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田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8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青田石
分类号: P578
页数: 30
页码: 7-36
摘要: 本文记叙了青田石矿的形成、性状、分布、开采,和青田石种类分述。
关键词: 青田石 石矿 种类

内容

第一节 石矿 一、形成 二、性状 三、分布 四、开采
  第二节 种类 一、封门石 二、旦洪石 三、尧士石 四、白垟石 五、老鼠坪石
  六、季山石 七、岭头石 八、塘古石 九、武池石 十、其他
  附:青田石种类表
  第一章 青田石
  青田石是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一种名贵彩石,它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斑斓、花纹奇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田石雕的理想石料,也是篆刻艺术最早采用、应用最广泛的最佳印材。
  第一节 石矿
  一、形成关于青田石的生成,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说住在西天瑶池的西王母,每逢蟠桃成熟的三月三,她就大开宝阁,大摆寿宴,邀请诸仙赴蟠桃盛会。群仙纷至沓来,给王母祝寿。一次西王母兴来之时,随手将一杯琼浆洒向人间,恰巧落在青田山上,从而生成了许多如珠似玉的冻石。还有说是人类慈爱的母亲女娲,用熔炼后的五色石补天,并将剩余的一些补天遗石撒向大地,其中一块落在青田山上,变成了五彩斑斓的青田石。又有说是后羿奉命来到人间,冒着天上十个太阳的灼热,搭上神箭,拉满神弓,接连射下九个太阳,杀灭了毒蛇猛兽。在回天庭途中,他的汗水滴落在青田山上,从此山上生成了许多色彩绚丽的青田石。
  现代科学家对青田石的形成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29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叶良辅、张更由青田县城至山口,再由山口西行经大安、下陈、冯垟、半坑、小岭至大岭阜达季山,进行实地考察,选取标本不下半百。后由李璜作分析,张更作比重测验,叶良辅作研究,写成《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的论文。文中指出,“青田印章石,显由流纹岩与凝灰岩所变”,“为中级高温溶液与火山岩互起变化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学者对青田石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数研究者认为,青田石属叶蜡石,叶蜡石矿的成因与火山岩和浸入岩有关。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在山口矿区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地质考察,将获得的地质资料整理成《青田县山口叶蜡石矿床地质特征简介》。文中认为,矿床属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形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矿区处于青田—寿宁火山裂隙喷发带,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夹火山沉积岩大面积出露。由于火山活动,热水溶液作用于火山岩,促使硅酸盐矿物分解,并进行有规律的迁移、富集和重新组合。成矿作用是在“半封闭”的有大量水的参与而无铝加入的条件下,以“就地取材”的交代方式进行的。
  地质学者何英才认为:青田山口叶蜡石矿的成矿时代为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属火山气液改造叶蜡石矿床。矿体主要附存在酸—中酸—中性火山岩的蚀变岩石中,常组成次生石英岩的一个相带,是火山活动过程中,伴随岩浆上升的气液(包括部分天水)交代、分解早期形成的岩石或火山活动同期的岩浆物质(如长英质玻璃、火山灰等),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改造,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成分重新组合,就地沉淀或沿裂隙经过运移充填而形成。
  二、性状
  青田石中的矿物成分及组合复杂多样,多数青田石属叶蜡石型,也有少数以迪开石、伊利石和绢云母为主要矿物成分的品种。在青田石中还混生少量的刚玉、蓝线石、红柱石、蓝晶石、黄铁矿等,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玉相学特征(见表1)。
  青田石矿石呈青白色、浅黄色、灰白色、褐紫色等,有蜡质感,均质块状,摩氏硬度1~2级,比重2.6~2.7t/m3。耐火度1630~1730℃,白度71~94度,二者一般与氧化铝含量成正比。青田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叶蜡石化学式为Al2[Si4O)(OH)2,理论化学成分为Al2O328.3%,SiO266.7%,H2O5.0%。青田石的化学成分以Al2O3与SiO2为主,两者约占90%,其他成分有Fe2O3、CaO、MgO、Na2O、K2O、Ti2O等(见表2)。
  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差异,使青田石不仅呈现出各种类型,同时也使其质地、色彩、花纹千变万化。
