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文物图集》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94
颗粒名称: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简介
分类号: K872.554.2
页数: 110
页码: 117-226
摘要: 本篇介绍了青田鹤城镇、阜山乡、仁宫乡、章旦乡、石溪乡、温溪镇、贵岙乡、吴坑乡、小舟山乡、山口镇、仁庄镇、汤垟乡、方山乡、北山镇、岭根乡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简介情况。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点 简介

内容

鹤城镇
  1-A1 魁市遗址【鹤城镇魁市村西南面500米山坳水库·新石器时代】2002年4月6日,在魁市村西南面500米山坳水库旁调查时,采集到“菱格云雷纹”印纹陶片,它给我们提供了夏、商时期(公元前21-前11世纪)文化遗存信息,揭示了在远古时期曾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的信息。遗存地域面积约5000平方米。
  2-A2 圩仁遗址【鹤城镇圩仁村圩仁小学东南面山坡地·商、周、两汉】2002年4月6日,在青田圩仁段(k182+325·750)圩仁小学东南面海拔31米至47.5米处山坡地,采集到商、周时期“条纹着黑”陶片、汉代“弦纹罐”碎片,说明了早在商、周、两汉时期曾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的信息。圩仁段遗址地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
  3-A3 汤思退故居遗址【鹤城镇金巷底·南宋】位于鹤城镇金巷底。东临松阁巷,南连后街,西与金巷路毗邻,北负赵山。故居自南至北依次建有轿房、仪门、半月池、客厅、官厅、内房,厢房、书房等。事过境迁,故居建筑群体皆己,现仅存半月池一处,原名“汤宅塘”,后改名“留宅塘”。故居书房旧址东侧有一口水井,称“汤府井”,今尚存。书房的东面尚有一段三十余米长的石垒围墙遗迹(现在是留宅塘17号屋东南墙),仍可辨认。
  A3-1 汤府井【鹤城镇金巷底留宅塘17号·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南宋丞相汤思退(1117—1164年),字进之,号湘水,浙江青田人。世居青田县鹤城镇金巷底。汤思退故居建筑均圮,现仅存半月池一处水井一口,人称“汤府井”。水井井圈用单块花岗岩镌制,为正方形,边长0.8米,井口镌成圆形,直径0.45米,井深约5米,井壁用卵石叠砌。井水清澈。
  4-A4 郑汝谐故居遗址【鹤城镇花园降社区·南宋】清光绪《青田县志》载:“城东百步花园岗(降),宋东谷先生郑汝谐故居也。其最高处为宓戏台,稍西为中天岩,又下数十步稍西曰先圣坛,又东为先师坛,又东十余步稍下为介石泉。”花园降又称“东谷园池”,题记皆篆体阴刻。今仅存先圣坛摩崖一处。郑汝谐(1126—1205年),字舜举,号东谷居士,任徽猷阁待制。著有《东谷集》、《东谷易翼传》、《论语意原》等,并在故居首创介石书院。
  5-A5 陈诏故居遗址【鹤城镇鹤城中路会元巷(现为光明巷2号至5号门牌一带)·明代】清光绪《青田县志》载:“陈中丞诏宅在县南司下街(兴贤坊)。”据传,原建筑有五间三进一门台,门台前立旗杆。今故居面目全圮,仅发现碎残旗杆夹石遗物。
  陈诏(1392—1451年),字廷询,明宣德五年(1430年)赴京会试,登甲科第一名进士,尊称“陈会元”。曾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副史、右佥都御史。卒后誉尊“勋烈”、“名臣”,祀为府县乡贤。
  6-A6 鹤城古城址【鹤城镇沿江北岸983米·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知县李楷、县丞熊缨主持率民兴造。城三面依山,南以瓯江为池。明嘉靖至清末经五次整修,有城垛724个,炮台4座,城门9座。1913年续开登门。原龙津、丹山、赵山、锦屏山城门及城墙于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拆毁。现存西南临江、自东而西的行春、石柱、清溪、中坊埠、大埠头、登瀛六个水门。城墙长983米,高7至10米不等,均系花岗岩筑造。
  7-A7 漏米岩拱门【鹤城镇前仓村后山·清代】坐落在鹤城镇前仓村后山半山腰处,石拱门建在两块岩坡上,拱券用八块宽约0.58米、长0.87米、厚0.23米的拱形条石并列两排砌成。券门高2.5米,跨2.5米,宽1.2米。
  8-B1 朱匡墓【鹤城镇新大街19号·唐代】朱匡,生卒不详,陕西京兆(今长安)人,唐光启年间(885—887年)任青田县令,勤吏事,卒于官,民不忍其丧,留葬于旧县治前。为馒头形砖室墓,地面用卵石块堆砌,有“唐县令朱公墓”碑一通。1971年,墓被拆毁,出土仅有几枚残断包金头钗及铁吊环。后将其遗骨及遗物移埋在太鹤山。
  9-B2 魁市唐墓【鹤城镇魁市村东山坛前坎·唐代】为土坑墓,墓坑面积约6平方米,出土一具棺木,随葬品有陶缸一只,内装盘口壶、陶盒、开元通宝钱、大口尖底陶罐、陶碗、平耳陶罐及三足炉等十余件,均为晚唐随葬品。
  10-B3 汤举墓【鹤城镇金田馍糍坦村西南面约0.5公里汤庵山·宋代】汤举,字有用,生卒不详,浙江青田人,南宋丞相汤思退之父。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官御药院提举,朝散郎,赠太师魏国公,卒后与妻郑氏合葬,为砖室墓。墓于1959年被毁。
  11-B4 蒋必明墓【鹤城镇城东小学操场·南宋】蒋必明(1139—1207年),浙江青田人,官至迪功郎。1984年11月15日经抢救性清理发掘,为砖室合葬墓,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钱币、铜镜、瓷碟、墓志。
  12-B5 赵希愉墓【鹤城镇油竹下村黄泥潭·南宋】赵希愉(1153—1213年),字叔雍,浙江青田人。历官秀州(今嘉兴市)崇德县酒税,温州商税,青田商税,临安府(今杭州)浙江税,严州(今建德)酒税,江南西路准备将领等职。1957年,墓被毁,仅留墓志一通。
  13-B6 陈诏墓【鹤城镇东北竹筱山·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陈诏(1392—1451年),字廷询,浙江青田鹤城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举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登进士(会元),明宣德八年(1433年)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明正统元年(1436年)奉命巡按辽阳路,次年巡按山东省,正统三年(1438年)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次年奉诏陕西、广西清理戒籍,正统九年(1444年)任四川按察副使、右佥都御史。明景泰二年(1451年)卒于官邸。墓朝西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1912年第二十二世孙重修,系花岗岩建筑,坟造“观音斗”式。
  14-B7 郑氏家族墓【鹤城镇花园降东镇委北侧·明代】墓主均为郑氏家族成员,分别为郑叔遐、郑巨敖等。郑叔遐(1403—1474年),浙江青田人,系宋吏部侍郎郑汝谐第七世孙。郑巨敖(1437—1516年),浙江青田人,乃郑叔遐第四子。1984年清理发掘,为十穴砖室墓,无随葬品,仅出土砖制墓志三通,记述郑汝谐故居及家族三代的情况。
  15-C1 丁公井【鹤城镇上店街粮食局驻地·明代·青文物保护点】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丁一中主持在鹤城凿井六口,人称“丁公井”。一井今在上店街,方形,井口直径0.6米,井内壁用卵石和条石砌成,深约5米。二、三、四井在清代已废。五井在校场巷,已废。六井在学宫前,今人民小学内,已毁。
  16-C2 元帝庙【鹤城镇郑坑下村·清代】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总体布局为一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876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8.5米,进深5.7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用五柱,穿斗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厢房各面宽两间4.6米,进深2米,三架檩,单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右侧厢房设门出入。系村宗教活动场所。
  17-C3 惠风亭【鹤城镇郑坑下村村头·清代】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民国30年(1941年)重修,坐东朝西。面宽三间6.3米,进深四柱4.7米,圆柱方石础,四周设靠栏,歇山顶,后檐间为南北向过道。惠风亭是古时通往县城、章旦乡等地的必经之地,是过往行人休息纳凉场所。
  18-C4 永安堂【鹤城镇圩仁村土殿岩(土名)·清代】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83年重修。系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面宽五间13.9米,进深8.85米,十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六柱,凸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前临照壁,右侧辟山门出入。永安堂为乡村宗教建筑。
  19-C5 青云宫【鹤城镇雅岙村·清代】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1981年改建,原貌已圮。现为砖混结构建筑,一进三间,前置门台,建筑占地面积约186平方米,坐北朝南。主殿面宽三间11米,进深16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现为村宗教场所。
  20-C6 舒氏节孝坊【鹤城镇外旦下郑村西面祠堂路边·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花岗石建筑。四柱三间,通面宽6.6米,两次间作须弥座台基,内柱高2.9米,山柱高1.16米,柱顶刻覆莲,明间单额花板刻“节孝”两字,上款:“同治拾年岁次辛末十月”,下款:“郑舒氏吉立”。舒氏,二十八岁守寡,七十六岁旄表节孝坊。
  21-C7 崇福堂【鹤城镇陈山头村·清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修建,1998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48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面宽五间14.8米,进深7.4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两侧配殿各面宽三间2.6米,进深三柱2.9米,双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一侧配殿次间辟门作出入通道,两配殿与照壁相连。檐廊梁枋雕刻,内容形式多样。现为陈山头村宗教场所。
  22-C8 三官亭【鹤城镇仁塘湾村上山·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上世纪80年代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9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四间8.7米,进深4.4米,七架檩,三步梁,后金柱落地,用三柱,圆柱方础,四周围墙,硬山顶,筒瓦合铺。该建筑已改原貌,建筑简易。
  23-C9 叶圣飞百岁坊【鹤城镇水南村北公路旁·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为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内柱高4.7米,两山前后加柱撑顶,明间由额坊施坨墩间距,柱头前后斗拱出挑承托撩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叶圣飞,号天九,浙江青田水南人,卖豆腐为业,享寿一百零八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敕令建坊。
  24-C10 刘诚意伯庙【鹤城镇青田县第二中学校址内·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刘府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祭刘基及其次子刘璟奉诏旌建。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辅助朱元璋,旋弃官隐居。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有《诚意伯文集》等。原建筑有三进两厢,现仅存第二进,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面宽七间26.5米,通进深11米,十三架檩,明间抬梁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祠内原有一通《祭诚意伯文》碑。
  C10-1 祭文碑【刘诚意伯庙内·明代】刘瑞撰文。碑高1.55米,宽0.68米,碑额刻云纹,碑文十四行,凡行二十九字,楷书阴刻,为纪念诚意伯之祭文。刘瑞,字德符,四川内江人。明弘治进士。历任副使浙江学政、礼部右侍郎。诚意伯,即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明初大臣,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帝业,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谥文成。碑原置刘诚意伯庙内,现移置在太鹤山环翠庵内。(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25-C11 栖霞寺【鹤城镇水南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唐天宝初年,历有修建,现存二进白衣丞相殿、观音殿和放生池,坐南朝北。白衣丞相殿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面宽五间21.2米,通进11.7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重檐双坡顶。观音殿修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面宽三间14.5米,进深12.65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重檐歇山顶。殿内存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铸造的铜钟一口。属青田县宗教开放场所。
  C1-1 栖霞寺铜钟【栖霞寺内·清代】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台州大邑泽康信治陈尚条泮则铸制。纯黄铜,钟高1米,口径0.6米,唇壁厚0.05米,重约150公斤。钟壁铸铭、佛经及捐资者姓名。
  26-C12 净觉寺【鹤城镇东堡村莲峰山山麓·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历经兴衰。现存山门、大雄宝殿,系清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坐西北朝东南。第一进面宽七间23.8米,通进深10米,梁架为穿斗式,悬山顶。明间额坊悬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宝莲心地”匾一方。第二进大雄宝殿,面宽五间,明、次间为主殿,塑释迦如来、观音菩萨等佛像,明间梁架抬梁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一、二进两侧各附厢房五间。现存山门是净觉寺清乾隆时期的建筑物。
  C12-1 “宝莲心地”匾【净觉寺内·清代】宽2.2米,高0.9米,“宝莲心地”四字,行书阳刻,上款:“乾隆丁酉岁孟秋吉旦”,下款:“邑僧会大云际玉敬立”,楷书阴刻。
  27-C13
  利济桥【鹤城镇郑坑下村村口·清代】跨落在郑坑下村村口小溪上,东西走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9米,宽3.2米,桥面高9.5米,拱高8.3米,拱跨12.4米,拱券为纵联砌置法,原为廊桥,现桥面还留有廊桥柱础。该桥是古时村民外出的主要桥梁。
  28-C14
  梵宗寺【鹤城镇湖边村半月山·清代】始建于约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513平方米,坐西朝东,原有五进,现存两进。一进面宽五间20.7米,进深6.75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穿斗式,悬山顶。门梁柱悬挂“梵宗寺”匾。二进“大雄宝殿”面宽五间20.7米,进深8.8米,十一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悬山顶。两侧厢房各面宽三间8.05米,进深3.1米。大雄宝殿及厢房供奉观音、罗汉等佛像。天井中尚存宋井一口。
  C141
  梵宗寺古井【梵宗寺内·宋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井圈为六角形,由六块呈“凸”字形条石拼砌,井圈高0.36米,内径1.2米,井深约4米,井壁砌为圆形,均为卵石叠砌。井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枯,至今仍作饮用水。
  29-C15
  陈氏贞节坊【鹤城镇郑坑下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通面宽4.8米,两侧施须弥座台基,内柱高3.4米,前后做升斗出挑承托撩檐枋,中柱分心单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陈氏系郑坑下村张培训妻,二十七岁时亡夫守寡。
  30-C16
  广明堂【鹤城镇油竹上村·清代】旧县志载:始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1991年重修建,修建后,原貌已失。建筑占地面积约179平方米,坐西朝东。现建筑为三开间15.7米,进深五柱11.45米,明间上施天花藻井,屋顶为重檐歇山顶。
  31-C1
  金田寺【鹤城镇金田村西北向村小学东侧·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历代屡废屡建,坐西北朝东南。原为三进,现存第二进大雄宝殿,系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修建,面宽五间16.8米,通进深12.9米,九架,前后双步梁,用五柱,上饰天花、明栿作法,前檐廊天花卷篷作法,歇山顶。殿前有放生池。
  32-C18
  县井【鹤城镇鹤城中路县公安局驻地内】始凿年代不详。清光绪《青田县志》载“在县治西侧”,今县公安局驻地。井圈圆形,花岗岩凿制,井口径1.5米,井深约5米,内壁以条石叠砌,今已毁废。
  33-C19
  马龙亭【鹤城镇太鹤山北面马龙寺山巅·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建筑为两进两厢,四合院式,坐北朝南。1990年重建,其建筑结构布柱不规,1999年在第二进后面增建第三进“大雄宝殿”,面宽六间17.4米,进深6.8米。现仍为宗教活动场所。
  34-C20 观音庙【鹤城镇外旦村佛顶山(土名)·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建筑总体布局为三进复合式,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五间17米,明、次间各宽3米,两稍间各宽4米,进深5.7米,九架檩,双步梁,用四柱,前檐、内柱改为水泥结构圆形柱,下覆石础,双坡顶。二进面宽五间19米,进深7.3米,九架檩,双步梁,用四柱,后山柱靠墙,双坡顶。第三进为新增建筑,紧依第二进,面宽五间14米,进深5.2米,九架檩,双步梁,前后一、二步柱不落地,后檐柱搭山墙,硬山顶。20世纪90年代重建。
  35-C21 青云桥【鹤城镇郑坑下村南面300米处】据传为清代建造。跨郑坑溪,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桥长30米,面宽3.5米,高约15米,南北两端设踏跺,系卵石叠砌。
  36-C2
  平城殿【鹤城镇仁塘湾村·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系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2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面宽三间8.4米,进深5.5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单步梁,前后双步梁,用四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龙吻和光环。厢房面宽二间4.3米,进深2米,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7-C23 巽塔【鹤城镇鹤城东路马鞍山巅·1983年】又名天岩塔,俗称“平演塔”。明天启六年(1626年)知县梅国〓主持建造。为六面七层砖塔,高约21米,第一层开三面对称拱券门,以上六层砌饰仿木梁柱结构,各层叠砌出檐,各面间饰倚柱、枋额,转角补作,三面做对称券门、佛龛,塔身外壁饰有精致动物浮雕图案。民国时期曾进行修茸,1931年遭雷击,塔顶半边倒塌。1983年拆毁重建,原貌已失。
  38-C24 永济桥【鹤城镇西门江桥坑·1992年】始建年代不详。曾名济宁桥、永宁桥、通济桥等名,原为木桥,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郑汝谐改建石桥名永济,后又增建桥亭,明代时修建为三墩伸臂石桥。桥长18米,宽5.8米,高8米,桥跨15米,东西走向。1992年重建桥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亭为楼阁式,重檐八角攒尖顶。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永济桥”三字。
  39-C25 广福堂【鹤城镇外旦村马岭头·1992年】县志载:广福堂始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1992年两度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85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5.8米,进深7.63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檐间施月梁雀替,驼峰均雕刻,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4米,进深3.4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40-C26 木兰庙【鹤城镇湖边村印山(土名)·1980年】建于清代,于1980年重修,布局为门楼、二进、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03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门楼面宽三间8.9米,进深2.85米,五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第二进面宽三间8.9米,进深5.3米,七架檩,前后三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厢房面宽两间5.9米,进深2.5米,五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现为村宗教场所。
  41-C27 陈云峰旧居【鹤城镇油竹上村139号·1912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陈宅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洪灾之后,系陈云峰所建。为七间二层,前后附厢房木结构建筑。坐西朝东,建筑占地面积791平方米。旧居正房面宽七间22.8米,进深10.65米,十三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七柱,重檐双坡顶。前两侧厢房各面宽三间9米,进深5.5米,六架檩,双步梁,带前檐单步梁。前重檐、后山单坡顶。后厢为一间。前天井东南侧辟门楼。旧居门窗、梁枋木雕精致,以牛、羊、马、鹿、师、鱼等动物和水波、勾云纹为主要装饰素材,浮雕技艺高超。
  42-D1
  花园降先圣坛摩崖石刻【鹤城镇花园降社区西向岩壁·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花园降,旧称“东谷园池”,原为南宋徽猷阁待制郑汝谐故居。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载,原有“宓戏台”、“中天岩”、“先师坛”、“介石泉”、“先圣坛”五处摩崖题刻。东谷园池早圮,现仅存“先圣坛”一处摩崖,篆书阳刻,字径0.28米,题刻面积约1平方米。
  43-D2
  太鹤山摩崖石刻【鹤城镇太鹤山·宋、元、明、清、现代·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太鹤山因古时白鹤在此栖息得名。相传唐代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劈石为四,故称“试剑石”。道家称“青田山洞”,为“道教第三十洞天”。太鹤山以奇松、怪石、亭台、庙宇构成游览胜地。历代名人在此题咏,共34处。其中宋代2处,元代1处,明代4处,清代5处,现代题刻19处,另3处年代不明。内容有题名、题记、诗刻与刻像,如宋人刘泾题刻《慕仙铭》,元代曹用《遗刘处闲剑诗》,青田教谕郑奎光画刻“杨枝观音”像等。摩崖石刻以行、楷、篆、草书体皆备,以行书为多,保存完好。当代名人题刻有沙孟海“太鹤胜迹”、粟裕“装点关山”、陈慕华“烟雨松鹤”及陆俨少、诸乐山、周而复等名家题刻。
  D2-1
  刘泾摩崖诗刻【太鹤山混元峰西南下侧,白鹤洞岩壁处·宋代】刘-(1043—1100年),字巨济,四川安阳人。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历官国子监、太学博士,知处、虢、真、坊四州。王安石荐其才,为经义所检讨,宋元符末官至职方郎,善诗文,工书画,系米芾、苏轼书画友。著《前溪集》,宋绍圣时任括州太守,宋绍圣四年(1097年)题《慕仙铭》:“括苍青田县崇道观慕仙铭,蜀简池刘泾。青泥切石剑无迹,丹水含英鼎飞出。山风绝尘鸡犬喧,杉松老大如人立。炎宋绍圣四年端月九日,守郡章不克往寄题。”摩崖诗刻在白鹤洞斜壁上,自右而左十行,凡行五至七字不等,行书阳刻,字径约0.2至0.3米,题刻面积约4.8平方米。
  D2-2
  虚真洞摩崖石刻【太鹤山混元峰西面处·宋代】虚真洞,疑为道号,别无所考。叶俊明,生平不详。“混元峰虚真洞书淳熙己酉叶俊明立”摩崖题刻,字径1米;落款三行,行书阴刻,字径0.15米,题刻面积0.44平方米。“淳熙己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D2-3
  曹用诗刻【太鹤山混元峰西面的白鹤洞之上·元代】曹用,字子成,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任青田县令。题刻:“混元峰有刘处闲剑师法,年七十有四,清健可喜,诗以遗之。混元之峰千仞高,上有道士神仙曹,鬓毛苍苍照晴雪,目力炯炯分秋毫,夕携明月扣丹井,晓蹑白云栽碧桃,时来床□看牛斗,且若不闻心靡劳。(上缺)梅林先生讳锄□(上缺)得近侍□俾(上、下缺)□□(上缺)青田县丞王□□之□俾(上、下缺)处州路□□曹子成书石”。题刻自右而左十三行,字径0.0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3.6平方米。下半部被“烟雨松鹤”四字覆刻。约刻于任青田县丞间(1324—1327年)。
  D2-4
  郑奎光题名石刻观音像【太鹤山混元峰西南面岩壁处·明代】郑奎光,生卒不详,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任青田教谕,后任龙泉县令,复以部郎授处州知府。题名刻在“混元峰”摩崖左下方,为“长松介石”四字,楷体横书,字径0.45米,上款:“天启三年九月”,下款“三山郑奎光书”。刻像为“杨枝观音”像线刻,清晰可见,刻像高约3.8米,宽1.63米,观音脸庞圆润丰满,身着锦袍,右手执杨枝,左手端净碗,袒胸赤足,右侧立像。具有唐代阎立本绘像风格。该庞大的“杨枝观音”刻像为浙江省首例,实属珍稀。
  D2-5 张兆曾摩崖石刻【太鹤山印月池东北约15米的路边岩壁上·明代】张兆曾,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万历四十至四十七年(1612—1619年)期间,由举人署青田教谕,时值青田遭水灾,官舍漂没,他力营修筑,建明伦堂、儒学门、三斋堂,青田诸多名胜均有其题咏。“海上奇观”题刻是在任青田教谕时所刻。后升建昌通判、巡抚。官至大中丞。“海上奇观”四字,草行书,阴刻,字径0.4米,题刻面积约0.9平方米。
  D2-6 杨文聪摩崖石刻【太鹤山孝顺岩东南面5米处石壁上·明代】杨文聪,字龙友,江西庐陵人。明崇祯后期以乡荐任青田知县。善书画、工诗文、好郊游。在青田首作《石门幽兰》、《青田留别诗三首》。在太鹤山孝顺岩题“抚松石”三字,行书阴刻,字径0.7米,题刻面积约1.4平方米。
  D2-7 王崇铭摩崖石刻【太鹤山混元峰西南悬崖处·清代】王崇铭,山西阳城人。曾任处州知府。“灵山法石顺治癸巳括守阳城王崇铭题”行书阴刻,字径0.9米,题刻面积约3.5平方米。该题名是任处州知府时所题,“顺治癸巳”,即清顺治十年(1653年)。
  D2-8 白萼联摩崖石刻【太鹤山混元峰西南路岭头旁石壁上·清代】白萼联,四川营山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十二至十五年任青田知县,后任瑞安知县。“三年此邦住,一年一招客,山高护寒云,天半风瑟瑟。嘉庆甲戌九月中浣登青田山题集黄华山碑字蜀北营山白萼联”诗刻五行,字径0.2米;题款三行,字径0.06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1.1平方米。“嘉庆甲戌”,即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D2-9 张尊三摩崖石刻【太鹤山混元峰岩壁处·清代】张尊三,生卒不详,常山人,时任青田县令。题勒“光绪壬辰四月试剑石泜州张尊三题石工人夏庆时刊”,题名在混元峰“长松介石”之右,自右而左三行。“试剑石”三字,字径0.46米,皆正书阴刊。“光绪壬辰”,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乙未六月刻石叶法善得道处常山张尊三题”,题名刻在白鹤洞对面岩壁处。前六字横写,字径0.45米;落款竖书阴刻,字径0.08米。题刻面积约1.7平方米。“光绪乙未”,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D2-10 郭岳摩崖石刻【太鹤山混元峰白鹤洞对面大石上·清代】郭鍾岳,号外峰,又号天倪子,江苏江都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乐清县代理知县,后官浙江同知。善诗词,书法、鼓琴、印刻皆功。著有《和天倪斋词谱》、《东瓯竹枝词》、《东瓯小记》。鹤城水南栖霞寺“秦淮海先生留宿处”碑上有其题诗。“光绪丙申年季夏之月太鹤洞天江都郭鍾岳”,题名与张尊三“叶法善得道处”题刻同在一处。“太鹤洞天”四字横写篆书,字径0.4米,题款字径0.12米,题刻面积约2平方米。“光绪丙申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D2-1
  姚毓璆摩崖石刻【太鹤山·1981年】姚毓璆,青田人,杭州市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太鹤公园规划设计者。1981年为辟建太鹤公园,在环翠庵下二十余米处的路旁石壁上题“迎客石”三字,字径0.23米。在点易亭东南面约15米“石抚松”岩壁处,题“幽径盘屈上峰巅,高下参差松石间,一脉瓯江映玉带,千年太鹤共云烟,林园重整谱新曲,亭阁更添臻大观,莫道此中风物少,只缘君未到斯山”诗刻,共十行,字径0.06至0.08米不等,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1.2平方米。
  D2-12
  陆俨少题名【太鹤山环翠庵北面约300米岩壁处·1982年】陆俨少,又名宛若,上海嘉定人。擅长国画、书法,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来青田为太鹤公园题“胜景在前”四字,行书阴刻,字径0.7米,题刻面积约1.9平方米。
  D2-13
  周昌谷题名【太鹤山抚松石西南面岩壁处·1982年】周昌谷(1930—1986年),浙江乐清人。1948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54年创作《两个羔羊》获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美术比赛金质奖章。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1982年来青田为太鹤公园题“抚松石”三字,字径0.7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1.6平方米。
  D2-14
  诸乐三题名【太鹤公园门额上·1982年】诸乐三(1902—1984年),原名文萱,号希斋,浙江安吉人。当代诗人,国画家,书法篆刻艺术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第二届)、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政协常务委员、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82年来青田为太鹤公园题“太鹤公园”四字,字径0.2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72平方米。
  D2-15
  艾青题名【太鹤山印月池西南面崖壁上·1983年】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有“诗坛泰斗”之誉。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左联。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曾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来青田为太鹤公园题“印月池”三字,字径0.4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6平方米。
  D2-16
  沙孟海题名【太鹤山环翠庵东面路旁岩壁处·1983年】沙孟海(1900—1992年),字沙村,浙江鄞县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等校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3.年为太鹤公园题“太鹤胜迹”,草行书,字径约0.81米,题刻面积约1.6平方米。
  D2-17
  粟裕题名【太鹤山环翠庵东面约30米处路旁岩壁·1983年】粟裕(1907—1984年),湖南会同人。1955年授大将军衔,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等职。1983年为太鹤公园题“装点关山”四字,行书阴刻,字径约0.65米,题刻面积约2.3平方米。
  D2-18
  张爱萍题名【太鹤公园环翠庵东面路旁石壁上·1984年】张爱萍(1910—2003年),四川达县人。1955年授上将军衔,历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1984年来青田为太鹤公园题“山川孕秀”四字,字径0.75米,草书阴刻,题刻面积约1.6平方米。
  44-D3
  青田演武亭记碑【鹤城镇新建岭47号郑宅·明代】碑残高1.2米,宽0.84米,碑首刻云纹,篆额“青田演武亭记”六字,阴刻。碑文二十二行,六百余字,楷书阴刻,部分碑文蚀剥。《青田县志》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青田知县洪儒奉命在县城东门外竹秀圩按址辟校场,面积约11000平方米,并筑“演武亭”,立演武亭记碑一通,亭左设旗纛台。每年霜降前一日,在校场举行演武典礼。(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45-D4
  易冢铭碑【鹤城镇太鹤山白鹤洞洞口·清代】刻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现置立在混元峰“白鹤洞口”易冢亭中,易冢亭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1999年,端木国瑚后裔集资重建。亭为花岗岩刻筑,高约3米,面宽1米余,平面正方形,以台基、亭阁组成。易冢铭碑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0.52米。由端木悟原遵照父亲遗嘱而立,其父端木国瑚(1773—1837年),字子彝,又字鹤田,号太鹤山人。官临安教谕,内阁中书。著名学者,对《周易》之学研究颇深,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研撰《周易指》三十八卷(稿)。嘱子将书稿瘗于太鹤山乾乙峰。易冢铭文十八行,凡行二十字,全文三百三十字,铭文由端木国瑚亲翁宗稷辰(官居越州御史)撰文。(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46-D5 秦观碑【鹤城镇城南水南村栖霞寺左侧莺花亭·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秦淮海(1049—1100年),名观,字少游,江苏邮人,北宋著名词人。宋绍圣初年,谪监处州(今丽水)酒税时,游宿栖霞寺,题《千秋岁》词,寺僧刻石记之,碑后失。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其后裔观荣、耀奎、国均重立《千秋岁》词碑。碑为青石质,高1.72米,宽0.85米,配花岗岩长方形碑座。碑阳正中刻“宋秦淮海先生留宿处”篆体大字,两边刻祁怡春、祁荫甲、祁双玉、骆元邃、郭鍾岳等人凭吊诗五首,碑阴录《千秋岁》词及跋语,行书阴刻,词四行,凡行十九字,词文七十一字。(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47-D6 莺花亭告示碑【鹤城镇城南水南村莺花亭旁·清代】刻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碑高1.3米,宽0.7米。碑文为青田县正堂为保护秦淮海留宿处碑及莺花亭而发布告示,碑面有蚀损,字迹已大部分不清。
  48-D7 刘基故里碑【鹤城镇清溪门官埠头·清代】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78米,无首座。由青田知县王觐光立,碑文为“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十个大字,楷书阴刻。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封诚意伯,谥文成。
  49-D8 义冢碑【鹤城镇鹤城东路陈宅上东岳庙·1912年】高1.1米,宽0.75米,碑文自右至左七行,凡行十七字,行书阴刻。民国元年(1912年)8月29日、9月17日,青田两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县城一片废墟,居民苦难深重,中国红十字会于11月来青田,进行救灾活动,并建义冢,反映了当时中国红十字会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50-E1 金砺墓【鹤城镇雅岙村南山麓·1914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金砺(1892—1914年),字砥侯,青田县鹤城镇雅岙村人。少年就读竹溪公学,后到南京钟英学校深造。在上海追随孙中山左右,参加辛亥革命。在反袁斗争中,孙中山授其师长职衔。民国3年(1914年)9月9日,攻伐杭城时,遭变遇害,年仅二十三岁,特赐少将,列祀忠烈。营葬雅岙村南山麓。坟造三圈墙八字式,花岗岩构筑,墓地面积约80平方米,墓域内有前浙江省长公署秘书朱受谦撰志文,前福建省督军公署书记(书记员)李锷书刻墓志铭。(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51-E2
  青田县革命烈士陵园【鹤城镇鹤城中路东面·1958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5700平方米。陵园中部是烈士墓冢,墓冢呈半球形,内葬七十三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遗骨。墓东有12米高纪念碑,嵌有谢觉哉题“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九个阳文大字。陵园东部是潘香凤烈士墓冢,高2.3米,墓前立碑。陵园建筑布局得体,亭阁错落有致,庄严肃穆,为青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2-G1
  新大街文物窖藏【鹤城镇百货公司(新大街24号-)后侧基地·元代】1984年3月9日青田县百货公司后侧增建库房时出土陶缸两只,,内藏大量龙泉窑青瓷器,有葫芦瓶、带座吉字瓶、玉壶春瓶、青瓷大碗、青瓷莲瓣大碗、青瓷大盘、八卦三足炉等。同时,出土有青铜镜、白瓷等器物。(详情见“前路街元代窖藏”一文)
  阜山乡
  53-C28
  派岩桥【阜山乡陈宅村北200米·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派岩桥为单跨石梁桥,东西走向,桥长7米,宽1.1米,桥跨4米,桥石板一侧刻“景泰六年(1455年)六月吉日起造”的纪年题记,行书阴刻,现为村中主道桥。
  54-C29
  陈宅廊桥【阜山乡陈宅村双溪口·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1999年重修。系木质伸臂式廊屋桥,东西走向,桥面覆廊屋五间,通长11.15米,宽3.6米,桥跨7.5米,桥高2.6米,当心间屋面升凸,悬山顶。桥两侧设座凳栏靠。
  55-C30
  毓秀桥【阜山乡陈宅村北50米·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桥亭。民国22年(1933年)增建桥亭东西两侧桥廊各两间。为单孔廊屋桥,跨落在陈宅坑,东西走向,桥长12米,宽3米,拱高3.5米,桥跨5米,当心间两侧施座凳栏靠。桥北山花墩刻“毓秀桥”三字。毓秀桥依托跨越溪坑粗约0.4米的古柏树根起拱。桥东楹联题“秀水佳水汇诗情,毓木培根成古迹”。毓秀桥实谓:“桥因树成,树为桥生,两相成趣,颇为奇观。”
  56-C31
  叶氏宗祠【阜山乡叶处村·清代】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1995年,左右厢房及戏台被烧毁,已重建,现仅存主祠,建筑占地面积约344平方米。主祠面宽五间15.5米,进深9.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明间抬梁式,檐内柱为圆形,下覆鼓墩形石础,其山柱为方形抹角,下覆方形柱础,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叶氏宗祠是宗族文化娱乐场所。
  57-C32
  陈氏宗祠【阜山乡陈宅村水口头(土名)·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乾隆五年(1740年)、同治三年(1864年)两次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490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面宽三间7.9米,进深1.9米,三架檩,单步梁,用二柱,屋顶为双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墙体与厢房山墙连接。主祠面宽七间19米,进深10.1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方柱抹角方木础,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7.1米,进深三柱5.55米,五架。后厢房面宽三间5.55米,进深三柱5.55米,五架檩悬山顶。靠门台处置戏台,朝东,面宽4.8米,进,深4米,台面高1.5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二柱,歇山顶。该建筑承续了明代建筑风格。
  58-C3
  王氏宗祠【阜山乡前王村·清代】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1984年重修,改建门楼、戏台及部分厢房,为砖混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316平方米,坐北朝南。主祠保存完整,面宽五间16.35米,进深7.3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
  59-C34 朱岙殿【阜山乡朱岙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1998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96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22.6米,进深12.3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用五柱,明间置戏台,朝北,戏台高1.2米,面宽4.5米,进深4.8米,歇山顶,正脊施吻兽、光环,垂脊施垂带,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朱大娘仙殿”面宽五间22.6米,进深8.5米,十一架檩,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三进“南斯天尊佛殿”面宽五间22.6米,进深8.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10米,进深6.3米,七架檩,分心三步梁,用三柱。该建筑为村宗教场所,颇有声誉。殿内存有一口铁钟。
  C34-1 铁钟【朱岙殿内·清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铸造。悬挂在朱岙殿三进“南斯天尊佛殿”左侧,高1.2米,口径0.8米,钟壁铭文“倪氏仙娘,大清光绪三十四年铸”及捐资者姓名。
  60-C35 周宅廊桥【阜山乡周宅村西路口处·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又名“迎龙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1917年重修。石板桥面覆廊五间,东西走向,桥长12.15米,宽3.8米,桥跨5米。廊桥明、次三间两侧设座凳栏靠。
  61-C36 陈用中百岁坊【阜山乡王费潭村北牌坊头·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次间施台基,二山前后加柱撑顶,内柱前后出挑升斗承托撩檐坊,额牌书刻“盛世英耆”四字,凸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陈用中,字环川,号刻圣,阜山乡王费潭村人。清嘉庆间邑庠生。为人厚朴端方,好读书,卒后表旌建百岁牌坊,县人端木国瑚为其作《百岁坊寿序记》。
  62-C37 倪氏宗祠【阜山乡岙底村·清代】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筑占地面积约31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三合院式,坐西朝东。门台面宽4米,进深1米,单坡顶。门台前为照壁。主祠面宽五间16米,进深7.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双步梁,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5.75米,进深3.25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二柱,屋顶为硬山顶。
  63-C38
  付氏宗祠【阜山乡朱岙村·清代】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筑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坐南朝北。1982年改拆建一进、厢房为村学校用房,现存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6.1米,进深6.7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圆柱,鼓墩形石础,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祠明间额枋悬挂“有勇知方”匾一方。
  C38-1
  “有勇知方”匾【阜山乡朱岙村付氏宗祠内·1912年】长1.88米,宽0.7米,匾文“有勇知方”四字,字径0.3米,行书阴刻。上款刻“浙江都督兼水陆军事蒋为”十一字,楷书阴刻;下款刻“民国元年光复裔孙莲方立”十一字,楷书阴刻。付莲方,阜山朱岙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天宝山战役,战后受嘉奖,立匾纪念。
  64-C39
  永济桥【阜山乡岙底村南面村口·清代】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跨落在岙底村南面村口小溪上,东西走向。系鹅卵石筑单拱桥,桥面宽2.8米,高8米,净跨6.2米。古时,永济桥是岙底村主要的道路设施。至今桥东西两头植有古桉树五株,树围径3米至2.5米不等,树高约25米。
  65-C40
  石板桥【阜山乡叶处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跨落在叶处村溪坑上,东西走向。系伸臂式石板桥,纵向以三块石板并列铺筑,桥长18.3米,宽1米,高0.9米;桥墩七个,各桥墩由五块条石竖立搭成“人”字形。在桥的东头侧墙基处立有一石碑,记载叶常青等众人集资建桥的事迹。
  66-C41
  太祖庙【阜山乡叶处村·清代】又称水口殿,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981年、1991年两次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91.8平方米,坐东朝西。面宽五间13.4米,进深7.1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前后檐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天井右侧贴山墙增建平房一间,左侧山墙辟门为出入通道。殿内供神像,为村宗教场所。
  67-C42
  高桥坑高桥【阜山乡朱奄村水电站库区内·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西北走向。系伸臂式石板桥,桥面纵向用三块长条花岗岩石板并列铺筑。现已被水淹没。
  68-C43
  安店桥【阜山乡安店村溪坑·1927年】民国16年(1927年)修建。系伸臂石板桥,东西走向。桥长为20.9米,宽1.2米,纵向以三块石板并列铺筑;桥墩七个,桥墩均由三块条石搭成“人”字形承架石板桥面。石板桥北侧翼刻“民十六乡绅陈邦俊七十寿筵移助”十四字,隶书阳刻。据传,是陈瑛为其父七十大寿纪念而修建。
  69-C44
  周国兴宅【阜山乡垟肚村·1933年】建于1933年,系周国兴旅海外回乡后兴建。总体布局有门楼、主宅,建筑占地面积约351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宽九间28.44米,进深10.94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主宅前临照壁,南面为三牌楼门台,宽2米,门额题“汝南旧家”四字。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70-C45 周国华宅【阜山乡安店村·1934年】建于1934年,建筑占地面积约447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形式为三合院式,门台面宽2米,砖砌建筑,门楼墙连左右厢房山墙。主楼面宽五间20.04米,进深10.5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各面宽三间9.37米,进深4.77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用三柱,双坡硬山顶。主楼东北向贴耳房两间4.6米,进深三柱4.8米,七架檩,硬山顶。该民宅具有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71-C46 清真禅寺【阜山乡斋堂下村·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明嘉靖年间重建,清光绪年间增建。建筑占地面积约593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山门、白衣丞相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后花园、两侧厢房构成。左厢房有通道,通夫人殿。寺前有钟鼓楼,东西辕门已毁。寺内塑有白衣丞相、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像。1984年,寺前又增建门楼、放生池。
  72-C47 陈氏民宅【阜山乡陈宅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代。建筑形式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为三牌楼砖砌建筑,门墙连接厢房山墙。主楼面宽九间27米,进深10.7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七柱,屋顶为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厢房面宽五间14.65米,进深七柱9.2米,十架檩,重檐硬山顶。后厢房面宽两间5.75米,进深六柱7.3米,八架檩,屋顶前为重檐悬山顶,后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该建筑具有浙西南山区民宅建筑风格。
  73-C48 周氏宗祠【阜山乡周宅村·清代】建于清代。原有三进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676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改为学校用房,现保存第二进,面宽20.5米,进深12.65米,十二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带后檐一至三檐为单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三进改建为砖混结构,面宽五间20.5米,进深四柱11.5米,硬山顶。周氏宗祠建筑简易,部分建筑改建后已失原貌。
  74-C49 陈志方宅【阜山乡王费潭村·清代】建于清代。建筑形式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宽2米,门楼为砖砌三牌楼,悬山顶。门楼墙连左右厢房山墙。主楼面宽九间29.6米,进深11.45米,十四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八柱,屋顶为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五间14米,进深8.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七柱,屋顶为重檐硬山顶。后耳房面宽两间5.65米,进深8.5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七柱,屋顶为重檐双坡顶。天井以0.3米×0.3米方形石块斜铺墁地。天井右角有一口古井,深2.67米。该建筑具有清代建筑特色。
