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篇 村落街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408
颗粒名称:
第三篇 村落街巷
分类号:
K928.655
页数:
22
页码:
972-993
摘要:
本篇文献介绍了山西省榆次区的村落街巷的历史和变迁。第一章介绍了村落的留影,包括水库淹没和移民下山的影响。
关键词:
村落街巷
历史变迁
青田县
内容
第一章 村落留影
第一节 水库淹没
2008年4月29日滩坑水电站水库下闸蓄水。蓄水后,25个行政村和12个行政村部分自然村被淹没库底,175个自然村,随之消失,共移民8562户31081人。后人只能从当年拍下的村貌村景照片中寻觅当年存在的踪迹。
北山村自岩村
北山、白岩两村距县城西南40千米,位于小溪东岸,原为北山镇政府驻地。
北山,因北靠旗山得名;白岩因当地岩石多为白色得名,两村相连。北山、白岩历史悠久。据吴氏宗谱载,吴馀德自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从泰顺迁居白岩西岸,吴光俊约于崇宁四年(1105)移居北山。白岩徐氏宗谱载,其始祖徐视可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定居自岩。
北山有小溪流域最广阔的河谷平地北山烊,白岩则是小溪流域最大的商贸中心,地处青田、景宁和文成三县的交通要冲。1973年北山公路通车,1986年连接景宁、文成公路建成通车,小溪水运萎缩。随着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原相隔千米的北山、白岩两村连成一片,形成5里长街的繁华闹市。2005年滩坑水电站移民,两村有5个自然村共迁移2352户8343人,其中北山村962户3430人,白岩村(含田青龙、下寺、上寺4个自然村)1390户4913人,迁居县内温溪、油竹,县外宁波、绍兴等地。
北山大桥长293.55米,宽8米,是白岩通岭根,连接景宁县的唯一大桥。2008年,滩坑水电站下闸蓄水,大桥淹没水中。
什段村
叶段村距白岩村北2.5千米,三源坑流入小溪三角洲出口处。隋末唐初叶段和长岗垟就有乡民居住,唐大顺年间(890~891)已建保宁寺,当地民谚“下寺鼓,上寺钟,保宁寺有石水缸”流传至今。2005年移民时,有叶段、坑口、长岗垟、周头、郎回坑5个自然村,共迁移478户1764人。
妙后村妙后村距白岩西北1.1千米,地处小溪西岸。据妙后杨氏宗谱载,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始祖杨简(1008~1102)从处州迁入青田县城通津门底。第十一代杨铎(1278~1364),于元延祐五年(1318)迁居妙后外垟,再过四代,杨寅一(1304~1399)从外垟移居妙后底村(妙后水口曾建有祠堂,位置规模无考)。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底村重建杨氏宗祠,坐东朝西,有两进两厢一戏台、四周有围墙。2005年,有黄岙、外垟、桥楼、底村、下垟5个自然村,移民309户1114人。
张口村
张口村距白岩西南3千米,七源坑穿村入小溪,原系张口乡政府驻地。据张坪张氏宗谱载,张慧明从福建迁居白岩西岸,具体年份无考,后裔张俊理从自岩西岸移居张口建基立业。明天启年间(1621~1627)建有张氏宗祠,2006年,宗祠随同村民移建油竹小口村。明万历十六年(1588),南田武阳刘基9世孙刘公定三个儿子移居张口山根,距今420多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有刘氏宗祠。2005年,有张口、大头背、山根、水岩头4个自然村,移民434户1605人。