  青田石中矿物的含量决定了石质的硬软,一般氧化铝含量愈高愈软,反之氧化硅、氧化铁含量愈高愈硬。纯叶蜡石型的青田石,其SiO2与Al2O3成分非常接近叶蜡石理论值,杂质离子、外来离子、层间离子少,石质细腻,硬度适中,石色以淡青、浅黄为主,属高档雕刻石。高硅质叶蜡石型,其Si的含量偏高,石质较粗,硬度较大,属较低档雕刻石。高铁质叶蜡石型,Fe的含量偏高,石色较深,一般为暗红色、黑色,不透明,属低档雕刻石。
  青田石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了外在石色、质地、透明度的差异。青田石的颜色主要由Fe3﹢、Fe2﹢、Ti4引起,并呈现红、黄、绿等色。当这些致色元素含量小于0.25%时,形成浅色调,透明度较高;当其含量大于0.5%时,石色变深,透明度降低。次要矿物对石色亦有很大影响,如含刚玉呈深蓝色或浅蓝色,含红柱石呈粉白色或肉红色,含蓝线石呈淡蓝或紫罗兰色等。
  青田石中质地纯、透明度好的“冻石”,是很纯的细小致密结晶(隐晶)质叶蜡石。在气液交代—充填之叶蜡石矿床中,气液对原岩改造形成为叶蜡石“矿浆”,沿构造破碎带迁移、沉淀,规模一般不大,但矿石质量较好,所谓“冻石”多产自此类矿床中。青田石中的花纹是在矿石蚀变过程中受外力的挤压,而使各种色素矿物相互浸染、压固、胶结等而形成的。
  三、分布
  19世纪30年代以来,地质学者对青田石的地质状况、矿床、资源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记述。
  1929年冬,叶良辅、张更对山口等地叶蜡石矿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编写了《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的专论。1929年,在《青田经济调查》一书中,有《石业调查》一篇,记述了当时青田石的主要产区及开采方法等。
  1936年的《浙江月刊》,载有林保持写的《青田之石业》一篇,记述了青田石之产区等情况。
  1950年,华东局三〇一队、浙江省五七九队(后改为温州队)等对测区开展过以矿产普查勘探为主的地质调查工作。
  1960年至1963年,建工部非金属地质公司华东公司五〇三队对山口旦洪—封门工区进行详细调查工作,并编有《浙江省青田山口叶蜡石矿详查报告》。
  1974年至1979年,浙江省地质局区测大队对青田进行正规的一比二十万区测工作,其资料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79年,浙江省建工局非金属地质队对北山、双垟叶蜡石矿进行踏勘,准备投入详查工作。
  1980年至1983年,省建材地质大队对山口尧士工区进行详查,编有《山口叶蜡矿区尧士矿段详查地质报告》。
  地质学家认为,浙江东南部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由于燕山运动强烈影响,区内构造变动频繁,并导致该区晚侏罗纪及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的广泛分布。叶蜡石是青田县分布最广、最著名的矿种,主要矿点有山口、方山、塘古、山炮、白岩、岭头、季山、周村、下堡等。
  青田石矿点,以山口—方山一带的山口叶蜡石矿区最大。该矿区位于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喷发带中部,北山—山口火山洼地中,山口—油竹南北向断裂带通向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全长6公里。自北向南,按现状,有尧士、旦洪、封门、白垟、老鼠坪五个矿段。根据矿化带的分布出露特点,划分尧士、封门和白垟、老鼠坪三个矿段。
  1.尧士矿段:位于矿区最北端,矿化带走向长500米,宽150至250米,倾向西,倾角10度到20度。矿体呈层状,分上下两层,产于矿化带中。
  2.封门和白垟矿段:包括旦洪、吉底(禁猪)洪,矿化带从吉底洪至白垟,长达2500米,宽约200至400米。地表在封门和白垟之间,有600米未见矿化带,而根据矿山生产平巷和深部钻孔资料,该矿段的矿化是连续的,呈层状,是规模最大的1个,倾向北西,倾角10度至15度,矿化带的厚度一般为40至60米,最厚度110米,最小厚度10米。
  3.老鼠坪矿段:位于矿区最南西端,矿化带似层状,长300米至400米,宽30米至40米,厚20米至30米,走向近东西向,倾角近水平,矿化带断裂被切成3块,矿体产于矿化带中。
  根据地质资料,山口叶蜡石矿为中至大型矿,矿石质量较好,是工艺雕刻、陶瓷耐火材料的理想原料产地。
  其次是双垟矿点,位于双垟至坑口黏土化(包括高岭土化)、叶蜡石化、黄铁矿化的北西向蚀变带上。矿体附于北东向断裂带中,两侧围岩为叶蜡石化流纹质熔岩结凝灰岩。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矿石主要由叶蜡石组成。该矿点储量丰富,分布面广,有不少优质雕刻石。
  此外,吴岸乡的塘古,虽叶蜡石藏量不大,但其中的雕刻石质量甚佳。至于北山、下堡等地则主要出产工业叶蜡石、伊利石、高岭土,能选用作雕刻石者甚少。
  青田叶蜡石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上世纪80年代资料,各主要矿点的规模、储量等情况见表3。
  四、开采
  青田石早在六朝时已被利用,宋代已有较多的开采,被用来“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到明代,青田冻石之名更是“艳传四方”,除雕刻工艺品和印章外,还有许多青田冻石的块料直接运销至南京等地。