  75-E3 裕堂别墅【阜山乡红富垟村·1917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裕堂别墅是陈瑛于民国6年(1917年)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别墅为五间两层砖木结构,西南向附厢房三间,四周置围墙,前有门楼。门楼为砖砌单牌楼,额书“裕堂别墅”四字。别墅五开间,通面宽18米,进深10.5米,十架,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六柱。四面砖砌墙体,屋顶为歇山四坡顶。后檐设廊贯通厢房,厢房面宽三间8.8米,进深8米,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陈瑛(1885—1941年),字蕙薰,号蕙生,青田县阜山乡王费潭村人。晚清秀才,十八岁入江南陆师学堂,精通英、德、法、日等六国文字,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八年后学成回国,受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和大元帅张作霖之聘,先后出任东三省测量总局局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军学处处长,镇威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参谋主任,陆军少将,任张作霖大帅府高级军事顾问。张学良家庭德语教师。民国13年(1924年)因病辞归。民国17年,在家乡创办阜山师范学校,捐银元一万,首任阜山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兼任青田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委员。1941年逝世。
  76-E4
  阜山师范学校旧址【阜山乡王费潭村文笔峰麓阜山小学址内·1928年】阜山师范中学旧址坐落在阜山小学址内,是一座七开间,面宽47.65米,进深8.7米的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占地面积约415平方米,坐西朝东,建于民国17年(1928年)。系青田名人陈瑛(1885—1941年)率众绅士筹资所建。陈瑛首任阜山师范学学校长,民国24年(1935年),改名为“阜山初步中学”。现存一幢教室旧址,佐证了陈瑛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史实。1991年2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张学良将军缅怀陈瑛老师,为青田阜山中学六十五周年校庆纪念题“培育英才”四字。
  77-E5陈瑛墓【阜山乡王费潭村文笔峰·民国·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陈瑛(1885—1941年),字蕙薰,号蕙生,青田县阜山乡王费潭村人。墓葬王费潭村文笔峰,1987年重修,坟造双圈八字式,花岗岩建筑,墓坛前立“永怀爱日情陈校长墓碑”。墓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78-E6
  陈瑛纪念馆【阜山中学校址内·1997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由海外华侨捐资落成。馆址在阜山中学校址内,坐南朝北。纪念馆为两层砖混建筑,建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纪念厅有陈瑛塑像及生平简介,生前日用品、书信等实物。陈瑛(1885—1941年),字蕙薰,号蕙生,青田县阜山乡王费潭村人。十八岁入江南陆师学堂,继而留学奥地利维也纳新城步兵专门学校。八年后学成回国、任东三省测量总局局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参谋主任,陆军少将。任张学良家庭德语教师。民国13年(1924年)因病辞归。民国17年创办阜山师范学校,任校长。抗战时兼任青田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委员。1941年逝世。
  79-G2
  百丈漈【阜山乡西溪坑村西北部深谷中】位于阜山乡西北约三公里处溪谷中,瀑布高40余米,宽约20米,似银河倾泻,水花四,各自流去,之后又汇成一潭,流下山涧,瀑布飞流十分壮观。百丈漈现为青田县风景名胜点。
  仁宫乡
  80-C50 法昌寺【仁宫乡寺岙村·清代】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屡建屡己,1991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336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和左厢房后改建为学校用房,原貌已失。二进“大雄宝殿”面宽五间15.3米,进深9.7米,十五架檩,中柱分心为三步梁,带前后双步梁,用七柱,檐柱为圆形,内、山柱为方形抹角柱,方形石柱础,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10.7米,进深3.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双坡顶。二进“大雄宝殿”左次间悬挂铁钟一口。
  C50-1 法昌寺铁钟【仁宫乡寺岙村法昌寺内·清代】铸造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高0.9米口径0.64米,重约250公斤,钟壁铭有“宁都扒沙巷老顺得造,浙江处州青田县六下都寺岙庄”等字。
  81-C51 石广寺【仁宫乡小奕村西南约5公里石广山·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又名石广庵。始建于唐建中元年(780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和清光绪五年(1879年)两次重建。坐南朝北。大雄宝殿五间、附两侧厢房通宽20.5米,进深7.6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寺前有一石筑门台,额刻“石广寺”三字。相传明朝小奕村人王庭在此读书,后居南京太仆寺卿。寺内有一通“积善馀庆”碑。
  C51-1 积善馀庆碑【石广寺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碑为青石质,高1.34米,宽0.7米。额首题“积善馀庆”四字,行书阴刻,字径0.08米,碑目刻“重修石广寺序”。碑文二十三行,凡行五十字,楷书阴刻,字径0.02米,另载捐助人姓名。序文由贡生候选训导夏钟兴撰文,庠生夏汇昌书。配长方形素面碑座。(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2-C52 灵岩宫【仁宫乡下岸村下湾山头·清代】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屡建屡毁。1981年重修,2000年再次重修。建筑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21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三间11.2米,进深3.65米,七架檩,三步梁,用二柱,歇山顶。二进面1宽三间11.2米,进深9.35米,十一架檩,分心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用四柱,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厢房面宽一间2.45米,进深二柱2.18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该建筑重修后面貌一新。
  83-C53 积米庵【仁宫乡小奕村村头·清代】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民国元年(1912年)毁于山洪,后重建。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76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6.56米,进深4.4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屋顶为歇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6.56米,进深7.24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4.99米,进深二柱3.35米,五架檩,双坡顶。庵内立有“善积庆馀”碑刻。
  C53-1
  善积庆馀碑【积米庵内·清代】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碑为石质。碑通高约1.7米,宽0.8米。碑额记文字径0.45米,额刻“善积庆馀”四字,行书阴刻;碑文共二十五行,凡行十字,每字径约0.03米。题为“建造积米庵记”,记述夏舜九(小奕村人)建庵、造亭、设渡等善行事迹。(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4-C54
  联山桥【仁宫乡小奕村北·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跨落在小奕村北头桐梓坑上,南北走向。单孔拱桥,鹅卵石砌筑。桥长8.8米,宽2.7米,跨度3米,桥高4.3米,拱高2米。桥头立有桥碑一通。
  C54-1
  联山桥碑【联山桥桥头·清代】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碑为花岗岩质。碑高1.1米,宽0.57米,厚0.1米;碑座高0.4米,宽0.85米,厚0.4米。碑额刻“联山桥”三字,行书阴刻,字径0.07米。碑文字迹清晰,是当地名儒夏钟兴撰文,记述建联山桥的缘由。(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5-C5
  成米寺【仁宫乡下岸村下湾·清代】又名成米庵。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1985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77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八间19.3米,进深三柱4.3米,五架檩,双步梁,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五间15.7米,进深7.7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两间5.55米,进深二柱4.4米,梁架结构不规则。第二进内置“创建灵岩山成米庵序”碑一通,系夏珽敬撰文。
  C55-1
  成米庵碑【成米寺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碑为青石质。碑高1.15米,宽0.65米;碑座高0.35米,宽0.9米。碑目刻“创建灵岩山成米庵序”,碑文共二十七行,凡行五十字不等,字径0.02米,楷体直书。系岁贡生候选川导夏珽敬撰书。(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6-C56
  望耕亭【仁宫乡小奕村南公路旁·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民国元年(1912年)毁,1917年村民捐资重建。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通面宽5.4米,九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南北两侧设栏凳,歇山顶。亭中立“望耕亭碑”一通。
  C56-1
  望耕亭碑【望耕亭内·清代】刻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碑为青石质。碑高1.2米,宽0.67米,无首,花岗岩长方形碑座。系本里贡生夏钟兴撰文,额刻“望耕亭碑”四字,行书阴刻;碑文二十一行,凡行三十字不等,记述建亭因由及捐建者姓名。(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7-C57
  观音阁【仁宫乡仁宫村·1913年】建于民国2年(1913年),1988年重修。建筑依山势而建,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11-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为两层楼阁式。面宽五间15.84米,进深5.9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歇山顶。二进地面高于一进,面宽五间15.84米,进深7.49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两厢面宽两间4.73米,进深二柱3.25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该建筑具有民国时期特色,是该村宗教场所。
  88-D9 永安桥碑【仁宫乡小奕村积米庵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碑为青石质。碑高1.45米,宽0.72米;圆首,配碑座。碑座高0.5米,宽1米。碑额刻“永安桥碑”四字,行书阴刻,字径0.1米;碑目刻“创建永安桥序”。
  碑文记述为创建永安桥筹银及建桥意义,碑文自右至左二十七行,凡行四十四字,字径0.02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89-D10 百人渡碑【仁宫乡小奕村积米庵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碑为青石质。碑高1.65米,宽0.8米。配碑座,高0.6米,宽1米。碑额刻“百人渡碑”四字,碑文共十八行,凡行四十五字不等,字径0.02米,行书阴刻。碑文记述村民集资造船、支付渡船工工资等公益活动。(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章旦乡
  90-C58 朱岙桥亭【章旦乡朱岙村村口·清代】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历经四次修缮,跨落在章旦乡朱岙村朱岙坑上,东西走向。系单孔石拱桥,高2.4米,桥跨2米,桥拱券石为纵联砌筑,桥覆廊屋五间11.7米,桥宽3.7米,七架,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一侧明间设佛龛,两侧设座凳栏靠,悬山顶。
  91-C59 镇东桥【章旦乡章旦村外垟·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王铭润、叶建舒等人集资,历经五年建造,于光绪七年(1881年)竣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15.5米,宽3.6米,高4.3米,跨5.2米,南北走向,桥拱券石为纵联砌筑,山花墩刻“镇东桥”三字。桥北山崖处刻有一通镇东桥碑记,共六行,凡行十九字,直书阴刻,字迹清晰。
  92-C60 莲娥庵【章旦乡章旦村桥头(土名)·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666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5.4米,进深7.3米,明间设戏台,朝北,面宽4.4米,八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第三、四檩单步梁,用四柱,戏台上设天花藻井,檐柱施牛腿承托撩檐枋,歇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5.4米,进深5.8米,八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圆柱下覆鼓瓣形石础,柱头施月梁、雀替、柏枋,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三进面宽五间15.4米,进深11.3米,上设天花藻井,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龙吻。厢房各面宽三间,进深二柱,五架檩,双步梁,用二柱,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81年重修。第一、二进之间厢房中处辟通道连接村路,成为该村的主要道路。
  93-C61
  普济桥【章旦乡章旦村溪坑上·清代】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原木桥为石板桥,1988年重建,东西走向。该桥原系单孔石板桥,原桥面通长8米,宽1.1米,高2.5米,跨5米,条石砌成。现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桥长6.5米,宽4.7米,高2.5米,上覆桥亭一座,攒尖顶,四角起翘。亭为混凝土结构。与慈济桥为姊妹桥。
  94-C62
  慈济桥【章旦乡塘口村莲娥庵东面15米处·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石板桥,东西走向。系伸臂式石板桥,桥长8.2米,宽1.8米,桥高2米,跨径4.6米。桥基奇特,先由一条长石横于地基,在其石上竖长条石,然后在竖条石上覆放三层横条石,每层各端出挑一段,延伸桥高度,缩短桥跨。现仍为村中主要道路,与普济桥为姊妹桥。慈济桥虽体量小,但设计科学,别有风格。
  C62-1
  章旦石桥碑【章旦村莲娥庵内·清代】刻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碑为青石质,无首,配长方形碑座。碑座厚0.2米,长0.85米,高0.3米,正面四边雕刻如意图纹。碑体高1.2米,宽0.7米,碑额刻“章旦石桥碑记”六字,隶书阴刻,字径0.08米;碑文从左至右共十九行,凡行四十二字,楷体直书,字径0.03米。《章旦石桥碑记》记载重建“普济”、“慈济”两座石板桥的简史。“普济”、“慈济”两座桥始建年代不详,原为木结构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村人筹资,改建为石板桥。(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95-C63
  红罗桥【章旦乡章旦村与坍洪头村交界处的溪坑上·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系清朝贡生王志廉主持修建。南北走向,该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3.3米,桥高3.5米,拱高3米,桥跨6.4米,拱券石为纵联砌法。山花墩刻“红罗桥”三字,桥北坡筑十余级踏跺。
  96-C64
  横山路亭【章旦乡横山村村口·清代】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1975年重修。坐落在章旦乡横山村村口坑,东西走向,建筑占地面积约54平方米。路亭为廊屋式,面宽五间14.8米,进深三柱3.65米,六架檩,两侧设廊凳,桥亭一侧次间设佛龛,悬山顶。
  97-C65
  赤水桥【章旦乡塘口村赤水坑上(土名)·1913年】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年(1913年)、1991年重修。跨落在章旦乡塘口村赤水坑上,南北走向。系鹅卵石砌单拱桥,桥面覆廊屋四间,通长10.7米,宽二柱3.1米,桥拱跨3.6米,桥高3.3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二柱,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桥两侧设座凳栏靠,桥两侧山花礅铭刻“赤水桥”。
  石溪乡
  98-C66 溪口凉亭【石溪乡溪口村330公路南侧·1951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年代不详,1951年由溪口村村民筹资重建,1993年330国道改线,移至“渡船头”公路南侧,建筑占地面积约43.56平方米。面宽一间6.6米,进深6.6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四柱,圆形木柱,石质鼓形础,三面檐柱设座凳栏靠,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小青瓦阴阳合铺。溪口凉亭建筑工艺简陋,但继承明清时期建筑风格。
  99-E7 碉堡【石溪乡下坦村100米半山腰处·1937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民国26年(1937年)5月,为防御日寇进犯,驻青田县的国民政府三十三师某部在此构筑。呈平顶圆柱形,一门四枪眼,钢筋水泥结构。高2.7米,直径3米;内部高2米,内径2米,门高1.5米。枪眼剖面呈放射状,内口小,外口大,内高0.28米,外高0.4米。顶部有草土掩盖。此类碉堡在鹤城镇湖边下岙、港头等沿江山坡上筑有五座,对研究和纪念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具有实物参考作用。
  温溪镇
  100-A8 程时升故居遗址【温溪镇温溪村花坦底(土名)·明代】约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现仅存325平方米面积故居遗址,遗址均用1.5米至2.4米长度不等、宽0.3米的花岗岩条石墁地。据传,程王府原建筑群体规模庞大,后毁于战火。程时升,名详岩,生卒不详,青田温溪人。明朝时为反逆朝廷,屯粮召民习武,被朝廷捕杀。当地百姓称其为“野王”。
  101-B8 程时升墓【温溪镇温溪村白艮降岭脚·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程时升,名详岩,生卒不详,青田温溪人。明朝时为反逆官府,屯粮召民习武,被朝廷捕杀。当地百姓称其为“野王”。墓为八字圈椅式花岗岩建筑,1992年重修,墓地占地431平方米,墓穴前分别置“程公寿藏志铭”、“野王的传说”、“程公时升墓重修碑”三通碑记。
  102-B9 白氏墓【温溪镇寺下村将军山麓处·宋代】墓地面积约666.7平方米,筑造三圈椅式,现仅存石人像一对,分立于墓地左右,身穿盔甲,双手抱怀握剑。据传,墓主系浙江乐清人,为宋代一武将,因在此附近征战而不幸身亡,遂安葬于此。
  103-C67
  洲头大桥【温溪镇洲头村西350米横坑处·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大桥跨落在横坑上,东西走向。为四墩伸臂石板桥,桥长19米,宽1.3米,高4.5米,总跨12米,桥面石板两侧翼分别载刻“元祐五年..,淳熙元年..,乾隆二十年”修建纪年及捐银修建大桥纪事。
  104-C68
  银杏宫【温溪镇学神村村委会旁·清代】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1987年重修。主体建筑有左、右两宫室,建筑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左宫面宽三间10.5米,进深五柱8.1米,明间抬梁式,设佛龛。右宫面宽三间5.55米,进深六柱7.7米,明间抬梁式,设佛龛、斋堂,上施天花藻井,歇山顶,正脊施吻兽。
  105-C69
  高垟道观【温溪镇温溪村吉庆路综合市场东面500米处·1918年】建于民国7年(1918年),1981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门楼面宽小三间4.5米,进深三柱3米,两山柱前后撑顶,上施天花藻井,绘彩图,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施吻兽,中央塑戏曲人物,翼角起翘,戗脊饰龙头,施勾头滴水。二进面宽三间11.25米,进深三柱3.65米,施天花藻井,硬山顶,正脊施龙吻。厢房面宽三间6.9米,进深二柱2.5米,双坡顶。三进面宽三间11.9米,进深9.4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檐间上施两枝轩卷篷,明栿作法,设佛龛。硬山顶,正脊施龙吻。
  106-C70
  三港殿【温溪镇东岸村东岸中路31号·1920年】建于民国9年(1920年),20世纪70年代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坐东朝西。面宽五间18米,进深6.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并置佛龛,檐间天花施卷篷,歇山顶。戏台朝东,于20世纪70年代拆改为砖混结构。
  107-C71
  港头戏台【温溪镇港头村·明代】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1993年修建老人亭时,戏台后移3米,朝西。戏台4.45米见方,高1.4米,上施天花明栿作法,梁、枋、雀替等彩绘山水、人物故事。歇山顶。为公共娱乐场所。
  108-C72
  西湖廊桥【温溪镇西湖村深呈南路西侧·清代】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历有圮建,现廊桥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跨落在西湖村小溪上,东西走向,建筑占地面积约46.5平方米。桥长10.4米,宽4.5米,桥覆廊屋三间,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悬山顶。
  109-C73
  万福桥【温溪镇洲头村西村口横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跨落在横坑上,东西走向。为四墩伸臂石板桥。桥长15米,宽1.3米,高3.7米,桥总跨11.3米。桥面石板南侧翼刻“大清道光岁次己丑年十二月吉日重建洲头万福桥吉日”二十三个字。
  110-C74 郭氏宗祠【温溪镇沙埠村富强街·清代】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9.7米,进深5.2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四柱,双坡顶。二进面宽五间19.7米,进深11.3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双坡顶。厢房毁于“文革”时期,现改建为砖混结构。一进门前立一对旗杆石,刻“道光六年正月日立”八字,楷书阴刻。
  111-C75 三港宫【温溪镇尹山头村村口·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1981年和1993年两次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85平方米,坐南朝东。一进面宽三间8.2米,进深3.65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双坡顶,明间置戏台,朝南,5米见方,台高1.6米。二进面宽三间15米,进深9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重檐歇山顶。
  112-C76 西岸路亭【温溪镇西岸村】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70年代重建时改为砖混结构。面宽5.6米,进深4.2米,亭高6.8米。路亭内墙置“花柳桥碑”一通,配碑座,碑高1.5米,宽0.7米,碑文记载捐资人姓名。
  113-D1
  温处交界通济桥碑【温溪镇洲头村东通济桥旧址处·清代】该碑置立在洲头村东通济桥旧址处,通济桥已改建为水泥桥。碑镌刻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碑高1.5米,宽0.75米,配碑座。碑额刻“温处交界通济桥碑志”九字,楷书阴刻。碑文二十二行,凡行五十二字不等,记载通济桥史实及捐助概况,碑文腐蚀不清。(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114-D12 县界碑【温溪镇洲头村】具体年代不详。碑高2米,宽0.6米,现已有三分之二埋入农田中,碑文不可辨识。此处为处州与温州分界点,洲头村村名就源于此。
  115-D13 小石门摩崖石刻【温溪镇沙埠村小石门风景区内·清代、现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布勒在小石门风景区山岩壁或巨石之上,题刻者有增生陈之俊《梅楼书院》词刻、庠生徐兆芳录刻《石门古刹》诗、无名氏“一鸪白云”、括苍山人“听潮洞”等题名摩崖。
  D13-1 梅楼书院摩崖石刻【小石门风景区内·清代】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增生陈之俊撰并书的一篇关于梅楼书院的有关介绍文章,全文从右至左十九行,楷体直书阴刻,文字清晰可阅,面积约为4平方米。
  D13-2 石门古刹摩崖石刻【小石门风景区白马寺后岩壁处·清代】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庠生徐兆芳录刻。“石门古刹与天齐,乘胜登临万,壑低。策杖远寻芳草地,芒鞋偏踏落花泥。山僧款客临流坐,野鸟惊人隔瓯啼。回首欲归山色晚,一声樵唱夕阳西。”字径0.06米自右而左,行书阴刻,面积约1平方米。
  D13-3 “一鸪白云”摩崖石刻【小石门风景区内·清代】位于右石门壁上方,行楷“一鸪白云”四字,横书阴刻,0.25×0.3米,系无名氏所书。
  D134-4 “双龙护壁”摩崖石刻【小石门风景区内·清代】位于胡公殿后侧岩壁上,题“双龙护壁”四字,草书阴刻,0.3×0.4米,落款为“□寅年□□”及一方朱文印章。
  D13-5 “听潮洞”摩崖石刻【小石门风景区内·清代】在胡公殿右侧约四十米处岩壁上,书刻“听潮洞”三字,篆体阳刻直书,0.2×0.25米,落款为“戊寅括苍山人”及一方朱文印章。摩崖下方有长形岩洞,传说洞达东海,在洞口能听见潮涨拍岸之声,故称“听潮洞”。
  116-G3
  “成均雅望”匾【温溪镇温溪村石板埠18号(杜振华民宅中)·清代】匾高0.7米,宽1.65米。“成均雅望”四字行书阴刻,字径0.4米,四周饰勾云水草纹。上款题“文林郎温州府永嘉县知事加三级纪录一次陈为”,下款题“贡生杜瑞槐立同治癸亥年孟夏月谷旦”,楷书阴刻,字径0.06米。杜瑞槐(1802—1869年),字振槐,温溪镇温溪村人,同治癸亥年贡生。
  贵岙乡
  117-C77
  小双坑三港庙【贵岙乡小双坑村村口·清代】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坐南朝北。面宽三间12.3米,进深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檐间施两枝轩卷篷,明间抬梁式,上施天花藻井。
  吴坑乡
  118-B10
  蔡洪叙墓【吴坑乡塘坑村·明代】建于明成化丁酉年(1477年),墓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坐西朝东。墓造石砌圈椅式建筑,前置三级平台墓坛,前平坛左侧置青石筑墓志亭。亭高2.25米,宽1.95米,亭内立“明故旌异义士蔡府君墓志铭”一通。志文记述蔡洪叙家庭情况及带领村民开渠引水灌溉等生平事迹。
  B10-1
  明故旌异义士蔡府君墓志铭【吴坑乡塘坑村·明代】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75米。碑体左下角剥落,额文十二字小篆直书,四行,字径0.06米;文为楷书,二十四行,凡行四十三字不等,字径0.015米。(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119-C78
  众乐桥【吴坑乡下垟村·1928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民国17年(1928年),跨落在下垟村章氏宗祠前的溪坑上,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拱桥,两坡设踏跺。桥长33.5米,宽3.4米,拱高9米,跨12.6米,拱券为纵联砌法。山花墩刻“众乐桥”三字,楷书阴刻。
  众乐桥是该村亮丽的风景线和休闲场所。
  120-C79 蔡宅【吴坑乡塘坑村·清代】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总体布局有门台、主楼、厢房、后耳房,建筑面积约849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门台为砖砌结构,系典型的清代民居门台建筑,重檐叠砌,翼角起翘。主楼面宽九间
  32.45米,进深12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后第二、三柱为三步梁,用七柱,前檐间施两枝轩卷篷,圆柱方础,双坡凸式顶,两山面作风火墙,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三间9.15米,进深8.45米,十架檩双步梁,用六柱,檐间施两枝轩卷篷,圆柱方础,重檐双坡顶,正脊两端饰吻兽,两山面作风火墙,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左厢后檐临田设门台。后耳房面宽一间3.25米,现已改建,梁架不规。门台前置一对旗杆石,刻“咸丰拾年立”五字,楷书阴刻。
  121-C80 章宅【吴坑乡东溪村东三路33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古宅系章幼喜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朝西。建筑布局为三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703平方米。一进面宽九间,通面宽32.7米,进深11.8米,十四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后三至六檩三步梁,用七柱,前檐与两厢贯通,厢廊天花为两枝杆卷篷作法,屋面为凸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两厢房各面宽三间7.3米,进深8.75米,十一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后二至五檩三步梁、一至二檩单步梁,用六柱,二层楼,屋面为重檐双坡顶。明间悬挂“周甲齐眉”匾一块。
  C80-1 “周甲齐眉”匾【章宅中·清代】匾高0.8米,宽2.13米。“周甲齐眉”四字行书阴刻。上款:“钦授登士郎悦轩二兄即德配敕封孺人王孺人六秩荣寿”两行二十三字,下款:“光绪七年辛巳孟冬愚弟孙衣言书”两行十四字,楷书,阴刻。孙衣言(1814—1894年),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叟,瑞安陶山潘埭砚下村人。晚清著名学者。道光三十年进士,居翰林八年,升侍讲,咸丰八年为安庆知府,同治十一年授安徽按察使,光绪元年补湖北布政使,后任江宁布政使,光绪五年以太仆寺卿内召。人称“孙太仆”。据传,光绪年间,孙衣言避难于吴坑东溪,得村人章幼喜、号悦轩的相助,留居十月余。事息后,孙衣言返京。光绪七年(1881年),章幼喜授登士郎即王儒人六十寿辰时,孙衣言特赠“周甲齐眉”匾一块。
  122-C81 西章园【吴坑乡章山村107号至111号·清代】建于清代。总体布局由中轴线依次分布荷花池、门台、两侧厢房、主楼,系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3556平方米,坐北朝南。荷花池呈圆弧形,植有荷花。门台面宽3.8米,进深三柱2.5米,两山柱嵌入砖墙,后檐间山墙辟扇形通道,檐间及山墙内侧均雕刻花草等图案,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楼面宽九间34.8米,进深12.3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第二至五檩三步梁,后檐为单步梁,用七柱,柱为方形抹角木质,檐柱础为鼓形下内束,山柱础为方形,前檐廊施两枝轩卷篷,后檐廊施一枝轩卷篷,凸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三间9.65米,进深9.1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第二至五檩三步梁,后檐单步梁,用六柱,柱为方形抹角柱,檐柱础为鼓形下内束,内、山柱为方形。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山面风火墙。西章园存有“柏操凝祥”匾一方。
  C81-1“
  柏操凝祥”匾【西章园内·清代】木质匾。长2.4米,宽0.82米,厚0.08米。题“柏操凝祥”四字,字径0.35米,字距0.08米,行楷线刻。上款题“特授温州府永嘉县儒学正堂王加三级纪录五次孙□□为”,下款题“寿母金孺人七旬立道光二十四年六月谷旦”,楷体阴刻。
  123-C82
  山背坦蔡宅【吴坑乡塘坑村山背坦(土名)·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414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前为门台,宽3.55米,为砖砌结构。一进面宽七间28.9米,进深10.8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两层楼,前檐施两枝轩卷篷,凸式歇山顶。二进面宽三间9.15米,进深6.6米,十架檩,双步梁,带后三步梁,用五柱,檐间施两枝轩卷篷,前重檐,后单檐。两厢房各面宽三间9.15米,进深6.6米,十架檩,双步梁,带后三步梁,用五柱,两层楼,前重檐,后单檐。
  124-C83
  蔡氏宗祠【吴坑乡塘坑村·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635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五间16.95米,进深6.25米,八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五柱,凸式硬山顶。第一进处置戏台,朝西,4.35米见方,台高1.1米,设天花藻井,着彩绘,歇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6.95米,进深9.7米,十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六柱。前檐施两枝轩卷篷,明栿作法,凸式硬山顶。厢房各面宽三间9.4米,进深3.1米,五架檩,双步梁,硬山顶。
  125-C84
  石拱桥【吴坑乡东溪村东溪坑上】始建年代不详。跨落在东溪坑上,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0米,高5.2米,宽1.9米,跨8.5米,鹅卵石堆砌。建筑工艺简陋。
  126-D14
  故贵贰拾五府君碑【吴坑乡上陈村陈氏宗祠门口右侧·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系青石镌刻,配碑座。碑高1.2米,宽0.62米,厚0.13米,碑额呈半圆形,碑体四边刻草云纹,碑座面刻如意纹。碑额刻“故贵贰拾五府君碑记”九字,篆书阴刻,自右至左三行,凡行三字;碑首刻“明故兰室府君陈公永思堂记”十二字,楷书阴刻;碑文至右而左,十九行,凡行三十一字,正楷直书,字径0.02米,碑文记述陈公置田建私塾办学事迹。(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小舟山乡
  127-C85
  永明堂【小舟山乡郑山村东岸上祠堂·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建筑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五间14.6米,进深8.3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上施天花藻井作法,硬山顶。
  128-D15
  圣旨碑【小舟山乡郑山村郑氏宗祠内·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刻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碑为青石质,高1.8米,宽0.85米。圆额,额书刻“圣旨”二字,边刻双龙图案,碑四周刻云草纹。碑文自右至左二十二行,凡行四十字,字径0.03米,楷书阴刻。碑文记述郑山村村民郑永输向朝廷捐献一百石粟米,受朝廷嘉奖一事,并反映了明时朝廷对嘉奖等级之规。(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山口镇
  129-A9 烽火台遗址【山口镇秋炉坑村东北200米山巅·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约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百姓俗称“烟墩”。烽火台以鹅卵石砌筑,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高约3米,顶部呈凹面,用于置柴纵火报警。秋炉坑村烽火台是一处古代报警建筑设施。
  130-C86 山口林宅【山口镇〓头南路7号·清代·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1777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第一进面宽42.2米,进深9.7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重檐双坡顶,施勾头滴水,山墙作马头墙。第二进主宅九开间,通面宽35米,进深12米,十二架檩,双步梁,带前檐双步梁,后单步梁,重檐双坡顶。前两侧厢房五开间,通面宽14.4米,通深10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重檐双坡顶。两侧各设天井、照壁,天井用长方形条石板墁地。二进后两侧各附厢房两间,中处为后天井、照壁。林宅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其梁、栋、门、窗雕刻工艺非凡。第一进门楼柱顶处用青田石雕装饰的“五福临门”雕件,颇有影响。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四合院民宅建筑。
  131-C87 塝羊路亭【山口镇大安村塝垟·清代】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筑占地面积约59平方米,南北走向。面宽10.64米,进深5.51米,五架檩,单步梁,用四柱,两边置靠栏,歇山顶。
  132-C88 陈宅【山口镇雅陈村同朝底(土名)·清代】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坐东朝西。主楼面宽九间27.05米,进深9.95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檐廊间施两枝轩卷篷,重檐双坡顶。厢房面宽各为一间2.45米,进深5.6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主楼檐间额枋悬挂“贻谋堂”匾,明间额枋悬挂“兰陕养志”匾。
  C8-1 “贻谋堂”匾【陈宅内·清代】长1.63米,高0.7米。匾书“贻谋堂”三字,字径0.4米,隶书阳刻,无落款。
  C88-2 “兰陕养志”匾【陈宅内·清代】长1.73米,高0.75米。“兰陕养志”四字,行书阳刻,字径0.3米;上款刻“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知青田县事陈庆禧为”两行二十字,下款刻“教职陈绍虞立光绪五年三月谷旦”两行十四字,行书阴刻。
  133-C89 大安金村路亭【山口镇大安金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建筑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村路由东至西贯穿路亭,路亭面宽两间8米,进深5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四周设靠栏,硬山顶。1985年、1993年和2001年三次重修。
  134-C90 陈氏宗祠【山口镇大安金村·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两进无厢,建筑占地面积约385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台面宽三间6.4米,进深2.9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明间辟大门,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两侧砌砖墙连接主祠。二进面宽七间14.2米,进深11.79米,十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六柱,方形抹角木柱,柱础为方形,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35-C91
  陈辰月百岁坊【山口镇大安金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约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陈辰月生平不详。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间三楼结构,面宽4.6米,两山面置三柱2.4米,前后加柱撑顶,内柱前后置升斗出挑承托撩檐枋,明间前后两面分置“圣旨”、“百岁坊”、“升平人瑞”匾。屋顶为凸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
  136-C92
  大安庙【山口镇大安村村头·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建筑占地面积约82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两间8.9米,进深7.3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用六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仁庄镇
  137-C93
  徐宅【仁庄镇小令村北路64号·清代】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总体布局有宅楼,前后附厢房,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九间26.55米,进深9.55米,十一架檩,双步梁,用六柱,两层宅楼,重檐歇山顶,施勾头滴水。前厢房面宽三间8.4米,进深五柱6.75米,八架檩,前为重檐,后为单檐硬山顶。后厢房面宽一间2.2米,进深五柱6.75米,八架檩,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主宅明间额枋悬挂一块“风范英爽”匾,门前置旗杆石一对。
  C93-1
  “风范英爽”匾【徐宅内·清代】匾长1.70米,宽0.65米。题“风范英爽”四字,行楷阳文;上款题“特授浙江处州府青田县知县加五级纪录十二次董承熙为”,下款题“道光十三年岁次癸巳孟夏月谷旦庠生徐步灿立”。《徐氏宗谱》载:“徐步灿人潇洒,襟怀端泰雅度,不逞才华,名教束身,排忧解难,秉公执法,令人仰慕。”
  138-C94
  陈氏节孝坊【仁庄镇八源村·192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民国18年(1929年)建,花岗岩建筑,两柱一间,冲天柱前后附抱鼓石,施台基,柱刻“丹桂乘风香愈远,青松经雪节尤坚”颂词,额枋刻“国学生历振孚妻陈氏节孝坊”,花板刻“节励松筠”,均行书。国学生历振孚妻陈氏,四十岁丧偶,一生守寡,抚养三子成材,子筑牌坊纪念。
  139-C95
  王氏贞节坊【仁庄镇仁庄村路旁·清代】始建年代不详。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通面宽3.9米,两侧施须弥座台基,内柱高4.15米,山柱高3.8米,两山前后各加柱撑顶,内柱作升斗出挑承托撩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王氏(1785—1836年)适浙江青田县仁庄村伍汝直。年轻亡夫,抚养三子成人,卒后敕建贞节牌坊。
  140-C96 留氏宗祠【仁庄镇冯垟村·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1934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坐西朝东。门台面宽一间3.4米,两山柱前后加柱撑顶,花板悬挂“留氏大宗”匾,悬山顶。主祠面宽五间16.4米,进深9.65米,九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彻上露明造,歇山顶,正脊施吻兽。厢房面宽三间7.5米,进深4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
  141-C97 三溪庙【仁庄镇仁庄村望川路38号·1931年】据传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7年),民国20年(1931年)重修。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依次分布为门台、一进、二进、厢房及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门台为砖石结构,正脊施双狮戏球,上额绘图案。一进面宽七间18.5米,进深4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穿斗式,上施天花明栿作法,圆柱鼓形石础,硬山顶,正脊施龙吻和戏曲人物。二进“陈三宫”面宽五间18.5米,进深8.75米,十一架檩,双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上施天花藻井明栿作法,金柱缠盘蟠龙,柱础刻饰十二生肖及花纹图案,悬山顶,正脊两端饰龙吻,垂脊上塑戏曲人物。厢房面宽三间8.85米,进深三柱4.2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一进明间额枋悬挂“福神”匾一块,落款为“清道光乙未年”,即公元1835年。1996年重修。
  142-C98 三溪口宫【仁庄镇下林村村头·清代】建于清代,民国8年(1919年)、2000年两次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28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13.1米,进深7.3米,七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檐间上施卷篷,月梁、雀替雕刻精致,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43-D16知稼亭记碑【仁庄镇小令村徐氏宗祠内·清代】碑青石刻制。碑高1.35米,宽0.89米。碑额刻“知稼亭记”四字,隶书阴刻,字径0.12米;碑文自右至左二十行,凡行四十三字,楷书阴刻,字径0.02米。碑体左下方残缺,碑文腐蚀不清。
  144-E8 仁庄红军标语【仁庄镇仁庄村·1935年】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某部途经山口、仁庄一带,在仁庄村伍锡昆家墙壁上墨笔横书标语一条,内容为“白军士兵要求官长发清欠饷!红军宣”,字径0.2米,宽0.3米。
  汤垟乡
  145-C99
  清虚寺【汤垟乡天门庙村·清代】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93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一进面宽五间15米,进深5.7米,七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置佛龛,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二进面宽五间15米,进深5.7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佛龛供塑“释迦牟尼”、“观音”、“白衣丞相”佛像,左次间供奉“山皇大帝”,两边奉塑“十八罗汉”佛像。厢房各面宽三间6.8米,进深3.4米,用三柱,五架檩,穿斗式,双坡顶。20世纪70年代重修。
  146-C100
  四洲亭【汤乡小佐村上山降山·清代】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筑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面宽一间3.25米,进深3.45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设佛龛,三面砌墙,左右两山墙设拱门出入,硬山顶。1996年重修。
  方山乡
  147-C101
  吴氏宗祠·家庙【方山乡龙现村·明代·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末时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修建。建筑布局为三进两厢一戏台,建筑占地面积约387平方米,坐东朝西。第一进面宽五间12.3米,进深6.5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前檐一至四檩单步梁,用五柱。方柱木质础,明间置戏台,屋顶为凸式歇山顶。第二进面宽12.3米,进深8.25米,八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双坡悬山顶。厢房面宽两间6.3米,进深2米。三进台基高于二进,六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单步梁,明间置祖位神双坡悬山顶。宗祠北侧贴建“吴乾奎家庙”,建于1930年,1998年重修。面宽五间13.6米,通进深7.6米,明间、次间施藻井,梁枋雕刻精湛,二龛,,进台基高于一进,单体纯以花岗岩构筑古建筑式样,明间壁龛置吴乾奎牌位。该建筑形式为浙江全省罕见,独一无二。
  148-C102
  悟性寺【方山乡松树下村和尚山麓(土名)·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旧县志载:“悟性寺,县东三十五里,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建。”屡圮屡建。20世纪90年代修建后,现存门台、三进大雄宝殿,建筑占地面积约1042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面宽一间2.8米,进深2.3米,五架檩,用三柱,额枋悬挂“悟性禅林”匾一方,上款书“光绪七年四月谷旦”,下款书“僧正有立”。三进大雄宝殿面宽三间11.4米,进深10.5米,十三架檩,双步梁,用七柱,方柱抹角、方石础,三面佛龛塑佛像,悬山顶,正脊两侧施龙吻,中间饰三牌楼佛龛。寺内保存铁钟一口。
  C102-1 悟性寺铁钟【悟性寺内·元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铁质,钟高1.1米,最大口径0.8米,唇壁厚0.05米,重约200公斤,铸造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
  149-C103 太阴宫【方山乡松树下村·1915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4年(1915年),建筑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朝南。一进门楼面宽五间16.05米,进深2.9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三柱,檐廊施两枝轩卷篷,双坡顶。明间置戏台,朝北,上施天花,彩绘八仙故事,歇山顶,改铺琉璃瓦。二进面宽五间16.05米,进深六柱8.7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两厢房各面宽三间,硬山顶。太阴宫的主要宗教文化是祭祀“陈十四”,是宗教开放场所。
  150-F1 吴乾奎旧居【方山乡龙现村十字桥东北向50米·1930年·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吴乾奎(1873—1937年),方山乡龙现村人。1930年回国后建,总体布局有照壁、门台、主楼、厢房,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737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照壁砖砌,塑“福”字。门台砖砌,顶塑“地球”,额书饰“延陵旧家”四字,门两壁饰楹联及椭圆形花壁,花壁顶部设花旗。门墙两侧做栏栅冲天铁窗、单扇门。主楼三层五间,通面宽14.65米,进深10.55米,十一架檩,双步梁,用七柱,硬山顶。明间悬挂“海外观光”、“惟善为宝”匾。两侧厢房与主楼分隔,面宽六间21.35米,进深7.95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两层楼,重檐硬山顶。
