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篇 华侨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42
颗粒名称:
第三篇 华侨之乡
分类号:
D634
页数:
29
页码:
796-824
摘要:
本篇介绍了中国浙江省青田县作为华侨之乡的情况。主要从侨情、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公益事业、名人和侨务等方面介绍了当地丰富的华侨资源和发展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当地华侨团体和侨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华侨
侨情
青田县
内容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条件差,加上天灾人祸,县人萌生异地求生之念。初期,为缓解贫困、谋求生存,携带石雕、茶叶和古玩等物品出国。以打工、拎卖起步,由行商小贩发展到经营餐饮、服装皮革加工制造、百货销售等业。1990年以后实行经济转型,开展国际贸易、兴办新型行业,部分华侨进入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界,少数跻身政界。昔日的“番邦客”、“法兰西客”成为庞大的华侨群体,有力地推动了青田经济社会发展,使青田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第一章 侨情
清末,青田人出国有4000人之多,辛亥革命前夕,田华侨群体形成。
民国时期,县人出国旺盛。1912~1914年,有1000多人出国谋生;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法招募劳工认青田应招2000人,战争结束,大多留居欧洲。留居法国的,1918年12月27日,法国总统给他们颁发国民证。辗转德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上千青田人,成了青田华侨在欧洲的基础20世纪20~30年代,赴欧洲行销田石雕及家乡土特产的人骤增,上海出现为出国服务的“信达利钱庄”、“益达利钱庄”等中介机构,为县人出国提供方便。因各种变故选择出国成为华侨的不少。归侨带回大最银元,也刺激县人出国。在青田相继出国的人群中,“亲帮亲,邻帮邻,友助友”,先后互动,出国人口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民国时期青田人移民海外高潮。
1992年县侨情普查,民国时期(1911~1949),青田出国27751人,分布四大洲44个国家。1949~1978年,批准出国仅751人,年均26人。为青田人出国低谷期。
1979~1988年,青田出国人数增加,领取护照16206人。1987年,达3000多人,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总和的4倍。
1990年后,青田人大量外移。由于国内政策放宽,移入国政策发生变化,传统侨居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不定期实施非法移民合法化,青田华侨迅速增加。2006年,青田县侨情调查,全县华侨146825人,分布五大洲,其中:青田华侨在意大利有44150人,在西班牙有55876人。
华侨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和平统一建言献策,为家乡的各项事业建设作贡献。
第一节 发源地
青田原水南区的油竹、山口、方山,是青田华侨的发源地。
民国时期,青田人出国逐步由四都港沿岸扩大到县城周边村落及其他乡镇。1992年,调查161名老归侨,鹤城镇8人、章旦乡3人、外旦乡3人、前仓乡6人、金田乡日人、港头乡11人、双烊乡7人、北山镇6人、东岸乡8人、共计63人。其他98名,均祖居四都港沿岸。
第二节 侨居地
青田华侨最集中、最稳固的侨居地是欧洲。至2003年,在欧洲,青田华侨4万人以上的国家有意大利、西班牙;1万人以上的有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5000人以上的有葡萄牙、比利时、匈牙利。在亚洲,青田华侨的人数为:日本1200人,柬埔寨800人,缅甸300人,泰国300人。中亚西亚和非洲部分国家,是青田华侨泛散、即时、稳固三者并存的侨居国。在这些地区中,青田华侨100人以上的国家有科威特、约旦、土耳其、佛得角、多哥、喀麦隆、刚果、南非和法属留尼汪岛。苏联解体后,东欧多国成为青田华侨新的侨居国,这些国家中,3000人以上的有斯洛伐克、捷克、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1000人以下的有波黑、克罗地亚、俄罗斯等。
