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569
颗粒名称: 陈诚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5
页码: 127-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诚青田县高市人。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军事家,政治家,是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从1918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戎,一马生涯。在几近半个世纪里,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进而至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参谋总长;从少尉晋阶到陆军一级上将;从军事指挥官进而参与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最高层的决策层。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他位至台湾省政府主席、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成为仅次于蒋介石、主宰台湾政局的“第二号人物”,对台湾经济发展作出了奠基立业的贡献。同时,他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主张。1965年3月5日,陈诚在台湾去世。他临终时留下的遗嘱中,始终没有“反共”、“反攻”字样,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陈诚(1898-1965),字辞修,小名德馨,别号石叟。青田县高市人。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军事家,政治家。
  陈诚是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从1918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戎,一
  马生涯。在几近半个世纪里,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进而至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长、参谋总长;从少尉晋阶到陆军一级上将;从军事指挥官进而参与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最高层的决策层。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他位至台湾省政府主席、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成为仅次于蒋介石、主宰台湾政局的“第二号人物”,对台湾经济发展作出了奠基立业的贡献。同时,他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主张。1965年3月5日,陈诚在台湾去世。他临终时留下的遗嘱中,始终没有“反共”、“反攻”字样,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一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历1898年1月4日,陈诚出生于青田县高市乡高市外村,家有薄田数亩,勤俭相传,是农村社会典型的半耕半读家庭。
  陈诚先祖为河南人氏,于明嘉靖年间始迁青田,因家居县署旁司下街,邑人称司下陈家。其始迁祖有三孙,以第三孙最为聪慧,受人钟爱;二兄妒之,遂推之入江,复由舟人救起,生子名陈诏。陈诏,明宣德五年(1430)赴京会试,第一名贡士(俗称会元),人称“陈会元”,历任云南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副史、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浙江,以廉能名于时;陈诏生四子,幼子名陈鑑,适逢明亡清兴,于兵乱中避居石盖、四都等处。待传至陈茂远时,始迁高市。陈茂远为武学诸生,生二子,长子陈采芹。陈采芹生陈国善,邑之首富,为陈诚之高祖。陈诚曾祖陈廷珪,生六子,长子陈锦芝,妻刘氏。陈锦芝,即陈诚祖父,一生务农,生二子,长子陈登选,次子陈希文。希文乃字,名陈应麟,即陈诚之父,因敬仰宋代范仲淹功德言行而心仪之,避与先贤同字而改字式文,以字行,系晚清秀才,家有薄田,但不甚富有,“戊戌维新”后,改习新学,毕业于杭州省立初级师范学堂,1908年创办高市养正小学堂,任过青田县教育科长。先后在高市养正小学、县立敬业高等小学(后更名人民小学、实验小学)任教师和校长,以教育事业终其身,1925年5月逝世于校长任上,终年56岁,归葬于高市黄山。时陈诚服务于黄埔军校,得电报父亲病故,回乡奔丧。第二十一师师长严立三(又名严重,陆军中将,后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并代行省主席)为其题写“陈希文先生墓”碑文。陈诚母洪氏,性节俭,勤于操作,在抗战时期,年己七十余,被迎养于重庆,每日仍灌园种菜,亲自洗涤,不以陈诚之贵显而稍改其常度。1953年8月寿终于台北市,享年86岁,葬于北投镇安国寺后灵泉山。
  陈式文生三子一女,长子即陈诚,次子陈源(字正修,小名祖馨),三子陈敏(字勉修,小名祖祺),女陈金花,适高市底村徐福恒。
  陈诚次弟陈正修(1903-1991),1937年3月,陈诚返乡省亲,与母亲洪太夫人等在父亲陈式文墓前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四日(公历1903年2月11日)生,浙江省立第十一(丽水)中学毕业,嗣负笈北京大学、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上海)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由长兄陈诚资助留学机学院肄业,法国国立都鲁士大学毕业,获理学硕士、国家化学工程师学位。1932年回国,受聘军政部兵工署技术员。后历任中央军需学校教授,赣粤闽湘鄂“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部少将参议,军政部兵工署少将专员,军政部第四十二兵工厂少将厂长,国立中山大学副教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海军总司令部造械高级技术顾问,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兼副院长,国民政府宪政实施考察委员会委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1970年参与发起组织台北市青田同乡会,任第一届理事长,任满后被聘为名誉理事长。1991年5月9日在台北市逝世,享年92岁。陈正修夫人庄素1贞,浙江宁波人,于1988年5月13日先逝。育有三子陈履平、陈履义、陈履定,三女陈绥华、陈履宁、陈履遵,均事业有成。
  陈诚三弟陈勉修(1913-1989),民国年六月九日(公历1913年8月1日)生,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英国伦敦大学银行学硕士。历任中央银行专员,国防最高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南京分行经理、南京特别市议会议员、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台湾土地银行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新台币银行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世华银行常务董事、台湾银行和交通银行董事长、台北市银行公会理事长,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并担任台北青田同乡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长。1989年12月15日逝世于台北,享年77岁。
  1948年,陈勉修与苏州秦舜英结婚。秦舜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毕业,曾任南京金陵女子中学教师,去台后从事妇女及社会福利工作,历任台北市华兴中学董事长、台北金陵女子高级中学第七、八届董事长,现任台湾“妇联总会”常务委员,育有二子一女。长女陈愉,美国圣若望大学文学硕士;长子陈履凯,美国富士敦大学理工大学理工硕士;次子陈履恒,台湾逢甲工商学院国贸系毕业,东和实业公司主任。
  二
  陈诚幼时,常至离高市村二华里的著名风景区石门洞嬉戏。石门洞位于瓯江南岸,临江有旗、鼓两山矗立对峙,相对如门。内有深邃幽谷,树木丰茂,风物绮丽,高峰插云,飞瀑奔泻,被称为“浙东三瀑布”之一,有“浙南诸景之冠”的美名。石门洞自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乘舟寻奇探幽,赋诗勒石赞美,遂使石门洞声名远播。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溢号文成)曾读书于此,建有一座“刘文成公祠”。陈诚童年,嬉戏其间,每听父老讲述诚意伯辅佐明太祖朱元璋之故事,辄为之神往,少年时代题游石门洞诗云:“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并取别号石叟,隐以自勉。由此可见,石门洞对陈诚成长的影响之深和他自命不凡的志向。
  陈诚7岁始在高市从堂伯父陈■谦读家塾,并常得其父之督教,天资聪颖,读书成绩优良,课余参加劳动。8岁入高市养正小学,受学于五叔公、清末廪生陈一鹏。1912年小学毕业,父亲为减轻家庭负担,令陈诚务农,佐理家务,陈诚自己在家温习功课。1913年春,私赴丽水考取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其父因限于家境,无法负担诸子求学费用,拟留陈诚佐理家务,从事耕种。幸承叔公陈一鹏旁加关说,始允同年秋转入公费的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陈诚年少机敏,天性果敢,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尤其喜爱体育,单杠、双杠、木马、足球、哑铃操都会两下子,特别喜欢棍棒,每天早晨都要锻炼一番臂力。在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他翻单杠还得了第一名。
  1917年12月师范毕业后,陈诚跟他父亲到县城敬业小学,当时校内正缺一名体育教员,有老师知道陈诚体育不错,便建议让他补这个缺。但时任校长的陈式文坚决不同意:“那怎么成?我身为一校之主,怎么可以利用职权录用自己的儿子呢?若是这样做,岂非被人抓住谋私利的笑柄吗?”结果没有去成。后经陈诚的同学曾志超(宣平人)介绍,去宣平(今浙江武义县)农村任小学教员,薪给菲薄。陈诚的父亲在高市开设一家中药铺,要陈诚辞退小学教员,回家经营药铺,他不肯。
  1918年春,陈诚依媒妁之言,与师范同学同乡吴子漪胞妹吴舜莲订婚,1920年结婚,自此,陈诚在经济上,得到妻家不少资助。后因陈诚经蒋介石、宋美龄介绍,与谭祥结为连理,故于1931年12月陈诚与吴舜莲协议离婚。陈、吴离婚后,吴舜莲仍住在高市陈家。1942年陈诚在县城新寺巷兴建一幢小洋房供吴舜莲居住,并请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写“静者居”门额。自此吴舜莲才离开高市,居住青田县城。1949年去台湾,寓住三哥吴子漪将军家中,1978年去世,终年82岁。
  1918年夏,陈诚插班考入杭州省立体育专门学校,一个多月后,学期结束,陈诚拿到了随班毕业文凭,暂居杭州,拟另图深造。有一天,他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招生简章:“凡持有四年制中学毕业证书、年龄20岁至25岁,身体健康、家身清白,并有二位校级以上军官具保盖章者,均可报考。”该校完全官费,符合家境并不富裕的陈诚的要求,而且毕业后军官待遇高,地位令人瞩目,于是他暗下决心,决意投考保定军校,寻觅时机。当时,正值前皖系第十四师中将师长杜持(字志远),当选北京政府国会议员,北上就职,途经杭州。杜持与陈诚的父亲陈希文为逊清同科秀才,相熟并交好。陈诚喜出望外,急忙前往拜谒同乡前辈,说明来意,请示教益。杜见其稳重有礼,颇有志气,极获知赏,慨然应允为他投考军校帮忙,乃商得其父同意,携赴北京,保荐报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杜持与当时政要、学界名流颇有交往,而军界誉尤过之,与当时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更有密切关系。在杜持的帮助疏通下,陈诚终于被录取为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学员,从此步入军旅生涯。
  三陈诚先入伍于陆军第九师炮兵团(驻扎北京郊外)训练,为期九个月。
  入学后不久,北京即爆发了在近代中国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五四运动”陈诚此时刚满20岁,血气方刚的他,自然有一股向往革命的朝气。1919,年6月,入伍期满,始正式入保定军校学习。1920年7月因在北京附近发生“直皖之战”,保定军校一度停课,陈诚南下赴粤东,在新建粤军李济深部第一师第三团服役,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保定军校复课,陈诚回校继续学业,1922年6月才毕业。
  在校期间,陈诚目睹军阀只求私利、不顾国家的兴衰之状,打算毕业后去广东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部队,因此时国民革命的策源地是在广东。故陈诚与粤籍同学结交。特别与同班同学罗卓英、邓鸣汉交好甚厚,且他们三人身材都较矮,出操排队,都站在排尾,接触最多。陈诚与邓鸣汉,更是结拜为兄弟。钱大钧、黄琪翔先后担任军校炮兵队队长,黄琪翔对陈诚颇为赏识,后陈诚赴广东投靠邓演达,就是由黄琪翔介绍的。后来,罗卓英将军一直长期追随陈诚,成了陈诚最倚赖的左右手。
  保定军校毕业后,陈诚和周至柔、黄复兴、李进德、周彭赏、张一能等六人,由陆军部分派至绍兴暂编浙江陆军第二师(师长张载阳)第三旅第六团见习。陈诚分到第三营第三连任见习官。时保定军校六期毕业的浙江缙云人樊崧甫,也在该营一连任连附。实习期满,陈诚被补为少尉排长。
  1922年底,恰巧邓演达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到上海罗致保定军校毕业军官赴广东参加革命,在广州大本营组建新军。此事为杜持将军之子杜伟所知,杜伟即将此消息告诉了陈诚,并问陈诚“愿否跟邓演达南下”。杜伟是保定军校一期生,时任浙军第二师第三旅少校副官,陈诚分发浙江见习时,杜持已写信给儿子杜伟,嘱其照顾。陈诚兴奋地表示“很愿意去”,并说“邓曾在保定军官学校作做他的区队长,有师生关系。”
  此时适保定军校老同学邓鸣汉己入建国粤军任连长,一再来函相邀陈诚前往广东发展。陈诚遂于1922年12月赴广东,途经上海时,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同学挚友赵志垚亦力劝陈诚赴粤,赠以川资,使陈诚得以成行。
  陈诚到达广州后,即入建国粤军李济深部第一师第三团部,团长为邓演达,1923年2月,任团部中尉副官,旋升上尉副官,4月,调任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营长为严重),担任大元帅府警卫事宜。
  1923年5月,建国粤军第一师讨伐旧桂系军阀沈鸿英,陈诚扈从孙中山随军西征,参加西江、北江诸战役。在肇庆与冯葆初部作战时,陈诚与邓鸣汉在同一战壕内指挥战斗,以身先士卒,忽一颗子弹击中了邓呜汉,邓当场阵亡,陈诚胸部负伤,幸为团长邓演达亲自率部抢救而脱险。5月18日,建国粤军第一师攻克肇庆,冯葆初部败北,陈诚入肇庆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恰逢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到肇庆,蒋亲到医院慰问伤员,对陈诚作战勇敢,抚慰有加,此为蒋介石、陈诚第一次见面。1923年9月,陈诚伤愈,升任粤军第一师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邓鸣汉阵亡后,邓母十分悲伤,陈诚安慰了邓的母亲,并赡养邓母。
  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军校总理孙中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李济深任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队总队长,严重出任战术教官兼学生队副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8月,第二期又开始招生,严重升任学生队总队长。9月,陈诚不计官阶,随邓演达、严重调往黄埔军校,任校长办公厅上尉特别官佐、教育副官,从此他一生始终如一地追随蒋介石,对蒋忠实,并由此与蒋结下了深厚关系。在黄埔军校,陈诚从炮兵区队长、大队长、炮兵第一连连长的下级军官踏上仕途,以其战功、劳绩和谋略乎步青云,成为蒋介石一生中最得力的副手和国民党政府中最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
