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篇 手艺集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46
颗粒名称:
第七篇 手艺集锦
分类号:
TS939
页数:
10
页码:
1057-1066
摘要:
本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青田县的手艺集锦,其中包括了五金加工、食品制作、杂项等。
关键词:
手艺集锦
青田县
内容
第一章 五金加工
第一节 炼铁打铁
方山乡、汤烊洪口、岭根铁沙济等地产铁沙。宋代就有先民利用当地资源,采洗铁砂、筑炉炼铁,锻打农具、家具。
洗砂 洗砂槽长约2米,宽30~40厘米,四边高约20厘米,顺流放置,一端稍高,便于放水冲洗。将含铁砂的泥土倒入洗砂槽内冲洗,用洗砂锄搅动冲走泥沙,使铁砂沉积槽底,一只槽一天可采铁砂40~50千克。
炼铁 圆形炼铁炉高一米五六,内衬耐火材料,炉底前有出铁口,炉侧设鼓风口,燃料和铁砂从上口投入,待铁砂熔成铁水,将炉体倾斜倒出铁水,即是生盘(生铁)。可用生铁铸镬、铸犁铧和犁镜。将生铁放入炼铁炉内加热,使生铁软化,用钳夹出,锻打成长方形铁块,即是熟铁。
打铁 铁匠将熟铁锻打成各种锄头、刀具。20世纪50年代前,青田生产的生盘、熟铁自给有余,还供应周边县使用。70年代起,全县无人洗砂、炼铁。铁匠制作农具、刀具都使用市场上的钢材、铁板。90年代后,农业人口减少,农具用量不多,铁匠相应减少,2007年,县城仅存打铁店3家6人。
第二节 打铜
打铜俗称打小铁。20世纪50年代,阜山乡有300余人挑着铜担走村串户修补锅碗,开锁配钥匙,制作铜罐、锅铲、铜勺、茶壶。21世纪初全县铜匠仅剩3人。
第二章 食品制作
第一节 熬糖油炊米干
熬糖油
旧时青田农民把糖油当作补品,每年秋冬,粮食稍微宽裕的人家都要熬糖油原料是糯米和麦,按10∶3比例配制。煎前将麦浸水,催麦发芽寸许,选好糯米浸透水炊成饭,将麦芽捣成汤,放入饭中拌匀,使之腐蚀成糖水,装入糖袋挤压出水去渣,把糖水放锅中武火熬1小时,文火熬6~7小时,熬至味厚色黄而稠时称糖油,放入盛具,随时用筷子缠绕取食。糖油熬至膏状,一勺勺倒在事先准备好的炒干铺平的粗糠或锅灶灰上凝结成乌糖饼。青田海溪、舒桥一带熬制糖饼农户较多。2007年,偶有乡人挑乌糖饼到城镇叫卖。
炊米干
米干,是农家常备的方便食品,一般用于招待客人,米干蛋粥是招待客人的上乘点心。米干咸蛋粥或咸肉粥,供老幼体弱者食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青田农家制作米干,大多选用自产糯米。米经水浸透放饭甑蒸熟,晾晒干存放。煮食米干简单方便,立等可食。
第二节 制曲 酿酒 用具
制袖 青田农村有自家酿酒待客、自饮、作调料的习惯。酿酒的袖有黄、棕、红三种颜色,系袖娘粉承传所致。袖的制作办法:先将米浸水1小时捞起,装入饭甑炊成米饭,倒入丝箩或竹簟中,每百斤米取袖粉1.3斤和2斤搅拌均匀,掺入炊好的暖米饭中搅匀堆放,让其发酵一昼夜(掌握温度摄氏39度左右,不要太烫手)。长出白毛(菌丝)后,放进水里清洗一下,捞起重新堆放(控制温度最关键)。经4昼夜4次清洗、堆放、发酵,然后晒干储存备用。