  F1-1 “海外观光”匾【方山乡龙现村吴乾奎旧居内·清代】匾高0.67米,宽1.58米,“海外观光”四字行书阴刻。吴乾奎于清光绪间携带茶叶赴欧洲经商,1905年参加比利时赛会,获银奖;1906年经中国驻比利时商务大臣二品顶戴监督杨小景介绍到罗马赛会,又获三等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小景为吴乾奎题“海外观光”匾勉之。该匾对研究青田县华侨史具有佐证作用。
  F1-2 “惟善为宝”匾【方山乡龙现村吴乾奎旧居内·1929年】匾高0.67米,宽1.58米,“惟善为宝”四字,行书阴刻。吴乾奎于清光绪晚期赴欧洲经商,不忘家乡建设,民国时期捐丽温公路建设资金八千块银元。民国18年(1929年),青田县县长郑迈题“惟善为宝”四字,立匾志之。该匾是体现青田县侨胞爱国之心的实物。
  北山镇
  151-A10 修筑北山坑〓纪念碑【北山镇北山村坑〓路·193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初,北山村屡遭洪灾,民房田地时毁。杜伟(1891—1969年),字时霞,北山村人。曾任绍兴、嘉兴、丽水行政督察专员,军团总司令部中将主任、浙江省民政厅长等要职。于民国27年(1938年)率乡民修建两条1366米长的防洪水〓,立碑纪念。纪念碑为青石镌刻,锥体正方形,碑高2.18米,宽0.4米。碑体正面阴刻“修筑北山坑〓纪念碑”九字,另三面刻记文,镌文毁于“文革”时期。碑体下段载刻0.39×0.48米见方的修筑水〓平面、纵剖面、标准断面图。这例图刻是极为珍贵的水利防洪历史资料。2005年迁建在北山第二坪村。
  152-B11
  吴光俊墓【北山镇北山村北山大街171号住宅旁·宋代】墓地面积约295平方米,现改为混凝土结构。吴光俊系唐代吴畦(840—923年)(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第八世孙,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迁居北山,是北山吴氏延陵郡第一世祖。
  153-C104
  吴氏宗祠【北山镇北山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系唐代名臣吴畦(840—923年)(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第十二世孙承议郎吴由礼、隆礼两兄弟合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建。原有三进,现存有二、三进和厢房。二进面宽七间23.1米,进深七柱14.7米,十三架檩,分心双步梁,中柱不落地,明间施藻井,双坡顶。三进面宽七间23.1米,进深12.3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重檐歇山顶。天井有水池,两侧厢房各面宽两间。系北山村吴氏宗族文化建筑设施。2005年迁建在北山第二坪村。
  154-C105
  道存桥【北山镇妙后村·清代】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民国年间重修。跨落妙后村口溪坑上,南北走向。系单孔石拱桥,上覆三间廊屋,面宽9.25米,进深4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桥楼一侧明间置座凳靠栏,另侧明间置座凳靠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此桥原为妙后、泉山至白岩的交通要道。《杨氏宗谱》载:“妙后桥楼始建于‘乾隆甲午岁’,原名‘厚川灵桥’,当时为村十大景观之一。”双溪叶绅题诗赞桥:“以上筑灵桥,迤逦浣溪路。飞檐显神威,横槛留客步。夏福荐馨香,秋稼烁云露。坐后沐鹤清,行吟流泉趣。休哉经始功,展矣垂俊裕。临风衣袂轻,漫题司马句。”
  155-C106
  徐容丛旧居【北山镇白岩村红光巷7号·1915年】建于民国4年(1915年),建筑占地面积约342平方米,坐东朝西。总体布局为一进,两侧前后附耳房一间,通面宽五间,进深五柱,十一架檩,重檐双坡顶,厢房进深三柱,五架檩,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徐容丛(1885—1950年),字壮冬,号铁遗,浙江青田北山人。1903年考入浙江武备学堂,受革命党人影响,思想激进。1911年9月14日夜,时任陆军步队第八十一标二营三连连长的徐容丛,在杭州笕桥参加起义,投身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与张星白等革命党人一起参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战役。民国13年(1924年),在杭州梅东高桥第一军参谋处任职,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回故乡务农,徐容丛能文能武,著《铁遗梦草》七卷,作诗七百四十一首。
  156-C107 张星白旧居【北山镇张口村石板埠21号·1918年】建于民国7年(1918年)。建筑占地面积约147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九间,通面宽32米,进深14.2米,十五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用七柱,两层楼阁式,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东侧、后西侧于20世纪60年代增建厢房。张星白(1873—1940年),字兆辰,号乐天。1900年入江南陆师学堂,后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他率领敢死队攻克南京天堡城,为光复南京立下战功,孙中山临时政府授予他“四等文虎勋章”。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参议、东路讨贼军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等要职,官至中将加上将军衔。后还乡行医。民国29年(1940年)8月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营葬泉山。
  157-C108 杨氏宗祠【北山镇陈村垟村·1920年】建于民国9年(1920年)。总体布局有主祠及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坐西朝东。主祠面宽五间17.2米,进深12.4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为抬梁式,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一间2.4米,进深3.3米,五架,分心双步梁,用二柱,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58-C109 杨氏宗祠【北山镇妙后村南横头山麓·1922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明洪武辛未年(1391年),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清康熙壬申年(1692年)、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民国11年(1922年)重建。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一戏台,坐东北朝西南,建筑占地面积约565平方米。一进面宽五间17.7米,进深五柱7.6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靠一进处置戏台,天花藻井作法,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垂脊施吻兽,月梁、枋额、雀替等雕刻精致,形态逼真。二进面宽五间17.7米,进深8.6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二进带后单间耳房,并用照壁连接南北厢房,厢房各面宽四间9.9米,进深3.35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二柱,悬山顶。一进门额悬挂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杨氏宗祠”匾一方。
  159-C110
  白衣丞相殿【北山镇妙后村水口玉溪北岸·192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民国18年(1929年),由国民党师长杜志远等十三人为首筹资建造。总体布局为三进两厢,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约692平方米。一进面宽五间16.7米,进深4米,五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三柱,明间为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次稍间为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宽五间16.7米,进深7.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并置佛龛,饰天花八角藻井,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厢房面宽四间9.8米,进深2.7米。三进面宽五间16.7米,进深8.0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上饰天花八角藻井,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厢房面宽三间7.2米,进深二柱2.7米。殿内保存民国28年由中央航空学校国防教官杨云赠送的“土德恒丰”匾一方。白衣丞相殿建筑气势宏伟,木构件雕饰精致,整体保存完整,是一所奉祀唐朝丞相李泌(722—789年)的场所。
  160-C111
  龙岩寺【北山镇陈村垟村·清代】建于清乾隆年(1736—1795年),1982年重修。
  建筑占地面积约74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面宽七间16.7米,进深4米,五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三柱,明间次间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
  161-C112
  张氏宗祠【北山镇张口村·1914年】始建年代不详,民国3年(1914年)重建。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545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一进于1990年被拆后建造张口小学校舍,原貌已圮。二进面宽五间17.45米,进深8.95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10.9米,进深二柱3.45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靠一进处置戏台,面宽4.35米,进深4.4米,台高1.3米,上饰天花藻井,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62-C113
  夫人殿【北山镇白岩村·1918年】始建年代不,民国7年(1918年)重建,戏台于1989年重建。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47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5.7米,进深4.5米,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三柱,明间为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殿面宽五间15.7米,进深10.25米,十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山单步梁,用六柱,明间为抬梁式,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五间12.1米,进深二柱2.5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南厢房辟门作通道出入。天井置戏台,面宽7.5米,进深6米,台高1.3米。
  163-C114 刘氏宗祠【北山镇张口村·1930年】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9年(1930年)重建。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357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已改建为砖混结构。二进面宽五间15.1米,进深8.2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厢房已改建为砖混结构,原貌已圮。
  164-C115 北山廊桥【北山镇北山村·1939年】建于宋代,宋时称“石梁桥”。屡建屡毁,1939年重建。跨落在东西流向的桥楼坑上,南北走向,系伸臂式廊屋桥,通长13.6米,宽3米,桥高2米,七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廊单步梁,用四柱,桥楼两边设座凳,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66年重修。
  165-C16 坑底庙【北山镇坑底村·民国】建于民国初期。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363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一进面宽五间13.5米,进深二柱5.4米,七架檩,屋顶前为重檐悬山顶,后为单檐悬山顶,明间置戏台,面宽4.1米,进深4.7米,戏台于“文革”期间被拆除。二进面宽四间13.5米,进深8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11.75米,进深二柱2.3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66-C17 保宁寺【北山镇叶段村长江垟·1982年】据传始建于唐大顺年间(890—891年),屡建屡毁,1961年被火烧毁,原貌已圮。1982年重建。传说宋时,保宁寺有一僧人武艺高强,但作恶多端,后被叶段村叶氏祖先除灭。寺内现存石水缸一口。
  167-D17 永济桥碑【北山镇陈村垟村杨立宪家中·清代】刻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碑为青石质,高1.85米,宽0.75米,承德郎杜衡撰书。额题“永济桥碑”四字,行书阴刻;碑文二十三字,凡行五十字不等,主要记述建造永济桥事由、规模尺寸及捐银者姓名。(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168-E9 张星白墓【北山镇泉山村·1940年】张星白(1873—1940年),字兆辰,号乐天。1900年入江南陆师学堂,后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他率领敢死队攻克南京天堡城,为光复南京立下战功,孙中山临时政府授予他“四等文虎勋章”。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参议、东路讨贼军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等要职,官至中将加上将军衔。后还乡行医。民国29年(1940年)8月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营葬泉山。坟造双圈八字式,花岗岩构筑,墓地面积约80平方米。陆军少将浙江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杜伟撰墓志,叶楚伧书“张公墓”三字。
  169-G4 梵兴寺【北山镇白岩村西岸·唐代】建于唐大顺年间(890—891年),屡建屡圮。寺内有铜钟、铁钟各一口,“空王”匾一块,铜钟在“文革”时期被毁,铁钟现存放在北山镇旗山仁寿观内,“空王”匾存放在北山镇白岩村上寺垟新寺中。
  G4-1 梵兴寺铁钟【北山镇旗山仁寿观内】铁钟高1.3米,口径0.87米,唇壁厚0.11米,重约400公斤,铭文蚀化不清,铸造年代不详。现尚可识“南无阿弥陀佛”、“西岩山梵兴寺”等字,钟壁有一道0.8米长裂缝。
  G4-2 “空王“匾【北山镇白岩村上寺垟新寺内·明代】长2米,高0.8米。“空王”二字黑底金字为线刻,字径0.3米。上款题“万历丙戌年秋月”,即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下款题“刘世廷题”。
  岭根乡
  170-C118
  半岭亭【岭根乡半岭亭底村·清代】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筑占地面积约79.12平方米,岭根至南田的山路经过凉亭。通深七间17.2米,宽4.6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三柱,前檐设座凳靠栏,后檐搭石墙,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71-C119
  吾显殿【岭根乡岭根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筑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坐南朝北。面宽三间7.6米,进深7.6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上施天花藻井,歇山顶。
  172-C120
  刘氏宗祠【岭根乡小吾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总体布局为门台、主祠,建筑占地面积约255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门台为砖砌牌楼结构,门宽1.5米,高2.4米,两门柱分别刻“秋霜春露思先泽”、“雳蔚云燕启后人”楹联,行书阴刻,字径0.12米。主祠面宽五间14.5米,进深9.2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六柱,檐间穿枋、雀替雕刻戏曲人物故事及花鸟图案,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歇山顶。
  173-C121
  怀仁桥【岭根乡林坑村·1962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林坑溪原有简易木桥,民国元年(1912年)毁于洪水。1962年,青田县政协委员刘子安率群众募捐建成一座单拱伸臂式廊屋桥,南北走向,名“怀仁桥”。桥长35.6米,宽4.4米,桥面高11米,拱跨25.8米。上覆廊屋九间,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两侧设座凳,该桥是劳动人民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实物佐证。
  巨浦乡
  174-C122
  林氏宗祠【巨浦乡西坑村外吴·清代】由林氏裔孙林一凤等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捐资兴建。总体布局依次为照壁、门台、祠院、祠堂、后天井,建筑占地面积约383平方米,坐西朝东。照壁为砖砌结构。门台于1998年改建为砖混结构。主祠堂面宽五间13.9米,进深10.4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圆柱,鼓墩形石础,内设神龛,泥土墁地,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75-C123
  陈宅【巨浦乡巨浦村后山麓·1914年】建于民国3年(1914年)。总体布局有门台、主楼、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系砖石结构,门额题“晓庐”二字,行楷。门台墙连接厢房墙。主楼面宽九间23.5米,进深12.9米,十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第三至六檩为三步梁,第六至八檩为双步梁,用七柱,方形抹角木柱。回廊檐柱为圆形木柱,鼓墩形石础,两层楼阁,重檐硬山顶。厢房面宽两间5.9米,进深5.6米,八架檩,三步梁,带前檐单步梁,两层楼阁,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主楼明间悬挂“模我彝伦”匾一块。
  C123-1 “模我彝伦”匾【巨浦乡巨浦村陈氏民宅内·1916年】民国5年(1916年),青田县知事张鹏题赠“模我彝伦”匾。匾长2米,宽0.6米。“模我彝伦”四字,行楷阴刻。
  176-C124 赵老爷殿【巨浦乡巨浦村·1917年】建于民国6年(1917年)1919年增建戏台。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一戏台,建,筑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4.9米,明间置戏台,戏台朝北,面宽4.5米,进深4.5米,八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第三至四檩为单步梁、第一至三檩为双步梁,用四柱,上施藻井,歇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4.8米,进深7.1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7.3米,进深二柱2.6米,五架檩,悬山顶。
  177-C125 林宅【巨浦乡西坑村外吴17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有山门、仪门、正厅、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557平方米,坐西朝东。山门位于林宅中轴线东端北侧,三牌楼砖石结构,门额书“山高水长”四字,面临照壁,入山门左行至仪门。仪门三开间,左右各附一间厢房,面宽13.6米,进深3.2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前后檐外置吊柱,月梁及穿枋上方雕刻花鸟等图案,硬山顶。正厅面宽九间29.8米,进深12.6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七柱,月梁、牛腿木雕精美,重檐硬山顶。厢房面宽四间10.7米,进深8.1米,八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六柱,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
  万阜乡
  178-A11 水口岙瓷窑址【万阜乡新庄村北1.5公里白库竹水口岙山·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窑床东西走向,长约35米,堆积面积约200平方米。采集器物有碗、碟,窑具有匣钵、垫饼等,器物胎质坚硬,釉色偏黄,胎釉结合牢固,部分标本釉面开细密纹片,以内刻云气纹、外画折扇纹为多。
  179-A12 黄泥降瓷窑址【万阜乡新庄村北1.5公里白库竹黄泥降山·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窑床东西走向,长约30米,堆积面积约100平方米。器物有壶、罐、碗、碟等,质坚硬,釉色青黄,内刻云气纹,外画折扇纹。窑具有托底匣钵和垫饼。
  180-C126 朱氏宗祠【万阜乡新庄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440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五间15.6米,进深3.5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前为单步梁,后为双步梁,中柱不着地,用三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靠一进处置戏台,朝南,宽4.2米,台高1.35米。上饰天花明栿作法,彩绘人物、花鸟、历史典故等图案,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垂脊施走兽。二进主殿面宽五间15.6米,进深8.7米,十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第三至四檩为单步梁,前后檐为双步梁,用六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11.4米,进深二柱2.85米,五架,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81-C127
  华氏宗祠【万阜乡蒲州村上村村口·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957年增建戏台。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417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一进面宽五间16.15米,进深三柱4.1米,五架檩。明间置戏台,于1957年增建,屋面为凸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五间16.15米,进深9.1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第一至第三檩为单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7.95米,进深二柱2.9米,五架檩,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明间额枋悬挂“洪祚载辉”匾一块,门前置一对旗杆石。
  C127-1
  “洪祚载辉”匾【华氏宗祠内·清代】匾长2.1米,高0.85米。题“洪祚载辉”四字,行书阴刻,字径0.36米;上款题刻“丽水郑景翘赠”七字,下款题刻“光绪己亥夏仲谷旦”八字,行书阴刻,字径约0.06米。
  182-C128
  叙伦堂【万阜乡岭头村公路旁·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05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五间14.2米,进深5.8米,七架檩,双步梁,前重檐,后单檐,硬山顶。一进明间置戏台,朝北,台宽4.4米,深4.4米,台高1.3米。二进面宽五间14米,进深7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为抬梁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7.2米,进深二柱2.3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83-C129
  夏氏宗祠【万阜乡万阜村·1920年】建于民国9年(1920年),1984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建筑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五间15.25米,进深8.2米,十架檩,前第一至第四檩为三步梁,第四至第六檩为双步梁,后为四步梁,用四柱,明间抬梁式并置戏台,戏台面宽5.35米,进深5.6米,台高1.3米,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五间15.25米,进深8.3米,十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六柱,明间为抬梁式并置佛龛,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7.4米,进深二柱2.6米,五架檩,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84-C130
  新庄村夏氏宗祠【万阜乡新庄村水口·1926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总体布局有一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281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五间17.7米,进深9.9米,十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第一至第四檩为单步梁,用七柱,明间抬梁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附前单间耳房,宽3.1米,进深二柱3.4米,五架檩,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85-C131 三港庙【万阜乡万阜村·清代】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1982年重修。总体布局为门台、主殿,建筑占地面积约437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门台宽3米,高2米,门额刻“三港庙”三字。主殿面宽五间16.3米,进深9.6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重檐歇山顶。门台左侧墙体上置有一通“渡西桥”碑,宽0.6米,高0.8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立,碑文残损。
  186-C132 蒲州路亭【万阜乡蒲州村上垟村村口·清代】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41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一间6.55米,进深5.65米,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亭内置佛龛,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187-C133 土地庙【万阜乡新庄村庙下垄·1917年】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民国6年(1917年)。建筑占地面积约76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7.2米,进深3.6米,五架,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二柱,明间为抬梁式,圆柱,鼓墩形石础,四边设山墙,由侧门出入,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
  188-E10 夏超旧居【万阜乡新庄村·1924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夏超(1882—1926年),字定侯,乳名守珍,万阜新庄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杭州武备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光复会。同年八月,被推为同盟会浙江支部会长。民国元年(1912年)8月起,历任警察督练公所主办、杭州警察局局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兼省警务处处长。民国13年(1924年),托家人在万阜新庄建住宅一座。民国15年秋,国民革命军北伐,浙江掀起自治运动。10月上旬,广东革命政府任命夏超为第十八军军长。16日,夏超就任军长,兼理浙江民政,加强嘉兴、嘉善一带布防。20日清晨,孙传芳部攻抵嘉善,进逼嘉兴,夏超上阵督战,相持半日,败退杭州,被宋梅村部俘获,秘密杀害,终年四十七岁。旧居建于民国13年(1924年),坐西朝东,原占地面积约6144平方米。筑有具防御功能的外瓮墙,现残存200余米瓮墙遗址。旧居位于瓮墙内,建筑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中轴线有门楼、厢房、主楼、耳房、内围墙、外瓮墙,系四合院式建筑,门楼前东侧围墙辟石拱门,用青石条块纵砌,至踏跺向东入门楼,一进门楼面宽九间,两侧尽间各向东增建一间耳房,通面宽28.6米,进深6.15米。门楼五间宽13.7米,进深3.1米,五架檩,分心为单步梁,带后檐为双步梁,用三柱。门楼地面与天井平起,檐廊地面高于天井0.6米。柱为圆形,下覆鼓墩形石础,檐廊与厢房、二进贯通。檐廊月梁、穿枋、门窗均雕刻戏曲人物故事和花草等图案。屋顶为双坡顶,耳房为楼阁重檐庑殿顶。第二进主宅面宽28.45米,进深14.85米,十五架檩,中柱分心为三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用七柱。前檐廊天花一枝轩明栿作法,重檐歇山顶,两侧厢房各面宽五间15米,进深8.9米,九架檩,分心为三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用五柱,重檐双坡顶。后耳厢房各面宽一间2.8米,进深8.9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三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用五柱,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天井地面用0.3米×0.3米方形青石块斜错墁地,四周施水沟,檐阶台立面用青石板横砌。
  船寮镇
  189-A13
  胡岙遗址【船寮镇芝溪胡岙村330国道北山坡地·商周】2002年4月5日,调查金丽温高速公路青田芝溪段(K157+018.397)时,在海拔46.5米的胡岙“门前墩”采集到商、周时期“黑陶圈足豆”和“条纹着黑”陶片。它给我们提供了青铜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771年)文化遗存信息,展示了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息。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
  190-A14
  烽火墩遗址【船寮镇船寮村烟墩岗山巅·清代】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据当地群众传述,该墩为防“长毛反”(指太平天国农民军),传递讯息而建。民间有“十里烟墩五里亭”之说。古时,在瓯江两岸山巅以十里直视为线,选址筑烟墩。烟墩形式为正方形泥土夯筑,四周墩体用石块叠砌,下底宽6米,上底宽2.5米,顶部边缘用条石铺筑,墩顶部呈凹面,用于置柴纵火报警。
  191-B12
  蒋继周墓【船寮镇石头村福延寺西向100米·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原有坟庵、香亭等建筑,现地面建筑已毁,墓穴尚存,墓封土堆面积约3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蒋继周(1134—1194年),字世修,浙江青田人。南宋绍兴甲戌(1154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礼部尚书。晚年寓居严州(今建德一带),卒后赠“少师、光禄大夫、开国男,谥文恭”。著有《中丞奏书》、《台许》、《礼记大义》、《径筵讲仪》等。
  192-C134
  干氏宗祠【船寮镇王巷村·清代】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1928年、1937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434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一进面宽五间14.57米,进深3.38米,五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4.57米,进深7.12米,九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7.6米,进深2.46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二柱,双坡顶。
  193-C135
  颜氏宗祠【船寮镇舒庄周村·代】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1976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4.5米,进深8.75米,七架檩,双步梁,用四柱,歇山顶,明间置戏台,朝东,宽4.73米,进深4.5米,台高1.3米。二进面宽五间14.5米,进深8.55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后檐第一至第三檩为单步梁,明间抬梁式,歇山顶。厢房面宽二间4.8米,进深2.15米,三架檩,单步梁,用三柱,双坡顶。
  194-C136
  王巷殿【船寮镇王巷村村口·代】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1999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及后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484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7.72米,进深6.73米,七架檩,双步梁,明间置戏台,朝北,次间辟大门,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五间17.73米,进深6.7米,九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为抬梁式,歇山顶。后附单间耳房。厢房面宽三间9.59米,进深两柱3.4米,五架檩,硬山顶。
  195-C137
  慈菩祠【船寮镇洪府前村·清代】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981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两厢廊辟通道,建筑占地面积约561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20.05米,进深6.6米;1981年修建时,改建混凝土结构,并修建戏台,面宽6.8米,进深6.6米,悬山顶,原貌已圮。二进面宽五间20.05米,进深11.3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五间13.9米,进深3.65米,四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后檐为单步梁,用二柱,悬山顶。
  196-C138 平水王庙【船寮镇洪府前村·清代】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1923年、1967年和1998年重修。总体布局有一进戏台、二进、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329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一进戏台于1998年改建为砖混结构,现仅留牛腿、雀替等木雕构件。二进面宽三间12.25米,进深8.55米,八架檩,三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悬山顶,施勾头滴水,正脊施吻兽。厢房于1998年改建为砖混结构,原貌已圮。
  197-C139 善应堂【船寮镇上〓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1949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434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一进面宽五间16米,进深7.35米,八架檩,前为双步梁,后为三步梁,用四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戏台,朝西南,宽4.6米,深4.4米,戏台高1.4米。二进主殿面宽五间16米,进深7.3米,八架檩,双步梁,带前檐单步梁,后檐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10.4米,进深3米,四架檩,前为单步梁,后为双步梁,用二柱,屋顶为悬山顶。
  198-C140 徐氏节孝坊【船寮镇洪府前村路北·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花岗岩建筑,四柱三间三楼,通面宽5米,明间宽2.15米,内柱高3.5米,次柱高2.6米,坊柱前后附抱鼓石,筑台基。明间下额花板青石制,高0.42米,宽1.05米,书刻“节孝”,上额板刻“圣旨”;左次间花板高0.46米,宽0.58米,书刻“冰清”;右次间花板书刻“玉洁”;梁枋刻“为儒童陈凤悟妻徐氏立”十字。牌楼顶已缺。
  199-C141 方前路亭【船寮镇方前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1998年重修,东西走向。面宽三间7.1米,进深3.6米,五架檩,单步梁,用四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
  200-C142 上合庙【船寮镇上合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001年重修。总体布局为门台、主殿、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17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宽1.4米,双坡顶,门墙与两边厢房山墙相连。门台前置照壁。主殿面宽三间7.75米,进深4.9米,六架檩,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厢房面宽一间3.8米,进深二柱1.85米,三架檩,悬山顶。
  201-C143 廊屋桥【船寮镇石头村村口溪坑上·1917年】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917年重建。跨落在石头村村口溪坑上,南北走向。桥长7米,高2.5米,宽4.35米,桥面覆廊屋五间,五架檩,双步梁,用二柱。桥两端鹅卵石筑山墙,中间辟通道,桥两侧施座凳靠栏。脊梁书“中华民国六年正月三十日重建”。桥头南面立桥碑一方,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立碑,碑高1.1米,宽0.58米,碑文记载该桥始建时间和集资等概况。
  202-C144 白衣丞相庙【船寮镇芝溪村·1922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村学校。1998年,移建于芝溪村西330国道北山坡地,建筑占地面积116平方米,坐北朝南。主殿面宽11.3米,进深10.3米,七架檩,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重檐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殿内塑白衣丞相像,明间悬挂“贤相灵神”匾一块。
  C14-1
  “贤相灵神”匾【白衣相庙内·1939年】匾高0.77米,宽2.21米。“贤相灵神”四字,行书阴刻,上款刻“中华民国廿八年七月”一行九字,下款刻“神弟子诚公会众敬献”一行九字,楷字阴刻。民国28年(1939年),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时,为故乡邻地芝溪白衣丞相庙赠送“贤相灵神”匾,以表心愿。
  203-C145
  芝溪大桥【船寮镇芝溪村芝溪和瓯江交汇处·1923年】1923年造公路时建,跨落在芝溪村芝溪和瓯江交汇处,东西走向。又名“大地桥”。为三孔石质拱桥,建筑雄伟坚固,雕栏望柱精美。桥长43米,宽5.4米,桥高7.5米,桥两侧栏高0.45米,单拱跨度9.8米,原桥西北施“分水雁”。属330国道主道桥。
  204-C146
  南阳旧家【船寮镇仁川村平安路11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民国19年(1930年)增建宅前门台、花园。总体布局有北侧门台、门楼、主楼及后厢,建筑占地面积约1194平方米,坐东朝西。北门台面宽5.8米,门宽1.45米,顶做三角形。北门台至南16是前庭小花园。门楼朝西,门宽1.5米,为砖砌三牌楼,门额书“南阳旧家”四字。主楼面宽七间29米,进深11.45米,十三架檩,分心三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七柱,两稍间各置楼梯,两层楼重檐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厢房面宽两间4.85米,进深三柱4.65米,五架檩,双步梁,两层楼重檐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天井照壁书“寿”字,两侧绘诗词画,并筑鱼池。隔后照壁是后花园,面积约187平方米。
  205-C147
  观音佛堂【船寮镇洪庵村殿山麓·清代】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有修建,现存建筑系1999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12平方米,坐南朝北。面宽12.95米,进深7.5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明次间依山岩置佛龛,平面布柱不规则,三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06-C148
  清心堂【船寮镇康畈清代】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1922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98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7米,进深5.66米,七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悬山顶。二进面宽五间18.8米,进深3.3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二柱,悬山顶。左厢房面宽3.1米,进深6.45米,辟门作通道出入。右厢房面宽3.1米,进深4.6米,双坡顶。
  207-C149
  仁川井【船寮镇仁川村·清代】凿于清代,位于仁川村幸福路与创新路交叉口处,井圈圆形,系花岗岩凿成,高0.3米,深约5米,内壁以鹅卵石砌成。
  208-C150 洪岙村庙【船寮镇洪岙村口·清代】建于清代,1928年、2001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一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297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2.7米,进深7.6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凸式悬山顶。厢房面宽五间13.1米,进深3.5米,五架檩,双步梁,悬山顶。
  209-C151 仁川庙【船寮镇仁川村·1935年】始建年代不详,1935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18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11.12米,进深二柱
  9.15米,七架檩,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明间抬梁式,悬山顶。
  210-C152 萃灵寺【船寮镇徐岙村】始建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327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原貌已圮。二进面宽五间13.8米,进深7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9.4米,进深3.1米,五架檩,前为单步梁,后为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1951年改为小学。
  211-D18 天梯岭摩崖石刻【船寮镇芝溪村天梯岭·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位于芝溪村天梯岭岩壁处,面积约1.2平方米。“石门洞元丰五年,元丰六年开此岭,行者戴昌记”十九字,其中“石门洞”三字最大,行书阴刻。另在附近公路旁岩壁有“天字”二字,行书阴刻,面积约3.5平方米,据查,乃民国23年(1934)开凿公路时所刻。
  212-D19 茅槽塘摩崖石刻【船寮镇石盖村村头路旁岩壁·清代】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东南向。自右而左七行,凡行五至六字不等,字,径0.2米,录文如下:“凿破云根险,行穿碧樟阴。宜须通鸟道,何用爱书金。壬寅二月十日,陈氏伯操记此,石匠杨仲显”。
  高市乡
  213-A15 刘文成公读书处遗址【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元·明】《石门洞古迹志略》载,元泰定年间,刘基曾随郑原善(字复初)游学于石门书院,在此隐居著书。“读书处”遗址有月洞“石室”、“诚意伯读书堂”、“国师床(石床)”、“仙猿洞”、青云梯旁“藏书石”等。另有1919年立的“明刘文成公读书处”石碑一通。
  214-A16 刘文成公祠【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191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系处州同知王俸建。民国8年(1919年),瓯海道尹黄庆澜重建。1934年,赵世瑞重修,1990年由旅居瑞典华侨王志斌先生、王柳英女士出资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面宽三间9.41米,进深7.2米,十一架檩,前后双步梁,前檐两枝轩卷篷,明间、次间抬梁式,天花明栿作法,硬山顶,改筒瓦合铺。
  215-C153 关爷庙【高市乡底村·清代】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民国时期曾作修缮。建筑占地面积约143平方米,坐东朝西。面宽四间11.3米,进深10.65米,九架檩,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明间抬梁式,屋面前重檐,后单坡。南稍间为厢房,东北依庙增建混凝土用房一间。
  216-C154
  仙人桥【高市乡东源口村石染溪·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跨落在东源口村石染溪上,南北走向。系单跨石梁桥,桥长4米,宽1.25米,桥高4.35米,由四条石板并列铺筑而成。
  217-C155
  谢客堂【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灵佑寺右侧·1918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浙江通志》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廉访副使王侯重建,后圮。1918年,瓯海道尹黄庆澜主持重建。坐东北朝西南。面宽五间18.75米,进深11.45米,重檐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无正门,南北厢设通道。为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首游石门洞而建。
  218-C156
  灵佑寺【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谢客堂左侧·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乙丑年(1865年),寺僧募缘重建。建筑占地面积约478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现存大雄宝殿三间11.1米,进深19.8米,两侧附耳房,重檐悬山顶。无正门,南北厢开通道。寺内尚存清嘉庆十年(1805年)铸造的铜钟一口,高1米,口径0.73米。灵佑寺现为青田县宗教活动开放场所。
  C1561
  灵佑寺铜钟【灵佑寺内·清代】铸造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系灵佑寺僧达木大师主持铸造。纯黄铜,钟高1米,口径0.73米,重约200公斤。钟铭载南明山远吉悟性,金田净斋慈善寺助银三百两及信徒捐助等情况。
  219-C157
  朱氏宗祠【高市乡外村众主殿左侧·1932年】建于民国21年(1932年)。建筑占地面积约81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11.3米,进深7.7米,九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五柱,柱为方形抹角,下覆方形石础,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20-C158
  陈氏宗祠【高市乡外村·民国·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陈氏宗祠系陈诚家族宗祠,约建于民国时期,位于陈诚故居东南侧,坐南朝北,建筑布局有门台、主祠、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66平方米。门台宽1.4米,双坡顶,门墙为砖砌通长13米。主祠面宽三间13米,进深6.8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五柱,两层楼阁式,硬山顶。厢房各面宽一间4.5米,进深1.9米。后左次间贴建厢房一间,面积约6.48平方米。
  221-C159
  众主殿【高市乡外村大会堂内】始建年代不详,建筑占地面积约391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于1982年改建为砖混结构,通面宽13.35米,进深17米,屋架改为钢梁,两山墙改为水泥砖柱。靠东西山墙处,建有戏台,面宽5.76米,通深5.5米。二进主殿面宽五间12.35米,进深8.8米,十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檐第一至第三檩为单步梁、后檐为单步梁,用七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54年重修,1982年改建为大会堂。
  222-D20
  石门洞摩崖石刻【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旗鼓山处·晋、唐、宋、元、明、清代、民国·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洞旗鼓山两峰壁立,对峙如门。洞域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古迹纷陈,尤以垂天飞瀑著称于世。“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是石门风光的绝妙写照。唐代被列为“道家第十二洞天”。摩崖布勒在旗鼓山16处,月洞64处,碑刻25通。其中晋2处、唐4处、宋31处、元6处、明22处、清16处、民国4处、当代1处,另17处待考。内容有题名、题记与诗刻。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题刻者有谢灵运《石门新营》、《登石门最高顶》,郭密之《永嘉怀古》,沈括题名,阮元《石门观瀑一首》,郑毅《石门次韵》,王崇铭诗碑,郭沫若《石门渡》诗碑等。大部分保存完好。
