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547
颗粒名称: 杜持
分类号: K825.2
页数: 8
页码: 25-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持青田县北山镇北山村人。他是北山四杜中的一员,与北山杜师业、杜师预、杜师甫一起蜚声遐迩。他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在幼年时就展现出了好武的性格,不断练习拳脚武功。后来,他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并获得了上等奖励。他曾任监督,在清末状元张謇的领导下,参与了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工作。之后,他调入北京译学馆、医学馆,担任教习和国史馆誊录,并获得正六品通判议叙。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调任南京陆军步队第三标第一营管带,并在编练陆军第九镇时担任主办。杜持一生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投入了很多努力,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陆军中将。他于1938年逝世。
关键词: 将军 生平事迹 青田县

内容

杜持(1875-1938),原名杜超,字志远,乳名金学,青田县北山镇北山村人。陆军中将,师长。
  他与当时北山杜师业(字冠卿,清末举人,浙江法政学堂教习,青田首任知事,国会众议院议员、大总统府政治咨议、《时事新报》总主笔)、杜师预(字左园,优贡,黑龙江龙沙道道尹、浙江督军署顾问、国务院咨议)、杜师甫(岁贡生,授职训导、八旗教习,青田劝学所长)三兄弟,同誉为“北山四杜”,蜚声遐迩。
  一
  杜持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1875年2月5日)。幼年上学,与张口村张兆辰、张文园等在北山文昌阁读书。稍长好武,课读之余,练拳脚武功,寒暑不辍。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毕业,获上等奖励,以守备衔尽先千总补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杜持被派往江苏省南通,在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张謇,联络汤寿潜、李审之、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发起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任监督(张謇任总理)。
  次年,杜持调入京师,任北京译学馆、医学馆两馆教习,兼国史馆誊录,以正六品通判议叙。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改任南京陆军步队第三标第一营管带(营长);旋两江兵备处总办徐绍桢负责训练新军,主办编练陆军第九镇,杜持所在步队编为第九镇步队第十七协第三十四标第一营,仍任管带(驻南京),十一月调本标第三营管带。
  “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杜持由第九镇保举,考入陆军行营军官学堂速成班第二期。其学员来自北洋军各镇,江苏、湖北两省编练新军之部队军官,学制为二年。该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5月,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为完善的高等军事学堂,校址设在保定市郊的北洋军大本营内,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校长),张鸿逵为监督,隶属于北洋大臣;后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北京西直门后正名陆军大学。
  宣统元年(1909)9月,杜持以一等成绩毕业于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后被追认为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二期),调充京师禁卫军步队第二标第二营管带,于毕业案内补授(升补)步队正军校(正五品)。宣统二年(1910)十月,由京外放,调升福建步队第三十八标统带(团长),后第三十八标改编为福建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第四十标,杜持任第四十标统带。在此期间,杜持与江南陆师学堂校友、革命党人赵声友谊笃厚,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
  二