  在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已具相当规模,其中封(枫)门洞“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其他则多为“老鼠洞”,开采甚为艰难。据当时记载,所产之区有脉可寻,矿工寻得脉线先凿破岩皮,而后逐层深入。洞口高约六七尺,洞内围径仅三四尺,曲直无定程。两旁用杂木支撑,又以杂木纵横架于其上。每挖一洞,需十几人或八九人,秉烛蛇行而入。一人在前操器开挖,其余的人单衣赤足在后面匍匐传递。挖出的杂石泥沙,用箕交手运出,遇有水泉,则用小桶承接运出。得有石料,抱而伏行,至阻碍处,仰身辗转而出。矿工往往泥粘体足,面目不辨。常年作业者有千余人,任役极为劳苦。矿工开采只凭经验,往往有外见脉线,而中无石料,甚或连开数洞而前功尽弃。操此业者,半多寒苦,资本空乏,撑担之木稍缺即不免遭遇倾压之险。清代徐鹤龄在《方山采石歌》中不禁惊叹:“崖倾壁圮悔莫追,人生衣食真难危,石兮石兮知此意,金玉还与石同弃。”此种简陋的开采方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由于采石工从事此项劳作十分艰苦而危险,所以许多人都受迷信意识影响,敬奉“佛田山祖老爷”。进矿洞前,一路上不能敲打工具,以免惊扰“山神”。在洞内不准捕打老鼠、青蛙等动物,以免犯杀生之戒而受惩罚。每月都要备置酒肉香烛进行祭祀。同时忌讳也很多,说话多用吉利语、隐话。例如把进洞称“进财”,吃饭称“光锅”,吃肉叫“硬老”,喝酒叫“三点”,蜡烛称“白干”,回家称“扳草鞋”,等等。
  据1929年的调查,青田全县开采场所共有14处,尤以东南乡山口村、方山村和周村最著名。山有家山荒山之别,家山皆有山主,属私人所有,大都由石匠和山主合采,间有矿商出资向山主购者。荒山则无山主,任人开采,不加禁止。开采方法,大都沿用土法。每洞用石匠及工人4~6人,14处共有匠工80余人,每处资金300~500百元,合计5000余元。
  采出之石,皆雇工挑至山口,售与雕刻工人。石有粗细之分,粗石每元可购80斤,细石每元40斤,质尤佳者则以块计,由买卖双方随货估值,每块自数元至数百元不等,合计全年产量约12000石,产值约14400元。
  民国以前,青田叶蜡石仅取其“工艺叶蜡石”——青田石,用以雕刻作品和印章。1923年,上海瑞和砖瓦厂经理邵达人,赴日本考察坩埚制造方法,回国后设厂仿制,曾获工商部上海国展及西湖博览会的特等奖章。后来,他经调查得知青田盛产叶蜡石,此石有黏性,具耐火力,堪为坩埚原料,于是托永嘉顺德昌号代理收购运沪。同时,小林洋行也派人前往青田山口设庄收购,装载至温州,转运上海,卖给各厂,获利甚大。叶蜡石的综合利用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但也带来新的矛盾。1933年,青田县图书石业职业工会上诉指控山口乡采石生产合作社“垄断图书石,大有妨碍雕刻工人之原料”。纠纷案历时近两年,经县政府、省建设厅调解,未有结果。
  其时,在山口有嫩垟山、八条山、图书山、桔底红、尧屿山开采青田石的矿洞21处共28洞。采石工人每年每洞纳山租2元。此外,在方山乡白垟山、四都塘沽山、七都龟山亦有开采。
  1936年3月,《浙江建设月刊》记载,当时全县有青田石产区及开采场所10余处:
  1.岩垄山(又名尧士山),有坑洞6个,均平进,在山之阴处山坡上,高出山麓约70米,工人约30余人。
  2.图书山,有坑洞3~5处,2处平进,余皆斜入,有工人约20人。
  3.白垟山,有洞4处,均在山之东坡,有工人10余人。
  4.岩头山,所产之石太硬,质不好,早已停止开采。
  5.后山,因石质不纯而硬,不适宜用于雕刻,已停止开采。
  6.季山头,洞一处,工人3~5人。
  7.门前山,在季山村之东,坑浅,工人少。
  8.龙头尖,在周村北,大坑一个,已停止开采。
  9.寺院址坪,在夏家地西南3公里,有洞10余处,平进或直进,工人10余人。
  10.饭甑山,在下堡村西南,洞1处,工人2人。
  50年代以后,采石工人逐步组织起来,建立了蜡石矿,购置机械设备,修筑公路,采用电力机械开采手段和半自动运输办法,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开采量。同时也改变了开采方向,从过去以开采雕刻用青田石为主转向以开采工业用叶蜡石为主。
  1953年8月,付乾坤、林国藩等人,集采石工人100余人,组成了山口蜡石供销社。1956年10月,正式建立地方国营青田县蜡石矿。1958年,矿洞内实现电灯照明和圆钢轨、木箱车运输,职工人数也从200多人猛增至800人。1960年至1962年,经精简后,仅剩职工207人。1966年、1971年、1975年数次招收新工人,职工达356人,1980年达475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田蜡石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洞内掘进和开采普遍使用钻机,运输实现矿车轨道化。矿洞至山下公路的石料运输架设了空中索道,彻底改变了以往靠人力肩挑的落后状况。矿工的劳动条件大大改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该矿已成为我国目前开采叶蜡石和雕刻石的最大企业。
  青田蜡石矿建立以来,工业叶蜡石的产量在不断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雕刻用的青田石的产量却在起伏中有所下降。1957年产620吨,1965年1168吨,1975年230吨,1985年219吨,1995年仅产42吨。
  除青田蜡石矿外,还有山口、方山一带的农民在山上私人开采,人数最多时达数百人。他们沿用旧时的开采方法,大多矿洞狭小,只能匍匐进出。私矿开出之青田石年产量上百吨。在季山一带也常有少量开采,岭头则开采规模较大,年产雕刻石数十吨。塘古也是开采青田石的重要矿点,矿洞遍布山冈,出产甚多。
  青田雕刻石的价格由轻工业部统一规定,50年代确定的价格是:特级(50公斤以上)每吨150元,一级(30公斤以上)每吨106元,二级(10公斤以上)每吨80元,三级(2公斤以上)每吨60元。1973年10月调整为特级每吨230元以上,一级每吨150元,二级每吨110元,三级每吨80元。私人开采的青田石价格由买卖双方商定,普通石料每100斤1973年11元,1983年15元,1985年35元。精刻石料根据质量面议,每斤自几元、几十元至近万元不等。