原双垟乡制柚人数最多,技术最精。早在民国时期,双烊就有人步行外出,至金华、东阳、义乌等地制曲赚钱。20世纪60~80年代,每年大暑至立秋的农闲季节,全乡有数百人到省内外各地制袖。每百斤米工钱50~60元,4~5天制成,年人均收入5000~6000元,曾是双垟乡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1988年后,多在家制半曲,供自家酿酒用,不再外出做制袖生意。
酿酒
黄酒 农家酿造黄酒(俗称老酒),大多选用自产糯米。米经水浸透洗净沥干,放饭甑蒸熟摊竹簟稍凉待用。米水比例1∶1.5~2.0,米曲比例1∶0.3。按水、袖、米饭顺序倒入酒缸搅拌均匀让其发酵。发酵约7~8天,其间要密切注意温度变化,防止过热溢缸,过冷闷缸,每天须用“酒打”搅动1~2次,10天后遮盖缸口,一般20~30天糯饭稀化沉淀澄清,缸面上的黄色液体就是黄酒,俗称缸面清。
酒酿成后,将“酒抽”插入缸中使酒、糟分离。用酒挈从“酒抽”内取酒。余下的酒糟,装袋经“酒榨”压榨完酒液。为使黄酒保存长久,将酒倒进可盛20公斤的大锡壶隔水煮沸。把酒装入干净酒坛,坛口盖上干荷叶或菜叶,再加笋壳(现多用塑料纸),用酒坛箍扎实,上加黄黏土拌谷糠的酒坛泥密封存放。黄酒存放时间越长越醇,存放三年以上称陈老酒。
酒汗 煮酒过程中,大锡壶上口套封有滴流管的冷却装置,煮沸的黄酒蒸气通过冷却沿滴管流出的少量无色液体是老酒汗。
烧洒 酒糟拌砻糠倒进饭甑,装上冷却装置炊蒸。蒸气通过冷却管滴流出无色液体为烧酒。剩下的酒糟糠可喂猪或作肥料。
用具
第三章 杂项
第一节 弹棉被串蓑衣
青田弹棉被、串蓑衣,一般是一人身兼两个行业,秋冬弹棉被,春夏串蓑衣。20世纪80年代,小舟山、吴坑两乡有百余人常年在云、贵、陕、甘、宁一带弹棉被。90年代后,市场上腈纶棉、膨松棉(俗称人造棉)制成的棉被品种繁多,购买方便,弹棉被师傅大多改行经商务工。
弹棉被
师傅先将棉花团揉松,铺在平台上;然后,背上弹花弓,用弹棰击打弓弦,弹松棉絮,使棉絮飞扬,四角均匀,厚薄合度;最后,铺上棉纱,用圆形木磨盘旋磨压实。一天只能做一床棉被。20世纪90年代后,青田城乡已不见上门弹棉被师傅,弹弓、弹棰被当作纪念物收藏。
串蓑衣
棕榈树在青田山区田头地角都有种植。剥下棕片,去掉棕骨铺成一米大小的圆形,厚约七八层,压实,并在一个方向开口做子摆,用蓑衣针把拧成的棕线一行行绗实,然后对折成半月形,再做好领子,便成上扇再把围身的下扇吊到上扇即成。
蓑衣避雨透气,穿着劳动作业或挑担都非常灵活。20世纪80年代后,橡胶、塑料雨衣流行,物美价廉、穿着方便,蓑衣逐渐减少。串蓑衣手艺即将失传。
第二节 打绳织席
打绳
20世纪60~80年代,青田许多地方打岩麻绳出售。打岩麻绳的原料俗称岩麻,多生长岩石缝隙间。岩麻绳多用于海水养殖。1965年,北山区供销社开始收购岩麻绳,70年代最多,年收购30多万公斤,增加农民副业收入。80年代后,尼龙绳替代岩麻绳广泛使用,岩麻制绳随之消失。
织席
20世纪50年代起,供销社分等论价收购龙须草,加工草席、枕席,简称龙须席。70年代,最多年收购数十万斤,使山区农民增收。县城办有草席厂,舒桥、巨浦等乡曾一度办过草席厂,由于原料收购和销售困难,工厂停办。90年代后,竹席市场品种繁多,青田已无人织龙须草席。
