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村落留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村落留影
分类号: K928.655
页数: 18
页码: 972-989
摘要: 本章是一篇关于青田村落的记述。主要介绍了水库淹没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由于水库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使得许多青田村庄被淹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则讲述了因水库建设而需要进行迁徙的当地居民,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许多村民选择搬离山区到低海拔地区生活,给当地文化和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村落街巷 历史变迁 青田县

内容

第一节 水库淹没
  2008年4月29日滩坑水电站水库下闸蓄水。蓄水后,25个行政村和12个行政村部分自然村被淹没库底,175个自然村,随之消失,共移民8562户31081人。后人只能从当年拍下的村貌村景照片中寻觅当年存在的踪迹。
  北山村自岩村
  北山、白岩两村距县城西南40千米,位于小溪东岸,原为北山镇政府驻地。
  北山,因北靠旗山得名;白岩因当地岩石多为白色得名,两村相连。北山、白岩历史悠久。据吴氏宗谱载,吴馀德自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从泰顺迁居白岩西岸,吴光俊约于崇宁四年(1105)移居北山。白岩徐氏宗谱载,其始祖徐视可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定居自岩。
  北山有小溪流域最广阔的河谷平地北山烊,白岩则是小溪流域最大的商贸中心,地处青田、景宁和文成三县的交通要冲。1973年北山公路通车,1986年连接景宁、文成公路建成通车,小溪水运萎缩。随着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原相隔千米的北山、白岩两村连成一片,形成5里长街的繁华闹市。2005年滩坑水电站移民,两村有5个自然村共迁移2352户8343人,其中北山村962户3430人,白岩村(含田青龙、下寺、上寺4个自然村)1390户4913人,迁居县内温溪、油竹,县外宁波、绍兴等地。
  北山大桥长293.55米,宽8米,是白岩通岭根,连接景宁县的唯一大桥。2008年,滩坑水电站下闸蓄水,大桥淹没水中。
  什段村
  叶段村距白岩村北2.5千米,三源坑流入小溪三角洲出口处。隋末唐初叶段和长岗垟就有乡民居住,唐大顺年间(890~891)已建保宁寺,当地民谚“下寺鼓,上寺钟,保宁寺有石水缸”流传至今。2005年移民时,有叶段、坑口、长岗垟、周头、郎回坑5个自然村,共迁移478户1764人。
  妙后村妙后村距白岩西北1.1千米,地处小溪西岸。据妙后杨氏宗谱载,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始祖杨简(1008~1102)从处州迁入青田县城通津门底。第十一代杨铎(1278~1364),于元延祐五年(1318)迁居妙后外垟,再过四代,杨寅一(1304~1399)从外垟移居妙后底村(妙后水口曾建有祠堂,位置规模无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底村重建杨氏宗祠,坐东朝西,有两进两厢一戏台、四周有围墙。2005年,有黄岙、外垟、桥楼、底村、下垟5个自然村,移民309户1114人。
  张口村
  张口村距白岩西南3千米,七源坑穿村入小溪,原系张口乡政府驻地。据张坪张氏宗谱载,张慧明从福建迁居白岩西岸,具体年份无考,后裔张俊理从自岩西岸移居张口建基立业。明天启年间(1621~1627)建有张氏宗祠,2006年,宗祠随同村民移建油竹小口村。明万历十六年(1588),南田武阳刘基9世孙刘公定三个儿子移居张口山根,距今420多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有刘氏宗祠。2005年,有张口、大头背、山根、水岩头4个自然村,移民434户1605人。