  当代叶蜡石资源消耗速度极快。据统计,山口、方山查明储量11084千吨,2002年开采、损失量290千吨,按此速度可开采38年。其中,旦洪、封(丰)门矿区查明储量2851千吨,2002年开采、损失量191.6千吨,按此速度可开采14.8年。因叶蜡石为非金属矿,当代探矿技术尚难以准确探明矿体、储量,但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惊人的开采速度,都足以警示它的有限与宝贵。
  第二节 种类
  青田石产地不一,石料的质地、色泽、纹理千差万别。80年代前,青田石的名称见诸文字记载仅20余种,且多有混淆、舛误之处。夏法起经多年实地调查,广采标本,多方请教,反复研讨,整理出青田石品种名称100余个,先后记载于《青田石雕志》、《青田县志》、《青田石全书》等文献中,并在《青田石雕图鉴》中首次以图谱形式予以介绍。在本书的编撰中,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删去数种质劣、难觅之石,增添数种新品。现以产地为序,对青田石种类分述如下。
  一、封门石
  封门,在山口之西2.5公里处,上有巨岩矗立,名沙帽岩,又名抬轿岩,山势十分陡峭。封门,光绪《青田县志》上称“枫门”,山口《林氏宗谱》上称“风门”,民国时也有人误写为“疯门”。传说古时候,有十位石工在山上采石,苦熬一年,终于开到一窝“冻石”。消息传到官府,县太爷整点兵马赶到洞口,声称冻石属官家所有,命石工为之开采交官。石工不从,除一人出洞探听动静被抓获外,其余九人皆因洞口被封闭而屈死洞中。后人为纪念他们,就称此矿洞为“封门洞”。清乾隆以后,一般印学著作及印人都以“封门”称之。50年代初,在此开辟了工区,产石甚丰。1958年,蜡石矿将封门易名为“丰门”。
  封门洞开采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青田县志》载:“枫门洞在县东二十五里,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出冻石温润如玉。中有五塘,其水冬夏不竭,莫知其源,听之泠然有声。石产塘中者尤佳,士人呼为五塘冻石云。康熙年间郡守钱公一信、刘公起龙,乾隆年间罗令达春,道光年间董令承熙皆有题名。”可见,封门洞三百多年以前已经长期开采。在古代,开采工具极为简陋,要在遍布花岗岩的石山中凿洞开挖雕刻石更非易事,而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封门洞已是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没有长时期的艰苦劳作,是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空间的。
  封门石一般质地细腻温润,石性结实坚脆,色彩丰富明朗,石老不易风化。著名品种有灯光冻、兰花青田、封门青、白果、黄金耀等。
  灯光冻 灯光冻又名灯明石、灯光石、灯光等。明屠隆(1542—1605)《考槃馀事》载:“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明代篆刻家甘旸在《印章集说》中记载:“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其文俱润泽有光,别有一种笔意丰神,即金玉难优劣之也。”①灯光石“微黄,纯洁,半透明,坚致细密,价等黄金,为青田最上品”②。
  据清代著名学者韩锡胙在《滑疑集》中记载,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明代文彭“所取尽青田俗所谓灯光冻者,后来无石不印,求其坚刚清润莫青田若也”③。
  清康熙年间,王士祯《香祖笔记》载:“印章旧尚青田,以灯光为贵。三十年来闽寿山石出,质温栗,宜刻,而五色相映,光彩四射,..时竟尚之,价与灯光石相埒。”世人将青田灯光与寿山田黄、昌化鸡血并称为中国“印石三宝”。
  关于灯光冻的产地,清时山口《林氏宗谱》记载:“田麻坑对面转过一山,曰西山庄,为西山洞,此系嘉庆初年始开,故名新坑。自官洪洞至此皆连头岩壁中,凿出上者映烛透亮,统称为灯光冻。”可见,古时在封门、旦洪、白垟、西山一带皆有灯光冻出产,只是甚为罕见。1985年4月,山口村民在封门矿区的岩壁小路上歇息,偶用铁锤敲打路旁岩石,无意中发现佳石,经开凿得灯光石近十斤,制成印章八枚。
  鱼冻 青色微黄,其质温润细腻,肌理隐有浅色斑点或杂质、格纹。明沈野在《印谈》中记载:“灯光之有瑕者即鱼冻,鱼冻之无暇者即灯光,最是易辨。”“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力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④鱼冻亦产于山口封门等各矿洞。
  兰花青田 又名兰花、兰花冻。此石色如芳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适于奏刀,多夹顽石而生,惟大块者难得。前西泠印社副社长方介堪,称赞兰花青田“其妙处是适于奏刀,纵横屈曲卷舒自如,直可与澄心堂古纸相媲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程朴(元素)所摹何震(雪渔)“沈思孝印”朱文印,用兰花青田刻成,现为嘉定汪氏珍藏。此石色如嫩兰叶,通体了无杂质,称为稀世奇珍,藏家视同珍璧⑤。兰花石出产甚少,近年在其他矿区偶有出产,石色十分清净,实为难得之上品。
  封门青 又名风门青、风门冻,古人称枫门洞所产温润如玉之石为五塘冻,当亦即此石。淡青色,不若兰花青田之青中偏绿,质地极为细腻,不坚不燥,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肌理常隐有白色、浅黄色线纹。前人评价封门青“其质细软,极适刀法,亦青田之上品”⑥。旦洪、白垟与封门相邻,矿脉相连,所产佳石与之同类。
