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70
颗粒名称: 世界之石
分类号: J323
页数: 25
页码: 100-12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田石雕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其中,通过讲述花旗街和林家宅院的故事,展现了青田人在海外贸易中的精明和勇气;通过荷兰女皇与林子才的故事,体现了青田石雕作为国际友谊石的形象;通过石雕小城的描述,呈现了青田县城和山口石雕城的特色。最后,文章介绍了青田石雕行业的制作模式和历史传承。
关键词: 青田 石雕 世界之石

内容

瓯江蜿蜒曲折,流过青田,从温州汇入东海。瓯江是青田人走向世界的起点。
  青田人刚刚走向世界时,在语言不通、居无定所的海外,是青田石给予他们以通行证,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
  花旗街巷
  山口镇花旗街,是青田石雕在20世纪初复兴时形成的。虽然青田侨商携石出国,是为了求生存,谋幸福,但在客观上,却激发了青田石雕业的发展,而且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
  山口是青田石的主要产地,也是青田华侨的发祥地。青田就是因为有了青田石,才有了青田华侨的。
  明代中叶,商品交易已经十分活跃。但是,青田还是一处穷乡僻壤。清代徐上成在《益荒记》中记载了当时青田的情况:“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东南之硗壤也。”清朝光绪年间《青田县志》也载:“重山复水,高深险阴,无平原广野林麓蔽泽之饶,民生其间者,梯山为田,窖薯为粮,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何其苦也。”
  瓯江水运在历史上对青田产生巨大贡献。青田石雕就是通过瓯江进入到温州、宁波、舟山(普陀)、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珠宝市场的。
  青田石雕市场的拓展,在青田人中造就了一支贩石经商的队伍,也为青田石雕走向世界创立了启航的港口。南京作为明代初的国都,青田石交易市场开发最早。倪印元诗云:“照眼灯光出世间,西虹桥畔载车还。”说的就是明朝南京青田石交易的繁荣景象。至晚清,温州打锣桥就设有奇石斋、金石林、怀古等石刻店达二十家;上海西门一路、菩萨赛路、丰豫里小世界和豫园附近有金石相石庄、玉石斋、冻石公司等;在“海天佛国”普陀,青田艺人在直街、横街等街区设立了裴然斋、协泰斋、爱古斋、怀古斋、香山百货店等石雕店铺。
  青田人一边雕刻,一边经销。到外地开石雕店的许多店老板,大多是当时青田石雕名艺人。这是青田石雕塑造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晚清时裴然斋老板金精一,二十多岁时,在青田石雕行业中已出类拔萃,小有名气,尤其以镂雕松、竹、山水技艺名闻遐迩。他在普陀山普济禅寺前的横街上,开了一个石刻店,共有三小间二十多平方米,店前摆着三个玻璃柜台,内中陈列着《七贤紫竹》、《九老》、《八仙过海》、《松下问童子》、《风采牡丹瓶》、《梅花对瓶》、《梅雀小屏风》等青田石雕工艺品和图书印章。他和一班徒弟们一起边生产边销售,生意十分兴隆。
  许多青田人在石雕交易中接触到外国人,他们“投石问路”,一步一步地,离家乡越走越远。他们怀着对国外的好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鼓足勇气,或北穿西伯利亚来到欧洲,或横渡重洋到达美洲。
  青田人最早贩石出国,是在十七八世纪。这在民国十四年版的英文《中国年鉴》有刊载。他们在沿途叫卖时,跨过了国界,进入了俄罗斯。他们靠着双腿,肩背手提,经过西伯利亚,把青田石贩卖到欧洲各国。早期青田华侨,虽然人数极少,但他们 “浪迹欧洲竟然走在全国的前头,不能不引人注目”。
  青田石雕出国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青田人就在坎坷的摸索中,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了一个多世纪。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给青田石雕漂洋过海造就了一些机会,成批的青田人从海上把石雕贩运到国外。
  季兆均就是其中的一个石贩。他是青田山口人。清末光绪年间,普陀寺众多的香客游人中,外国人不少。为赶一次庙会,他约一批石贩背着一篓石雕,从温州出海,来到普陀,在普济禅寺前席地设摊,摆的都是石雕山水、花山、笔架、烟缸、猢狲、狮球、神像、仕女等小件物品。
  然而,他刚一张罗开来,就被一位出巡的地方官员给收缴了,官员令他把货送到衙门去。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这是普济禅寺前的一对楹联。此时此景,却给了他一个启示:他想到了逃跑。
  他回到客栈,和同伴草草收起行李,背起“图书货”,逃到了码头。正好一艘轮船就要起锚,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急匆匆跟着一个宁波水手上了船,躲在船舱内任其漂泊。当他得知此船是开往南洋的日本商船时,已经迟了。
