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635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K825.2
页数: 19
页码: 347-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附录,包括了叶望之、林梓亭、陈惊奇、张毓中等。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叶望之
  叶望之(1904-1987),又名叶琼仙,青田县荷塘乡(今船寮镇)大垟村人。同少将,处长。先祖数代行善不求人知,视公犹私,向不诿人。
  其祖父叶允卿,清贡生,其一生善行颇多,一为大垟大石桥,此桥为六上都大坑水入瓯江之处,以青田水患多,时毁时修,桥长达七八余洞,为大溪交通要道,如毁而不修,则大溪交通受阻,行人叫苦。桥面全用石条铺,桥脚用石条撑,可谓已尽心力之能事,惟其时无水泥钢筋作桥墩,桥下沙石被大水冲松,桥即崩溃,此为屡毁之重要原因,虽有亲邻之工可募,也有殷户只钱可捐,而主持者之督导辛劳可知。二为自研岐黄,为人看病,向不受酬。自开药店,自制膏药赠人,其所制膏药,成效卓著,胜人价售者远甚。人家所售膏药,均利用废弃之药尾来煎制,而他家膏药则遵照古方,用全药照定量煎制,即其效用不同之故。而叶允卿三代赠送膏药,从未以此示人。三为开办新学,清末废科举设学校,叶允卿被推为大垟小学校长,创校办法可仿照大路留日学生章鹤轩(章乃器之父)之办法,而创办时之设备在需款,且教师有钱请不到,教材有钱亦买不到,真是一言难尽,而叶允卿迄未向人叫苦。四为向县政府请领赈济,青田荒旱之灾时作,凡调查灾民,领发灾品,又是叶允卿之事。其时虽有乡村邻里之正在,然皆有名无实。遇有重大公益,必推声望卓著而操守清廉者为之。叶允卿实为一时之选,且乐为而不言。
  叶望之父亲叶兆丰,继叶允卿行医开药店,赠膏药,除办学外,一切秉承父志,仍称为大垟好人。
  叶望之生于清宣统三十年(1904),民国九年(1920)六月浙江省立第十一(丽水)中学毕业,初由陈诚任第十四师师长时,邀任第十四师军需处课员,嗣升任会计科长,其端品力行,操守清廉,为经理长才。后入陆军军需学校第七期学习。1944年秋,在十万青年从军时期,由叶以新保荐,出任贵州青年军东南分监部军需处长,后调任安徽屯溪被服厂上校主任、南京联勤总部财务署出纳科长、国防部出纳室同少将主任。
  1949年去台,任“交通部”帮办、“行政院”参议、土地银行石门分行经理,简任退休。
  1970年台北青田同乡会成立第一届起,叶望之历任监事、常务监事、名誉理事、《续编青田县志》编委。
  1987年8月20日上午10时20分,叶望之手迹叶望之逝世于台北市仁爱医院,终年84岁。
  台北市青田同乡会理事长叶以新撰有《悼念叶望之先生》一文,刊于1987年第41期《青田会刊》,并赠送一挽联曰:“以德行仁,自祖及孙吾能述;葆贞养固,慎言尽职众皆知。”
  叶望之夫人陈贞蕴,为同邑高市陈作燧先儒孙女、陈诚将军昆仲堂姊,所谓系出名门,理家育子,敦亲睦族,功德匪浅,惜不幸早故。育有三子,后辈绵绵四代已达30多人。
  长子叶燕翼,澳门华南大学毕业,台湾《新闻报》总编辑。
  次子叶燕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台湾《新生报》会计主任。
  三子叶燕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兼图书馆编目部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馆长。
  林梓亭(1879-1968),青田县湖边乡(今瓯南街道)白浦村人。同少将处长。
  清光绪五年(1879)生,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浙江第十一(丽水)师范,后进修于军校预算训练班。曾任浙江保安工程队书记、第十八军军务处会计科中校科长。
  青田县高市小学,是陈诚父亲陈式文创办的完全小学,1931年,陈诚捐资一万银圆,兴建了教学大楼和校舍,此后十余年每年为该校提供办学经费1400银圆,不定期的资助一直到解放前夕。1935年,陈诚电邀高市小学李伯棠校长到江西庐林小学参观学习新型教学,接受美国“道尔顿”式教与学互动教学法,李返校后在五、六年级推广,获得很大进步,成为青田乃至丽水地区优质学校。老校长李伯棠退休后,陈诚特派得力部下、时任第十八军军务处会计科科长的林梓亭回乡,出任青田高市小学校长,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林梓亭带着陈诚的期望,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满腔的办学热忱,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在校内确立起同舟共济的办学精神,进一步推动高市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初,国民党改组军事委员会,恢复政治部,陈诚任部长,接着各战区都设政治部,谷正纲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林梓亭奉调第三战区政治部第五组(政工军需)上校组长;青田高市小学校长则由卢士尚(陈诚的省立第十一师范同学)接任。