第三节 印染做纸
印染
青田传统方法织成的麻布、棉布,大都用天然染料染成蓝、黑两色,用于制衣、被等。
染蓝 将种植或野生的阔叶草本蓼科植物蓼蓝(俗称蓝草),放在大缸(或水池)内加蛎灰浸泡腐蚀,制成靛青染料;再将染料和水置一大锅中加温搅匀,把布匹放人大锅内,均匀浸煮,染成蓝色。
染青 将乌柏树叶置缸内加水腐烂成黑液,捞去腐叶渣,将布放入染缸煮染致黑,取稻田耕作层底层田泥,调成稀泥浆,将染黑的布料放入泥浆中固色。洗净晾干即成黑色。
染印 染印双纱蓝色大花被:将白布料有序逐段褶压在每块模板面上,外用四副铁箍将模板箍住,成一整体(高约1米,重约60公斤);用铁钩钩住模板四角,挂在类似杆秤的装置上;将铁箍模板整体横放到染缸加温浸煮半小时,悬空提起;流完染汤再放入浸煮,反复10余次,约需10多个小时。最后将铁箍松开,掀开模板,洗涤晾干,就成印花被单。
做皮纸
青田县造纸业历史悠久。彭括皮纸制造业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以当地桑树皮、山麻皮、葛皮、藤皮作原料。原料经煮、泡脱去外壳后,用两把刀状木棰将纤维皮捶成纸浆,放入浆槽;把胶树皮制成的胶状物(俗称胶水)按比例倒入纸浆槽,拌匀使之融为一体;再用纸帘框从纸浆槽中捞起纸坯堆放,用压机压干水分,分晒晾干,即成皮纸成品。皮纸柔韧,不易虫蛀腐变,常供书写重要契约、文书之用。青田纸雨伞和民间的鱼灯、灯笼、纸鸢等均以皮纸为首选材料。
做草纸
草纸原料为水竹。瓯江、大溪、小溪两岸盛产水竹。每年在秋季砍竹、截段、捶扁、捆绑后,将其投入特砌的蛎灰池中浸泡,上面再撒上蛎灰。待水竹腐蚀软化散烂后捞起,放入水碓或踏碓中捣炼成竹浆。再将竹浆倒进纸浆槽中,加上胶状液拌匀,做成纸浆。用竹帘框捞起草纸(如同做皮纸)晾干。根据用途裁切成包装纸、烧纸、卫生纸等。现在青田已无人做草纸。
第四节 剃头 裁缝
剃头
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大都剃包头,每人一年收稻谷20斤或人民币5元,剃头师傅手提剃头篮逐户上门理发。80年代,剃头篮改成手提包。随着县城居民理发要求提高,街头巷尾流动担减少,2007年仅存6副。
喜楷祖孙三代用了近百年的剃头篮。现作为古董陈列在自家理发店内。
裁缝
20世纪70年代前,乡村居民除自种麻棉缝制衣服外,大多自购布料邀请裁缝师傅上门缝制全家一年的新衣服。裁缝师傅缝衣裤都用炭熨斗、熨头、铁尺、镊子等工具。80年代起逐渐改用电熨斗,沿用数百年的炭熨斗、熨头、镊子等成为古董被收藏。90年代起,市场上各式混纺成衣、裤式样新颖,购买方便,不再请老师傅上门缝制衣服。2000年后,裁缝师傅大都改行或歇业。
第五节 卖肉篮馄饨担
卖肉篮
20世纪70年代前,农民饲养的猪,都请屠工宰杀。除自留部分外,多由屠工购买或代售。屠工肩挑肉篮,吹牛角号招揽生意。卖肉时,屠工将肉篮盖翻转平放地上作砧板。80年代后,屠工吹号卖肉已很少见。
馄饨担
20世纪60年代前,馄饨担在县城很常见。馄饨担用毛竹制成,设计合理,锅灶、柴、水、用具和馄饨、配料一肩挑。火常旺、水长沸,立等可食。卖馄饨时敲竹梆、不吆喝。70年代后,已难觅其踪。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