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丧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3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丧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938-93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丧葬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传统丧葬礼俗繁多,如送终、报丧等,而现代丧葬则更加环保,通往公路的乡村一律实行火化,提倡生态公墓安葬。
关键词: 青田县 习俗 丧俗

内容

丧葬承袭了送终、报丧、报穴、买水、沐浴、穿寿衣、挂灵、出殡、入土、做佛事等传统礼俗。2001年,殡仪馆在朱山建成。7月18日起,县政府实行丧葬制度改革,加强殡葬管理,规定在全县范围内通公路的乡村一律实行火化,提倡生态公墓安葬。
  报丧:现在电讯发达,人死后基本上都用电话告知亲朋,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丧葬管理部门申报死亡。
  赙仪:亲朋接到报丧后,会登门送上一份赙仪表示慰问。贝尊仪有实物和现金两种。实物主要有香烛、烧纸、烟花、鞭炮、花篮、花圈等,20世纪80~90年代现金只需几元或者几十元,2000年后,现金红包逐渐增至百元甚至上千元。
  火化:死者由亲朋送到殡仪馆火化。
  出殡:政府规定火化后不准用棺材盛骨灰,只能用骨灰盒盛装骨灰。骨灰入土要择良辰。出殡时孝子、孝孙按传统习俗穿孝服,腰系稻草绳,脚穿草鞋,孝子头戴稻草编织三连冠、女婿戴双连冠,孙子戴单连冠,第四代戴红帽。出殡时由长子持“挽幡”,长孙“提香盏”,女儿及直系亲属下辈女性则身穿孝服,手持张开1/3的油纸伞遮住头部,其他下辈亲朋披白布,同辈亲朋披蓝布,一路相送至墓地。2006年政府出台县城出殡不得游街,花圈不得超过15个,不准沿途发放物品和鸣奏鼓乐、燃放鞭炮等规定。
  坟墓:传统坟墓形式多样,一般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坟墓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有的花资达数十万元,使青山白化严重。90年代后,政府对建筑性坟墓实行管理,统一规划建造公墓,个人不准在规划区范围内再建坟墓。
  花圈: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流行,80年代以后,规格档次从简单的篾圈纸花,逐步发展到各种鲜花扎制的花圈、花篮、花亭等,价格昂贵。
  法事:农村仍保持在家中为死者“观灯、念经”超度亡魂的习俗,县城则转移到殡仪馆、庙宇、庵堂等场所进行。
  追思:基督教、天主教教徒逝世后,教友在死者家中举行追思礼拜,怀念死者,安抚家属。
  回敬:为表谢意,死者家属一是在送丧途中发送毛巾、香皂、香烟、雨伞等物,对主要亲朋回敬被、毯等物或红包,价值视家庭经济条件而行;二是设席招待送丧亲朋,旧时称“吃硬饭”。一般家庭10多桌,多的达50~80桌,农村一般仍选在家里或祠堂等公共场所分批进行,县城则选在酒店进行。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