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印染 做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印染 做纸
分类号: TS190.5
页数: 3
页码: 1062-10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传统的印染工艺主要使用天然染料染纺织品。染蓝用蓼蓝,染青用乌柏树叶,染印采用特殊毛坯和模板进行印花,而草纸的制作则以水竹为原料。青田人还善于使用皮纸制作书写重要契约和文书,也用皮纸制作各种纸制品,如雨伞、鱼灯、灯笼和纸鸢等。目前,草纸制作技艺已不再传承。
关键词: 印染工艺 青田县

内容

印染
  青田传统方法织成的麻布、棉布,大都用天然染料染成蓝、黑两色,用于制衣、被等。
  染蓝 将种植或野生的阔叶草本蓼科植物蓼蓝(俗称蓝草),放在大缸(或水池)内加蛎灰浸泡腐蚀,制成靛青染料;再将染料和水置一大锅中加温搅匀,把布匹放人大锅内,均匀浸煮,染成蓝色。
  染青 将乌柏树叶置缸内加水腐烂成黑液,捞去腐叶渣,将布放入染缸煮染致黑,取稻田耕作层底层田泥,调成稀泥浆,将染黑的布料放入泥浆中固色。洗净晾干即成黑色。
  染印 染印双纱蓝色大花被:将白布料有序逐段褶压在每块模板面上,外用四副铁箍将模板箍住,成一整体(高约1米,重约60公斤);用铁钩钩住模板四角,挂在类似杆秤的装置上;将铁箍模板整体横放到染缸加温浸煮半小时,悬空提起;流完染汤再放入浸煮,反复10余次,约需10多个小时。最后将铁箍松开,掀开模板,洗涤晾干,就成印花被单。
  做皮纸
  青田县造纸业历史悠久。彭括皮纸制造业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以当地桑树皮、山麻皮、葛皮、藤皮作原料。原料经煮、泡脱去外壳后,用两把刀状木棰将纤维皮捶成纸浆,放入浆槽;把胶树皮制成的胶状物(俗称胶水)按比例倒入纸浆槽,拌匀使之融为一体;再用纸帘框从纸浆槽中捞起纸坯堆放,用压机压干水分,分晒晾干,即成皮纸成品。皮纸柔韧,不易虫蛀腐变,常供书写重要契约、文书之用。青田纸雨伞和民间的鱼灯、灯笼、纸鸢等均以皮纸为首选材料。
  做草纸
  草纸原料为水竹。瓯江、大溪、小溪两岸盛产水竹。每年在秋季砍竹、截段、捶扁、捆绑后,将其投入特砌的蛎灰池中浸泡,上面再撒上蛎灰。待水竹腐蚀软化散烂后捞起,放入水碓或踏碓中捣炼成竹浆。再将竹浆倒进纸浆槽中,加上胶状液拌匀,做成纸浆。用竹帘框捞起草纸(如同做皮纸)晾干。根据用途裁切成包装纸、烧纸、卫生纸等。现在青田已无人做草纸。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