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中国成立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05
颗粒名称: 五、新中国成立后
分类号: J314.3
页数: 5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青田石雕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给了艺人们极大的支持。通过组织艺人归队就业、恢复和发展石雕生产等措施,石雕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值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艺人们之间技术交流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指导也使得石雕作品的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备受国内外好评。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石雕艺人逐步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并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艺人。
关键词: 新中国 青田石雕 艺术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怀青田石雕艺术,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积极组织艺人归队就业,恢复和发展了石雕生产。从1955年6月至1956年9月,在城镇、山口、油竹、方山先后成立了石刻小组、石刻合作社。
  据统计,1953年全县石雕从业人员仅35人,产值9300元。到1956年,山口、鹤城、油竹、方山四个石刻合作社共有社员486人,产值22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艺人们生产积极性高涨,互相交流技术,并得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指导,因而技艺水平不断提高,石雕作品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好评。1953年2月,浙江省举办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参加展出的青田石雕作品有《葡萄山》、《梅花筒》、《荷叶瓶》、《横渡金沙江》等。后来,展览会在上海展出,一位波兰贵宾参观青田石雕后,在纪念册上写道:“在离开的时候,我不能不买一块石头,因为这些小石头被中国的艺术家们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它将使我永远怀念美丽的中国。”1956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到杭州访问时,浙江省省长将一只青田石雕花瓶和一件石雕人物作品赠送给他。1956年10月,印尼总统苏加诺到杭州,浙江省省长赠送给他一些浙江省名特产和工艺美术品。他对其中的一件青田石雕很感兴趣。游览西湖时,在先贤祠前厅的卖品部里,他兴致勃勃地换上眼镜,仔细欣赏并挑选
  石雕甚多。
  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长期以来轻视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陈旧观念逐步改变,石雕艺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1956年7月,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被评为石雕名艺人,吴如乾被评为青年艺人。1957年7月,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吴如乾四人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手工业艺人代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的亲切接见。1959年,张仕宽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
  1958年12月,山口、鹤城、油竹、方山四个石刻生产合作社都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建立青田县石雕厂,下设四个分厂。1960年10月,四个石雕工厂重新转为县属集体企业,当时共有职工368人。
  集体企业十分重视培养技艺人才。1956年前后各厂都招收了批比青年艺徒。1958年又选送了10多名优秀艺人和青年学徒到浙江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系学习,选派两名青年艺人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进行创作研究,同时还抽调20多名艺人到辽宁、云南、杭州等地传授雕刻技术,帮助当地发展玉石雕刻。
  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青田石雕的技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和优秀作品。特别是名艺人张仕宽的《葡萄山》和潘雨辰的人物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对青田石雕的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金精一的《梅桩瓶》、吴如乾的《牡丹瓶》、杨楚照的《酣睡》和大型作品《吴越王射潮》、《西湖全景》也都深受好评。林如奎的《高粱》、《冰梅》是继《葡萄山》之后,运用传统花卉技艺表现时代新意的佳作。1964年5月,郭沫若到青田参观石雕工厂,面对琳琅满目的石雕作品,挥毫写诗,热情赞扬青田石雕“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
  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之风横行,把传统题材的石雕作品斥之为“复古”、“倒退”,将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石雕作品砸毁。1967年至1969年,青田两派武斗不止,工厂长期停工。之后,工厂虽逐渐恢复生产,但创作内容强调“突出政治”,以“革命路线”、“样板戏”为主要题材。
  1971年至1972年期间,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提出要加速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扩大出口。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青田石雕的产销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在1972年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高粱》等作品受到好评,《人民画报》、《红旗》、《人民日报》等报刊也都分别作了介绍。1973年2月6日,成立了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统一管理全县的石雕供产销工作。工厂招收青年学徒,扩大职工队伍。在鹤城镇居民和农村社队建立了50多个石刻小组,大力发展石雕生产。该年完成石雕出口产值106万元。1974年初,因“批林批孔”运动,青田石雕生产计划不足,石料短缺,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产值急剧下降。1975年出口产值仅3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田石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青田石雕展出了艺人们精心创作的20多件作品,其中有《群马》、《报春》、《葡萄山》、《松鼠葡萄》、《冻梅》、《高粱》、《谷子》、《吊环花篮》、《爵》、《民族小孩》、《九龙瓶》、《密林深处》、《百鸟颂东风》、《花果篮》、《杨梅》、《松竹》、《荷花》、《八棱瓜》、《山茶花》等。张梅同的《葡萄山》、《松鼠葡萄》、《冻梅》和林如奎的《高粱》被选入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邓小平参观工艺美术展览时,赞扬倪东方的《谷子》说:“俏色用得好。”1978年5月,我国领导人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把林耀光创作的《群马》赠送给金日成主席。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虽仍然大量生产程式化的具有实用与观赏功能的规格产品,但在石雕艺术如何反映新生活、新精神上作了多方探索,出现了一批优秀石雕艺术家与优秀作品,使青田石雕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其观赏功能已占主导地位。因此,这一时期青田石雕已发展到观赏实用品阶段。
