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刘凤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556
颗粒名称:
刘凤威
分类号:
K825.2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刘凤威,青田县南田乡外宅村(现属文成县)人。少将参议。系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十九代裔孙。刘凤威仲昆五人,序最幼,生于清光绪九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20岁,刘凤威与同乡刘秉枢、刘崧申、夏超入浙江武备学堂。时距国父孙中山惠州起义失败后两年,革命图强之说甚炽,刘凤威深为感奋,遂倾心革命。武备学堂毕业后,奉派杭州南星桥营房训练新军,秘密参加光复会,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刘凤威(1883-1928),字夫、劼甫,乳名汝谋,青田县南田乡外宅村(现属文成县)人。少将参议。系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十九代裔孙。
刘凤威仲昆五人,序最幼,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廿三日,生时以太夫人体弱多病,乃寄养于邻村龙上董姓,3岁回家。禀性刚烈,少而岐嶷。父刘笃斋精研易经及星相子平之术,常语人曰:此儿相貌奇伟,他年光裕门第者,必此子也。6岁时父亲授以四子书,过目不忘。后从同邑秀才、夏贡九(夏超之父)先生学,时科举盛行,乡人以学业为荣,叔伯辈促应童子试。他以大丈夫当抱匡时济世之志,八股文乃制文耳,无裨时艰,终不赴试。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20岁,刘凤威与同乡刘秉枢、刘崧申、夏超入浙江武备学堂。时距国父孙中山惠州起义失败后两年,革命图强之说甚炽,刘凤威深为感奋,遂倾心革命。武备学堂毕业后,奉派杭州南星桥营房训练新军,秘密参加光复会,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浙江桐乡县院镇由合镇商人集资组织,县立案,设濮镇保商团,挑选团员,购置枪械,延刘凤威任教练。团员无定额,常驻若干人。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响应武昌起义,辛亥志士、沪军都督陈其美率团长蒋介石等攻克杭州之役,刘凤威时任新军步队队官(连长),响应革命,遂率所部由凤山门攻入杭州城,杭州光复后,以功擢升管带(营长)。
后历任浙江水上警察传习所所长,浙江内河水警厅第二总署署长,浙江督军署总稽查,浙江省警备队第五区统领(团长),金衢严防务正指挥等职,授“三等文虎勋章”及陆军上校官衔。曾驻防吴兴(今湖州)南浔镇及兰溪等地,除暴安良,深得人望,与浙军要员吕公望、屈映光、夏超、周凤岐等相交甚笃。
民国六年(1917)浙江省军政要员不睦,北洋军阀乘机派军入浙,以杨善德任浙省督军,刘凤威力主“浙人治浙”,被免职,隐居杭城。嗣浙江巡按使屈映光主政山东,应邀赴鲁筹建山东外海警务,任山东沿海警察厅厅长,周详擘划,举凡训练、编制、补给、抚恤、奖惩等法规典章俱备,成绩斐然。未久政局变动,屈映光去职,乃由鲁回杭,移交时公署结余经费银圆七万余,悉数解还省府,其廉洁之风,为时人称誉。
民国十一年(1922)日本遵华盛顿会议,将青岛市及胶济路主权交还我国,北京政府派外交家王正廷为接收督办,慕刘凤威在鲁治水警政绩,邀赴青岛,接收青岛市及胶济路警察机构,时日军虽已部分撤离,而日浪人与莠民制造事端,阻扰接收,乃慎思密虑,折冲尊俎,顺利完成接收任务,获中外报章交誉好评,提升了国家声誉。北京政府特颁“五等嘉禾勋章”。未几奉直战起,张宗昌率部入鲁,王正廷去职,又辞职南归。
