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名人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73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名人之乡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28
页码: 825-852
摘要: 本篇介绍了中国浙江省青田县作为名人之乡的情况。主要从传记、简介和名录等方面介绍了当地知名人物的个人事迹、背景和成就。通过介绍这些名人,展示了青田县在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 名人 传记 青田县

内容

青田自宋以来,学风日盛,名人辈出,有皇族太子、朝廷宰相、高官和开国功臣;有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有国民党政要及诸多高级将领;有著名爱国人士及当代国家领导人,世称名人之乡。前志在人物编中已作传48人,简介65人,入表297人。按续志要求,充实调整,本篇作传己13人,简介3人,入名录216人。
  第一章 传记
  本篇作传记的13入中,汤思退、陈言、刘基、陈琪、陈诚、章乃器6人前志人物传中已载述,赵希怿、陈诏2人前志人物简介中已载述,本篇延续前志,增加新内容,此8人再作载述。新增列入名人传己的有富弼、朱胜非、赵与愿、刘耀东、陈慕华5人。
  林二渔、张苏、张仕宽3人,前志已简介,续志在《华侨之乡》相关章节中,分别充实资料再作载述。
  前志人物编中已作传的陈葵、季文龙、王金宝、章楷、周定、麻植、张学东、张弦、章秋阳、周芝山、郑磊俊、徐志仁、潘香凤、洪庆和、力扬、蔡思有、陈栖霞、陈碎然、陈铭奎、伍律、郭永芳21人,未发现新资料,本篇不再列入。
  富弼
  富弼(1004~1083)字彦国,乳名皋。北宋青田南田人。宋朝名相。
  富弼始祖富韬,唐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唐末避乱隐居南田泉谷村,卒后葬南田为观寺。据刘耀东《南田山志》载述:富弼始祖籍居南田。富弼的第二、三、四世祖遂籍河南。富弼后裔富氏第七世孙富直亮、富直清兄弟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弃仕归里由河南还居南田泉谷,元代又迁居西坑梧溪,繁衍至今。
  宋乾兴元年(1022)富弼19岁时陪父到西坑祭祖扫墓,曾立有陶质铭文一块(长37.5厘米,宽20.5厘米,厚5.8厘米,克)。铭文内容为:“宋乾兴元年曾孙言自洛率男弼拜祭。”清乾隆年间重8.6千,(1736~1795)富氏第二十六代子孙在梧溪建富相国寺纪念名相富弼。
  富弼为北宋名相,出生在洛阳。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变法,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以司空致仕,晋封韩国公。与北宋名相韩琦齐名,时人称之日“富韩”。
  富弼少年刻苦好学,为人有大度。范仲淹称其有“王佐之才,”并将他引荐给名相王曾、晏殊,深得二人赏识。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步入仕途,授监丞和签署河阳判官。历任绛州通判、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等官。仁宗康定年间,西夏与宋王朝发生战争,因派去监军的太监黄德和率军先逃,大将刘平战败被俘,不屈就义,反被黄德和诬为投降。事情败露后,富弼仗义执言,坚持追究黄德和的罪行,为刘平雪(选自上下五千年冤。在富弼的坚持下,黄德和被处以腰斩。当时的边疆历史网)形势非常危急,而宋朝旧有的体制是宰相主管行政,枢密使主管军事,各不相知,造成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不协调。富弼察觉到这一弊端,建议由宰相兼枢密使,得到朝廷采纳。
  庆历二年(1042)契丹乘北宋陷于西北战事之机,趁火打劫,屯兵境上,遣使索取宋关南十县之地(即周世宗征讨契丹,时夺回的领土)。宋朝廷派富弼出使契丹交涉。富弼据理力争,两次出使,多次交涉,使契丹放弃领土要求,以宋增加岁币了结。庆历三年(1043)八月,仁宗启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范仲淹主持与西夏的交涉,富弼主持与契丹的交涉。范仲淹、富弼联合韩琦、欧阳修、滕宗谅、苏舜钦等一批年轻官员,力图革新吏治,史称“庆历新政”。内容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次革新遭到旧官僚和保守派的反对,被诬陷为朋党,解除使职,出任知郓州,移居青州。以资政殿学士知郓州,再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在青州任上,河朔洪水为灾,大批流民流入青州。富弼以集中供应粥食进行救济,为灾民提供粮食屋宇,并动用官仓粮食,并将数万青壮年流民征募为兵。这次救灾十分成功,被竞相仿效。富弼又先后任郑州、蔡州及河阳知府。至和二年(1055)仁宗任命富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为宰相。二人同心一志。在仁宗病重,不能临朝听政之时,二人宿于殿内,随时处理机务,并挫败了宦官干预朝政企图,平稳渡过危机。史称辅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是宋王室“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典型模式。嘉祜四年(1059),富弼丁母忧去职。
  宋英宗立,召富弼,为枢密使。两年后,富弼出为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扬州。神宗即位后,向他咨询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神宗锐意进取,劝他布德行惠,不可轻言战事,神宗略感失望。熙宁二年(1069)神宗启用富弼为相,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王安石主持变法。富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神宗多支持工,安石,富弼请求罢相,以武宁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后改毫州。富弼见变法已成难以逆转之势,遂上疏请求辞归洛阳养老。
  富弼致仕后,与文彦博、司马光等一批官员及地方名流,在洛阳组织耆英会,以诗酒自娱。但并未忘国家大事,“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神宗很少采纳他的意见,但对他依然尊敬,遇有大事不忘派使向他咨询。元丰六年(1083),富弼亡故,享年80岁。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赠太尉,溢文忠。元柘初,配享神宗庙庭。哲宗以“显忠尚德”篆其碑,命苏轼撰文刻之。
  朱胜非
  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号桐轩,南宋宰相。河南蔡州出生,祖籍青田海溪。祖父朱戴、父朱克明都在蔡州任职。北宋,后期,宋室渐趋衰弱,金兵进犯,社会动荡,朝臣纷纷相率南迁以图偏安。朱族初移缙云,后定居青田海溪,太公朱迟、朱允、朱戴死后墓葬海溪。据清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修编的《海西羲阳朱氏宗谱》载述,胜非已是第五世,宋高宗曾赋诗“赐功臣朱胜非”,两次下旨敕命朱胜非为相。
  朱胜非出身小商家庭,幼有志气,机敏多谋。崇宁二年(1103)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任东道副总管,代理应天府政,事。是年,金兵攻陷京师,,掳去钦徽二帝,史称“靖康之耻”。胜非忠君爱国,逾年,至济州请徽宗子康王赵构抵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并上疏请施仁义之道,攘夷四方,光复大业,得到赵构称赞。建炎二年(1128)授胜非尚书右丞。建炎三年(1129)应忠臣推举,授任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胜非任宰相后,,支持岳飞抗金,积极主张收复襄阳。朝廷赞扬他“赋民养军而民不忧,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特授他为通议大夫。建炎三年(1129)辅佐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以东南为依托的抗金中心。其间,发生苗刘叛乱,要挟高宗传位于年幼太子。朱胜非以谋略稳住时局,联络韩世忠、刘(选自《朱氏族谱》)光世勤王之师,逼使苗刘同意高宗复位。但自己却因叛乱乞请罢官,降知洪州(南昌)。不久,授任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江州(九江)。绍兴元年(1131)江州失守,朱胜非又因支援不力再降为中大夫。绍兴二年(1132),吕颐浩力排众议极力推荐,又获起用,仍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主管江、浙、湖诸路的抗金部署。秦桧主政时,胜非再次乞罢。高宗劝留,胜非一再恳辞而去职,在家闲居8年去世,年63岁,溢忠靖,封鲁国公。墓葬湖州府乌程县华岩山。著有《桐轩集》、《秀水闲居集》、《绀竹集》13卷。
  汤思退
  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号湘水,处州(今丽水)青田人。祖汤谷,为有声望学者。父汤举,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太师。思退幼年曾在处州南明寺僧房读书,聪颖好学,口授经书,辄能成诵,博学多才。诗书画兼佳。行世著作《永佑陵迎奉录》、《宋史》艺术杂志有收录。
  汤思退先后两次任南宋朝廷宰相,封岐国公,列爵位之首。
  宋绍兴十五年(1145)中进士,任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因依附秦桧,绍兴二十五年(1155)六月,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与国政。是年,秦桧病危,召见参知政事董得元和汤思退嘱咐后事,各赠黄金千两,董得元不敢不接受,汤思退则不敢接受。这件事被宋高宗知道,误认为汤思退不受秦桧贿赂,不是秦桧党羽,升任为知枢密院事。绍兴二十七年(1157),汤思退升任尚书右仆射。绍兴二十九年(1159),再升任尚书左仆射;当时,南宋朝廷内部在抗金问题上和与战两派争论激烈。汤思退以“保境息民”为借口,力主议和。绍兴三十年(1160),侍御史陈俊卿弹劾他“挟巧诈之心,济倾邪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被高宗罢免,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的军队在符离(今安徽宿县)溃败,主战派的势力遭到严重打击。孝宗被迫任命主和的汤思退
