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明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702
颗粒名称: 二、元明时期
分类号: J314.3
页数: 3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印章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青田石的命名由来。印章在古代被称为玺,是一种持信之物,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章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青田石也因其被大量用于制作印章而被称为“图书石”。在元、明时期,青田“图书岩”还为振兴我国的篆刻艺术作出过贡献。
关键词: 印章 青田石 雕刻

内容

印章古时称玺,是一种持信之物,无论官民皆可称用。秦汉以来,只有天子诸侯用的印章称玺,臣民用的称章或印。唐宋间兴收藏鉴赏印,明代徐官《古今印史》载:“古人于图书、书籍皆有印记某人图书,今人遂以其印呼为‘图书’。”因古时青田石被大量“雕刻图书印记”,所以青田石被称为“图书石”,并将与青田石有关的事物均冠以“图书”二字,诸如“图书山”、“图书洞”、“图书凳”、“雕图书”,等等,相沿成习。青田“图书岩”在元、明时期,还为振兴我国的篆刻艺术作出过贡献。
  韩锡胙(1716—1776),青田人,清乾隆举人,官至苏松督粮道,工书画,诗古文尤俊拔,对印学深有研究。他在《滑疑集》中记载:“赵子昂(孟頫)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可见,在著名文人中,是赵孟頫最早用青田灯光冻石作印。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载:“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到明代,温润的青田冻石很快风行印坛。
  明代被后世推崇为印学开山祖师的文彭,他后期治印皆用青田石。文彭在南京国子监时,一天他坐小轿路过西虹桥,看见一头驴子驮着两筐石在前,一老汉肩挑两筐石随后。不一会,那老汉与一商人怒骂起来。文彭上前询问,老汉说:“他答应买我的石头,我把石头从江上运到这里,请他再给一些搬运费,可他就是不肯,才惊动了你。”文彭仔细看了那些石头后说:“你不要和他争了,石头我买下了,搬运费我加倍给你。”文彭买得四筐石,将石锯开一看,佳者即青田灯光冻石,下等的亦近所谓“老坑”。本来文彭所刻之印都是牙章,自己落墨而请南京李文甫刻,所以文彭的牙章有一半出自李手。自从得到青田石后,他就不再作牙章了,“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
  在明代,石质印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铜、牙等而占绝对优势。在冻石中,青田灯光石尤受推崇。明代屠隆(1542—1605)《考槃馀事》载:“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
  元、明时期,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尚雕刻笔筒、水盂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在山口村龙溪庙里,原有一只用青田石雕刻的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100千克,上刻“明景泰壬申年(1452)春立”字样。此炉三足齐腹鼎立,无耳无盖,亦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但炉口、炉腹的圆周和三足均分已很精确。1957年,山口修筑公路时,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墓志碑一块。此碑系用山口尧士山的红色花石制成,高48厘米、阔24厘米、厚7厘米,碑文计270余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在浙江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仪态端庄,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此外,明初时有的还将青田石雕刻成首饰,“盖蜜蜡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蟢,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可见,元、明时期的青田石雕主要制作石章等实用工艺品,虽其圆雕技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尚处于实用品阶段。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