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雕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67
颗粒名称: 镂雕史话
分类号: J323
页数: 12
页码: 059-0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青田,古代诗人陆游和现代诗人郭沫若都借中国传统的方式,描述了青田石雕的独特风格。青田石雕工艺在清朝乾隆年间臻于成熟,并出现了现代青田石雕最具特色的镂雕工艺雏型。通过声名显赫的“宝典福书”和《红楼梦》中出现的青田石雕,展现了青田石雕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石雕艺人的灵感如鲜花般地怒放开来,尤其是张仕宽创作的《葡萄山》突破了传统石雕艺术的窠臼,为青田石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青田石雕 镂雕之石 镂雕史话

内容

1964年5月17日,中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来到了青田。
  这一天,年过七旬的郭老,坐车从温州来到青田。他身着银灰色制服,鬓发斑白,左手托着助听器,精神矍铄,步态匆匆。
  他是冲着青田石雕来的。他兴味盎然地参观了青田石雕厂。面对琳琅满目的石雕工艺美术品,老诗人的浪漫情怀被触动了。他有时像一个天真的小孩,眼里闪烁着纯真无邪的目光;有时又还原为一个深沉的诗人,神情凝重,低声吟唱:
  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
  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宣。
  百花颂东风,百果庆丰年。
  鸢飞百兽舞,百木森岩巅。
  人物尽风流,英雄与婵娟。
  开天还辟地,雁荡生云烟。
  忽见打鱼船,凤尾银鳞连。
  忽见插秧者,青苗满稻田。
  忽然破沧溟,长鲸吸百川。
  忽然成大堤,天池映九天。
  下有潜水艇,上有飞行船。
  飞上广寒宫,嫦娥舞翩跹。
  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
  建国亦犹此,鼓劲着先鞭。
  无独有偶。八百年前,另一位伟大诗人陆游,也从温州乘舟溯江而上,在青田写了一首相同字数的五言律诗《石门洞》。诗人慕名到石门洞与老洪道士饮酒赋诗。
  “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陆游这句诗,用在青田石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两位诗人的心灵沟通,越过历史的千年阻隔,在山清水秀的青田,借中国传统的方式进行了历史对话,以最简约的语言描述了青田石雕的独特风格。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猪,是六朝(222—589)时的墓葬品,应该说是历史上较典型的青田石雕作品。一群嗷嗷待哺的小猪,雕件线条粗犷,刀法简约,但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早期青田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
  猪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家畜之一,是农业文明社会的象征之一。祖先造字,在屋底下养了一头豕(猪),则会意成“家”字。可见猪与家的亲密关系。五代以来,青田石雕艺人虽然雕刻过狮虎、龙凤、神佛,但是青田石雕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它的题材范围一直没有脱离农村情感和乡土文化根基。
  普遍认为,青田石雕工艺在清朝乾隆年间臻于成熟。它不但继承明朝的石章文化,把篆刻艺术推到顶峰,而且已出现了现代青田石雕最具特色的镂雕工艺雏型。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之前的青田石雕多以实用品为主,之后逐渐向观赏品方向发展。正因为这样,青田人总是津津乐道于那套进献给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 “宝典福书 ”。
  谁也记不起这套“宝典福书”是怎样进贡的,但它确确实实叫乾隆皇帝惊叹不已,并视为珍品,至今还保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呢。青田人每每说起青田石雕,必提 “福书 ”之事。显然,它是青田人的骄傲。
  “宝典福书”不是书,而是六十枚青田石印章,分上下两组,套装在檀香木雕龙文图案的宝匣里。六十枚石章,六十个“福”字,六十种形体。石章质地明净,清纯如冻;长方椭圆,造型各异;篆刻精湛,竞相斗艳。它虽然不能代表青田石雕艺术的全部,但不愧为青田石章和篆刻艺术的杰作。
  出现在乾隆年间的“三脚狮球香炉”,虽然还是一只实用品,但镂雕和浮雕都十分精细,无论从整体去观赏,还是从狮球局部去分析,都已趋向一种更高的艺术水平。青田石雕的传统工艺,非常善于雕刻像这种狮子滚球、双龙戏珠的传统题材。或珠或球,他们能把它镂空,薄如纸,透如网,精美灵巧,就像村姑手中织的线球儿。把这只球置于狮口,能翻转自如,却不会脱落狮口,实在奇妙。
  清代至民国,青田石雕题材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印钮、花瓶、花盆、文具、灯台、烟具,到人物、动物、佛像、屏风、风景。并且诸多石雕作品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还进入到王侯将相府中,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
  《红楼梦》中曾多处写到青田石雕。那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似乎对青田石雕情有独钟。她手中把玩的是 “海棠冻石蕉叶杯 ”,案上摆设的是“墨烟冻石鼎”,并且爱不释手。有一个外路和尚送给的“蜡油冻佛手”,也是青田石雕之一,是老太太心爱之物,贾琏视为罕世之宝。
  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的《五福临门》,是一件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雕件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在一张高浮雕的芭蕉叶上停着五只神态各异的蝙蝠。芭蕉叶脉错落有致,叶边展卷自如,颜色逼真,能以假乱真。这件作品浮雕细致,寓意深刻,展现了雕刻者因材施艺、依色取俏的审美方法。