  D20-1 谢灵运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岩壁上·南朝】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封康乐公。公元422年任永嘉太守。南北朝景平元年(423年)首游青田石门洞,作《石门新营》、《登石门最高顶》诗刻。《石门新营》自右而左十一行,凡行七至十五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03米,题刻面积约0.23平方米。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被苗振题名覆刻。《登石门最高顶》自右而左九行,凡行十二至十三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03米,题刻面积约0.25平方米。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被王起题名覆刻。(诗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2 徐峤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下右角·唐代】徐峤,字巨山。唐开元年间为驾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迁中书舍人,闰州刺史。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游览石门洞,作《游石门山》:“游石门山,敕采访大使,润州刺史徐峤:维舟青溪泊,徐步石门瞻。空屈际岩洞,空□□□纤。□飞下习□,响□□□□。(下缺)。”自右而左残存三行,凡行十一字不等,隶书阴刻,字径0.03米,题刻面积约0.07平方米。
  D20-3 张愿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右角徐峤诗刻下·唐代】张愿,曾任吴郡守兼江东采访使,新定郡太守,睦州刺史。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游览石门洞作《石门山布八韵》“题石门山瀑布八韵敬赠□□□公并序,吴郡守兼江东采访使张愿。所历名山观瀑布者多矣,至于飞流,若布远近如(下缺)百步石壁,千寻激流成(后缺)。”自右而左残存四行,凡行十九字不等,字径0.03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3平方米。
  D20-4 郭密之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右侧岩壁处·唐代】郭密之,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任诸暨县令,唐天宝八年(749年)出使永嘉道游经石门洞题《永嘉怀古》、《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诗刻。《永嘉怀古》诗刻自右而左八行,凡行十五至十七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035米,题刻面积约0.16平方米。《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诗刻自右而左十一行,凡行九至十三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035米,题刻面积约0.17平方米。(诗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5 叶清臣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处·北宋】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人。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工书法。宝元初年任两浙运副使。“叶清臣来,宝元二年吉旦,处州府同知。”摩崖题记在石床右侧郭密之诗刻之后,自右而左两行,凡行四字不等,字径0.12米,末行十一字,字径0.024米。“道卿独来”摩崖题记在石床正面张子经摩崖之前,自右而左两行四字,字径0.12米,楷书阴刻。该两处摩崖题记是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叶清臣巡行瓯括游览石门洞时所题。
  D20-6 马寻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右侧岩壁上·北宋】马寻,山东须城(今东平县)人。历任提点两浙陕西刑狱,广东淮南两浙转运使,湖、抚、汝、襄、洪、宣、邓、滑八州知州,终司农卿。“马寻来,庆历甲申,季冬廿日。”摩崖题记自右而左三行十一字,字径0.07至0.09米不等,楷书阴刻,题记面积约0.05平方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马寻时任提点刑狱或转运使时游石门洞题。
  D20-7 宋纯、王偕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悬崖壁处·北宋】宋纯、王偕生平不详。“主客郎中宋纯,阖门祗侯王偕,庆历乙酉九月同来。”自右而左三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05米,楷书,兼有魏书体风格,阴刻,题刻面积约0.07平方米。“庆历乙酉”,即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
  D20-8
  苏舜元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悬崖壁处·北宋】苏舜元,字才翁,北宋诗人苏舜钦之兄。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人,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苏舜元、才翁,避暑于是,皇祐庚寅仲夏十九日”。题记自右而左田行,凡行五字不等,字径0.07米,楷书阴刻,题记面积约0.08平方米。“皇右庚寅”,即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
  D20-9
  苗振、常鼎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北宋】苗振,字伯起。仁宗时进士,尝为尚书郎。神宗时知明州宁波军,知庆元府。常鼎,字宝臣。北宋神宗时,曾任阖门祗侯。“尚书郎苗振,阖门祗侯常鼎同游,辛卯孟冬初五日。”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12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4平方米。“辛卯”,即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
  D20-10
  王起、石祖德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北宋】王起,官太常博士、婺州通判。石祖德,官国子博士、处州通判。“太常博士、秘阁校理通判婺州王起,国子博士、通判处州石祖德,殿直管界巡检张宗旦,皇祐癸巳岁寒食同来。”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八至十字不等,字径0.08至0.09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7平方米。“皇祐癸巳”,即北宋皇右五年(1053年)。
  D20-1
  张师中、翁日新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悬崖·北宋】张师中,字吉老,清河人。翁日新,京兆人。生平均不详。“清河,张师中,吉老;京兆,翁日新君勉游,嘉祐戊戌二月十八日”。自右而左七行,凡行三至四字不等,字径0.08至0.09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1平方米。“嘉祐戊戌”,即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
  D20-12
  陈道古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里右侧悬崖·北宋】陈道古,生平不详。“陈道古尝来,嘉祐辛丑二月十二日。”自左而右五行,凡行三字不等,字径0.06至0.07米,隶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1平方米。“嘉祐辛丑”,即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
  D2013诸理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岩壁·北宋】诸理,生平不详。“诸理,嘉祐壬寅二月二日游此”。自右而左三行,凡行四字,字径0.07至0.0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1平方米。“嘉祐壬寅”,即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
  D20-14
  赵繻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侧岩壁·北宋】赵繻,字文仲,时任青田县丞。“邑佐赵繻题,文仲曾游是山,饮泉罢而遍观,诸名公题纪,□□还时,治平四年正月初九日。”自右而左十行,凡行五字不等,字径0.03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平方米。“瀑泻岩前千尺雪,洞高深处琐烟霞。我来自得忘形乐,峭壁苍崖日已斜。邑佐赵繻题”。自右而左五行,凡行七字,字径0.07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平方米。题刻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D20-15
  李惟宝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高崖处·北宋】李惟宝,生平不详。“河南李惟宝仲邻,熙宁戊申岁九月初四日游此题。”自右而左四行,凡行五字,字径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7平方米。“熙宁戊申”,即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D20-16
  王廷老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壁·北宋】王廷老,字伯扬,官权转运使。“伯扬、子明同游,辛亥三月十日。”自左而右三行,凡行三至六字不等,楷书阴刻,前两行字径0.06米,题刻面积约0.06平方米。“辛亥”,即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
  D20-17 沈括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前离地面约6米高的崖壁上·北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嘉祐八年(1053年)登进士。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少卿等职。博学多才,对天文、数学、地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著述甚丰,有《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三十卷。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沈括奉命相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当年十二月游览石门洞并作题记:“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黄颜李之仪同来。”自左而右五行,凡行七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平方米。
  D20-18 崔尧封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里右侧崖壁上·北宋】崔尧封,字处民,时任处州通判。“崔尧封,甲寅四月廿日题。”自右而左两行,凡行五字,字径0.0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7平方米。“甲寅”,即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
  D20-19 刘谊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里右侧崖壁上·北宋】刘谊,字宜翁,长兴人。进士,官两浙转运使。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游青田石门洞并题:“刘谊,宋熙宁七年五月游。”自左而右四行,凡行三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5平方米。
  D20-20 张靓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里右侧崖壁上·北宋】张靓,生平不详。“张靓来”三字,楷书阴刻,字径0.12米,题刻面积约0.36平方米。按南屏山石屋和大涤洞等处题名推测,此题刻约在北宋熙宁七、八年,公元1074年至1075年。
  D20-21 张弼非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观瀑台后离地10米高悬崖上·北宋】张弼非,生平不详。“张弼非端文,括苍断狱还平阳,宋熙宁乙卯闰四月初四。”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1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8平方米。右下角“阳”字被后人用“清吟”二字覆刻。“熙宁乙卯”,即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
  D20-2
  裴维甫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床右侧悬崖上·北宋】裴维甫,杭州人。北宋嘉祐四年进士。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任永嘉知县。“裴维甫,婿丰秩,男抱挹随行。”依石斜刻,前三字自右而左横书,题刻面积约0.1平方米。
  D20-23 刘泾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床下·北宋】刘(1043—1100年),字巨济,四川安阳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历任国子监丞、太学博士,知处、虢、真、坊四州。王安石荐其才,为经义所检讨,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善诗文,工书画,笔墨狂逸、体拔俗,系苏轼、米芾书画友,著有《前溪集》。宋绍圣时任括州太守。“简池刘泾,奉中□谢雨,宋绍圣丁丑秋五□,子侍行。”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07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9平方米。“绍圣丁丑”,即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D20-24 程宝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观瀑台悬崖上·北宋】程宝,生平不详。“吴郡程宝,绍圣丁丑暮秋独来。”自右而左三行,凡行四字,字径0.03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9平方米。“绍圣丁丑”,即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D20-25
  程闳中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下左角·北宋】程闳中,生平不详。“程闳中,点青田常役廖君宪漕台校试。还携永嘉管勾邂逅游,己卯闰月二十三日。”自右而左七行,凡行四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1平方米。据《括苍金石志》,“己卯”为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
  D20.25
  张子经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北宋】张子经,生平不详。“张子经(下缺)嘉巡按(下缺)游大观(下缺)十二月十(下缺)。”自右而左残刻四行,凡行下句残缺,楷书阴刻,现存残刻面积约0.02平方米。“大观”,为北宋徽宗赵佶年号之一,即公元1107年至1110年。
  D20-27
  祝公明等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下·北宋】祝公明,丽水人。山西盂县主簿。靖康年间,金人犯河东,县令弃官去,祝公明率保甲入援,固守逾年,与府同陷。其子祝陶,为唐州司户,中原失守,亦死于难。松茂山生平不详。“祝公明、松茂山,作舟青同至。”自右而左二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05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8平方米。此摩崖无题刻年月,靖康年间与府同陷,题刻时间当在北宋靖康,即公元1126年之前。
  D20-28
  宋师禹、王元中等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观瀑台悬崖上·南宋】宋师禹、王元中、郑清卿、释慧真生平不详。“宋师禹、王元中、郑清卿、释慧真,绍兴丙寅上巳日来。”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12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8平方米。“绍兴丙寅”,即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
  D21-29
  虞似平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后壁·南宋】虞似平,字智甫,钱塘(今杭州)人。官青田主簿。“钱塘虞似平,绍兴丙子季春廿日来游。”自左而右二行,凡行八字不等,字径0.04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45平方米。“绍兴丙子”,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D20-31
  谢伋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外岩壁处南宋】谢伋,字景思,河南上蔡人。官至太常少卿。绍兴初,侍父寓居黄岩,自号药寮居上。有《药寮丛稿》。善骈体文,著有《四六谈尘》。谢伋任处州府知军时,游览石门洞题诗:“阳夏谢伋,为郡守,朝命趣行,水涨风逆,舣舟洞□绍兴丙子三月十□日,分□□□旧经过石上篇,章□□□□队寻花来,洞□□□□日喜行和我本口休问,逸人误恩,复使治斯民尘事扰来,容貌改烛鬓羞到碧潭滨。”自右而左十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7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8平方米。“绍兴丙子”,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D20-31
  陈公权、陈孔硕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内右悬崖下·南宋】陈公权,陈孔硕之父,福建侯官人。陈孔硕,字崇清,号北山,淳熙进士。著有《北山集》。为朱熹、吕祖谦门人,官至尚书郎。“绍熙辛亥,上已陈公权约余处厚、张才举来游石门,男孔凤、孔硕侍处□□□丰不果来。”自左而右四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5米,行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3平方米。“绍熙辛亥”,即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
  D20-32
  郑挺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陈经题记之下·南宋】郑挺,字唐老,河南开封人。“绍熙甲寅,开封郑挺唐老,中春,按兵来游,登最高顶寻绝壁,息岩下煎茶赋诗,徘徊终日而行。”自右而左六行,凡行四至七字不等,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37平方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郑挺奉使按部阅兵过石门洞时题刻。
  D20-33
  王征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里右岩壁处·宋代】王征,生平不详。“题谢康乐《石门》作,临安主簿王征,吾闻永嘉守谢□□,□心胜迹若犹在云涧,清且深绿萝自蒙白日易森沈□松□筱□□□□□□碧潭映千丈瀑布飞秋雨微□□□真□□□□皇华□往来□□尔□践遗风尚□□悠悠归路长恋恋惜余芳□动□水兴兹焉安可忘。”自右而左七行,凡行十五字不等,字径0.03米,正书直写,题刻面积约0.14平方米。《括苍金石志》将此摩崖列入宋卷。
  D20-34 陈适中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右角处·宋代】陈适中,生平不详。“陈适中、吴子圣游。庚子十月二十六日。”自右而左两行,凡行八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9平方米。与宋处州通判崔尧封题名覆刻。《括苍金石志》将此摩崖列入宋卷。
  D20-3 5李寿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右下角处·宋代】李寿,字景仁,河南人,生平不详。“河南李寿景仁”一行,字径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2平方米。《括苍金石志》将此摩崖列入宋卷。
  D20-36 马含马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右下处·元代】马含马,蒙古人。官浙东道宣慰司。“浙东道宣慰司(下缺)马含马钦奉(下缺)马口过石门观(下缺)酌泉而去令史(下缺)秃鲁侍皇庆(下缺)四日也。”自右而左六行,凡行下均残缺,字径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4平方米。“皇庆”,即公元1312年至1313年。
  D20-37 郑原善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观瀑台岩壁上·元代】郑原善,字复初,江西玉山人。元延祐进士,官德兴丞,后转任处州录事,颇有政绩,明诚意伯刘基曾师从之。摩崖题刻共有三处第一处,“余于泰定四年六月廿二日来游,石门观瀑赋诗,酌溪流而饮之,□□吏长风飞,高圆也,同游者青田县令曹用子成,上饶原善复初记。”自右而左五行,排列呈三角形,凡行四字不等,字径0.0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5平方米。“泰定四年”,即公元1327年。第二处,“云壑四静,天河上零,燕坐不动,神光昼凝,复初。”自右而左五行,字径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6平方米。第三处,“燕坐,复初”四字,字径0.12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5平方米。
  D20-38 曹用等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上悬崖上·元代】曹用,字子成,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任青田县令。太鹤山混元峰摩崖有其《刘处闲剑师》诗刻。“曹用子成,与本路所委录事,郑原善复初,捧修理石门书院,增复学田竣事而还!勒此,以记岁月,相是役者司吏,季宁、叶文炳也。”自右而左七行,凡行九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35平方米。“泰定丁卯”,即元泰定四年(1327年)。
  D20-39 林抱玉、李光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问津亭路旁悬崖上·元代】林抱玉,温州人,黄岩州学正。李光,青田石门书院山长。“永嘉林抱玉,由文学掾,借调腊源处检舍,田植木于书院,山长李光摩崖以劝后来,至元戊寅八月初吉书。”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八字不等,字径0.06至0.07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38平方米。“至元戊寅”,即元至元四年(1338年)。
  D20-40 赵诚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左侧悬崖上·明代】赵诚,字一诚,浙江上虞人。明景泰中应贡,任萧山主簿,知明州军,后升任按部。“赵诚,癸卯九月按部至。”自右而左两行,凡行五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癸卯”,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
  D20-41 王俸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右侧悬崖上·明代】王俸,长州人。明正德年间1(1506—1521年)任处州同知。“嘉靖四年冬十二月吉旦,处州府同知、长州王俸,作石门洞飞泉亭并立石。”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八字不等,字径0.04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平方米。“嘉靖四年”,即公元1525年。
  D2042
  魏铭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口岩壁上·明代】魏铭,即魏富,字仲礼,号云观,福建龙溪人。明成化丙戊进士。官浙江提刑按察司佥事,都转运盐使,翰林学士。“石门洞天叶道人留宿,明日题二律,以遗之,其中有书院,居其东观则居其西也:青牛道士嘉山水,邂逅登临慰所闻。儒道一原同径入,仙凡二致过桥分。瀑声枕上吹成雨,潭气升楼滃作云。最喜炼师能好客,细探幽致论晨曛。石门无锁白云深,洞列神仙费远寻。雨过芝田逢鹤信,月流松间听龙吟。疏峰未拟登元牝,深阁先容豁素襟。会有天台刘处士,夜分衣露为横琴。余先祖翰林学士,魏公,讳云观。为两浙盐运使及佥按察司,事故公□浙水到处有诗,余因青田县丞王(上缺)(上缺)石门洞天之(上缺)于诗乐闻善言即请归而(上缺)余□先人之志(此行俱缺)(上缺)州府□判事(下缺)魏铭□(印)(印)(印)丙戌进士。”自右而左二十二行,其中诗十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3至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4平方米。“丙戌”,即明成化二年(1466年),此诗题刻时间当在成化年后期。
  D20-43
  余献臣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悬崖处·明代】余献臣,生平不详。“正德丁卯岁九月,有□余氏四过。此时老父盟竹翁,前以足疾坐舟中,键子锡麟同游,四来□□中前□□□□献臣游。”自右而左七行,凡行七字不等,字径0.05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2平方米。“正德丁卯”,即正德二年(1507年)。
  D20-4
  方亨咸等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口路旁悬崖处·清代】方亨咸,字吉偶,江苏桐城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御使,善书。“石门即墨,周日灿题、桐城方亨咸书。”自左而右三行,凡行六字不等,“石门”二字字径0.56米,魏书,苍劲有力,题刻面积约0.88平方米。据考,此摩崖约题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D20-45
  宋作梅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口路旁悬崖处·清代】宋作梅,字宜园,江苏垌山彭城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武进士,官宁波游击。工山水,能诗。“登云槁,乾隆癸未阳月,彭城宋作梅题。”自右而左三行,凡行三至八字不等,“登云槁”三字,字径0.5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9平方米。“乾隆癸未”,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D20-46
  阮元摩崖诗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上方悬崖处·清代】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学者。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任山东学政、督学浙江、兵部侍郎等。著有《掰经室集》、《经籍撰诂》、《皇清经解》等,并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等。阮元三次游览石门洞,第一次是督学浙江至处州选才时。第二次是嘉庆三年(1798年),作《重游石门观瀑布》和“嘉庆三年学使阮元重游”题记。《重游石门观瀑布》诗刻自右而左十三行,凡行六至十三字不等,字径0.03米,草行书,题刻面积约0.16平方米。另外“嘉庆三年学使阮元重游”题记,自右而左两行,直书,字径0.06米,面积约0.03平方米。第三次是嘉庆九年(1804年)任浙江巡抚时,作《石门洞天铭》诗刻,自右而左七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9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8平方米。(诗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47
  顾言贾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石床正面左角处·清代】顾言贾,江苏无锡人,生平不详。“嘉庆四年六月,无锡顾言贾同游。”自右而左两行,凡行七字不等,字径0.04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05平方米。“嘉庆四年”,即清嘉庆四年(1799年)。
  D20-48 江德地、杨兆鹤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鼓山路旁“石门飞雨”摩崖之上·清代】江德地,江苏仪征人,清代书画家。杨兆鹤,生平不详。“大清嘉庆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仪征江德地同温州郡伯郡县杨兆鹤到此。”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045米,隶书直写,题刻面积约0.12平方米。“嘉庆九年”,即清嘉庆九年(1804年)。
  D20-49 丰成涛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刘文成公祠前路旁·清代】丰成涛,生平不详。“大清道光六年春月,轩辕古处课馆记此,桐山丰成涛。”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八字不等,字径0.08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8平方米。“清道光六年”,即公元1826年。
  D20-50 朱士彦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月洞石床外左面崖壁上·清代】朱士彦,生平不详。“朱士彦,道光七年九月,学使朱士彦记,十七年凡四圭口。”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11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22平方米。“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
  D20-51 徐树铭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月洞石床前斜壁处·清代】徐树铭(?—1900年),字子卿,又字寿衡,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清同治七年(1868年)游石门洞作《慕仙铭》诗刻,后任浙江督学使者侍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升任工部尚书。《慕仙铭》自右而左十九行,凡行十四字,字径0.14至0.16米,隶书兼有篆体风格,题刻面积约7.1平方米。另外,在鼓山路旁崖壁上有题名“石门洞天同治戊辰冬日长沙徐树铭书”隶书阴刻,“石门洞天”四字字径0.55米,题刻面积约1.9平方米。该两处摩崖题记同是清同治戊辰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诗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52 徐炽烈、徐树铭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鼓山路旁·清代】徐炽烈,字赤木,江西南昌人。时任青田县令。徐树铭,(见D20一51)“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十一月十有四日,浙江督学使者侍郎,长沙徐树铭道经此山与令南昌徐君炽烈相见于谢客堂,因综观飞瀑岩壑之胜,县佐熊建猷偕来。”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十二字不等,宇径0.14米,隶书阴刻,题刻面积约2.5平方米。“同治七年”,即清同治七年(1868年)。
  D20-53 陈文斌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鼓山路桥边悬崖上·1921年】陈文斌,生平不详。“潜虹,中华民国十年辛酉冬日,杭县陈文斌题。”篆书阴刻,“潜虹”二字,横书,字径0.65米,上下款直书,题刻面积约0.7平方米。
  D20-54 徐麟祥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月洞石床下·1925年】徐麟祥,江苏宜兴人。民国14年(1925年)任乐清县县长,当年游览石门洞时题:“乙丑九秋,宜兴徐麟祥皆吴宝宗、蒋钧来游。”自右而左四行,凡行六字不等,字径0.06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0.12平方米。
  D20-55 鲁涤平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问津亭路外悬崖上·1934年】鲁涤平(1889—1935年),湖南宁乡人,字咏庵。1924年任湘军第二师师长,1928年任国民党军第二军军长、第十八师师长和湖南省政府主席。1931年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34年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5年在南京病逝。“山水清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宁乡鲁涤平题。”“山水清音”四字隶书横写,上下款直书,字径0.7米,题刻面积约3.9平方米。
  D20-56 郑迈摩崖题刻【石门洞风景区旗山悬崖上·1934年】郑迈,字哲民,浙江乐清人。时任青田县县长。“刘文成公读书处,石门洞,民国廿三年春月,乐城郑迈题”四行,“石门洞”三字横书,字径0.5米,上下款直书,字径0.3米,楷书阴刻,题刻面积约4.5平方米。
  D20-57
  王道“飞泉”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王道,山东临清武城人。明正德进士。历官国子祭酒、吏部右侍郎。卒谥文定。著有《易诗文学仁》。嘉靖初年曾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大明嘉靖四年夏六月五日,飞泉赐进士出身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临清王道题。”“飞泉”二字直书,字径0.6米,题款字径0.06米,行书。配碑座。“嘉靖四年”,即公元1525年。
  D20-58
  郑毅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郑毅,江西上饶人。自号岩山道人。明正德年间任浙江承布政司左参政,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浙江左布政,后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全蜀,又总督运于淮,明嘉靖七年(1528年)以疾辞官返上饶。明嘉靖四年(1525年)历游石门洞,与青田县令钱如京(桐城人)作《石门次韵》诗。碑高1.36米,宽0.75米;诗文自右而左十七行,凡行二十六字不等,楷书阴刻,碑体四边镌云纹。(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59
  高汝行诗碑【石门洞风景区刘基祠东南面外墙壁中·明代】高汝行,山西太原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明嘉靖中期(1537—1551年)游览石门洞题《石门洞一首》诗。碑高0.76米,宽0.33米;自右而左十二行,凡行五至六字不等,字径0.03至0.04米不等,行草书。(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D2060夏浚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夏浚,字惟明,江西玉山人。明嘉靖进士,历官海盐县令,温处兵备副使,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游览石门洞作《石门瀑布以亭上韵》诗。该碑高1.65米,宽0.87米,厚0.16米;碑文自右而左七行,凡行十一字不等,字径0.07至0.08米,行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1
  张孚敬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张孚敬,浙江永嘉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大学士,官至内阁宰辅。原名聪,明世宗名孚敬,字茂恭。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游览石门洞作《过石门洞》诗。碑文自右而左十行,凡行十一字不等,字径0.05米,行草直书。(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2
  陈庆诗碑【石门洞风景区刘文成公祠后堂右壁·明代】陈庆,江西永丰人。明嘉靖年间,官浙江按察副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游览石门洞作《游石门洞》诗,碑高1.4米,碑文自右而左八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11米,行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3
  张佳胤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张佳胤,字肖甫,四川铜梁人。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明万历十年(1582年)巡抚浙江,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善诗文。巡抚浙江时游览石门洞作《石门洞》诗。碑高1.8米,宽0.85米,厚0.13米;碑文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十五字不等,字径0.03至0.1米不等,行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4
  萧廪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萧廪,字可发,江西万安五云城人。明嘉靖进士。历任浙江巡按御史、浙江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万历初(1573—1582年)在浙江任官时,游览石门洞作《游石门洞》、《戏题瀑布》诗刻。《游石门洞》碑高1.72米,宽0.9米,厚0.15米;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十五字不等,字径0.1至0.13米不等,行书阴刻。《戏题瀑布》碑高1.7米,宽0.8米,厚0.12米。碑文自右而左五行,凡行十四字不等,字径0.1至0.13米,行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5 心吾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心吾,原名常居敬,武昌江夏人。明万历年间任浙江巡抚。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游览石门洞作《游石门观瀑布和壁间韵》诗刻。该碑高1.96米,宽0.82米,厚0.14米。碑文自左而右十二行,凡行二十八字不等,字径0.04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6 唐冲宇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唐冲宇,湖北蕲阳(今蕲春县)人。明万历年间任两浙巡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与蔡逢时、任可容、许国忠四人同游石门洞,作《同观石门洞瀑二律》诗刻。碑高1.25米,宽0.66米,厚0.11米。碑文自右而左七行,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7 蔡逢时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蔡逢时,字应期,安徽宣城人。明万历进士,历任海盐知县,温处兵备副使,四川省左布政。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同唐冲宇、任可容、许国忠同游石门洞作《奉和侍御唐公同石门观飞瀑二律》诗。碑高1.3米,宽0.68米,厚0.06米。诗文自右而左八行,字径0.05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8 任可容诗碑【石门洞区碑廊之中·明代】任可容,安徽怀宁人。由部郎知处州府事,后升任广东副使。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与唐冲宇、蔡逢时、许国忠同游石门洞作《同游石门》诗刻。碑高1.4米,宽0.7米,厚0.12米。碑文自右而左十行,凡行二十字不等,字径0.04至0.05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69 许国忠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许国忠,安徽宣城人。同知处州府事,后升任处州知府。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与唐冲宇、蔡逢时、任可容同游石门洞作《依韵二章》诗刻。碑高1.22米,宽0.68米,厚0.12米。碑文自右而左八行,凡行二十字不等,字径0.04至0.05米,行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70 刘正亨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刘正亨,江西新淦人。明万历六年任温州同知,多才略,善书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游石门洞并作题刻。字碑高1.72米,宽1.58米,厚0.2米。“飞瀑”二字字径达1.4至1.5米,行书阴刻,书体潇洒豪放,“飞”字旁有“大明万历新淦刘正亨”字样。
  D2071 苏茂相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苏茂相,字宏豪,福建晋江人。明万历进士。明天启年间巡抚浙江。明天启二年(1622年)游览石门洞并题诗勒石。诗碑高1.5米,宽0.74米,厚0.11米。碑文自右而左六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8至0.09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72 张延登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明代】张延登,山东邹平人。进士,明天启末年巡抚浙江。明崇祯元年(1628年)游览石门洞作《游石门洞》诗。碑高1.38米,宽0.8米,厚0.12米。碑额及碑座镌有云纹图案。碑文自右而左十行,凡行二十二字不等,字径0.04米,楷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73 王崇铭诗碑【石门洞风景区刘文成公祠后堂右壁处·清代】王崇铭,又名王策,山西阳城人。清顺治七年(1650年)任处州知府,其间游览太鹤山题“灵山法石”四字,还游览石门洞并作诗勒石。该诗碑高1.65米,宽0.72米;碑额及碑座镌龙云花纹饰。碑文自右而左七行,凡行十字不等,字径0.06至0.07米,行草书。(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74
  觉罗吉庆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清代】觉罗吉庆,满洲旗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巡抚浙江使者,当年游览石门洞并题字勒石。该碑高2.1米,宽1米,厚0.25米,配碑座。正面刻“嘉庆元年正月日立仙境”十字,背面刻“抚浙使者觉罗吉庆(印)天泉”十字,“仙境、天泉”字径0.7至0.8米,正书阴刻,题跋每字字径0.11米。
  D2075
  苍保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清代】苍保,生平不详。清嘉庆二年(1797年)任浙江提督,当年游览石门洞并题字勒石。该碑高
  2.4米,宽0.95米,厚0.18米。碑额镶有双龙戏珠图案。“泉以名流”四字字径0.5至0.6米,行书阴刻,碑背面刻有“嘉庆二年五月”字样。碑文:“泉以名流。浙江提督苍保并书(印)”。
  D20-76
  德楞泰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清代】德楞泰(1749—1809年),清蒙古正黄旗人,伍弥特氏,字淳堂。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贵州镇压苗民起义,清嘉庆二年(1797年)以后,转战川、陕、鄂三省,镇压白莲教起义,官至都统,封一等继勇侯,加太子太保,卒谥壮果。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游览石门洞并作题刻。该碑高2.05米,宽0.92米,厚0.13米。碑文自右而左三行,楷书阴刻;“圣水”二字字径0.65米。全文:“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夏月上浣谷旦。圣水。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御前侍卫领,侍内大臣,正蓝旗汉军都统一等继勇侯德楞泰书”。
  D20-7
  张润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清代】张润,生平不详。官刑部侍郎,灵阿主事。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游览石门洞并题字勒碑。
  该碑高1.68米,宽0.62米,厚0.07米。碑文自右而左三行,楷书阴刻。“亘古流光”四字字径0.3米。全文:“嘉庆十四年己巳春正月十六日,刑部侍郎景禄,暨郎中舒。亘古流光。灵阿主事张润,于役瓯城观瀑石门洞题此。”
  D20-78
  张青藻字碑【石门洞风景区碑廊之中·清代】张青藻,生平不详。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游览石门洞并题字勒碑。碑高1.2米,宽0.5米,厚0.15米。配碑座。“飞泉”二字在阳面,篆书;“观瀑”二字在阴面,楷书。字径0.5米,题款字径0.1米。全文:“光绪辛卯二月,飞泉,隽沅张青藻题(印)。观瀑。光辛泜张三(印)”。
  D20-79
  黄庆澜记事碑【石门洞风景区内·民国】黄庆澜,上海人。民国时期任瓯海(今温州)道尹,主持修建石门洞刘文成公祠,并立“明刘文成公读书处”、“重修石门洞刘文成公祠”两碑。“重修石门洞刘文成公祠记”碑嵌立在刘文成公祠右壁中,刻于民国7年(1918年)。碑高1.3米,宽0.5米。碑文自右而左十六行,字径0.02米,楷书阴刻。“明刘文成公读书处”碑立在观音阁东南面处,刻于民国8年(1919年)。碑高1.47米,宽0.85米。碑文三行,楷书阴刻,中行字径1.3米。碑全文:“己未中秋明刘文成公读书处上海黄庆澜。”(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80
  赵世瑞记事碑【石门洞风景区内刘文成公祠正堂右壁处·1944年】赵世瑞,诸暨人。曾任国民党军统局武汉区区长,武汉警备部稽查处处长,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处长,浙江缉私处处长。1944年与美国教官来青,在油竹村举办军统局浙南特工第八期训练班,后迁训练班于瑞安玉壶(现文成县玉壶镇)。在青田时曾主持重修刘文成公祠并勒碑记之。该碑高0.97米,宽0.53米,厚0.08米。碑文自右而左八行,凡行二十三字不等,字径0.04米,隶书阴刻。(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D20-81 郭沫若诗碑【石门洞风景区内碑廊之中·1964年】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该诗碑高1.48米,宽0.81米,厚0.11米。碑为青石质。碑文自右而左四行,凡行七字不等,字径0.11至0.15米,题款字径0.05至0.06米,草书阴刻。1964年题,1981年立碑。全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一九六四年题石门瀑布郭沫若(印)。”
  223-E11 陈诚故居【高市乡外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系陈诚祖父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陈诚(1898—1965年),字辞修,浙江青田人。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总参谋长、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等职,是现代史上重要的一位人物。故居为四合院两层建筑,坐南朝北。面宽五间,前后两进,左右附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883平方米。陈诚自出生至入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均生活在此,西厢房为其居室。1932年,陈诚为母亲在西厢房北面增建一座三间二楼砖瓦洋房,建筑占地面积66平方米。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款对陈诚故居进行原状修复。
  224-E12 陈希文墓【高市乡黄山村南100米处·1925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陈希文(1871—1925年),名应麟,系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之父。墓建于1925年,毁于“文化大革命”197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以花岗岩、青,石砌成,圈椅式。严立三撰墓楹联。
  海口镇
  225-B13 郑汝谐墓【海口镇海口村后半山·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郑汝谐(1126—1205年),字舜举,号东谷居士,浙江青田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历任两浙转副使、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信州太守、宗正少卿兼右文殿修撰、徽猷阁待制等职。著有《东谷集》、《东谷易翼传》、《论语意原》等。墓的地面建筑已毁,1993年1月1日被盗掘。
  226-B14 余学古墓【海口镇南岸村北200米·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点】余学古,字学道,生卒不详,浙江青田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历官太平州教授、奉仪大夫、国子学正。著有《大学辨问》一卷。卒后敕葬海口镇南岸村。墓的地面建筑已毁,现仅存石虎一尊,墓穴尚在。
  227-C160 平水王殿【海口镇南岸村机耕路旁·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积约155平方米。前置简易门台。平水王殿面宽三间9.75米,进深五柱6.6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明间抬梁式,屋顶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1996年维修。
  228-C161
  兰宅【海口镇海口村青海路57号·1934年】始建于1934年,总体布局有主楼、厢房,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322平方米,坐东朝西。主楼为三层楼木结构,面宽五间19.45米,进深10.4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重檐四坡顶。厢房面宽一间半5.1米(原为两间,建造公路时拆除半间),进深4.5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
  229-C162
  刘氏宗祠【海口镇界阜村后街28号】始建年代不详。据《刘氏宗谱》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宗祠。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83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3.6米,进深5.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3.6米,进深11.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用六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7.7米,进深二柱3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东厢房现已倒塌。
  海溪乡
  230-A17
  东坑银矿址【海溪乡东坑村东北向1公里处三面岩坛·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据当地群众历代传述,此矿开采于明代。洞深约10米,高1.9米至2.3米,宽1.2米至1.5米,洞内干燥,现存有残碎矿石。
  231-C163
  包公殿【海溪乡正教寺村·清代】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984年和1993年两次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三间11.65米,进深二柱3.9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三间11.65米,进深6.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西次间现已倒塌。厢房面宽一间3.3米,进深二柱3.6米,五架檩,单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32-C164