民国十三年(1924)春应夏超之邀,刘凤威出任宁波警察厅厅长,而苏浙齐卢之战又起,浙督吕公望鼓动宁波镇守使王锷宣布独立,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时夏超任浙江省长,吕夏素有间隙,刘凤威调处其间,终能相安。宁波独立失败,吕公望去职,刘凤威亦被免职。嗣孙传芳由闽入浙,刘凤威遂举家由杭迁沪,与黄埔军校驻沪招生主任郑炳垣(青田陈山人)交往甚契。是年冬孙中山经沪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刘凤威与郑炳垣等率同仁多位晋谒孙中山于沪寓,并陈时务策略,深获孙中山先生嘉勉,倾心革命志业愈坚。民国十四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目睹帝国主义惨杀我同胞,义愤填膺,奔走发动上海罢课罢市罢工运动,平日喜吸外商罐装烟,亦立即改吸国产烟,表示以身作则,其爱国热忱,令人敬佩无既。
民国十五年(1926)秋,国民革命军抵定武汉,刘凤威复由沪间道来杭,策动夏超宣布浙省独立,夏超得任浙江省长兼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刘凤威任第十八军少将督办,举凡战略策划、机密保管、友军联络、军需筹给,几乎集于一身,辛劳备至。惜嘉兴战役失败,夏超回杭途中被俘遭杀害。刘凤威乃去职返沪,继续策划革命事业。
嗣周凤岐率军返浙,驻军兰溪,刘凤威由上海潜赴兰溪,帮助周凤岐响应革命。周凤岐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刘凤威承任第二十六军少将总参议,赴赣迎国民革命军入浙。旋任浙西清乡督办,时浙西一带,战事频仍,疮痍遍地,散兵游勇山匪纷然,民不聊生。刘凤威莅任,剿抚兼用,恩威并施,不数月民得安居,政绩显著,被浙西人民尊称为“刘清田”而不呼名,足见其遗泽之深也。
民国十六年(1927),刘凤威又随王正廷赴洛阳参与冯玉祥将军幕僚,冯氏外示谦虚,内怀猜疑,诡谲多变,不久遂束装南返。终因连年奔波,积劳成疾,养病于上海寓所,药石罔效,在1928年春病逝,年仅46岁,归葬故乡南田南郊店岭之原九九亭,乡人哀之。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钮永建亲题“刘公劼甫之墓”墓碑。“文革”时期被毁。1984年,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青田前县长吴醒耶补题“辛亥革命先贤”墓碑。
刘凤威将军素性外刚内柔,不慕名利,廉洁自持,乐善好施,不事生业。家居上海时,囊箧萧然,宾从满座。
刘凤威夫人厉氏,同邑甲边望族,端恭贤淑,以簪珥治酒浆,贤内助也,有一子,早天;妾徐氏,亦育一子,名刘振麟,聪慧好学,就读省立联高,成绩为全校冠,深为师友敬爱,不幸于1941年间病殁。女二,均为厉夫人出,长女刘葆淑,日本东京体育大学毕业,国立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次女刘谨淑,毕业于上海卫生护理专科学校,服务军方医院,与夫婿谢应芳同在台湾,俱学有专精,克绍箕裘,卓然有成。
刘凤威故居位于南田镇南田村外宅,离刘基庙仅500米。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由门台、前厅、东西厢房、正厅组成木质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约2亩,呈日字形分布。四周建有两米左右的围墙,东、西、南三个方位辟有三门。门台砖砌筑,门框用条形花岗岩,屋顶三山造,门额上阳刻楷书体“宏亮洪嶪”字样,意为房屋宽敞明亮家业兴旺发达。两侧对联为“由正路方为君子,对青山如见大宾”。前厅九开间,进深三柱七檩,中柱前后三步。东、西厢房均五开间,两层。正厅九开间,进深五柱九檩,中柱前后双步带前后双步底层双步廊。正间中堂梁上悬有清末状元张謇在光绪三十年(1904)题的“是亦为政”红底金字行书大匾,上款为“笃斋老伯属书”下款作“
,大清光绪三十年春,南通张謇敬题”,上款的“笃斋”为刘凤威将军之父刘笃斋。前厅、正厅均两层,悬山顶,阴阳合瓦。前厅、厢房、正厅门上阳刻花草、如意等图案,底层用格子窗,二楼用推拉板窗。定盘枋、挑尖随梁、雀替、斗拱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天井由规整条形花岗岩铺就,围墙毛石砌筑。此屋在民国时期出了三位将军,一位是少将刘凤威(刘劲持的五叔),明开国元勋刘基第十九世孙;一位是中将刘劲持,刘基第二十世孙;另一位是少将刘霞卿,刘基第二十一世孙,因而得名“将军屋”。该建筑惜于2012年4月11日,因电线老化起火烧毁。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凤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