张星自,张口人,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率领敢死队攻克南京天保城立下战功,民国2年(1913)授予“四等文虎勋章”,民国33年(埋蟹)鳌中正增补“建康功绩”奖匾。
桔圩村
桔圩村原名圩头村,位于白岩西南9.5千米,小溪东岸,村民原多为船民,以水运为生。20世纪80年代后水运萎缩,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兼在河滩圩地种植果树,以柑橘为多,故改名桔圩。2005年,有圩头、张岙门前、贵府新屋、上贵府、高济头5个自然村,刍民223户803人。
张岙村
张岙村位于白岩西南10千米小溪西岸,地处两大山张开的平岙处,故名张岙。张岙齐氏宗谱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齐氏总支138世齐有抱由景宁县迁居张岙村繁衍生息,以农为生。2005年,有张岙、八担、田寮、茅竹园、张岙源、上间山、外岗、金岙湾、石能后、梁树岙、排头、坑空、金岙口13个自然村,移民232户955人。
阜日村
阜口村距白岩村南7.5千米,地处小溪南岸万阜坑(即八源坑)水口历史上曾是南田、万阜水陆重要通商口岸,故称万阜口,1951年改称阜口。全村有下店坑、官岩岭背,、阜口、底水碓、南山脚5个自然村,共迁移227户865人。
车烊村
车垟村距白岩村南9.5千米,位于万阜坑(八源坑)下游,20世纪50年代为车垟乡政府驻地。村西有田垟,以农耕为主。祖先用“水车提水灌田”功效显著,为记其功绩,得名车烊。2005年,全村有车垟、捣臼坳、将军岩、子湾、官山、西坑垟、吊笕湾,、吊笕、石刀宾、驮坪、将军庙下、坪坦、底寮13个自然村,移民258户901人。
岭根村
岭根村距县城西南55千米,位于景宁、文成与青田三县交界处,小溪南岸,原系岭根乡政府驻地。岭根村因地处峻岭根部而得名,历史上是周围数百平方千米区域商贸交易的窗口和物资集散地。2005年,全村移民356户1229人。
隔坑村
隔坑历来属叶段村,位于白岩西北2.5千米,三源坑下游西侧,与叶段隔三源坑得名。1963年,北山区委选择隔坑村前田垟种试验田而成为区委试点村,单独建立行政村。2005年,全村移民169户643人。
济根村
济根村地处白岩南面11千米,坟头岗山脚、万阜坑东岸。全村山多田少,靠林木收入为生。2005年,有岩头背、济根、驮坪、吴钟圩、垄空5个自然村,移民109户367人。
陈村烊村
陈村烊村位于白岩西北4.5千米,三源坑中游南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坑底乡政府驻地。据杨氏宗谱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杨地杰之妻艾氏率5子从福建连城迁居景宁一都陈村下湾种菁为生,继而率质尧、质舜两子移居青田七都三源陈村垟繁衍生息,以农为主,至2005年时传13世。全村有陈村垟、金山坳、田寮、金田降、岩下、毛村、包公、小呈山、岭坳、马岭桥10个自然村,移民415户1081人。
坑底村
坑底村地处三源坑中游,位于白岩西北6.5千米。古时,村前有个湖,湖外为坑,村在湖西山边(俗称底边),原名湖坑底,湖填成田后称坑底。村中有口冬天冒蒸气的温泉井,清醇甘甜;前山有块将军岩,形态逼真。2005年,有坑底、六岱、过山圩、包斜、八字岩、小坑、樟树湾、高山、三坦祥、驮田坪、垟山、高山岭脚、鹰石坑、过坑圩、烊杖、鞫勘头、石烤厩17少自然村,移垦111304人。
郎回村
郎回村位于白岩村北2.3千米,西临小溪,与叶段坑口隔溪相望,世居徐、詹、李等多姓村民。南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清代青田名士端木国瑚等人都有“郎回”诗句流传至今。郎回下游1千米的滩坑自然村就是水电站坝址。2005年底,有郎回、滩坑、考坑、新田、沙坑源底5个自然村,移民329户1273人。