  青白石 青白石是青田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普通石料,其色青白,质地脆软稍粗,产量最多,青田石雕批量产品、普通青田石章皆主要选用此石。在山口、方山一带的矿洞中皆有出产,但各处所产的青白石在色彩、质地上又稍有差异。封门产的青白石,色微灰,性坚脆。旦洪产的青白石,色青白,肌理隐现冻点或絮纹,生于大窝叶蜡石之中,无泥皮,块大。尧士所产的青白石,色偏黄,质地粗老,不宜火煨,遇高温易崩裂。白垟产的青白石,色微灰,质稍粗松,性偏嫩,肌理隐有青黑色细斑。
  白果 封门所产一种色白微青黄、质细不莹的石料,俗称白果。从前按青田民俗,生女儿三天后向邻居亲朋分粽子,生儿子分“白果”。白果是用米粉做成的食品。另有一说,“白果”是中药,外壳乳白色或灰白色。两说皆以色相取名,尚妥帖通俗。也有人认为,白果石极似煮熟的白果仁,微黄带绿,又称封门青,此说误也。白果石色彩匀净,质地结实,行刀特别脆爽,深受篆刻家喜爱。
  黄金耀 此石黄色艳丽妩媚,质地纯净细洁,温润脆软,为青田石中之最佳黄石。据说,在封门“老坑”岩壁上原有题诗一首:“直岩下,横岩腰,十万两黄金耀,谁人开得黄金耀,千贯银债一时销。”无奈历来都无人能采得大块此等石料。偶获小块,也视同珍宝。近年,在南光洞有少量出产。
  黄果 从前,青田有生儿子三天后向邻居分“白果”的民俗。在邻县则有在米粉中掺以黄色树汁,做成“黄果”的风俗。封门产有一种黄色石料,色彩匀净,结实少裂,光洁不透,性似“白果”,俗称“黄果”,亦石之佳品。
  菜花青田 俗称水浸黄。石质细嫩,刚出洞时为青白色,经水浸打磨、上光,长年摩挲,色彩会日渐变黄。封门、旦洪、白垟、尧士各矿洞均偶有出产。
  酱油冻 深褐色或深棕黄色,如酱油汤色,有深浅多种,甚为古朴。石质细腻光洁,有的肌理隐有丝纹。
  酱油青田 原系黄色菜花青田,经长期摩挲,色调渐变深而成酱色(非数十年不成),被视为珍品,最为难得⑦。
  朱砂青田 俗称青田鸡血。朱红色,艳丽浑厚,质地细腻纯洁,是青田红色石料中的佳品。一般间有黑、白色斑块,色鲜块大纯净者十分难得。
  紫罗蓝 色如紫罗兰叶,雅致而文静,质地细润,石性坚韧,有细沙,肌理隐有青白色细密冻点。其中色艳质软者为稀品。
  封门蓝 似万里晴空,如浩瀚大海,蓝色亮丽夺目。微透的青色冻地常隐含白色硬质团块。蓝色斑块大而纯净者为印石奇品。
  蓝钉 又名蓝钉青田,俗名蓝花钉。宝蓝色或紫蓝色的斑点或球块,钉中稍软,含有细针状红柱石(摩氏硬度6.5~7.5)及少量叶蜡石、刚玉。蓝钉外围由刚玉组成(摩氏硬度9),刚玉外又有少量水钻石⑧。因蓝钉坚硬,难以奏刀,不能做印章,一般雕刻品也都将其剔除,但亦有精雕作品将它巧妙利用,凿打成山石,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此石在山口一带的各矿洞中均时有出产。
  蓝星 又名蓝星青田,在青色、黄色石料上有蓝色星点,故名。其外观与蓝钉十分相似,在矿物学上属蓝线石。质地也较软,手工尚可雕刻。山口各矿洞皆有出产。
  蓝带 又名蓝带青田,石色石性皆与蓝星相同,是蓝星密集为片状,片状之横断面即为带状,或封门蓝呈带状分布,故为蓝带青田。此石色泽绚丽,适于奏刀,产于山口各矿洞。
  黑青田 俗名牛角冻。黝黑发亮,质地细洁温润,色彩纯净,了无杂质,惟大块者难得,肌理常有少量格纹。尧士、塘古亦有出产,以封门
  黑为上。
  封门三彩 以黑青田为主调,上有酱油冻,两色间往往有一封门青薄层。有时也有黑、青、黄、棕、蓝多色或仅有两色。此石色彩鲜明,质地细润,是选作俏色印章和精雕品的名贵石料。
  封门雨花 此石花纹最为奇特,美妙精致,有的如峰峦叠翠,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似鸟翔鱼跃,有的像戏剧脸谱。地有青白色、乳白色两种,花纹一般为酱紫色。质地坚硬多细砂,难以奏刀。质地软者甚少。
  紫线封门 青色地质上有多条平行的紫色线纹,色彩清晰、和谐、美观,质地温润脆软。
  彩带纹 又名金银纹。熟褐色石料上有精致的黄、白色丝纹及彩色细点组成的带状条纹。石质细软,极易着刀。
  冰纹封门 封门石中质地温嫩多裂纹者,经长期摩挲,石纹因而变为紫酱色冰纹,时间愈久,颜色愈深,甚为古朴可爱。
  蚯蚓络 青色微黄,肌理隐有冻点,石中有一色层,间有棕色、乳白色及冻石,其形色与蚯蚓十分相似,故名。石质一般。
  米稀青田 俗名米碎花。在深黄、淡褐、灰黑等石色的底上,布满极细的白点,此石“明坑较多”⑨,在山口一带各新老矿洞皆有出产。
  二、旦洪石
  旦洪在山口之南1.5公里许,贴灵溪之左,举目可望。“上自鲤鱼奇崖壁中,为先朝官府所开,为官洪洞,其石最美。前面溪旁从白坭中按气而求,开成新洞,新旧相错,采出白石。质不甚坚顽,除锯为印章外,可以雕琢杂物者在此”⑩。官洪洞的开采历史当在元代以前,且石质甚佳,品类丰富。据记载,古时邻近尚有数洞,“外自龙潭头,在后一山系杂岩中开出,其色紫白相间,名紫檀洪”⑪。“有为坟垄脉荫所关,曾由其子孙宰猪而禁,即名禁猪洪。又进而有色带嫩青者,为头青洞”⑫。由于这一带青田石开采时间长,规模大,在矿洞前堆有大批“烂岩”(叶蜡石),常有人翻动搜选或搬运清理,俗称“担洪”。50年代初,蜡石矿在此建立工区,就定名“旦洪”。
  旦洪矿区范围广,新旧矿洞多,产量丰富,除出产前述灯光冻、金玉冻、黄金耀、青白石等石外,尚有官洪冻、蜜蜡冻、五彩冻等名石。
  官洪冻 青色微黄,温嫩细润,莹洁通灵,凝腻光洁,性近兰花青田。石产底官洪、大塘等洞。有的人不明产地来历,将“官洪”误称为“官红”,然后将红色青田石臆名为“官红冻”或“官红青田”,实误也。
  兰花青 青色冻地,上有墨绿色花斑,似水墨挥洒于素绢之上,浓浓淡淡,自如文雅,石质细润微透明。产于大塘。
  麦青 青色略呈灰白,质地坚韧,结实不莹,肌理隐有浅色花纹。石质一般。产于禁猪洪。
  桕子白 其色最为白净。质细腻,性脆软,结实不透,肌理偶有冻点,状似水泡,冻点多者俗称水泡冻。产于山口一带。