  1941年7月起,第三战区政治部执行“部队政训甲一级”编制,原有的五组二室,改为秘书室和五个科,与政治部五个厅对口,林梓亭改任第三战区政治部第五科(经理科)上校科长,从设立第三战区政治部(初驻安徽屯溪,后迁江西上饶、福建建阳、江西铅山等地)起,到1945年8月政治部迁杭州止,他连续七八年,一直担任本职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林梓亭任军政部京沪接收特派员公署浙江特派员兼杭州办事处主任。
  1946年,陈诚、赵志垚、叶以新等同邑在京沪军政要员和知名人士,闻知故乡青年以温州、处州(丽水)两中学无法尽量容纳,失学青年较多,在上海发起筹募基金,在家乡青田创办一所中学,借乡贤刘基在青田石门洞读书的典故,定校名为“青田石门中学”,陈诚被推举为筹备青田石门中学名誉董事长,赵志垚为董事长,林梓亭等为董事。1947年春季,该校招生正式开学,初期招收三个班(第一册两个班、第二册一个班),免收学费,校址暂借青田县城水南栖霞寺,培养了许许多多贤才能人,成为青田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7年秋,林梓亭调上海港口司令部预算处同少将处长、主任等职。1951年1月,林梓亭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到上海市第六十四中学任教,1968年4月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林梓亭有一子一女。
  洪启虞(1911-1993),字靖伯,号抑之。青田县雁衢乡(今季宅乡)季宅村人。陆军上校,占少将缺,团管区副司令、代司令。
  父洪麟祥(兆其),系清末贡元,曾任浙江省瓯海道咨议、参议等职,素擅词章,善书法,尤通律令。母陈氏,勤俭理家,亦粗知文字。
  洪启虞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幼承庭训,及长志切军事,1933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南京第八期高等教育班,后又进军事委员会南岳干训团第一期、中央训练团第二十九期、中训团将校班研究结业。
  1931年和1932年前后,洪启虞曾于浙江警官学校,受杭训班第一期等之两次警官教育,并任浙江杭县长警补习所教官等职。嗣受浙江警校同学会兼会长戴笠提携,调至军事委员会任尉官,派往扈从蒋介石,辗转全国各要地,负有安全,考查军纪,注意报刊言论之任务。自1935年至1939年间,曾受蒋介石于首都南京四方城办公室、黄埔路军校、陪都重庆曾家岩官邸及复兴关,个别传见各一次,并前后获颁发奖章二次。1944年元月,复蒙蒋介石签名颁赐玉照一帧。
  抗日战争时期,洪启虞历任军委会教导团等单位的少校队职官,与“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中校参谋,及兵工署科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洪启虞任国防部上校部参,兼国防部学术研究会参谋、业务系系长。旋奉派任粤东潮安团管区司令部上校副司令、代司令,占少将缺,并被广东潮州中原文献会聘为顾问。潮安团管区司令部原司指挥监督本辖区潮安、揭阳、尧平、澄海、南澳、汕头六县市之县市长兼征兵官,及各军事科长办理兵役行政,监督本部所属各大队、中队之点验、接兵、练兵、送兵、交兵之任务,复奉令兼掌该区绥靖,及各县市国民兵部队督训,与各中学师范之军训校阅工作,各县市参议会开会时,尤须应邀遗赴致词,及调处民众请愿案件,工作甚为繁剧。
  迨1949年孟秋,潮安团管区司令部奉令结束,洪启虞乃去台湾,嗣复奉令以陆军上校退役。转任台湾省警务处专员,其后铨叙简任文职,又参加各县市长检覆合格,均已颁发证书。在秘书任内至1978年届限龄退休。期间,亦曾得奖、记功及奖状多次。
  洪启虞爱好写作,公余之暇,每喜率尔操觚,先后著有《小部队战术》(中央军校忠勇月刊社刊行)、《靖伯文集》(警友月刊社刊行)、《飘泊留痕诗集》(文史出版社已出第三版)、《萍踪掠影》等书。
  1993年3月21日,洪启虞在台北市逝世,终年83岁,安葬台北浙江花园公墓。
  1939年,洪启虞在重庆与叶喜翠结婚。叶喜翠,字德芬,1913年9月生,青田高市人,曾就学浙江省立第十一(丽水)中学、省立温州高级师范,及陪都重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会计班,初任教师,嗣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书店管理处会计股长,湖北省银行重庆分行,汉口总行,及武昌、南京分行行员。去台湾后,舍职业而理家,育有二子二女,均受高等教育。