  张星自,张口人,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率领敢死队攻克南京天保城立下战功,民国2年(1913)授予“四等文虎勋章”,民国33年(埋蟹)鳌中正增补“建康功绩”奖匾。
  桔圩村
  桔圩村原名圩头村,位于白岩西南9.5千米,小溪东岸,村民原多为船民,以水运为生。20世纪80年代后水运萎缩,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兼在河滩圩地种植果树,以柑橘为多,故改名桔圩。2005年,有圩头、张岙门前、贵府新屋、上贵府、高济头5个自然村,刍民223户803人。
  张岙村
  张岙村位于白岩西南10千米小溪西岸,地处两大山张开的平岙处,故名张岙。张岙齐氏宗谱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齐氏总支138世齐有抱由景宁县迁居张岙村繁衍生息,以农为生。2005年,有张岙、八担、田寮、茅竹园、张岙源、上间山、外岗、金岙湾、石能后、梁树岙、排头、坑空、金岙口13个自然村,移民232户955人。
  阜日村
  阜口村距白岩村南7.5千米,地处小溪南岸万阜坑(即八源坑)水口历史上曾是南田、万阜水陆重要通商口岸,故称万阜口,1951年改称阜口。全村有下店坑、官岩岭背,、阜口、底水碓、南山脚5个自然村,共迁移227户865人。
  车烊村
  车垟村距白岩村南9.5千米,位于万阜坑(八源坑)下游,20世纪50年代为车垟乡政府驻地。村西有田垟,以农耕为主。祖先用“水车提水灌田”功效显著,为记其功绩,得名车烊。2005年,全村有车垟、捣臼坳、将军岩、子湾、官山、西坑垟、吊笕湾,、吊笕、石刀宾、驮坪、将军庙下、坪坦、底寮13个自然村,移民258户901人。
  岭根村
  岭根村距县城西南55千米,位于景宁、文成与青田三县交界处,小溪南岸,原系岭根乡政府驻地。岭根村因地处峻岭根部而得名,历史上是周围数百平方千米区域商贸交易的窗口和物资集散地。2005年,全村移民356户1229人。
  隔坑村
  隔坑历来属叶段村,位于白岩西北2.5千米,三源坑下游西侧,与叶段隔三源坑得名。1963年,北山区委选择隔坑村前田垟种试验田而成为区委试点村,单独建立行政村。2005年,全村移民169户643人。
  济根村
  济根村地处白岩南面11千米,坟头岗山脚、万阜坑东岸。全村山多田少,靠林木收入为生。2005年,有岩头背、济根、驮坪、吴钟圩、垄空5个自然村,移民109户367人。
  陈村烊村
  陈村烊村位于白岩西北4.5千米,三源坑中游南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坑底乡政府驻地。据杨氏宗谱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杨地杰之妻艾氏率5子从福建连城迁居景宁一都陈村下湾种菁为生,继而率质尧、质舜两子移居青田七都三源陈村垟繁衍生息,以农为主,至2005年时传13世。全村有陈村垟、金山坳、田寮、金田降、岩下、毛村、包公、小呈山、岭坳、马岭桥10个自然村,移民415户1081人。
  坑底村
  坑底村地处三源坑中游,位于白岩西北6.5千米。古时,村前有个湖,湖外为坑,村在湖西山边(俗称底边),原名湖坑底,湖填成田后称坑底。村中有口冬天冒蒸气的温泉井,清醇甘甜;前山有块将军岩,形态逼真。2005年,有坑底、六岱、过山圩、包斜、八字岩、小坑、樟树湾、高山、三坦祥、驮田坪、垟山、高山岭脚、鹰石坑、过坑圩、烊杖、鞫勘头、石烤厩17少自然村,移垦111304人。
  郎回村
  郎回村位于白岩村北2.3千米,西临小溪,与叶段坑口隔溪相望,世居徐、詹、李等多姓村民。南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清代青田名士端木国瑚等人都有“郎回”诗句流传至今。郎回下游1千米的滩坑自然村就是水电站坝址。2005年底,有郎回、滩坑、考坑、新田、沙坑源底5个自然村,移民329户1273人。
  范村村
  范村村距县城西南33.5千米,位于滩坑水电站坝下及施工影响区。2004年,有范村、范村埠头、角湾、角湾凉亭4个自然村,移民363户1429人。
  黄库村
  黄库村位于自岩村东南3千米,仁村港至北山坑中游北岸,始居黄姓,东南有片良田,地形像粮仓,故名黄库。2005年,有黄库、谷车、坑上垟、中央降、瓦窑山5个自然村,移民163户587人。
  下长坑村
  下长坑村距自岩村南3.3千米,位于小溪东岸,肖山坑(后称幸福坑)穿村而过。据传古时村外岩头山有株黄藤既长又大,藤根扎入小溪坑边,枝叶伸挂到小溪水面,故称黄藤坑。民国元年(1912)后,黄藤无存,改名为下长坑。2005年有下长坑、长岙、陈半山、杉树坑、白麻寮、石间圩、滩头、万阜圩8个自然村,移民356户1321人。