  蜜蜡冻 色黄似蜡,色调深沉。质地细嫩通灵,光洁可爱,产于禁猪洪。
  黄金条 青色冻地,上有金黄色条纹,十分鲜艳夺目,质地细腻温润。山口其他矿区及周村皆有出产。
  夹板黄 浅黄色层,质地细腻纯净,结实不透,少裂纹,夹生于深褐色石料之中。产于旦洪。
  黄皮 青色石料,外有一层棕黄色,盖因石料外层受含铁质水液长期渗染而成。质地一般细嫩通灵。产于风箱洞、大塘。另产于尧士者,熟褐色块料四周裹黄皮,甚奇,质地一般。
  红花冻 又名石榴红。红色间有青色、黄色斑块,酷似石榴皮。质地细洁,性脆微砂,料好而少,不易风化。产于官洪、禁猪洪等洞。近年封门所产红花冻,色彩艳丽,细润光亮,十分珍贵。
  红花青田 青白色石料,上有红色斑块、斑点。肌理隐有冻点,质地稍粗。经火煨后,石质变得细腻而有光泽。产于禁猪洪及其他矿洞。
  红星 在青白色石料上散布着红色星点,且常伴有片片红云似的斑块。产于旦洪、封门。
  乌紫岩 黑色微紫,质地一般,结实少裂。肌理隐有疏朗微细的白色花点。产于大塘。
  五彩冻 一块黑色石料上,有红、黄、绿、紫、白等色,绚丽多彩,细润通灵,质老,不易风化。石产羊栏坑,古时曾有人居此牧羊,建有羊栏,故名。民国时期,所产之五彩冻石十分丰富,一度成为青田石雕精品之惟一石料,50年代以来,已基本停采。
  满天星 一片文雅的熟褐色石料,其中布满白色小圆点,宛如仰望宁静的夜空,只见满天星光闪耀,蔚为奇观。此石质地细腻光洁,产于旦洪各矿洞。
  松花冻 青色冻地,肌理有各种花纹斑点,有的似松树花,有的像花生壳,质地细软温嫩。产于官洪各矿洞。
  松皮冻 地青黑色,上有黄色、淡青色椭圆形斑点,恰似松皮,故名。石质坚脆,结实少裂。产于山口、季山一带各矿洞。
  紫檀纹 紫檀色的石料,上有黄灰色条纹,相互平行。粗细疏密相间,色调古雅,雕刻成器皿,似斑铜铸铁,极为古朴。石性坚脆,有细沙,实而不莹,少裂纹。
  三、尧士石
  尧士山在山口之东1.5公里处,旦洪、封门、白垟三矿区皆在灵溪之左,独尧士矿区位于灵溪之右。1957年,山口出土明嘉靖二十二年的墓志碑一块,其石料即系尧士岩,可见此矿开采历史久远。清乾隆年间《青田县志》记载:“青田二都有图书洞,青田图书石出此。”查当时二都的示意地图,图书山在灵溪之右,紧靠山口村。据此可知,今之尧士当时是青田石的主要产区。民国时期,尧士山一带称“岩垄”。据1931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记载:“山口岩垄近年白石最多,紫石次之。白石色微黄,紫岩暗紫,皆细洁纯滑。尚有色红而兼微黄,内含蓝钉,质粗不适刀者。岩垄为近来产印章石最多之地。”⑬50年代初,在此建立尧士工区。所产之石,多紫色花杂,且质地稍粗。70年代,私人在这一带开采甚多,石质石色俱佳。尤其是牛寮坦村民叶南光,他于1975年在外头山山腰凿洞开采,获得大量冻石,多时年产近万斤,故此洞被称为“南光洞”。冻石中有蓝花青田、南光青、金玉冻等佳石,许多青田石雕精品石料多出此洞。
  南光青 青色明净,纯洁温润,微冻,质细腻,性坚韧。其色偏白,肌理常隐有白色斑纹,稍次于蓝花青田。产于南光洞。有青黄两色,青者温润明净,黄者通灵光洁,两色对比柔和,过渡自然,质地细腻微冻,是雕刻精品上等石材。产于南光洞、封门、旦洪。
  夹青冻 青色质润姿温,莹洁通灵,夹生于灰青色粗硬石料之中。产于尧士、塘古。产于尧士者,冻层呈凹凸形,局部呈块状;产于塘古者,冻层较平正,呈层状,厚度1~1.5厘米。
  猪油冻 白色偏黄,微冻,质地细腻纯净,性坚脆,富有油腻感,夹顽石而生,皆小材。产于尧士各矿洞。
  蒲瓜白 又名葫芦白,色白微青。质地细润光洁,肌理隐有冻质花纹。产于南光洞。
  秋葵 淡黄色如秋葵花冠,色彩娇艳,质地温润凝腻,坚清微冻,产于尧士、旦洪等矿洞。
  黄青田 又称青田黄,是石质稍粗的普通黄色石料。色调上有淡黄、中黄、老黄、焦黄之别,质地脆软,结实不透。山口一带各矿洞皆有出产,产量较为丰富。
  橘红 色似橘瓣,黄中透红,质金玉冻
  细润温嫩,通灵明净,性脆软,为石之上品,大块者十分罕见。产于南光洞。
  豆沙冻 深紫红色,如煮熟的赤豆。石质细腻,纯洁无瑕,性软,无裂纹,光泽好。纯净大块者甚为难得。产于尧士各矿洞。
  紫岩 沙褐色,故又名沙青田。其色有浅深数种,质地一般较粗硬,性坚韧,肌理有花点。产量十分丰富。一般用做雕件座垫。民国时期,季山紫岩曾被开采制作砚台和迷信品,供温州一带船夫、渔民抛入江海。产于山口、季山各矿洞。
  紫檀花 深浅紫檀色,肌理有黄色、黑色的各种花纹斑点,石质一般,产量丰富。仅能制作底座或普通石章。产于山口、季山各矿洞。
  紫檀花冻 地紫檀色或红木色,上有青色或黄色冻质花纹、斑块,分布较散杂,质地细润。石雕艺人往往根据冻石的不同形态,巧妙利用,创作出不同造型的作品。
  水藓花 又名水草花。在青白色(亦有其他石色)石料中,有水草状的黑色花纹。花纹如一株株小草,叶茎清晰,十分精美,犹如远古时期的植物化石。这些花纹是在叶蜡石岩层裂缝中,渗入含锰水溶液,因水锰矿的吸附作用而形成的。产于尧士和旦洪的嫩垟、狮子岩下等地。
  笋壳花 底呈土黄色,上有黑色花斑,如山中笋壳,故名。石质较粗,结实少裂,产量多,仅能制作石章、底座等。
  苞米花 青白色,浅黄色冻地,上有黑色花纹和白色斑点。白斑形色皆似炸过的苞米(玉米)。质地细润,产量不多。
  千丝纹 又名千层纹,在青黄色石料中,肌理有细密平行的浅色线纹,石质细腻,结实不莹。近年产于老鼠坪者,花纹尤鲜明、精致、美观。
  木纹青田 底呈灰黄或紫酱色,上有深浅不一的似木板纹样的线纹。线条流畅自如,富有韵味,石质细洁结实,肌理隐有微小的白点、冻点。产于尧士、大岩下、封门。
  芝麻花 青白色石料,肌理有细密黑点,质地细腻,料较好,生于岩石外表,惟大块者难得。产于尧士洞。
  四、白垟石