  他们来到南洋,正好赶上“万国劝业会”,各国客商云集,他们伺机摆开带来的石雕叫卖。由于青田石雕玲珑奇巧,劝业会人员便让出橱窗给以陈列展览。
  青田石雕在劝业会上,一举夺得一枚金质奖章,这是季兆均他们从未想到的。这次意外的收获,不但使青田石雕在海外名声鹊起,还给季兆均他们带来了财富。此后,他们又先后带着青田石雕参加了意大利、比利时和巴拿马等国家和地区的赛会,又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青田石雕在国际民间美术工艺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青田华侨的沿路展卖外,更重要的是在国际赛会上的展销宣传。历史上,青田石雕获奖记录有:1853年首次参加的南美路易斯赛会,另外还有1896年欧洲万国博览会、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美国成物博览会、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赛会,等等。
  青田石雕在国外展销成功,促进了青田石雕业的发展。它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着青田人“群相效法,纷纭以出洋为能,视远历重洋如归市 ”。
  青田侨商是苏伊士运河开通的见证人之一。青田方山乡人杨灿勋,在1865年携带石雕,由海路南行,横渡印度洋,绕道好望角,沿大西洋北上,到达英国。五年后,苏伊士运河开通,青田侨商故称之为 “新开河 ”。
  好望角是英国商人取的地名,其原因听说是因为商人回航至此地,可以有望回家了。可是青田侨商却称其为“大浪滩”,这是青田人对瓯江上那种急流险滩的俗称。他们离开好望角,又要远隔一重洋了,思乡的苦楚又深了一层。他们在无可奈何之后,只好把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化成一个虚名留在了好望角。
  离乡背井,出国卖石,尽管千辛万苦,却挡不住青田人的出国梦。1876年,山口村人林茂川,从归国侨乡嘴里得知了洋人的嗜好,就对青田石雕进行改良,设计了不少时髦轻巧的石雕工艺品,推销到欧洲,获取成功。后来,又有同村的林茂祥“携销其作品于海外”,1888年越洋远销美洲。不过几年,他的几个儿子的足迹遍布五大洲。
  1915年,正值美国借纪念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和发现太平洋四百周年之际,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时任袁世凯政府派往博览会的中国监督、筹备局局长陈琪,恰巧是青田阜山人。他精通英语,二十二岁时就被清廷派往美国路易博览会“照管湖南湘绣等物品陈列事务”,游历英、法、俄等欧洲各国,著有《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环球日记》、《漫游纪实》等书籍。
  当时在美国开公司的周芝山,首先从陈琪那里获悉了筹备博览会之事,便写信给家乡的石雕艺人金针三,邀请他一道参加博览会。1914年年底,金针三接到陈琪的正式函请。周芝山和金针三既是当时青田石雕名艺人,又是好友。1915年4月22日,巴拿马博览会中华石雕馆落成,加州总督、旧金山市市长出席开馆仪式,还派海陆空战舰表演助兴,并赠送铜牌。中华馆专设“劝工房”,青田石雕摊位最多,位置也最好,品种繁多,紧紧地吸引着游客的眼球,生意兴隆,场景非常热闹。
  “天下石艳数青田,一两青田一两金。”正如青田人在博览会上所宣传的口号一样,青田石雕在这次博览会上可谓是名利双收。
  青田石雕艺人独特的现场工艺表演和展示的工艺美术,向西方展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神韵,成为博览会关注的一个热门焦点。周芝山、周旭卿兄弟和金针三的《白云瓶》、《卷荷叶小瓶》、《牡丹瓶》、《梅鹤大瓶》、《竹林七贤图》、《蜜色大印单章石》和《小屏风》等十三件作品荣获银牌奖。周旭卿雕刻的一件纪念辛亥革命的大型作品《革命军攻打南京天宝城》,被美国收藏家以一千银元买走,经济地位得到了改变。美国纽约金盛公司,在20年代中期曾向青田订购了十万美元的石雕品。1825年青田华侨金美齐、朱耀远将大量石雕工艺品运到美国销售。
  青田人第一次出国热潮,形成于20世纪初期。1930年,青田一带水涝旱灾频发,饥年闹荒,又逢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寻找活路,村人纷纷携石出国。截止至民国二十年(1931),方山乡裘山村一百二十三户人家,就有一百二十三人出国,平均每户一人,其中一户七兄弟全部出国。这个时期,旅法的青田侨商有两千多人。邹韬奋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在法的青田人》,据书中记载,青田石商“在巴黎一地就近两千人 ”,“不到十年,竟布满了全球,最多的时候,有三四万人 ”。
  出国贩石成了青田人谋生的主要出路。据1931年《工商半月刊》记载,1929年,自温州运往上海转销美国的青田石雕就有二千五百箱,优质石雕每箱价值银洋五百多元。 1913— 1932年,每年外销青田石雕约一万箱,总产值约七十万元。这个时期的青田侨商都以推销青田石雕为业。