  长子洪在渝,1943年生于重庆,台湾淡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嘉义农专教师、天翔机械公司国外部经理;长媳陈氏,湖北人,中学训导,兼明华商职夜间部教师,及国际珠算联合会台湾分会监事。
  次子洪在京,1948年生于南京,大同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大同集团公司课长、尚志半导体公司经理,曾奉派德国慕尼黑,研究半导体工程,复赴美、日等国考察工厂,返台后职掌制造单位。次媳葛氏,安徽人,中兴大学肄业,特考及格,委任公务员。
  长女洪乃惠,1952年生,台湾东吴大学外文系毕业,初任助教,后任国际电信局高级服务员,并当选国际英语演讲会第1447—U分会会长,曾赴美国加州总会参加会报,及佛罗里达参加年会。
  次女洪乃淑,1954年生,台北技术学院毕业,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师,嗣留美在德州大学获硕士学位,改任管理师。次婿程氏,河南人,达拉斯电脑公司工程师。
  陈惊奇
  陈惊奇(1918-2002),又名陈景琪,青田县方山乡新坑村人。上校处长,占少将职缺。
  民国七年(1918)二月八日生,初中毕业,1940年5月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十六期,1942年毕业,曾在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1949年去台,陈惊奇先在“国防部总政战部”
  任中校参谋官,继派空军政战部上校处长,后调陆军兵工署政战处少将处长主任职缺,然未正式晋升将军即退休。曾获颁忠勤等勋章多种。
  退休后,陈惊奇当选台北市青田同乡会理事、常务理事多届,热心会务工作,如1996年元月所印《青田同乡通讯录》时,主动担任校正工作,发现名址有疑问者,不厌其烦地打电话查询更正,其服务之热忱,令人感佩。
  陈惊奇1988年后曾多次返乡祭祖探亲,对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多有赞助。在青田县台属联谊会成立十周年之际,题写“十年有成”条幅致贺,表达了陈惊奇先生对台联会努力推进“两会”民间交流的嘉许。
  2002年8月16日中午12时30分,陈惊奇在台湾空军总医院逝世,终年84岁,安葬台北县汐止市(今新北市汐止区)五指山军人示范公墓。陈惊奇德配林柳菊,育有一子一女,皆事业有成。
  儿子陈家骏,1956年生,台北艺专毕业,中兴纺织公司电脑室主任。
  女儿陈家秀,1957年生于台北,197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继续攻读研究生,先后取得台湾大学硕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为台湾省立台北师范专科学校讲师。该校于1987年升格为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院,1991年改为国立台北师范学院,2005年升格改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陈家秀历任台湾省立台北师范学院、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社会科教育学系副教授,社会科教育学系副教授兼主任秘书,社会与区域发展系副教授。2005年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总务处总务长、校务发展委员会委员。2008年8月退休。著有《文化古都系列——杭州》、《十七世纪耶稣会在华之活动》等书,发表期刊和研讨会论文10多篇。
  张毓中
  张毓中(1911-2002),原名张玉麟、张毓灵,后因进中央军校学习时与人同名,遂改名张毓中,青田县温溪镇学神村(旧属永嘉县)人。陆军上校,占少将缺,侍从室警务组组长。
  其父张作美,开木炭行,是一位殷实的商人;母尹美兰,育有三子三女,张毓中排行第四,上有一兄张学善、两姐张金凤、张翠凤,下有一弟张毓华、一妹张金翠。
  张毓中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六月初十,8岁启蒙入私塾,17岁小学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十(温州)中学,于1930年夏毕业。8月考入由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创办的浙江省警官学校正科第二期,1932年8月毕业,被选入中央警察研究所“特训班甲班”学习三个月,与姜毅英(女少将)是同学。再被选入“洪公祠”(南京新街口附近丰富路)特训班第二期学习,同去的同学有毛森、石仁宠、张人佑、郑海良、王涤平、罗道隆、程慕颐。