  陈诚最初获得蒋介石欣赏是在黄埔时期。一次,陈诚跟邓演达访友晚归,夜不能寐,便携带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一书,行至操场。时天已微明,他又喜爱体操运动,便脱下衣帽,练习单杠。恰好校长蒋介石有每天清晨到操场散步的习惯,此时也来到操场。蒋见这么早就有人在练习单杠,便信步走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陈诚抬头一看,是校长,立即立正回答。蒋随手拿起放在一边的《三民主义》翻阅,只见上面圈圈点点,显然已被认真读过,见陈诚如此勤奋用功,蒋介石便问:“孙总理倡导的三民主义是什么?”陈诚挺着胸脯,不假思索地回答:“总理训示的三民主义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平均土地’为民生主义..”校长点头很满意,想了想,又故意考较他道:“你还记得本校开学时总理对本校师生的训词吗?”陈诚朗声回答:“记得!”并一字不漏地将总理训词背了出来。校长听得不断点头,最后拍拍陈诚的肩:“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好好努力吧!”并默记陈诚姓名在心,随后,蒋介石又将这一发现,告诉军校战术教官兼第一总队总队长严重。严重早在建国粤军时,就是陈诚所在团的副团长,平时与他接触较多,印象良好,遂在蒋前对其力于褒扬。这更增加了蒋介石对陈诚的好感。此后,蒋介石曾多次提起陈诚晨读《三民主义》之事,并引为革命军人之楷模。
  在大革命时期,陈诚投身于为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和消灭北洋军阀势力的北伐战争,在诸多战役中,以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在军界崭露头角。1924年秋,黄埔军校新自苏联运来火炮若干门,筹备成立教导团和炮兵营。1925年1月,黄埔军校炮兵营成立,以蔡忠笏为营长,陈诚为炮兵营第一连上尉连长,蔡忠笏兼第二连连长,罗卓英为第三连连长。这是蒋介石、陈诚终身合作的开端,也是陈诚个人前途发生转折的开端。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北上,到北京和段祺瑞、张作霖“共商国事”,但到北京不久即得了重病在床,不能视事。之前被驱离广州,负隅东江的军阀陈炯明,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积极筹划,乘机谋袭广州。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府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出师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并于1925年1月15日颁布了东征命令,出师东征陈炯明。
  第一次东征部队,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许崇智粤军为右路军,由淡水出海丰、陆丰,直趋潮州、汕头,攻击陈炯明部下洪兆麟的防地。该路军以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统领,教导团一、二两团(团长何应钦、钱大钧),是第一次东征的主力部队。陈诚所率炮兵连编入何应钦教导第一团序列,随一团行动。
  2月1日,教导团由黄埔出发,陈诚的炮兵连则和校本部于3日坐船至虎门太平圩上岸,再与教导团会合。2月14日至15日,陈诚指挥炮兵连在淡水之役猛轰淡水城,摧毁多处城墙,由教导第一、二团官兵组成的敢死队,趁势从缺口冲入城内,一举夺下有3000多人驻守的淡水,东征初战告捷,陈诚的炮兵第一连受到蒋介石的嘉许。随后右路军乘胜追击,接连攻占潮州、汕头等地,至3月7日,原先计画预定攻占的目标,皆已顺利达成。
  正当右路军进展顺利时,左路和中路的滇军、桂军却按兵不动,原来滇桂军与陈炯明属下林虎早有密约,让林虎从容集结主力两万余人,准备从五华、兴宁抄右路军的后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蒋介石留粤军第二师防守潮、汕,亲率教导第一、二团和粤军第七旅回师棉湖,迎战林虎部。3月12日,蒋介石发布攻击令,命令教导第一团占领棉湖,攻击和顺之敌,教导第二团占领池尾,攻击鲤湖之敌,陈诚的炮兵连则随第一团作战。
  3月13日早上,教导第一团第一营在距和顺四公里的会塘村和林虎先头部队遭遇,这时教导第一团官兵不满两千人,而林虎有一万余名士兵。两军交火后,陈诚奉命占领会塘村东北方小高地,指挥炮兵连向敌军开火,但因距离太远效果不佳,此时第一营败退下来,陈诚不得已命令炮兵连撤往团部。林虎部占领会塘村后,前锋直接往教导第一团团部进攻,最近时距离只有两、三百公尺。在战局危殆的情况下,蒋介石命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必须死守,不得后退,于是何应钦下令步兵反击,另外命令陈诚开炮向林虎军轰击。陈诚命令士兵将六门大炮赶紧架起,陈诚亲自瞄准连发三炮,第一炮击中林虎军的前锋部队,迫使其停止进攻,第二炮打中会塘村东端,使得林虎军退入会塘村,第三炮打中会塘村中心,搭配教导第一团的反攻,林虎部退出了会塘村,致使校军之阵地转危为安。
  当日下午,何应钦下令追击,但遭遇林虎的埋伏,士兵伤亡惨重,此时团部又遇上了林虎士兵的疯狂进攻,何应钦周围只剩几十人和陈诚的炮兵连,幸赖陈诚的炮兵猛烈轰击,让林虎以为有增援部队抵达,始终不敢大规模进攻团部。下午5时,钱大钧率教导第二团赶到,直扑林虎的司令部,林军才不支败走。棉湖之役,最后以黄埔校军的胜利告终,其中陈诚的炮兵功劳甚大,从此,在校军中便传开了陈诚神炮击敌的事迹,“陈连长三炮定江山”即由此闻名。陈诚也对自己的表现相当满意,后来回忆曾说:“那时我只有几尊旧式七五大炮,炮弹不多,但几乎百发百中,有如神助。”
  战后,蒋介石对棉湖获胜,评价极高,称“棉湖一役,以教导第一团,御万余精干之敌,其危实甚,万一惨败,不惟总理(孙中山)手创之党军尽歼,广东策源地亦不保。”何应钦也回忆说:“那时的炮兵不像现在,有马匹或车辆拉拽,那时的炮,要由人扛抬。在那种情况下,身为炮兵连连长的辞公(陈诚),不论步兵行军多么快,他总使他的炮兵跟得上,每次都能完成任务。炮弹有限,但他弹无虚发,对促使这一(棉湖)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最有功的人士之一。”
  东征军棉湖取胜后,3月18日攻取五华,20日占兴宁。4月11日移驻梅县,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1925年5月,陈诚父亲去世,陈诚回家奔父丧,随即回广州。陈诚请假回来后,正好发生蒋介石讨伐滇桂军之役。党军于6月12日发动进攻,一举击溃滇桂军,首脑杨希闵、刘震寰只好出逃香港,广州附近叛军都被肃清。14日是部队休息日,很多官兵都离营外出去放松一下,陈诚因父丧刚过,心情不佳,遂未外出在营休假。
  陈诚当时正在军营闲逛,无意间抬头看到白云山上旌旗展动,大吃一惊,立即派兵前往查探,原来是滇军杨希闵部胡思舜旅,突然回师广州,反攻观音山。事态危急,陈诚当机立断,集合在营士兵,亲自发炮轰击这部滇军,首发击倒胡旅的军旗,敌军大骇,四散奔逃。外出的士兵听到炮声也赶紧回营拿起武器,向故军发动攻击,经过战斗,这部滇军最后非死即降,陈诚再度立了一功。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下令将建国军、党军等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是月,陈诚任黄埔军校第三期炮兵队区队长。8月25日,党军各师、团番号正式改用国民革命军番号;陈诚遂亦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炮兵第一营第一连少校连长。
  1925年9月,陈炯明部在东江一带又死灰复燃。为消灭各路叛军,统一广东,9月底,国民政府决定实施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陈诚所率炮兵连,配属东征军中路第一纵队何应钦部,由何应钦指挥。
  第二次东征的主战场在惠州。惠州三面环水,路极险隘,易守难攻。
  10月10日,东征军进抵惠州城下,与守城的陈炯明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陈炯明这次有备而来,在惠州城修了大量的隐蔽机枪阵地,东征军虽然奋勇攻城,但死伤相当惨重,连第四团团长刘尧宸都阵亡于城下,何应钦拿不出办法,只得暂时停止攻击。
  陈诚建议蒋介石改变战法,先由炮兵击毁敌工事与机枪阵地,再由步兵进攻,蒋介石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第二天,陈诚亲率其炮兵连,推进到惠州北门五百米处,直接对并击作战的陈诚毁对我军杀伤最大的机枪阵地,为步兵攻城扫清障碍。何应钦再命步兵登城进攻,10月14日下午4时,东征军一举拿下惠州城,俘敌四千余人。蒋介石立即给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主席等,拍发了告捷电,内称“惠州城夙称天险,自宋以来,从未攻下”,“今为我革命军一鼓攻克。”
  蒋介石以陈诚炮兵连居功厥伟,升任第一军炮兵第二营少校营长,并奖励500银圆。惠州攻克后,敌望风披靡,广东完全统一。
  1926年1月,陈诚升任黄埔军校炮兵科中校科长。3月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学。当时邓演达任教育长,严重任教练部主任,陈诚任黄埔军校炮兵大队大队长,并担任军事教官,在黄埔被列为“八大金刚”之一,第二、三、四期炮兵队的学生都为陈诚的学生。
  国民政府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统一中国,决定北伐。1926年6月5日,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陈诚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进军江西赣州,直接在蒋介石身边服务。继尔,在粤军和黄埔军校的老长官严重,出任第一补充师师长,他非常欣赏陈诚苦干实干的精神,于是将陈诚调入预备第一师,任新兵训练筹备处主任兼第三团上校团长。12月底,预备第一师奉命到达江西赣州,加入北伐军行列,改编为第二十一师,仍由严重任师长。陈诚的第三团则改称第六十三团。此时北伐军已经攻下武汉、南昌,蒋介石调整部署,准备对盘踞长江下游的孙传芳部进行攻击。第二十一师受命隶属东路军,归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指挥。
  1927年1月,白崇禧率刘峙、薛岳、严重的三个师从江西省东北部进入浙江衢州,不久后何应钦也率其他东路军部队,进驻衢州附近。而军阀孙传芳则企图趁东路军刚进浙江,立足未稳之际将其击破,乃派其手下大将孟昭月,率第三方面军与北伐军在龙游、兰溪一带战斗。
  1月29日,两军在龙游之洋埠、游埠展开激战,第二十一师冒着炮火冲锋,将孟昭月部击败,逼其退回杭州。北伐军乘胜追击,2月1日攻占兰溪,陈诚参加的汤(溪)兰(溪)一役,获得胜利,歼敌二千。2月3日攻入严州(今建德梅城)。2月13日进至桐庐西北浪石埠,与孟昭月部三个师爆发大战。刘峙第二师虽击退敌军,伤亡很大,陈诚奉命率六十三团过江增援。由于孙军数量太多,陈诚的部队陷入苦战,损失甚重,迫不得已只好兵行险棋,利用暗夜,陈诚亲率特务队、侦探队冲锋,特务队里军官、班长都只剩下一人。在战斗猛烈进行时,身为团长的陈诚,横穿往返于三百米宽的阵地第一线,鼓励全团官兵奋勇作战,激战至14日晚,终于把敌人击溃,致使敌孟昭月部之实力与士气尽遭摧毁。当晚,陈诚率部夜袭敌军孟昭月司令部,敌人没有防备,加上不知多少人来攻,自相惊扰,慌忙撤退,其他各部北伐军趁势进攻,孟昭月终于不支败走。桐庐一战,陈诚的六十三团伤亡不轻,三个营长阵亡一个负伤两个,但因第六十三团出力最大,陈诚的勇敢打开了两军僵持的局面,此战让陈诚以战功升任第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兼六十三团团长,并获得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嘉奖。
  桐庐之战,孟昭月部损失一万多人,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这使得通往杭州、江苏的门户大开。第二十一师和友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于15日克新登(富阳),17日进占杭州,继向嘉兴、苏州进军,复下松江,截击直鲁军。3月22日,第二十一师追击到了常熟,在东门外截击了张宗昌属下的重部队,缴获了大量补给物资。4月7日,第二十一师进南京,准备渡长江进攻。此时,师长严重托病离职,保荐陈诚升任第二十一师中将师长,当时陈诚仅仅只有30岁。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5月1日南京政府继续北伐,白崇禧任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陈诚率领部队由镇江渡江北上,5月28日占邵伯,6月1日陈诚师占江苏高邮,孙传芳、郑俊彦等继续北退,4日第四纵队(陈诚师)占江苏宝应,5日陈诚师占领清江浦(淮阴),陈诚相继占领了海州、徐州。6月23日,第二师刘峙、第十四师卫立煌、第二十一师陈诚南撤,应付上游军事。
  北伐军虽然快速地平定了长江以南,但此时宁汉分裂,国民党内部陷入严重的斗争,使得北伐的进展开始缓了下来。7月4日,徐州得而复失,蒋介石闻讯大怒,决定亲自率军反攻徐州,陈诚的二十一师也随之北上,和孙传芳部大战。
  8月初,北伐军在孙传芳突出奇兵抄后路偷袭下大败,幸赖陈诚的二十一师在徐州云龙山拼死作掩护撤退,蒋介石才得以安然率部队撤回南京,8月12日在汪精卫的压力下,蒋介石提出辞呈下野。
  此时孙传芳部挟徐州战胜之威,追击部队己逼近长江。孙传芳知道南京政府政局不稳,蒋介石刚下野必定会让军队士气不振,正是他收复老地盘的大好时机,于是命令5个师七万余人,在8月25日渡江南下,进犯沪宁路上的龙潭车站和南京栖霞山一带。孙部和何应钦的第一军、李宗仁的第七军、十九军在栖霞山反复争夺,而另一股孙军则攻占了龙潭,情势相当危急。陈诚此时胃疾发作,接到何应钦命令后,率二十一师抱病出击,27日下午抵达栖霞山附近,即遭遇孙传芳军敢死队的猛攻,幸得第七军的援助,终于将敌人击退,当天晚上克复栖霞山,北伐军转危为安。30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联合指挥旗下部队向孙传芳军发动总攻,陈诚一直随军作战,带领二十一师攻陷黄龙山及青龙山的制高点,终于获得最后胜利,将孙军赶回长江以北。30日克复龙潭,31日孙传芳军狼狈逃走,孙传芳部被俘三万余人,从此一蹶不振。国民革命军得以在南京奠都。这是陈诚早年军事生涯中的辉煌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7年10月,在第二十一师返驻苏州整训期间,陈诚引疾辞职,只身赴沪养病。未几,陈诚经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严重保荐,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兼驻沪办事处主任,年底,严重因父丧离职,于是陈诚又接了老长官的职务,代理军政厅长。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3月,陈诚兼任军事委员会军事教育处处长及北伐军炮兵集团指挥官。这几个新职,是陈诚在带军之外,负责行政工作的开始。
  蒋介石重新掌权后,继续北伐,并将国民革命军编成四个集团军。4月,北伐重新展开,重新北伐后,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各地无不望风归降,陈诚跟随总司令部前进。5月28日调陈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兼第一集团军炮兵集团指挥官。这个南京警卫司令职务,除了拱卫首都之外,依蒋介石的意思,尚负有练兵的责任。陈诚将原何应钦第一军特务团编为警卫第一团,团长桂永清;把一些伤愈归队的老兵编成警卫第二团,团长关麟徵,另外从宁波招募的新兵则编成警卫第三团,由冯圣法担任团长。除了步兵3个团,陈诚另外还掌握宪兵3个团,以及炮兵3团,补充兵1个团,总共10个团的兵力,有些军级单位的兵力甚至没有陈诚的警卫司令部多。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天津,而刚接掌东北的少帅张学良表示愿意服从中央政府,全国遂告统一。
  1928年8月,全国部队缩编,以原第十七军和南京警卫司令部队,合编为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原第十七军军长),陈诚任副师长,参谋长罗卓英,下辖三个旅,分别由桂永清、林蔚、余仲麒三人出任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旅旅长。师部驻安徽芜湖,第三十一旅驻大通、青阳、贵池,第三十二旅驻杭州、嘉兴,第三十三旅驻芜湖、宣城。10月陈诚兼代第十一师三十一旅旅长。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第十一师受第四军军长张发奎指挥。陈诚与罗卓英负责拟定作战计划,率部分部队经瑞昌、武宁,越过九宫山、通山、威宁,进入武汉。陈诚还亲赴汉口的桥口、武昌的南湖督训部队。4月,出敌不意,进兵贺胜桥,将桂系与湘鄂的联络截断,致武汉顿陷孤立。这时,冯玉祥部虎踞中原。第十一师又奉蒋介石命令,于5月开往鄂北的襄、樊等战略要地驻防。7月27日,师长曹万顺因处事失当,被调任新编第一师师长,陈诚即升任第十一师中将师长,辖两旅六团。
  10月,西北军冯玉祥部东出潼关,进兵洛阳。蒋介石兵分两路迎击。陈诚受第二路总指挥刘峙节制,率领第十一师扼守襄阳、南漳。在襄阳城郊与冯军激战两天,将张维玺部击败。随即,令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分别向草店、均县追击,直到冯军向白河、安康退去。