  为相,谋划宋、金停战议和。汤思退与卢仲贤勾结,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促成议和。金人提出要割海、泗、唐、邓四州,孝宗经过权衡,准备弃海、泗而保邓、唐。但汤思退求和心切,不顾孝宗旨意,暗中指使前往求和的通问使王望之及通问副使龙大渊,割弃四州求和,打算造成既成事实,逼迫孝宗承认。
  隆兴二年(1164),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朝臣上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伺机与金决战。孝宗对金人横暴滥杀也十分愤怒,传谕召回王望之、龙大渊,下令荆、襄、陕各郡严加戒备,并贬斥了卢仲贤。汤思退深为不安,他上疏孝宗,建议在和战问题上请示太上皇高宗,引高宗牵制孝宗。孝宗对汤思退的懦弱无能、一意谄媚敌人的做法大为不满,批示道:“金无礼如此,卿犹欲言和。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议论秦桧不若。”为了逼迫孝宗同意议和,他并密令王望之、龙大渊拆除水陆防御工事,撤退海、泗两州守军,同时将反对割地议和的20多名官员逮捕入狱。又密令孙造与金军勾结,劝金军以重兵压境胁迫孝宗。同年十月,金国拒绝议和,再度发兵南侵。由于此前主持军政大计的汤思退不仅不设防备,还拆除了沿边的军事防御工事,导致宋军无力抵抗金军的南侵,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汤思退议和和撤军之罪,汤思退以“自坏边备”被罢官,贬往永州。太学生张观等72人联名上书,痛诉他“奸邪误国,招致敌人,清斩之”,汤思退途中闻讯,忧惧而死。墓葬丽水东面风化村(今青田陈山埠与丽水交界处)。
  陈言
  陈言(1121~1190)字无择,号鹤溪,南宋青田沐溪人。南宋名医。他潜心医道,精于方脉,治病切中根源,对症下药,甚有,疗效。遇有不治之症,能预测结果。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传为神医。
  陈言长年行医于括苍山下。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积累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著有《依源指治》6卷。而后又在此基础上,予以总结提高。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16卷,以该书名载入《宋史》。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全书近24万字,18卷,分180门类,录医方1050余。内容包括内、外、五官、妇、儿等各科病症。在分论各症前,首序医学总论,再一一深述病因。每类均有论有方,条理清楚,一目厂然。他还著有《产育宝庆集方》2卷。综观历代史书,我国闻名于世的中医学家至今颇有影响者总共200余人,其中特别突出者40人,陈言位列其中。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陈言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三大类,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简赅理致,极符临床实践。
  “三因,”中医学名词,病因分类学方法之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总称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以寒、暑、燥、湿、风、热(一般为火)“六淫”之邪为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为内因;其他如饥饿、劳倦、跌仆、压溺、金疮及虫兽所伤等统称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是全书理论重点。医事之要,无出“三因”。
  “三因”学说在汉代张仲景的《金遗要略》书中略有提到。陈言在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阐明,大大发展了病因理论,为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名医严用和《济生方》多取材陈言一统元代学者吴澄在《简易归一》序中说:“近代医方,惟陈无择最有根底。”明代名医吕复在《医门群经辩论》书中评日:“陈无择医如老吏断案,深于鞠谳,未免移情就法,自当其任则有余,使之代治则繁剧”近代医学家吴锡磺钻研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西互勘,逐条梳理,著有《评注陈无择只因方》。
  1957年、1984年,《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作为中华医典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两度出版。其内容提要评曰:“本书不但对学中医治疗富有参考价值,即对探讨中医病因学说更属必要参阅读物。”
  陈言遵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祖训行医济世。某年永嘉瘟疫,陈言家为诊疗之场所,药食并给,晨夕治疗,绝无顾念,“远近延疗者无问亲疏贫富皆往治之气“不责人之报,不求人之知”,“轻财重人,笃志师古真乃良医也”。《依源指治》是《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的初稿,从初稿到《三因论》的出版时隔14年,可见陈言治学严及“君子不示人以璞”的学术作风。
  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10卷后,又授徒70余人,卒于乐清塘口。
  赵希怿 赵与愿
  北宋末,国势衰弱,赵构皇帝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众臣和宗室纷纷相率南迁以图偏安。赵希怿祖父赵伯仁一家就在此时(1135)移居青田县城新市巷(后改称新寺巷)。
  赵希怿(1154~1212)字伯和,燕王八世孙。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赵汝愚任福建地方官时,希怿为属吏。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把古今官员所著爱民、惠民的文章辑成一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赵汝愚很赏识他,向辛弃疾推荐。辛弃疾崇尚气节,豪放不羁,属下大多不敢多言,唯有希怿可以尽情发表意见。辛弃疾也欣赏他的才能。赵汝愚当政时,希怿出任江东运司于办。后调任信州(今江西上二饶)太守,时值荒年,恶少聚众抢劫,希怿亲自出马,一方面开仓济民,一方面擒拿为首者治罪,并以计谋降服黑风洞贼寇,百姓感激不已。不久,又升任江西茶盐提举。而后,官至端明殿学士、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为宗室,但居官俭朴平和,怜惜百姓,乐于施舍,颇得民心。嘉定五年(1212)死,58岁,死后赠少保,追封成国公。
  赵与愿(1191~1220)赵希怿第二个儿子(即景献太子)。宋室传至宁宗赵扩,鉴于子嗣稀少又不长命,子埃、子增出生后一,二月就夭折,决定将希怿二子赵与愿召入宫中承立太子。当时,赵希怿一家正居住在青田新市巷内。
  赵与愿6岁入宫。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青田城内新市巷赵府邻近筑起台坛,扎上彩门,赵府接受圣上诏书。銮驾仪仗及兵马侍护等簇拥着赵与愿,在乐声中沿街游行。这次宁宗迎立太子特别隆重,除依照一般仪礼外,又颁赐宝幢(又称宝幡,或叫帅导)二面以增声势。
  青田县城经历了这次空前盛举后,增添了不少光彩,为了纪念它,将以宝幢送太子的这条街道命名为“宝幢街”;地方官吏则在筑坛设案接旨的地方立碑,名为“圣旨门坦”,并新建石质“璇源流庆”牌坊一座纪念。城内宝幢街的名称沿用至今,圣旨门坦已辟为圣旨巷。
  赵与愿入宫后,庆元六年(1200)十一月,诏立宗子,改名瞰,为福州观察使。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任威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至开禧三年(1207)为皇子,是年十一月,诏立太子,更名幬。嘉定二年(1209)八月,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询。嘉定十三年,(1220)死,年29岁,谥景献。赵与愿善画竹石,死后,宁宗非常悲痛,追赠他为荣王,葬于临安南山路法因院。
  小子赵与怼,号兰坡,嘉熙元年进士。嘉熙(1237~1240)间,任临安(今杭州)知府,致力将潮啮江岸改作石堤。宋代著名画家、收藏家。以右文殿修撰奉祠,善临摹古画,作墨竹亦佳。其名录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赵希怿居官朝中,因诸多不便,嘉定三年(1210)全家迁往杭州,据清康熙、雍正期间编修的《青田县志》载述,赵希怿祖墓在青田县西五里的石佛山中。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生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祖先籍居江苏丰沛。宋元两代先辈曾先后迁居啷延(今陕西志丹县)、临安(今浙江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平乡)。刘基家族远祖尚武,近世修文。父刘焓,做过元朝遂昌县学教谕,后因刘基为明朝立下大功,被朱元璋封为永嘉郡令。
  刘基从小聪明超群,《神道碑铭》谓其“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从小就显露出超乎常人的资质和天赋。据明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述:“年十四入郡庠”元泰定元年(1324)14岁的刘基走出南田山,来到处州括城(今丽水),结识郑复初,拜师求学。,泰定五年(1328),转到青田石门书院,攻读《春秋》,苦习举业五年之久,所作《春秋明经》40余篇至今仍存,并留下不少,动人的民间传说,如《浣纱桥的来历》等。