  1933年2月底“洪公祠”短训结业,张毓中正式加入特务处,并被分配到南京警备司令部邮电检查处工作,任通讯二组(新街口邮局)副组长。同年11月,第十九路军“福建事变”爆发,张毓中、马壬和虞廷金三人,奉戴笠之命入闽,张毓中为组长,经杭州、金华、兰溪、衢州、江山、峡口、浦城,到建瓯,以“参谋本部军事杂志社”记者身份从事情报工作。
  1934年3月,福建事变平息后,张毓中被保荐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侦察班”,担任护卫蒋介石工作。1935年5月,侦、警两班纳入侍从室编制,并将侦察班改为“特务组”,警卫班改为“警卫组”。张毓中任侍从室特务组上尉组员。1936年初,侍从室改组,钱大钧中将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第一处下边,增设一个“第三组”,专负蒋介石侍卫职责,由蒋孝先少将任组长,特务组改称“特务股”。1937年初,王世和少将复任侍卫长,调张毓中代理侍卫组“侍卫官”(贴身侍卫)。
  1937年5月底,张毓中回归特务组工作。是年冬,日军进攻山东,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邀韩复榘至开封参加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拘押”,侍从室特务组张毓中、戚南谱、范树鹏、郭文年等四人,在钱大钧、黎铁汉的率领下,参加了拘捕韩复榘的行动。
  1942年11月,俞济时中将接任侍卫长,将特务、警卫两组合并为“警务组”,黎铁汉任组长,张毓中为警务组(内卫)组员。1943年7月,张毓中经侍从室保送,入重庆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十期深造,1944年8月初毕业。回重庆曾家岩警务组工作。
  1944年11月,应新编第一军驻印(度)补训处处长张宇衡之邀,张毓中赴成都任新一军驻印补训处总务处处长,因故改任补训处办事处主任,是年冬,担任补训处点验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本处所属三个团和直属单位的“点验”工作。
  1945年2月初,奉侍卫长俞济时电报,命张毓中回重庆侍从室服务。1946年1月初,张毓中奉命率第一批侍卫同仁眷属,以及中央级数单位人员与眷属,搭民生公司民生江轮复员南京,并负责计划与部署南京警卫事宜。11月,“侍卫室”改组为“警卫室”,黎铁汉任主任,归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指挥。张毓中先后扈从蒋介石,飞南京、北平、上海、杭州、沈阳、长春等地,担任警卫任务。
  1946年6月15日,张毓中奉命偕侍卫官周星环先遣庐山,负警卫部署与监督蒋介石行邸修缮、环境整洁等任务。7月7日,张毓中被外调,经江西省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担任江西省庐山警察署署长。每至炎暑,蒋介石驻节牯岭,主要从事蒋介石的安全任务。后因庐山警察“署”和内政部警察总“署”混淆不清,遂于1947年改名“庐山警察所”。
  1949年3月,毛森接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张毓中任上海警察局卢家湾分局局长。1949年4月26日至5月6日,蒋介石自引退后,乘“太康号”军舰,莅上海巡视,因原有侍卫人员大都被遣散,“特别警卫组”也随政府分散到重庆和广州,直接侍卫蒋介石的人员,连军务局长俞济时上将在内还不到十人。京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和俞济时商妥,即从总司令部稽查处遴选十名干员,成立临时特别警卫组,命张毓中兼任组长,稽查处雷上校为副组长,受京沪警备副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陈大庆指挥。
  1949年5月25日,张毓中从上海撤退至舟山定海,几经转折,接眷去台湾。同年8月,张毓中奉命任“京沪杭防卫总司令部”军官训练团上校中队长。旋毛森到台湾,成立“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任总指挥,12月20日,张毓中受邀担任第五处(总务处)上校处长,驻防定海。1950年5月,张毓中随军去台,任“国防部”海上突击队上校队员,继调第八军上校附员,后再调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服务。
  1951年4月,“总统府”第二局局长俞济时,召张毓中回“总统府警卫室”,接任警卫室第二组(警务组)上校警务员兼组长,占少将缺。为该组自1933年以来,继黎铁汉中将、陈善周少将、刘树梓少将、钟民祉之后的第五任警务组组长。1956年4月,张毓中调为侍卫室督察。