  12月1日,第五路军总指挥唐生智在郑州通电反蒋。陈诚即派副师长罗卓英赶赴湖南,说服何键部旅长王东原按兵不动,以解除蒋介石驻武汉部队的南顾之忧,调兵北上参加讨唐。同时,迅速率领第十一师从鄂北豫南北上,兼程赶到确山以东之刘店一线,协同刘峙部与唐军作战。一天,唐军骑兵袭击第十一师指挥所,他亲率特务营参加战斗。刚好第六十六团自信阳押运弹药赶到,加上第一师丁德隆团增援,才将唐军骑兵击退。在战斗中,陈诚侦知唐军中有三个师的广西部队军心涣散,便派人前往劝降,使其中一个师投诚。唐军溃败后,第十一师追击到临颖,才折回信阳。
  1930年1月2日,陈诚等师大败唐生智军龚浩、刘兴、门炳岳各部于驻马店附近,随即开赴武汉。2月间,陈诚派部队将驻武昌的曹万顺之残部第六十六团包围,实施武力解散,将军官资遣回籍,士兵则拨补第十一师所管辖各团。4月,又奉蒋介石命令,收编湖北的徐声钰独立第十三旅,将第十一师由原来的两旅六团扩充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实力大为增强。
  5月,参加中原大战,陈诚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隶属刘峙的第二军团战斗序列。12日豫东中央军开始总攻,陈诚与北方军第六路
  万选才部相抗于归德,13日陈诚攻占豫东马牧集,败万选才部,17日占领归德,俘万选才部师长万殿尊以下四千余人,19日劝降阎锡山部第十一军刘茂恩,刘茂恩俘河南省主席兼第六路总指挥万选才,陈诚继续在兰封、杞县间与冯军激烈争夺。7月初旬开赴津浦线与晋军作战,11日津浦线陈诚师曲阜解围,兖州晋军亦撤退,陈诚继续追击。8月1日参加对津浦路反攻,8日在大汶口大败晋军,13日津浦线陈诚师部越泰安,占领界首,15日,陈诚率第十一师攻入济南,蒋介石犒赏各军,第十一师领到奖金二万元。8月21日,陈诚因功升任中央军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上将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此时陈诚年仅33岁。
  8月下旬,蒋、冯、阎在郑州展开决战。8月22日,蒋介石调陈诚部自济南开往陇海线,9月赴平汉线,10月6日克复郑州,陈诚部首先入城,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当即发给奖金二十万元。陈诚为了表示“不称功,不贪财”,给蒋回报说:“职师得以首先占领郑州,上赖钧座指挥有方,下靠官兵用命和友军协助之力,赏金不敢独受,拟分半数给四十六师。”他将所得十万元,发给每个官兵二元,约用去四万元,其余收作公积金。后来创办了“十八军南通残废军人工厂”和“吉安农场”,以收容残废军人和老弱士兵。
  1930年11月至12月,陈诚以观操武官身份,偕钱大钧、黄毓沛、潘竟、李国梁等人赴日本,在东京、名古屋等地观摩军事演习及考察军事教育。
  1931年1月9日,教导第三师改编为第十四师,归第十八军建制,陈诚兼任第十四师师长,周至柔任副师长。罗卓英升任第十一师师长,形成了陈诚军事集团的基础。于是,设第十八军军部于武昌,分驻鄂南、鄂东和平汉南段。不久,即奉调移驻江西抚州。
  5月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6月25日,陈诚被委为左翼进击军第二路总指挥,率第十八军自临川出发。当时,红军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薄弱,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与国民党部队展开“盘旋式”运动战。陈诚部在赣南转游千里,未遇红军主力。9月,陈诚兼任吉安警备司令,9月11日,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在兴国被红军击垮,陈诚奉命接过番号,以第十一师独立旅和第十四师攻城旅编成一个师,自兼第五十二师师长,李明任副师长。周至柔调任第十四师师长。不久,又在江西阜田改编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任刘绍先为师长,归第十八军建制。
  1932年1月1日,由宋美龄作伐,陈诚在上海与国民党元老谭延1之二女谭祥结婚,设婚礼于上海大华饭店,杜志远中将、谭泽闿(谭延闿之弟,近代书法家)分别作男、女双方主婚人,蒋介石、宋美龄为证婚人。谭延闿(1880-1930)是湖南茶陵人,清光绪进士,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曾任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等职。谭祥,字曼意,1905年2月10日(农历正月七日),幼承庭训,慧敏娴淑,年甫十三,即遭母丧,课业之余,举凡家事之料理,弟妹之扶持,胥惟是赖,嗣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攻读,吸取时代新知,识见日渐宏达,学成后,初在上海私立智仁勇女子中学教授英语,宋美龄对其才华风范,器重有加,挽其在国民革命军遗族子弟学校任教,后从事慰劳军队伤残、妇联、社会福利工作,协助宋美龄担任华兴中小学副董事长,振兴复建中心副董事长,中华妇女联合总会副主委。陈诚去世后,亲自筹划,用陈诚先生奖学基金会和故旧部属之捐款,在台北县三峡镇(今新北市三峡区)横溪,创办台湾地区第一所完全住校的学府辞修高级中学,出任首届学校董事长,1989年6月6日下午9时52分逝世于台北,享年85岁,6月17日上午在台北市怀恩堂举行追思礼拜,由严家淦任治丧委员会主委,谢东闵、黄少谷、袁守谦、蒋纬国、陈雪屏为副主委,郭骥为总干事,朱季昌、陈炯松、项希良为副总干事,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和李焕、宋楚瑜、郝柏村、孙连璿、俞国华、沈昌焕、王叔铭、黎玉玺、宋长志、萧万长、章孝严等党政军各界人士数千人到场行礼,礼毕,当日10时30分,发引安葬泰山公墓。
  1932年2月至3月,陈诚率部增援赣州,红一方面军放弃攻打赣州的计划。5月1日,陈诚任“剿匪军”第二路指挥官。6月18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清剿”会议,任命陈诚为北路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下辖3个纵队共11个师。是月,陈诚在江西永丰,改编川军第五十九师,另任陈时骥为师长,属第十八军建制。经过两年多时间,第十八军就扩充到5个师、29个团,拥有10万之众。
  11月,陈诚任抚河方面“进剿军”前敌总指挥。1933年1月14日,陈诚进驻抚州。为了有利于军事的进行,陈诚提出实行“限田制度”,采用向地主赎买土地的方法,实现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他认为,自国民党执政以来,对于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迄未实现,而共产党,红军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深得农民的拥护。因此,他要求江西省政府先作局部实验,但被省主席熊式辉所拒绝。
  1933年2月,陈诚任赣粤闽边区“剿共”军中路军总指挥,指挥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三个纵队十个师,参加第四次“围剿”,到处筑公路,筑碉堡,“步步为营”,竭尽全力,向中央苏区进犯,在湖北黄陂和江西宜黄等地,先后被红军歼灭近三个师。至此,第四次“围剿”即被打破。4月15日陈诚电辞本兼各职回南昌。5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赣粤闽湘鄂剿匪各路总司令部暂行组织大纲》,划分南、西、北三路,刘峙任北路总司令,陈诚任北路第三路军总指挥。
  7月,陈诚重新赴任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回第十八军任副军长,总指挥部移驻江西抚州市西南崇仁县,把该军两旅六团制的师,改编成三团制的师。建议蒋介石恢复第五军建制,并保荐薛岳任该军军长;将吴奇伟所率的第四军,由两千多人扩充为三团制的两个师。经过整顿,在第四次“围剿”中严重受挫的陈诚军事系统的实力,又得到恢复和扩充。
  1933年7月3日,陈诚又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全称为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剿匪”北路军军官训练团)团长,旋蒋介石自兼训练团团长,陈诚任副团长,调各地陆军少校以上军官分批到庐山进行政治、军事训练。7月18日,军官训练团第一期举行开学典礼,学员共1840人,8月4日第一期结业。8月13日庐山军训团第二期开学,学员2571人,8月27日结业。9月3日,第三期开学,集训期间,陈诚先后作《带兵的要旨》、《怎样训练自己》等讲话,9月18日,学员3241人,第三期结业。三期共调训学员7589人。
  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10月21日,陈诚奉派为北路军第三路军总指挥,兼第五纵队总指挥,辖第五、第七、第八纵队3个纵队,将第三路军总部和第十八军军部移驻南城。
  1934年1月1日江西完成碉堡二千九百座,构成对苏区的严密封锁。2月13日国民政府特派陈诚为“湘鄂赣粤闽剿匪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3月19日,华北师、旅长到江西抚州“参观”,由陈诚报告“剿匪”经过及战略战术。4月28日陈诚部进占广昌。接着,又攻占建宁、石城等地。
  7月9日庐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训练团”开学,陈诚任筹备处主任,旋蒋介石自兼训练团团长,陈诚改任副团长兼教育长,扩大训练全国军官。至9月25日,共办了三期。
  9月,开始第五次“围剿”,陈诚任北路第三路总指挥,占领江西广昌、石城、瑞金等重镇。10月15日,红军主力被迫长征。11月24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辖樊崧甫、罗卓英、汤恩伯、刘绍先四个纵队,负责赣、浙防共军事,继续“清剿”红军及地方人民武装力量。
  1935年2月10日,陈诚参加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的会议,商整军方案。3月12日,陈诚兼任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主持整理全国陆军。4月4日,国民政府公布叙任陈诚为陆军中将。5月,兼任陆军整理处军官教育团团长,随之蒋介石命令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负责编制60个国防师,并拟定对日作战的全面计划。6月,奉蒋介石命令,负责整编部队的范围扩及全国骑兵、炮兵、工兵。
  这是近代中国军队第一次的系统大改造,截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接受德式训练并装备德式轻装师达30万人之众。整理处共调整了15个师,整编了24个师,此外还调整了东北军15个师、广东部队10个师、川康部队26个师及9个独立旅。
  1935年8月,陈诚又任峨眉山训练团(蒋介石为团长,刘湘为副团长)教育长兼办公厅主任,专司川、滇、黔三省军政、教育各界官员。10月10日成立军事委员会宜昌行辕,蒋介石自任主任,陈诚兼宜昌行辕参谋长,陆军整理处改隶宜昌行辕,仍兼陆军整理处处长。11月22日,陈诚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月底,宜昌行辕与陆军整理处合并,改组为委员长行辕,驻武昌,陈诚旋任行辕参谋长。3月25日,陈诚率师奉派赴山西,协助阎锡山防御红军东渡黄河,29日任“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辖3个纵队。6月1日,在太原就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中央军到山西堵击红军。
  1936年6月4日,陈济堂、李宗仁联合反蒋的“两广事变”爆发,5日,陈诚以军事委员会宜昌行辕参谋长名义,督率两个军速驰衡阳,阻止粤桂军北上,旋兼任定桂军第三路总司令,南下广州,“两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9月,陈诚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广州分校主任,兼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参谋长,为蒋介石控制了两广的局势。
  1936年9月22日行政院决议,26日由国民政府下令,特晋加陈诚陆军上将衔。12月1日,陈诚任武汉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2日任军政部常务次长。12月12日“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一起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派陈诚为“讨逆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潼关,主持陕西军事,参与改编东北军与西北军。
  1933年起,陈诚作为蒋介石的最高军事助手,担任了陆军整理、训练和督导工作,先后主持庐山、峨眉山、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和中央训练团的工作,调训全国党政军官员,协调两广军务,负责整编部队和拟定对日作战的全面计划,为把国民党中的各派和其他军阀军队统一到蒋介石的门下,对巩固蒋介石的统治,准备抗战,起到极大的作用。
  四
  抗日战争时期,陈诚在正面战场上,曾参加和指挥了驰名中外的“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嗣后,又以远征军司令长官要职联合英美盟军对日作战,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他不愧为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
  1937年春,陈诚任军政部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同年3月,陈诚偕夫人以回青田探亲为名,邀张发奎上将、黄琪翔中将等同行,到温州、台
  州视察地形。4月,蒋介石创办庐山暑期训练团,陈诚任筹备主任。6月22日,陈诚兼任庐山暑期军官训练团教育长,调训全国党政军官员7000多人,分二期受训。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国民党政府抗战之议未决时,陈诚认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八一三”事件发生,日军妄想速战速决,扬言用三个月的时间征服中国,在淞沪战场上先后投入现代化陆海空军12个师团,2个舰队及空军力量,30余万兵力,企图“一周拿下上海”。
  前线告急,8月15日,陈诚奉蒋介石电召飞南京,蒋嘱以三事:(一)赴华北向晋绥将领说明中央之决心与抗战准备;(二)赴上海视察张治中部作战,并协助之;(三)速厘订战斗序列。8月16日,陈诚与熊式辉中将同赴沪视察,18日返南京。时上海抗战部队为张治中第九集团军所属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两个师。未几,日军强行登陆。是时我军实力尚欠充实,对日本之兵精器利,颇感不易抵抗。但陈诚认为事劳至此,非惟能不能战,而是不得不战。
  是时,北战场战事日见扩大。陈诚认为敌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直趋武汉。武汉一旦失守,则中国战场将东西纵断为二,于我大为不利。故不如扩大淞沪战事,诱敌至东战场,可实施1936年原定的持久消耗战略。蒋介石称善,于是陈诚即被任为第三战区(江苏长江以南,包括南京、上海及浙江省在内)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增调部队,赴沪参战。
  8月20日晚,日军以增援来沪之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第一师团之第一旅团,及第八师团之第一旅团,由狮子林、石洞口、川沙口及张华浜附近,同时强行登陆,向我宝山、罗店、浏河之线进犯。我沿江兵力单薄,又无海军支援,未能阻止其登陆,沪战遂扩大。
  8月24日,陈诚所部主力第十八军、第五十四军陆续到达沪上,加入左翼军。在太仓附近之江防守备军刘和鼎部,以后还有第6师及第51师,亦均拨归第十五集团军指挥。而中央军与右翼军,分由朱绍良、张发奎总司令指挥,同时对宝山南犯日军猛攻,在罗店附近,展开激战。我军士气甚盛,但因日军海陆空三军合作无间,威力太大,我军牺牲过重,前仆不能后继,敌则增援不已,以致仅能阻遏敌之前进,解除侧面威胁,难收逐敌与聚歼之功。左翼连日剧战,我军牺牲惨重,28日罗店失守,31日,日军猛攻吴淞、江湾、闸北,沪战又复转剧。
  9月1日,日军六个旅团增援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吴淞、宝山相继失陷,宝山失陷时,守军姚子青营全营殉国。10日上海杨行阵地被日军主力突破,续向刘行窜犯。我军坚守罗店江湾之线,16日刘行、罗店为日军突破,第一军胡宗南、第十八军罗卓英部损失惨重,中国军队被迫退守施相公庙一带。
  14日,陈诚亲往刘行视察,见形势岌岌可危,建议相机转移阵地,保存战力,以便步步为营,节节抵抗。虽奉蒋介石核准,但中央又临时令各部再守三天,再行转移阵地。9月16日,第九集团军被迫撤至上海北车站、江湾、庙行、杨家宅之线固守。