  元至顺三年(1332)秋八月,刘基赴杭州贡院参加省试,中第14名举人,取得大都(北京)来年会考资格。
  至顺三年(1332)底,刘基会同同科举人叶岘(青田富川人)、徐祖德(青田石帆人),赴京城参考,中第26名进士。《诚意伯文集》中存有他此次会试之作《至顺会试春秋义》和《至顺癸酉会试龙虎台赋》。
  在京时,刘基拜访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揭奚斯(当年廷试考官),揭奚斯对刘基的对策文赞赏有加,说刘基是“魏微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至元二年(1336)秋季,刘基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八品官),少年初登仕途,雄心勃勃,上任伊始即作《官箴》上、中、下三篇自勉自律。《行状》称刘基任高安县丞“廉洁著名,发奸挞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此后,调任南昌两年又经历了七年漫游与隐居生涯,于元至正八年(1348)复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任职三年业绩可圈可点。呼吁天下守令关心重视教育,鼓励兴办义学,至正十年(1350)五月,同乡洪应求告刘基,在青田湖山(今高湖)兴办一所义学。刘基为之作《季氏湖山义塾记》。其碑文至今仍保存在高湖季氏祠堂之内。
  元至正九年(1349)方国珍兄弟聚众作乱,官府不能制止。行省启用刘基,授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参与军务。方国珍自感不能相抗,以金相赠,刘基凛然不受。方复遣人进京行贿见效,朝廷降旨招安授以高官,同时谴责刘基擅自作威伤了朝廷“仁慈”。后革职“待罪”于绍兴。不久,方国珍又叛,且愈益横肆。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刘基复为江浙行省都事。至正十八年(1358)因不得志弃官归隐,赋诗著述。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率师下金华,定括苍。当时对朱元璋统一大业构成严重威胁的是北方库库特穆尔和南方的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军事集团。朱元璋闻刘基名望,即遣刘基旧友孙炎前往以礼相聘,千言书相邀。刘基为朱元璋诚意所动,应招出山,到金陵与朱元璋畅谈天下形势,陈述“时务十八策,”确定“先南后北”“先西后东”的征讨方略。朱元璋大喜过望,特筑礼贤馆相待,事无巨细,向他咨询请教,深受器重,成为朱元璋的智囊。
  当时,盘踞南方湖广的陈友谅和浙江的张士诚,是朱元璋的两大劲敌。刘基主张“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定也”朱元璋欣然采纳。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陈友谅率精兵30万,直逼金陵。朱元璋仅10余万兵马,力量悬殊。军中主战主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独刘基镇定自若。他至密室向朱元璋面述机宜:主降和逃避者一律处斩以定军心。陈友谅自恃兵强势众目空一切,可利用他的骄横巧设埋伏,诱敌深入,一举歼之。朱元璋恍然大悟,请他定出征伐计策。其计乃先请出与陈友谅相识的谋士康茂才诈降,诱骗陈夜中攻城。康茂才约陈友谅到江东木桥时喊“老康”为号,里应外合攻打朱元璋。陈友谅不知是计,亲率大军乘战船杀气腾腾顺江而下,穿过狭窄港口便到险要江东。连忙喊“老康!老康”无人答应。陈友谅大惊,自知中计,妄想掉头撤退。此时,大江两岸伏兵四起,战鼓齐鸣,土炮齐发,,朱军向陈友谅凶猛冲杀过来。陈友谅慌忙应战,港口狭窄,船舰连锁,动身不得,全军大乱,被打得落花流水。陈友谅带着残部仓皇逃命。江东一仗大获全胜。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刘基谋划下攻克江州,又获全胜。至正二十一年到至正二十三年(1361~1363),陈友谅率60万大军,以决一死战之用心,再次出兵鄱阳湖,历时37天大会战,被朱元璋全军歼灭,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江东、江州、鄱阳湖“三大战役”均获全胜。不久,张士诚也被击溃。朱元璋率师北伐中原,统一全国,成就帝业。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授刘基为宰相,官封“上柱国”、“安国公”,赐以厚禄。刘基再三谦让不受。朱元璋改授他为“太史令”兼“御史中丞”,担任历法编订、军法建立、朝廷体制整顿、金陵皇城设计及裁定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重大事务。他本着儒家的“仁政”治国之道,融墨家的“务实”精神,极力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主张减税解禁,劝止朱元璋在故乡凤阳大兴土木,极言劝谏要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吏纪。自己,两袖清风,以身作则,备受称颂和敬仰。
  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污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求情,刘基仍奏请朱元璋批准,处斩李彬。李善长怀恨在心,屡进谗言诬陷刘基。后来,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是否免黜相位,与刘基商议。刘认为: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不要撤换。李善长罢相后朱元璋打算起用刘基好友杨宪为相,刘基认为杨宪虽有相的才能却无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刘基认为汗广洋比杨宪更偏浅。最后,朱元璋问到胡惟庸,刘基表示:胡惟庸人品恶劣,他当宰相如野牛劣马,会弄得车翻犁破误国败事。
  朱元璋此次选拔宰相不听刘基忠告,偏重淮西集团,先后起用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但后来都以图谋不轨之罪被朱元璋所杀。而后,朱元璋常常为自己不听刘基忠告而追悔莫及。
  洪武三年(1370)刘基任弘文馆学士、开国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赠封诚意伯。次年,以病告老还乡,归隐,青田。朱元璋逢军国大事常派人到青田征求他的意见。刘基总是悉心答复,然后焚其草稿,居家饮酒弈棋,闭口不谈自己功绩。青田县令凌玉多次慕名求见均被谢绝。尽管这样,他还是受到奸相胡惟庸的诬告陷害。
  当时,青田和平阳交界有个叫“谈洋”的地方(今属文成境内),盐贩聚集,社会秩序混乱。刘基多次奏章设立巡查以维持地方治安。胡惟庸据此竟诬告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工业”。朱元璋被谗言所惑,竟下令取消刘基的俸禄。刘基为表自己的清白和忠诚,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自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虽免杀身之祸,却因此忧愤成疾。在京养病时,胡惟庸派太医给他看病,在药中暗下蛊毒,刘基觉腹中有拳石之物,遂病不起,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仗护归故里。
  刘基在家疾病加重,居月余后,于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逝世,终年65岁。葬于南田石圃山麓之夏山(俗称九龙山)。
  朱元璋得悉下毒之事怒不可遏,适遇胡惟庸勾结日本浪人和元的残余势力,图谋不轨。朱元璋以谋反罪将他处以死刑,满门抄斩,毁其墓地。
  刘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且在哲学、历史、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医学、工程、书画、农事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郁离子》10卷、《覆瓿集》24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2卷,诸集于明初先后发行。嗣后,诸单刊本统为一集,名《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0卷行世。明正德后易名《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或《诚意伯文集》流传至今。
  陈诏
  陈诏(1392~1451)字廷询,青田县城人。自少跟青田进士蔡子宜游学。明永乐十八年(1420)青田一榜中举16人,陈诏以,书经夺魁。宣德五年(1430)考取会元。初任福建礼典乡试考官。宣德八年(1433)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元年(1436)辽阳(今辽宁省)地带,不法分子无视国法,扰乱治安。山东一,带民风复杂,山寇迭起,百姓惶惶度日。陈诏奉命巡按两地,一边宣明朝廷国策,规劝族民遵纪守法,一边严厉整治不法分子,打击歹徒恶棍。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民众无不服治,恶人不敢横行肆虐,百姓安宁度日。
  正统三年(1438)五月二十八日,陈诏同时接到四道赦封圣旨,任其为云南监察御史,其父赠“文林郎”、母厉氏赠“太命孺人”、夫人叶氏赠“孺人”。正统九年(1444)陈诏任四川按察副使。母病逝,回乡处置丧事。时闽浙一带盗寇叛乱,在温州、处州等到处屠杀抢掠,形势危急。朝廷知陈诏为有才之士,且悉民情士俗。正统十四年(1449)任佥都御史,巡抚浙江,进剿山寇。陈诏赴任后,极宣国法,“以宽民不忍诛戮”之意,谕明利害,不费兵,力,诸寇悉平。皇上召他赴京论功行赏,不料,一日疾起中风,于明景泰二年(1451)去世,时60岁,归葬青田朱山。卒后,被后世列为“勋烈”、“名臣”,祀为府县乡贤。
  陈琪
