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石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65
颗粒名称: 历史奇峰
分类号: J323
页数: 15
页码: 043-0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石因王冕使用它刻印而开启中国印史新纪元,这也使得文人重新审视印材的价值,为篆刻创作开发了优质印材。青田灯光冻的石质松脆柔润,容易受刀,使文人跳出了过去治印时篆、刻分离的困境,为集篆刻于一人的创作愿望提供了可能。青田石章的出现,使得篆刻艺术真正走进了文人的生命之中。青田石在文人的眼里,已不只是一块石头,而是具有特有魅力,获得了文士印人的信赖,从而取代传统印材,确立了它在篆刻领域的首席地位,并掀起了一场篆刻用材的大革命。
关键词: 青田石雕 治印之石 历史奇峰

内容

青田石,钟情于青山绿水,眷顾民间雅士。它与文人们不期而遇,是印史上的幸事!
  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称,青田石“如深闺稚女,文静闲雅”;当代著名印学家韩天衡也把青田石比作“浣纱女”。在名家的笔下,青田石就像一个天生丽质、纯朴可爱的美丽的天使,只不过它深藏于乡野之中,一时难以被人发现而已。
  王冕,这个在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就出场的人物,他的生活因为放任而潦倒,但他对青田石的钟情却造就了印学史上的传奇。
  明初刘绩在《霏雪录》就有记载: “过去还没有人用花药石刻印,用此石刻印,是从山农(王冕)开始的。”明代郎英也在《七修类稿》说: “图书(印章),古人都用铜浇铸,到了元末会稽人王冕才采用花乳石刻章。现在天下人都推崇处州灯明石,果然是温润可爱。”朱彝尊在《王冕传》中也有 “始用花乳石治印 ”的记载。此间的 “花药石 ”、 “花乳石 ”、“处州灯明石 ”,就是青田灯光冻。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元末浙江诸暨人。牧牛出身。在寺庙里做工时,夜里坐在佛堂上,映长明灯读书,后来被绍兴韩性收为弟子,终于成为大儒。他辞官不做,归隐到诸暨九里山,给自己住的小屋取名为“竹斋”,平时靠卖画为生,是个著名的画家、诗人,著有《竹斋诗集》。他还擅长于篆刻。
  王冕贫穷,只好找当时廉价的印材;他勤劳平凡,乐于自篆自刻。所以,无意间弥补了历代文人士大夫鄙视石质印材和只篆不刻的缺点,也弥补了印学史千年缺憾!
  王冕在石材中选择了青田灯光冻,这跟他与青田刘基交好有关。刘基,字伯温,是青田县九都南田武阳村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以国师而闻名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是青田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人物。由于他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被比作张良、诸葛亮,朱元璋赞之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 ”。
  王冕与刘基相识,应该早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即1354年前后。当时浙东南农民起义不断,刘基受命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因方国珍一事,被朝廷罢去职权,羁管于绍兴。他悲愤交集,放浪山水,写诗访友,开始与王冕交往。两人相见恨晚,情谊深厚,关系甚密。刘基为王冕《竹斋诗集》写的序文可为例证:“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之会稽,始得尽观王元章所为诗......因为大敬。”