  济善桥【海溪乡正教寺村南面与八源垟村交界·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正教寺坑。桥长12.6米,宽3.25米,拱跨7.5米,系卵石砌筑。
  233-C165
  济美桥【海溪乡西园村洞桥头·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西园坑。桥长9.5米,宽3.84米,高5米,桥跨8米,系卵石砌筑。
  234-C166
  正教寺戏台【海溪乡正教寺村原粮管所驻地·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正教寺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屡建屡圮,现仅存戏台,系清乾隆后期建造。戏台面宽5.75米,进深6.15米,台面高1.6米,台柱高5.2米,天花藻井作法。梁枋、雀替等木雕工艺精致、内容丰富。屋顶为歇山顶,翼角起翘,正脊施鸱尾,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
  235-C167 朱氏宗祠【海溪乡正教寺村·元代】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坐北朝南。1992年建造公路时,被拆改右厢间,原貌已圮。现朱氏宗祠内尚存“义阳祠宇之记”碑一通。
  C167-1 义阳祠宇之记碑【海溪乡正教寺村朱氏宗祠内·元代】刻立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碑为青石质。碑高1.6米,宽0.75米。额刻双龙戏珠图案,额篆“义阳祠宇之记”六字。碑文十六行,凡行三十字不等,楷书阴刻,碑文记述兴建义阳祠宇之因由。(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236-C168 奚宅【海溪乡正教寺村紧靠乡政府驻地·清代】建于清乾隆初年,俗称“二十六间”有门台、一进官厅、二进及两侧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394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面宽三间,明间开扇门,五架檩,双步梁,两山前后各加一柱,置升斗出挑承托撩檐枋,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一进官厅面宽七间32米,进深12.2米,十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九柱,明间抬梁式,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8.3米,进深7.7米。二进面宽七间32米,进深13.2米,十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九柱,明间抬梁楼阁式,重檐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厢房面宽三间9.85米,进深9.7米,重檐双坡顶。原有后花园,现已废。奚氏民居现存“树德务滋”匾和“左揆昌炽”匾两方。
  C168-1 “树德务滋”匾【奚宅内·清代】匾立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长2.15米,高0.63米。上款:“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学政加三级纪录四次阮元书”,下款:“生员奚光琳立嘉庆叁年捌月壹日”,正书阴刻,匾文行书阴刻。清嘉庆三年(1798年),阮元督学浙江,至处州(今丽水)选才,赏识生员奚光琳,题书相赠,奚制匾留传。
  237-C169 李氏宗祠【海溪乡马岙村水口公路北边·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修建。建筑布局两进,建筑占地面积约242平方米。一进面宽三间10.2米,进深5.4米,七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屋顶为重檐双坡悬山顶。二进进深7.1米,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后山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天井用鹅卵石墁地。祠内存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撰刻的“永昌公己”碑一通。
  C169-1
  永昌公记碑【李氏宗祠内·清代】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花岗岩质。碑座长1米,宽0.5米,高0.4米。碑身宽0.75米,高1.45米。碑额刻“永昌公记”四字,字径0.1米,楷书阴刻。该碑对马岙村李氏家族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238-C170
  济众桥【海溪乡西园村章岭山麓·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单孔石拱桥,跨西园坑,南北走向。桥长20米,宽3.25米,拱跨8.7米,系卵石砌筑。桥南北两面各设踏跺二十余级,桥形风雅古朴。
  239-C171
  济总桥【海溪乡黄畈村村口·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1930年重建。跨落在黄畈村口小溪上,东西走向。该桥系鹅卵石砌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5.7米,宽4.4米,高2.6米,跨度4.5米。
  东源镇
  240-A18
  下堡瓷窑址【东源镇下堡村西后山麓·南宋·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为龙窑窑床东西走向,长30米,文化层厚约1米。采集以韩瓶为主,其次为碗、壶、罐。胎骨灰白,通体施釉,釉薄,呈灰青、绿色,多素面。窑具有喇叭形垫座和圆筒形垫座。
  241-A19
  章乃器故居遗址【东源镇东源村东里后街24号西南30米处】章乃器(1897—1977年),青田东源人。青年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极力倡议“停止内战,联合抗战”主张,组织救国会、抗日阵线。于民国25年(1936年)11月23日,爆发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49年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任政务委员、国家编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政务院粮食部部长。故居始建年代不详。据传,故居有五开间两厢庑,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百姓称“火烧基坛”。章乃器出生与生活在另一侧五间两层木结构厢间,故居遗址仍有鹅卵石砌筑围墙,和章乃器少年读书时栽植的广玉兰、女贞子、桂花三株名树。
  242-C172
  村口殿【东源镇武池村村口·清代】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8.8米,进深9.3米,九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方形抹角,下覆方形石础,两次间檐柱施靠栏,后山墙处置佛龛,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43-C173 叶氏宗祠【东源镇东源村规峰山麓·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总体布局有照壁、门楼间、正祠、厢房、戏台,系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795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一进门楼间面宽九间26米,进深4.1米,五架檩,单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二进正祠面宽九间26米,进深11米,九架檩,中柱分心双步梁,带前檐单步梁,后檐靠山墙,一至三柱为单步梁,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四间10.2米,进深5.7米,六架檩,双步梁,用四柱,屋顶与一、二进连接,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靠一进处置戏台,朝北,平面呈正方形,4.4米见方,台高1.4米,五架檩,双步梁,歇山顶。
  244-C174 林氏宗祠【东源镇东源村后街18号·清代】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总体布局有两进,建筑占地面积约474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楼面宽五间19.4米,进深三柱3.4米,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7.65米,进深7.2米,九架檩,前后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两山面做风火墙。
  245-C175 众主殿【东源镇东源村后山麓·清代】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体布局有照壁、一进、二进、厢房,为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444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4米,进深2.4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二进主殿面宽五间14米,进深10.4米,七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6.1米,进深二柱2.2米,五架檩,双坡顶。1981年重修。
  246-C176 黄山宫胡公庙【东源镇黄山宫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屡建屡圮,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总体布局有一、二进和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586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门楼面宽五间20.12米,进深4.65米,七架檩,双步梁,用四柱,前为重檐,后为单檐。门额悬挂“福顺侯”匾一方。二进面宽五间20.12米,进深6.9米,八架檩,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厢房面宽四间12.6米,进深5.4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庙内供塑“胡山公”像,右次稍间有一棵古樟。胡公,又称“福顺侯”,明嘉靖年敕封护国公。1982年重修。
  C176-1 古樟树【黄山宫村胡公庙内】树高20余米,树围达8.2米,树身下部砌筑在庙墙内,树身溃烂的空洞直径达3米多,可穴居。黄山宫古樟树苍劲富有生机,相传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人称“长命树”。
  247-C17 陈氏贞节坊【东源镇东源村东源中学大门右侧·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岗岩建筑,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面宽5米,明间柱高3.35米,次间柱高2.85米,二次间设须弥座台基,明间单额花板刻“彤管留芳”,次间花板刻“节励冰霜”、“淑德贞范”颂词,行书阴刻。陈氏(1830—1897年),系东源村监生叶尹衡之妻,十六岁婚嫁,二十九岁夫亡守寡,旌表贞节坊。
  248-C178
  迁勤公祠【东源镇东源上村坪·清代】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筑占地面积约146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9.8米,进深8.2米,九架檩,前后为双步梁,带后檐一至三檩为单步梁,用六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三面为墙体,南面设门为出入通道。
  249-C179
  周氏宗祠【东源镇武池村后半山麓·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筑占地面积约775平方米,坐西朝东,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台,面宽三间,悬山顶。第二进五开间20.1米,进深9.2米,前檐廊施两枝轩卷篷,方柱小抹角,下覆木质方形柱础,明间抬梁式,硬山顶。二、三进之间两侧为厢房,面宽三间10.7米。戏台为正方形,宽4.4米,彻上露明造,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现辟为村文化娱乐场所。
  250-C180
  陈氏宗祠【东源镇东源村后街东源中学内·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11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房面宽八间22.25米,进深6米,七架檩,三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6米,进深7.1米,八架檩,双步梁,后檐为单步梁,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8.15米,东厢进深5.6米,西厢进深6.6米,屋顶与一、二进搭接,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现作为中学食堂之用。
  251-C181
  武池文武庙【东源镇武池村村口·清代】建于清晚期,原名“关帝庙”。民国7年(1918年)、1994年两次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77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10米,进深6.2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正脊施吻兽。经修建,墙立面柱改为砖混结构,庙内供关公塑像。
  252-C182
  太尉殿【东源镇平桥村后山坡地·清代】建于清晚期,1982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74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面宽三间8.5米,进深5.7米,六架檩,分心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53-C83
  周氏宗祠【东源镇武池村·清代】建于清代晚期。建筑占地面积约298平方米,建筑面积171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五间17米,进深8.8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施勾头滴水。
  254-C184
  陈氏宗祠【东源镇下堡村村中·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及戏台,建筑占地面积约394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门楼间面宽五间16.6米,进深三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6.6米,进深8.6米,九架檩,前后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7米,进深二柱2.8米,五架檩,硬山顶。靠一进处置戏台,朝西,建筑平面呈正方形,4.5米见方,台高1.35米,立柱通高5.6米,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55-C185
  松柏祠【东源镇东源村东里街·清代】建于清代晚期。总体布局有门房、正祠及厢房,为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52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房面宽五间19.5米,进深4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二进面宽五间18米,进深10米,九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四间10米,进深三柱4.2米,五架檩,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56-C186 水口殿【东源镇神平岭村通至万山村公路旁·1927年】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民国16年(1927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约6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8.2米,进深5米,六架檩,前后为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四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57-C187 叶氏宗祠【东源镇平桥村·1986年】据传,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毁于兵乱。总体布局有门楼、戏台、二进、三进和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916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门楼间面宽三间10米,进深5.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正祠面宽五间17米,进深6.7米,九架檩,前后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8.8米,进深二柱3.5米,五架檩,双坡顶。三进后祠面宽五间17米,进深7.8米,九架檩,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现建筑为1986年重修。
  258-C188 平桥众主殿【东源镇平桥村黄石公路边·1981年】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门台、一进、二进及厢房,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通面宽2.3米,进深三柱2.4米,五架檩,悬山顶。一进面宽五间12米,进深4.2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正殿面宽五间12.1米,进深6.3米,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檐为单步梁,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81年重建。
  259-E13 赵菊庄墓【东源镇东源村香品山东源小学围墙外·192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赵菊庄,生卒不详,青田高湖东山人。系原国民党政治部总务厅厅长赵志垚父。1929年赵志垚为营葬父亲,在香品山麓建墓,坟造双圈墙八字式,花岗岩建筑。建筑占地面积90平方米。特邀于右任书题“赵公菊庄墓”五字,落款“于右任”及两方朱文印。于右任(1879—1964年),名伯循,号骚心,字右任,陕西三原人。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长等职,是国民党元老,一代书法大师。“赵公菊庄墓”墓碑对研究于右任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260-E14 赵志垚旧居【东源镇东源村东里后街24号·1935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天水旧家。赵志垚(1895—1962年),字淳如,青田高湖东山人。民国16年(1927年)任二十一师师部会计股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驻沪办事处中校处员。民国18年(1929年)任十一师军需处处长兼驻赣、京办事处主任。民国27年(1938年)任武汉卫戍总部兵站总监,政治部总务厅厅长。旧居系赵志垚建于民国24年(1935年),建筑占地面积339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五间二厢楼阁式建筑,主楼面宽16.8米,进深16.65米,十三架檩,双步梁,用七柱,悬山顶。前两侧厢房各宽二间5.8米,进深5米。
  261-E15
  周恩来题词纪念碑【东源镇东源村村口公路旁·1977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1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应政治部总务厅厅长赵志垚(东源小学创办人)之邀,为东源小学创校题词。1977年1月,青田县人民政府特在东源镇村口立碑,以志纪念,1978年落成。碑高10米,平顶正方形,碑基为两层平台,四周围白色水泥柱及栏杆,占地面积40.25平方米。碑阳镶嵌“中华民族新希望”题词,上款“东源小学创立纪念”,下款“廿八年一月周恩来题(印)”。碑阴是中共青田县委撰写的碑文。题词原件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万山乡
  262-E16
  中共万山支部藏枪树【万山乡万山村岙门底山】1946年3月,国民党进行全面反共,当时敌强我弱,中共青田万山支部遵照特委分散、隐蔽、保存力量的指示,在人员分散、转移到兰溪、建德等地之前,将武器、革命书刊及有关文件藏于一棵栲树的空洞中,避过敌人的骚扰,得以保存。因此,当地人称之为“藏枪树”。树高20余米,树身周长3.7米。
  高湖镇
  263-B15
  季文龙墓【高湖镇松渠口村季岙垟山麓·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季文龙,字希夔,青田县季宅村人。南宋时曾任闽省镇台。元初,率浙闽一带农民英勇抗元。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与章飙率、张世杰旧部淮军起义,攻克处州(今丽水)居天庆观。处州元将达鲁花赤赵贲享率骑士三百前来镇压,乘兵下河,季文龙率兵出城迎战于恶溪南岸,英勇抗击。又遭万户忽都台援兵攻击,季文龙不幸溺水牺牲。季文龙是浙闽一带抗元义军首领,他的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歌。当地百姓尊称“季文王”。墓地营造在松渠口村季岙垟山。墓地重修为圈墙八字式,花岗岩构造。墓穴门刻“季文龙墓”四个大字,墓坛两侧植古柏,墓坛前立“抗元义军首领季文龙墓碑”,碑阴刻其简介。墓地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气势壮观。
  264-C189 叶氏宗祠【高湖镇桐川村村底·清代】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耿逆兵变”中遭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改选在村尾重建,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现已拆建为村校教室,仅剩一堵照壁墙。主祠面宽五间18米,进深5.2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5.4米,进深3.6米,五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65-C190 坦头山村季氏宗祠【高湖镇坦头山村·清代】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两厢,建筑占地面积约29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6.5米,进深9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戏台,朝北,戏台平面呈正方形,4.5米见方,台高1.5米,歇山顶。主祠面宽五间12米,进深9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季氏太公神像。厢房面宽一间3米,进深3.75米,三架檩,分心单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85年重修。
  266-C191 项氏宗祠【高湖镇上东山村·清代】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4.1米,进深6.3米,六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四柱,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戏台,戏台长4.45米,宽4米,台高1.4米。主祠于2000年重修后,原貌已圮。厢房面宽两间4.1米,进深2米,三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82年、2000年二次重修。
  267-C192 众主殿【高湖镇西圩村村尾·清代】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1927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324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三间12米,进深8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戏台,朝南,面宽6米,进深5米,台高1.5米。主殿面宽三间12米,进深8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9.2米,进深3米,三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二柱,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20世纪80年代重修。
  268-C193 高湖凉亭【高湖镇桐川村至良川村之间山岙中·清代】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1996年重修。俗称“八角凉亭”,分主殿和路亭两部分,建筑占地面积约77平方米,坐东朝西。凉亭面宽三间10米,进深6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69-C194
  岩下殿【高湖镇良川万坑寮村·清代】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筑占地面积约76平方米,坐南朝北。正殿面宽三间8.5米,进深6米,四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一间3米,进深2.8米,三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70-C195
  后大街季氏宗祠【高湖镇高湖村后大街89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89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575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于1989年重修,改为砖混结构的三牌门台,琉璃瓦顶。一进面宽五间21米,进深12米,两稍间于1989年被改为砖混结构,曾作村校教室。明间置戏台,朝东,台高1.5米。二进面宽五间21米,进深10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二间7.5米,进深二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三进面宽五间21米,进深12米,十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七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8米,进深二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天井存有《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和《季氏湖山义塾后记》两通碑刻。
  C195-1
  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季氏宗祠内·元代】碑石质为朱褐色。碑高1.75米,宽0.9米。碑额浅镌精致双龙图案。碑文自右至左二十行,共五百余字。系县人刘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季谦创设义塾而撰写。季谦(1306—1372年),字伯益,号东隐,高湖村人,曾任恩州学正。平生好学尚义,乐于施舍,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C195-2
  季氏湖山义塾后记碑【季氏宗祠内·元代】碑石质为朱褐色,碑高1.45米,宽0.9米。碑额书刻“季氏湖山义塾后记”八字,项棣孙撰。碑文自右而左二十行六百零二字,楷书阴刻,四周衬刻双龙戏珠图案。碑文为国学生文林郎、处州路丽水县尹王铨撰,郑镇孙书。(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271-C196
  张氏宗祠【高湖镇良川村·明代】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总体布局为门台、主祠及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352平方米,坐南朝北。门台面宽五间16米,进深4米,三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祠面宽五间16米,进深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七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7.5米,进深3米,三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72-C197
  尚书巷季宅【高湖镇高湖村尚书巷59号至93号·明代】建于明末清初。总体建筑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12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水城,民国时期被毁,现为砖混结构建筑,进深7.2米,中间辟通道,宽3.4米。前临照壁,长8.2米,为夯土堆砌,有残缺。二进官厅面宽九间40.8米,进深11米,十二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七柱,中柱落地,凸式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厢房面宽三间9.4米,进深12.25米,十四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檐三步梁,用七柱,重檐凸式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三进中堂面宽九间40.8米,进深11米,两层木结构,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前后檐为双步梁,用七柱,重檐凸式歇山顶(庑殿式),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天井以鹅卵石铺地,一进天井中间铺成古铜币式,二进天井中间用六边形青石排列铺地。
  273-C198 水井头季氏宅【高湖镇高湖村水井头(土名)处·明代】始建于明末清初。总体布局为门台、一进及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518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通宽1.5米,两山前后加柱撑顶,五架檩,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一进现存部分面宽五间16米,进深9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七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9.5米,进深6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74-C199 龙凤廊桥【高湖镇坦头山村·清代】建于清初,具体年代不详。廊桥为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拱券为纵联砌法,桥拱高10米,桥跨16米。桥上覆廊屋八间长20米,宽2.5米,五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75-C200 石佛坛【高湖镇内冯村九门寨石门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156平方米,坐南朝北。山门为砖砌三牌楼,外门额书“石佛坛”三字,内额书“宝筏渡人”四字,主殿面宽三间13.3米,进深五柱7.6米,明间天花藻井作法,次间明栿作法,檐廊两枝轩卷篷,梁枋、雀替、柱础精雕细作,三重檐歇山顶。石佛坛依山岩而建,以“庙中有岩,岩中有佛,庙依岩建,岩显佛灵”著称一方,终年香火不断,是九门寨风景名胜之一。
  276-C201 季祖明宅【高湖镇高湖村新湖街157号·清代】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083平方米,坐东朝西。门台面宽3.9米,门宽1.5米,门楼砖筑三牌楼,双坡顶。门额书“香挹台山”四字,内额书“香缮流风”四字,门墙连接左右厢房山墙。主楼面宽七间(带厢房)35米,进深12.95米,十四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檐单步梁,用八柱,两层楼阁式,重檐双坡顶,正脊两端起翘,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四间12.65米,进深9.95米,十三架檩,双步梁,用七柱,两层楼阁式,墙头作三山风火墙,重檐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厢房面宽两间4.7米,进深8.35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为三步梁,带前后双步梁,重檐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楼明间上方悬挂“贡元”匾一块。
  C201-1 贡元匾【季祖明宅内·清代】宽1.8米,高0.7米。“贡元”二字,行书阴刻,字径各0.4米。上款题:““右钦命工部右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学政加三级张云卿为”二十三字,下款题:“岁贡生季之藩,光绪五年岁在己卯年冬月谷旦”十九字,楷书阴刻,字径0.03米。
  277-C202 季氏民宅【高湖镇高湖村中央街95号至98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民宅系季明德、季祖周合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朝西。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078平方米。门楼间面宽七间26.65米,进深4.1米,六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三柱,檐廊与厢房、二进贯通。主楼面宽七间,进深12.85米,十四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用八柱,重檐双坡顶,前檐廊一枝轩明栿作法。梁枋上精雕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高浮雕。前厢房各面宽三间9.1米,进深7.7米,九架檩,分心为三步梁,带前檐双步梁,用四柱,重檐硬山顶。后厢房各面宽三间。季氏民宅建筑具有一定的建筑工艺和艺术研究观赏价值。
  278-C203
  湖山寺【高湖镇高湖村下坑·清代】始建于元代,又名“湖山书院”,后毁,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02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三间10.2米,进深8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正脊施吻兽。厢房面宽一间2米,进深3.3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湖山寺后有一株古樟树,树围3.5米,树高20余米,现长势良好。
  279-C204
  黄氏宗祠【高湖镇松渠口村·清代】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52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五间16米,进深7.2米,屋架为五架檩,中柱分心单步梁,用五柱;明间置戏台,朝东,面宽6米,进深5.4米,台高1.5米,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主祠面宽五间16米,进深7.2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4.5米,进深5米,七架檩,分心为三步梁,用二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耳房面宽两间3.5米,进深5米,七架檩,分心为三步梁,用二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80-C205
  陈氏宗祠【高湖镇良川村·1998年】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历代多次重修。总体布局为门楼、主祠、厢房、戏台,建筑占地面积约667平方米,坐西朝东。门楼面宽五间23米,进深5.4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二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祠面宽五间23米,进深12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七柱,明间额枋悬挂“叙伦堂”匾,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9米,进深6.4米,三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三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靠一进门楼处置戏台,面宽6.5米,进深6米,台高1.5米,上饰天花,牛腿雕刻精美,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现建筑为1998年修建。
  281-E17
  坦头山村红军标语【高湖镇坦头山村·1935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该村时,书写标语共三十九条。分别书写在村民季松茂、季春南家正间板壁、屋楼仓柜和照壁上。内容有:“欢迎白军士兵过来当红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均为墨笔直书,落款为“红军进宣”。现白然损蚀严重,字迹已模糊不清。
  282-E18
  中共青田县委旧址【高湖镇内冯村·1949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4月14日,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解放全国,浙南地委决定建立中共青田县委。4月27日,在高湖镇内冯村这座三合院冯氏居宅二楼厅房召开中共青田县委成立大会,徐寿考同志任书记。同时建立县武装大队,开展工作。5月12日,在县委领导下,县武装大队挥师南下配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部一营解放县城。从此,青田的历史进入新的篇章。旧址为一座七间两厢楼阁式民房,建筑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朝东南向,宅前有门台。会议室设在明间楼阁,建筑保存较好。为纪念这光辉的历史,中共青田县委在县委旧址旁建“燎原亭”以志纪念。内冯村中共青田县委旧址现为青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季宅乡
  283-B16 洪积金墓【季宅乡老鸦窝村·清代】墓地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坐西朝东。墓坛立有石马、石狮。洪积金(1824—1899年),系百岁老人洪大漠次子,钦轩国学生,在青田县有“名士”之称。
  284-C206 狮子岩庙【季宅乡黄放口村·清代】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20世纪50年代曾修建。位于“狮子头”嘴部,依悬崖石壁构筑,建筑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6.25米,进深5.75米,五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平面布柱不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北侧辟门为通道。狮子岩庙主祭季氏十一太尉。
  285-C207 刘氏宗祠【季宅乡仙人坦村村口·清代】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并增建戏台。总体布局为一进、主祠及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386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六间19.05米,进深6.7米;明间置戏台,朝南,戏台面宽4.45米,进深4.5米,台高1.35米,六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四柱,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祠面宽六间19.05米,进深5.9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并置佛龛,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右厢房面宽两间5.1米,进深6米,六架檩,前为双步梁,后为三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左厢房于1956年改建。
  286-C208 叶宅【季宅乡黄言圩村前路11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484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面宽九间(附伙厢)31.3米,进深11.7米,十四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七柱,两层楼建筑,重檐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13.85米,进深7.65米,九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七柱,两层楼建筑,屋顶为重檐双坡顶。
  287-C209 清心堂【季宅乡季宅村幸福路33和35号之间·清代】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总体布局为门台、主祠、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233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砖砌门台,墙体与两厢房山墙相连。主祠面宽三间10.7米,进深7.45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悬山顶,施勾头滴水,正脊施光环。厢房面宽两间4.3米,进深二柱2.5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两厢房东侧分别辟小门。天井地面为鹅卵石铺设呈八卦图案。相传季宅村舒氏于清光绪五年丧夫后,出家为尼,并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集资修建清心堂。
  288-C210 洪大漠百岁坊【季宅乡二房村犁坳头(土名)·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四柱三间三楼木结构建筑,通面宽4.8米,内柱高3.75米,两山前后加柱撑顶,明间额枋匾额阳面书刻“升平人瑞”,阴面刻“百岁五代”字样。内柱前后出三挑承托撩檐枋,凸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洪大漠(1797—1891年),字嘉铭,乳名抱勋,二房村犁坳头人。共生五子四女,次子洪积金任钦轩国学生,三、四子举贡生。五代同堂。朝廷钦立“百岁牌坊”。
  289-C211
  阳旧家【季宅乡季宅村幸福路99号·清代】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总体布局为门台、主楼、前后厢房,建筑占地面积约386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门台为三牌楼砖砌,门台墙体与厢房两门墙相连。主楼面宽五间16.05米,进深10.4米,十三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七柱,檐柱作牛腿承托撩檐作垂莲柱,后檐间施牛腿撑顶作木质栏柱为楼阁间,前为重檐,后为单檐,两山作风火墙。前厢房面宽两间6.75米,进深二柱3.15米,五架檩,前为重檐,后为单檐,两山作风火墙。后厢房面宽一间3.85米,进深二柱3.15米,五架檩,硬山顶。
  290-C212
  双溪桥【季宅乡黄放口村北面·1927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据双溪桥碑记载,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927年重建。为三墩三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金坑溪。桥长31米,面宽4.4米,桥高11米,以条石垒砌而成。桥面两侧有望柱、栏杆,南面踏跺呈“T”形,分东西而下,北面踏跺与桥垂直,桥墩东面做分水尖,西面山花墩阴刻“双溪桥”三字。桥北立举人章楷撰记“双溪桥碑记”一通,碑文腐蚀不清。双溪桥是青田通往缙云古驿道的主要桥梁。
  291-C213
  太清宫【季宅乡黄放口村太清宫7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为五开间,右厢房已改建为民房,现面宽四间12米,进深7.25米,九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山佛龛供塑三官、如来、马氏娘娘等佛像。
  292-C214
  季氏宗祠【季宅乡季宅村·清代】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民国33年(1944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603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一进面宽七间21.8米,进深10.1米,六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明间置戏台,朝西南,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祠面宽五间16.8米,进深8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6.6米,进深4.6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93-C215
  敬斋道院【季宅乡黄言圩村东殿后龙山麓·1932年】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历有兴。1932年重修二进,1936年增建戏台、厢房,1995年新建第三进。现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793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七间22.45米,进深5.4米,六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双坡顶,右稍间辟门为出入通道;明、次三间设戏台,朝东,台高1.5米,宽9.85米,深4.25米。二进主殿面宽七间22.45米,进深6米,八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檐单步梁,用五柱,双坡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两厢面宽两间6.7米,进深二柱3.4米。三进敬斋道院面宽三间9.3米,进深7.05米,八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黄垟乡
  294-A20 石平川钼矿洞【黄垟乡石平川村横坑路旁·1917年】民国6年(1917年),上海聚丰矿务公司首次来此开采;民国8年(1919年),因山权纠纷被青田民国政府封闭;民国21、25、26年曾三次进行开采;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窜至石平川抢劫矿石,毁坏设备,矿洞遂废,现为沙石淤塞。
  295-C216 陈氏宗祠【黄垟乡外黄垟村·清代】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1994年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13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五间15.5米,进深5.75米,六架檩,前为三步梁,后为双步梁,用三柱,屋顶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明间置戏台,朝南,面宽4.5米,进深4.5米,台高1.5米,六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四柱。二进面宽15.5米,进深8.6米。1994年改建,梁架不规。厢房面宽一间4.3米,进深二柱3.1米,五架檩,楼阁式建筑,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296-C217 永青桥【黄垟乡金坑口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东北与西南走向。桥长2.6米,面宽2.3米,桥高6米,跨12米,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拱券为纵联砌筑法。永青桥是古时黄垟乡等地南下温州、北上丽水的交通要道,现桥已废弃。桥旁仍存“永青桥碑记”一通,碑文腐蚀不清。
  297-C218 陈氏宗祠【黄垟乡底黄垟村·清代】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323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五间18米,进深二柱3米,五架檩。明间置戏台,朝南,戏台宽4.6米,深5米,台离地高1.5米,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翼角起翘,正脊两端施龙吻,戏台设天花,绘花鸟等图案,檐间斗拱两朵出昂。二进面宽五间18米,进深8米,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6米,进深二柱,五架檩,硬山顶。
  298-C219 陈宅【黄垟乡底黄垟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筑布局为三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522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宽2.3米,砖砌牌楼悬山顶,门墙砖雕内容丰富。主宅面宽七间22.5米,进深12.2米,十二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七柱,屋顶前为重檐,后为单檐。厢房面宽三间9米,进深四柱,五架檩,分心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勾头滴水。陈宅具有浓郁的清代江南民宅建筑风格。
  299-C20 太尉庙【黄垟乡底黄垟村·清代】建于清代,1976年重修。又名关圣庙,建筑占地面积约108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8米,进深9米,五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四柱,明间抬梁式,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置天井,四周砌围墙,
  300-E19 外黄垟革命纪念馆【黄垟乡外黄垟村·2001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为四层砖混建筑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87平方米。纪念馆陈列的主要内容是中共浙南特委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革命斗争史迹,陈列实物有刀、枪和革命书籍、资料、照片、勋章等,是青田县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腊口镇
  301-A21
  石帆瓷窑址【腊口镇石帆村至外垟村·唐】2002年4月3日在腊口镇石帆村至外垟村渡口北岸路旁地层断面处,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唐宋时期的瓷片与匣钵。该处存有晚唐时期的窑址,属龙泉窑址。
  302-A22
  龙山头砖窑址【腊口镇龙山头村·清代】建烧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系“馒头窑”。窑址宽8.7米,高4.2米,有窑门。窑床为乱石垒砌,窑顶已崩塌,窑址内乱石一片,杂草丛生。该窑专烧制砖瓦。
  303-C21
  腊口庙【腊口镇腊口村中段处·清代】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1989年修建。建筑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通面宽6.8米,通进深6.8米,南侧置梯上亭楼,五架檩,前后为双步梁,用二柱至地,重檐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亭楼北侧置佛龛,塑送子娘娘等佛像。
  304-C22