  9月21日,薛岳的第十九集团军,湘军刘建绪第十集团军,桂军廖磊第二十一集团军赶到沪淞前线,乃调整作战部署,以陈诚为左翼兵团总司令,指挥罗卓英的第十五集团军和薛岳的第十九集团军,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蕴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张发奎为右翼兵团总司令,指挥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和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张治中为中央兵团总司令(后为朱绍良)指挥第九集团军和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稍后到),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另外,第三战区还有9个师的直属部队,以及稍后赶赴上海参战的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
  9月28日,日军第四次猛烈总攻开始。30日,敌军突破我万桥严宅及陆桥防线,我军退守蕴藻滨南岸至浏河之线。月末,刘行方面亦被敌军突破,此时我罗店方面阵地过于突出,只得放弃原定计画,退守罗店西南及罗嘉公路之施相公庙一带。于是全部攻势即告无形停止。
  其时,在沪日军计有第一、第三、第十一、第十二等四个师团,及第八、第十六各师团之一部,并海军陆战队等,共约10余万人;野山炮约400门,战车200余辆,飞机200余架,大小兵舰70余艘。
  我军方面亦陆续增援,湖南、广东、广西各省部队均编入战斗序列;刘建绪部则到达我右翼之沪杭路方面;川军亦己东下,正在运输中。10月初,我军因攻势顿挫,退守沿蕴藻滨南岸陈家行、广福、施相公庙、浏河之线,继续抵抗。
  我军转移阵地后,敌第一〇二、第一〇七、第一一四、第一一六等师团之各一旅团及台湾军、伪军等,先后增援来沪,总计兵力已超过20万人。
  此时,陈诚改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负沪淞抗战全局指挥之责。因鉴于沪战不仅为将来长期抗战之基础,抑且为转移国际视听之枢纽,乃再度拟定攻势计画,以图达成寸土必争之目的。10月18日上海编组攻击军三万人,由陈诚指挥,19日第三战区组织上海大规模反击,适逢敌之主力亦向我进攻,当即展开大规模之遭遇战。经三日夜之搏斗,双方伤亡均重,而我广西部队限于运输,不能如期集中,影响战局至巨。21日,中国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至上海,随即对蕴藻浜南岸阵地发起反攻,但各路均无进展,22日反被日军突破防御,23日退至小石桥、大场、新泾桥、唐家桥。至24日,我军退守大场、走马塘之线;25日,大场被围,于阵地大部被毁陷落后,我上海方面守军,感受侧背之威胁极大,乃于26日调整战线,向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之线撤退。30日,敌渡苏州河南犯,经我坚强抵抗,并迭次反攻,终因敌炮火优越,未能奏效。
  由于在正面难以突破,11月5日,日军增援部队第十集团军(下辖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及由第五师团第九旅团编成的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二团,野战重炮第六旅、第一、第二后备步兵团等)三个师团共约十二万人,在80多艘舰船运送下,从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大举登陆,由西线迂回包抄上海守军防线南方的背后。我军为保障侧背安全,派队迎头堵击,但因敌空军侦炸甚烈,我军行动迟缓,敌遂长趋直入。
  11月9日,松江、枫泾同时被陷,我淞沪阵地至此乃全陷入敌之大包围圈中,苏州河南岸之颓势亦未能挽回。为今后长期抗战计,唯有迅速转移,重行部署,作全线之撤退。陈诚建议全面撤退,已承核准,但旋因此时九国公约国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蒋介石为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乃令再守三天,奋力苦战,遵限后撤,向杭州和南京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矗。”
  整个淞沪抗战,我军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和驻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部队,总计兵力73个师共70多万军队,参加上海战场的作战,多次组织大会战,在上海人民的支持下,广大官兵浴血奋战,英勇顽强地与日军对抗了三个月,击毙伤敌军9万多人,重挫日军,使日军被迫将战略主攻方向转向华东,粉碎了日军在上海“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达到了会战的预定目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热忱,并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但由于日本方面在正面使用了11个师团,20多万人的兵力,另有海军陆战队6000名,野山炮400门,坦克、装甲车300辆,飞机500架,以及2个舰队大小兵舰70余艘参战。日寇武器先进,炮火凶猛,中国军队抱定与国土共存亡之决心,因此我军伤亡更为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伤亡20余万人(阵亡将军15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第十八军血战罗店,其第九十八师宝山守备营(营长姚子青)全营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最后全部英勇殉国;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杨瑞符营固守闸北四行仓库,孤军苦战四昼夜,被誉为“八百壮士”,名闻中外。这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牺牲之巨、之壮烈,鲜有前例。
  1937年11月25日,陈诚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山,布防长江下游。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政府迁往重庆,各军事机关迁至武汉、衡阳等地,湖北成为四川大后方的门户,武汉实际成为全国继续抗战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938年1月1日,行政院决定陈诚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当然委员。1月11日武汉卫戍司令部成立,陈诚就任总司令,负责武汉防务。当时之所谓武汉,非仅指武汉三镇而言,乃包括武汉以外各战略要线与要点,而以武汉三镇为核心,利用此核心作坚强灵活之防御,以发挥我抗战最大的力量。2月6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成立,陈诚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为副部长,张厉生为秘书长,贺衷寒、康泽、郭沫若分任第一、二、三厅厅长(分别主管军队政训、民众组训、宣传)。3月17日,兼任武昌1珈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团长蒋介石),4月,兼任航空委员会委员。5月1日中央党部中央训练委员会成立,陈诚等为委员。并兼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本部设于珞珈山)第一团副团长。
  6月14日,行政院决议陈诚任湖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18日就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辖长江正面马当以上鄂南、湖南及鄂东、江西赣江以西地区,守卫武汉以东长江以南地区。旋又兼任全省保安司令、中央训练团教育长。7月初,第九战区部队共编成四个兵团,计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第三兵团总司令孙连仲,第四兵团总司令李品仙。7月9日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陈诚兼任中央团部书记长,同时兼航空委员会委员、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诚这段时间,一身兼任政治部部长、战区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官训练团教育长、“三青团”书记长以及湖北省政府主席、省党部主任委员等党政军多项要职,这在国民党文武官员中确属罕见。除了常任军队主官,经历遍及党、政、青年团、训练、教育、军事学术研究等各项重要职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随着战局的发展,陈诚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共同组织指挥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2日日寇攻陷安庆,拉的序幕。7月22日武汉外围武汉卫戍总司令。战打响,战区长官司令部由武昌移驻阳新,8月初武汉保卫战正式开始。9月17日陈诚专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集中力量指挥武汉会战。日军先后出动40万军队,从北、东、东南三面向武汉分进合击。国民政府共调动129个师110万人,在纵横千里的战线上与敌激战四个多月,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军队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会战。数十万忠勇的中国官兵以血肉之躯,顽强抗击装备精良的日军的凶猛进攻,经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俘日寇20多万人,严重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38年6月中旬和9月初,周恩来曾派《新华日报》记者陆诒采访陈诚。后来,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10月25日,武汉失守。陈诚奉蒋介石命令,按预定计划,于10月25日将部队全部撤出武汉,退至江西、湖南两省的永修、幕阜山、岳阳以南一线。11月中旬,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又由鄂移驻长沙。此后,日军战略进攻的势头大大减弱,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逼迫中国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中国抗战开始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转变。
  1938年12月初,陈诚奉命随带司令部一部人员赴渝主持政治部和三青团工作,薛岳以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一兵团总司令、代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职务。湖北省主席则由严重(立三)兼代。12月16日,陈诚在重庆招待新闻界。
  1939年1月3日,陈诚、龙云、薛岳等通电拥护领袖,抗战到底,并主制裁汪兆铭(精卫)。4月陈诚辞去湖北省主席。5月2日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6月7日,周恩来致书政治部长陈诚,要求中央承认陕甘宁边区,扩大中央现有兵力,解决河北问题。9月,日军以赣北、鄂南两路策应湘北主力军,会攻长沙。陈诚奉命和副总长白崇禧抵湘,协助薛岳代长官指挥作战。10月2日,为防日军进攻湘西,重设第六战区,陈诚兼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划第九战区湘江以西地区归该战区,辖第二十集团军、第二十六集团军和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驻节衡阳。12月冬季攻势作战中,第六战区担任助攻,会同第九战区攻击粤汉路北段日军。12月16日,李济深、陈诚奉蒋介石命自重庆飞广西,协助白崇禧作战,参与指挥昆仑关会战,17日一度攻占昆仑关。
  1940年1月5日,陈诚到广东韶关参加军事会议。2月3日免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该战区曾一度裁撤。6月后参加了粤北、宜昌会战。1940年6月,宜昌失守后,恩施、巴东由后方变成前线,地位更加重要。能不能扼守这一线,将直接关系陪都重庆和西南后方的安危,以致影响整个抗战局势。1940年7月,重新设立第六战区,陈诚再次被任命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经调整该战区所辖地域为沅江以北、长江以南地区,即包括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等地,进可以反攻宜昌,光复武汉,退可以拱卫川、黔,保障陪都重庆安全,其重要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力。蒋介石曾在一次重大会议上,提出“、“第六战区第一”的口号,
  军事第一”
  可见对第六战区的“厚爱”。8月,陈诚再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坐镇湖北恩施,守卫陪都之门户。1941年9月发动荆宜攻势以策应第二次长沙会战。
  在此期间,陈诚先后组织参与指挥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桂南会战、南昌会战、襄宜会战、鄂南、赣江两岸地区的对日作战,并取得了粤北战役、上高战役、湖北战役、湘北战役的胜利。1941年6月16日,陈诚将军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称之为“重庆城的保护者”。
  1942年2月,陈诚主持实施军队军需独立,扫除侵吞积弊。
  陈诚在恩施主政湖北省政期间,主持制定《湖北省施政纲要》和《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推行了一套独创的战时社会、经济政策和措施,丈量土地,分区实施“二五减租”土地政策,实行“民生主义经济政策”和“计划教育”等,开展禁烟活动,惩治贪官,对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坚持持久抗战,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陈诚一身担任几个保卫武汉重要职位之际,他深知武汉外围随时将发生大规模的战事,所以,他一就任湖北省主席,就及时设法将鄂东、鄂南以及武汉一带数万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分别迁移到鄂西、鄂北等安全地带各县分校就读,不仅免费学习,且一切生活供应,概由政府负担。为此,省政府特别设立“湖北省联合中学”,陈诚亲自兼任“联中”校长,因为战时一切体制不同平常,必须以战区最高军政长官的身份,才能保证这数万流亡学生的食宿、衣着、交通等问题无虑。陈诚在恩施时期,还创办了湖北医学院、湖北工学院和《新湖北日报》,主持兴建恩施城外清江大桥、利川南坪水利工程、咸丰咸惠渠、恩施胜利渠、建始广润渠、改建巴咸公路、驳岸堤路等,为战时湖北的经济、交通、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3年2月12日,蒋介石下令重新组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退至滇西的远征军以及新增加的第二十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重新组织成远征军,陈诚奉命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胡忠民先生赋诗赠别,并为之序云:
  辞修先生,以命世之英,入赞中枢,出当方面,努力革命,洵党国柱石。兼主鄂政三年,实行主义,大有四方风动之概。顷重膺新命,统军远征,经文纬武,国事贤劳,爰就所感,赋长句二章,以表景仰,而壮其行:
  风云际会见斯人,一扫尘埃万象新,
  细柳营前威似夏,甘棠树底惠如春,
  殊勋自昔兼文武,标格于今识凤麟,
  江左夷吾天下望,九洲独倚起沉沦。
  坐镇山城事足豪,长征又报换征袍,
  旌旗日暖蛟龙动,羽翮风轻鹗隼高,
  定远玉关开土宇,伏波珠浦靖烟涛,
  汉家盛事谁能复,端仗将军汗马劳。
