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耕织旧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386
颗粒名称: 第一篇 耕织旧景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7
页码: 951-959
摘要: 本篇介绍了山西省榆次区的传统农耕和纺织工艺。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当地的耕作技术和收储方式,第二节讲述了加工技艺,附录中还介绍了渔具。第二章则介绍了当地的纺织工艺,包括纺纱、抽丝、织布等。
关键词: 传统农耕 纺织工艺 青田县

内容

第一章 农耕
  第一节 耕作
  犁、耙、、雷轴,是青田传统农业耕作工具。1988年以来,为改变山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促进和加快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政府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实施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措施,适合山区的机动灵活、重量轻的小型耕作农机具逐年增加。2007年,全县有各种机型耕作机械212台,有旋耕机等配套设备86台。传统的犁、耙、、雷轴等农具日益减少,戽斗、水车已被抽水机械取代。
  第二节收储
  收获稻、麦,用稻捅、稻梯、捅簟、箩、畚斗等用具脱粒装运;扬净晒干川筛、风具、竹簟。2007年,船寮镇赤岩、舒庄一带使用湖州130型
  联合收割机收割。晒干的谷、番薯丝入仓柜存放,麦、、又装入酒缸、酒坛封存有的家庭还将储存的谷加盖印记防偷随着时代发展,进入21世纪后,农村农民新建住房基本不设仓柜,传统的收储工具逐渐消失。
  第三节 加工
  青田传统加工稻、麦除用石臼、手磨、竹砻、踏碓外,多用水碓。全县水碓最集中的是县城西门外毛桐坑下游,从现西门桥上溯600余米,坐落着13座水碓。因水碓多,俗称水碓坑。20世纪50年代初,丰水期一座水碓日加工稻谷约2000斤,磨麦加工面粉150余斤。米百斤加工费收1.5升米,面粉百斤收3升米。1970年3月,县城最后一座水碓歇业。
  2007年,全县有粮食加工机械2397台,油料加工机械128台,棉花加工机械28台。传统工具随着加工机械的普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附:渔具
  20世纪70年代前,田民间常用鱼帘、虾篓、鱼篓、鳗剪、火篮等用具捕鱼。70年代后,传统渔具逐渐消失。
  鱼帘 鱼帘一般用1.5厘米粗的竹条编成,长约1.5米,宽2.5米。选择溪滩落差50~70厘米的地段,筑成八字形石坝,俗称“鱼帘港”。港前端与鱼帘成Z字形连接。落差约20厘米(如图8-1-28、8-1-29)。帘上蔽树枝荆棘,鱼顺流而下掉入鱼帘,很难逃脱。
  虾篓 入口内置两层可进不能出的倒刺,篓尾设开启口,便于放诱饵和取鱼虾。大口虾篓大多置放在瓯江、大溪、小溪流域溪滩水中,以获取小虾、小鱼。
  火篮 鳗剪 小鱼篓 一般组合使用,选择黑夜,燃松明照明,沿田间水渠,大、小溪沿岸及其支流捕捉鳗、鱼。因夜间鳗、鱼大都在溪滩缓流隐蔽待食或慢游觅食,乘其无备突然钳取。
  第二章 纺织
  青田农民有种植苎麻、棉花、种桑养蚕的传统,年长的妇女都会用传统工具进行纺纱、绩麻、抽丝织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使城乡生活方式与生活传统发生重大变化,农民不再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传统的工艺、用具逐渐消失。
  第一节 纺纱 抽丝 绩麻
  第二节织布织带
  20世纪90年代后,只有少数交通不便的边远乡村沿袭传统的织布、织带手工艺。据位于海拔500米,距县城66千米的万阜乡调查,2007年,全乡8个行政村2409户8673人,有织布机49台,多数已闲置不用,偶有向温州、文成购棉纱织被单和绑带自用或送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