  2胡公庙【腊口镇浮弋村·清代】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1992年重修。总体布局为两进,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58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楼面宽三间8.2米,进深二柱2.8米,五架檩,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主庙面宽三间8米,进深5.65米,七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05-C23
  三宫殿【腊口镇马岭头村·清代】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994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127.44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三间11.2米,进深5.1米,八架檩,三步梁,后檐贴山为单步梁,用三柱,后山置佛龛供塑观世音、如来佛等佛像,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06-C24
  武垟凉亭【腊口镇武垟头村·清代】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筑占地面积约53平方米,坐西朝东。村路南北贯通,面宽五间14.3米,进深3.7米,四架檩,三步梁,用二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94年重修。
  307-C225
  章宅【腊口镇武垟头村村头·清代】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总体布局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69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门楼间面宽五间20.3米,进深二柱2.6米,门楼墙为砖体,具有欧式风格,两厢山墙为泥筑马头墙,硬山顶。二进主楼面宽七间20.3米,进深10.4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一至三檩为双步梁,三至四檩为单步梁,用七柱,重檐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7.5米,进深4.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耳房面宽两间7.6米,进深三柱4.8米,五架檩,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08-C226
  福庆堂【腊口镇塔山湾村·明代】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民国12年(1923年)和1995年两次重修。总体布局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167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三间12.2米,进深二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三间12.2米,进深7.1米,六架檩,前为三步梁,后为单步梁,用三柱2.3米,砖砌牌楼悬山顶,门墙砖雕内容丰富,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一间3.1米,进深二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09-C227
  上京村本境庙【腊口镇上京村·清代】建于清代,民国4年(1915年)重修。又称上京庙,建筑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5.8米,进深6.0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明间抬梁式,后檐贴山墙,硬山顶。庙前置天井、照壁墙,天井右侧辟门为通道。
  310-C228 佛庙【腊口镇陈山埠村·清代】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36年(1947年)和1991年为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四间11.4米,进深4.8米,五架檩,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殿西侧于1991年增建一间侧殿。
  311-C29 大王宝殿【腊口镇外垟村·清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419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七间22.2米,进深4.8米,七架檩,三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殿面宽三间10.4米,进深10.7米,十一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六柱,明间为抬梁式,重檐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施马头墙。
  312-C230 夫人庙【腊口镇外垟村】始建年代不详,建筑占地面积约134平方米,坐东朝西。面宽三间8米,进深7.6米,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小青瓦阴阳合铺。1958年被毁,1981年重建。
  313-C231 虞宅村本境殿【腊口镇虞宅村】始建年代不详,建筑占地面积约103平方米,坐南朝北。主殿面宽三间9米,进深6米,七架檩,前为三步梁,后一至三檩为双步梁,三至四檩为单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一间3.7米,进深二柱3米,五架檩,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93年重修。
  314-D21 府宪示谕碑【腊口镇石帆村老人活动室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碑石为深褐色,高1.5米,宽0.68米。碑额书“府宪示谕碑记”六字,楷书阴刻;碑文自右至左十四行,凡行三十字,楷书阴刻,记述处州府正堂关于严查偷税漏税的告示。(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15-D2
  县宪示谕碑【腊口镇石帆村老人活动室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石为深褐色,高2.2米,宽0.57米。碑额书“县宪示谕碑记”六字,楷书阴刻;碑文自右至左十四行,凡行三十字,楷书阴刻,记述十八都村民状告该都架书营私舞弊及青田县堂出告示撤换架书事件。(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16-D23 勒碑垂久碑【腊口镇腊溪村祠堂内·清代】刻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碑为青石质,高1.68米,宽0.9米。碑额刻“勒碑垂久”四字,楷书阴刻,字径0.11米;碑文自右至左二十八行,凡行六十字,楷书阴刻,字径0.02米。碑文记述十六都耆民王老六、谢洪川、吴满斛状告架书厉振纲请酒班会索勒浮收等过程。对考证古时民法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17-D24 塔山湾摩崖石刻【腊口镇塔山湾村南公路后岩壁处·1934年】石刻高3.3米,宽4米,刻文自右向左为“塔山湾”三字,楷书阳刻,每字约1平方米;落款为:“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凿成,公路督工专员邱远雄丽水公路工程主任黄庆慈志。”三行,每行十字左右,楷书阴刻。
  318-D25 龙山头义渡碑【腊口镇龙山头村】碑高1.5米,宽1米。配碑座。碑额书“龙山义渡碑记”六字。碑身为青白色,碑文自右而左,直写三十行,每行五十字左右。由于腐蚀,字迹模糊,无法考证其年代和内容。
  319-E20
  麻植烈士纪念碑【腊口镇腊口村塔山湾隧道旁·2001年·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麻植烈士,青田县腊口镇党委、镇政府和青田县革命老区办公室建造纪念碑,于2001年5月落成。总体规划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纪念碑占地10.65平方米。碑体平顶四方形,碑基为两层台,碑高7.65米。碑正面刻张爱萍题“麻植烈士纪念碑”七字;碑背面刻麻植生平简介,共八行,凡行五至七字不等,楷书阴刻。
  320-E21
  麻植故居【腊口镇北坑九山村11号·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麻植(1905—1927年),名炳登,字愈高,青田北坑九山人。1924年8月入黄埔军校,中共党员,任第二期中共黄埔军校支部候补干事。1925年东征讨伐,任东征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后随周恩来任广东区委军事秘书。1926年主持广东区军委工作。1927年“四一五”事变,麻植为保护我党密件,重返军委办事处,于广州榨粉街被反动派抓捕,4月29日,就义于广州红花岗。1945年6月,追认为革命烈士。故居建于清雍正年间
  1723—1735年),系三间两层木结构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三间面宽11米,进深8.75米,八架檩,双步梁,带前后檐单步梁,用七柱,重檐悬山顶。
  祯埠乡
  321-B17
  陈希点墓【祯埠乡陈篆村兹明山·南宋】陈希点(1144—1209年),字子兴,浙江青田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积阶、通议大夫、爵开国男。墓已毁,现尚存部分断残的石马、石将军和墓志铭。
  322-C232
  风岩洞庙【祯埠乡锦水村风岩洞前·清代】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于民国辛巳年(1941年)孟冬月。建筑占地面积约15.5平方米,坐南朝北。面宽一间3.7米,进深4.2米,屋架结构简单,悬山顶。在风岩洞庙后有一山洞,名叫风岩洞,庙名就是由此洞名而取,洞内面积有3平方米左右。
  323-C233
  慈明寺【祯埠乡陈篆村·清代】建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建筑系清嘉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修建。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现存有二、三进及西厢房,坐南朝北。一进于1971年改建为村中心学校。二进面宽五间20.25米,进深9.7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一至三檩为双步梁,后一至三檩为单步梁,用五柱,悬山顶。三进面宽五间22.1米,进深10.9米,十一架,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前后檐为双步梁,用七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8.3米,进深5.4米,六架檩,前为单步梁,后一至二檩为单步梁,二至四檩为双步梁,中柱落地,用五柱,悬山顶。天井中置一香柱,高1米,上下底为鼓墩形,柱为六棱形,一面刻有“光绪十二年”五字。
  章村乡
  324-C234 坑根村大王庙【章村乡黄寮坑根村水口(土名)·清代】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筑占地面积约53平方米,坐西朝东。门台位于天井右侧,门宽1.6米,三架檩,用二柱,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殿面宽一间4.5米,进深4.1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25-C235 章氏宗祠【章村乡下章村·清代】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系三合院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143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台面宽1.6米,墙体为夯土砌成并连左右厢房山墙。主祠面宽三间12.5米,进深8.5米,六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一间1.5米,进深二柱4米,五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26-C236 土地庙【章村乡小连云村·1914年】建于民国3年(1914年),又称炜渡殿,建筑占地积约88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10.5米,进深7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1988年重修。
  327-C237 廊屋桥【章村乡黄肚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历经三次修建。东西走向,由七根圆木交叉起拱承托桥面,桥面覆廊屋五间,桥长18.5米,宽4米,桥面高3米,廊桥两侧设座凳靠栏。
  328-C238 叶氏宗祠【章村乡新民村“下路亭”旁·清代】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总体布局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467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8.9米,进深6.7米,六架檩,前为双步梁,后为三步梁,用三柱;明间抬梁式,并置戏台,戏台宽、深各为5.3米,台高1.6米,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主祠面宽五间18.9米,进深7.7米,八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屋面为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8.5米,进深二柱3.4米,五架檩,屋面为双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29-C239 卧虹桥【章村乡坑根村村口北面·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跨坑根溪,东西走向,为木结构伸臂单拱廊屋桥。桥面覆廊屋七间,桥长25米,宽4米,拱跨14.45米,桥廊屋架为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桥廊南北两侧设长条座凳和栏杆,桥栏两侧铺钉风雨板。桥北端立有“重建卧虹桥碑记”一通。
  C239-1 重建卧虹桥碑【卧虹桥北头·清代】碑为青石质。碑高1.35米,宽0.8米,下角残缺,配碑座。碑阳刻“重修卧虹桥碑记”,碑阴刻“卧虹桥”等字,碑文记述卧虹桥始建、重建情况。(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30-C240 周氏宗祠【章村乡坑根村·清代】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年(1876年)和民国21年(1922年)两次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421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16.4米,进深5.7米,五架檩,前为单步梁,后为双步梁,用四柱。明间置戏台,朝北,戏台面宽4.8米,进深4.2米,台高1.6米,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五间16.4米,进深8.6米,八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三间8.45米,进深二柱3米,三架檩,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
  331-C241
  村口庙【章村乡黄肚村村口廊屋桥旁·清代】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右庙称“夫人庙”,左庙称“禹水王庙”,总占地面积约284平方米,坐北朝南。夫人庙面宽三间7.45米,进深5米,六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后单步梁,用四柱,硬山顶。天井东侧辟小门通至禹水王庙。禹水王庙建筑占地面积约67.4平方米,面宽五间12.9米,进深4.8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五柱,硬山顶。墙壁画有大禹像。1981年重修。庙内立有“奉宪刊碑”一通。
  C241-1
  奉宪刊碑【村口庙内·清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青石质。碑高1.6米,宽0.8米。碑阳额刻“奉宪刊碑”四字,楷字阴刻,字径0.13米;碑文刻十三行,凡行三六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025米;碑阴刻“重刊碑记”,碑文自右而左二十二行,凡行四十八字不等,楷书阴刻,字径0.25米。碑文记述青田县征解学租的情况。(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32-C242
  观音庙【章村乡颜宅村·清代】建于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面宽三间7米,通进深3.2米,四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二进面宽三间7米,进深4.9米,五架檩,分心为单步梁,用四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20世纪80年代重修。
  333-C243
  王宅【章村乡吴村村·清代】始建年代不详,1937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586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面宽七间25.5米,通进深18米,九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一至二檩为单步梁、二至四檩为双步梁,后为单步梁,用六柱,重檐双坡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厢房面宽两间5米,进深7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用三柱,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后天井有两口古井。1995年重修。
  334-C244
  连云寺【章村乡新民村后山麓·1922年·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历代屡建屡毁,现仅存夫人殿和大雄宝殿,修建于民国11年(1922年)。建筑占地面积约138平方米,坐北朝南。夫人殿面宽三间8.9米,通进深6.3米,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悬山顶。大雄宝殿面宽三间,七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五柱。悬山顶,施勾头滴水。夫人殿现存铁钟一口。
  C244-1
  连云寺铁钟【章村乡新民村后山麓·清代】铸造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铁钟高1.23米,口直径0.85米,重约200公斤。铁钟铭文记录连云寺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佐证了连云寺的始建年代。
  335-D26
  步云志碑【章村乡新民村村校后院中·清代】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碑系青石刻制,高1.45米,宽0.78米。碑额刻“步云志”三字,楷书阴刻,字径0.09米;碑文从右自左共十七行,凡行三十四字,楷字阴刻,字径0.03米。碑文反映清嘉庆年间“步云义塾”田亩争议之事,经知县明查颁布。(碑文详见摩崖碑刻原文)
  336-D27 奉宪立碑【章村乡新民村金亮家·清代】刻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石碑高1.7米,宽0.8米。碑额书“奉宪立碑”4字,楷书阴刻,字径0.1米;碑文从右至左共29行,凡行62字,楷书阴刻,字径0.15米。碑文记述十六都耆民王老六、谢洪川等人壮告架书厉振纲请酒班会勒索浮收等过程。对考证古时民法制度具有参考价值。
  祯旺乡
  337-C245 潘氏民宅群【祯旺乡祯旺村六桥东路·明代、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单位】祯旺村原名陈旺村,自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潘姓从松阳县迁入后,陈衰潘盛,改村名为祯旺。至今,祯旺村保留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潘氏民宅七座,各座五至七间不等。民宅为三合院与四合院式,以多个单体住宅组串,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民宅院落。民宅建筑为木结构,其门窗、梁枋以花纹装饰,工艺雕刻非凡,具有很高的民宅院落建筑研究价值。
  338-C246 关公殿【祯旺乡祯旺村红岗山山麓·清代】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于民国17年(1928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约24.9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一间3.35米,进深5米,五架檩,中柱分心为单步梁,用四柱,歇山顶,三面砌砖泥墙,鼓墩形石柱础,前置靠栏,泥土墁地。1997年重修。
  339-C247 太尉老爷庙【祯旺乡祯旺村村口·清代】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筑占地面积约6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一间6.2米,通进深6.2米,八架檩,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歇山顶,三面砌砖泥墙,开侧门,圆形木柱,鼓墩形柱础,前设靠栏,泥土墁地。左庑间悬挂一牌匾,刻“求之必得”四字,上款为“中华民国拾柒年谷旦”,下款为“七都白岩弟子徐文齐敬酬”,楷书阴刻。
  340-C248 显胜寺【祯旺乡显胜寺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屡建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总体布局为复合式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约6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面宽五间20.65米,通进深8.6米,八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二进“大雄宝殿”面宽三间12.45米,进深10米,九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两侧厢房面宽三间7.3米,进深6.25米。天井处有放生池,三进“夫人殿”面宽三间9.5米,进深8.3米,六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五柱,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寺内梁枋、牛腿、雀替雕刻精美。
  341-C249
  官田佛堂【祯旺乡官田村村口山麓·清代】始建于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58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宽三间9.6米,进深6.35米,六架檩,分心为单步梁,中柱不落地,用五柱,重檐歇山顶。该建筑因地而建,雕刻精美。1969年重修。
  342-F2
  周升桥【祯旺乡显胜寺村·1915年】建于民国4年(1915年)。跨落在村溪,东西走向,系单孔石拱桥。桥长4.6米,宽2.1米,高6米,鹅卵石砌筑,无桥栏、纪年。
  舒桥乡
  343-A23
  银矿洞【舒桥乡王岙银坑村银洞降10米,十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山·明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王岙银坑村《王氏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9.35米,进深5.65米,两宗谱》记载:“东去七里山出矿石,皇明永乐间层楼阁式。主宅明间悬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1403—1424年),太监阮随奉诏开坑采矿。”矿洞“望重乡闾”匾一方。有两处,洞遗址相距20米,洞口高1米,宽2米,人能爬行而入。相传,原矿洞深约900米,因废置年久,己被流沙乱石淤塞,现仅深80余米。
  344-C250
  章氏节孝坊【舒桥乡陈山村村口·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两柱单楼花岗岩建筑。面宽2.05米,柱高2.58米,前后附抱鼓石。花板刻“节孝”两字,下额枋刻“郡庠生陈璋妻章氏立”九字,章氏生平不详。
  345-C251
  邱宅【舒桥乡陈东坑村·清代·青田县文物保护点】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四合院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558平方米,坐北朝南。门楼面宽三间8.5米,进深2.85米,五架檩,分心为双步梁,用二柱,砖砌三牌楼式,墙连厢房,做马头墙。主宅面宽七间21.35米,进深10米,十架檩,中柱分心为双步梁,带前单步梁,悬山顶。厢房面宽三间9.35米,进深5.65米,两层楼阁式。主宅明间悬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望重乡闾”匾一方。
  古迹钩玄
  青田建县迄今,已有一千两百九十五年。在历史进程中,曾有过许多文化古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湮灭,沉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根据旧县志、有关史料和口碑等资料予以查证,作部分载述,旨在记述已圮古迹的历史风貌,起到存史资料的作用。
  青田鹤城 青田以产鹤于世,故名“鹤城”。青田有鹤,最早见于晋《永嘉郡志》:“沐溪野去九里,此中有双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馀父母一双在耳,精臼可爱,多云神仙所养。”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的《鸳鸯赋》即以“青田之鹤,昼夜俱飞;日南之雁,从来共归”之句作为开端。唐代诗圣杜甫在《通原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诗中,也有“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来指青田鹤为典范。北宋《太平寰宇记》则引浮丘伯《相鹤经》云:“青田之鹤,即此(指青田山,今太鹤山)所产。”清光绪《处州府志》载:“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青田鹤大集。青田号鹤城,以鹤为瑞,是秋中式十六人,自后鹤至必得科名。”种种史料记载,道出了鹤与城的关联。这就是青田鹤城的命名来由。
  鹤城北隅的太鹤山,是县城主要风景名胜(古时称“试剑石”);东翼天岩山、马鞍山有巽塔、猪母岩等诸多景点;西至锦屏寨、昆山等胜地;南频瓯江,水波荡漾,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镇。至民国时期,这座占地面积仅八平方公里的城镇范围里,有寺庙庵观二十余座,宗祠十多座,还有一些党政军警机关和教育机构与设施。鹤城以宝幢街、后街、前路街、大街、上店街、横街、大埠头、担水巷、圣旨街、新寺巷、沙巷、铁店巷、街口巷、万松巷、松阁巷、金巷底、横石条、留宅塘、上山头、江桥头等街巷错落分布,形成鹤城格局。
  县署
  在县城六坊(今青田县人民武装部驻地内),为旧时县治所在地。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建,后负山,前跨涧为桥。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迁至三坊(今后街一带)、清康熙四十六年重迁六坊原址,有正衙五间和内堂、川堂、东花厅、西花厅、幕厅、仪门、戒石亭、寅宾馆、土地祠、吏房、监狱、樵楼等建筑,今均圮。
  典史署
  在县署仪门左侧(今青田县人民武装部与青田县公安局驻地之间)。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毁于兵火。清同十一年(1872年)重建,有正厅、花厅、厢房、寄园亭等建筑,清光绪元年(1875年)前圮。
  捕署 原在县署之东,民国12年(1923年)迁至太鹤山崇道观下,改名青田监狱,一直沿用到1954年,后改建为青田中学食堂(今青田二中内)。
  学署 原在鹤城镇东门外学宫侧,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毁于寇,后迁至城内学宫前,建两学斋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文昌阁前扩建(今青田县实验小学西首),有县教谕、县训导正房及附属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兵火。
  试院 系县岁科童生考试场所,在三坊学宫之东,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毁于兵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重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添建东文场七间(今青田县实验小学东首)。
  孔庙 始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宋代称宣圣庙,明代称文庙。因宣扬孔教、督导儒学,又称学宫。建在县城东门外武岗山丘(今革命烈士墓园址)。后遭多次战乱和火灾,曾两度迁入城内。清乾隆中期,于城内三坊后街(今青田县实验小学西部),购得土地二十余丈,于三十六年(1771年)冬动工重建,三十七年秋落成。清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董承熙更新开拓,“首营殿宇,次及崇圣两庑,而明伦之堂,尊经之阁与夫名宦、乡贤之祠,罔不毕葺。气象为之一新外,则缭以周垣,拓以广池,平睇夷旷,非复前日之狭隘”。清同治元年(1862年)损毁。翌年,县人叶冥敷主持在原址扩建,更具规模。以建筑中轴线,分别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翼以东西两庑,左斋宿所,右土地祠,又前为泮池,左名官祠,右为乡贤祠。前为棂星门,最前另有泮池,左右戟门。大成殿左为尊经阁,阁上奎星楼,阁前明伦堂,总体布局规范。孔庙占地面积为旧制十亩八分,共有房屋一百十二间。自民国后,孔庙先后被果行女子小学、县卫生院、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县民众教育馆、县参议会、县邮电局使用。现属青田县实验小学西部。时过境迁,旧迹面目全非,历时二百多年,终成历史。
  文昌阁 又称文昌宫,旧时为祭祀帝君之神的场所,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原在东门外学宫之东,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寇,当年移建城内学署之侧(今在新寺巷灯光球场一带)。民国时一度作清溪小学,后并入县中心小学,建筑已圮。
  鹤皋书院在鹤城镇泥湾屿。由詹诚、郭肖礼等人资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青田县现流传着一段鹤皋书院有十八位童生同科中举的美谈。时过境迁,今书院建筑面目全非。
  义学 在赵山胜福寺后面,今西门山青田县委党校食堂处。始建年代不详,原貌全圮,仅留一口井,俗称上庵井。
  点易亭与易冢 点易亭在太鹤山混元峰下左侧,始建于宋,传说唐代道士叶法善在此研读周易,修道炼丹,唐玄宗赐予《步虚词》中有“滴露研朱点周易”,因得亭名。宋司马伋作《点易亭》诗:“洞天占胜作新亭,曲槛危檐楫翠屏。回顾风烟入怀里,一湾溪水抢沙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后圮。易冢在太鹤山白鹤洞前。以纯花岗岩建筑。
  邑人端木国瑚(1773—1837年),字子彝,又字井伯,号鹤田,晚年号太鹤山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登癸巳科第十三名进士。端木国瑚一生致力于易学,作《周易指》等。病故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端木国瑚长女端木悟原之子遵照外祖父遗愿,携《周易指》稿一千三百五十三页瘗于太鹤山混元峰下,并建易冢。易冢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99年后裔为纪念先人复原重建。
  甘雨亭 又名问丹亭。在丹山之麓,县城三坊谢桥之上(今鹤城中路北侧)。传为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游太鹤山而建,曾名谢桥亭。清嘉庆年间,县令多次祷雨于此,改名甘雨亭,后历有修建。1983年,旅日华侨林三渔捐资重建,复名谢桥亭。
  社稷坛 俗称天地坛。在鹤城镇西门外原青田县森工检查站一带。是古代每年二月初八致祭天地活动的地方。民国时,其建筑物皆圮,仅留大片场地。
  邑历坛 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在鹤城镇西门外原青田县森工检查站木材堆站西侧。古时,每年清明日、七月望及十月朔,县令率众在此致祭。
  校场 又名演武场,在鹤城镇东门外竹秀圩一带(今校场路范围)。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知县洪儒奉命按旧址辟场,校场南北长约118米,东西宽约96米,校场西面有演武亭三间,亭左设旗纛台。每年霜降前一日,在校场举行演武典礼。
  义亭 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建。“为贫民无力营葬者许停柩其中,三年后代为瘗埋。”旧址在县榨油厂(今青田县粮食局驻地)西侧。
  育婴堂 在太鹤山麓,丹山溪旁。清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魏明率绅士杜等人捐资兴建,为三进两庑平房木结构建筑,是收养社会弃婴的慈善机构。民国期间,曾作国民党县党部和财粮科驻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作青田中学校舍(今青田二中东南首,原青田县教育局驻地)。
  义仓 俗称官仓。在鹤城镇松阁巷底、赵山南麓,旧时为存放公粮之所。现属鹤城镇派出所所址,原貌全非。
  养济院俗称孤老院,原址在鹤城镇东门外,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毁于倭寇,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移建西门赵山门外,渐成乞丐栖身之地。旧址在青田县草席厂仓库处,原貌无存。
  混元山庄 俗称官仓,在鹤城镇松阁巷底,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时是青田同善社的社址。新中国成立后,同善社以反动道会门被取缔,一度改为青田浴室,后作公房(今鹤城镇派出所驻地)。
  忠孝祠 在鹤城镇清溪门内,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纪念本县二十二名忠烈、孝悌、尚义人士所建。民国元年被大水冲毁。
  鸣山殿 在鹤城镇东门外,神萧姓。明嘉靖年间倭寇攻城,他显翊护功而建,民国后期毁圮。
  城隍庙 在旧城锦屏门内。明洪武三年(1370年)秋建,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历经修建。城隍庙占地广,庙分街南、街北两截。街南有戏台和两庑厢廊,廊面八间,曾供贫户居住。抗战胜利后,改造为戏园。街北为正殿,建筑雄伟。民国35年(1946年)10月11日夜,第二进主殿及两厢被火焚毁,存第三进,后逐年被拆建。旧址在上店街青田县粮食局驻地。
  关帝庙 在鹤城镇清溪门内,祀三国蜀将关羽,尊“关圣帝君”。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毁于兵,清同治十一年重建,民国元年(1912年)被大水冲毁。旧址在临江中路青田县合作社联合总社驻地。
  清溪庙 在太鹤山麓。始建年代不详。五开间建筑,为祭祀唐时县人博济侯朱三所建。朱三,“家累巨万,以济众为心”。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青田县发生饥荒,他“为飦糜粥于庭,留饥者就食凡两阅月,活人数万”。不久又发生瘟疫,他备大量药饵,“命医者陆续于道,救济恒多”。朱三为人“好义乐施,将私宅创立崇道观,导人从善”。朱三死后,朝廷封他为博济侯,并命建庙纪念。原建筑已圮。旧址在青田二中操场西侧、青田县粮食仓库处。
  崇道观 在太鹤山麓,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和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两次毁于祸乱,后修复,元至元辛卯年(1291年)又己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重建,其建筑规模,雄伟。青田崇道观主要祭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季香火旺盛。民国时,仍存两进及厢房;民国17年(1928年),用于民办“继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曾作县简易师范学校舍。1949年后,全部划为县中学校区,现已无遗迹。
  天后宫 又称天妃宫,在太鹤山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天后宫供的是妈祖(“妈祖”是福建土语,指未出嫁的姑娘)。据福建《莆田县志》和当地《林氏族谱》记载,她的故乡在莆田市湄州岛的港里村,是五代闽王的都巡检林愿的女儿,生于三月二十三日,十二岁学道,十六岁为人治病,踩浪渡海,驾云游岛,救助不少遇难渔民和船只,后来在湄州岛的湄屿峰羽化升天,百姓感念她生前治病救人的恩德,在各地建庙祀奉,并被历代朝廷册封为“天妃”“天后”、“天后圣母”。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被封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海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青田天后宫,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和“夫人娘娘”(陈十四)作姐妹目会活动而轰动全城内外。民国中期曾一度作为城中镇公所和县国民兵团部驻地。民国28年(1939年),县芝田战时初中生补习学校创办,作为校舍。民国32年改办县简易师范学校。上个世纪80年代,天后宫被拆,建为青田中学校舍(今青田县二中校址)。
  五显庙 又名华光庙,俗呼众主殿。位于大街众主殿巷,今青田县越剧团团部,始建年代不详。五显庙是祭祀(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灵官华光大帝的宗教场所。此地处闹市,当时殿宇修饰壮观。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辟为戏园。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青田公私合营电影院,旧貌全废。
  护国庙 俗称司下殿,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旧址在司下街县署前,是祭祀“项老爷”的神庙。护国庙建筑简小,民国10年(1921年)改作县警察所。1959年拆除改建为县人民政府大院。
  东岳庙 位于前路街东末端,原青田县链条厂所在地。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其建筑规模可观。东岳庙奉祀黄飞虎。两庑设秦广、楚江、宁帝、五官、森罗、卞诚、泰山、都市、平等、转轮十殿,彩绘着形形色色善恶人生、阴间相报的因果图,情景阴森。东岳庙后宫曾作石雕加工场,1949年辟为农机厂,逐年扩拆建为厂房,现已无遗迹。
  思明庵 位于前路街东岳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原为三间平房建筑。
  天后宫 俗称夫人殿,位于西门大桥东北端,始建年代不详,供奉的“陈夫人”俗称“陈十四”。陈系闽南漳州城外双牌村人,父陈上元,母葛氏,因正月十四出生,取名陈十四。她豪爽刚强,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她的义勇事迹,各地立庙祭祀。夫人庙临江倚山而筑,殿宇装饰堂皇华丽。民国后期,一度作为木业小学校舍。1958年,青田县兴建瓯江水电站,夫人殿被拆,现无遗址。
  福胜寺 俗称上庵,建于宋。旧时香火颇盛。明嘉靖年间,孔庙一度由东门外迁此。旧址在今西门山青田县委党校食堂大厅处。
  仓圣庙 俗称仓颉庙,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祀首创文字的仓颉,所以又称仓颉庙。旧址在东门外学宫址附近,今革命烈士陵园处。民国时成为厝棺之所,旧迹早圮。
  节孝祠 在锦屏门内、上店街,原青田县粮食局西首。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后毁于兵火,清雍正六年复建。民国元年(1912年)大水冲毁,民国2年由县商会集资重建,计两进两厢,四合院建筑。后为县商会驻地,现已圮。
  平城庙 在清溪门内,今横石条街与临江路交接处东侧,宋时建。祀夏禹治水功绩,每年二月初二设祭,民国元年(1912年)被大水冲毁。
  明心庵 在赵山门义学后面,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系五间两厢平房,现已面目全非。
  多福寺 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建,在高市乡练岙村,早圮。
  慈仁寺 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建,在今舒桥乡舒桥村。北宋时,有昙法师(瑞安人)主持慈仁寺。宋绍圣初(1094年)年后,著名词人秦观坐党籍,贬监处州酒税时来慈仁寺,与寺僧昙法师相处甚善,互相吟咏,秦观离寺时作诗二首相赠。诗一《清溪逢故人》:“共约来春会,牙墙发画船。和风杨柳岸,微雨杏花开。故国应携手,前途生着鞭。吴儿著环佩,珠树秀婵娟。”诗二《留别昙法师》:“缘尽山城且北归,此生相见定难期。宝池异日莲花上,却说如今结社时。”慈仁寺原建筑雄伟,历有兴衰,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小学校舍,今遗迹无存。
  大云寺 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建,在东源镇红光村,该地初名横山村,后以大云寺为村名。现已圮。
  崇胜寺 后梁凤历元年(913年)建,在温溪镇港头村寺下村。原建筑雄伟,民国时改作中心小学校舍,今无遗迹。
  吉祥寺 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建,在高市乡西源村,早圮。
  正因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在阜山乡铁笔峰山下。寺为三进,中为大殿,殿宇巍峨。1974年毁于火。
  安福寺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在高湖镇境内,早圮。
  践云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在太鹤山,早圮。
  沛露堂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在城东马鞍山,早圮。
  寿隆寺 宋时建,原在章旦乡朱岙村,原址已改建为民房。
  会胜寺 始建年代不详,原在石帆乡境内,早圮。
  青田牌坊
  青田县牌坊有节孝、百岁、科甲功勋三种。据旧县志载,全县计有节孝坊七座,百岁坊九座,科甲功勋坊六十一座,其中鹤城镇科甲功勋坊就有十七座。时过境迁,这些古建筑在民国元年(1912年)遭受特大洪水洗劫后,能幸存的及以后重建的为数寥寥无几,这些牌坊基本分布在衙(县)前街、司下街、宝幢街、上店街和后般坑一带,牌坊以石质、砖混两种建筑材料,建筑规模较简朴,以三间牌楼式为常见,面宽约10余米,高约7至10米不等,大多数为跨街而建;坊柱书刻楹联,两侧坊柱施台基,柱础前后附抱鼓石,坊顶用砖石做双坡顶盖;明间由额镌刻坊名,如“登瀛”、“使星”、“忠节”等。这些牌坊具有文化纪念意义,它们展示着青田自宋以后,人才辈出,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缩影;是承续民俗传统文化,起到旌表先贤,激励后人奋起的教育作用。
  登瀛坊
  坊主蒋存诚,字遂明,鹤城人。好学工文词,登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历官国子祭酒、知州等职。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封开国子,食邑二百户。有《国子先生集》传世。位列乡贤,祀于孔庙。
  化成
  坊主蒋继周,字世修,是蒋存诚从孙。登南宋绍兴甲戌(1154年)进士,居官二十余年,奏对论事剀切,尽得孝宗信任,后升任礼部尚书,卒赠少师、光禄大夫、开国男,谥文恭。祀为乡贤。著有《中丞奏书》、《礼记大义》、《经筵讲议》等书。
  衮绣
  坊主汤思退,字进之,鹤城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中博学鸿词科第一名。历任秘书省正字、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右仆射、左仆射等职,卒赠岐国公。著有《永祐陵迎奉录》十卷。
  使星
  坊主陈汝锡,字希禹,鹤城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进士,历官提举福建学事,浙东安抚使,卒赠中奉大夫。辅助宋高宗执行政权甚是得力。著有《鹤溪集》,祀乡贤祠。
  达尊
  坊主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鹤城人,南宋绍兴丁丑(1157年)进士。历官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副使、知袁州、吏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等职,卒赠开国伯。孝宗尊称他为“老师宿儒”,祀乡贤祠。有《东谷易翼传》、《论语意原》、《东谷集》等问世。
  翊运元勋
  坊主刘基,字伯温,南田人(今文成县)。元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初仕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兼行省考官和浙东元帅府都事等职。后从朱元璋起事,为明朝开国元勋。历任御史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赠封诚意伯。著述甚丰,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多部行世。
  忠节
  坊主刘璟,字仲,刘基次子。朱棣称帝后,璟朝见直言他篡位,入狱后以发辫自缢亡。明嘉靖年间诏立庙配享诚意伯祠,建忠节坊。
  双桂
  坊主汤举、刘愚二人。汤举,鹤城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官朝散郎,以子汤思退贵封太师。刘愚,鹤城人,与汤举同登政和二年进士,生平事迹无考。
  丛桂
  坊主为陈诏、叶遄、王皎、庚崇、刘世澄、倪深、叶纯生、章杲、刘衢、蔡昌、包持、周璇、郑良、历师曾、边宁、杜得榛等十六人,同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当时浙江参加乡试生员共两百八十八名,同科中试之多,开青田历史先河。
  会元 坊主陈诏,字廷询,鹤城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中第一名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巡抚等要职,祀乡贤祠。在巡抚浙江时,剿平山寇,建功甚巨。
  科甲传芳 坊主留禄,鹤城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生平事迹无考。
  继美 (后改“奕世科名”)坊主包持、包瑜,鹤城人。包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举人,官德州训导。包瑜,字希贤,包持子,明景泰元年(1450年)举人,官教谕、知县等职。著有《通鉴事类》、《左传事类》等,祀乡贤祠。以父子科名有序著。
  攀龙 坊主陈,鹤城人。明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生平事迹无考。
  璇源流庆 坊主赵与愿,寓居鹤城。宋成国公赵希之子,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入宫为宁宗嗣子,改名。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册立为太子,又改名询。南宋嘉定十三年(1210年)中进士,授临安知府、福州观察使等职。二十九岁病逝,赐荣王。
  腾霄 坊主王均,字惟准。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知滨州。某岁干旱,民无谷种,流离失所,王均躬履村落,贷种给耕,又请于朝,得银万两,济恤民众,父老绘“分耕图”以报。
  文经武纬 (初名“步蟾”)坊主叶仕宁,字处道,鹤城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初官仪制郎中,后迁陕西参政,赞军务,再出镇淮安提督漕运。著《知非集》传世。
  联桂 (后改“兄弟进士”)坊主周宗保、周永源,鹤城人。永源登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任宁府伴读。宗保登永乐九年(1411年)进士,生平事迹无考。
  附录:主要摩崖碑刻原文
  24·C101《祭诚意伯碑》全文:
  维: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夏六月己巳朔,越十八日丙戍。浙江司副使提督学校刘瑞,谨以牲礼致祭于皇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赠太师、谥文成,刘公之神曰:公之出也,定天下之大计;公之退也,炳沉晦之先知。迹类伊尹,而道无忝;知似子房,文学过之。信可谓名世之杰,帝者之师矣。瑞窃有恨焉,用不尽才,位莫酬志,凡公之所抱负胸中者,十盖吐其三四。胡天之遇公者,始焉若是其奇,而终焉若是其忌也!天乎人欤!匪慭所思。公逝百载,梦寐见公。瑞也何人,精神感通,拜公遗像,俨乎德容。不亡者,存伟誉丰功,尚享。
  44·D3《青田县演武亭记碑》全文:
  古者阅军惟所,成周农隙;讲事惟所,晋于被庐。汉驰于上林,唐于城西,宋御近郊,飞山新池,间无虚岁。惟所,故曰:弗所弗口,弗律弗兵。所而□律日成军,军成,天下畏之。青田介瓯越,为戒貊裔,〓山〓泽,〓薮菦籁相望。民间栋宇,或缘坻〓郊漭漁,以所军奚诛,从无豫之者,且弗豫其□□能贞众振锐奚诛。正统间,草寇蹶〓,阅军□□唯文具撮隘,仅旋马□士坐作进退疾徐,数疏之节用周折,续承平无事,故址就荒旷并于人,或〓□□硗碛〓〓之区,聚榛荆为麇兔畽舆,人袭□□远念置,勿问智用恻矣。今天子御极十一年,圣虑久安,〓变边州,唯□命渤海张公以宪副节制温处戎事,□文臣闲于将略机策驾世所巡视,画□□每规算以□□攸淬戎兵庸成处守林侯□□□奇议食于□便之,命知县洪儒督之,典吏陶庆临阅之。于是,凿山废树,按故址辟场倍昔,南北纵可七十四步,东西横可六十步,周之可四千九百五十八步,亭台其上,代将幕,位纛神于亭左,杠縿缤纷,白昼冥冥,飞鸟不敢过。未几,军士驰舞,□方干仗,旗鼓金炮,率底律旅容肃一,观者震怖。夫古兵于农,秦拂,今机兵颇存古制。公历青田兵律,复就古□矣,诸道宜罔或右,前年入姚原,又前年入孝丰,距踊徽也。夫公非其偶之谓天,其或者腆诸僻壤□奇出也。是故其君子歌于宫,其小人跃于野,相告曰:弗城于城,城于人。今而后,其父子、兄弟、妻子、族戚、宾朋、嘻嘻室庐靖诸世世,其永无虞,微公谁使之祯□人,祯之后将大出。公闻之曰:夫何力于我?命书生陈中州记之。正德十四年己卯秋七月望旦□知县洪儒、县丞杨文渊、主簿李征、典吏陶庆、儒学教谕袁达、训导刘梅、郑世壁。
  董工吏董义儒 蔡和镌
  45·D4《易冢铭碑》全文:
  易冢铭 宗稷辰撰
  黎公傅诗,而远孙鹤田子乃以易名,加年五十,
  得其大指,盖久之而始有成。超汉唐宋之诠解,通天地人之粹精,道既明,而神遂归于太清。其遗稿一千三百五十三纸,命藏于混元峰下。艮石之坚贞。昔蜕之冢,从储厥文也;兹鹤之冢,以瘗其经。呜呼!此可以蕴养元气,含育群生,历千百亿岁,无陨无倾。后有考者,视此铭。
  同治乙丑秋重刊
  《易冢铭碑》碑阴全文:
  易冢铭既刊石于杭,亡弟百禄辄拓一纸寄予,云将携石归,竖于混元峰下,并取易稿一千三百五十三页藏之,承先志也。内未几举行,百禄竟短折,续经发逆之变,石亦毁弃。遗孤廷鏊,年在垂髫,语之未遽省识,若聪其蹉跎,恐就湮没,无以仰答先灵,即亡弟衔憾九泉,其有既乎!因出赀重购上石,命嗣子筤生亲奉外祖易稿,诣太鹤山中,相混元峰来脉,营冢立石,庶宗涤甫侍御不虚此铭。而予未亡人窃有念焉者;先府君自定兆于湖州仁王山,虽有故旧门生为置田从供祭扫,第自括赴苕约千里,我端木氏子孙能一生再超三谒难矣,尚能岁岁清明往来跋涉也哉!有易冢在,是谅可少抒展墓之情。盖体魄归复有定,而魂气则无乎不之;兑易稿为先府君手泽,毕生精力尽注于斯,来承祭者,神必格思也。兹故勒之碑阴,愿我两家后来之秀,不徒以观美,而其思所以保护之,自今钦于世。归瑞安洪氏、长女悟原谨志。
  同治乙丑八月谷旦
  46·D5秦观碑《千秋岁》全文:
  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鹤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49·D8《义冢》碑全文:
  壬子秋,温处大水,青田受灾最甚,人物漂散,全城为墟。本会特备糇币、药物,组织放赈、救疫、掩埋三队来青,俾讥者得食,病者以苏,而死者获安于九原(泉)。查东门外浮厝数百具,棺败骨露行道。伤嗟!爰为移瘗于此,并立石以垂不朽云。沈希记。
  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中国红十字会立
  50·E1《金砺墓志铭》全文:
  金君字砥侯,讳砺,余高足也。少倜傥有大志,颖悟异常。儿年弱冠,从余游,试以制科,而英拓豪迈,骎骎乎有韩柳警拔之概。余尝谓侪辈曰:“此异日余乡千里驹也。”时值清季变政,檄设学校,余创设竹溪公学,君挈昆季群聚一堂。一时遂有河东诸薛之称。君嗣以高级升学赴宁垣,毕业钟英。适孙、黄诸公倡义排满,清鼎以革,君亦相与奔走焉。未几,袁氏窃柄,孙公痛改革未贯,洁身引退,别图建设,有志之士咸相附骥。窥袁氏骄恣益甚,潜谋袭帝。君时在沪滨,于孙公左右。陈公英士、夏公次岩诸先生,奉孙公密檄,授师长职衔,间关吴楚,呼号义烈同起戡逆,至杭垣即遭变,偕各英烈遇害。惜哉!元良殂丧,国士沦亡,岂天未厌乱,纵祸中原,抑邦之殄瘁,故倾国梁耶!虽然,从容就义,节烈凛凛,皓气英风,实堪千古。君罹难之日正当民国三年九月初九日酉时,距生于光绪壬辰,八月初七日戍时,只二十有三岁,悼痛何似!元配杨氏,具三从兼四德,此后矢志柏舟,流徽彤管,俟目可待,虽膝下孑然,而犹子观光等,类能凤毛翙翙,头角已露,峥嵘跨灶,盖可预卜焉。袁氏丧后,事闻朝端,优渥抚恤,特赐少将列祀,忠烈宜哉!