  杜持积极参与辛亥革命福州光复运动。清宣统三年(1911)5月,福建组建军警同盟会,彭寿松担任会长,吸收旧军官、警察参加,在清军警营内宣传革命,至9月初,会员发展至近万人。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福州响应。驻闽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旅长)、同盟会员许崇智,先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加入同盟会,由革命党人推举为革命军总司令,彭寿松为福建同盟会会长。闽浙军务处总办兼新军第十镇统制(师长)孙道仁,决然听信革命党人劝导,服从国民的公意,于是年11月6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加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为会员,率部起义。11月8日,孙道仁发出密令:许崇智为前敌总指挥,彭寿松为先锋队和差遣队指挥,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为总参谋长,第四十标统带杜持任参谋兼前敌指挥,用十八星旗帜,在于山大士殿设前敌总指挥部,于当晚发起总攻。
  11月9日拂晓五时,延建邵巡防统领(旅长)徐镜清奉命率闽北巡防营抵福州洪山桥,也率部参加起义。清晨,革命军攻占总督署(今省府路1号)。福州将军朴寿将军,躲入蒙古捷胜营(今河东街)副都统明玉家中。城内清军官兵见主帅出走,便决定投降,在城上竖起白布降旗,上书:军出走,停战议和”。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14时,在于山上的清军在天君殿前门的标杆上,挂一面白布阵旗,上书:“请求停火,愿将全部缴械乞降”,并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许崇智即下令停火,命八旗官兵集中到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呈缴武器,战事至此结束。此役,革命军阵亡13人,旗兵亡280余人。
  次日(11月10日)上午,革命军生擒清福州将军朴寿,毙于于山观音阁炼丹井旁,福州宣告光复。11月13日,福建军政府成立,孙道仁被举为闽军政府都督,彭寿松任参事会会长。
  福建光复后,新军第十镇改编为福建第一镇,杜持任第一镇第二协统领(旅长)。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改编福建第一镇为中央陆军第十四师(后报北京政府批准),许崇智任第十四师中将师长,杜持任第二十八旅旅长。
  1月,许崇智率第十四师杜持部一旅兵力北上,挥师北伐。闽军到达上海后,恰逢孙中山、黄兴主持北伐军事,组织六路大军进行北伐,派刘基炎率沪军先锋队往烟台增援。这时又决定再派闽军前往,由沪都督府拔款十万元,给闽军补充配备,作为增援山东的主力部队。杜持即率队驰赴烟台,许崇智则以福建省军事代表的身份去南京参加各省代表会议。杜持率部到达烟台时,沪军先锋队刘基炎等已得到消息,派员在码头迎接,同时有杜持的处州同乡樊崧甫也在场(此时樊在刘部任机枪连连长)。杜持和他们会合后,经过军事会议,认为当时的军事形势,在烟台以西黄县一带的战事较为吃紧。刘基炎所部沪军先锋队在此已苦战多日。清军不断加强攻势,正调第五镇张树元部向北伐军采取包围之势。于是刘基炎决定由杜持部向黄县西南进军,阻挡清军。闽军杜持部抵达黄县附近,即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清军被迫撤离黄县,向招远一带败逃。闽军乘机追击,进占招远。清军受打击后,未敢进行反攻。闽军在胶东地区先后多次与清军战斗,历时约两个月,直到南北统一,全面停战后,方班师回闽。
  三
  民国元年(1912)3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同年4月,杜持以闽军代表赴京,6月兼任陆军部顾问。8月,北京政府陆军部电令正式改编为福建陆军第十四师,师长许崇智,辖步兵第二十七、第二十八旅,每旅两个团(番号依次为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团),杜持仍任第十四师二十八旅旅长。10月18日,杜持被北京政府补授陆军少将军衔,11月署陆军第十四师师长,12月任第十四师中将师长。当时福建政权基本掌握在同盟会及湘军手中。
  民国二年(1913)1月6日,杜持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此时,北京政府下令“销纳各省军队,将全国军队裁缩减半”。南方各省部队大部被缩编。民国二年(1913)11月,袁世凯派海军总长刘冠雄为南洋巡阅使,率领北洋陆军第四师第七旅李厚基部(皖系),取海道入闽,以谋取福建地盘。为防范革命党人,刘冠雄入闽后即发布临时警备戒严令,旋以编遣为名将湘军解散。杜持部队第十四师虽属“皖系”,但他与革命党人关系密切,也在解散和改编之列。
  11月29日,北京政府裁福建都督缺,交镇守使接管全省军务,任命李厚基为福建镇守使(为地方军事长官,相当于督军),统领福建军事,杜持改任福建镇守副使。
