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549
颗粒名称: 郑炳垣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5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炳垣(1884-1946),字佐平,青田县五下乡人,陆军少将,中将师长,同盟会员,武林泰斗。1915年2月5日,据浙江革命军司令长官夏尔玙请求,经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许崇智、副部长周应时呈报,孙中山先生委任郑炳垣为浙江革命军第一旅旅长。1923年,郑炳垣赴广东,受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之赏识,任广东东路讨贼军第四团团长,旋升少将旅长。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派杜伟、胡公冕(共产党员),与浙江省长夏超联系,敦促他独立,截断孙传芳退浙后路。1927年7月,北伐战争期间,郑炳垣升任第六军第十九师中将师长,驻军宝庆淮阴。郑炳垣习武多年,尽得诸师其秘,又通温州南拳,刀、剑、棍术亦佳。在二三十年代,郑炳垣与孙存周、吴得波、李霄禾、章启东等被誉为“南北武林十三泰斗”。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郑炳垣(1884-1946),字佐平,青田县五下乡(今鹤城镇)陈山村人,陆军少将,中将师长。同盟会员,武林泰斗。
  郑炳垣生于光绪十年(1884)正月初一,南京江南陆师学堂第四期毕业。旋赴北京任新军队官(连长)、管带(营长)。
  1914年12月10日,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郑炳垣陆军步兵少校军衔。后任杭州警卫团团长。参加同盟会。
  1915年2月5日,据浙江革命军司令长官夏尔玙请求,经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许崇智、副部长周应时呈报,孙中山先生委任郑炳垣为浙江革命军第一旅旅长。
  1923年,郑炳垣赴广东,受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之赏识,任广东东路讨贼军第四团团长,旋升少将旅长。1925年7月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军事技术教官。后任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驻上海招生主任。浙江等各地去黄埔的,需经过上海办事处初试及格,再发给三十元去广州的路费。到广州后还要进行总复试,合格者才准予入校。
  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派杜伟、胡公冕(共产党员),与浙江省长夏超联系,敦促他独立,截断孙传芳退浙后路。国民党中央曾派戴立夫、郑炳垣来浙,与夏超的机要秘书廖家驹(字迅甫)接洽,双方达成意向后,国民政府又派马叙伦、许宝驹来浙,继续担任联络工作。
  1927年7月,北伐战争期间,郑炳垣升任第六军第十九师中将师长,驻军宝庆淮阴,因军阀孙传芳部集大军反扑,第十军军长王天培不能御向后败退,郑炳垣部队随之溃散。8月南京龙潭战役转危为安后,调任为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后兼俘虏管理处处长。1929年任南京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军事学科高级教官。
  郑炳垣从小开始习武,早年跟太极拳家田兆麟(绍先)学拳;后又拜太极宗师杨澄甫为师(田兆麟师傅),深得“杨式太极拳”之真传,再为形意八卦大家、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第一代嫡传弟子,尽得诸师其秘;又通温州南拳,刀、剑、棍术亦佳。
  1912年,国术大师孙存周,游历各地,遍访名师、高手,比较武艺,在杭州、上海期间与同盟会人士郑炳垣、吴得波、李霄禾、章启东等结为盟兄弟。在二三十年代,苏景由、杨澄甫、钱亚樵、孙禄堂、刘百川、高振东、李景林(芳宸)、杜心五、褚桂亭、郑炳垣、黄元秀(文叔)、沈尔乔(太素)、田兆麟有“南北武林十三泰斗”之誉称。
  1928年3月,国民政府倡导武术,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辱,在南京创设中央国术馆,尊武术为“国术”。前西北军总司令张之江任馆长,前直隶督军李景林出任副馆长。6月1日,江苏省政府函聘张之江、李景林、何玉书、张乃燕、陈和铣、茅祖权、郑佐平、王子平、王润生、孙铭、李锦文、金淑黄、钮永建为江苏省国术分馆董事,筹备馆务进行事宜。旋江苏省国术分馆迁镇江,附设女子传习所,并开设业余国术露天学校。
  1929年7月,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为巩固国民革命,发扬国粹和民族精神起见,奉命筹设浙江省国术馆,第一任馆长由张静江自兼,郑炳垣因精于击技,邀任为副馆长,事无大小,悉以畀之。嗣后郑炳垣出任浙江国术馆馆长。先后聘请了高振东、杨澄甫、刘百川等国术名家来浙江执教。
  同年11月16日,浙江省国术馆在杭州举办“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于梅花碑,实为全国性国术大比武、全国武术擂台大赛,全国武术界人士五百余人群集杭州,名家如李景林、褚民谊、张之江、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八卦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少林名家刘伯川等均莅临。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共同出任大会名誉会长,李景林以前任直隶督军之尊,任会长兼评判委员长,浙江省民政厅长朱家骅、省教育厅长陈布雷、郑炳垣为副会长。为力求评判公正,国术游艺大会聘请全国各地知名武术家担任评判委员和监察委员,孙禄堂、刘百川、杜心五等29人为评判委员,孙存周、佟忠义、高振东、李书文等37人为监察委员。