  铭曰:郁勃所钟,间世特出,王骆之恣,颜张之骨,痛恶帝制,兀不可夺。毋为解生,宁为稽血,魂归北阙,烈烈英风,千古奚没。
  前浙江省长公署秘书世愚弟朱受谦撰
  前福建督军公署书记世愚弟李锷书
  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日立
  81·C51-1《积善庆碑》全文:
  重建石广寺序
  尝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芝田之西,驿川之南,有石广山焉。山石悬覆为广,唐人立寺其下,故遂名之曰“石广寺”。明成化时,里孝廉王庭,国朝初,邑孝廉徐上成,尝修行其中,邑志言之綦详。余家近在其麓,幼时,偕堂弟训导夏畴、同里贡生周凤仪、庠生周凤来游其地。石径荦确,循鸟道盘纡而上,数里许,入谷口忽然开朗,田畴肥沃,竹树茂美,但旧寺倾圮几百,馀年矣。余依旧址徘徊四顾,每见群山环峙,蔚然深秀,左右两山,夹抱如擒,二水迤涧潆绕,向寺前陟折而下,危石咽之,铮然有声。又有巨石适当其缺,亘立如屏,未尝不因其地之胜而有今昔盛衰之感焉。道光辛巳,与里人王振淮合谋重建,仅竖数椽,卑陋湫隘,甚不足以称名山之色。光绪己卯年,余偕堂侄廪生夏锡田、贡生夏珽男、增生夏壬、庠生夏汇昌、里人王振亨、监生周品三,乡人贡生王荫槐、训导叶展舒等,更而新之。又幸住僧了行、师男、达坤,勤于趋事,选材构料,不数月而工告成。其规模之宏敞,有不减昔日唐时之盛者,则自兹以往,使有志之士,得以岁时弦诵,藉地之灵,转成为人之杰,不且与鹿洞鹅湖并昭万古哉!虽然,善作者尤贵善成,善始者尤贵善终,后之人苟随时踵而修之。斯又余之所厚幸也。已是为序。
  一、香灯山一片,坐本寺前后,其四置:东至风门坳凉亭分水九渡坑山顶,南至山顶分水,西至坑圩大插身分水,北至笔架岩分水、晒谷岩分水为界。二、本寺田拾柒担半,计纳夏珽众正租三硕平;又本寺田贰担半,夏钟兴助;又本寺田伍担。
  捐款人姓名(略)
  光绪拾肆年戊子岁次荷月吉立
  里人岁贡生候选训导夏钟兴撰命男庠生夏汇昌书
  83·C53-1《善积庆馀碑》全文:
  建造积米庵记
  懿夫材必要选,选之便作栋梁。地孰最灵,灵者何关胜境。维邑之西,都之六。小驿中村,佛堂古迹,历代流传,荒基就草,故址成田,旧名未改,莫问成毁于何年。新宇观成,谁复经营于此日。厥有夏氏名舜九者,非百夫之长,本一瞽之庸,彼既虔诚募化,众等协力赞勷,始以缘捐,继以米积,不一年而基拓,越二载而殿成。庵名积米,愿不朽于千秋。佛塑菩提,普洪恩于一邑。夏设长茶,渴沾行路,秋施普利,供及孤魂。且上于大驿坑立青景渡,舟行无病涉,下于金漆坑建三官亭宇,少住为佳。既前程之毕举,望后进之长遵。爰将颠末,砌石建碑,庶免侵吞。永垂久远云尔。
  同治癸酉年九月二十六立
  岁进士夏钟兴撰并书
  84·C54-1《联山桥碑》全文:
  联山桥者,盖取联络两山之义也。驿川西行里许,曰:村头,上通景邑,下达瓯江,中界小坑。广三丈,高二丈,咫尺不能逾越。对面如隔云山,前山曾建小桥,屈曲以通行人。南谷老人居傍桥侧,往来嫌其纡,更为洞桥。光绪二年六月初旬,大雨骤集,此山崩塌,冲激一空。行者窘步。老人遂独力督工,重建洞桥,额曰:“联山”,以管束左右,有是无阻隔之患。因勒石建碑以志颠末己耳。老人号南谷者何以?其居住南山之麓,其年又最高,故自号南谷老人云。
  一桥头上手植松二株,桥处植樟树一株,溜港浃植松树一株,永作地方护荫,毋许盗砍。
  光绪玖年岁次癸未阳月吉日
  本里岁进士夏钟兴撰并书
  85·C5
  -1《创建灵岩山成米庵碑》全文:
  创建灵岩山成米庵序
  灵岩山,在鹤溪铜螺滩之右,与金坳山旗鼓相对,为仁宫驿川诸地方之一大关钥处,堪舆家谓此间人才之盛,山之胜与有力焉。光绪己卯秋,里人夏爱弟倡议建庵于此山之巅,设为积米之法,共得五百余家。阅三年而工告成,即名其庵为“成米庵”。予尝过其地,见夫悬崖百尺,横亘中流,树霭空明,与清溪相辉映。正不啻蓬莱之俯临弱水,则吾乡之胜迹,何莫非宇内之奇观哉?因念各积户之好行善事,并嘉夏爱弟之有志竟成也。爰志其事于石。云是为序。时在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春月,本里岁贡生候选训导夏珽敬撰并书。
  [以下为捐助者姓名(略)]
  86·C56-1《望耕亭碑》全文:
  序
  奕川之有桥,由来旧矣,上通景邑,下达瓯江,为往来所必经之地,南北之通途也。昔人建亭其上,前后设有栏槛,盖以此亭为一村之中处,父老不时流憩,凡农夫之勤惰与田间景物之迁移,皆于亭中望而知之。故名之曰:“望耕亭”。但亭虽完善可观,而桥面向用木板为之,每当大水涨溢,不无漂没之虑。丁亥秋,合村商议,易木板为石板,以为久远之计。幸各殷户乐输,以成其事,后人踵而修之,庶斯亭之不朽。云是为志。
  [乐助人姓名(略)]
  白岩峰并庙后路下及溪旁上下演所种松树杂木,永作地方护阴,不许砍伐。
  光绪拾叁年岁次丁亥,本里岁贡生夏钟兴谨撰;郡禀生夏锡田命男御羊谨书。
  88·D9《永安桥碑》全文:
  创建永安桥序:
  南谷子居奕川村头南山麓,其旧居奕川之下村南田垟。先王大父购留氏宅半进,庇之甚宽敞。道光戊子冬,受祝融厄,初移中村,旋卜筑于村头,爱其地僻远嚣,幽居闲雅,构蜗庐焉,今三世矣。顾宗祠亲族均居南田垟,春秋时祭,酬酢往来不绝,子属宗长,又值耄年。光绪己丑春,倦于游,嫌其村分上下畴,隔东西,中有大坑源,自三内外都毗连,四山分水派,流越二十里,穿涧谷,渡悬崖,直从龙并坑合流而出清溪,因名之曰“大坑”。前人虽立石齿磴埠,以济行人。然春夏之交,大雨骤集,洪涛汹涌,冲高石齿丈余,无论过客、行商、妇人、小子莫不向若而惊。予欲更石齿建桥梁,与众商可否?众哗然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坑,关山萍水,失路谁悲。从古及今,千百年来,未尝议及,子乃欲兴此举,何子之迂也,且经费亦复不少”。予默无以应,退而谋诸次男壬、三男汇昌,不觉奋然兴曰“天下事,拘墟者见小,有志者竟成,况造桥修路阴隲攸关,人之欲善,谁不如我”。遂为之预经营,度长短,筹石料,付资本,先命石工镌石。暨堂弟舜九效力奔走焉,始于己丑之春,至冬,石工告竣。诹吉于庚寅春正,作〓布桥,匝月而成。共计四洞,面广七尺,高丈余,左右扶拦,翼以十柱。险峻深坑,倏成坦道。由是行旅,相与歌于涂,农夫相与忭于野,而予与梓里父老咸欢欣,以乐其成也,桥名“永安”,取其永远平安之义,噫!子倡于前,幸诸信士乐助,共和于后,虽捐助之多寡不齐,而同归为善之心则一也。是不可以不志。至村众出力助工者甚繁,不及备载,然福有攸归,久久必获吉庆也。后之人踵而葺之,庶斯桥之不朽云,是为序。
  [记录乐助八十八人姓名(略)]
  本里例赠修职郎重游泮水,甲寅岁贡,时年八十有一南谷子夏钟兴乐助银贰拾两谨撰。
  龙飞大清光绪拾陆年岁次庚寅仲秋月上旬谷日
  本里□增广生癸夏壬助银伍两正并书
  89·D10《百人渡碑》全文:
  下墇百人渡记
  渡船之设,所以通达远近、便往来也。自大溪入鹤溪向,从石溪纡旋而渡,又有大坑以为之阻,行者病之。光绪丙戌春,奕川积米庵首事夏舜九谋于长岸下墇,捐设渡船,乐输殷户得百数户,各输洋一,除造渡船、渡屋、工费外,置买田租壹拾五石平,收存庵中,岁给渡子伙食租五石平,渡船损坏,俱向庵主创修。事既竣,额其渡曰:“百人渡”。因欲勒石,以垂久远,索记于余,余嘉其事之有便于行人,且喜诸殷户之好行善事也,是为记。
  录一百零七位助捐人姓名(略)
  光绪十六年秋七月 谷旦
  岁贡生候选训导夏珽谨撰
  命男廪生一枚敬书
  94·C62-1《章旦石桥碑记》全文:
  城南十里许有章旦,庄中有二桥,内达南田,外通郡邑,诚为津梁要辖也。桥之傍有莲娥庵,庵之前有寿隆寺,选胜者颜其额曰:“慈航普渡”。材等时憩斯庵,不禁有感于普渡云者,其义通于桥梁之利济。盖此间流泉,夹道蜿蜒而出,必须二桥而通。倘或圮而病涉焉,不亦对斯额而多愧欤!曩者非不架木为梁,而风餐雨蛀,木材易败,将婆心义举难与终古。乙巳之秋,爰集同人,议为久远之计,易以石而鼎建焉。幸诸善信踊跃乐输,越两月,而二桥悉竣。上曰:“慈济”,下曰:“普济”。庶乎名义相符,一劳永逸矣。用记其事与乐助之鸿名于石,以垂不朽云尔。
  (乐助人姓名)
  龙飞道光二十五年冬月,董事叶应沛、叶泮华、王培材、王进选、叶清华、叶毓□仝王村立。
  113·D《温处交界通济桥碑志》全文:
  按□□有日十月成,孟子谓民众病涉,是知桥梁□□甚也,横溪□通衢之路,往来日不知凡几,从前济渡,旱则以板,水则以舟,均不可以久远。今志等首事砌〓,而四方人士钦然和之,输粟捐贷,□
  □成工,行路之人,如游坦途,□云众人功德深长,宜勒之贞珉,以垂永久。□□二十七都安等,盛乐助碑石,以刻世名云。
  [乐助姓名(略)]大清乾隆拾伍年庚午岁孟春月吉日
  118·B10-1《明故旌异义士蔡府君墓志铭》全文
  明旌异义士蔡府君墓志铭
  文林郎大理寺左评事同邑张升撰文
  乡贡进士同邑徐瀹书篆额
  公姓蔡氏,讳畴,字洪叙,行茂三,介庵,晚年别号耕云叟。其先乃丹阳人,为光禄勋,后宦居天台。五季时,御史中丞讳瑫者,忧世数易,以游猎为名,卜隐棠川。遂家焉!懿传十七登仕讳济者,宋国子学正,其季二十,评事讳政者,分徙梨屿。其登仕公之曾孙缵尉进贤者,公七世祖也。曾大父睿,大父贤,父南,皆尚志不仕。母安人黄氏,公生三岁而孤,自成,重闻父忌,辄悲咽流涕,于是初度未尝宴乐。配荆川士族吴氏,先公卒,生男三,长斐娶杭氏、王氏,次昆娶章氏,次昂娶陈氏、何氏。孙男十一,孙女三,曾孙男二。公性严毅,颖敏,博涉经史,善书,而尤精于阴阳医卜之学。每延师教子。然讲明义理,指授书法,悉出己意。公治家虽节俭,凡遇修桥梁道路,济乡人之意,毅然发己币,略无难色。盖其天性如此,初非有为而为之也。洪武庚午,先陇“追远堂”毁,公乃鼎新重建,附祧祠,拨祭业。成化丙戌,四方岁歉,钦遵皇上优诏,入粟公廪,寻蒙郡守邵公、邑宰郭公,循例立石,以表忠义。公复创亭,左右辅以祠塾,匾其堂曰:“三善”。乡人咸知公之心存乎忠孝与义也。里有高田,旱屡欠收。公相其便宜,捐己赂工,于里僻田,上开渠十里,引水灌溉,自是积岁无旱,岁获有秋。乡民世蒙其赐。岁壬辰六月,公忽寝疾,自谓必卒,属诸子曰:“我以三善名堂,非□□□□□□□训子孙欲其登斯堂,思斯义而为忠、为孝、为义也。然非业以养之,安能达于悠久,汝当扦□□□□□□□□轮房岁收,永为祭祀束脯之用,子孙世代守之,勿许变易,毋违我命,言已贴□”。翌晨二十□□□□□□□□戊寅,享寿七十五,卜以丁酉岁正月初七丙午,葬于里西瑞阳之源,与安人合竁焉。其子双,以状泣予请铭,予以公衰老,目眩耳聩,无事笔砚久矣。因喜公诸子以富为乡税长,善继述父行志,又能好礼,虽公绩庆所致,亦天之福,善佛□也。故不辞而为之铭曰:上命蔡公之先,自光禄勋,御史中丞,由台适温,奕叶簪缨,于宋为殷,泪进华尉,遗华聿新,逮公籍甚,善行着闻,孝而尚义,富而能仁。
  钦承
  入粟济贫,爵罔及身,泽足被民,天报之福,在公后人,说说孙子,昌大其门,甘棠之川,瑞阳之源,盛德铭石,垂千万年。
  城南王汝吉刻
  126·D14《故贵贰拾五府君碑记》全文:
  明故兰室府君陈公永思堂记
  南京国子监生鹤城蔡谔字汉忠撰文
  眷戚社学生堂侄蔡讷字汉雍书
  君子设祠致思,志报本也,志思而克求焉,所以示不忘矣。吾姻族尚仁里陈公甫者,克笃孝敬,继述先德,往往有所感于心而思生焉,而思者,本于情之不能已者也。储积既盈,诸末暇及,拳拳以尊祖敬宗为念。岁正德甲戌十月,乃辟地四三亩,创屋数十楹,堂塾祠宇,涂画丹艧,焕然新,翼然整,扁其额曰“求思”,因足为一时之雄观也。然而规模之大,概虽具,而品式之总理尚未周密,而公忽然逝矣。意嘻,公之“永思”,是殆有所寄于不忘。公虽死犹生也,其冢嗣锡霸。翰普者痛先志之未克终,毅然以继过为己任。于是区画规制,以示久远,于凡公志之细琐未暇及者,悉为之润色。曲致其意,皇皇然如有弗及。列新五服,表宗派也,旁图孝义,昭劝谕也。拨照祭租期,春秋之匪懈也,置洒扫人,致朝夕之常洁也。树石成志,垂百代之不磨也。缺则补之,敝则葺之,使千秋血食永永弗替。则公之思先德者,将以后人之思公矣。其所谓永思者,宁有穷耶?诗曰永言孝思,传曰死事尽思,经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则其思有不在于是欤,吾赏观世之龌龊者凡百。可以自便者皆极力营致,而于尊祖尊宗一事,往往视为末务,而不之介怀,亦独何哉!是盖不知报本追远之深意,良可叹也。诗云民之秉□好是懿德。余嘉公之志,因其□谓记,故喜谈而乐道云。
  嘉靖元年壬午岁孟冬吉日立
  城南□九明镌
  128·D15《圣旨碑》全文:
  旌表尚义郑永记
  赐进士中宪大夫□南□察司副使致仕同邑朱良暹撰文
  乡贡进士□仕□□□□教授致仕同邑张瑞生书丹
  洪惟
  皇上践阼之初诞敷德教以□□治道
  万几之暇尚虑粮储犹缺无以给军饷特
  □□□臣中书教条敷布中外□天下侯伯郡牧谕民之富而尚义者循例,输米于官三百石者,锡以正七品散官,二百石者锡冠带以荣终身,一百石者,立石旌表。□是以下赐劳有差,温郡守闽南邵公钢偕诸僚□同寅协恭集□羡于庭宣扬圣命,时效义者云集响应,永嘉临江乡□川郑永输粟百石,例应立石镌名,奏复□□□为记,立石以示久远,钦惟。
  国家于太平无事之秋,厚积粮饷,以实仓廪。盖安不忘危,□□忘□之意矣。□厂旌异之典其所以勒。
  人心励,风俗与成,周旌别淑凭,同一揆也,书曰:□厥宅里,树之风声,此之谓,次□永能礼□□□□□□惟义是尚,输米于官钦拜。
  恩宠其为荣幸何如哉,抑闻郑氏为永嘉右族,九世祖仕宋官至尚书,自是厥后,代有闻人,□永□□□。
  述读书好礼为生,诸子咸循循雅饬,皆乐善不倦,是以受天纯暇□又□昌人□□旌异之命,非惟乡里之光,其实郡邑之荣也耶。继今以往,尚益扩□心,广于为义,□□□之间闻风而兴起者,益有其人。为斯石之立,其实劝善于无穷也,载是为记。
  成化二年岁次丙戌孟冬吉日
  奉政大夫同知蔡蒙、□□经历靳瑜、照磨林训、□□□
  中宪大夫温州府知府邵钢同正永嘉县知县郑□典吏丰文立
  承直郎通判余□□□□□何琏检校丁宁王
  □柳英城南王□□
  167·D17《永济桥碑》全文:
  青田七都之三源,道通栝郡,其源远约有三十余里。曲水汾沄,至陈村垟,则瀇漁极目,两岸相距,势成涧绝。夏秋之交,俄倾下雨,遂汹涌澎湃,波浪茫然,望洋而叹,涉者病焉。爰谋所以造此桥也。当光绪初,造有通栝桥,追思其事,斫木度杠,财力虽省,终非牢固。故再三变置,易岁即
  己,越数十年无虑及此者,里人众等顾而慨然,乃倡捐以兆其端,更广募以充其费,集腋以成,遂兴是举。石工起光绪二十三年八月,计桥阔四尺,高七尺,长十六丈,凡十有二洞。自今而后,临浅深以凭眺,歌厉揭而何容,佥请勒石,以志其略,余亦谓此有济于众,因为述其端委,俾过者悠然不忘盛德之意云。且易其名曰“永济桥”,示别于旧,并
  卜其垂诸久远也。
  敕封承德郎杜衡撰并书
  今将乐助捐桥资芳名谨刻于后[捐资人姓名(略)]
  首董杨锡勋、杨学俊、杨锡琳、杨锡明、徐景达、徐立纲、林纪有、叶福成、徐得寿重建,石工孙世有、陈亚银造桥并刻。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仲秋月谷旦。
  222·D20-1《石门新营》题刻全文: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五言,宋永嘉郡太守谢灵运。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感德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用,得以慰灵魂,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登石门最高顶》题刻全文: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归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阶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222·D20-4《永嘉怀古》题刻全文:
  永嘉怀古,诸暨县令郭密之:永嘉东南尽,倚棹皆可究。帆引沧海风,舟沿缙云溜。群山何隐磷,万物更森秀。地气冬转暄,溟氛阴改昼。缅怀谢康乐,伊昔兹为守。逸兴满云林,清词冠宇宙。尝游石门里,胜践宛如旧。峭壁苔藓浓,悬崖风雨骤。岩隈余灌莽,壁畔空泉甃。物是人已非,瑶潭凄独漱。
  《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题刻全文:
  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诸暨县令郭密之:绝境经耳目,未尝旷跻登。一窥石门险,载涤心神懵。洞壑閟金涧,攲崖盘石楞。阴潭下幂幂,秀岭上层层。千丈瀑流蹇,泮溪风雨恒。兴余志每惬,心远道自宏。乘轺广储偫,只命愧才能。辍棹周气象,扪]条历骞崩。忽如生羽翼,怳若将超腾。谢客今已矣,我来谁与朋。时天宝八载冬仲月勒。
  222·D20-46《重游石门观瀑布》题刻全文:
  嘉庆三年立夏,重游石门观瀑布一首:石门开双扉,未登心已羡。沿溪溯潺湲,越谷望葱茜。飞瀑挂千尺,先向林表见。敢拜天绅垂,畴与白龙战。流素曳练轻,触石坐衣溅。雨余情弥壮,风宣势犹旋。疏响静凡喧,摇光引清眩。兹来春夏交,岩花落如霰。重游意更怡,坐久情愈眷。安能构云栖,聊息永宿倦。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学使仪征阮元。
  《石门洞天铭》题刻全文:
  维江之后,此山之前,阴亭外爽,仿佛藏仙。仙家真相,洪流德荡,爱集华词,铭石之上。青田石门洞天铭,嘉庆九年集瘗鹤铭,残字刻于瀑布前石壁上,巡抚阮元。
  222·D20-51《慕仙铭》题刻全文:
  黄龙之岁,元枵之月,月几望,侍郎长沙徐使君宿于青田之海口,夜梦石门君,从八九女郎徕迎于江,姿颜婥娟,朱衣碧裳,非锦非绣。是好女子,年可二十许,礼予而言曰:“闻君经此浦,将游是山,近与君别千七百年矣,旧交辰星,君得无劳苦?”予憬然若悟前世事,乃相与言曰:“昔之风雨,藐然姑射,星辰在天,心若白日,云不可还,烟不可即,仙山阆风,一发虚碧。”相与太息而别,侍者去。石门君,东海真君孝元,劳容子卿也。明日游此,了若夙经者。予平生好胜游,水石之奥,海内略尽,维兹遐契,不忍遽去,岂有夙昔邪?何其奇欤!乃纪斯石,授家令青田君刻之,式此君之灵绥,且以谂祠于是山者。石门旧隐书。
  222·D20-58《石门次韵》题刻全文:
  石门次韵,永嘉王九瑜镌:“当年谁凿此门开,放出仙人去未回。骑鹤空闻吹铁笛,乘鸾不见下瑶台。至今石壁千寻上,犹有银河一派来。只恐桃花流出洞,渔郎错认是天台。”“欲将机括问仙山,又恐山灵为我悭。出岫行云何日返,悬崖飞瀑几时闲。笑谈带得烟霞气,名姓新题石壁间。愁向碧潭深处照,年来双鬓已成斑。”“云物惊看似梦中,仙家谁谓路难通。约来天地无多大,自与尘寰迥不同。蓬岛幸逢寻药伴,商山不遇采芝翁。翻然抚掌出门去,长啸一声山月空。”嘉靖乙酉夏五月庚辰,岩山道人郑毅书,岩山郑公为浙江左方伯时,以直道忤权贵,由温台过青田,惟时与廉宪桐城钱公偕行,钱公尝为青田尹,至是,舟过石门洞,相与舍舟登览焉。予昔受业于郑公、越明年丙戌,承乏来青田见公诗于亭中,一时士夫诵之,莫不歌艳,嗟异重公之为人,时则公已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全蜀,行矣。又越明年丁亥,公总督漕运于淮。戊子以疾,乞疏归上饶,予亦以秩满,将上京师,始克勒公诗于石,用垂永久,且著此山之遭也。公在蜀有平戎诗,已见序,于太师石斋杨公并视此诗,节操勋庸极其盛美,他日铨次名流,并传于世,未可知也,姑书以识之时秋八月朔旦,门生古歙方、远宜,再拜谨跋。
  222·D20-59《石门洞一首》题刻全文:
  石门洞一首:石门谁凿碧山隈,为爱幽奇几度来。瀑布直从天外落,画屏横向雨中开。云封洞口留玄鹤,风过滩头失怒雷。洗净尘烦聊一勺,龙湫何用访天台。东庄高汝行。
  222·D20-60《石门瀑布以亭上韵》题刻全文:
  石门瀑布以亭上韵:洞天天门何年开,飞仙仙去还重来。千丈喷壁乱作雨,一声动地殷其雷。银河直向斗边挂,玄鹤时从云间回。欲洗尘心须此水,道心原不惹尘埃。嘉靖乙巳孟冬朔月川夏浚书。
  222·D20-61《过石门洞》题刻全文:
  过石门洞:石门藏古洞,趋命岂邀游。未毕林邱志,长怀社稷忧。飞飞看瀑布,决决作溪流。尚有瓯江在,终应未尽头。永嘉萝山张孚敬,男逊业百拜谨书嘉靖癸已。先老师文□□赴,曾过石门有作,久未砻石,乙卯冬,抱江顾公因逊业同侄子人霖取道于兹,谈及先公遗迹,命工镌之,时□□日溟齐公赞□湖,王公乐贤,□城□诚意伯,怀□审,公,亦以众好协议,垂诸不朽云,丽水朱□□。
  222·D20-62《游石门洞》题刻全文:
  游石门洞:长夏舟行江欲午,停桡徐步访仙台。洞门谁向悬崖辟,瀑布还如喷玉来,苍岭西还岚霭净,瓯城东峙海云开。登临不为烦蒸苦,何幸凭虚一拭埃。嘉靖癸亥岁五月望后,吉人西唐陈庆,青田知县丁一中勒石。
  222·D20-63《石门洞》题刻全文:
  石门洞:青田县西七十里,两峰左右天门启,碧溪一曲通灵源,瀑布高悬洞前水,水落蛟龙潭底眠,洞深窈窕吹苍烟,五月到此寒逼骨,始信仙家别有天。崛崃张佳胤。
  222·D20-64《游石门洞》题刻全文:
  游石门洞:长夏江行暑未清,暂依岩石驻云旌。忽惊风与跳珠下,转觉雷从峭壁鸣。千丈彩虹云外驻,一天凉色坐中生。令人转忆康王谷,岁晚青莲拟结盟。五云萧廪。
  《戏题瀑布》题刻全文:
  戏题瀑布:见说长空走白龙,竭从玄鹤舞回风。真源脉脉分银汉,绝壁层层挂玉虹。开凿几烦真宰力,奔流只作野田佣。何如直赴朝宗约,遂擅沧溟浴日功。五云萧廪。
  222·D20-65《游石门观瀑布和壁间韵》题刻全文:
  万历辛卯孟夏,偕曾大参、廖宪副游石门观瀑布和壁间韵,二君予同年友也。“蹑屐仙源一径通,凌霄双壁映芙蓉。千年幽壑飞晴雪,百丈层峦
  挂玉龙。座上漫夸轻雾缀,洞门忽讶白云封。探奇幸有同心侣,独往当年愧谢公。”《青田道中写怀》“使节临瓯越,经行万叠山。路迷青嶂合,舟驶小溪湍。鸟语穿云径,人耕积石田。顾瞻多麦秀,瑞可卜丰年。”“青山万叠逐行舟,野老欢呼羡壮游。东海年来憔悴甚,那堪箫鼓任中流。”《舟行芝田夜涨》:“一夜溪流涨,身疑霄汉边。涛声真沸鼎,雪浪似连天。野渡孤村没,飞泉百道悬。乘槎讯民瘼,应不愧张骞。”武昌心吾。
  222·D20-6《同观石门洞瀑二律》题刻全文:
  同观石门洞瀑二律:“见说名山泉石幽,观风经此暂停舟。千寻素练当空泻,万斛明珠带雨浮。磨灭残碑余篆刻,潺湲遗响即箜篌。与君今日登临意,不减蓬莱清浅流。”“白练从来尽日悬,雨花残雪有无间。乍惊银汉连青嶂,忽讶长虹亘碧山。水洞珠帘原不卷,石门箫鼓几曾闲。洗心幸有同襟者,一听泠泠共解颜。”蕲阳唐冲宇题。
  222·D20-67《奉和侍御唐公同石门观飞瀑二律》题刻全文:
  奉和侍御唐公同石门观飞瀑二律:石峡〓〓景最幽,抠衣鼓擢尾仙舟。一帘玉屑疑天落,四簇青螺觉地浮。云壑烟岚开画轴,松声鸟韵奏箜篌。披襟大快雄风后,濯足长江万里流。谁跨长虬下九天,栖霞带雾翠微间。千寻雪浪排空壁,万丈银河泻远山。僧磬悠飏清书永,渔歌欸乃白云间。无人暮卷西山雨,留得珠帘奉笑颜。宛陵蔡逢时书。
  222·D20-68《同游石门》题刻全文:
  侍御唐公,兵臬蔡公同游石门,有侣和之章,予小子谬叨属吏。欣瞻胜游,不揣里音,敬步严韵。“嶂合川回境最幽,名贤曾此系仙舟。金樽偏对青山好,珠瀑遥连紫气浮。共醉苍烟生几席,赓歌白雪奏箜篌。相将一掬银河水,化作甘霖万里流。飞流日夜自潺湲,矫首层霄杳霭间。问俗霜旌摇瘴海,探奇蜡屐到名山。澄潭月映心如洗,古洞云封意自闲。乘兴磨崖留胜迹,烟霞千古伴朱颜。”万历丙申秋仲,括守古皖任可容子贤甫。
  222·D20-69《依韵二章》题刻全文:
  依韵二章:“石门松舍自清幽,直指巡方一系舟。川谷解邀骢节驻,水云欲傍绣衣浮。岩头飞瀑疑烟雨,叶底鸣蝉杂管篌。此日登临传彩笔,它年谁不羡风流。”“匹练高从绝壁悬,随风散沫有无间。泠泠清响传空谷,霭霭轻烟淡远山。岂是避喧寻吏隐,偶因问俗一投闲。羡君同坐蓬壶上,共挽飞泉洗醉颜。”万历丙申秋仲夕,宣城许国忠。
  222·D20-71苏茂相诗全文:
  “如此泉为洞,真堪石作门。从天飞雪窦,特地擘云根。舟溯桃花入,碑看藓字存。平生丘壑意,静眺欲何言。”石门洞停舟中有飞泉千尺,天启二年初夏石水苏茂相题。
  222·D20-72《游石门洞》题刻全文:
  “峰作女陴石作城,洞门双辟云作扃。初到窈窕昼寂寂,旋闻喷薄雨溟溟。万仞铁崖遮天黑,百道珠颗落池泠。鲛人雪涕粼粼下,玉女翻盆细细倾。咫尺之间笑崖宕,合拉天台为弟兄。须臾山风四面集,闪电奔雷何太急。标表虽繇康乐公,开凿自是神明力。蔓草深处印虎蹄,石纹还有潸虬匿。我亦懔乎不可留,舟中回望三叹息。抄来碑诗多鲁鱼,重读谢句韵浙沥。”游石门洞,崇祯戊辰夏四月,济南张延登题(印),署处州府事同知东□马承绪书(印)。
  222·D20-73王崇铭诗全文:
  “谁把珠帘挂碧空,五丁凿破石渠中。两峰峙立开阊阖,一水奔流出岫淙。雪浪纷披烟雾霭,银河喷薄电雷冲。寻春自古多豪侠,若问传奇数谢公。”括守析城王崇铭题。
  222·D20-79《重修石门洞刘文成公祠记》题刻全文:
  重修石门洞刘公祠记。括苍以山著称,载唐六典。贞观初,辖江南道。开元间,改浙江道。其山巉岩卓荦,俯瞰众岚,绵亘三百余里,实为温、台、婺、处四郡主岳。下有括苍洞,相传为第十洞天,在仙居县南,即青田县北。故青田诸山,皆居括苍之阳也。县西北六十里,有石门飞瀑名胜,俗呼“石门洞”,疑亦属洞天之一,而未有考。自晋谢康乐题咏后,名流硕彦,访古至此者,代不乏人。明刘文成公发轫于斯,石门之胜,相得益彰。后人于旧有佛寺外,就文成读书处建祠祀之。今失修已久,又遭辛亥大水之损,祠庙半圮。庆澜忝任瓯括,春间,有邑人请重为修葺,乃谋之县绅,得夏君定侯、徐君允中倡捐巨资后,嘱县令张君南溟、袁君树臣,先后募捐,实行规画,于今夏六月,兴工改建刘祠,并于祠前左侧,添筑观瀑亭,为览胜者憩息之处。方余未至石门也,以为名山声价端赖品题,否则,括苍多山,冠于全浙。浙东山水之胜盛浙西,何以雁宕、龙湫独著闻于天下乎!设有如野客者流,不惜探幽陟险,偏揽括苍,又鸟知无奇峰绝壁,邃谷幽泉,与雁宕龙湫相颉颃者乎!夫地以人传,向固疑之矣!既而,身亲其也,见所谓石门洞者,两壁峭立,北面而朝,距仅数丈,下摄激湍,舍舟即麓,沿西壁入,瓮然一壑,纡行百步,遂失所自来。俯仰上下,崇山峻岭,环翠复叠,嘉禾瑶草,交绿参差,流水灌田,繁响发涧。过石梁,又数百步,高出一邱,拾级而升,为灵佑寺。登佛殿,正觑壁门,隔溪诸山,列如屏障。帆桨上下,时时于林隙见之,余皆内外不相睹,俗故以洞名之也。舍寺下,缘涧以西,可百余步,折而北,又一丘,即刘祠所在。南面飞瀑,高二十余丈,如骤雨注溅溪石,帘纤四喷,日光映射,作五色如虹,终岁或以晴雨为加减,无稍或息。斯瀑也,直与天行同其健夫!乃叹奇观所在,恍然于造物之自有其真。一名之成,举非可以幸致,更何疑于雁宕龙湫乎!听淙淙之声,不移时而涤尘虑。况文成寝馈其中,洗耳清心,搜求秘笈,有不通天地之隐,而与浩然之气相往来者哉!