  民国三年(1914)6月29日,北京政府裁撤福建镇守副使一职,杜持调陆军部任闲缺来京。杜持充北京总统府中将军事咨议。是年,被北京处州同乡会推举为北京处州会馆馆长。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支持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阴谋推行帝制。反对帝制的杜持回到家乡青田,在北山洞门底置地6亩,兴建楼房7楹。以“养吾浩然之气”,行“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故取楼房名曰“养浩养吾堂”。
  民国五年(1916)5月,杜持兼浙江督署顾问。
  民国六年(1917)10月,北京政府授予杜持二等文虎勋章。民国七年(1918)5月,杜持兼湖南省督署参议,8月当选为国会议员。
  民国七年(1918),前北京政府农林、工商部总长、“状元实业家”张謇,改造苏北盐碱地工程,邀故交杜持襄理垦务,杜持携巨浦乡湖云吴子漪同赴南通大学垦务处,并推荐吴子漪担任会计及垦务。
  民国八年(1919)8月,第二次宁波独立运动中,宁台镇守使署设立浙江自治委员会,宣布浙人治浙,分电浙江十一府各推委员一人到宁波来开会。杜持作为在处州的委员,与杭州顾乃斌、嘉兴褚辅成、绍兴蒋尊簋、台州屈映光、温州殷汝骊先后到宁波集合商议,推举郝国玺为师长,于10月17日宣布第二次宁波独立,由吕公望任总司令,王桂林为正司令,郝国玺为副司令。后孙传芳省军南下,吕公望、王桂林等先后逃亡,宁波第二次独立也告失败。
  杜持主修青田县《晋昌郡杜氏宗谱》六卷,于民国八年(1919)出版,铅印本,五册586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有收藏。
  民国十三年(1924)3月20日杜持被北京政府授予“将军府将军”衔。
  四
  杜持生性谦和,平易近人,与当时政要、学界名流颇有交往。而军界誉尤过之,与当时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更有密切关系。对青田同乡后辈往谒,有空即见,以礼相待,故求助者不乏其人。同乡陈诚、富文,投考保定军校,即由其得力推荐介绍。当年陈诚杭州省立体育专门学校毕业,正为前途无着而苦恼的时候,恰逢杜持北上就任国会议员,途经杭州。他即上门拜访,请求父执提携。杜持看到这个朋友的后辈年轻有志气,便带往北京,报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了第八期炮科学习。杜持可谓是陈诚的“恩师”。
  1922年陈诚保定军校毕业,分发浙江见习,杜持即写信给儿子杜伟,嘱其照顾。杜伟时任浙江陆军第二师第三旅少校副官,即向师部联系,派陈诚到驻在绍兴的第三旅第五团第三营第三连当习见官,旋补少尉排长。后陈诚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国民党风云人物,实与杜持的提携帮助分不开。1932年元旦,由宋美龄作伐,陈诚与国民党元老谭延二女谭祥结婚婚礼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男方的主婚人即是杜持中将,女方由谭泽闿主婚,证婚人为蒋介石、宋美龄。故陈诚在国民革命军中显达时,多次邀杜持长子杜伟前往共事,只须杜伟肯就,即予重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一起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当时,陈诚母亲洪太夫人找到陈诚的启蒙老师孙潜贞商议。孙老师即携陈母去和李学仁县长商议如何拯救陈诚,李县长思量再三,拿不出好办法,却想到已告老还乡住在温州的杜持,便派车去接他来青田共议。杜持觉得要拯救陈诚,非张学良的德语老师陈瑛少将(青田阜山人)出面不可。于是,陈瑛签名连续发出两份电文,并在《东南日报》公开发表,通过报纸媒介,转给张学良。少帅张学良获悉,即携电文和《东南日报》给陈诚。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陈诚被奉派为“讨逆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潼关,主持陕西东路军事。陈诚事前即征求杜伟意愿,俟杜伟首肯,即任命为该军总司令部办公室中将主任兼副官处处长。
  五
  杜持及其子杜伟对家乡公益,时有捐助,甚为乡人所尊重。民国元年(1912),北山玉溪小学(今北山镇中心小学)遭洪水冲毁,暂借北山吴氏智房小宗祠上课。民国三年(1914),杜持捐巨资与村人在北山桥楼山脚重建校舍。民国时期,学校经费困难。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杜伟兄弟四人,将原由其父经营的鹿洋山林场,捐赠给学校和乡、区署共管收益共作经费。
  民国元年(1912)、民国十四年(1925)两次洪水几乎冲毁北山坑两岸的所有田地、房屋、道路等。为保护村庄,民国二十七年(1938),时任浙江第九区(丽水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杜伟率北山乡民修建两条2366米长防洪水■,以此来防洪,造福百姓。在北山底村旗山南麓坑■路旁,立有“修筑北山坑■纪念碑”。
  1938年9月,杜持在家乡青田北山逝世,终年65岁。墓原在北山村西石岭岗东侧,民国二十八年(1939)4月,同邑陆军少将叶焕华为杜持撰墓志铭。2005年因滩坑水电站蓄水,杜持墓迁至北山公墓。
  杜持共有四子五女。