  1957年,应台湾省警务处处长郭水(中央军校高教班同学)将军之邀,外调张毓中回警界服务,出任桃园县警察局局长,后调任高雄市警察局局长。
  1961年9月,张毓中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第十二任)。1964年,张毓中调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服务,翌年,接任台北招商局安全室主任。届龄退休后,被招商局(后改名阳明公司)聘为顾问至1993年。
  2002年11月16日上午8时15分,张毓中因肺炎引发肺功能衰竭,在台北市立关渡医院逝世,终年92岁。
  张毓中夫人是杭州钱塘望族、清举人吴崇瀚之女吴宛中(1917-2006),原名吴廷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事教官训练班(武昌綦江附近杜市)毕业,派重庆市储奇门海棠溪工作,后调江西省银行、福州市江西分行工作,精国画与书法,师从国画大师黄君璧,作品曾入选台湾省美术馆,书法则追随陈瑞庚教授,数十年未曾间断。育有三名子女,均生于重庆市海棠溪,分别以棠、海、溪三字命名。
  长女张棠,台湾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组毕业,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工商管理硕士(MBA),从事市场行销研究工作,曾任职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洛杉矶分局;女婿关德松,加拿大UniversityofColumbia(UCLA)化学系毕业,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化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作博士后研究,在美国一个大公司从事化学研发工作。
  长子张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就读美国得克萨斯州Rice大学研究院,从事工程工作;儿媳孙渝,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在工程公司担任工程绘图。
  次子张溪,诗人,台湾中原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曾获“洪德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儿童创作奖(童话组)第一名;次媳陈盈伶,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声乐组毕业,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张毓中爱交朋友,又爱照相,摄影是在特训班学的,以后变成终身嗜好。退休后,开始撰写自传,花费前后十几年,详细记录了三次进入侍从室警卫的经历和发生于蒋介石周边的一些人与事,积文稿数十万言。后经张毓中的长女张棠整理,在《传记文学》连载,后定名为《沧海拾笔——追忆侍从蒋介石的特勤生涯》,于2009年10月,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12年3月,改书名为《侍从蒋介石:我的特勤生涯》,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李明
  李明(1918-),字丽铭,青田县东山乡横排路村(今章村乡上寮村)人。海军上校,占少将缺,军法处代处长。
  李明民国七年(1918)八月二十日生于丽水。嗣因父母李馥(字挹香)、梁素莲分别任职青田县公署教育科长及县立果行女子小学校长,故从丽水县城迁移青田县城新寺巷建屋居住。
  李明先后毕业于浙江省立处州(丽水)中学、军法学校。历任青田县政府民政、建设科员、军法书记员、军法承审员,兼任闽浙赣三省边区缓靖指挥部军法官。嗣因各县军法业务奉令裁撤,遂远离家乡,前往南京海军总司令部派任青岛海军第二基地司令部,及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部,陆战队司令部任少校军事检察官、军法官,于1950年8月间,调回台湾海军总司令部军法处任军法官。
  1954年3月派往澎湖要塞司令部,及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任中校军法官,迄1957年9月始奉令,调回海军总司令部军法处任军法官,继即升任行政检察科上校科长及复判庭庭长,1973年3月再调升海军总司令部军法处上校副处长、代处长,占少将缺。
