大小相称。座垫色调一般以深色为宜,取其稳重;也有浅色的,求其调和、活泼,以用于小品居多。座垫一般不能做得太精细、繁琐,如果作品上下全身都精细,反而缺少对比,如果想借座垫弥补上身的不精细,则未免舍本逐末。一件作品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配座垫是弥补上身欠缺的手段之一。有的主体内容不够充实,可以在座垫上增添景物。如主体是花卉,座垫上可雕两只小鸟,与之呼应。有的主体不够平衡,可以在座垫某部位增加一些体积,使之构图完整。这类座垫不是被动地起衬托作用,而是主动地参与构图,使之与上身雕件的结合更紧密,更具有艺术性。
装垫时,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档作品都用木螺丝,稍小的作品用竹钉,小件作品则在上蜡时用蜡黏合。
打光上蜡 打光上蜡可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使作品显得高雅、艳丽,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
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号至120号砂布,280号至2000号的水砂纸,以及糠灰、打光粉(金钢砂粉末)、打光油等。
打光时要从粗到细,循序渐进。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签裹软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细部位。然后用各号水砂纸磨揩,最后可用软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复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经久不脱,形成真包浆,俗称“硬光”。
打光时要注意保护景物的体面交界线,否则会使景物的体面转折模糊、结构不清、立体感差。同时要根据需要,区别对待。一般在较大面积的平面、球面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务求反复磨揩,使其光亮可鉴。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光亮度上的某些变化和特定效果。石章的打光,无论砂布、水砂纸,都要平贴于玻璃上,将石章紧按其上磨揩,否则难以平整挺括。最后将石章置于手上,用1000号以上水砂纸及打光油、打光粉揩拭,即可取得十分光洁的效果。
上蜡前先将作品刷洗干净,除去一切灰尘、汗迹,再将其揩干,置于火盆上烤热。加温要缓慢、均匀,防止爆裂。烤至100℃左右,再将黄蜡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渗透到每一细部的表面。然后让作品慢慢冷却,在尚感有余热之时,用细麻布轻轻揩擦,仅留一层很薄的黄蜡余其表面。切忌在作品表面堆积黄蜡,否则如妇女的浓脂腻粉,庸俗不堪。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
相关专题
选料布局
相关专题
打坯戳坯
相关专题
放洞镂雕
相关专题
精刻修光
相关专题
配垫装垫
相关专题
打光上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