  谓斯人为括苍增色也可,谓斯境足补洞天之缺也,亦无不可。工既竣,书此为之记。戊午季冬上海黄庆澜识(印)(印),瑞安金舟书(印)。
  222·D20-80《重修刘文成公祠》题刻全文:
  重修石门洞刘文成公祠记:石门洞天为括苍胜迹,相传有明刘文成公读书其地,而其名益著,世瑞于役两浙,过其地而游,追念先贤,肃然起敬。顾门墙圮毁,荒废已久,乃捐廉,嘱寺僧常融修葺。逾旬,焕然一新。镇海虞洽卿先生、崇明陆安石君闻讯,咸愿斥巨资重光胜迹,崇仰先贤,固人同此心也。工成之日,爰为之记。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七日诸暨赵世瑞谨志(印)。
  235·C167-1《义阳祠宇之记碑》全文:
  义阳祠宇者,青田海溪朱氏祠,其祖之所建也。按朱氏在春秋为邾子之国,其后子孙散处南北,着姓昭代,类不乏人。若吾栝之缙云四府,君生而聪明,殁而神灵,以福其民,以庇其后,昆特其一派耳。至二十一府君始爱海溪山水之胜,爰徙家居之。自五季末,以迄于今,云礽蕃衍,盖十有三世六十余家,而宦游若他适者不与焉。旧有祠宇,褊隘费崇。至元后丁丑,其诸孙□翁,方偕其犹子仁翁,倡议改筑于其乡之中冈。得地平衍垲爽,乃重构堂寝,翼以两庑,门垣闳峻,中外一新。于是像设有严,昭穆旁□,袝凡岁时分至奠飨追忌,与夫饮福燕乐有以展其进退周旋。且率田十有□亩以供粢盛,蓇理之输固,尝嘱予跋其砧基矣。既又惧其久而或违之也,至正己丑暮春之初,仁翁复诣予请为之记,以示方来。夫自井田宗庙之制不行,贫者以无田庙而不祭,富者或过于僭侈又不知所以祭。紫阳朱子盖有忧之,故家礼之作改庙为祠,由祢以上至先祖初祖皆有时祭,而祭必有田,所以酌古今之宜,期不失先王报本及始之意焉耳,义阳祠宇之建,抑有稽于此乎,其永为孝思之则也宜哉。
  承务郎黄州路黄冈县尹致仕□蒋震孙撰并书。
  正议大夫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工□□□篆额。
  237·C16-1《永昌公记》全文:
  陇西郡李氏,其先闽人也,世习农业,自闽来青,稍有储积,卜择□溪之马岙家焉。越四世至永昌公,始建祠于枫树岗之麓,妥先灵也。亦裕后。昆公为人谨厚,闲静率直,其状粥粥然。及与之论经,世之万辙,能明大义,黜奸邪,与吾仟无异。故乡人咸敬礼之。其德配项氏,淑慎温恭,助公节俭,赞公贻谋,故能广置田宅,以恢先业。生子三,长其榛字锡富,齿重丈乡,次其楷字锡栋,名登太学,三其摸字锡福,谊笃友于,均能肯堂肯构以振家声。孙技蕃衍,未有艾焉。郡庠生继纲,其次房长孙也。现侧增广士林其指数矣,其余诸孙学奋冯宪,经傅马帐,他日并驾齐驱,洵不愧龙驹之蹀躞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信不诬欤!初公之建斯祠也。年将八十矣,生平所置产业阄分子外,余租壹百石,以储蒸尝之费。后嗣子孙有发愤策名者,准给花红租五十石。以壹年为断,奖期满后,仍照房分输收,毋恣分拍。”方公之逝世也,享年九十四,德配八十有零,遗命谆谆,以祠宇粗成,祭规未立,新薪未易,负荷良难,爰顾儿曹而慨然曰:“吾一生缔造孔艰,所区区留意者,惟尔后人饱暖而已。维兹庙食,吾二老之汗血在兹,尔后人之躯命在兹;吾二老之精灵在兹,尔后人之康宁在兹。女或不克承厥志,予乃其大罚殛汝,尔后人克勤毋怠,吾毋忧矣。若不永念乃心,吾其馁!而今而后,吾与尔嘱,毋荡吾之业产以伤我,毋拍吾之祭租以戚我,毋背吾之遗言以困我。此厥不□,鸣族众以攻之可也。叩宪天以惩之可也,钦哉,慎毋以吾言为勿凶,以老眼垂青,谊延葭葛,曾与隅坐,忽闻斯言,因退而为之记。”
  大清道光贰拾壹年岁次辛丑中和月吉旦,辛卯恩科举人孙维世撰。
  270·C195-1《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全文:
  文林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刘基撰,承务郎温州路永嘉县丞林彬祖书,
  承事郎处州路青田县尹叶伯颜篆额。
  青田之山,其上四十里,有泉汇而为潭,繇潭入谷,十有五里,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绝〓,大木之所盘蔚,献奇纳秀,故土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有名谦字伯益者,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其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堆金聚帛,充斥梁栋;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铄,而无纤芥之留者何耶?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悟前人成败之迹,而自视侈然大也,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余年,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予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况能保于其子孙!故愿制产以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族姻之人,咸使知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中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缭以周垣,买田若干亩以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焉。于是襟佩衣裳,肃肃有容,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
  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予,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至正十年龙集庚寅夏五月既望记。
  270·C1952《季氏湖山义塾后记碑》全文:
  括属邑曰:“青田”,自邑西北行五十余里曰:“高湖”,季氏之世家焉。有名谦字伯益者,富而好礼,作义塾以教姻族闾里子弟,割田以供春秋释莱延师之费。元帅叶伯颜景姻为县时赞成之,邑人进士刘基伯温既为之记,县尉蒋膦润卿后求余言。余惟民之初生,颛蒙朴愚,固若禽兽,然及乎风气既开,太朴月漓,然后有争夺门暴之患。圣人出,设政教以为防,于是五常立,而人极建焉。三代而降,法制备具。秦废礼乐,二世亡灭。汉初仍秦俗,武帝尚文学,王莽僭窃,歆芬扬雄之徒,虽名大儒,陈符美新往往不暇。光武中兴,首封卓茂,旌严光,自时厥后,加以党锢之惨,老瞒之奸,终身不失臣节。南北分裂,礼坏乐崩,其间儒学之士,尚文藻而废节义,至君臣父子之伦昧焉,莫讲学校之制,名存实亡。迨乎有宋伊洛、关闽诸儒,得孔孟不传之绪,发明大备。夫何安石以刚愎自是之资,引用惠卿卞确、惇京奸之辈,置朋党之号倡于前,何澹、叶翥撰伪学之名煽于后。至于巧言历诋,如叶涛之笔舌,使缙绅掩耳,酿成靖康开禧之祸,摈斥正人,陵夷国步,可胜言哉!然则人而不学,马牛而襟裾也;学而不得其正,猩猩而人语也。今伯益义塾之置,固欲明人伦之本,以率先乡党,使孝悌立,而廉耻著。入其境,将见耕者有址畔之美,颁白无负戴之劳,使斗争悖慢之患不作,庶几古人设教立学之意也。若夫炫名以避役,资口舌以猎仕进,则非余之所望。故因润卿之请,以发伯温之所不及云。
  岁横父执徐良月朔日书
  国学生文林郎处州路丽水县尹王铨撰
  文林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郑镇孙书
  奉训大夫福州路福清州知州兼劝农事项棣孙篆盖
  314·D21《府宪示谕碑》全文:
  钦加三品衔补用道浙江处州府正堂、随带加九级纪录十二次陈 为
  出示晓谕事:照得民间买卖田产,例应按限投税,印给契尾,不容隐漏。兹本府访闻,该县业户,或延不过户,或匿不投税,亦有契内价银以多报少。该管架书,藉此发帖请酒,挟诈银钱,营私害公,殊多流弊。除札青田县查明禁革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绅富军民人等知悉,尔等受买田地房屋,务须遵例投税,每契价钱壹两,纳税银三分,由县粘给契尾,执凭管业。架书、税差,毋得请酒索借,串通隐匿。自示之后,倘敢违犯,定即严拿究办,决不宽贷,各宜凛遵,切切特示,右仰知悉:
  一、都中公议,遵前县主高公旧章,每两产价纳税钱九十文。
  二、都中公议,推收每亩纳钱二百文。
  三、都中公议,每契尾一张纳税钱九百文。
  四、都中公议,如有花户与架书交好者声称,格外增力税钱议罚。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给。
  告示 承办郑子慈、男聚齐、十八阖都绅耆仝立勒石。
  375·D22《县宪示谕碑》全文:
  钦加知府补用同知特授青田县正堂加六级张为
  出示晓谕事:照得据十八都耆民郑子慈等,票称该都架书属愚山所办。都中契税不遵定价,任意增加,又三年两次班会勒借,种种不法,实属可恶。除□□另行招募接充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阖都各色人等知悉,嗣后,该架书另择诚实可靠之人充当,恪守旧章,不隐匿偷漏,自取罪戾。倘属愚山再到都中招摇,许即扭送来县。
  以凭究办,合宜凛遵,毋违特示。
  …………(略)
  …………(略)
  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给承办耆民郑子慈率男聚齐立告示,十八阖都公议、,绅耆陈继韶、孙鹏书□□义刻。
  316·D23《勒碑垂久碑》全文:
  钦加同知衔补用同知授处州府青田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二次张 为
  恳赐勒碑以垂不朽事,据十六都耆民王老六、谢洪川、吴满斛,控架书厉振纲请酒班会,索勒浮收等情一案,于光绪十八年四月初八日,案奉府宪傅批,王老六等呈控。架书厉振纲即廷彦发帖请酒勒索班会,固为胆玩,如有短价漏税,法亦难容,候札饬青田县先行出示严禁,遍贴所属,一面吊验契据,提讯确实质究,分别虚实,照例详办,以惩效尤,粘单会贴并附。是年闰六月初六日,奉府宪傅批,王老六等呈,此案前据尔等来府呈控,当经撰示饬县分别严禁革办在案。据禀,该架书敢将发来告示弊捺不贴,禀果属实,殊为胆玩,候给示领帖晓谕,以杜弊捺。光绪十八年□月十六日,蒙府宪傅示,架书每遇征收税契银,往往预先发帖,请酒班会,额外浮收,稍不遂欲,即冒名捏禀,肆意诬陷,实属可恶。该架书如再发帖请酒浮收勒索,一经访闻得实,立即严提惩办,决不宽贷,等示在案。续八月十六日,奉府宪赵批,王老六呈,该厉廷彦果系厉振纲捏名朦充,屡被指控,实非奉公守法之流,仰青田县即速勒拿,严讯究详,毋稍纵延。续九月初三日,奉府宪赵批,王老六呈,候札饬青田县速究详。续初五日,蒙府宪赵朱谕,地方绅衿,理当自爱。乃青田县武举厉振纲充任架书,屡被控告,实属藐法。为此,示谕尔等知悉,改过自新,本府从宽免究,倘再胆大妄为,自投法网,定行专提严办。懔之慎之,特谕。十月初三日,奉府宪赵批,王茂昌控如果属实,成何事体,仰青田县立先查明,禀复核夺。厉振纲控案累累,该令务必研讯明确,严办以除民害,如敢徇延,定即亲提审办,以儆其余。续十一月十三日,奉道宪赵批,王茂昌呈,武举厉振纲胆敢捏名厉廷彦,朦充架书,藉端舞弊,鱼肉乡民,藐法已极,迭经各前府严切批谕,该县置若罔闻,延不遵办,殊属非是。据控前情,仰新任处州府即饬青田县,先将架书斥革,究明朦充舞弊各情,照例详办。倘再徇延,即由该府专提革办架书厉廷彦一名到案,严惩以除民害。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奉道宪赵批,王老六呈,现据该县讯断具详,架书厉经邦已经斥革,尔等不必摭拾旧事联名砌渎。光绪廿年六月十八日,奉府宪邓批,王老六呈,据称已革架书厉经邦化名厉恩成复充,如果属实,官吏同干严议,岂容任其倚势妄为,青田县即饬差提集,确讯详办。续七月十八日,奉藩宪赵批,王老六呈,武举厉振纲化名厉经邦充当架书,已先由县斥革,现改厉恩成复充,浮征契税,诬陷乡民,仍蹈前辙,控果非虚,殊属玩法,仰处州府即饬青田县立提厉恩成,讯究斥革严办。该县契税应如何一律征收,并即出示晓谕,一并详覆,均毋任延,切切粘抄存。光绪廿一年二月初三日,奉府宪谦批,王老六呈,卷查此案迭据,该民人等控,奉藩宪暨前府批,县提讯革究,迄今据该县详覆,据呈厉恩成即厉经邦化名,是否属实,仰青田县立即确查讯究革办,详报察夺,毋稍徇延。光绪廿一年六月初三日,王老六呈批,本县莅任之始,该民递呈,即将庄书更换。廿二年八月廿八日,奉府宪赵批,王老六呈,架书厉振纲即廷彦,本府往年在此,即控案累累,武举已经详革,即应收敛,改过自新,方可保全末路。乃怙恶不悛,实属可恶,仰青田县将厉振纲提案解府尽法惩治,以顺民情,切切。续十一月十一日,蒙府宪赵堂断,此案厉姓充当架书,格外讹诈,屡控不休,案经五年,王老六等冤不能伸,皆由武举厉振纲横行乡里所致。亟应斥革,姑念当堂供明,改过自新,从宽免其。详革以后,如再不知收敛,被人控告,斥革严办不贷。厉恩成无论是否化名,着笞责枷号,以为藉公讹诈者戒。其架书即行文青田县革去可矣。本县先于光绪十九年出示晓谕,照得业户置买田产,例应随买随税,岂容隐匿漏延。查本年上忙开柜以来,该都业户持契而税者甚属寥寥。现奉藩宪迭札频催,急如星火,万难缓延,若不按都查催,凭何批解而裕税课?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都业户人等知悉,尔等置买业产,务须一律检契粘尾报税,印发给执,遵照前任所定之价。每两给钱玖拾文,不准浮收分文,倘仍任意隐匿,一经地保指名禀县。定即签提到案,以凭按漏税例半价充公,决不宽贷,莫谓言者不预也,各宜遵毋违,特示,右仰知悉。
  此案王老六等三人均蒙羁絜,老六子茂昌冒死上控,蒙各宪将厉恩成革办,着张名韬接充。业因税价有定,合都衿耆又议定立,户给费钱五百文,收亩给费钱两百文。汇请张公示谕,幸蒙面允,恐日久变生,爰一并勒石以垂不朽云。
  大清光绪贰拾叁年岁次丁酉腊月穀旦,拾陆都外图绅士耆民王世德、江德标、曾维晚、罗炳焕、缪毓魁、张仁顺、杨士杰、金玉麟、曾润富、陈树棠、金定家 仝立。
  绅士金树青书。
  329·C239-1《卧虹桥碑》全文:
  礼云: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坑根水口,旧有楼桥,道光贰拾陆年水决堤崩,荡然无存,往来者人病涉焉。兹因邀集本村合族人等,仝为参酌,先向王僚、林口两村书捐,略有成数。嗣向远近各村力劝臂助,如再不足,不论多寡,均须本村填补。议既定,经始于同治拾贰年季秋月□拾陆日吉时重建,凡三闰月而落成焉。谨将书捐芳名开刻于左。
  [捐款人姓名(略)]
  大清同治拾叁年甲戌岁次仲。
  331·C241-1《奉宪刊碑》全文:
  处州府青田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王抄奉
  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纪录八次刁 为饬查事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奉
  督宪部院管巡抚事程批本司呈详该县征解学租银陆拾捌两肆钱零肆厘,历年俱系该县征解造入,题销册内报部在案。今据该县详称租饷既奉宪台饬归本府儒学管收征解,则额解府县学租陆拾捌两肆钱零肆厘自应府学完解清款,其饷银亦应府学交纳,该县汇入地丁起解。缘由,奉批学租银两历系由县征解不便,任由处州府学朦混具详,遂行改更成例,仰即转饬,嗣后仍照旧由县征解,并饬府严督该学将上年应纳租饷银两即日交县起解,如敢藉端侵蚀,即提的属究。比毋迟缴,奉此合行饬知。为此,仰县官吏遵照院批事理,学租银两仍照旧由县征解,毋任藉端侵蚀。所有上年学租银两速即移催解。因奏期已迫紧,等入册造报,如敢违误,即提学书究比毋迟,火速须至。牌者为此,该都遵牌勒碑,以杜将来侵蚀,垂于千古云云。
  时雍正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给合图。士民:汤士琳、汤士铭、章成宪、吴日喜、汤士辉、汤志舜、汤士弘、王大亮、汤士瑄;生员:周维新、吴世嘉、吴炜仝遵谨立。
  重刊碑记(碑阴面)
  署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日 为
  请复归田事,嘉庆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奉府宪涂批,发府丽青三学生员颜希贤、韩作苏等呈,请复归田,以作实学等。因下县当饬查办,旋据汤志远等呈称,内图山陬僻壤,田硗土瘠,止种晚禾一季,每亩只完税银六分。康熙九年,因壹书郭文彦将捏报垦田弊入学图,每亩共征银壹钱肆分,民苦赔累许。讼多年,奉前任王主通详减去三分,复蒙万主豁抵一分,每亩只完租银六分,饷银四分,相安至今。查府志,虽有归田三记,元明二记,世远年湮已不可考。即雍正十一年归田一记尚在,许讼未定之时,府宪曹公亦不过因仍旧志,出于一时文人空口所撰,并未细查学图田亩。康熙二年奉丈,康熙四十一年租饷银两即汇入地丁,造入题销册内报部,缘由讼日繁兴,至雍正十二年道宪芮署处州府事查明,详奉督宪批饬学租银陆拾捌两肆钱肆厘,仍旧由县征解藩库,转递学院。赈给贫生等需饷银肆拾柒两零拼入地丁,汇解充饷,永定章程,勒碑在都,并载县志及赋役全书凿工可据。乾隆四十一年前府宪梁札查学田,又沐前县吴主拓摹碑记,拼学图征册,呈送禀复始寝其事。今好事讼衿颜希贤等仗听府学胡学师,节外搜求,辄以宾兴混请控。府批仰案下查报乞察。如果田归府学管收归田一次已为盘石之固,奚待至再至三,总因三记所载俱未明说田□府学租解,学院缘由故屡滋后人之疑,况身都学田,既纳正税,又纳学宪之租。一田两赋供亿,已属难堪。若更田归宾兴,则一田三赋,穷黎将无生路。为此,尧呈县志并摹碑记及吴主详稿,伏乞查封原卷,并吊学图征册,四柱该明详销各等词详。奉府宪涂批,据详既称此项田亩民管立户推收买卖已属年久,且查该县志,书开载雍正十二年,奉督宪批饬将此项学租以及饷银仍归该县征解。历今七十九载自应照旧办理,难任复起争端,仰将案注销可也。此致。奉此,合行饬知身等合图遵牌,复勒石以杜将来讼端云。
  嘉庆十八年孟冬月吉日,合图士民、汤志远、吴正田、汤国桢等三十三人并书,贡生生员章显宇、章显镛、汤国梁、叶培芳等十人。
  335·D26《步云志碑》全文:
  署处州府青田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邓 为恩赐勒碑事
  嘉庆十五年十月廿九日县主邓录案具详
  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奉
  府宪徐批如详饬遵
  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奉
  学宪刘批,如详立案。县主查明,从前所拨原田,并饬查踏各田坵亩,均与原拨相符。续据步云董事章显宇、陈彪等,正谊董事孙梦豹、李焕灏等,查明原拨步云义塾各田退交归管,各具结,呈称详销立案。县主查详,正谊、步云各有原拨田亩,虽步云久废租,亦久归正谊并收,终属附收之项,不能即为正谊正业。现在步云既经兴复,自应拨还归管,以资延师训课之用。其正谊经费仍不致□缺乏,既经各董事踏明田坵,各照原拨田亩分别归管,即饬各董事秉公经理,并饬将步云户粮收回立户,以免牵混。曾奉各宪饬查具详,步云义塾自应恪遵。
  示谕立案立碑以垂不朽
  皇清嘉庆十六年二月立。董事贡生章显宇、庠生章显临、贡生章蔚、庠生陈彪、庠生汤国梁、庠生王耀泰、□梦龄、庠生章显镛、庠生汤宪全、监生毛锦铨、周国贤、吴宗贵。
  承董事禀生章焕、监生王廷济、增生章达闾、庠生吴培、周春荣、东山章豹君书,石匠徐光永。
  前路街元代窖藏
  1984年3月9日,青田县百货公司扩建仓库挖地基时发现两缸青瓷器和铜器。由于民工将盛装青瓷器的陶缸砸破,多数器物破碎,较为完整的器物被哄抢。青田县文化局和文物管理部门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组织力量追回被哄抢的文物,并在窖藏出土现场清理出大量青瓷碎片,确认这是一处元代窖藏遗存,出土器物多为元代青瓷精品,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地区东南部,括苍山脉从缙云、丽水入境,绵亘于瓯江之北,地势自西向东缓降,瓯江经温溪、温州出海。县城南临瓯江,北靠太鹤山,唐景云二年(711)置县。百货公司位于鹤城中心,临瓯江北岸、前路街北侧。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以龙泉青瓷为主,另有少量景德镇白瓷和元代青铜器。经修补,完整的和可修复器物计48件,其中龙泉青瓷43件、白瓷2件、青铜器3件。现将完整的及经修复的器物介绍于下。
  1.瓷器 出土瓷器有罐、炉、碗、盘、碟、杯等。
  葫芦瓶 1件(QJH:001)。直口,斜肩,上下两节股圆腹,上腹最大径在中下部,直径10厘米,下腹最大径在中部,直径16厘米。腹部丰满,外壁光素无纹,器体优雅大方。胎白致密,通体施豆青色釉,釉层肥腴滋润,圈足露胎。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高30厘米(图一,1;文物专题图1)。
  炉 2件,可分二型。
  Ⅰ型:1件(QJH:006)。为八卦炉。内折口平沿,筒腹,下腹内折并装三只悬空马蹄足。口沿,下、足上部各饰一道凸弦纹,腹中下部饰一周凸面八卦纹。胎灰白,通体施豆青釉。口径19.2厘米,底径5.5厘米,高14.8厘米(图一,6;文物专题图2)。
  Ⅱ型:1件(QJH:018)。为三足炉。内折口平沿筒腹,下腹装三只悬空马蹄足。腹部从上至下,饰五道凸弦纹,胎灰白,施豆青釉。口径14.5厘米,足径6.4厘米,高10厘米(图二,4)。
  罐 1件(QJH:017)。为瓜棱罐。直口,广肩,圆腹,圈足。肩、腹饰一周凸瓣纹,芒口,胎灰白,通体施粉青釉,足面露胎。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高15厘米(图一,5)。
  瓶 3件,可分二型。
  Ⅰ型:1件(QJH:002)。为玉壶春瓶。口唇外卷,细颈,鼓腹,圈足。胎灰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外底满釉,釉层滋润,底有一圈修刀痕,足面露胎。口径7.4厘米,底径7.4厘米,高25.5厘米(图一,2;文物专题图3)。Ⅱ型:2件(QJH:005)。为大吉瓶。直口长颈,广肩,鼓腹,下腹内束,圈足。瓶颈下部,有一圈凸环,颈、肩部饰一凸棱弦纹。胎灰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足面露胎。口径3厘米,底径5.4厘米,高21厘米(图二,8)。(QJH:003)为带座吉字瓶。镂空瓶座平沿,束颈,壶门四面镂空,呈四足状,足面饰凸线“如意云”纹,足端部饰“如意状”纹。胎灰白,质坚,四足端露胎。底径7厘米,高8.2厘米(图二,11)。吉字瓶直口,长颈,广肩,鼓腹,下腹内束,圈足。颈部饰一圈凸环,肩部有两道弦纹。通体施豆青釉,釉层滋润、透亮。口径2.2厘米,高20厘米(图二,10)。瓶座与吉字瓶为套器(文物专题图4)。
  盘15件,可分四型。
  Ⅰ型:8件。花口盘,形制基本相同。QJH:008,菱花口沿,斜弧腹,圈足。盘内、外壁饰莲瓣一圈,盘面印一朵菊花。胎灰白,较厚重,通体施豆青釉。口径34厘米,足径6.5厘米,高6.7厘米(图一,8;文物专题图5)。QJH:034,口径33.5厘米,高7.8厘米。QJH:039,口径33厘米,高6.8厘米。QJH:032,口径34厘米,高6厘米。QJH:036,盘面略上凸,刻印折枝花,并有两道弦纹。口径34厘米,高7厘米。QJH:033,盘面刻凤凰叼花图案,口径33厘米,高6厘米。QJH:035,盘面上凸,薄胎,釉面开片。口径
  33.5厘米,高6厘米。
  Ⅱ型:4件。青瓷大盘。QJH:009,敞口,平沿,圆唇,斜弧腹,圈足。内腹壁饰一周凹形菊瓣纹,盘面印缠枝花。外壁修刀痕明显。胎灰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口径33.5厘米,足径12厘米,高8.3厘米(图一,10;文物专题图6)。QJH:043,内腹壁菊瓣略细,盘面刻印菊花。施豆青釉。口径
  34.5厘米,高7.8厘米。QJH:042,盘面微上凸。施豆青釉。口径30厘米,高7.7厘米。QJH:047,施豆青釉,釉面见开片,胎较松。口径34.3厘米,高8.3厘米(图一,9)。
  Ⅲ型:2件。凹沿敞口盘。QJH:041,弧腹,矮圈足。口沿下划三道弦纹,在弦纹上相隔一定距离用三条短斜线切断,腹壁刻云气纹,盘底刻印缠枝花。胎灰白,质坚,施豆青釉。口径37厘米,足径18.5厘米,高7.5厘米(图一,7)。QJH:037,口径37厘米,高6.5厘米。
  Ⅳ型:1件(QJH:046)。卷口盘。弧腹,圈足。内壁刻画波浪纹,盘面微上凸。胎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口径24.5厘米,足径15厘米,高9.3厘米(图一,11)。
  碗 14件,可分四型。
  Ⅰ型:1件(QJH:010)。菊花大碗。敞口,唇分三十八瓣,圆弧腹下收,圈足。腹刻内凸外凹菊瓣纹,分上下两段,菊瓣交错,造型优美,装饰手法简练。胎灰白,施青灰釉,足面露胎,呈朱红色。口径26厘米,足径6.5厘米,高11.2厘米(图一,3;文物专题图7)。
  Ⅱ型:9件。青瓷碗。QJH:007,侈口,深宽腹,圈足。碗内底刻画一道弧线及一杂宝球。胎灰白,质坚,通体施豆青釉,足外底无釉,呈褐红色。器物造型稳重端正,釉层肥腴滋润。口径21.2厘米,足径7.5厘米,高9.3厘米(图一,4;文物专题图8)。QJH:014、011、013、019、015,青瓷碗形制,尺寸、釉色同QJH:007。
  Ⅲ型:2件。QJH:012,青瓷碗。口略侈,深弧腹,圈足。碗内壁画一道弧线,底部刻印菊花。胎灰白,质坚,通体施青釉,足底露胎。口径17厘米,足径5.8厘米,高7.3厘米(图二,3)。QJH:002,口径17.2厘米,足径6厘米,高8厘米。碗底刻印菊花。形制同QJH:012。
  Ⅳ型:2件。QJH:030,白瓷碗。芒口,斜弧腹,圈足,内壁刻印回纹、梅花、云月图案。胎白,施白釉,足部露胎。为景德镇窑口产品。口径17厘米,足径6厘米,高4.5厘米(图二,2)。QJH:031,芒口,深弧腹,圈足底。胎白,施青白釉。足径6.5厘米,高6.3厘米。
  碟 2件,可分二型。
  Ⅰ型:1件(QJH:027)。平沿,浅弧腹,圈足。通体施豆青釉,足底露胎。口径17厘米,足径3.7厘米,高3.2厘米(图二,1)。
  Ⅱ型:1件(QJH:028)。卷沿,折弧腹,圈足。通体施米黄釉。口径11.7厘米,足径5.7厘米,高3.5厘米。
  高足杯3件,可分二型。
  Ⅰ型:2件。QJH:024,侈口,斜深腹,喇叭形高圈足,足底露胎。杯内面刻印一个杂宝球。胎灰白,质坚,通体施粉青釉。口径13.4厘米,足径4厘米,高10.8厘米(图二,6)。QJH:026,施青灰釉。口径9.5厘米,高8.5厘米。
  Ⅱ型:1件(QJH:025)。圆唇,深弧腹,喇叭形高足。杯底画一道弧线。通体施青灰釉。口径11厘米,足径3.8厘米,高8.5厘米(图二,5)。
  2.青铜器共3件,有铜镜、豆和钵。
  扁钟形镜1件(QJH:114)。钮座残。背面铸饰双剑,中间铸饰三足炉图案,两侧铸小篆阳文“□铃斯镜,□妆尔容”;铸章“李道首造”。底宽
  14.5厘米,高19.5厘米。
  豆1件(QJH:115)。盘口,高柄,喇叭形足。口部饰一道弧线,足中部饰两道弧线,器底穿孔。口径11厘米,足径6.5厘米,高12.5厘米(图
  二,7钵)。1件(QJH:113)。敛口,深直腹,平底。口沿饰一道弦纹。口径11厘米,高8厘米,器壁厚0.05厘米(图二,9)。
  (三)结语
  青田县前路街窖藏出土瓷器均为使用器皿,以龙泉青瓷为大宗,同时还出土了少量青铜器,下面将各种器物的特征作一总结。
  青瓷器品类丰富,以碗、盘、瓶、炉为大宗。胎质灰白、细腻、坚致。釉色有梅子青、粉青、豆青厚釉,内外施釉,从一些碎片断面看,器物外壁多次施釉,釉层较厚,釉质滋润,光泽度强。多数器物的足底、足端刮釉,露胎呈朱红色,属还原气体烧成的高质量产品。这是龙泉窑南宋至元代典型的烧制特征。大件精品器物较多,如葫芦瓶高度30厘米以上,青瓷盘口径33厘米,碗口径26厘米。装饰手法简练、明快,以造型、釉色的装饰效果为主,镂空瓶座的装饰用“出筋”手法,是承南宋遗风。纹饰以刻画莲瓣、菊瓣纹为主,另有弦纹、波浪纹、云气纹、云纹、龙凤纹、杂宝球纹、缠枝花纹、团花纹、八卦纹等。白瓷器量少,有碗。碗位芒口,薄胎,以梅、月花纹装饰。
  龙泉窑始于三国西晋,结束于清代,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在这漫长的一千六百年的制瓷历史中分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时期。13世纪末。元灭南宋后,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龙泉青瓷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元代龙泉窑因销售范围扩大,根据消费者不同需要,新的产品不断增加。带座吉字瓶(QJH:003)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元代中、晚期,香炉器形变大,筒腹下部逐渐变小,器底凸,三足逐渐提高,变成器底落地。此时,大碗、大盘、高足杯等是元代的新产品,它们的出现和大量生产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和近东等伊斯兰地区的饮食习惯的需要。前路街窖藏出土的棱花口盘(QJH:008)口径在34厘米以上,菊花大碗(QJH:010)口径26厘米。高足杯(QJH:024)器形高大,这类杯是游牧地区常用的一种酒杯。
  刻、画、印花是龙泉窑青瓷中的主要装饰技法。菊花大碗(QJH:010)刻印凹凸菊瓣纹,青花碗(QJH:007)刻印菊花、杂宝球纹,QJH:009大盘等刻印菊瓣、菊花、缠枝花、弦纹、云纹、波浪纹、凤凰纹等,QJH:041盘口沿下画三道弦纹、内壁刻波浪纹、底刻云气纹和缠枝花纹。这些纹饰在元代龙泉窑瓷器中常见。莲花菊瓣纹在元代普遍使用,是鉴定龙泉窑青瓷年代的依据之一。前路街窖藏出土的碗、盘、罐等器物可以认为是龙泉窑青瓷器。至于该窖藏的具体埋藏时间,尚无法确定。
  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王友忠
  责任编辑 新华
  (本文转载于2001年《考古》第5期)
  温溪镇出土“杨氏烈节碑”
  2003年5月6日,温溪镇几位程氏老翁经过长期查问走访,终于在温溪镇(原大会堂)找回了一块民国17年(1918)重刻的程门“杨氏烈节碑”。碑高1.05米,宽0.65米,碑文二十二行,凡行二十八字不等,楷书,阴刻。该碑现存程氏宗祠内。
  经考,程门杨氏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婚嫁程门第八世程子文。明嘉靖十七年(1538),程子文因病而亡,杨氏守寡程门,时年十八岁,并誓言不再另嫁,在程家孝敬公婆约四年。由于杨氏美貌、年轻,他人不断向程翁说媒,程翁贪财,暗受媒礼聘金,迫杨氏另嫁。于是杨氏在1542年3月某日凌晨,投瓯江自尽,以表“烈节”。此事由温州府巡按察御史陈洪查明,奏本朝廷,赐杨氏为贞节女,奉旨造牌坊,建烈节碑记亭,亭建温溪善庆寺(现温溪街84号,亭已圮)。
  附录:《杨氏烈节碑》原文
  钦命《节妇杨氏石碑亭记》
  贞节有旌,其典尚矣。斯亭缘杨而立焉,归程门,讳子文公为妻,年登十八,而夫遂亡。誓不再醮,步不跧门,绩纴以为食,敬事翁姑,历有数载,翁姑怜之曰:“吾家贫,汝少无子,当他适,以免冻饥。”杨氏答曰:“未亡人义当即死而以,所不遽尔者,以二老身故耳。”族属劝之。答曰:“古语云,一夫一妇,一马一鞍,使吾改嫁,异日何从见良人于地下乎!况人生如朝露春花,为寿几何?所恃以不朽者,惟贞节二字,流芳百世耳。失节偷生,非妾所乐闻也。”遂断发以示志,翁姑仍强之,乃截指、伤鼻、割耳,拒之甚严,闻者莫不嘉其节。嗣后,杨氏自度口食,安之若素,绝无怨言。乃翁姑终贪其贿,一日私通媒妁,暗受聘金,欲逼而出之。杨氏得其消息,即将身中之衣裤密缝,至夜半时分,自投于江越。
  嘉靖壬寅三月间,适本郡太守觉山陈洪公,船停于埠头。来朝天亮,公起见有尸浮于江,遂起而问之,殓以实曰:“此杨氏也。但观其色若存,虽死有生气矣。”公曰:“未可轻也,义可旌也,所以为闺门警也。予尝旷观天下,顾有身为男子,口读诗书,居常非不自守节义,一临事变,每以身殉,人终不守其操者几何!杨氏有柏舟之遗风,洵可为世一大坊哉。”公遂命房族家人,将杨氏葬于本屋中堂,又命捐俸银若干,为葬祭之具。公将杨氏贞节详报圣上,至明年癸卯夏五月间,旨命初到,本建大坊以垂世。特囿于资财,所以建《石碑亭记》于善庆寺前,以表其贞节,俾百世流芳云尔!
  并续之歌曰:“安江之山兮,高声而明扬。安江之水兮,皎洁而清凉。贞人一去兮,声誉偕山水以俱长。”
  旨
  大明嘉庆癸卯夏五月望日 谷旦
  宪大夫温州府前巡按察御史觉山陈洪书
  [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二月吉日重修]
  “杨氏烈节碑”揭示了封建社会礼制对妇女的摧残。文中“遂断发以示志”,“拒之甚严”,说明了杨氏深受礼制教义的影响,决心终身守寡,以破容貌,拒绝逼劝改嫁之意,誓守“贞节”的情操。文中“示志”,“翁姑仍强之,乃截指、伤鼻、割耳,拒之甚严”。“杨氏得其消息,即将身中之衣裤密缝,至夜半时分,自投于江越”。古代女人生不露相,死不露体..足以说明封建社会妇女对“贞节”二字竟达痴迷的地步。
  王友忠
  (本文转载于2003年《浙博天地》第七期)

知识出处

青田文物图集

《青田文物图集》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图集包揽青田县境内地上、地下文物分布遗存。内容包括:文物工作和文物状况概述,图例,县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明朝县政图,清光绪县域都图,民国县全图,1991年行政区片图,文物单位分布图,重点文物图,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史迹简介,文物条目简介,附录,文物窖藏,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一览表,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