至2003年,侨居拉丁美洲的青田华侨最多的国家是巴西,计9700人。200人以上的国家有阿根廷、苏里南、厄瓜多尔(法国海外省卡因)。侨居美国约7000人、加拿大约600人,侨居其他中美洲国家的青田华侨人数大多是个位数。
青田华侨分布甚广,大洋洲斐济国也有5人。
第三节 侨乡选介
青田各乡镇侨情不同,华侨人数差异大。2007年统计,人口骤增的鹤城镇有华侨57914人,温溪镇有12287人;华侨发源地及老侨乡,华侨人数接近或多于国内人口,山口镇10555人、汤垟乡4804人、阜山乡8368人;边远乡镇华侨人数较少,岭根乡、吴坑乡的华侨人数仅占总人口的1%~2%,全县31个乡镇均有华侨。船寮镇、章旦乡华侨人数增加快。
船寮镇
船寮镇地处瓯江之畔。早在民国15年(1926)大路村王作水携带茶叶只身涉险到法国“挈卖”赚到一笔钱,成了闻名乡里的“法兰西客”1942年回乡,购买50多亩地成了富户。1953年亡故。1942年,大路村王美禄被日寇羁押为担夫到日,本当海员成了华侨,1951年携带银元回乡,1952年身残亡故。
1950~1970年,船寮镇无人出国。70年代,康贩村夏王生到瑞典,船寮村邹继铭到奥地利,大路村叶正飞到西班牙,陈合村夏廷法子女到意大利,均属1949年后船寮镇出国的带头人。他们经营有方,1990年以后,成了富商,亲邻朋友先后互动,带动大批人出国,使船寮镇各村出国人数骤增。
2007年12月止,船寮镇40个行政村的华侨总数达7369人,占当地总人口的20.5%。
船寮镇在民国时期(1911~1949)共出国2人,1950~1970年无人出国,1971~1980年出国23人,1981~1990年出国695人,1991~2000年出国3076人,2001~2007年出国3332人。
章旦乡
章旦乡山多田少,离县城近,信息灵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国人数骤增,8个行政村的华侨分布31个国家。
第二章 经济活动
青田早期华侨为生计出国谋生,多从事苦力,拎卖小商品。他们吃苦忍耐,省吃俭用,稍有积余就开设家庭作坊、饮食店、洗衣房等。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经济,由单一开始向多元转化。出现贸易货行、水手馆、进口批发及杂艺表演等多种行业。改革开放前30年,新型餐饮业、皮革制造业、服装加工业兴起,成为青田华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进入21世纪,青田华侨经济步入大转型、大发展时期,面对中餐业饱和滑坡,百货店兴起。继而,发展国际贸易、房地产、旅游、建筑、种植等新兴行业,经济模式从私人经营发展到股份合作。
第一节 务工商贩
务工和行商小贩是青田华侨的起始经济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欧洲留下的上千青田人,多数从事苦力,有的摆摊卖杂,有的开洗衣店,有的贩卖家乡石雕。20世纪20年代前后,青田赴日劳工和行商小贩约3000~5000人,在荷兰轮船上的华工不少是青田人,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旦失业,改为沿街叫卖、经营花生糖等小生意。
青田早期华侨艰辛务工,稍有积蓄逐步转为提包行商,也有摆摊和店铺坐商,开办作坊经营。30年代,德国柏林方山籍华侨杨春楷、杨益兴及阜山籍华侨张苏,一边经营小生意,一边组织马戏团表演。
民国中后期,不少青田华侨逐渐由小商贩向“商行”、“货栈”转型。法国里昂的“茂勋号”、“旭明号”、“秀甫号”、“振兴号”、“松玖号”、“杰勋号”等最有名气,经营瓷器、珠子、橡皮、围裙、领带、皮带、皮夹等生意,有的经营客栈、旅馆、饭店。
1949年以后,青田人相继出国,人数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其经济活动仍然留有早期华侨的轨迹。由务工、行商小贩开始,资金稍有积累即发展其他行业。
2008年,船寮镇大路村华侨状况调查显示:该村有华侨594人。其中:务工者82人,约占14%;开店65人,占11%;“挈卖”或摆地摊者17人,占3%;开公司5人,占0.8%;其他行业26人,占4%。侨居西班牙20多年的大路籍华侨叶正横、叶碎英夫妇曾述:家乡人出国,其路费除自筹一部分以外,多数由国外亲戚朋友提供担保和资助。到了国外,受雇于亲戚朋友,“白做”(无工资)2~3年,还清债务 后继续打工赚钱积累资金,待积累到3万~5万欧元后,再筹借部分,自行开设“单百店”(百货店)或“糖儿店”(食品店)。勤俭一点,几年以后,便可积蓄一笔资金再发展,或开公司,或经营新兴行业。
第二节 餐饮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青田人移居国外,资金稍有积累,便发展餐饮业。19世纪末,法国巴黎出现青田侨胞开设的中餐馆。
1925年,巴西青田侨胞三人合开中餐馆。
20世纪50年代,青田侨胞开始在德国、比利时开设中国餐馆。
60年代,意大利的餐饮业尚属萌芽状态。青田华侨经营的中国酒家开张那天,米兰市长登门祝贺。