  陈琪(1878~1925)字兰薰,阜山王费潭村人。18岁参加县秀才考试,名列第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毕业江南陆师学,堂。通过自学,懂得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受两江总督嘉奖。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湖南省武备学堂监督兼教导队管带,曾奉命到日本考察。
  因懂外语又,熟悉洋务,曾游历、考察欧洲多国军事、政治、教育、山川风土及工商农矿,并先后参加过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结识了许多朋友,是位杰出的对外交往人物。归国后著有《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环球日记》、《漫游记实》。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任参赞,随大臣出国考察,归国后升任道员。同年,以坐办身份到江苏负责南洋劝业会工作。1910,年,组织了国内第一次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取全国名物荟萃一堂,展品不仅来自全国各省区,还有欧美、日本等国,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展览活动。
  1914年,美国取得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为炫耀国力,于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赛会)。民国政府为显示新形象,成立1915年巴拿马赛会事务筹备局。并提出赴赛会人选的六个条件:一是精通外国语言,二是有赛会经验,三是曾游历欧美,四是与外商有接洽,五是有交际才能,六是熟悉外交关系。时任工商总长刘揆一认为陈琪“才识宏通、游历欧美,前任南洋劝业会总办卓著成效,中外观仰,众誉翕然”。任命他为赴美赛会监督兼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主持赛会的筹备工作。
  民国初期的中国,军阀混战,一穷二白,但陈琪仍有一个“大世博”的宏愿。他确定参加巴拿马赛会的十大目标,即:“一、恢复固有国产之名誉;二、扩张土产输出额;三、采外人嗜好改良输出品;四、比较各国改良大宗出产;五、诱起国民世界的企业心;六、研究运河开通商业大势变迁后国际贸易办法;七、循世界企业潮流确定吾国商业上之进行方略;八、乘机调查万国出产中与我国同类物品之竞胜办法;九、表示我国民商业道德,以植国际贸易之本源;十、联络美国,共图太平洋之商业权。”决心“以最少之经费,携最多之出品,竞得最良之结果”。尽量精打细算,“量米为炊,相地度材”节俭而独具“中国风”的布展方式,赢得当地媒体的好评。此次太平洋赛会参赛国家31个,自行建造馆,舍者25国,占地面积中国和1本最广,建馆经费中国仅他国十分之一。由于措施得力,中国赛品征自19个省共10类10万余件。其物品受到观众热烈赞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丝织品、红木家具、茶叶、青田石雕和中国白酒(如今的“国酒”茅台)。1915年5月,赛会评奖揭晓,中国展品获大奖章57枚、名誉优奖74枚、金牌258枚、银牌337枚、铜牌258枚、奖词227张,共计1211枚(张)。参赛品种和获奖数均列各国之首,其中青田石雕小屏风、白云瓶、卷荷叶小瓶、梅鹤瓶、牡丹瓶、黄色大印、竹林七贤等13件作品获银牌。中国展品大获全胜,“中国制造”推向世界。任职三年,回国后所撰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博览会纪实》一书,于1916年12月出版,陈琪也作为“中国世博事业第一人”载人史册。
  1924年冬,应四川诸将联电敦请到庆。次年4月,归途车经九江,因肺病去世。归葬上海周家桥宅畔之兰圃,终年48岁。
  刘耀东
  刘耀东(1877~1951)字祝群,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刘基第二十世孙。他5岁失母由外婆抚养,7岁开始接受父亲刘风仪,的四书教授,11岁能细研经史,19岁为县生,进入处州莲城书院,获郡廪生资格。继而从学瑞安经学大师孙诒让,后又游学杭城,学业大进。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选留学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学。
  而立之年(1906)刘耀东从日本回国,受孙诒让、余逊斋邀请先后在温州、金华学堂任教。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兼理省财政方案,继而又补任,省资政院议员。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任政事,先后担任浙江省松阳等县县长,并派往江苏镇江海关道任职,得到国务院存记道尹资格。
  1920年秋,目睹军阀混乱,断然退身归里,专心撰述乡土文献,修葺先贤诚意伯庙,兴建追远祠及参与地方公益事业。
  刘耀东文学成就名噪当时,誉为“青田三才子”和“括苍四皓”之一(青田三才子为章旦朱光奎、北山杜师业、南田刘耀东;括苍四皓为缙云赵明止、龙泉吴梓培、松阳吴冠甫和青田刘耀东)。1947年浙江省通志馆迁移南田,刘耀东被任命为《浙江省通志》副编。
  刘耀东的后半生,孜孜不懈从事乡邦巨著创作。已公诸于世的,按完成先后统计,有《南田山谈》1册,《石门题咏录》4卷,《南田山志》14卷,《刘文成公年谱稿》2卷,《韩湘岩年谱》2卷,《括苍丛书》2集90卷及《疚庼日记》。
  《南田山谈》和《南田山志》,全面记述了南田的地理人文风貌,是志书型的地方性民众普及教材,为后人研究青田的历史及编纂县志提供模本。
  《石门题咏录》,收录石门洞自古以来的游人题刻,是研究石门洞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刘文成公年谱稿》,用编年体形式全面记述刘基一生的经历,为后人研究刘基的生平和丰功伟绩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括苍丛书》是刘耀东几经艰辛和挫折对旧处属各县先哲们杰作的编纂。它是极珍贵的故郡文化遗产。
  《疚庼日记》,用日记形式记述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1950年长达60年之久的诸多史实,可称是历史长卷。刘耀东治学严谨,“潜居著述,勤于辑集文献。必使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稍苟且。遇有疑义,务遍翻群书求证”。
  陈诚
  陈诚(1898~1965)字辞修,别号石叟,小名德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于青田高市外村。祖父陈锦艺,一生务农,。父陈应麟,字希(式)文,晚清秀才,曾任青田县教育科长和县立敬业小学校长,妻洪氏,育三男一女。陈诚原配夫人吴舜莲,后娶谭祥为妻。陈诚从小受学于五叔公陈一鹏,于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高市养正小学,1913年春考入省立第十一中学,因家境困难,转入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后又考入杭州专门体育学校。毕业后随父友杜持赴京,由师长杜志远介绍,考入保定军官学校。1922年6月,毕业于保定第八期炮科。在浙江陆军第2师第6团第3连任见习军官。
  1923年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粤军第1师第3团任上尉副官,后调任大元帅府警卫。1924年,任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教育副官。次年1月任炮兵连连长。9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立功,升任炮2营少校营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移师北伐,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后任预备第1师第3团团长,11月,改任21师63团上校团长。
  1927年初,21师在龙游、桐庐战役中击败孙传芳主力部队,拿下苏州。因所率63团出力最大,4月任21师少将副师长,6月任21师师长,10月被何应钦借故免职。后由严重保荐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次年4月,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1930年4月,在蒋、阎、冯中原大战中,任讨逆军第2军副军长,率11师进攻济南。8月升任18军上将军长。
  中原大战结束后,被蒋介石派往江西,参加“围剿”中共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第三次反共“围剿”中,任第二路进击军总指挥。1933年初,在第四次“围剿”中,任中路军总指挥。到处造公路,筑碉堡,实行所谓“步步为营”战略后在湖北黄陂和江西宜黄等地被红军歼灭近三个师。
  同年秋,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蒋自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1934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处长。1935年秋,被派往四川创办军官训练团。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任晋绥陕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中央军到山西堵击红军。6月,奉命赴粤设立广州行营,解决陈济堂、李宗仁联合反蒋的“两广事件”。12月,在西安事变中,与蒋介石一起被张学良扣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陈诚被奉派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潼关,主持陕西军事,参与改编东北军与西北军。1937年春,任军政部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
  1937年春,抗日战争爆发。陈诚认为“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在正面战场上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指挥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和上海大会战。而后,又以远征军司令官的要职联合英美盟军对日作战。