  青田旅美侨商以青田石雕换取了可观的美元,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盖新房。当时有些建筑材料还是从美国进口,一幢幢中西结合的洋房在那青山绿水间竖起,成了山口村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田人把到美国贩卖石雕的侨商叫做“花旗客 ”,把青砖碧瓦粉墙间的那条石板路叫做 “花旗街 ”,这形成了历史上山口镇的第一街。
  可以想象得到,历史上,花旗街就是青田人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许多青田人,就是因为首先走进了花旗街,然后才下决心要背井离乡闯世界的。
  花旗街上的周家,在山口是一个大家族,这一点从周家旧宅的布局上就可见一斑。大门进去以后,以庭院为中心,向后呈扇形建了许多小院落,整个房子像城堡。听说都是周家子孙越洋贩石赚了钱,逐渐扩建而成的。它看起来是有些拥挤,但来往交通方便,并且所有的院落前都由一条水渠贯穿联通。流水潺潺,鲤鱼穿梭,让人思绪万千。
  比起周家宅院来,林家的宅院分布得比较松散,但建筑比较讲究。其中一座四合院,是山口村现存的一座最精致的古建筑,总建筑面积一千八百六十五平方米。砖木结构,二进,两层;鼓墩圆柱,重檐双坡顶,勾头滴水;马头墙,牛腿镂雕花草动物图案,窗扇方格镂空。整座房子,从门庭到后院,从用料到做工,都十分讲究。门楼作三牌楼式,门额板阳刻“紫气遥来”四字,门柱顶部雕有“五福临门”图案。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主人家在设计门楼时,已把 “东”字暗改为 “遥”字,把楹联换成了石雕图案。猛一转身,门前照壁上是个大大的 “福”字。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旗街已经更名永安街,花旗街的石板路也已经改换成水泥路了,但用美元建造的两家百年老宅还是在子孙的呵护下风采依然,让世人联想起当年鼎盛时花旗街的辉煌。
  友谊桥梁
  荷兰女皇与青田石雕的结缘,颇具传奇色彩。
  清朝末年的青田华侨林子才,领着一班青田人闯欧洲,靠的是贩卖青田石雕。当他拎着提包,在荷兰首都街市上贩卖青田“图书货”时,无意间误闯了海牙宫。出乎林子才意料的是,本该杀头的事,却让他受到了外宾的礼遇。并且,这次“闯宫”,给他们在荷兰营销石雕创造了商机。
  林子才被侍从引到客厅,当他坐下后喝着又苦又涩的咖啡时,怎么也没想到对面坐着的这位仪态富贵的中年夫人,就是荷兰女皇。在国内,他从未见过大清国的皇帝,却在外国有幸见到了女皇。他诚惶诚恐地一边自我介绍,一边打开手提包,把随身带来的小猢狲、小春牛、小白象、观音送子、八仙过海等青田石雕工艺品,一古脑儿地摆在了桌上。
  女皇从未见过这些用石头雕刻的可爱小动物。她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快活得像一个小孩,乘兴又传话大臣们一同观赏。大臣们见了桌上的小东西,口呼着“宝贝”,蜂拥而上,争相购买。他们有的吹着小猢狲屁股后面的哨子,有的吻着小春牛的脑门,有的模仿着八仙的各种姿态,那种顽皮劲儿,逗乐了女皇陛下。
  林子才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海牙宫受欢迎的中国客商。女皇甚至还兴致勃勃地领他观看陈列在宫中的两件中国传统工艺品 ——一双湘绣花鞋,一块雕有双龙戏珠的圆形徽州巨墨。告别之际,女皇叮嘱林子才明天再送些石
  雕来看看。
  第二天,林子才把同行的石雕收集起来,雇了一辆小车运到海牙宫去。他赠送给女皇一只双狮戏球焖香炉和一对青田特等“封门青”石章,以表达对女皇的谢意。《双狮戏球》是青田石雕传统的经典工艺美术品,精镂细雕,精致过人。女皇一看就爱不释手。
  林子才按中国人的习惯,点上一张香片,插在了双狮戏球焖香炉内。顿时袅袅青烟从双狮鼻孔中飘逸而出,在大厅里散发着丝丝幽香。女皇见了,为中国绝艺惊叹不已。
  女皇要给林子才支票,林子才婉言谢绝了。女皇书写了一张手令,盖上玉印,亲手送到林子才手里,说:“你是我的朋友,凭这张手令,你可以在我国自由通商,我的臣民们会欢迎你的买卖的。”
  这位荷兰女皇是否来过中国,历史上没有记载。青田石雕与荷兰女皇邂逅的情缘,增进了中荷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青田石雕作为国际友谊使者的传奇故事,在石雕之乡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田石雕曾多次在国家领导人互访中,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1956年10月,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中国时来到杭州。虽然事前并不知道青田石雕,但当他接受了省长赠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时,却对其中的青田石雕爱不释手。