1975~1978年,青田侨胞在奥地利先后开设10家餐馆。
80~90年代,中餐业成为青田华侨首选的从业目标和基础产业。旅荷侨胞10000余人,多数从事中餐业;旅西和旅奥青田华侨70%以上从事中餐业。葡萄牙里斯本有中餐馆300多家,多数为青田侨胞所开。港头籍侨胞周洪泽开设的“中国酒家”,规格高服务好,葡总理亲自嘉奖,为他颁发“欧洲奖”免税25年。
90年,代后,意大利米兰市的青田人开设的餐馆200多家。连只有3000人口的小集镇也有青田餐馆。意大利青田餐馆达1000家以上。其中“长城餐馆”规模大,营业好,接待国家级代表团,厅堂内留下许多领导人的墨迹。西班牙的陈建欣在马德里开设的“享西酒家”,别具风格,西班牙电视台作专访,在“生活栏目”中对中国饮食文化作专题介绍。1994年,被西班牙政府授予“美食家”称号,1997年2月被选为西班牙中餐协会会长。法国的中餐业历史较长,人数多,地域阔,档次高。青田侨胞经营的“逸和饭店”和“国泰饭店”,集商、住、吃、娱乐为一体,功能齐全,称“巴黎新世界中国城”。由于餐饮业分布覆盖率和重复率过高,生意难做,餐饮业滑坡,明智者纷纷改弦易辙。
第三节 皮革业 服装业
皮革业
皮革业是青田华侨的第二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20世纪中叶,青田侨胞在意大利米兰市开设的皮革业工场15家、皮包店6家。在意大利波伦亚、罗马、台尔纳等城市开设的皮革业工场22家、皮包店7家。50~60年代,米兰市胡锡珍的皮业批发公司规模最大,远销欧亚、北美、拉美和非洲几十个国家。至2000年,青田华侨在意大利各城市开设的皮业批发公司、工场、皮包店和皮包摊贩有56家、皮革作坊300家。
服装业
服装业是青田华侨的第三大产业。1993年,西班牙青田华侨叶进寅和林峰等人率先兴办服装加工作坊。2000年,全西侨胞服装加工厂(场)约600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其中青田华侨5000~6000人。
意大利的方山叶红秋家族开设的服装加工厂,至2003年,发展到5个工场、工人1000多名。油竹朱有民夫妇在意大利经营服装业,有3家工场、2家加工牛仔裤、1家加工马甲,成品远销美国。
第四节 百货
20世纪90年代后,而对餐饮业滑坡,青田华商经营的百货超市相继诞生。1983年,青田华侨徐国平卖掉餐馆专营小百货(俗称“单百店”),继而扩大规模,经营“中国实业有限公司”。开“单百店”投资金额少,资金积累快,青田华商纷纷效仿。2001年,青田华侨徐宋灵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了1000平方米的百货大超市,生意兴隆。
葡萄牙的“共百店”投资轻,规模小,仅一两万欧元便可开张。主营童装、小五金、小电器、小装饰等廉价小商品。青田华侨在葡国的“三百店”约上千家,数量超过餐饮。一些生意冷淡的餐饮业纷纷转向经营小百货。
巴西华侨从事百货业较为普遍。2005年,县人在廿五街“肖比”超市约有服装店七八十家;在“奥令东”购物中心开设小商店四五十家,专营中国电器、旅游鞋、服装、眼镜、钟表等。在廿四街购物中心一层,90%店铺都是青田人经营,出售汗衫、短裤、球鞋等。在里约市,青田侨胞经营的日用品百货店上百家。商品种类繁多,有金银珠宝首饰、陶瓷品类、工艺品类、化妆品类、文具类、玩具类和日用品类。经营较突出者有王先昭、季福仁、季礼仁、张超祖、张志凯、季国俊、王家旦等人。
第五节 国际贸易
20世纪90年代,青田侨胞经济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业(国际贸易)兴起。中西欧传统的中餐、皮革业转向贸易,从中国进口土特产、鱼冻品、酒类及装饰品进行批发经营。南美地区的青田侨胞,从中国进口礼品古玩等小百货。旅法华侨郭胜华的“友谊百货店”专营中国商品,占领70%的市场;东欧地区,青田侨胞广泛设立批发公司,从中国运去大批纺织品、鞋类、皮衣等,坐店销售。在罗马尼亚,青田华侨80%做国际贸易生意,2000年已达1万多人。2005年,人员陡增,平均每月有数千青田华侨到广州、福建、江苏、山东、深圳、义乌、永康、温州等地组织货源。2000年,塞尔维亚官方统计外贸机构有1000家,青田人占200余家。2005年,外贸机构有6000家,青田人占3500家。在西班牙,青田从业华侨约2.5万人,不少货源来自青田华侨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中国的服装、纺织品及生活日用品,在意大利、西班牙有广阔市场。目前,意大利的国际贸易已形成了“米兰中华街”、“罗马胜利广场”、“普拉托中国皮包城”。意大利孙明权家族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陈建民创立的“天金集团”、西班牙陈建平经营的五金系列产品、法国徐军平的首饰业、东欧陈乃科创办的“青田纳可公司”等,开展国际贸易,业绩显著。