  然而,由于这类题材的石雕产品大多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等工艺就可以完成,所以镂雕工艺在此间因题材的局限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镂雕工艺的发展,首先在于题材的突破。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工艺获得了新生,石雕艺人干涸的心田在春雨的滋润下,艺术的灵感如鲜花般地怒放开来。在艺人的心里,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家乡是多么的可爱,田野充满着希望,生活充满了阳光。灿烂的花卉、美丽的山水、茂盛的农作物和时代新人,其广泛的创作题材,全部进入了石雕艺人的视野。
  赞美光明的新时代,歌颂幸福的新生活,成为一代民间艺人的历史使命。
  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张仕宽,他的石雕作品《葡萄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应运而生,可以说是镂雕工艺的开山之作。
  1957年7月,张仕宽携同林如奎、朱正普、吴如乾,带着石雕作品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他的力作《葡萄山》引起了朱德副主席的注意,作品精细的镂雕技艺得到朱德副主席的称赞。
  《葡萄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山,只不过按比例给缩小罢了。黑色的山石,山岩中盘曲缠绕的老藤新蔓,随风飘摇的叶片,形象逼真;悬挂着的那一串串圆润晶莹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几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在藤上,在叶间,在岩下,或昂首翘尾,或追逐嬉戏,妙趣横生。
  虽然作品色彩灰暗,但镂雕精致,造型自然,无论在题材的锤炼,还是工艺的探索上,都突破了传统石雕艺术的窠臼,为青田石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雕刻的工具并没有变化,用的还是雕刀、凿子、车钻、刺条等最简单的工具。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他雕刻《葡萄山》时,使用车钻的频率已大大提高了。
  把一块五彩冻石变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葡萄山,车钻仍然是石雕艺人用来放洞镂雕的工具。《葡萄山》雕得层次分明,变化多端,形象逼真,需要钻成千上万个洞孔。雕件中,画面清新,构思巧妙,工艺精细,枝叶果实错落有致,洞小如针眼,蔓细如发丝。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雕刻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到镂雕工艺的精湛细腻。
  张仕宽《葡萄山》的问世,对当代青田石雕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被后人视为青田石雕的一种艺术衣钵,传承于后代。
  20世纪80年代,留秀山创作的《葡萄山》,代表青田石雕工艺,首次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林福照创作的《葡萄山》,不但在“中国旅游购物节”中获奖,而且在新加坡展览中得到吴作栋总理的高度赞赏。张仕宽的儿子张梅同,继承父亲的艺术生命,采用暖色调,重新创作了一件《葡萄山》,1990年5月,被世界贸易中心协会总部陈列室永久收藏。当然,葡萄山仅仅是一个典型。而像高粱、谷子、竹笋、辣椒、杨梅等
  谷物和果蔬等题材,也被另外一些石雕艺术家们所看好,他们巧用石色,精心雕琢,创作出一件件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珍品,有的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获奖,有的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不过,最让人敬佩的是青田石雕艺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他们对美的追求无止境,对石雕工艺精益求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中,创造了单面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等多种雕法,并发展了因石施艺、依色取俏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各自风格,在石雕艺坛上各领风骚。
  一位石雕评论家说:林如奎以镂雕农作物为艺术追求;倪东方、留秀山以巧色精刻花果驰名;杨楚照、张爱廷、林福照以圆雕今古人物仕女、神佛名闻遐迩;林耀光以巨雕气势磅礴的奔马、古典小说中英雄人物而名扬中外;周百琦喜欢另辟蹊径,追求诗的意境、春的美,以朽桩蘑菇表现生命的活力;林汉立以优美的山水为题材,巧妙利用色泽、纹理的自然美创作飞瀑枯藤等,气势宏伟,粗细结合,有动有静,将石色与景物自然妙造,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他们都为青田石雕艺术呕心沥血,作出了奉献。
  “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通过镂雕与题材相辅相成,诞生了一批能工巧匠和石雕工艺美术名作,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青田石雕工艺美术的复兴,使青田石雕在世纪之交进入了鼎盛时代。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为倪东方大师的石雕作品《长长瓜,扁扁豆》题词:“镂金刻玉,艺夺天工。”1985年,北京青田石雕展销会上,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挥毫题词,称誉青田石雕 “神工艺精 ”。

知识出处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

青山石雕是一种石雕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的青山村。青山石雕的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承。青山石雕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青山石雕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文化历史等方面。青山石雕制作讲究用料精良,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青山石雕已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享有广泛的声誉和知名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