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37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8
页码:
935-9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1988年~2007年的文化习俗发展情况,其中包含节俗、婚俗、丧俗等。
关键词:
青田县
习俗
文化
内容
第一节 节俗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廿九或三十日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青田城乡一直沿袭历史传统,将过年视,为一年时令中最大节庆。1988年前,农村居民大都家养禽畜(鸡、鸭、猪),自种农产品,制作年货庆贺过年。老一辈青田人从农历十二月初即开始置办年货,家庭普遍自制腊肉、酱鸡鸭、磨豆腐、炮(炸)豆腐枣(油豆腐)、蒸糖糕、炒番薯片、炸山粉片等年货,准备过年。城乡家家户户宰杀家畜、家禽,贴春联、放爆竹,节日气氛异常浓郁。90年代后,尤其是2000年后,过年气氛与旧时不同,各种年货,市场应有尽有,购置非常方便。县城许多家庭年夜饭都提早在酒店预订,家家酒店爆满。分岁、祭祖、守岁、照岁等习俗在农村颇为讲究,县城却鲜有所见。民间舞龙灯、鱼灯、打采茶等娱乐活动仍然进行,给过年带来热闹的气氛。
清明节
青田至今保留做青蓬馍糍,祭祖扫墓,给祖坟除草、培土、上贡品、点烛上香、烧纸、放鞭炮等习俗。为防止引发森林火灾,政府禁止燃放鞭炮,扫墓逐渐改用花束、花篮。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吃粽子、软饼。保留门上挂菖蒲剑、喷雄黄酒、避邪驱毒的习俗。初一至初五,县城、船寮等地常举行赛龙舟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也称团圆节,是民间唯一不祭祖、不祭神的节日。吃汤圆、豆粉擂,晚上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
冬节
青田冬至俗称“冬节”。民间过冬节吃“冬节汤丸”,历来有“吃了冬节汤丸大一岁”的说法。
泊来洋节
随着对外开放和异国文化对侨乡的影响,国外泊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到民间重视,给长辈、妻子、情人、朋友送鲜花、礼物,或在电视台(广播)点歌庆贺,逐渐成为时尚。
第二节 婚俗
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取决“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传统礼俗繁多:有合庚、定亲、送日、担喜(四)礼,新娘穿红衣、坐花,轿,吃四个卵等;婚宴上新人要向,长辈、亲友按辈分依次敬酒,并分发喜糖、香烟。结婚三日内,亲朋邻里、男女老少可在洞房间“闹洞房”;婚宴和洞房间及新娘子陪嫁的被子、枕头、箱里摆放橘子、苹果、红枣、生花生、桂圆、瓜子等果品,蕴意“早生贵子”、“大吉大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男女结婚在继承传统礼俗的同时又形成许多新礼俗。
登记:双方交往觉得满意后,必须到当地政府婚姻登记机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夫妻。这些规定得到了普遍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过去不经登记就结婚的旧习。
婚照:20世纪60年代前,很少有人拍结婚照,即使有也只是拍一张两人合影的2寸照片用于领结婚证。从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后,年轻人结婚盛行到影楼穿上漂亮的婚纱、礼服拍婚照,制成精美的影集作为纪念,然后选出一二张最佳的婚照放大配上镜框挂在房间内。此外,结婚日新人还要穿婚纱礼服请摄影师到公园、广场等景区拍摄具有浪漫情调的录像,配上婚礼盛况制成影像光盘作永久纪念,此项花费至少在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择日:按传统风俗,登记后一般还要择日举行婚礼。过去婚礼大多选民族传统节日,现在有些婚礼则选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结婚。
请柬:举行婚礼前几天,新郎和新娘要给长辈与朋友发送印有大红“喜”字的请柬。接到请柬后,客人要给新郎、新娘准备“红包”20世纪50年代一般“红包”只装2~5元,60~70年代是5~50元,80年代以后是50~200元,21世纪红包,增至500~2000元以上,礼金数额越来越高,民间称此为“人情债”。
嫁妆:20世纪60~70年代,新娘一般是以木箱(或皮箱)、五斗柜等木家具作嫁妆,价值不足千元;80年代陪嫁档次逐渐提升,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商品,21世纪开始嫁妆档次又有了新的提高,大型液晶彩电、电脑、空调等主要大件一应俱全,有的新娘甚至还有房子、汽车陪嫁,总价值在十万至百万元以上。