  1957年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伏罗希洛夫主席在杭州访问期间,浙江省政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将一只青田石雕《牡丹瓶》和一件石雕人物作品赠送给他。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同国会的领袖们进行简短的告别会见以后,来到停在白宫草坪上的直升机前。他引用了乘 “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第一批人在月球纪念碑:上留下的话,作为他访华旅行的开端“我们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和平而来的。”
  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这次,总理为美国朋友准备了两件国礼,一个是国宝熊猫,另一个就是约请青田石雕厂赶制的五百只小象。赠送群象,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1978年5月我国领导人出访朝鲜时,赠送给金日成主席的是青田石雕《群马》。群象是青田石雕厂集体创作的,而《群马》却是民间工艺美术家林耀光的杰作。
  中朝两国毗邻友好,唇齿相依,用千里马精神相互勉励,是《群马》作为国礼所表达的主题。
  作为国际友谊石,青田石雕在民间更是受到国内和各国人民的崇尚和喜爱。2001年,倪东方大师的石雕作品《十二生肖》,以一百二十万元港币成交价被香港影星吕良伟购买。几个月后,一位美国客商欲以三百万元美金买下它,但吕先生还是摇摇头谢绝了。用吕先生的话说,千金易得,一石难求啊!除了大师们的作品,一批中年民间艺术师的作品也备受外国友人的关注。2003年,牛克思创作《枯木逢春》和林观博创作《山河之母》分别在美国以十万美元、二十万美元高价出售,被外国友人收藏。
  青田石雕,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还是作为艺术品在国外被民间收藏,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友谊石,一直以来被大家所喜爱。
  石雕小城
  青田县城是一个小城,山水就在眼前,石就在身边。
  青田县城石雕城的布局不像是一般的商贸城。石雕城里的店铺,看起来儒雅,叫起来文气 ——石斋、芳阁、艺坊..尽是些文化味十足的铺名。店铺内格局也很讲究,柜子里满是石雕工艺品,大多是些一般产品。无意的过路客人,脚步匆匆,一晃就过了。若是石的知音,店主会引你进入到里间或者阁楼 — —一整套古色古香的陈设。橱窗里的石雕作品,或玉立,或静卧。
  沏上一杯热茶,文静的老板娘,或是一位儒雅的男店主,他(她)陪你品茶,陪你坐着说些有关石头的话。
  慢慢地,慢慢地,你就了解了眼前这个石雕作品的石材产地、镂雕技术和依色取俏、纹理处理等工艺特点。如果是小作品,你还可以置于掌心,来回地摩挲。在听、看、摩挲之中,你感触到了石头的灵性,感受到了石雕的魅力。于是,一种宁静的深沉的遥远的感觉在你心头升腾。
  石雕城有好几百个店铺,顾客如潮,生意兴隆。走进石雕城,牧童骑牛,群鸭戏水;黄灿灿的谷子,红艳艳的高粱;葡萄晶莹欲滴,萝卜青菜满园。而石雕城外的青田,亭堂楼台庙宇,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恍若置身于江南水乡。
  2002年,距县城八公里的山口石雕城落成,它集生产、贸易、观赏于一体,分作坊、店铺、陈列室三部分,是青田石雕工艺的博览馆。
  山口,是青田石雕的发祥地,离青田县城十多公里。一个青山绿水的小镇,由于盛产青田石而创造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山口是一座石雕镇,石雕镇外还有石雕村。
  尽管时代发展了,崭新的石雕城矗立在村口,但是,石雕的手工作坊的制作模式,却保持了古时的风格。一个师傅,三五个学徒;一间一屋,师徒们各自专注地钻着、雕着、刻着,不停地摩挲,长久地静默,他们养成了与石头一样宁静的性格,山泉一样的灵性。
  青田人第一个集体石雕工场,叫“改良图书石雕刻技艺局”,创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设在山口村关帝庙里。创始人是山口村周芝山与傅廷奎、杨锡畴等。他们从出口石货中每箱抽捐一角银角子,凑钱购买了人物图书和西洋仪器,选聘良工艺师二十人,有学徒十人,教学人物、花鸟,培养了张仕宽、王春暄等一代名艺人,还探索了“裂纹顺刻”的工艺美术。1913年,周芝山等人在山口创办“手工传习所”,吸引了来自文成、乐清、云和、遂昌和本县贫苦农家子弟及石雕商人一百多人。
  周芝山是一个石雕名艺人,他的努力,一者为了改良石雕技艺,二者也是为出口贸易批量生产石雕制品。他的女婿傅庭瑞在美国经商,他们合伙经营着一个 “青田翥和美术公司”。
  1914年10月,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借用苏东坡的诗句,为“青田翥和美术公司”题赠了“工精刻楮”匾额。有组织的石雕产销活动,给当地人获得更大的利益。解放前,青田石雕行业先后自然形成了石业工会、采石合作社,以及图书石合作社等民间机构。这些民间机构,是青田石雕城形成的最初雏形。
  解放后,青田石雕作为一种产业走向社会。在县城,在山口镇以及周边的方山、油竹等乡村,都先后成立了石刻小组、石刻合作社。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就是当年山口石刻生产合作社首任社长。至1956年,四个石刻合作社共有石雕艺人四百八十六人,年产值达二十二万元。后来,这些石刻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企业—
