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艺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68
颗粒名称: 神工艺精
分类号: J323
页数: 14
页码: 071-0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石雕有三个技艺特点:巧妙、变化、精细。巧妙即巧取色,巧依形,由材料的色彩决定构思、构图和布局;变化则是利用“三化”手法:化裂纹、化带筋、化事故,使裂纹巧妙地化入作品的整体之中;精细则是要求刻画精细、造型完美、布局协调、光彩艳丽和坐垫美观。青田石雕艺人需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修养,同时注重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关键词: 青田石雕 镂雕之石 神工艺精

内容

青田石雕除了具有与其他石雕艺术共同的特点以外,还有自己本身的技艺特点。这是由于它的材料性质,以及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艺术风格所产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百琦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巧妙、变化、精细。这就是青田石雕技艺的三个基本要素。
  “巧妙 ”,即巧取色,巧依形。
  青田石雕的主要技艺特色是因材施艺、因色取俏。俏色精雕是当前石雕行业的主流,现在青田石雕艺人们对石料的处理过程中,已十分重视因
  材施艺、以色取料的技艺,并在艺人的积极创作探索中不断涌现出石雕艺术精品。
  青田石,色彩丰富,纹理奇特。艺人在创作中,除了依形造势之外,主要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构图、布局,有时以石色去模拟自然界的物品,有时利用色差突出艺术题旨,有时利用花纹刻画细节。因此,因材施艺可以说主要是因“色”施艺,在利用俏色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
  一件取色成功的作品,人们在欣赏时赞叹天然颜色“生得真巧 ”!丰富的天然色彩是先决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对色彩利用得好 — —依色取巧。色彩巧取得好,对石料价值的利用是有重大意义的。往往有那么一些小石料形不可取,倒是有几点颜色,经过石雕艺人的巧思琢磨,变成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佳品。
  巧取色,要看雕刻者平时的生活积累、艺术修养和技术高低程度。倪东方大师的“惜石斋”中,主要陈列的是俏色镂雕作品,还有根据天然造型和色彩,保留了一些“雕与不雕”、“不雕与题刻”石雕作品,以及不雕的各种天然纹理的脸谱和小动物。所以,走进“惜石斋”,就像走进了一个绚丽的世界。
  青田艺人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出了选材标准:一是花鸟类题材,以色彩斑斓绚丽的石料为佳;二是农作物类题材,以色彩自然逼真的石料为佳;三是人物类题材,以洁净冻色又无瑕的石料为佳;四是龙、凤、古兽类题材,以纯色无裂纹的石料为佳,或红、或绿、或黑、或黄色均可。
  青田石雕对石料形态的利用,叫做“取势造型,依形布局”。简而言之,为巧依形。就是利用石料开采下来的自然形状,作为作品的基本外形,尽可能少地去改造它。
  长于取势造型的艺人,喜欢在一些形体怪异、色彩别样的石料上下功夫。这似乎形成了一条创作经验,这样更会促使艺人牵动思维,诱发灵感,展开遐想。面对一块形状粗糙的甚至于非常丑陋的原生态石料,艺人的创作激情在生活和石头之间漫游。当一种创作的冲动慢慢变得清晰时,艺术的灵感就会从石缝间跳跃出来。于是,艺人尝到了艺术构思中的无穷趣味。
  一些老艺人的传统创作,利用石形更是别出心裁:外形完全保持石料原形,而在里面却镂得很空,雕得很精细,体现了镂雕技艺的真功夫。
  青田石雕对俏色、纹理、形态、意境、布局处理恰当,显示出青田石雕的神工艺精。王朝闻先生参观青田石雕时曾说过: “艺术与技术互相依赖关系,决定作用的仍在艺术构思。”想必这里的所谓的 “艺术构思 ”,则是青田石雕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 “妙”字吧。
  “变化 ”,是石雕技法方面运用变化手法。也就是周百琦总结出来的“三化”:化裂纹、化带筋、化事故。
  青田石雕艺人对石料裂纹向来十分重视。他们在造型布局前,除了对色彩的考虑外,对裂纹总要作一番仔细的观察。对裂纹的走向和深浅取舍都要事先考虑周到,将暗存在石中的裂纹巧妙地化入作品的整体之中,使裂纹与艺术浑然一体。
  然而,“化带筋”却是另外一种石雕技术。一位老艺人在雕刻一件《美人撑伞》时,由于石料质地松脆,容易断裂,伞柄撑不住大伞,只好在人的背部留有一根小石棒连接伞盖,以作“带筋”。留下一根小石棒,也就留下了艺术创作中“画蛇添足”的遗憾。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艺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带筋化叶”、“带筋化枝”等一些成功的经验,利用作品的自身结构相互支撑,化去了 “带筋 ”。