范村村
范村村距县城西南33.5千米,位于滩坑水电站坝下及施工影响区。2004年,有范村、范村埠头、角湾、角湾凉亭4个自然村,移民363户1429人。
黄库村
黄库村位于自岩村东南3千米,仁村港至北山坑中游北岸,始居黄姓,东南有片良田,地形像粮仓,故名黄库。2005年,有黄库、谷车、坑上垟、中央降、瓦窑山5个自然村,移民163户587人。
下长坑村
下长坑村距自岩村南3.3千米,位于小溪东岸,肖山坑(后称幸福坑)穿村而过。据传古时村外岩头山有株黄藤既长又大,藤根扎入小溪坑边,枝叶伸挂到小溪水面,故称黄藤坑。民国元年(1912)后,黄藤无存,改名为下长坑。2005年有下长坑、长岙、陈半山、杉树坑、白麻寮、石间圩、滩头、万阜圩8个自然村,移民356户1321人。
吴山埠村
吴山埠村位于县城西南52千米,小溪南岸,背山面水,始居吴姓,筑有埠头,故称吴山埠。全村山多田少,居住分散,有吴山埠、百廿级、平头岗、贵府斗、鸡荒岩、龙井湾、黄岭头、白岩沙、山后、赤岩、桥坑口、花麦坪、坳垟窑、半岭14个自然村。2005年,移民178户637人。
牛头村
村距县城西南53千米,小溪南岸。村前溪中有一巨石,形似海中鳌头,故名牛头村。全村有牛头、小端、竹园坑、上山岗、上会、赤岩圩、金山、大仙8个自然村和九龙洞景区,村民以农耕水运为生。2006年移民204户731人。
滩坑村
滩坑村又名上滩坑,俗称岭根滩坑。距县城西南54千米,地处小溪与石柱坑汇合处,距滩坑水电站坝址上游18.5千米。2006年,有滩坑、门前垟、大田烊3个自然村,移民72户265人。
铁沙济村
铁沙济村原名五库垟地处县城西南56.8千米,林坑源南岸。据刘氏宗谱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刘基支系16世刘炳蔚,率子由林坑迁居五库垟,因该村东山崖下坑边盛产铁沙,故名铁沙济。2006年,,有铁沙济、水碓会、水笕坑、白兰头、驮岗、铁沙济底、尖峰下7个自然村,移民185户680人。
驮一田坪村
驮田坪村距县城西南59千米,地处铁钉寨半山腰,居住分散,始居黄姓,曾名小黄庄。全村辖10个
自然村,其中七方坑、马圩、洪公坑、田青寮4个自然村属滩坑水电站水库淹没区,2006年移民73户274人。
林坑村
林坑村距县城西南61千米,地处黄寮坑、徐坑汇合处,林木繁茂,得名林坑。刘氏宗谱载,刘基支系4世刘涣移居林坑繁衍生息,已传24世,村中有刘氏宗祠古建筑。2006年,有林坑、甲下、坪头、凤丘、九岱、横降6个自然村,移民172户646人。
小衙村
小衙村因村口有两山形如衙门敞开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南55.9千米处。约于明正德六年(1511)赵姓从丽水迁居小衙。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刘基13世孙星臣迁居小衙,后裔已有23世。1903年村中建刘,氏宗祠,2006年迁并到文成县南田镇竹园祠堂。至2007年9月,有小衙、神道门、铁炉、岙底、田寮、十五公坪6个自找杖礴移民175户635人。
底烊村
底垟村距白岩村西4千米,位于黄山山脚,属滩坑水电站淹没区和A级地质灾害隐患区。民国元年(1912)瓯江流域特大洪水,加上强降水引发黄山山体坍塌堰塞张口坑成湖,水漫至李坑村后溃决,致使小溪、瓯江沿岸村庄被毁,青田县城房屋漂没殆尽,1.4万余人仅存5000余人,震惊浙江乃至全国。2006年,有底垟、骑马坦、济造坑、石大尖、岗后、金家升6,移民71户248人。
第二节 移民下山
至2008年底,全县有11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异地脱贫。涉及847户3428人。房屋拆除后宅基地复垦为田,或退房还林。下山脱贫选介:
巨浦乡坑下村茶圩自然村,海拔670米,全村14户75人。