  1942年12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禁锢在恩施,叶挺将军一家人在陈诚的关照下,在恩施安静休养了两年又八个月。叶挺将军每日除阅读书报外,经常与夫人李秀文、女儿扬眉在住宅前后散步、种菜养花。1943年5月,鄂西会战时,中国军队收复五峰渔洋关。日军溃退后,重庆组织以居正为首的慰问团来恩施,《新华日报》名记者陆诒亦为慰问团成员。由重庆出发时,周恩来托陆诒带给陈诚一封亲笔信,信中请陈诚准许陆诒面见叶挺。陈诚慨然应诺,陆诒当日即与叶挺见了面。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第六战区与湖北省政府均迁回武汉,叶挺将军不便留恩施,陈诚遂于8月28日礼送叶将军起程,安达重庆。1946年3月,叶挺获释,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此为后话。原来,陈诚与叶挺素有交谊。叶挺系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留
  校工作,为区队长,陈诚是第八期毕业生。人有师生之谊;北伐时期,又共过事。陈诚对叶挺深为敬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南方湘、赣、粤、浙、闽、鄂、豫、皖八省和其他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抗日武装—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派叶挺将军为军长,也是周恩来副部长的方案,得到部长陈诚的赞同。
  1913年,陈诚奉命组训青年军,2月,陈诚带领大批人员到云南,在楚雄建立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将楚雄以西所有军队指挥权从昆明行营的系统分离出去。5月,陈诚拟定了远征军作战计划,预定在中国驻印军和英美盟军同时发动攻势时,远征军就从云南出击,相互呼应。
  正在此时,日军进攻鄂西,陈诚奉命赶回恩施,指挥第六战区所部,歼日寇于石牌要塞,粉碎敌进犯陪都重庆之企图,击毙击伤日军官兵3万多人,击毁敌飞机45架,时称“鄂西大捷”。鄂西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之一,这次会战的胜利,保卫住了鄂西的国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进行到底创造了条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一个重大贡献。陈诚本人因指挥鄂西会战有功,被授予代表国民政府最高勋位的“青天白日勋章”。
  8月初,陈诚返回远征军总部,联合英美盟军,指挥缅北对日作战。10月12日,陈诚再次拟定作战计划,预定在美英盟军对缅甸发动攻势的同时,以远征军主力攻击腾冲、龙陵,进出八莫和九谷一线,然后攻击腊戍,12月完成作战准备,实施安纳吉姆战役计划。11月中旬,陈诚因胃病严重仍未康复,便呈请蒋介石辞去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16日,蒋介石派在成都赋闲的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为远征军代理司令长官,全权指挥远征军作战训练。
  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和新编第三十八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十八师团主力,继而攻占缅北重镇孟拱。新三十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对日军发动进攻。新三十八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反攻开始。5月11日,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9月14日解放腾冲。6月1日,第十一集团军渡江,新二十八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9月7日,第八军攻克松山,全歼守敌;11月3日克龙陵,20日克芒市,12月1日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复畹町。22日,第五十三军第一一六师与新一军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
  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五十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戍,第五十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陈诚虽然没有参与反攻的战役指挥,但他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反攻胜利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1944年5月,陈诚赴豫西指挥第五战区抵抗日寇西侵,7月改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鲁战区总司令,驻节陕西汉中,辖9个集团军23个军。11月20日调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着手拟定整顿全国军队方案。
  这时,国民政府鉴于史迪威将军无法与之合作,与美国政府几经磋商,罗斯福总统将其召回国,另派魏德迈来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魏能体会是奉命来共谋联合作战及改善中美关系的。12月初,中美联席举行第一次会议,陈诚与魏德迈各自代表中国和美国领衔出席,双方用友善而尊重的态度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中美联席每周一次,战时各项设备虽很简陋,但陈诚却将会议室布置得十分完善,通讯设备、各地战况及各项情报也准备齐全。魏德迈建议成立专门指挥中国野战军的总司令部,并向蒋介石、陈诚建议:缩编军队,提高部队待遇,主张全国军队应提高到和驻缅甸、印度军队一样的标准。中国抗战,沿海富庶地区先后沦陷,财政短绌,难以做到这一点,但裁编军队和改善部队生活势在必行。
  裁并机构、淘汰冗员是军队整理计划中的两大项目。陈诚计划的第一
  万兵员。他决心先从自己所在的第一、第六两战区着手,第一战区裁去陈金城、刘安祺、马励武等几个军,第六战区裁去朱卿卿、罗广文、刘尚志等几个军。刘安祺、马励武、朱卿卿、罗广文诸人曾在第十八军任过职,是陈诚的老部下,陈金城、刘尚志也曾在战区归他指挥过多年,他下决心秉公办事。至六战区裁去的师有预四师、暂一师、暂六师、暂三十二师、暂三十四师、暂五十一师和六十七师,这些师长如王中柱、勒力三、留光天、阮齐、吴啸亚、李才桂等,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其中两人还是老乡。这种不徇私情的风度,使得整编计划顺利进展。
  陈诚在军政部部长任内,提倡科学救国和建国,选拔优秀教授和学者,送往美国研究现代科学,以备将来发展国防科学的需要。当时的兵工署长俞大维,推荐物理教授吴大猷和另外几位数学、化学教授出国深造,陈诚立即批准,并规定每位教授可以带两个助手同行。吴大猷就带了李政道去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这两位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国际上颇有声誉。吴大猷后来回到台湾,李政道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1945年1月,陈诚兼任军政部后方勤务总司令。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抗日时期,陈诚还先后兼任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国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他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在军政、后勤方面,为实行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多方面的可贵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诚以军政部长主持开展复员与接收工作,部署有关日军受降事宜。194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偕周恩来等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陈诚很高兴,希望两党和平协商,解决国共之间的纠纷,使两党处于合作地位。1月,陈诚任中央军事机构改组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军队整编工作。12月26日兼海军处处长。
  1946年1月13日,军政部长陈诚到南京,11日国防最高会议开会,曾讨论陈诚所提大赦案。3月1日,陈诚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成员,17日选为中央常务委员。4月3日,在政治协商会1945年10月11日,重庆谈判后,毛泽东飞返延安,
  议下军事三人小组,在机场与送行的张治中.陈诚、陶行知等合影。
  会议举行,陈诚继任国民政府代表(原任代表张治中派为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已赴迪化处理新疆事变),8臼三人军事小组第七次会议,商东北问题。4月,陈诚兼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处长。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5月15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陈诚为国防部参谋总长,5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立国防部,特任陈诚为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并兼任海军总司令。从此,陈诚掌握了全国军事大权,可以直接秉承国民政府主席(总统)的命令,统率陆海空三军。6月26日内战爆发,陈诚在各战场督察战事。7月4日陈诚、王世杰、邵力子与周恩来、董必武商谈,以苏北问题为主,6日再度商谈。8月4日宋子文、陈诚到牯岭,19日陈诚到开封,主持豫东军事。9月1日至10日,三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庐山举行,陈诚蝉联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兼书记长。10月15日海军总司令部正式成立,陈诚兼任总司令,副总司令桂永清。10月19日陈诚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20日自北平回南京,24日马歇尔邀晤陈诚、俞大维。11月9日,军事三人小组马歇尔、陈诚、周恩来举行非正式会议,11日再次会议,交换停战问题意见。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
  1947年1月16日,陈诚到郑州,17接管了徐州绥靖公署指挥权。2月21日,国民政府晋任陈诚为陆军一级上将。4月17日任国防科学委员会委员。期间,陈诚曾指挥军队向冀鲁豫、陕北、东北解放区进犯,被击溃。
  8月4日,蒋介石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并入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派陈诚到沈阳办理,熊式辉请辞。29日蒋介石令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9月1日到沈阳,9月2日接事,12日东北行辕改组竣事,保安司令长官部撤销,郑洞国任行辕副主任,楚溪春任总参议(增调2个军,扩5个军,合原有7个军,共55万人),16日兼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危机四伏的东北战场,指挥军队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均被击溃。12月12日,陈诚旧病复发,入陆军医院治疗。
  1948年1月20日,卫立煌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兼东北行辕副主任,2月5日陈诚悄然离沈阳返回南京,除作必要的公务治商外,即专一于求治胃疾。据美军医院的检查结果说,非先经较长时间的休养,俟体力恢复后,无法进行根本的治疗。便于2月29日移居上海,因上海较适于避嚣,且为国防医学院之所在地,便于就近诊治。5月13日,陈诚以“健康”原因辞去参谋总长及海军总司令职务。6月4日住入上海江湾国防医学院,12日施行胃部手术,由上午10时开始,至下午2时始竣事,经过情形良好。但医生坚嘱以易地疗养为宜,乃于10月6日移居台湾省台北市阳明山疗养。
  1946年陈诚夫妇(右四、右三)与孙连仲将军夫妇(右二、右日到徐州,因徐州薛岳接连失败,陈诚一)、张伯谨夫妇(左三、左二)等游北京万寿山合影。
  一个月之后,陈诚家眷也从上海飞抵台北。
  陈诚虽然军务繁忙,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1927年5月,陈诚在北伐军中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在进行北伐战争时,打到浙江。陈诚曾特来处州(丽水)探亲访友,到第十一中学、同窗。
  1931年,陈诚资助家乡高市小学新建校舍,1932年捐资一万银圆,建成一座三层八间的教学大楼和一座教师办公大楼,同时开辟了操场和花园,亲自为高市小学谱写《校歌》。出资修筑长达千米的堤路,从高市码头直通学校。此后十余年每年提供办学经费1400银圆,不定期的资助一直到解放前夕。
  1935年,陈诚电邀高市小学校长李伯棠,到江西庐林小学参观学习新型教学,接受美国“道尔顿”式教与学互动教学法,李返校后在五、六年级推广,获得很大进步,成为青田,乃至丽水地区优质学校。此后,陈诚虽然身在战场,军务繁忙,仍然时常写信询问家乡小学教学情况。老校长李伯棠退休后,陈诚又派得力部下、第十八军会计科长林梓亭回乡任高市小学校长,大力推进学校教育。
  1936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教员马如飞倡议,在家乡兴建缙云县新建镇张公桥村三孔石拱桥“协济桥”,马如飞的学生陈诚上将赞助银圆200元,樊崧甫中将赞助银圆200元;王惟英少将赞助银圆150元,整个工程共投资4000余银圆,从1936年开始筹建到1937年竣工,历时两年,桥面栏板正中南侧阴刻楷书“协济桥”三个大字,北侧阴刻楷书“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县长阮西震”。
  1937年3月,陈诚偕夫人谭祥回乡探亲祭祖,曾亲临学校视察,向学校赠送了大量书刊和教学用品,他回乡憩息的官邸,后捐赠给学校作图书室、俱乐部和办公用房。此次同行的还有陈诚次弟陈正修、庄素贞夫妇。
  陈诚曾停留丽水,参观母校浙江省立处州中学(今丽水中学),并做演讲,晚上出席该校校长赵仲苏举行的宴会,陪同的有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尚有陈诚在师范学校的同窗好友应文思、吕慕仁、庄淑温,陈诚和赵仲苏1945年11月陈诚在重庆的全家福笑逐颜开,频频举杯,并捐献1000银圆资助学校建设,罗卓英军长亦捐献1000银圆。宴会后,下榻于处州火柴公司经理郑楚臣之寓所。1939年,陈诚汇款2000元,请青田县政府救济遭日机轰炸生活困难的居民。1945年8月,陈诚赴北平,顺便视察了北平处州会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骡马市大街西砖胡同17号),见馆舍残破,当即捐现款20万元,用以资助修理馆舍。1946年,陈诚等人在京沪斥资发起创办青田石门中学,陈诚自任名誉
  董事长,校址暂借县城水南栖霞寺,为照顾家乡子弟,学杂费全免。并赠送该校《古今图书集成》、《中华文库丛书》、《万有文库》、《少年文库》、《四部丛刊》和全国各省县志书40余箱,赠送县民众教育馆《小学生文库》一部。
  还出资支持刘耀东编印《括苍丛书》200部。
  五
  蒋介石为安排后路,于1948年12月29日布置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主持台湾政务,这是日本侵占台湾50年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继陈仪、魏道明主政台湾后,为第三任台湾省行政长官。30日蒋介石再次从南京电令在台的陈诚“克日接事”。
  1949年1月5日陈诚在台北市就职视事,18日,国防部任命陈诚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彭孟缉任副司令。20日台湾警备司令部成立,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下午四时离南京赴杭州,陈诚自台北来杭州笕桥机场迎接,蒋介石对陈诚面授机宜。蒋介石虽“引退”,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但蒋介石以国民党党魁身份,在老家奉化溪口继续操纵政局。陈诚根据蒋介石的授意,上任伊始,即采取严厉措施,强化台湾治安。2月1日台湾军管区成立,陈诚任司令。4日陈诚宣布实施“三七五减租”。2月18日颁布关于入境限制办法;3月1日,颁布《台湾省入境出境管制办法》,限制入境,4日李宗仁电召陈诚等入京,16日陈诚到南京,会商全国局势,24日自南京到奉化,25日回台湾。这时,陈诚出于维护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目的,坚决主张“一个中国”,严厉谴责鼓吹从事“独立”、“托管”活动者为“野心分子”和“不肖之徒”。