  无独有偶,王冕也在《题青田山房》诗中写到与刘基交好的情景: “青田刘处士,潇洒好山房。夜月移花磴,春元动石床;书声通远谷,琴响应清商。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诗中所写,与刘基隐居的青田石门洞景象十分相似,由此推断,也许刘基也曾携同王冕去过青田呢。 1358年朱元璋引兵南下,进驻九里山时,王冕随朱出山,出任咨议参军一职,攻打金华。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刘基应召到应天(今南京),开始辅助朱元璋。不幸的是,王冕却在前一年死于暴病。
  然而,王冕用青田灯光冻刻印,开启了中国印史的新纪元,启发文人重新审视印材的价值,为篆刻创作开发了优质印材。
  青田灯光冻,石质松脆柔润,容易受刀,使文人跳出了前人治印时篆、刻分离的困境,终于实现了集篆刻于一人的创作愿望,更有利于文人们对篆刻艺术志趣的表达。著名印学家沙孟海称,“这件事,米芾、钱选还在尝试,王冕可说是第一家,文彭便是第二家。从此以后,青田石章大量使用,所有印人无不自己动刀镌刻了 ”, “对明以来印学的大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
  青田石作为印材,一旦被开发,它就肩负起复兴印学的历史使命。就在王冕和刘基先后去世一百多年后,青田灯光冻走进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 ——南京,被国子监博士文彭所用,并一再被推崇,使明清印学继汉印后,在印学史上显示了又一次奇峰突兀。
  明朝初年,南京成为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仍然保留着一套政府机构,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的历史地位暂时没有改变,文化产业和商贸活动一直保持着繁荣的景象,形成了以各行业为主的“街、廊、坊、营、巷、市”等为名的制作贸易市场。西虹桥东的珠宝市场非常红火,珠宝加工和石饰雕刻成为一种时尚。明代周辉《金陵琐事》中记载:“盖密蜡(青田冻石)未被文彭发现时,金陵(南京)人都用它雕刻些花草和小动物之类的小玩意,大多作为妇女的饰品罢了,当时人们还没有习惯把青田石作为治印的材料来用。”
  文彭(1498—1573),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江苏人。六十岁升任为大明朝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他家学渊源,才华出众,长于书、画、篆刻。他和他的追随者何震等都曾用石材篆刻过。如其石章“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从印款“嘉靖丙申夏五月望日”看,是他三十九岁时所刻。但是,在他发现青田石印材前,囿于文人旧意识,大多还是用象牙刻章。明末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说,文彭年轻时治印,习惯于用牙章,自己落墨篆写,却叫金陵人李文甫代为镌刻。
  “照眼灯光出世间,西虹桥畔载车还。”(倪印元诗)当文彭坐着轿子,走过南京繁华的珠宝市场,路过南京西虹桥头时,他被一阵争吵声吸引住了。他看到了一头驴驮着两大筐石头,后面跟着一位老者,肩上还背着两小筐石头。他奇了。当他得知石头就是青田石时,他一下全买下来。
  文彭买回四筐青田石后,解开一看,大多是灯光冻石,稍差点的也是封门洞“老坑”产的青田石。他的好友汪伯玉当时就要了一百多块,磨成石章,其中一半请文彭篆刻,另一半请文彭篆写,交何震镌刻。后来,汪伯玉调任北京兵部左侍郎后,又介绍何震到北方篆刻印章。
  丽水城内有条繁华的街道叫继光街,那是丽水人民对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永久纪念。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将军曾为青田石的传播做出过那么大的贡献!
  抗倭英雄戚继光,当时正驻守在中国北方蓟州、昌平、保定一带。经戚将军的热情推荐,“于是主臣(何震)尽交蒯缑,遍历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 ”。就这样,青田石的美名就在大江南北传开了!