  长子杜伟(1891-1969),字时霞,保定军校第一期炮科、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
  二子杜梦丹(1918-1992),曾在温州、青田任瓯海本口关稽查员、上海沪海本口关稽查员,解放后去西德办中国餐馆,在德国的汉堡和汉诺威经商。有一子四女,分别居美国、摩纳哥蒙迪卡洛、德国、奥地利、荷兰。
  三子杜时亥(1935-),又名梦亥,1960年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本科毕业,分配到江苏无锡造船厂从事设计技术工作,1980年,赴奥地利经商,维也纳杜氏国际贸易公司的董事长,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顾问、温州市海外联谊会顾问。
  四子杜梦庚(1938-),无锡学院建筑系毕业,在奥地利从事餐饮业。
  长女杜山根奶,适山根张允绅;二女杜爱兰,适白岩村徐浩(浮生),玉岩学堂毕业生,居北山村山底屋,外孙徐克星,外孙女徐克英;三女杜黄库奶,适北山妙后叶段村叶全昌。
  四女杜梦鱼,先后在上海、成都读中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毕业,北京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语文教师。适浙江瑞安人苏寿桐,国立暨南大学(上海)文学院历史地理学系毕业,曾任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会东区主席、地下武装组织人民保安队参谋。1949年后,任上海市新建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校长,中央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委员会委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五女杜梦芙,英士大学(浙江金华)药学院毕业,医生,退休后居上海,丈夫胡敦行是大学同学,为浙江宁海望族,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业绩显著。女儿胡学群。
  六
  杜持与我国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章炳麟(号太炎)和书法大家沙孟海等有私交,并留下“珍藏章太炎自题墓碑”的逸闻。据沙孟海《杜志远珍藏章太炎手迹》一文披露,杭州西湖南屏山麓“章太炎之墓”五个大字墓碑,系章先生生前自题。原委是1913年,袁世凯阴谋称帝,大捕革命党人。章太炎先生只身入京,即被袁世凯幽禁于北平(北京)龙泉寺,后移钱粮胡同。威胁利诱,章先生义不屈降,自以必死。遂用六尺宣纸篆书“速死”两个大字,张贴壁间,以示坚决。1917年10月,他还致函青田旧友杜持,书谓:“刘伯温(刘基),为中国元勋,平生久慕,欲速营葬地,与刘公冢墓相连,以申九原之望,亦犹张苍水(煌言)从鄂王(岳飞)而葬也,君既生长其乡,愿为我求一地,不论风水,但愿地稍高敞,近于刘氏之墓而已。”委托在青田九都南田刘基墓附近觅墓地,寄自书五字碑文,以备付刻,并请杜氏设法与刘氏后裔相商。此事《民国文献》《一士类稿》(民国·徐一士)有记载。杜持与刘基十四裔孙刘祝群(耀东)相商,刘曾留学日本(晚清廪生,曾任松阳、鄞县知县),素闻章氏清名,又悉壮举,十分感动,复信云:“买山之钱约数十千,耀东亦当商之族人,可不直取”,真是英雄惜英雄。由于袁世凯背历史潮流而动,成为众矢之的,终于一命呜呼。而章太炎绝处逢生,一身义气,求葬于刘伯温墓侧的意愿,也就成为一段威武不屈的历史佳话。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于苏州,夫人汤国梨厝殡灵榇于居室中,不谋入土营葬,盖因章太炎生前托杜持代谋葬地,要营葬于青田,以遂其夙愿。但迁延未决,后来中日风云,日趋紧张,战争既起,大江南北,铁蹄纵横,他的家人都到内地逃避寇患。临行之前,即掘地宅中,为先生窀穸之安。直到1949年,就杭州西湖南屏山原址营建墓域,大家首推沙孟海写墓碑。沙孟海忆起四十多年前章太炎给杜持的那封信。沙孟海遂请杜持之子杜伟回青田老家寻觅,果得章先生手迹,另有章自撰《终制》一篇,740多字,写成册页,篆楷参合。杜持将此件与墓碑五字郑重存放,方得以保存。章太炎先生治丧委员会决定用章先生原题勒石,而将《终制》册页移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知识出处

青田百名将軍录

《青田百名将軍录》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主写清末民初以后,浙江青田一批批仁人志士,受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纷纷投身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走出的一百多位将军的生平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杜持
相关人物
杜伟
相关人物
杜梦丹
相关人物
杜时亥
相关人物
杜梦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