  3月上旬举行了1949年度台湾全省行政会议,陈诚在会上宣布了自己的施政方针:在政治方面,要推行地方自治,健全组织,提高行政效率,确立人事制度,施行“上地改革”政策;在经济方面,要增加生产,稳定物价,实行三七五减租;在文化方面,要奠定实施计划教育的基础,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化。
  3月24日,陈诚赴奉化,再次谒见蒋介石。蒋曰:“在台湾要做最坏的打算与万一的准备,使台湾成为复兴民族基地。”4月14日,陈诚宣布推行“三七五减租”,15日正式公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5月,实施户口总检查,简化军政机构。16日陈诚偕陈济棠、居正自台湾到广州。20日国民党政府于台湾颁布《戒严令》,宣布全省戒严,实行出境限制办法。
  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乘“静江号”军舰,经定海赴台,5月17日飞马公岛,5月22日陈诚、俞鸿钧、蒋鼎文自台北到澎湖马公,晤蒋介石。26日,蒋介石飞冈山转高雄。6月10日,陈诚兼任台湾生产实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整顿公营事业,15日,颁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和《新台币发行办法》,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以五与一比率直接联系美金。6月24日蒋介石定居于台北市郊草山“士林别墅”,将草山改名“阳明山”,设“总裁办公室”。
  7月18日,广州政府行政院政务会议决定,设置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辖苏浙闽台四省,陈诚兼军政长官。8月15日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在台北成立,主要负责策应和安顿国民党残余政权及军队撤迁台湾,重新组织防御系统,并设立台湾省自治研究委员会,“三七五减租”亦告完成。9月11日陈诚到厦门视察,28日驳斥台湾交联合国托管说。10月18日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否认美国托管台湾。10月31日,代理革命实践研究院院长。
  陈诚执掌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后,虽竭力撑持危局,但对于国民党军的溃败,并无回天之力。至10月中旬,福州、漳州、厦门等地先后失守,退出大陆的国民党军的斗志,已经崩溃。不过,这一时期,陈诚在10月下旬曾亲自参与指挥的金门岛之战和11月上旬指挥的舟山登步岛之战,造成了解放军的失利。
  1949年11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台正式办公。12月8日,蒋介石及“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国民党“政府”迁台北。12月10日下午2时,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12月15日台湾省政府改组,吴国桢代陈诚为主席。21日,陈诚辞去台湾省政府主席,专任东南军政长官一职。吴国桢继任台湾省主席。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1行“总统”职权;并随即批准阎锡山“内阁”辞职,提名陈诚继任行宪后第五任“行政院长”。蒋的提名,于3月8日获得“立法院”通过。陈诚复提名张厉生为“行政院副院长”,余井塘为“内政部长”,叶公超留任“外部部长”,俞大维为“国防部长”(未到职,1951年2月郭寄峤上任),严家淦为“财政部长”,郑道儒为“经济部长”,黄少谷为1“行政院秘书长”。陈诚新“阁”,于15日正式就职。其具体方针为:外交上,本先修明内政之道,以获取友邦的同情与互助;军事上,厉行精兵政策,达成确保台湾的任务;政治上,力求社会人心的安定,并在台湾实施县市地方自治;财经上,本节流急于开源之需要,衡量国民总收入,厉行紧缩,使收支接近平衡,并努力增加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以培养财源。同时,东南军政长官撤销。
  4月,开始分期分区实行地方自治。5月,陈诚主持重订台湾陆海空三军编制;厉行精兵简政政策,建立军费核实制度;改编和整训由大陆去台湾的部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并继续给予台湾军事和经济援助款项。7月2日,台湾省地方“自治”开始实施。
  1950年7月22日至26日,国民党召开中常会,蒋介石宣布了酝酿己久的《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和中央“改造委员会”人选及中央评议委员会名单。8月5日,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宣誓就职,蒋介石宣布停止第六届中执监委职权,并撤销中央执行会和中央监察会,改以25人组成的中央评议委员会代替其职权。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由陈诚、张其昀、张道藩、谷正纲、蒋经国、沈昌焕、郑彦棻、陈雪屏、胡建中、袁守谦、崔书琴、谷凤翔、肖自诚、郭澄、连震东、曾虚白等16人组成,张其昀为秘书长。
  1951年1月,陈诚兼“行政院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4月,采取经济金融紧急措施,禁止金钞买卖,改,正、副总统”订外汇管理办法。6月4日,减租工作完成,“行政院”核发《台湾省放领公有土地、扶植自耕农实施方案》,扩大放领范围,遍及台湾全省。
  1952年2月,制定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0月召开台湾国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陈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复于七届一中全会当选为10名中常委之一。“七全大会”特别作出决议称:“陈诚同志确能秉承总裁指示,采行确切措施,作中流之砥柱,立复兴之基础”;对其“忠贞坚毅,勇敢负责,不辞劳怨,不避险阻之精神,及其对于革命之重大贡献,深致嘉许”。20日大会闭幕当天,宣告国民党“改造”完成。10月29日蒋介石发布总统令,“陆军一级上将陈诚现任外职,应予停役”。
  1953年1月21日,颁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在农村继续推行“土地改革”,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为台湾经济稳定提供了条件。3月,办理地籍总归户完成,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12月,台湾省征购放领耕地工作初步完成,承领耕地19万余户,均由佃家变为自耕农。
  1954年,蒋介石的“总统”任职已满6年,需经“国民大会”重新选举:“副总统”李宗仁已经去美国不归,1952年又遭“监察院”以“违法失职”的罪名弹劾。蒋有心扶持陈诚出任“副总统”,在2月16日的台湾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上,以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名义,提名陈诚为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经投票决定,陈诚被正式推举为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3日召开。继蒋介石当选为“总统”后,在陈诚和“社会名流”石志泉2人中展开了“副总统”的竞选。结果,经两次投票,3月24日,陈诚以得1417票(石得109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第二任“副总统”。蒋、陈于5月20日宣誓就职。陈诚于同一天,辞去“行政院长”职,由台湾省主席俞鸿钧继任。
  陈诚就任“副总统”后不久,于7月16日,被蒋介石聘为“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先是,陈诚于1951年1月即以“行政院长”身份,兼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事组织设计“反攻大陆”的各项方案。现既辞“行政院长”职,当不好再任隶属于“行政院”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遂经调整,设立隶属于“总统府”的“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仍由陈诚任主任委员主其事。
  1955年2月,兼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7月“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成立,陈诚兼任主任委员。1957年10月10日,中国国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台北举行。蒋介石在此次大会上,建议设立副总裁一人,以“辅助总裁处理党务”其人选由总裁提名,经“全国代表人会”通过。23日,经蒋介石提名、大,会通过,陈诚当选为台湾国民党副总裁。至此,陈诚真正成了台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
  1958年春,“行政院长”俞鸿钧因调整公教人员待遇事迁怒“监察院”,遭到弹劾,愤而辞职。台湾政界最高层的领导人,一时青黄不接,蒋介石只好再请陈诚复出兼任行宪后第七任“行政院长”。7月4日,蒋的提名,得到“立法院”通过,陈诚复行组“阁”。他提名:王云五任“行政院副院长”、黄少谷任“外交部长”、杨继曾任“经济部长”、陈雪屏任“行政院秘书长”,“内政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则仍由田炯锦、俞大维、严家淦分别担任。在得到蒋介石的批准之后,陈诚“内阁”于7月15日正式就职,并兼任美援运用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又担任“国防会议”副主席。
  1960年1月,奖励投资,制订19点经济发展计划。3月22日,在“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继蒋介石连选连任“总统”之后,陈诚获得了1505票中的1391票(内124票为废票,实际是全票),连选连任第三任“副总统”,并兼“行政院长”。
  6月,“八七”水灾重建工作完成。7月,改进外汇贸易管理,达成单一汇率,调整公教人员待遇。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完成。
  1961年7月1日,陈诚主持召开了台北阳明山第一次会谈,以财经问题为中心,有84名经济、文化界著名人士被邀请与会,40名政府官员及有关人士列席,会谈延续7天。7月7日,陈诚为这次会谈作了总结,他肯定会谈“使政府同仁对财政、经济以及贸易等问题,都有了深切的了解。”表示政府将根据会谈中所提供的有关农、工、渔、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来修订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7月29日至8月13日,陈诚偕夫人谭祥,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国务卿举行了四次会谈。
  8月17日,“行政院”例会通过了出席会谈的第二批邀请名单计106名,其中一部分为台湾本岛和香港各公私立大学、学院及新闻单位的著名人士,一部分则为旅居美国、西德、加拿大、萨尔瓦多等地的学人和新闻界人士。25日,第二次会谈仍在阳明山庄召开,被邀请者有87人,另有62名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列席,陈诚主持会谈。第二次会谈历经6天,与会者就留学政策、文化思想、新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31日下午通过了《当前教育措施问题》和《文化建设与新闻建设问题》两项研讨结论。
  1963年3月4日,陈诚偕夫人谭祥访问南越,9日返台;20日访问菲律宾,23日返台,由于旅途多劳,7月1日请病假休养。9月,兼任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9月16日台湾葛乐礼地区起飓风,陈诚又处理风灾,时感身体疲劳。11月22日,中国国民党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陈诚连任副总裁。12月15日陈诚因健康原因,辞“行政院长”兼职,专任“副总统”和国民党副总裁。而由“财政部长”严家淦继任“行政院长”。
  1964年6月14日,石门水库经过九年艰苦施工终于竣工,陈诚是石门水库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
  1964年8月,陈诚食量突呈异常的增加。9月间,忽发生持续性腹泻,疲乏及出汗等症状。10月,发现肝脏肿大,乃开始怀疑有癌症之迹象。20日,陈诚赴荣民总医院作放射及肝功能检查,发现右上腹部肝硬块与临床诊断相符。10月24日被确诊为肝癌。10月底,蒋介石指示组织医师诊疗小组专为陈诚诊治,在陈诚官邸设立了设备齐全的临时病房,指定2名医师、3名护士和1名营养专家,悉心护理照料,并立即寻求海内外对此症有名望的专家,就近听取其对于治疗上的意见。11月,经医师及专家会诊结果,一致诊断为肝癌。从11月中旬以迄1965年1月中旬两个月间,陈诚症状甚为稳定,数月来,克服多次濒危之病况,在忍受最少痛苦之下,度着近似常人之生活。1月感冒后肝癌扩大。2月下旬,陈诚的病情急转直下,2月28日,发表病情公报。
  1965年3月5日中午起,陈诚开始昏迷,延至傍晚7时5分,溘然安息,与世长辞,享年68岁。临终前两天(3月3日),陈诚口述三条遗嘱:
  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陈诚遗言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这份言简意赅的遗言,共66字,思路清晰,内容完整,是陈诚对人们
  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再提“反共”、
  “反攻”,主张祖国统一。3月5日当晚,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作出决议,称陈诚在其一生中,“革命圣战,无役不从,烛照机先,深谋果断”,“不辞艰危,不避劳怨”;“镇抚东南,秉承总裁指示,贯彻党的政策,以土地改革安定民生,以工业建设增强国力,俾克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同日,蒋介石指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特颁发第2844号“总统令”,明令褒扬陈诚的业绩,全文如下:副总统陈诚,公忠贞国,弘毅清刚,联韬略夙长,訏谟丕显。献身革命,矢志报国,自北伐、“剿共”、抗战、“戡乱”诸役,屡膺重寄,迭著丰功。洎乎开府东南,以至当选两任副总统,期间两任行政院长,先后互十余年,筹策中兴,频献大计,绸缪生聚,民不能忘,竟以积劳成疾,卒致沉疴不起,追怀勋旧,震悼良深。特派张群、严家淦、黄国书、谢冠生、莫德惠、李嗣璁、何应钦、顾祝同、周至柔、薛岳、谷正纲、谷凤翔,敬谨治丧,以示优隆,而昭崇报。此令。
  陈诚病危期间,蒋介石曾两次扶杖亲至病榻前探视。3月5日陈诚去世,台湾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充分报道。蒋介石手书挽匾、挽联登在显目位置。蒋介石去台后亲笔撰拟的挽联只有两副,一副就是挽陈诚的。挽匾上书:“党国精华”。挽联曰: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陈诚病故后,蒋介石为他举行异常隆重的葬礼,按国民党的最高级别发丧。中国国民党中央、国民大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皆致赠祭文。3月6日起,台湾当局令全体军政机关、部队、学校、团体等,一律降半旗致哀10天。公祭及殡葬之日,民间一律悬挂半旗,“国防部长”蒋经国令三军,为陈诚服丧。3月10日公祭之日,蒋介石亲率文武官员,到灵堂前向陈诚致祭,备极哀荣。
  蒋经国送的挽联是:
  三十年导师中殂,忧国不忧身,少长皆令照肝胆;
  千万里疆土待复,为河亦为岳,涕洟原许负弓旌。
  陈诚夫人谭祥泣挽:
  结缡自卅载相守以还,怜君尽瘁邦家,临难每忘身,遗恨中原犹未复;
  易箦在一息仅存之际,顾我栖迟病榻,伤心成独活,那堪白首不回归。
  陈诚逝世的消息公布后,有许多国家元首政要纷纷发来唁电。美国总
  统约翰逊在电文中称:“陈副总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自由大业所作的卓越贡献,深为敬仰。我们对陈副总统的去世,都同声悲悼。”
  陈诚生前挚友、原盟军中国战区第二任参谋长及驻中国美军指挥官魏德迈将军特写挽诗一首,以表悼念,其诗意译为:“陈公辞修,体国忠贞,待人以诚,难义是尚,不求闻达,不知自私,瘁志服公,利害不移。陈公辞修,大好男儿,任劳任怨,艰险不辞,今兹永逝,青史长存!”