  青田石,继王冕之后,终于借助文彭、何震和戚继光的推荐,改变了“为妇人饰”的命运,使坚持“印最上用玉”的传统文人不得不承认:正是青田石的天生丽质,弥补了 “金玉之类用力多而难成 ”的缺点。
  明代篆刻家周应愿根据自身的真切体验,对历史上牙、铜、玉三种文人惯用的印材与青田石进行了比较,道出了千年来文人的心声:“象牙纹理直,用印时缺乏韵味,不如铜印效果好;而铜印质地琐碎,适宜于浇铸,不宜于镌刻,刻出的效果远不如石印那么好;石章虽然形态较好,但不如玉印。不过石与玉相比,石就易于人工镌刻,玉不能入刀,必须得碾。而碾是雕玉匠的专业技术,他们又不大理解篆文者的艺术思想,镌刻时往往不得要领,反而使得玉印效果不如石章了。石却易于入刀,作者镌刻时,指腕并用,随心所欲,舒展自如,就像用笔写字,其效果远比玉好。”
  难怪明代篆刻家吴日章会对青田石赞不绝口:“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刀,令人忘刀而见笔,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
  其实,文人看中青田石,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宜人的质地、独特的纹理和色泽,更因为他们视青田石章为知己,尽可以托物言志,得笔情墨趣。一石在手,可以篆刻,也可以把玩。他们可以在刻中言志,或者在玩中寄趣,在诗书画意之外别有一番情趣。可以说,青田石的出现,才使篆刻艺术真正走进了一些文人的生命之中。
  沈野是明代著名的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苏州人。他在《印谈》一卷中有三处谈及青田石中的灯光冻和鱼冻石,表达了对青田石的赞誉之情:
  清晓空斋坐,庭前修竹清。
  偶持一片石,闲刻古人名。
  蓄印仅数钮,论文尽两京。
  徒然留姓氏,何处问生平。
  文彭有两方传世石章,一方为“江山风月”,一方为“琴罢倚松玩鹤”,寥寥几个字,道出了印人的宽阔胸怀和悠然志趣。清代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他曾留下三方莲花仙鹤石章,其中一方印文“臣本布衣”,取文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寄托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田石在文人的眼里,已不只是一块石头了。以其特有魅力,获得了文士印人的信赖。从此,它不仅登上了文人雅士之堂,而且还在塞上军营中流行。在诸多的印材比较中,逐渐取代了传统印材,确立了它在篆刻领域的首席地位,并掀起了一场篆刻用材的大革命,使石材刻印一时间风靡天下。
  当代著名印学家韩天衡,在评价青田石的历史价值时称:“正是青田石在篆刻领域里引进推广,使先前沿袭了二十个世纪的铜印时代,摧枯拉朽般地寿终正寝了,代之以文士为主体,个性为特征,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生机勃勃的石章时代。可见,以石代铜,印起八代之衰,在中国印章史里,青田石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代中后期,青田石在篆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用青田石篆刻的,有政府官员、官宦子弟、世家后代、文人、商贾、医生、僧侣和职业篆刻家等。这些人主要分布在杭州、苏州、南京、徽州等地。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太仓张灏编集的《承清馆印谱》中,共见印六百六十四方,其中用青田冻石刻制的印章就有四百九十八方,占七成之多。在崇祯四年(1631)和崇祯七年(1634),他编辑《学山堂印谱》六卷本和十卷本两种,就收石印二千零三十二方。篆刻艺术的复兴可见一斑。
  青田石的广泛应用,为收集编印古印谱提供了一种更接近于原作的新的摹印方法。明代文彭、何震以后,集古印谱石刻本,继原钤本,取代木刻本,自宁波柴季通所选刻的赵孟頫的《印史》后,迅速占有了市场,并受到了何震、吴丘隅、程远、朱简等著名篆刻家的青睐。以石集古摹刻一时风行,多者数千方,少者也有数百方。朱简编《印品》,摹印长达十四年。
  文彭开一代印风之后,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其中,徽州新安派(徽派、皖派)和杭州西泠印派(浙派)最具代表性。
  何震(1530—1604),字主臣,号雪渔山人,江西婺源人,时住南京,从文彭游,情若师友。何震继文彭之衣钵,又在篆刻中,依赖青田石之优势,创单刀法刻边款,变文彭 “娟丽清雅 ”为 “古朴苍劲 ”,自成一派,成了新安派的开创者。
  何震及其新安派,在继文彭后一段时期内独占印坛,影响巨大。周亮工在《印人传》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自何主臣(何震)继文国博(文彭)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之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
  当徽派盛行之际,又有杭州西泠丁敬异军突起,并一举夺得印坛盟主之席,世人称他为浙派的始祖。丁敬是浙江杭州人。于是,以杭州为中心的西泠印派,成为清代以来最有影响的一大流派,它的核心人物就是“西泠八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杭州西湖之畔创建了蜚声中外的 “西泠印社 ”。
  由于文彭、何震、丁敬先后独占印坛,所以,南京、苏州、徽州、杭州等地成为印学的发祥地。青田石凭其天生丽质,一直吸引着印学家的眼球。清代中期,尽管福建寿山石由于何震 “雪渔派 ”的影响而被重视,但 “西泠八家 ”和西泠印社传人对青田石章一直情有独钟。