接亲:传统结婚新娘都是坐轿由伴娘、伴郎接亲上门。新中国成立后,新娘改坐轿为步行,20世纪70~80年代改为坐手扶拖拉机、面包车,90年代后又改为坐小轿车,车的档次从普通“桑塔纳”逐步提高到“宝马”、“奔驰”等名车,接亲的车辆也从开始时一二辆增至按规定的五辆,伴娘、伴郎随车同行,形成车队,非常气派。
司仪:传统婚礼一般都由长辈主持,现代婚礼则有专职司仪主持,21世纪后各大酒店都配有专业的婚礼司仪。2000年后,县城还出现婚庆公司,承办婚礼。
婚礼:婚礼、婚宴多数选在家庭或酒店举行,仪式隆重。20世纪70~80年代结婚,新郎一般穿中山装,新娘穿红色服装,1990年后,新郎穿西装胸戴红花,新娘穿白色婚纱、胸戴红花,在自家或预订的酒店门口迎接客人,给客人分发喜糖和“新郎烟”。70~80年代,“新郎烟”只是几角钱一包的“利群”、“新安江”,2000年后,为四五十元、甚至七八十元一包的硬、软壳“中华”和高档进口烟,喜糖也由过去一分钱一颗的水果糖改为数十元一斤的高档糖果,而且包装越来越精致。宴席间,新娘换上红色的晚礼服与新郎一起按传统习俗给客人敬酒;集体婚礼仪式隆重、简单、节俭,不摆酒宴、不收礼,由男女双方的领导主持,同事参加祝贺,新郎、新娘只给客人们敬茶、分糖、分烟。双方择定婚期一起外出旅游度蜜月的结婚形式日渐兴起。
回门:结婚后三日内,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回娘家孝敬慰问(岳)父母,一般都当天返回。
生育:妇女生孩子,满月前亲朋都送“月里庚”。旧时,一般送肉、蛋、粉干、索面,海溪乡一带普遍送黄酒(4~5斤)一壶、红糖一包。20世纪后期,“月里庚”大多改送婴儿用品(衣、裤、营养品)或金银首饰、现金。“月里满”,主人择日在家或酒店宴请回敬亲朋好友,俗称“满月酒”。
离婚:旧社会妇女受“从一而终”旧封建礼教的束缚,视离婚为背叛和不道德。这一观念因颁布《婚姻法》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而发生改变,只要双方感情确实破裂经调解无效,可以向政府婚姻管理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离婚。
第三节 丧俗
丧葬承袭了送终、报丧、报穴、买水、沐浴、穿寿衣、挂灵、出殡、入土、做佛事等传统礼俗。2001年,殡仪馆在朱山建成。7月18日起,县政府实行丧葬制度改革,加强殡葬管理,规定在全县范围内通公路的乡村一律实行火化,提倡生态公墓安葬。
报丧:现在电讯发达,人死后基本上都用电话告知亲朋,并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丧葬管理部门申报死亡。
赙仪:亲朋接到报丧后,会登门送上一份赙仪表示慰问。贝尊仪有实物和现金两种。实物主要有香烛、烧纸、烟花、鞭炮、花篮、花圈等,20世纪80~90年代现金只需几元或者几十元,2000年后,现金红包逐渐增至百元甚至上千元。
火化:死者由亲朋送到殡仪馆火化。
出殡:政府规定火化后不准用棺材盛骨灰,只能用骨灰盒盛装骨灰。骨灰入土要择良辰。出殡时孝子、孝孙按传统习俗穿孝服,腰系稻草绳,脚穿草鞋,孝子头戴稻草编织三连冠、女婿戴双连冠,孙子戴单连冠,第四代戴红帽。出殡时由长子持“挽幡”,长孙“提香盏”,女儿及直系亲属下辈女性则身穿孝服,手持张开1/3的油纸伞遮住头部,其他下辈亲朋披白布,同辈亲朋披蓝布,一路相送至墓地。2006年政府出台县城出殡不得游街,花圈不得超过15个,不准沿途发放物品和鸣奏鼓乐、燃放鞭炮等规定。
坟墓:传统坟墓形式多样,一般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坟墓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有的花资达数十万元,使青山白化严重。90年代后,政府对建筑性坟墓实行管理,统一规划建造公墓,个人不准在规划区范围内再建坟墓。
花圈: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流行,80年代以后,规格档次从简单的篾圈纸花,逐步发展到各种鲜花扎制的花圈、花篮、花亭等,价格昂贵。
法事:农村仍保持在家中为死者“观灯、念经”超度亡魂的习俗,县城则转移到殡仪馆、庙宇、庵堂等场所进行。
追思:基督教、天主教教徒逝世后,教友在死者家中举行追思礼拜,怀念死者,安抚家属。
回敬:为表谢意,死者家属一是在送丧途中发送毛巾、香皂、香烟、雨伞等物,对主要亲朋回敬被、毯等物或红包,价值视家庭经济条件而行;二是设席招待送丧亲朋,旧时称“吃硬饭”。一般家庭10多桌,多的达50~80桌,农村一般仍选在家里或祠堂等公共场所分批进行,县城则选在酒店进行。
第四节 食俗
20世纪50~60年代,农民的主食仍以番薯、马铃薯、玉米等粗粮为主,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口粮搭配一定数量的粗粮。80年代后,大米成为主食,肉禽蛋等副食应有尽有。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粗粮、野菜成为人们所爱。米与少量番薯、番薯干、玉米面搭配吃。餐桌上菜干、咸菜少了,过去大多作饲料的苦麻、金瓜(南瓜)等作为绿色食品上了餐桌,进了宾馆酒筵。
野菜产自荒郊田野,是真正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青田常吃的食、药两用野菜有15种,在菜市场、超市都可买到。
第五节 信俗
旧时,人们为繁衍生息,向往社会公道、扬善惩恶,祈求家庭平安、幸福,把自然界的一些物和人予以神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崇神、拜神,祈求神灵佑护,青田民间信仰的神灵有:
古树、奇岩:民间崇敬古老的大樟树、大岩头为神灵,视其为长寿的象征。旧时,家中小儿多病,难以养育,便有人拜树神、岩神为亲爹、亲娘。拜亲时户主用红纸写上小儿生辰八字粘贴在古樟或大岩石上,点上香烛,焚烧纸钱,祈祷许愿,给小儿的名冠以“樟”或“岩”等字,每年四季八节由父母带小儿去拜“树神”、“岩神”。
2007年,青田县有百年以上古樟337株,可谓株株“子孙满堂”海口村至今60岁以上不同姓氏老人中取名“樟树”的有10多人。年轻一代拜树神、神现象基本消失。
娘娘:即浙南一带颇有影响的地方神灵陈十四夫人。传说陈十四夫人是唐朝时观音在灵霄宝殿前施法将指尖划破,三滴血降落凡间——福建古田陈上元家中,因是十四日子时生,遂取名陈十四。后上庐山学法,为民除妖,被民间称为救苦救难的救星、送子娘娘、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深得民间百姓的崇拜。农村建有多处“夫人庙”、“娘娘宫”,每年农历正开十四“娘娘生日”,都要为其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娘娘”为子女祛病除灾、一生平安,民间还流行拜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习俗。
自衣丞相:唐朝名相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人,经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为官清廉公正,除恶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被民间称为“白衣丞相”。青田多处寺庙供奉,历代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海内外香客如潮。
木兰:史传隋代恭帝时期,北方异族入侵,朝廷征兵,因其父年迈体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凯旋归来恭帝欲封她为尚书,木兰坚决不受返回故乡。当恭帝得知其女扮男装时,又想收她入宫为妃,木兰坚拒不成,自缢身亡。民间百姓敬佩木兰的忠孝节义,敬其为神灵,求其佑国护民、送子护幼。阜山朱岙木兰殿,历来香火兴旺。
财神:即招财神赵公明。史有其人,生于秦代,幼年家境贫寒,青年经商,为人诚实、守信,勤劳致富,一生济贫救困、仗义疏财、和美处世,深受民间称颂,死后被敬立为“财神”。旧时民间家家张贴财神像或塑财神坐像,农历初一、十五为其敬点香烛,祈祷保佑家庭发财兴旺,现今民间对其仍然敬拜。
关公:即关羽,三国时蜀国名将,英勇善战,以忠义著称。死后深受民间推崇敬为神灵立庙祭拜。尤其商贾对其更是崇敬,在店堂、家里设神龛祭拜。
县内建有多处关帝庙,祈祷关公护佑平安、兴旺,在民间与“赵财神”齐名,受到崇拜。
胡公:民间称胡公爷,浙江永康人,宋太宗端拱二年荣登进士,历经三朝。为官清正廉明、宽刑薄赋,政绩斐然,深得百姓感恩。死后被家乡人敬为神灵在方岩山顶立庙纪念,广传“有求必应”。宋高宗赵构为表彰其功绩,用“赫灵”两字为方岩胡公庙题写庙额,从此胡公庙名声大振。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各地举办祭拜活动。
青田鹤城镇、船寮、山口、季宅等地多处建立胡公庙,敬拜者多数为民间普通百姓、商贾、民营企业家及海外归国华侨,其中有诸多崇拜者还专程赴方岩敬拜。
包公:即包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宋天圣朝进士,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执法严明,深受百姓的爱戴,人称“包青天”。死后被民间敬为神灵。立庙祭拜至今。阜山、海溪等地都建有包公殿,每年正月在殿内做包公戏祈祭。
杨府爷:传说杨府爷是宋朝忠臣杨家手下的战将,受神仙指点,精通法术,有一次因犯府规出逃到青田石郭坑底。杨家知道后派杨文广赶到石郭,准备捉其回天波府处置。杨府爷即使法招来一死一活两只鹭鸶,自己化成一个白发老者站在路边,见杨文广来到,便自言自语道:“鹭鸶不吃鹭鸶肉,杨家不杀杨家将!”杨文广听后觉得有理,即回府复命不再追究。从此杨府爷在青田隐居落户,为当地除妖除害,深得百姓爱戴,死后民间奉为神灵立庙祭拜,鹤城、阜山、船寮、仁庄等地多处建有杨府殿。
灶君:传说是玉皇大帝的三公主因向往人间烟火,下凡与厨师结为夫妻。玉皇大帝无奈,只好封厨师为灶君,看管凡间灶台,三公主为“灶君奶奶”。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才回天宫述职探亲,十二月廿九重返人间,因此民间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家家都在自己的灶台上摆放供品,点上红烛香灯送灶君上天,祈求灶君向玉皇多奏本家好事,保佑户主全家平安。廿九灶君重返人间时,人们在灶台贴上新的灶君神像和“上天奏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迎接灶君回家,形成习俗。
现今农村多数家庭仍然保留老式灶台和祭拜灶君的习俗,但随着城乡旧房改造拆建,改用煤气、电器等新式灶具,此习俗日趋淡化、消失。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