  李明因服役限龄届满,且又一再奉准延役三次,终于1976年12月退役,在海军服役三十余年,获忠勤勋章及一星忠勤勋章二座,国防部海绩、海风、海勋奖章,一号海风奖章等十二座。
  晚年,李明居台北市。夫人颜翠英,育有四子,居台北、丽水等地。
  吴泽民
  吴泽民(1902-1992),原名吴玉村,字瑾,青田县巨浦湖云人。陆军上校,支少将薪,军医处处长。系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宰相吴畦三十四世孙。
  祖父吴禧善以农立业,耕读传家,为当地望族,以其乐善好施,邻里景仰。其父吴景龄(灵)以孝著称乡里,父之胞弟吴子漪,胞妹吴舜莲,适本县高市村陈诚。吴泽民有兄弟四人,妹一人,二弟吴玉挺,务农;三弟吴玉屏,军需学校毕业,军政部、海军南京补给总站上校站长;四弟吴玉堂,军需学校毕业,海军总司令部上海总站中校主任;妹吴玉花,适本邑阜山乡前王村经商人家。
  吴泽民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二十四日。1920年考入处州省立第十一(丽水)师范学校,翌年转入省立第十一(丽水)中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1928年7月毕业后,怀着革命的理想和热情,赴汉口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后方医院,任上尉军医,1929年5月,后方医院解散,回到故乡青田。
  1929年上半年,陈诚授示青田县政府用救济院的钱创办医院,9月,青田县立医院成立,卢士美任首任院长,吴泽民被聘为医师。1931年春,应三叔吴子漪之邀赴汉口,任第十四师军医处少校军医,同年秋调第十八军副官处少校军医,随从军长陈诚。1932年10月升任第十一师中校军医,1933年春调任第六十七师中校军医处长兼军医院院长。1936年起自学诸多中医典籍,步入中医领域。同年5月入南京军医训练班培训半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诚调黄维任第六十七师师长,此师归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指挥。随即第六十七师开赴上海,参加对日淞沪会战。吴泽民积极指挥、参加战地抢救和转运伤员工作,并曾担任过陈诚将军的随从军医。1938年任第六十七师上校军医处处长。
  1940年春,升任第八十六军军医处处长,支少将薪。
  1943年6月,吴泽民主动辞职,回归故里巨浦乡湖云,开业行医,为民疗疾,以遂宿愿。一边从事农耕,一边为家乡群众治病,他内外科兼施,中西药并用,每日外科换药由夫人帮忙,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拥戴。吴泽民思想进步,政治开明,尤其同情劳苦民众,甚至为中共地下党人杨进尧(当时化名“留东”,后曾任青田县人民政府县长)与老陈(建国后曾任景宁县副县长)等游击队官兵看病治伤。他在行医收费上分等对待,富者当取不让;衣食丰足者,出手多少不计;贫苦者不计报酬,有些极穷困者还赠送药品,乡人广为传颂。
  由于吴泽民行医远近有名,他每次赴县城开会时,总常有很多病人在青田大埠头迎候,等待看病。1952年,吴泽民经青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人民医院医师,10月,被派到温溪区建立卫生所,任负责人。当年12月回县人民医院,任医疗股股长,1954年被评定为主治医师(卫生技术八级)。1953年至1963年一直担任全县征兵体检的主检医师,因积极负责,表现突出,曾受表彰、嘉奖。1983年退休,耄耋之年仍为登门求医者诊脉处方。
  吴泽民医师从医六十余载,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观察病情细致入微,施行治疗一丝不苟。不是死背方歌,按图索骥,硬套成方,而是通过四诊八纲判明病因、病性、病位,灵活应用古今名方,圆机活法,知常达变,按病辨证,分型治疗,在茫茫医海中不断求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1956年和1961年两次
  被评为县级卫生先进工作者。
  吴泽民医师1946年曾被选为青田县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11月被推选为青田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63年起连续被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县人大代表。1981年至1986年连续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田县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他热心参政议政,并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深1987年4月全国政协常委受人民的尊敬。常委黄维将军来青田视察,专门看望了老部下吴泽民,与故交亲切交谈。