2007年11月搬迁下山。
舒桥乡丁埠头村坦坑自然村,海拔190米,全村12户35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祯埠乡西瓜寮自然村,地处小群渔渡隔溪对岸,外出全靠小船摆渡,交通不便,全村7户29人,生活困难。2007年4月搬迁下山。
仁宫乡钓滩村南塘底自然村,海拔370米,全村43户140人。2008年10月搬迁下山。
腊口镇烊岙村上官山自然村海拔470米,下官山自然村海拔310米,2008年两村共搬下山29户89人。
祯埠乡陈篆村官田丘自然村海拔330米,3户11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祯埠乡陈篆村八亩田自然村海拔530米,全村8户32人,2008年底搬迁下山。
高市乡凹头自然村,海拔300米,全村8户31人,石泥木屋2018.4平方米,1999年人均收入2134元。2008年,凹头自然村全村居民搬迁下山,在高市扶贫小区新建砖混结构住房2218.7平方米。是年人均收入5764元。
第二章 街巷变迁
第一节 消失
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县城有11条街、15条巷。至2007年,县前街、学前街、司下街、衙头街、滑石巷、湖衙巷、校场巷、金巷、双竹巷、陈巷、洗马巷、朱巷已消失。担水巷部分消失。
司下街东起龙津门,西至县前街(新大街),路南多为菜地、果园,路北有司下殿和数幢民房。1956年,原街拆除建县级机关办公楼,司下街消失。
明宣德五年(1430),陈诏上京会试第一,称会元,其故居在司下街,房屋拆除后将一条小巷命名为会元巷。2007年,还剩一栋陈氏老宅,成为千年老街留下的唯一痕迹。担水巷北起鹤城中路,南连宝幢街。2001年旧城改造,老屋拆除,仅剩北端一截残巷(长23米)和一株古榕树。
第二节 易名
前街前街、大街、后街,三街平行。大街居中,南为前街,北称后街。前街东起众主殿巷,西至新码道。1967年9月9日武斗,导致上店街起火,大埠头至新码道段烧毁。灾后重建,占用街道。众主殿巷至大埠头段改名大埠头。
后街旧时金巷口至孔庙西戟门称后街,东戟门到谢桥亭称学前街,民国31年(1942)戟门开放,1952年,戟门拆除,统称后街。长约360米,宽4米。2001年1月,旧城改造,从鹤城中路青田第二中学门口向南新建一条学士路。后街东段与学士路成丁字形连接,比原来缩短了约80米。
第三节 改造
南宋绍兴五年(1135)皇室宗亲赵伯仁举家南迁青田,住县城新市巷,宋,宁宗赵扩无子嗣,决定将赵伯仁五世孙赵与愿召入宫中承立太子。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某日在赵府邻近宝幢街(原街名无考)东一片空地上接受,圣上诏书。人们将接旨的地方称“圣旨门坦”。后人在圣旨门坦周边不断建房,坦东形成一条小巷,人称圣旨巷。赵与愿的鸾驾仪仗加宝幢两面,赴京经过的街道改名为宝幢街。嘉定三年(1210),赵家迁往杭州,府第改作寺院,名新寺,遂改新市巷为新寺巷。圣旨巷、宝幢街、新寺巷的名称沿用至今。
宝幢街 宝幢街自中坊埠至新大街,长390米,宽4米。2001年1月旧城改造,沙巷到新大街段拆除、街道拓宽至8米,两侧人行道各4米。2007年仅剩沙巷口到中坊埠段71米未被拆除。
圣旨街 2001年旧城改造,连接宝幢街与横石条南北走向约百米长的圣旨巷改造为圣旨街,街面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圣旨街与宝幢街交叉处为3000多平方米的圣华广场。
新寺巷
南北走向,连接宝幢街与后街,长186米,宽2.5米。南段东侧77米拆除改造,2004年路面拓宽至6.3米。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