  同样是石质松脆、裂纹的原因,大多艺人在雕刻中都会碰到雕件坯料崩缺的事故。坯料某部分掉了一块,原来的构图布局就被破坏了。这就需要具有随形变化的工夫,对崩缺部分进行改造,化掉残缺,化出新的景象。 “精细”是通过镂空、多洞孔、多层次来体现青田石雕艺术特征的。表现手法繁重热烈,民间色彩浓厚,富有乡土气息,并强调写实,刻画物色精细雕琢,讲求形似,达到形神兼备。
  镂雕技法主要充分体现在花卉山水类作品,然而细腻的手法同样注重于人物鸟兽等作品,不同于雕塑,绝不提倡“粗犷美”、“刀疤美”,或所谓 “残缺美 ”。
  青田石雕繁而不琐,细而不过,雅而不俗,雅俗共赏。如果一个艺术品种没有自己的特征,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青田石雕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了 “青田石雕”自己的特征。
  青田石雕之所以给人以愉悦之感,具有极高的审美功能,其色彩的天然作用功不可没。石雕艺人以色取巧,精雕细作,使“奇石神工”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青田石雕成为我国工艺奇葩的根本所在。
  青田石雕作为一种美的形象被世人认可后,其雕刻工序也被艺人们提炼后固定下来。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磨光打蜡,在青田石雕的创作过程中已成为不变的工艺流程。
  选料布局是发现美的艺术构思过程,不但需要艺人独具慧眼,还要靠艺人艰苦的思索,让思想和情感凝聚成一种艺术的冲动,使石头与题材碰撞出灵感。
  选料,分按料和按题选料两类,艺人们谓之为“相石”。就像青年男女相亲,艺人就是一个媒人,经过一番努力,使石材与题材相融合。清初高兆《观石录》中道:“石理不一,相石为难。”艺人们是十分看重“相石”的,这需要六分艺术天赋,也要四分的现场构思能力。艺人们说:“一相能抵九天工。”在“相”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有犀利的眼光和极高的艺术悟性,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形象创作驾驭能力。
  青田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布局是艺人根据石材和题材的相同特点进行创作设计的。需要作者针对石材的形态、质地和色彩,确定题材布局,经营位置,刻画形象。要求作品能别出心裁、新意迭出,最忌千篇一律、落入俗套。这是一个重要关口,是体现一个艺人的艺术修养水平高低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山口村有一位艺人,姓林,他站在一块六十多厘米高的石头前瞅来瞅去,很长时间也找不到窍门。几天下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禁叹道:“寻不到艺,比吃不到饭还难受。”
  一天下午,一个小伙子跑进屋来,看着老人还在看石头,愣头愣脑地道:“舅公,有什么好看的,不如后边敲打一块下来发发彩。”真的,林师傅拿起锤子,“噗噗”两下,把一块石头敲了下来。石头凹进去一个洞,变了个模样,洞边还出现了一片色彩。林师傅笑了,不住地叫道: “有了!有了! ”
  至此,他才听到自己辘辘饥肠在鸣叫。下午,他干脆倒在床上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抱着石头在门前大树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午后开始在石上画样。三个月后,一件由荷花、月季、松树、飞鸽组合而成的《和平颂》面世了。这件作品后来成了青田石雕中的精品之一。
  青田石雕艺人善于交流,有“评头评足评出理,七嘴八舌讨人喜”的评艺习惯。石雕艺人之间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们听在耳里,笑在心里,巧在手里。那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不一定是艺人圈里的事,就是路人说上几句也无妨。这便是 “石雕之乡 ”人际间的一种默契。
  虽然“寻艺”非常艰难,但打坯戳坯也是关键。
  打坯是雕刻的第一步,所用的工具是凿。它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意象变成形象,简洁地勾勒出作品的轮廓。打坯特别强调整体效果。艺人打坯有“四从”法,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表到里。在一件作品中,先要考虑整体效果,再安排细节;先给面积或体积较大的景物定位,再考虑其他部位;每一件石雕作品都有“石眼”,如人物的头脸,虽然它在整个雕件中所占面积不大,但由于它是关键所在,所以也要先予以考虑;青田石雕以镂雕为最大特征,层次非常丰富,雕刻时,首先要处理好作品欣赏面的第一层次,然后再逐步深入,可谓从表到里。
  戳坯用的是阔凿,主要起辅助作用,应该说是打坯的修整过程。艺人中流传着一句口诀:“打坯不留料,雕刻无依靠;打坯打彻底,雕刻省力气。”看来,打坯要控制尺度。这便是技巧问题了。
  放洞镂雕是一道花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放洞是镂雕的准备工作,采用的工具,以前是手工车钻,现在都改为电动的了。放洞要视作品形态、疏密、层次、坚实等情况而定。一件作品在镂雕前,要放洞成千上万个。