  吴泽民医师是青田县立医院创始人之一,青田中医学术界权威,著有《医案选录》、《九十自述》等。1990年新编《青田县志》赞誉吴泽民医师“蜚声乡里”。1992年12月24日,吴泽民医师逝世,享年91岁。
  吴泽民夫人林映玉,系同乡林映东少将堂妹,林女士相夫教子,勤俭贤淑,乐善好施,于1962年2月病故。吴泽民子媳孙亦以医道继美。儿子吴靖年,1939年生,大专文化,青田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85年旅居西班牙经商;媳徐碧蕉,青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旅居西班牙经商;孙辈吴佳玮、吴佳琼、吴琼雯(红雯)等也旅居西班牙、德国,皆为新生代侨领。全家艰辛创业,融入当地社会,所从事的餐饮、经贸事业卓有建树。吴靖年、吴佳玮还以自己的医学知识经常义务为旅西同乡治病服务。吴佳琼、吴琼雯常提携帮助亲友出国创业。全家还多次捐赠瓯江大桥等家乡公益事业。吴靖年先生非常热心侨团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担任《欧洲晚报》集团常务副社长、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欧洲青田同乡会副会长、青田县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海外吴氏延陵郡子孙联合会会长等多种职务,是一位知名的爱国侨领。
  吴泽民故居,坐落于巨浦乡湖云村庆景青公路旁,坐西南朝东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系中西合璧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03平方米。故居平面布局呈“凹”形,外墙腰线以下卵石砌筑,以上青砖错缝叠砌,庑殿式屋顶。主楼面阔五间,外檐砌砖墙,作拱形门,立罗马柱,进深十四檩七柱,穿斗式;主楼前后带耳房各一间,右后耳房外墙内收,塑门台。2011年4月20日,吴泽民故居被青田县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文德
  王文德(1949-),巴西陆军少将,师长。祖籍青田县阜山乡前王村。
  其父王益宗(1887-1966)为巴西青田第一代华侨中著名人士,1915年从阿根廷转入巴西,在南方愉港创办绒衫厂,1926年在里约热内卢“岙维宕(OVI-DOR)”与周继文合营“上海绣花店”做台布生意,1935年往愉港做台布生意。1937年连同家属再回里约热内卢,在拔拉沙其拉定其(PSATIRADENTE)47号开了一间“卡蒙”餐馆,成为当时里约热内卢最有声誉和最昌盛的快餐馆。王益宗是一位爱国华侨,乐于助人,曾多次发动广大侨胞踊跃购买“救国公债券”和“建设公债券”支持祖国抗日战争。因为他身材魁伟健壮,性格豪爽,豁达大度,思维敏捷,善于社交,在青田华侨中是一位广获榆杨,深孚众望的华侨,人称“巴西王”。
  王文德1949年生于巴西,毕业于巴西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巴西陆军少将师长,后调任巴西海军少将指挥官。
  季汉平
  季汉平(1950-),巴西海军少将,舰队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祖籍青田县方山乡裘山村。
  其父季金奎(1905-1972),改名季宗光,号伯华,18岁到欧洲闯天下,在德国、瑞士、苏联等国做皮革生意。1936年转巴西里约热内卢,1938年创办染珠作坊,是巴西青田第一代华侨中著名人士。
  季汉平1950年生于巴西,1969年入巴西国家海军学院学习,四年后毕业于机械运行工程专业,初为海军中尉,在马拉若运输舰、加西亚达维拉作战登陆舰上服务。被提升为上尉后,1975年入巴西海军潜艇学校深造,一年后成为一名潜水艇军官。先后在南里奥格朗德号(5-11)、里约热内卢号(5-13)、巴伊亚号(5-12)、戈亚斯号(5-15)潜水艇上服役。曾随亚马孙号(5-16)、里亚克卢埃罗号(5-22)和阿根廷海军索尔塔号潜水艇航行。
  1989年,经过指挥和参谋专业学习后,被任命为海军皇家护卫舰(V-15)舰长,在南里奥格朗德服役。后历任海军情报中心副主任、海军第八军区(圣保罗)和第二军区(巴伊亚)司令部参谋长,潜水艇基地副主任、舰队总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
  季汉平在巴西海军服务35年,先后被授予十年杰出服务奖章、二十年杰出服务奖章、三十年杰出服务奖章、海军功勋勋章、骑士和军官级海军功勋勋章。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