  国术游艺大会开幕式到会的有: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省民政厅长朱家骅、建设厅长程振钧、秘书长沈士远、教育厅长陈布雷、杭州市长周象贤、省党部代表张强、公安局长李子栽、工务局长朱耀庭、公路局水利局等机关代表。国术馆副馆长郑炳垣、苏景由、国术要人李景林、褚民谊、孙禄堂以及比赛人员,新闻记者等,共计六千余人。游艺会采取古老的打擂台的方式。打擂台自清军入关实行武禁政策后,曾经沉寂了300多年,因此这又可以说得上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擂台赛,故而影响巨大。报名参加者极为踊跃,报名打擂者有100多人,参加表演者也有192人。当时中央国术馆创建仅一年多,省市国术分馆也刚刚成立。因为大会在杭州举行,江苏省国术馆和浙江省国术馆决定派全部学员参加,而张之江也选派中央国术馆师生同场角逐。比赛项目有:(一)达摩,(二)大刀,(三)太极拳。这次大会在全国引起轰动,每场比赛观众达三、五万人,经济效益也很可观。武术大师、武当剑术传人李景林表演剑术,矫若游龙,快如光电,观者为之目眩,其他各名家均有表演,精彩绝伦,为国内空前绝后之盛事,比赛时三山五岳,好手云集,历时13天始毕,11月28日,在浙江省政府大礼堂举行大会闭幕典礼,被称为国术史上的“千古一会”,并出版《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
  1929年11月,浙江国术馆副馆长郑炳垣、苏景由与黄元秀在杭州涌金门外的三雅园“放庐”宴请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一起聚宴的有高振东、杨澄甫、孙禄堂、刘百川、杜心五、田兆麟、钱西樵、褚桂亭及沈尔乔等人。期间,苏景由与高振东、黄元秀、褚桂亭等一起师从李景林将军研习武当剑法与八卦太极拳。黄元秀在其所著的《武当剑法大要》一书中有“河北李芳宸(景林)将军剑术武技得有真传,海宇宗仰。比(彼)为主持国术比试,棨戟遥临,湖山生色。振东、尔乔、西樵公宴之于涌金门外放庐,共摄一影,籍留纪念。时民国十八年秋”,记载了这件事情(见插图)。
  其间,浙江省国术馆先后举办了全省国术考试、国术教练班、国术研究班、民众教练班,开设文科、军训、体操和医药(针灸、伤骨科)等教学,并指导各县、市成立业余武术教学国术馆,习武普及之风,昌盛一时,为浙江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武术骨干,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武术运动的开展。
  1930年1月,郑炳垣曾作《海潮音十周年纪念特刊颂词(调寄望海潮)》。老拳谱辑集丛书(第七辑)《拳乘》(2011年10月,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郑炳垣的题辞排在首位,依次是杨澄甫、张志纯、汤国琛、蒋矫、萧聘三、王廷钊、俞玉书、汤德民题辞。
  同年12月,张静江辞职,郑炳垣随之返沪,以拳术读书自娱,因与程潜将军所居迩近,时有往还,两家子女乃结秦晋之好。郑炳垣拳术甚精,又随天台姚道士学阴阳、堪舆阳宅之学,偕游西南各省,凡名人古茔,无不涉迹。终日携罗盘相随,有邀之堪阳宅者,置盘于地,以线格之,即告曰:某年运衰,某年运旺,某方可居,某方某年必丧男丁,其言皆灵验,乡人咸神服之。章旦有屏风寨,朱志廉生前自选穴地,其弟朱光奎邀之堪验,郑炳垣曰:此乃佳城,后世必昌,但望山不高,恐难有显赫于仕途者。邑人相传,明代刘伯温有疑冢多处,莫辨真伪,朱光奎偕之往游,穷三日之力,遍踏各山,叹曰,似真或假,疑假或真,刘公精此道,唐宋以降第一人,学深若瀚海,非我辈所能望其项背,吾不能定其真伪也,乃归。故邑人称“何谓郑佐平?拳艺精,堪舆灵。”
  1936年2月6日,郑炳垣被国民政府叙任为陆军少将,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少将研究委员等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郑炳垣归于故里,曾出任青田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县长兼)。后来赴温州,1946年4月23日逝于温州寓所,终年63岁。郑炳垣夫人留氏,青田县城人,亦于两周后谢世。
  郑炳垣夫妇育有独子郑尔康,为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常、民革中央副主席程潜将军之女婿,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曾任军事委员会中校秘书,程潜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机要科长、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西安)中校秘书科,1941年1月后任第九战区政治部上校设计专员,浙江省参议员等职,曾在温州小住,1949年随叔父郑炳庚(焕平)中将去台湾,任台湾省石炭调节委员会专员、台北煤矿总公司副经理,亦擅拳术,精形意及太极,非三五人所能敌,退休后在台北、基隆组织拳术会,任太极拳教练,2008年10月3日在台北逝世,享年99岁。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炳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