  1938年1月,南京政府迁至武汉,陈诚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武汉防务,推行一套独特的战时政策和措施。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陈诚兼任武汉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
  抗战期间,陈诚先后兼任珞珈山军训团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副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944年11月,任军政部部长。1945年1月,兼任后勤部长。1946年6月,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1946年秋,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陈诚指挥军队向山东、陕北解放区进犯,被击溃。后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2月,胃病复发,离沈阳去上海治疗,被解除参谋总长及兼职。
  1948年10月,蒋介石为安排后路,派陈诚主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去台湾的部队。1949年1月,任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1950年3月,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1954年3月,任台湾当局“副总统”。1957年10月,任国民党副总裁。1960年3月,再度当选“副总统”。1960年11月,兼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诚在台湾任职期间,实施土地改革,主持建设石门水库,参与制定繁荣台湾经济的政策。
  1964年12月,因病辞去一切职务。1965年3月5日,因肝癌死于台北。去世后,按他生前的意愿,以家乡传统的仪式,安葬在台北县泰山乡同荣村。
  陈诚于1931年捐资1万银圆,兴建高市小学校舍,后数年每年提供办学经费1400银圆。1935年,电邀校长李伯棠赴江西庐林小学学习新型教学法。1946年,与人联合发起创办石门中学,赠送《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书》、《中华文库丛书》等书,资助刘耀东编纂印刷《括苍丛书》。
  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原名章埏青田东源(原名小源)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1897年3月)出身于一个破落乡绅之家,。是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经济学家。柳亚子曾赋诗:“青田人物数刘章”(指刘基、章乃器)。
  祖籍福建,后迁居青田小源。祖父章楷,清同治举人,浙东名士。父章炯,字叔明,留学日本,民
  国初曾任青田县议会副会长及富阳、遂昌警察局局长。后因仕途受挫,赋闲家居,与大路乡贤王则臣私交甚密,共同筹办民间学堂。缘起上辈,则臣女工镜娥同章乃器于1920年在大路结婚,婚后育一男二女。
  幼年在小源、大路入塾。1912年,入南京空军学校飞行营学习。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2006年改名为浙江省章乃器商业学院)。学习期间,用心研读“以最少的劳费取得最大效果”的经济法贝小毕业后,到浙江实业银行当实习生。后赴北京,任通州亨兆农业银行营业部主任、襄理。被选为中国银行学会常委。
  1927年初,在上海银行担任领导,支持北伐战争,同年创办《新评论》猛烈抨击国民党,一年后《新评论》被查封。在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中,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1932年创立国内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自任董事长。1933年发表《现阶段的对日问题》等抗日文章,向国民党当局提出“移剿共之师以抗日”。1935年受聘于光华大学教授,兼任中兴新社干事,中国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同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李公朴等组织上海救国会,提出“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抗日”、“共赴国难”等主张。
  1936年5月,成立全国救国联合会。与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一起被选为领导人。大会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是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将章乃器、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王造时七人逮捕,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国内外爱国力量及各界团体纷纷发表宣言和声明,采取罢课请愿方式声援。同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向全国通电,把释放“七君子”列为八项主张之一。周恩来在西安同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谈判中,指出“七君子”抗日救亡是“中华儿女应尽义务的光荣模范”。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表明同“七君子”患难与共的决心。国际知名人士及海外爱国华侨也以各种形式向国民党当局发出呼吁和抗议。鉴于各方面的压力,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终获释放。
  1938年1月,受安徽省长李宗仁邀,请,章乃器担任安徽省抗口运动委员会秘书长,不久任财政厅厅长。任职期间,他极力清除积弊陋习,惩办贪官污吏,改革税收,发行辅币,仅3个月,使财政扭亏为盈。重视与共产党合作,大胆使用共产党干部。通过张云逸、张劲夫、何伟等以各种方式拨款资助新四军,支持抗日战争。国民党斥责他搞“赤化”被免去职务。
  1940年6月,他在重庆创办上川实业公司和上川企,业公司任总经理。1942年12月,与吴蕴初、胡厥文等发起创办“中国工业研究所”,被推选为所长,提出“工业立体发展”的理想和开发大西北的构想。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与胡厥文、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被选为理事、副主任委员,推进大后方民主运动1947年春,到香港创办港九地产公司,并建立“民建”港九分会。民国37年(1948)夏,接到毛泽东来电,舍弃在香港的事业,协同施复亮等秘密乘海轮到东北解放区(沈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政务院委员兼国家编制委员会主任、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兼财政组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委、中国工商联合会副主委等职。1951年,随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同年,任中央西南土改工作团团长,到四川开展土改工作。1952年8月,任政务院首任粮食部长,参与制定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任中国人民银行顾问,制定新财会收支簿记法。
  1956年9月,在浙江稽查工作时,回到青田小源家乡,1957年被错划右派。他坚信“实践检验真理,时间会解决问题”。1966年8月,又遭“文化大革命”残酷迫害,他不计个人恩怨,常以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自勉。
  1977年6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党中央于1980年给章乃器平反。198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为章乃器举行仪式,将骨灰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
  章乃器生平著述甚多。有《章乃器论文集》、《激流集》、《中国货币金融问题》、《出狱前后》、《抗日必胜论》、《民众革命论》、《论中国经济改造》、《对统一财政工作的认识》等。1997年3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章乃器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对他一生作出公正评价。
  章乃器有兄弟4人,妹1人。大兄章培,国民党高级将领,反对蒋介石内战,同情和支持共产党,1929年在杭州逝世。三弟章秋阳(又名郁庵),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是早期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之一,1942年在安徽屯溪被特务暗害。