  陈诚去世后,国民党“副总裁”一职从此取消,专属陈诚享有。
  根据陈诚生前意愿,仿照家乡青田完整的丧葬仪式,1965年8月30日葬于台北县泰山乡(今新北市泰山区)同荣村墓园。
  1993年8月8日,陈履安召集弟妹商量决定,遵照父亲生前“陈死火化,以不占地为原则”的遗愿,于1995年陈诚逝世30周年时,将陈诚、潭祥夫妇的遗骸从墓穴取出火化,骨灰移厝高雄县大树乡(今高雄市大树区)佛光山万寿堂灵骨塔。捐出陈诚墓园,辟为“辞修公园”,于1999年1月17日建成,占地面积5.51公顷,成为民众的休闲散心之地。
  陈诚、谭祥夫妇育有四子皆为留美博士,二女同为硕士,在台湾政界、科教界颇具影响。
  长子陈履安,1937年6月22日生于江西庐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硕士,纽约大学教学研究所博士。曾任台湾“教育部”次长、“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经济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监察院”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中常委。1996年竞选台湾“总统”失利。晚年信佛,在两岸间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希望两岸和平统一。并担任过台北青田同乡会理事、名誉理事、会务顾问等职务。媳曹倩,香港著名银行家之后,育有四子陈宇廷、陈宇铭、陈宇慷、陈宇全,一女陈宇慧,皆学业有成。
  次子陈履庆(1938-2011),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博士,历任台湾大学教授、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副局长,台北辞修高级中学董事长等职,并担任台北青田同乡会常务理事。媳靳文颖,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台湾大学物理系及地质系兼任副教授。育有一女陈宇岑,美国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经济学系副教授。
  三子陈履碚,1939年出生,台北工专(今台北科技大学)毕业,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博士,美国加州高级研究员、教授,高雄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电脑大藏经副主任。媳蒋平,育有二女陈宇君、陈宇青。
  四子陈履洁,1942年生,美国纽约大学数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保险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保险公司顾问,台湾政治大学保险研究所副教授、精算师,台湾保德信人寿保险公司首任总经理,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上海)总经理,清华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金融培训中心特聘高级顾问。媳吴乐云,育有陈宇谦、陈宇谨、陈宇谛三子。
  长女陈幸,美国卫斯理大学硕士,台北华兴中学董事会董事,适余传韬,湖北黄陂人,著名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生物化学博士,“教育部”常务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亚太科技协会理事长。育有一子,余永林。
  次女陈平,美国卫斯理大学莒理业学院硕士,适贝诺仁,电脑工程师,育有一子一女,贝德为、贝以均。
  六
  陈诚作为台湾地方和“中央”的高级官员,除了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大量活动外,还以较多的精力,稳定局势,发展台湾经济。
  台湾虽然物产丰富,但面积只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不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台湾原有人门600多万,人民生活尚可温饱。国民党退台时,涌进军民近200万,人口猛增,吃饭问题困难很大。伴随着局势混乱,经济危难,生产失调,通货膨胀。此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善,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将难以为继。为尽快摆脱困境,求得生存,陈诚在稳定财政、恢复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建立整顿财政经济的管理机构,制定恢复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1949年5月27日,台湾省主席陈诚主持“草山座谈会”,讨论台湾经济问题,会议决定稳定台币币值,规划台湾之公营事业,处理败退时到台物资,管制对外贸易,提高外汇存底。6月18日,陈诚在台湾省议会上的施政报告中提出:
  (1)推行地方自治。(2)简化行政手续,实行分层负责。(3)充实户政机构,限制旅客入境。(4)实行“三七五减租”。(5)实施肥料换谷政策。(6)开征地价税。(7)对军公教人员及市民廉价配售大米。(8)取缔地下钱庄及金、银、外汇走私。(9)训练在乡军人。(10)整顿公营事业。(11)发展教育、收容到台学生。(12)加强护林,加强铁路、公路及港口建设。1949年7月,成立“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陈诚任主任委员,有常委8人主持日常事务。该会负责管理生产、分配物资、调整资金、对外贸易,处理日本赔偿物资、技术合作、工程调配等重要工作,是全面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执行机构。该会建立之后,立即恢复生产。
  首先,整顿公营、民营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
  其次,平抑市场物价。1949年10月14日,台湾省主席陈诚在省政府例会上讲话指出:“要用严厉的手段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对兴风作浪的奸商严惩不贷,坚决取缔黑市交易。”
  再次,在台湾发起战时生活运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通过禁止奢侈品买卖;一则提倡节俭;二则可以保护岛内产业,控制外汇流出,以发展岛内生产解决就业与进口替代问题。
  总之,在生产恢复过程中,依据台湾经济局势制定了以稳定经济、制止通货膨胀为前提,着眼于迅速增加生产、缓和物资紧缺与通货膨胀趋势的方针;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农业工业平衡发展的原则。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稳定”的方针。
  (二)进行“土地改革”(简称“土改”)。台湾“土改”是在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在美台“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策划下,分三步进行的。从1949年4月开始至1953年完成。
  第一步,从1949年4月开始实施“三七五减租”。此前,台湾佃农要缴纳高达收获量中的50%至70%给地主。实行“三七五减租”,“是从佃农的收获量中减除肥料等实际费用的25%,其余则由地主与佃农各分37.5%的平均分配方式”。4月23日,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私有土地租用办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在台湾强制实1“三七五减租”。25日,陈诚在台湾“三七五减租”讲习会上讲话,要求在全台开展“三七五减租”工作。《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规定:私有出租土地地租额不得超过全年土地正产品的37.5%,原租不到37.5%者不准提升租额;高于37.5%者必须降至37.5%,土地租佃期限不少于6年。严格土地租约手续,不得随意变动。因遭受灾害,产量低于正常年景30%者,由当地行政机关核准可以免租。租地人改良土地,可自由为之,退租时由出租人偿还投资。不许预收地租,耕地出卖时,承租人有购买优先权,承租人不得转让承租土地。出租人强迫承租人放弃耕地权利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三七五减租”于1949年7月实施落实,8月15日《中央日报》报道,台湾省政府作出决定,在新谷收割前,地主不准催租,以维护“三七五减租”成就。此后,台湾省政府多次强调保证“三七五减租”的坚决贯彻。10月5日,陈诚在台北“三一联谊会”上再次强调,确保“三七五减租”成功,是台湾经济繁荣和确保台湾的一项根本保证。台湾省政府还规定凡违反《“三七五减租”条例》者,将处以徒刑。陈诚还亲去屏东、台南、台中等地,接见当地士绅、大地主,促进他们与佃农订立新的租约。五六月间,各地地主与佃农相继订约。至6月中旬,台湾各地共订约37.7万余件,换约农户达29.9万余户,订约面积为264489甲(384.8万亩,每甲约合14.54876亩)。通过“三七五减租”,使“地主农民两利”,对恢复台湾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步,实施“公地放领”。在实施和巩固“三七五减租”的基础上,1950年12月2日,台湾省政府宣布1951年将实1“公地放领”,并说实施“土改”第二步骤,原则已定。12日,台湾省政府又宣布整理公地,明年放领,以扶持自耕农,公营事业放租土地明年移交地政部门,随同公地一同放领,即是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所接受被日本霸占的17.6万公顷耕地及所有“公地”的所有权转给(卖给)农民。依据1951年5月30日,台湾“立法院”修正《台湾省公地放领办法》规定:购买耕地面积每户为水田0.5—2甲,旱地1—4甲,各市县根据土地情况自订。地价为耕地正产品全年产量250%,地亩分上、中、下三等核定地价,每年分两期偿还地价,年息4厘,10年还清政府。地税与田赋不超过全年土地收入的37.5%为度。公地购领人负责交纳地税,因无力耕种由政府以原价收回,不得将土地转移他用。公地放领收入作为自耕农基金,购领公地者在交满地价后成为土地所有人,领取土地所有证。1951年5月30日,陈诚就“三七五减租”和“公地放领”发表谈话说:其意在“培养扶植自耕农,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以贯彻国父(孙中山)遗志。”8月15日,又公布《公地放领须知》,对不同等级耕地规定每户购领数量,同时对水田、旱田等的划分也作了规定。24日,台湾省政府宣布,任何人违反公地放领办法,依法惩处。并成立了“耕地租佃委员会”监督贯彻“三七五减租”和“公地放领”的实施。1952年4月,台湾公布实行限田制,进一步深入“土改”。6月12日,《中央日报》公布台湾土地情况,扶持自耕农办法实施后,400万农民可成为自耕农。台湾有大小地主142175户,佃农200万人,全省有土地854907甲(1243.8万亩),其中自耕地681197甲(99.1万亩),出租地256007甲(372.4万亩),应征土地214833甲(312.5万亩)。征收土地以此数字为依据。6月20日《中央日报》公布《扶持自耕农条例》,规定:将征收全台地主土地214833甲(312.6万亩),以发行土地实物债券,出售公营事业股票和现金三种办法向地主支付土地价款,将于1953年1月1日实施。土地实物债券由“台湾土地银行”,以稻谷公斤形式发行,利率为年息4%,每年6月清偿本利一次,10年还清,债券可以买卖。该条例规定征收土地总金额为20亿元,其中15亿元为土地债券。
  第三步是实施“耕者有其田”。这是在“公地放领”进行过程中,经过从1952年1月以后的土地清理、地籍归户核查基础上,于1953年1月开始实施的。1月26日,台湾“立法院”通过《耕者有其田法》、《公营事业转移民营条例》和《土地债券发行条例》,4月23日,台湾省政府又颁布了《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上述《条例》规定:地主只能保有7—12等则水田3甲,或旱田6甲,超过部分一律由政府征收;政府发行实物土地债券,水田以稻谷、旱田以甘薯分10年20期兑本付息。公营事业股票,则以台湾水泥、农林、造纸、工矿四大官营公司的股票充之;承领土地者按规定的地价分10年20期偿还,年息4息。偿还方式以实物或同等数量土地实物债券,规定每年负担加上土地税不超过收获物之37.5%。
  据陈诚“内阁”的“内部部长”黄季陆解释,这一《条例》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原则,两个办法”。“一个原则”即彻底消灭租佃制度,达到全面的土地改革。“两个办法”即地主3甲以上的土地,强制依法征收;地主3甲以下的土地,由政府贷款佃农鼓励其自由购买。自1953年1月起,台湾共动员各级人员32902人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具体实施工作。据1954年3月陈诚在施政报告中宣布,已征收放领耕地共143568甲(208.8万亩),占私有出租耕地的56%,地主土地被征者为166049户,占地主总户数的60%。受领耕地的农户194832户,占承租私有耕地佃农的80%。地主所得地价款约20%用于改善消费,42%用于投资工商业。
  台湾的这次“土改”,是对农村封建的土地制度进行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它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地租剥削制度,但它使封建地主经济解体,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陈诚宣称,台湾进行的土地改革,是“解决土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生产,使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基础安定的必要措施”。陈诚主持推行的土地改革,是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承认和保护地主剥削所得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由于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整了农民与地主、政府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地主将大批资金投入工商业,客观上也推动了台湾工商业的发展。
  通过“土改”,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受领了土地,成了自耕农,经济和政治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村阶级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产值连续10年以每年递增5%的速度上升。农业的增产不仅缓解了台湾人口骤增面临的粮食危机和副食紧缺,还提供大量农产品出口创汇。“土改”把一些地主转化为农村富农和工商业资本家,把地主部分地租资本转化为工商企业资本。成为小私有的自耕农,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过程不断分化,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市场,因此,这次“土改”虽然只是一次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良,而对于稳定台湾局势,发展台湾经济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整顿财政、金融及税收秩序,控制通货膨胀。台湾当局为了尽快扭转经济困难局面,平衡内外贸易,改善财政,稳定和恢复经济,从1949年5月开始,在整顿财政、金融、外汇、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进行币制改革,实行高利率储蓄存款政策。
  (2)实行黄金储蓄政策和黄金储蓄搭配政策。
  (3)实行整顿税制、发行公债,压缩财政开支等谋求财政收支平衡措施。
  (4)加强外汇管理,禁止美金黑市交易,采取严格进出口管理办法,实行复式汇率与外汇审核制度相配合等多种措施。
  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实行,无疑使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物价的上涨有所控制.对于弥补财政赤字,建立货币信誉、谋求财政收支平衡、对整个台湾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又以币制改革成效更为明显。
