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迁内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30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外迁内聚
分类号: D632.4
页数: 3
页码: 883-8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2007年青田县外迁内聚包含迁居城市、集聚集镇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青田县 迁居 城市

内容

第一节迁居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农村过剩劳动力纷纷走出山乡,移居中小城市,其中丽水市区最多,青田县城次之。
  1983年,青田乡村农民开始流入丽水,起初农忙务农农闲打工,省吃俭用勤劳积蓄,有的买旧房居住后翻新,有的买地基建新房。据巨浦乡调查,1988年常住人口11780人,2007年户籍人口9036人,减少2744人,其中外章村,1988年380人,2007年常住人口不到30人。该乡农民大都移居丽水,有的已达20多年。20世纪90年代,青田侨属、乡村农民到丽水务工经商买房居住越来越多,户籍关系从临时户口转自理口粮再转正式户口,到2007年底达2万多人。从事打工、开出租车、开店经商、办学校、搞房地产、踩三轮车及务农等行业。80年代末,丽水市区近2000辆人力三轮车,青田人占1800多辆。
  为解决聚居丽水子女入学困难,青田人在丽水办有华侨、三胞树人、三岩寺、石门、城南、育才等中、小学6所,2007年,在校学生近4000人。
  2007年,全县农村移聚县城居住的临时(暂住)户口9161人,4000多人在城自有住房。聚居县城的人,有华侨家属在城购住房颐养晚年,有国外华侨带回子女委托父母(亲属)来城居住照顾小孩上学,有进城经商、打工等。
  第二节集聚集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纷纷走出山乡,从事二、三产业。1995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2003年青田县实施“外迁内聚”战略,全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转。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190246人,在家仅为72610人,占38.17%。同年,由政府及村集体出资进行非农技能培训,转移二、三产业就业4512人,占参加培训7607人的59.31%。
  1989年,高湖乡高湖村常住人口793户2883人。1993年开始,陆续有农民下山聚居高湖村,经商31人,务工69人,运输11人,经批准自建房30户。1995年撤乡建镇时,全村常住人口达到916户3322人。随着滩坑水电站移民和下山脱贫农民的集聚,2007年增至1526户5654人,比1989年增加近一倍。高湖村已是全镇的工业基地和商贸区,有阀门铸造、小五金等企业29家,从业人员1605人;第三产业食品、餐饮、美容、通讯、超市等120家,从业人员461人;养殖专业户9户9人,共2075人。下山脱贫242户、1210人,联合建房294间(套),41人自办企业,从事务工481人,经商373人,搞运输241人,养殖专业户1人。
  山口镇驻地山口村,1989年有1167户3669人,其后,山区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增速,2006年增至2156户5336人。其中仁庄镇林山村,从1987年开始,陆续迁入山口村22户69人,其中5户18人经批准在山口自建房屋7间,3户10人购买套房3套;22户家庭中从事建筑业4人、石雕3人、石雕营销2人、经至2007年,县批准11个乡镇设立腊口、石帆、海口、高湖、东源、山口、仁庄、章村、汤垟9个扶贫小区,高市、章旦、季宅3个扶贫点。1995~2007年,省拨资金3481.8万元,县拨资金1500万元,用于扶贫小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下山移民8776户、32871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