  青田石雕厂及下属分厂。1960年10月,四个分厂又转为县属集体企业,共有职工三百六十八人。石雕厂有设计有雕刻,分工又合作,工艺美术大师周百琦就是从设计室走出来的,后来还担任了青田石雕厂厂长,一直到他病后才卸任。
  1953年至1966年,是青田石雕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政府重视对石雕艺人的培养,石雕技艺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题材有了新的突破;又逢国际市场订单看好,经济效益一路提升,增长幅度大,平均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三十五点五,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石雕作品,如《吴越王射潮》、《西湖全景》、《横渡金沙江》等。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馆藏在青田石雕博物馆的一批“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如《开国大典》、《遵义会议放光芒》、《李玉和》、《红色娘子军》等,成了不可多得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石雕作品。 20世纪 80年代后,青田石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开始了工艺美术的复兴和繁荣。《高粱》、《春》、《花好月圆》、《丰收》等四枚青田石雕邮票的推出,标志着青田石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时代。全县现有三四万石雕从业人员,拥有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四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三十九人,工艺美术师一百十人,具有技术职称的达二百八十二人,像后起之秀张爱光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
  90年代,叶蜡石市场产销两旺,一支石雕营销队伍慢慢强大起来,一个循环有序的石雕大市场在渐渐形成。青田石雕销售网点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数百个城市和上千个风景旅游点,远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石雕成了青田社会经济的主导文化产业。1996年,国务院先后授予青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之称号。2005年,青田石雕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青田文化人越来越多地关注石雕的发展和未来,认真进行石雕文化基础资料的发掘研究,先后出版了《青田石雕技法》、《中国青田石》、《青田石雕志》、《青田石雕瑰宝》、《青田石雕艺术》、《青田石雕图鉴》、《青田石雕论文集》等数十部石雕理论专著和画册,进一步挖掘了青田石雕的文化内涵。由石雕艺术衍生出来的石雕镶嵌艺术、园林雕塑艺术以及装饰雕刻艺术也异军突起,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丰富了青田石雕艺术。
  青田城,已成为一座石雕城,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石材、石雕集散地。走进青田小城,无处不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座生机盎然的城市。走进青田小城,无处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石雕文化气息。

知识出处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

青山石雕是一种石雕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的青山村。青山石雕的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承。青山石雕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青山石雕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文化历史等方面。青山石雕制作讲究用料精良,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青山石雕已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享有广泛的声誉和知名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