  丁敬甚是珍惜青田石章,尤其乐于用青田石治印赠友。在一块赠友的“用拙斋”石印边款中道:“石固丑,花蕊石,王元章(王冕)所喜者,颇宜雅人几上耳。杭郡丁敬身记。”他在另一块为友人篆刻的“庄风煮印”边跋,说得更加明白:“吾杭昌化石,厥品下下。粗而易刻,本易得印中神韵。红者人尤珠玉定值,不知日久色衰,曾顽石之不若矣,安有青田、寿山之神韵耶?余故素拒此石。杉郡契友一时不能得佳石,又甚渴余篆刻,因免其请,重其雅意之笃耳。”可见青田石在丁敬心中的地位。
  “西泠八家 ”中其他七位,也十分器重青田石章,有诸多石印留于后世。如蒋仁的“蒋山堂印”,黄易的“小松所得金石 ”、“石墨楼”印,奚冈的“龙尾山房”、“蒙泉外史”印。另外,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又被称为“西泠后四家”。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见印三百四十四方,青田石二百十六方,占百分之七十。
  黄易在“柳绿更茗新烟”印跋道:“吾浙产石,青田较胜昌化。谓其柔润脱砂。仿秦汉各法,奏刀易于得心应手。青田有五色,惟红者尤为罕睹。近日为石上采伐殆尽,求一细腻可玩者,十不获一。新坑直顽石耳。斯二石旧为新昌王氏所藏,余以贱值得之,刻以志之......”黄易是西泠印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青田石了如指掌,代表了 “西泠八家 ”对青田石的认同。
  清代有不少文人士大夫,一生寄情于青田石章,赵之谦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两位。金石书画家赵之谦印“为五斗米折腰”,勾画出了一个为了糊口,只能为“五斗米”侍奉权贵的旧时文人形象,同时也是借用古人诗句嘲讽自己的落魄蹇促,很有幽默感。他曾在“胡澍之印”边款中,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落魄皇都的情境: “印不值钱,产自青田,路七八千..托身皇都,求口可糊,居书我图。同治癸亥二月。”
  另一位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海外。他把国仇家恨全寄于一方印章之中:“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逛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这段印文,道出了他的人生磨难。
  作为一个文人,其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寄情于寸许小印,那是多么无奈的心境。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曾有诗云:“小印青田寸许长,抄书留得旧文章。纵然面上三分似,岂有胸中百卷藏。”尽管官场上不得志,但小小石章却使他的精神能得须臾的解脱,使得方寸之间的印章成了旧时文人士大夫心境的真实写照。
  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浙江安吉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俱绝。他钝刀刻石,秀媚苍劲,流畅厚朴,开风立派,为一代宗师。其印学在日本、韩国影响很大。他留有后世的青田石章有:“吴俊卿”、“俊卿之印”、“一月安东令染于苍”等。而他对青田石的看重,可用其一句边跋概之:“旧青田石,贵如拱璧。”也难怪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认为,青田石章“对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 ”。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朱诚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正因为青田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印材,它渐渐地托起来一个国际级的最具权威的印学社团 ——西泠印社。”

知识出处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

青山石雕是一种石雕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的青山村。青山石雕的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承。青山石雕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雕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青山石雕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文化历史等方面。青山石雕制作讲究用料精良,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青山石雕已成为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享有广泛的声誉和知名度。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冕
相关人物
文彭
相关人物
何震
相关人物
吴昌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