  吴山埠村
  吴山埠村位于县城西南52千米,小溪南岸,背山面水,始居吴姓,筑有埠头,故称吴山埠。全村山多田少,居住分散,有吴山埠、百廿级、平头岗、贵府斗、鸡荒岩、龙井湾、黄岭头、白岩沙、山后、赤岩、桥坑口、花麦坪、坳垟窑、半岭14个自然村。2005年,移民178户637人。
  牛头村
  村距县城西南53千米,小溪南岸。村前溪中有一巨石,形似海中鳌头,故名牛头村。全村有牛头、小端、竹园坑、上山岗、上会、赤岩圩、金山、大仙8个自然村和九龙洞景区,村民以农耕水运为生。2006年移民204户731人。
  滩坑村
  滩坑村又名上滩坑,俗称岭根滩坑。距县城西南54千米,地处小溪与石柱坑汇合处,距滩坑水电站坝址上游18.5千米。2006年,有滩坑、门前垟、大田烊3个自然村,移民72户265人。
  铁沙济村
  铁沙济村原名五库垟地处县城西南56.8千米,林坑源南岸。据刘氏宗谱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刘基支系16世刘炳蔚,率子由林坑迁居五库垟,因该村东山崖下坑边盛产铁沙,故名铁沙济。2006年,,有铁沙济、水碓会、水笕坑、白兰头、驮岗、铁沙济底、尖峰下7个自然村,移民185户680人。
  驮一田坪村
  驮田坪村距县城西南59千米,地处铁钉寨半山腰,居住分散,始居黄姓,曾名小黄庄。全村辖10个
  自然村,其中七方坑、马圩、洪公坑、田青寮4个自然村属滩坑水电站水库淹没区,2006年移民73户274人。
  林坑村
  林坑村距县城西南61千米,地处黄寮坑、徐坑汇合处,林木繁茂,得名林坑。刘氏宗谱载,刘基支系4世刘涣移居林坑繁衍生息,已传24世,村中有刘氏宗祠古建筑。2006年,有林坑、甲下、坪头、凤丘、九岱、横降6个自然村,移民172户646人。
  小衙村
  小衙村因村口有两山形如衙门敞开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南55.9千米处。约于明正德六年(1511)赵姓从丽水迁居小衙。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刘基13世孙星臣迁居小衙,后裔已有23世。1903年村中建刘,氏宗祠,2006年迁并到文成县南田镇竹园祠堂。至2007年9月,有小衙、神道门、铁炉、岙底、田寮、十五公坪6个自找杖礴移民175户635人。
  底烊村
  底垟村距白岩村西4千米,位于黄山山脚,属滩坑水电站淹没区和A级地质灾害隐患区。民国元年(1912)瓯江流域特大洪水,加上强降水引发黄山山体坍塌堰塞张口坑成湖,水漫至李坑村后溃决,致使小溪、瓯江沿岸村庄被毁,青田县城房屋漂没殆尽,1.4万余人仅存5000余人,震惊浙江乃至全国。2006年,有底垟、骑马坦、济造坑、石大尖、岗后、金家升6,移民71户248人。
  第二节 移民下山
  至2008年底,全县有11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异地脱贫。涉及847户3428人。房屋拆除后宅基地复垦为田,或退房还林。下山脱贫选介:
  巨浦乡坑下村茶圩自然村,海拔670米,全村14户75人。
  2007年11月搬迁下山。
  舒桥乡丁埠头村坦坑自然村,海拔190米,全村12户35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祯埠乡西瓜寮自然村,地处小群渔渡隔溪对岸,外出全靠小船摆渡,交通不便,全村7户29人,生活困难。2007年4月搬迁下山。
  仁宫乡钓滩村南塘底自然村,海拔370米,全村43户140人。2008年10月搬迁下山。
  腊口镇烊岙村上官山自然村海拔470米,下官山自然村海拔310米,2008年两村共搬下山29户89人。
  祯埠乡陈篆村官田丘自然村海拔330米,3户11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祯埠乡陈篆村八亩田自然村海拔530米,全村8户32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高市乡凹头自然村,海拔300米,全村8户31人,石泥木屋2018.4平方米,1999年人均收入2134元。2008年,凹头自然村全村居民搬迁下山,在高市扶贫小区新建砖混结构住房2218.7平方米。是年人均收入5764元。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