  白垟属方山乡,在山口之南6公里处,盛产青田石。据冒广生《疚斋小品三种》记载:“旧有土人采石,耗资无算,祷神;假寐梦白羊,而得此坑,故以白羊名。”又传说:早年山上有一老汉,养着一群白羊。一天老汉病了,一只恶狼变成少年,屡献殷勤,把老汉的白羊骗进山洞,吃个精光。后来,那留下的白羊毛变成了雪白的“图书石”,那山洞也就取名为“白羊洞”。50年代初,蜡石矿在此建立白垟工区。主要矿洞,在西有山冈,杉木成林,名杉树降;在南有开采已久的巨大矿洞,洞底积有泉水,称水洞或大洞;在北有傍依小坑,名坑儿洞。此外,在白垟山之南有茅干湾,近年私人开采者甚众,大小矿洞不下十余处,主要有开出冻石之冻洞,开出头绳络石之头绳络洞,在半山腰之半腰洞,在巨石之下的大岩下,等等。
  白垟石以青白为主,色微黄,多黑纹、棕红纹。此外,尚多紫岩,石质稍坚者,时含蓝钉、蓝星、蓝带等。冻石以白垟夹板冻和芥菜绿最为著名。
  白垟夹板冻 在灰黑色或深色的石料中,夹生着一层至三四层的青色、黄色冻石。石质特别晶莹通灵。艺人因材施艺,将层状冻石雕刻成花卉、葡萄,将其他深色石料雕刻成枝叶、藤蔓、山石,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麻袋冻 深黄色石料,肌理满布浅黄色斑点。因斑点稍大,给人以“粗如麻袋”之感,实则石质细润,温嫩微透,是一种上好印章石。产于茅干湾。
  煨红 各矿区黄色石料经火煨成红色为煨红,以质地细腻纯净者为佳,质粗杂、性坚老者火煨时易崩裂。此外,尚有将青白色石料蘸渗硝酸铁溶液,待数日之后,再火煨成红色,但一般色层较薄。
  芥菜绿 亦称白垟绿冻。青绿色,莹洁通灵,温润如玉,纯净光洁。石性稳定,为石之上品,甚为罕见,以产于白垟水洞者最佳。
  皮蛋绿 深绿色,酷似剥开蛋壳的皮蛋色彩,故名。石质细润,光洁度好。间有白色、朱砂色花纹。
  苦荬青 灰绿色或深绿色,色彩较匀净,肌理隐有深色细点。石质稍粗,料一般,产于白垟各矿洞。
  黑皮 在青、白、黄色石料上有一层3至5毫米厚的黑色石料,黝黑纯净,甚为奇特。石质细软,结实不莹。
  煨黑 在各矿区青白色石料中渗入油类等有机质,经火煨而变成黑色,石质变坚脆。
  虎斑青田 又名老虎花。地淡黄、棕黄色,上有黑色、棕色、红棕色的虎皮状斑纹。石质稍粗,料结实,块大,宜做动物、山水。白垟产量甚丰,尧士、季山等地亦有出产。
  头绳络 有白、红、黄等色。在深紫檀色石料中,有明显白色平行线纹者,称白头绳络;在青白色石料中,有红色平行线纹者称红头绳络;有黄色平行线纹者称黄头绳络。石质稍粗,结实少裂。产于山口各矿洞。
  青蛙子 青色冻地,石质细润,肌理隐有团块状密集细小白点,有的白点内核为硬钉,难以奏刀。
  墨花青田 青色石料上有黑色或墨绿色花斑、花纹,似水墨挥洒在宣纸上,浓淡相融,虚实相生,组成一幅幅有现代意味的写意图画。产于山口一带。
  云彩花 有黑、白、黄三彩相间,花纹卷曲如云,石料一般。产于坑儿洞。产岭头者红、黄、白色纹相间,自然流畅。
  煨冰纹 各矿区一些多细裂的石料,经火煨烫后,投入有色的冷水中,致使发生爆裂,同时裂纹处吸入颜色,然后取出磨去表面,即形成如瓷器开片之花纹,显得古雅。但火煨后石质变得坚脆,落刀易崩裂。另有用油渗入石料火煨成黑冰纹;渗入硝酸铁火煨成红冰纹。
  冰花冻 青色微黄,似冰如冻,可清晰透见内含的白色斑纹,是山口一带最透明之石。石质细润,产量稀少。产于白垟、封门。
  豹皮花 浅棕色地质上有墨绿色圆形花斑,斑点大小相间,疏密自然,间有细小白点,酷似豹皮。石质结实、稍粗、脆软,产于白垟。
  五、老鼠坪石
  老鼠坪位于方山乡根头村之西约三四公里的群山中。古时因山中开采青田石的矿洞称“老鼠洞”而得名。1956年,青田县山口蜡石矿曾设立老鼠坪工区,因山道崎岖,运输艰难,1976年12月停采。根头村村民长期来仍时有开采。1985年采石者有50多人,开洞30多个,以开采叶蜡石为主。老鼠坪之雕刻石,色彩丰富,石质结实、少细裂,光泽好。只因历来开采规模不大,出产雕刻石不多,对其石料品类缺乏全面认识。此处所产之雕刻石与山口其他矿区类似者有青白石、黄皮、黄青田、蓝钉、蓝星、蓝带、紫檀花等。此外尚有数种较有特色的石料。
  猪肝红 红色深沉,无明显斑块花点,石质纯净,光洁不透,结实少裂。产于底条降和山口其他矿区。
  红皮青 白色石料上有一红色薄层,表皮常呈深褐色。石质一般。产于老鼠坪和山口矿区。
  桕子白花 桕子白色石料上,有黑色斑纹、斑点。石质细软不透。产于底条降桕子白洞。
  金星青田 青田石中闪烁金星者。金星系黄铁矿细粒或晶体,多数呈块状,有的为精致的多面体。石色青绿的称金星绿或金星绿青田。在其他色彩的石料中也时有金星,统称金星青田。
  六、季山石
  季山在城西25公里处,位于乡所在地夏家地西南面3.5公里。地处山谷,四面环山,祖先季姓迁此,以姓得名。季山石以紫色凝灰岩居
  多,流纹岩较少。矿区范围广阔,主要矿山有季山的季山头、门前山,周村的龙顶尖等地。在民国时期有较多的开采,据当时的记载,季山头的雕刻石有红、黄两种,黄者质较佳。门前山的雕刻石有红及红带花纹者,红者较多,质均不佳。龙顶尖的雕刻石有黄、白两种,白者较多,质均佳,且产冻石颇多。50年代之后尚有零星开采,但因交通不便,规模很小。该矿蕴藏量丰富,矿层外露,有的石质甚好,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将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
  竹叶青 又名竹叶冻、周青冻。青色泛绿,通灵明净,温润细洁,石性坚韧。常裹生于粗硬紫岩中,肌理常隐有细小白点,石色质地纯净而大块者甚为珍贵、罕见。产于周村尖西。抗战前曾有较多的开采,之后矿洞荒废及至坍塌堵塞。80年代有人在旧洞口及附近作少量开采。
  季山夹板冻 在紫岩上有一层平薄的青白色冻石,厚的一二毫米。有的夹生于紫岩的缝隙处,易与另一面紫岩分离,表面平整,质稍次多裂。另一种夹生于紫岩之中,石质特别通灵细润。
  周村黄 中黄色,质地细腻纯净,光泽特好,一般夹生于紫檀色石料之中,大块者难得。产于周村尖西。
  红木冻 红木色,较豆沙冻红亮,石料中常夹生青白色条状冻石。质地细腻,色调典雅,光泽特好,料
  少名贵。产于周村尖东、旦洪。
  龙眼冻 俗名圆眼冻。深紫色石料中,有桂圆状的青色、淡黄色冻石,纯洁无瑕,通灵细润,光洁可爱。产于季山岩山尖。
  蚕豆冻 深黑色的地上密布青白色蚕豆状的冻石,肌理隐有白色斑点。石质脆软,有细沙。因青田方言称“蚕豆”为“豌豆”,故此石俗称“豌豆冻”。