  陈慕华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原主席、名誉主席陈慕华同志,因病于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慕华同志1921年6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少年时期,她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的形势激发了她抗日救国的热情。1938年3月毅然奔赴延安,后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大生产运动中被选为模范青年,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总会召开的模范青年大会并获得奖章。1942年2月任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军事佐理员,10月任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五团教育参谋。后任延安留守兵团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兵团军事研究室研究员。1943年1月任延安联防司令部后勤部家属招待所政治指导员、后勤部经建处秘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陈慕华同志被派往东北工作,任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1946年4月任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同年11月任穆棱煤矿工会特派员。1948年9月任东北铁路保育院院长。1949年1月任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同志任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组长。1953年1月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副组长。她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制订宣传计划,组织整顿宣传队伍,为开展群众性宣传工作作出突出成绩。这期间,参加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抗美援朝等有关工作,多次受到表彰。1954年3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副处长、处长。1961年5月任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备局副局长。1964年10月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她多次出国参加经济援助工作,为我国援外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慕华同志受到冲击,但她坚持原则,认真执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确定的援外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为维护国家信誉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做了大量工作。
  1971年4月起,陈慕华同志历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部长、党组书记。她坚决执行中央对外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以经济促外交,努力争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为破除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外交封锁、促进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3月,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1981年9月又兼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即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第一副书记。她参加了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四项原则(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制定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积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合作租赁和对外投资办厂等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远洋渔业船队率先“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开拓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的业务领域和工作范围。
  1982年3月,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5月起为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她团结部党组一班人克服困难,整合工作职能和干部资源,认真研究解决外经贸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外国投资管理的业务融合和深入发展。她认真做好经济特区建设、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关工作,加强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对外推介。主持进行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设立和北京吉普引进切诺基等一些重点项目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成功范例。她重视加强和完善对外援助工作,,改进援外方式,突出援助效果,指导实施了肯尼亚休育综合设施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她努力探索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组织研究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措施,推进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广开适销对路货源,对转变我国出口增长方式、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扩大创汇途径、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还组织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海关、商检工作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部署启动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外谈判的前期工作。她积极推动创办《国际商报》,努力宣传我国外经贸事业。这期间,我国外经贸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足她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慕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期间,还分管医药卫生、计划生育、金融和外事、旅游等方面工作。1978年4月起先后兼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她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积极推动恢复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开创了爱国卫生运动新局面。她深入医疗、科研单位调查研究,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她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和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她认真执行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方针,组织广泛宣传对外开放政策,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增进国际友谊。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她深入考察景点,调查旅游资源,指导国家旅游局制订工作方针,支持引进外资,完善旅游设施,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
