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街巷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街巷变迁
分类号: K928.655
页数: 4
页码: 990-993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青田县城中一些历史悠久的街巷和其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一些街巷的消失情况,如司下街、担水巷等,以及部分街巷因城市改造而被改名。第二节主要介绍了青田县城中宝幢街、圣旨街和新寺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例如宝幢街被拓宽至8米,圣旨街与宝幢街交叉处建成了圣华广场等。
关键词: 村落街巷 历史变迁 青田县

内容

第一节 消失
  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县城有11条街、15条巷。至2007年,县前街、学前街、司下街、衙头街、滑石巷、湖衙巷、校场巷、金巷、双竹巷、陈巷、洗马巷、朱巷已消失。担水巷部分消失。
  司下街东起龙津门,西至县前街(新大街),路南多为菜地、果园,路北有司下殿和数幢民房。1956年,原街拆除建县级机关办公楼,司下街消失。
  明宣德五年(1430),陈诏上京会试第一,称会元,其故居在司下街,房屋拆除后将一条小巷命名为会元巷。2007年,还剩一栋陈氏老宅,成为千年老街留下的唯一痕迹。担水巷北起鹤城中路,南连宝幢街。2001年旧城改造,老屋拆除,仅剩北端一截残巷(长23米)和一株古榕树。
  第二节 易名
  前街前街、大街、后街,三街平行。大街居中,南为前街,北称后街。前街东起众主殿巷,西至新码道。1967年9月9日武斗,导致上店街起火,大埠头至新码道段烧毁。灾后重建,占用街道。众主殿巷至大埠头段改名大埠头。
  后街旧时金巷口至孔庙西戟门称后街,东戟门到谢桥亭称学前街,民国31年(1942)戟门开放,1952年,戟门拆除,统称后街。长约360米,宽4米。2001年1月,旧城改造,从鹤城中路青田第二中学门口向南新建一条学士路。后街东段与学士路成丁字形连接,比原来缩短了约80米。
  第三节 改造
  南宋绍兴五年(1135)皇室宗亲赵伯仁举家南迁青田,住县城新市巷,宋,宁宗赵扩无子嗣,决定将赵伯仁五世孙赵与愿召入宫中承立太子。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某日在赵府邻近宝幢街(原街名无考)东一片空地上接受,圣上诏书。人们将接旨的地方称“圣旨门坦”。后人在圣旨门坦周边不断建房,坦东形成一条小巷,人称圣旨巷。赵与愿的鸾驾仪仗加宝幢两面,赴京经过的街道改名为宝幢街。嘉定三年(1210),赵家迁往杭州,府第改作寺院,名新寺,遂改新市巷为新寺巷。圣旨巷、宝幢街、新寺巷的名称沿用至今。
  宝幢街 宝幢街自中坊埠至新大街,长390米,宽4米。2001年1月旧城改造,沙巷到新大街段拆除、街道拓宽至8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2007年仅剩沙巷口到中坊埠段71米未被拆除。
  圣旨街 2001年旧城改造,连接宝幢街与横石条南北走向约百米长的圣旨巷改造为圣旨街,街面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圣旨街与宝幢街交叉处为3000多平方米的圣华广场。
  新寺巷
  南北走向,连接宝幢街与后街,长186米,宽2.5米。南段东侧77米拆除改造,2004年路面拓宽至6.3米。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