  葡萄冻 地深紫色,上有圆形青白色冻石,状似一颗颗葡萄,石质细润。产于季山葡萄墩、周村尖。
  龙蛋 俗称岩卵,独块裹生于紫色硬岩中,小如蛋,大似瓜,外有深棕色薄壳,壳中的黄、青色块料,质地细腻通灵,十分奇特珍贵。产于周村尖。
  岩隐 在深褐色硬质石料中,隐藏着块形不规则、大小不一的青色冻石(亦有黄色),产量较为丰富,十分适宜刻制各种精雕品。产于季山、
  周村。
  七、岭头石
  岭头在县城西北25公里处,属北山区双垟乡,因地处仁村岭之顶,村设在岭的顶端而得名。1981年,因重名改称岭峰。在岭头村东南有资头山,上产叶蜡石和雕刻石。相传此山在清代之前已经开采,民国时期称“寺院址坪石”,80年代有较大规模开采。山上有水洞、山羊洞、南黄洞、三条洞、耳朵腮洞等数十个,开采者50余人。岭头石“络”(如木之纤维)十分明显,若不顺“络”则不易雕刻,且易崩裂。此外,含水分较多,开采出洞后需要遮光避风,慢慢阴干,以防风化,久之石性则变稳定。石质一般较粗松,光泽较差。惟水洞所产之石色质俱佳。
  岭头青 灰青色,石质较粗,微砂,结实少裂,色调灰暗,质感粗糙,欠光泽。
  岭头黄 有淡黄、中黄、焦黄数色,石质粗实,多细砂,欠光泽。
  岭头红 赭红偏紫色,肌理隐有细小深色斑点,质地结实不透,性软而脆。
  何幽石 因产地而得名,前人载:“何幽皆猪肝色。”所产之石紫灰色,肌理多小黑点。质稍粗韧,多细砂,少光泽。
  墨青 黑中偏青灰色,有深、浅数种,肌理隐有浅色花点。质较粗,少光泽,产量丰富。
  岭头三彩 块料中有黑、白、棕三种色彩。按其色彩分布状况,分层状与环状两类。层状者又有两种,一种在墨青石外表上下各夹生着白、棕两色层,白色层厚约半厘米,棕色层较薄。另一种有黑、白、黄、紫数色层,并常有明显条纹。环状者,以椭圆形墨青色为内核,外裹一层白色,再裹一层深浅不一的棕色条纹。此石以产于水洞者质地最为细腻光洁,余皆常石,结实不莹,但色层规则,色调鲜明,最具特色。
  岭头紫线 土黄色的地上有许多环形紫色线纹,如一块石子投入潭中所激起的层层波纹,质地粗实,多细沙。
  八、塘古石
  塘古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地处半山腰的山湾里,早年此地有塘一口,村人居住在塘边,故取名塘浒。塘浒又称道居、唐古,今名塘古。雕刻石产于村旁的后山。据民国初年记载:“塘头岭所产石,土人呼为塘古,其石以全青全黄者为最,青者如封门青,黄者如田黄,而稍见底,性细滑软腻,多光而莹,无硬钉,最宜作印。”80年代,凿洞十个,村民都以采石、锯石片为主要副业。阜山、山口一带上山到此购石者络绎不绝,所产之石,普通石料的色彩、质地均与山口一带相近,冻石除夹青冻外,尚有青冻、黄冻。
  塘古青冻 色青偏白,质地脆软,腻而莹澈,通明纯洁。常裹生于“龟壳”之内,“龟壳”表层为灰黑色硬石,里层为青白色冻石。大块者难得,甚罕见。
  塘古黄冻 色彩有的似枇杷,有的似蒸栗,有的似橘皮,鲜艳通明,纯洁无瑕,温润妩媚,近似田黄,十分难得。
  九、武池石
  武池在县城西北30公里处,因其村南有文武庙,前有池塘一口而得名。武池原分上、中、下堡。雕刻石产于下堡之西南约3公里的饭甑山。民国初年,冒广生《疚斋小品三种》记载:“武池似寿山而次,有红白两种,红者如朱砂,白者如蜡,惟铁皮色杂不净,性尚软腻。”议论十分精辟。武池是青田石瓯江之左的惟一产地。其石外观上与江右之石迥然不同,石表多黑皮,石中多筋裂,矿物学上属伊利石。
  武池红 深红色,质地细润光洁,肌理隐白色花斑冻点。
  武池粉 粉红色,石质细洁,肌理隐浅色波纹。
  武池黑 浓黑色,近似黑青田,多红筋。
  武池花 有花点和花纹两种。一种红底白点花,如水磨地面;另一种红底有深浅不一的花纹,宛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
  十、其他
  北山晶 白岩位于县城四南面26.5公里处,村西隔溪有白色大山崖矗立,面对村庄,称为玉岩,后来改称白岩。其东南山冈盛产高岭土和叶蜡石,其中有少量雕刻石。北山晶“属于富硅贫铝型迪开石”⑭,夹顽石而生之层状白色(亦有黄色)冻石,为青田石最透明之石。质细性软,肌理常有灰白色硬钉,块大者难得。
  山炮绿 山炮位于汤垟西南5.4公里处,地处海拔800米高山背。从汤垟到此经过三个山头,每个山头鼓起似泡,得名“山泡”,山民惯用“山炮”称之。山炮绿为绢云母型青田石。此石色似翡翠,十分艳丽,质细微冻,性坚而脆。肌理有许多白色麻点、黄色斑纹和硬沙块,多裂纹,纯净者难得。

附注

注: ①引自《篆刻学丛书》,中国书店出版。 ②引自邓散木《篆刻学》下编第5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③见《赵之谦印谱》第7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④见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1985年9月第1版第72页,西泠印社出版。 ⑤见方去疾《印石名品简介》,《书法》杂志1983年第4期。 ⑥见冒广生《疚斋小品三种》“青田石考”。 ⑦见方去疾《印石名品简介》,《书法》杂志1983年第4期。 ⑧、⑨见韩登安《浙江印章石之研究》,《西泠艺丛》第13期。 ⑩、⑪、⑫见青田山口《林氏宗谱·谷口图书石记》。 ⑬见叶良辅、李璜、张更《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1931年第1号。 ⑭见朱选民等《浙江省非叶蜡石型青田石的宝石学研究》,《宝石和宝石学杂志》总第13期。

知识出处

青田石文化

《青田石文化》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对青田石的品类、品名,青田石雕的历史与技艺,青田石与篆刻艺术等,分门别类作了详尽的论述、辨析和订正,增补了许多诗词、文论和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