  1978年6月陈慕华同志兼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1981年3月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她认真研究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倡导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坚定不移地实行少生、优生和计划生育的政策参与了《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的起草工作。这一文件对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全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她建议成立了“中国汁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后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推动了我国人口理论的学术研究她注重计划生育科研工作,指导成立了“国家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技术骨干,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3月,陈慕华同志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调控职能,提高了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她狠抓金融宏观调控,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国民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进计划调控手段的基础上,引入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信贷和货币供给。在制止“信贷膨胀”、“经济过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提高了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凌也提出并推动建立强有力的、灵活自如的、分层次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信用工具聚集和融通资金的信用体系;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强和改善外汇管理等。同时,积极推动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工作和中信实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她重视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建设,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后来有关重要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积极推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事业,扩大国际金融合作,促成我国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提高了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她注重金融基础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狠抓金融机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她注重人才培养,创办中国金融学院,支持和推进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发展。为加强金融宣传工作创办了《金融时报》。她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慕华同志还担任中国花卉协会名誉会长,努力推动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她主张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并指导创办了《中国花卉报》,促进了我国花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1988年4月,陈慕华同志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在任期间,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她重视立法和人大的监督工作,主持审议了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铁路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经济法律草案;加强了对财政经济工作的监督,形成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汇报的会议制度。她注重调查研究,率领全国人大考察组赴三峡考察,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她重视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的交往交流,多次率团出访,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1988年9月起,陈慕华同志先后兼任和担任第六届、七届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和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团结带领全国妇联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把妇女工作纳入全党工作大局,为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发展创新了思路和格局。她推动建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妇女儿童专门小组、全国政协妇女青年委员会,积极建议并推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她领导、组织在农村和城镇全面推开“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三项主体活动,为城乡妇女更好地融入改革大潮、提高素质、贡献智慧力量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落实《北京行动纲领》和《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她因势利导启动了“巾帼系列行动”和“女性素质工程气重点解决妇女在教育、就业、贫困、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和妇女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她协调各方,集资兴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女性高等院校“中华女子学院”。在她的倡导和努力下,全国妇联多次与中央组织部联合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会议,建立妇女人才库,畅通推荐、交流女干部的渠道,推动形成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有效机制。她领导创办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并亲自担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妇女脱贫致富、为儿童健康成长办实事。她发起实施救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集资兴建了300多所春蕾学校,帮助160余万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她倡导兴建“母亲水窖”,帮助干旱地区贫困家庭修建水窖9万余眼,小型供水工程1100多处,使90余万人受益。她发起的“母亲健康快车”活动,为西部贫困母亲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她倡导动员社会力量兴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并发起“中国儿女情系列活动”,多次举办海峡两岸妇女和妇女组织大型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了大陆与港澳台妇女的沟通,增进了友谊。她领导妇联组织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妇女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为促进国际妇女运动的健康发展、提高妇女地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坚定倡导者和实践者,她高度重视妇女理论研究和创新,多次主持和参与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她主持全国妇联工作10年,为我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促进了妇联工作的新跨越,开创了妇女发展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局面,提升了妇联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陈慕华同志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慕华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她为民族独立、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慕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她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党性强,顾全大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她勤于学习,注重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工作深入细致,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她作风民主,宽厚待人,团结同志,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和爱护干部。她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生活俭朴,对家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备受人们敬重。她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她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陈慕华同志永垂不朽!