  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艺人用雕刻刀改造圆洞,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空间与实体互为依存,空间越具体,实体越显露。因此,必要的空间都镂雕出来了,实体的造型也就完成了。这在镂雕中谓之 “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
  在山水、花卉等题材出现后,镂雕逐步成为青田石雕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之一。在长期摸索中,艺人们凭着对美的追求,凭着一双灵巧的手,创造了单面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等多种雕法。这车钻是青田石雕工艺对中国民间工艺的一大贡献。
  单面镂雕大多用于扁形类的作品。作品表现的部位在正面,层次丰富,玲珑剔透;而背部较为简洁,有的刻成高山、岩石,有的刻成屏风,手法也都用线刻、浮雕为主。这种镂雕作品大多应用于大型石雕作品,如《西湖春色》、《井冈山 ——茨坪》等,艺人借用中国山水画的高远法,或以油画的透视法,展示作品的立体式艺术效果。而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给人的立体观感,是真材实料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它像是一幅立体画卷,画面变化多端而有质感。
  雕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精刻修光。精刻是用以深入刻画细微部分,修光用以修饰外貌,使作品显得更有生气、美观。
  艺人们十分重视精刻修光。精刻着重刻画影物的传神点、细微处,如通过细刻人的眼睛、嘴角,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精雕叶筋、花朵、藤须,以表达花卉的生机和活力。
  并且,他们总结了修光的两种功能,一是抹去作品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简洁扼要;二是修出光彩,显出石质本身特有的自然美 ——色泽。他们十分注重“刀触”,不将表面交界线都刮得圆浑、含糊不清,否则会使景物显得软弱无力,丧失特征,吃力不讨好。 “刀触”的方向要与景物结构、生长规律、运动气势相一致。而且,“刀触”的轻重、缓急、刚柔也要从景物的质感和作品的情调出发,刀刀留情,处处生景。
  一件作品雕刻完成了,还要给它配上一个坐垫,对主体起着衬托、充实、补充作用,艺人们非常看重它。坐垫设计以主体为依据,造型上大体有 “树根型 ”、“山水型 ”、“水波型 ”,布局以协调、相配、美化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打光上蜡,是让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让美石显得更加高雅、艳丽的一道工序。打光用的材料有各种号数的砂布和水砂纸,以及糠灰、打光粉、打光油等。打光时从粗到细,循序渐进。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毛刷之类揩抹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经久不脱,形成真包浆,俗称 “硬光 ”。
  上蜡前,先给作品“净身”,除去一切灰尘、汗渍,将其揩干,再置于火筛上烤热、加温,当烤至百度上下,再将黄蜡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渗透到每一细部表面,然后让作品慢慢冷却,在尚有余热时,用细布轻轻揩擦,仅留一层很薄的黄蜡于表面。
  最后还要给它题上一个美好的名字,正如新生的婴儿要取上一个可爱的名字一样。题款取名,看似简单,却是融合了书法、篆刻、绘画、文学等中国文艺精华,需要艺人有诗人般对事物敏锐的领悟力。经过点石成“金”,题上一个美好的名字,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就正式问世了。
  青田石雕的审美取向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写实是青田石雕艺术风格的基本倾向,讲求形似,达到形神兼备。“形”来自于造型和色彩,“神”来自于题材和思想, “韵”来自于石质和刀法。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融合,构成了青田石雕的神韵。

知识出处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

青山石雕是一种石雕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的青山村。青山石雕的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承。青山石雕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青山石雕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文化历史等方面。青山石雕制作讲究用料精良,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青山石雕已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享有广泛的声誉和知名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