  80年代以来,青田石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首先是一批石雕艺术家更趋成熟,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品。
  在历届全国评比中,青田石雕赢得了很高声誉。
  1982年5月,在江苏连运港召开的“全国贝雕画石雕产品质量评比大会”上,青田石雕厂的批量产品荣获全国第一名。石雕作品《高粱》、《春》、《秋》、《葡萄山》、《江南春》、《花果篮》获优秀作品奖。
  同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大会上,青田石雕荣获国家“银杯奖”。林如奎的《高粱》、周百琦的《春》、倪东方的《秋》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1984年4月,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林耀光的《千里雄风》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1985年7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留秀山的《葡萄山》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1986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倪东方的《秋菊傲霜》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并被确定为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
  1990年8月,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夏法起的“印章雕刻”获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几年来,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石雕优秀作品被选送国外参加展览。1982年,选送石雕作品在日本、美国、塞浦路斯、马耳他、意大利、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等地展出。198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展出。在赴香港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大型作品《西游记》,是由石雕艺术家杨楚照为主设计雕刻的,先后还有8位艺人参加了雕刻。作品长1.5米、高0.9米、宽0.4米,重236千克。此件作品按石料各部位的不同质地、色泽、形态,周密构思,巧妙布局,精心雕刻了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花果山”、“龙宫借宝”、“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过假西天”等几个重要情节,刻画了100多个人、仙、神、佛、妖怪形象,并配上名贵的花梨木嵌铜花纹底座。作品气势雄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典雅华丽。在香港展出时轰动一时,并被香港“宋城”收藏。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青田石雕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家庭石雕业,从过去依赖集体,改变为自主产销,出现了众多的石雕专业户。他们有的上山开采石料,有的到全国各地采购石料,有的从事或组织生产,有的推销产品。不少专业户从产到销,自行配套,从而扩大了销售渠道,发展了石雕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山口村1984年有965户人家,其中从事石雕和叶蜡石开采的共920户,占总数的96%,年产值200多万元。至1986年建房43幢,共15000多平方米。全县石雕产值大幅度上升,1977年仅63万元,1985年为622万元,1986年达817万元。
  80年代以来,传统的“普及品”开始逐渐消失。这些“普及品”具有规定的造型、规格和相对稳定的统一价格,便于生产和销售,但不利于艺人因材施艺地发挥艺术创造精神,不利于充分利用石料。除石章外,基本上生产无固定规格的“精刻品”,一般已不考虑产品的实用功能,它不再受一般工艺品“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原则”的制约,而完善了“特种工艺品”的艺术个性。因此,青田石雕艺术已进入观赏艺术品阶段。
  进入90年代,青田石雕行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1)对四家石雕工厂实行改制,安置职工,拍卖厂房,重新实行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县工艺美术公司也完成改制,由青田县石雕行业办公室履行管理职能。(2)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迅速壮大了雕刻队伍,偏远山区及邻县从业人员向城镇集中,如岭头村已有60多人、山口周边山村约有1500人、北山有100多人、泰顺有60多人在县城、山口落户从艺。目前,全县石雕从业人员约万余人,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首、由37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及110位中级工艺美术师组成的创作队伍。(3)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失衡的状况基本改变,青田石雕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对青田石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了较深入的开掘。《青田石全书》、《青田石雕技法》、《青田石雕图鉴》等专著受到广泛认可。(4)政府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分别于1992年、2001年举办两届“青田石雕文化节”,在上海等地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投资兴建“青田石雕博物馆”,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青田石雕的知名度。(5)重视培育石雕市场,先后建立了水南石雕市场及山口石雕城,计有经营户200多家,形成了上规模、上档次的石雕市场。(6)石雕产值迅速提升,据统计,1992年为2600万元,2002年为4.3亿元。同时,人们正在形成共识:不能把石雕业看成为可无限扩展的“支柱产业”,而应视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产业,要珍视有限的宝贵矿产资源,努力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多出精品,创造更大的辉煌。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