  (资料来自2011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二章 简介
  1938年7月19日中共青田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县工委),姚立为书记,曾绍文、林艺圃为委员。同年11月,浙南特委,决定将青田县工委改建为中共青田县委员会,仍以姚立为书记,曾绍文、林艺圃等为委员。
  姚立
  姚立(1917~),曾用名柯里,县城宝幢街人。1937年8月参加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5月由郑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县工委书记,11月任县委书记。
  姚立以民众教育馆馆长身份进行秘密活动,在馆内建立党小组,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12月,建立中共城区支部,自办旅馆,接待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省委书记刘瑛、浙南特委书记龙跃曾在此住宿。
  在担任山口小学校长期间,在校内建立党小组,协助山口区委,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县委机关转移到海口经济实验区时,姚立以浙江地方银行青田办事处农村信贷员身份,在实验区发放贷款,秘密进行党的工作。
  1940年初夏,到皖南加入新四军。1941年,任苏中三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43年,任(日军占领区)杭州临时工委书记;1945年,跟新四军浙东部队渡江北撤;1946年,任中共杭州工委委员;1947年,任中共杭州工委特派员;1949年,任中共杭州市工委书记;1952年11月,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历任科长、处长和经济科技干部局局长;1984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
  曾绍文
  曾绍文(19171968)芝溪陈造人,1935年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参加进步学生组织,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校赴,温州,发起组织战时青年服务团。1938年1月,回青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青田县工委组织部长,以海口经济建设实验区指导员身份,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39年秋,任中共青田县委书记。翌年10月,调任缙云县委书记。1943年4月,调浙南特委机关。7月,任青景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次年7月,任浙南特委秘书。1945年6月,任永嘉工委书记。次年2月,任县委书记。1948年底,任浙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委。1949年,任永青中心县委书记、永青办事处主任。5月,任温州前线指挥部政委,作为浙南游击队主要代表之一,与国民党温州区署专员、200师师长叶芳的代表谈判,促成叶部起义,和平解放温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温州地、市委员,温州市副市长、市长,省人民委员会第三办公室副主任,省粮食厅厅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诬陷,被隔离审查,1968年8月25日,被害致死,终年51岁。1979年6月,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彻底平反。
  遗著有《人民组织起来保卫自己》、《论党和群众关系》、《论个人英雄主义》、《怎样领导支部》、《永嘉学生运动总结》、《关于粮食工作问题》等。
  林艺圃
  林艺圃(1917~2002),山口人。1935年,就读温州中学,其时,参加进步学生组织“野火读书会”及战时青年服务团,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1937年秋,回青田参加抗敌,后援会宣传活动。1938年初,应聘乡政指导员,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由姚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青田县工委宣传部长兼山口区委书记。8月,在山口文昌阁开办石业工会工人读书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工人入党,建立党支部。同年冬,青田县工委改建为青田县委,仍任宣传部长。1940年初,赴海口经济实验区工作,在建立农会、妇女会、整理保甲制、改选乡保长,推行“二五减租”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于农民的事。
  1940年秋,调任中共缙云工委书记。1941年,任丽水特派员,负责大港头,碧湖一带党的领导工作。后又改任丽青松特派员。1944年,提升为特委委员。1949年,兼任松宣遂工委书记。5月任松阳县长,8月任丽水地委委员兼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1951~1960年,奉调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负责筹建轻工业部郑州油厂、中央度量衡厂、南京物理诊疗器械厂的工作,并任上海市医疗器械公司经理。19601982年,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七机部八院副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〇八所副所长,负责火箭、卫星的研制和领导工作,为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作贡献。
  1983年离休,2002年11月逝世,其骨灰与早逝的妻子合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著有《战斗在丽青松边区》回忆录多篇。
  第三章 名录
  表6-4-1新增古代人物名录
  注:古代人物陈汝锡、潘翼、蒋继周、郑汝谐、厉子温、陈中州、韩锡胙、端木国瑚、郑如冈、刘璩、毛允理、王梦松、郑滁孙、郑陶孙、刘濠、陈定、包瑜、王均、夏应纯、洪髯、金城、端木百禄、叶枝玉23人,前志已作简介,本表未列入
  表6-4-2 民国时期(1912~1949)青田籍将军名录
  (按卒年排列)
  续表
  续表
  注:1.陈诚已作传记,本表未列入。
  2.去台任职后提升少将军衔6人本表未列入。
  3.朱伯皋、周阶、周石青、叶翰卿4人均为少将军衔,授衔时间不详,本表未列入
  4.前志已作简介的少将以上军街的金砺、杜持、刘崧申、陈骥、徐则简、徐体乾、郑炳垣、叶焕华、朱炳熙、章燮、陈履璇、叶南帆、陈树勋、金秀庭、王伯平、杜伟、韩郁堂、留光天、杨廷英、洪瑾、夏超、夏尚声、夏尔屿、夏之祺、张兆辰、陈瑛、刘凤威、干卓、章培、夏守衷30人,本表未列入
  表6-4-3 中国人民解放军青田籍少将、大校军官名录(1988~2007)
  续表
  注:前志已入表简介的王绍明、叶正如两名大校,本表未列入。
  表6-4-4 青田籍在外地工作副厅级以上干部名录
  (以出生年月为序)(1988~2007)
  续表
  注:金直夫、舒文、金刚、傅伯祥、狄亚、朱正、何志宏、季敏、舒方平前志已载述,本表未列入。
  表6-4-5 青田籍曾当选中共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以出生年月为序)
  表6-4-6
  青田籍在外地工作的正高级科技人员名录
  (以姓氏笔画为序)(19882007)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前志已入表简介的季信、伍律、郭永芳、干毅、王一亚、王明业、朱含枢、刘耀林、杜念兴、吴小英、吴尧鹏、陈湖、陈五平、陈新华、林言椒、罗承忠、郑云波、俞明仁、郭子渔、章景瑞20名教授级高级科技人员本表未列入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