  1949年初,台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财政金融形势:大陆金圆券的贬值和物价猛涨波及到台湾的金融;大批大陆人员迁台,带来巨量游资,地下钱庄十分活跃;为中央垫付的各项大笔开支,使台省每月财政赤字达85%。这年5月,陈诚获得蒋介石批准,以中央银行存台的80万两黄金作为进行币制改革的基金,以美钞1000万元作为台省对外贸易的基金。与此同时,陈诚又以严厉的手段,断然封闭地下钱庄400余家,禁绝金融投机买卖。1949年6月15日,陈诚主持制定的《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新台币发行办法》及《新台币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组织规程》等文件正式颁布,台湾银行宣布发行新版台币,并确定新台币与旧台币兑换比1∶40000,新台币直接与美元挂钩,与美元兑换比率为5∶1,预定发行新台币限额2亿元。
  陈诚采取了三个有力的措施,来保证这次币制改革的成功。第一,筹措充足的准备基金,使其数额达到预定发行总额的100%;第二,促使大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从而保持了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第三,宣布自1949年7月起,中央在台机关所需公款,除经中央指定者外,台省一概不予垫付。7月4日,“中央银行”发行银圆券。新台币与银圆券兑换比率由美元从中联系,不直接挂钩。为了稳定金融,统一流通货币,稳定经济,11月3日,“台湾银行”宣布停止台币与银圆券的兑换,禁止银圆券在台湾流通。台湾各银行所存公款一律移交“台湾银行”。1950年1月12日,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再次宣布,禁止银圆券在台湾流通。“台湾银行”并宣布清理旧有民股股份,全部改为官股,金融业禁止私人企业插手。7月15日,“台湾银行”宣布在“中央银行”指导下发行新台币业务。为了吸引资金,促进生产恢复,还采取提高储蓄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措施。同时,随着生产恢复、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不断增加新台币发行量,不断调整新台币与美元兑换的比率。
  陈诚主持进行的币制改革,稳定了台湾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一方面为退至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长期立足,创造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台岛的进一步开发和日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陈诚十分注意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台湾经济。自1953年起,由他开创并连续实行的“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执行。他认为,四年计划应以提高自给自足程度,平衡国际收支为目标。他还为四年计划的执行,规定了四项原则:一是注意经济的整体性,“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二是把握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当前农业以增加米谷生产为主,工业以发展肥料、电力生产为主;三是要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成果,讲究经济价值;四是订指标要留有余地,作“保守的估计”。其间,他因一度辞“行政院长”职,对四年计划过问不多。1958年7月,陈诚再度担任“行政院长”后,复继续主持四年计划的执行。1959年12月,在台湾刚刚度过金门炮战和“八七”水灾的危机之后,陈诚立即又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决心成倍增加投资,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大刀阔斧地开展多项财经重大改革,建立现代化经济制度的基础,成为开创六十年代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他决定在“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内设立一个“工业发展投资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有关工业投资政策的研究,并提出建议。1960年1月,陈诚主持订定了《加速经济发展十九点计划》,大胆实行经济发展、预算、金融、外汇与贸易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接着,在当年完成了第二期四年计划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1961年至1964年的第三期四年计划及长期经济建设纲领。1961年7月、8月间,陈诚以“行政院长”身份,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两次主持阳明山会谈,就财政问题,教育设施,长期科学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经过五十年代的整顿,至六十年代初,台湾的经济不仅完全得到了恢复,并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其农业生产总量,1962年为210万公吨,比日本占领时代的最高产量增长了50%;其工业生产总量,1961年比1949年增长了3培。
  在陈诚主持的各项建设工作中,以石门水库最为著名。石门峡谷位于台北市南约50公里处,属桃园县境,大汉溪由此出山流入平原。这里是兴建灌溉、发电、供水等多目标水库工程的优良选址。1955年7月,成立了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陈诚亲兼主任委员,并随即举行了水库建设工程的开工典礼。次年7月,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仍由陈诚兼主委。1958年5月,他在桃园主持大坝新进水口隧道、石门大桥工程竣工典礼和石门大坝开基典礼后,将主委的兼职移交蒋梦麟。1964年6月14日,总投资18亿元新台币的石门水库工程经过九年艰苦施工,终于全部竣工,当时被视为远东第一大水库。其主要工程含84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大坝一座,大坝高84米,形成水库面积9平方公里,可蓄水3.16亿立方米;120米长的溢洪道一条,可宣泄洪水到水库以外;由3组发电机组成的发电站一座,每年可供电2.2亿度;新建石门大圳,干渠长34公里,支渠长150余公里,可供桃园、新竹两县8个乡镇的自来水与工业用水。这时,陈诚虽因健康原因,已辞去“行政院长,”兼职,各项社会活动亦多谢绝,但仍兴致冲冲地去主持了这一盛典。陈诚是石门水库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和实际存在的巨大困难,他的决心、能力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都是值得肯定的。
  (五)陈诚对历次水、风灾害的救灾重建工作,十分重视。1959年8月7日,台湾中南部发生了60多年来未有的大水灾,1.2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余万人受灾。陈诚闻讯,遂作四点指示:第一,由空军派出飞机维持空中通道,陆上交通由工兵先抢修公路;第二,要求工商界人士协助“政府”稳定物价,救济灾民;第三,由有关单位多拨黄豆,制造豆芽、豆腐,以补蔬菜之不足;第四,省政府紧急救灾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部主计处”用紧急支付来解决。接着,他又率高级官员到灾区去视察,途中随带便食,不接受地方政府的招待;建立了由他亲自主持的水灾救济及重建工作小组。陈诚为这次灾区的重建工作规定了四条原则,即:第一,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以人力弥补财力之不足,以节约弥补灾害的损失;第二,优先恢复交通和生产,按交通、水利、生产的次序进行;第三,在筹措财源时,需避免通货膨胀,防止物价暴涨;第四,力求计划确实,手续简捷,争取时效。此后,共动用3万多名官兵、投资15亿元,兴建重建工程约1400项。1963年9月中旬,正当陈诚在日月潭休养之际,“葛乐礼”台风突然席卷台湾北部并波及中部。陈诚因交通阻梗,一时不能返回台北,遂迅以书信指示台省主席黄杰五点,主要内容为:1.从速整理灾区,使灾胞早日得以归居;2.加强灾区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瘟疫发生;3.从速修复各项遭损工程,尤以交通为最重要:4.对奋不顾身进行抢救工作者,应从优抚恤,给以重奖;5.所有经费,由陈本人负责筹措,先由“财政部长”严家淦垫拨。他不待公路完全修复,即随同修路工程人员,于16日赴台中;次日飞台北,提前销假,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对救灾、重建、防疫、交通、经费、抚恤、奖励等项工作,逐一部署。陈诚主持的各项救灾重建工作,深受社会各界和台湾人民的赞誉。
  (六)陈诚还致力于稳定公教人员及其家的生活。他在1949年1月就任台湾省主席后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即宣布了解决公教人员待遇问题,实行同地同酬;文武一致;差额接近,高级少加,低级多加;奖励专门技术人才;年资加俸;计口配给实物等六项措施,并把稳定公务人员的生活同消除公务人员贪污的弊端联系起来加以考虑。1950年7月,他就任“行政院长”4个月后,除重申了原有的措施外,又决定:提高技术人员及教师的待遇;对公教人员婚丧、医药、生育、灾害及子女教育等项,实行补助。1951年初,他决定进一步改善公教人员待遇,并提出两条办法:一是增加实物配给的种类与数量;二是各机关自行创办生产事业,拿生产所得的收益,补贴工作人员的生活。这年5月,由于台湾物价土涨的指数远远超过了公务人员的生活费上涨的指数,陈诚又决定,给公务人员的眷属发给补助费,每口20元,职员以5口为限,技营工友以1口为限。自1953年起,他对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又作出了特别的规定,给公营事业中的技术人员增加50%至80%薪俸;如有特殊情形,还可以再提高,但一定要是专门技术人员。
  国民党退踞台湾后,陈诚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治理台湾政务的第二号铁腕人物,他主持土改、兴修水利、整顿金融、发展教育、提倡科学,恢复和发展台湾的生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贸易市场,为稳定人民生活,对促进台湾的经济起飞,做出了奠基立业的贡献,为国民党在台湾的巩固与重建,作出独到的贡献,尤其是实施土地改革,主持建设石门水库,被国民党上层称为是陈诚留下的“两大事迹”。他在台湾人民中间,有着广泛深切的影响,被台湾农民尊称为“陈诚伯”。
  陈诚著有《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1937年11月,战时生活社编行)、《陈诚将军抗战言论》(1938年,新生出版社)、《中日战争之始末与教训》(1938年,青年书店)、《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1940年,黄埔出版社)、《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1941年,湖北省政府秘书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1946年,国防部史政局)、《台湾土地改革纪要》(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如何实施耕者有其田》(1966年,正中书局)、《从政回忆》等,其中《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还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及阿拉伯等国文字,风行世界,成为各国制订土地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陈诚生前非常重视公务以及个人史料的收集和保存,从1951年开始便设立“石叟资料室”作为保管、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的机构。晚年更亲自口述平生经历,经秘书整理汇编而成《石1叟丛书》72册。合前编,共84册,约一千万余言,分成文电、言论、专著、计划、传记、语录、杂著、附存等八大门类。2005年,台湾国史馆编辑出版了《陈诚先生回忆录》、《陈诚先生书信集》、《陈诚先生从军史料选辑》共9卷。
  陈诚所处的时代和复杂环境,使他成为有多种影响的历史人物。他自律俭朴,为官廉洁正派。在国民党军队中能征善战,是“五虎将”之一,性格倔强,精明过人,不讲求享受,重视部队军事训练,坚持“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有“四干将军”之称,即苦干、强干、硬干、快干;陈诚是自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受到国民党人的敬仰,蒋介石亦常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同时,陈诚也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曾称陈诚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是“最有才干的指挥官之一”(见1980年第1期《党史研究资料》)。1965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前往上海迎接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时,在虹桥机场候机厅休息室里,谈及几个月前病逝的陈诚,说:“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注:没有提“反共”、“反攻”)。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么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发表。”
  (见2008年第12期《党史博览》)
  七
  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海峡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八十年代以来,在祖国大陆,在陈诚的家乡——浙江青田,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陈诚父亲陈式文的陵墓,并于2003年5月15日被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高市陈诚故居、别墅、县城陈诚元配吴舜莲寓所均已修复,上世纪三十年代青田县县长郑迈借重陈诚先生之名望,在青田石门洞建造的“石门山庄”,又称“亦桃园”,也经修缮,成为省级名胜风景区石门洞景点之一。1999年9月10日,陈诚高市故居被青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在青田中山中学创办过程中,台湾“陈诚奖学基金会”还向该校捐赠了2万美元,用于建造礼堂。青田石门中学,已于1999年由民间重新筹建,选址在鹤城镇水南泥湾新区伯温东路,按一类完全中学规划设计,建有38个教室的教学大楼,配套设施齐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正在为家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
  陈诚父亲当年创办,陈诚早年十分关学如今已发展成为有小学、中学的高市乡中心学校。1996年9月陈诚长子、前“监察院长”陈履安首次回乡祭祖探亲时,参观了高市中心学校及黄山小学,并捐赠12万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11月、2010年9月,陈履安又先后携长子陈宇廷、媳妇央金拉姆回青田参访,并带台北辞修高级中学校长戴晓影、总务主任潘开平一行参观考察,辞修高中与高市中心学校结为两岸友好学校。此后,陈履安先生多次回乡,并被聘请为世界青田人联谊总会特邀顾问。
  1997年12月8日至11日,陈诚三子陈履碚、四子陈履洁,首次回家乡青田县高市探亲祭祖,并参观了石门洞风景区、太鹤山试剑石、工艺美术公司、石雕研究院和中山中学、县台属联谊会等。
  2006年8月4日,陈诚长女婿余传韬教授首次到青田探亲,来到岳父陈诚的故居参观访祖。余传韬先生一行先后还在青田县城游览了一番,对小城镇的大城市风范,赞叹不已。
  2011年11月15日至16日,陈诚弟媳、陈勉修夫人秦舜英女士携长女陈瑜,陈正修次子陈履义、粘龙音夫妇,三子陈履定、葛玫夫妇,陈诚堂侄孙、陈履祥长子陈在洪等陈氏家族访问团一行7人,回家乡高市祭祖探亲访问活动,其中有6位是第一次到青田,他们先到高市黄山祭扫陈诚、陈勉修之父陈式文坟墓,而后参观了修缮一新的“陈诚故居”、高市中心学校、青田石门洞、洞背伯温怀古景区、青田石雕博物馆、山口石文化公园、北山滩坑水电站库区等地参观,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秦舜英女士高兴地说:“有机会回到家乡来看一看非常高兴,家乡的人情是那么浓厚,对我们的到来如此欢迎。今后还有机会,一定会再回来看看你们。”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