2000年,近5000名青田华侨成了批发商。新生代青田华侨,通晓中西文化,熟知两地法律,谙熟市场需求,他们继承父业,建立了国际贸易的最佳组合。把中国的义乌、晋江、广州与欧洲、非洲、南美洲联成一条国际贸易线。
第六节 其他行业
青田华侨经过资金积累,经济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行业和从业多样化。
电器业
1987年,旅居瑞典的青田侨胞柳少惠开办电脑公司,主营电脑主机板硬件,聘用20多位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分别担任销售、发货、维修和管理,公司已健全销售网络。副食业在西班牙马德里,青田华侨经营的副食品店(俗称糖儿店)、中国菜行,几乎条条街道都有。店
面设在地铁口的生意最好。据经营“糖儿店”的青田侨胞王少芬、徐夏妹述:“糖儿店”只需投入3万~5万欧元,地理位置好一点的,每天营业额可达1000欧元左右,净赚300欧元上下,一年可积累数万欧元。
旅游业
旅巴西华侨虞向鸿,独资兴办“巴西通达旅行社”集商贸考察、组团旅游、代办签证、代售机票为一体。仅一年,公司就扩展了一倍,还从事接待商务组,团,洽谈国际贸易。首饰业20世纪80年代,旅法华侨徐乐平在巴黎开了两家首饰店。1994年办成批发部,把中国首饰品销往欧美国家。.2002年,又开了“法国卡丽娜”首饰进出口公司。
建筑装修业
2001年,叶皎虹在西班牙办起“月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建筑和装修业务,有三个分公司,120多个工人。劳工的食宿、保险及上下班接送均由公司包干,。工人月工资1000~1200欧元。房地产业
方山籍陈正波、裘诚信,在巴塞罗那组建“正信房地产公司”至2002年,已建成出售别墅50幢。方山籍季汉勒、陈伯忠等人在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组建公司及工程,队,参与当地的建筑与装修,吸收120多位方山华侨就业。旅罗马尼亚吴潮水,仁庄雅林人,从事外贸兼房地产业。2005年,兴建命名为“青田村”的别墅群,可住居60多户。
种植业
西班牙巴塞罗那郊外,居住着上百名青田人,以种菜、种花为业。搭建塑料大棚,住着简易房,一年四季,种植茄子、南瓜、冬瓜、芥菜、白菜、蚕豆和名贵花草,运到西班牙各地的“中国菜行”和“中国花店”批发。
青田华侨在国外经营的行业甚多,西班牙马德里一条小街道,青田人开设的“电脑网吧”3家、印刷摄影部3家、中西药店2家、儿童玩具店1家、家政服务中介店(介绍女保姆及钟点工)1家。在西班牙的生意场上“无青不成侨”。
第七节 回国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县政府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华侨回国投资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兴办企业
2005年,全县有侨资企业69家,累计投资5.7亿元。1998~2001年,侨胞在县内投资兴办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温溪皮鞋加工厂、腊口浙南油茶开发有限公司、高岗你好电器有限公司、灵通服饰有限公司、纳可服饰有限公司、盟邦制衣有限公司、麦丽制衣有限公司和开衣制衣有限公司等。
1988~1994年,侨胞在县外投资兴办的大型企业有:杭州华侨意料电器公司、温州俊辉工艺品公司、四川省都江堰中国地质大学都江堰凿岩钎具厂、浙江赛格斯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宁波益隆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浙江伊梦克斯基础工程公司、杭州下沙电子企业、宁波得力浦电子有限公司、得力信科技有限公司和吉信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开发房地产1999~2004年,侨胞在县内投资开发房地产的资金约9亿元,成立公司11家。1999年在山口创建中国石雕城;2001年,兴建新世纪大厦商住综合楼,兴建圣华商业广场及兴华美食娱乐城;2002年,兴建华光、江南大厦,兴建西门山正达豪景山庄,兴建金鹤苑住宅小区。
侨胞在外地投资开发房地产,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开发安徽当涂姑苏新城,2004年在铜陵市开发14万平方米的商品房,2004年在湖州市南浔建造观光公园(柳院),2004年在丽水开发厦河公寓、欣苑小区及金秀茗居,在遂昌开发潭鑫城。2003年,成立“兴立房地产有限公司”及“欧星房地产公司”,相继在湖北、内蒙古等地开发商品房。2006年,成立“斯达远东置业(江西)有限公司”,兴建江西庐山温泉华侨度假村等。
建设小水电站
1995~2006年,青田华侨投资建设的小水电站有伯品电站、焕恩电站、尖溪一级电站、金鸡电站、八源电站等40余座。
兴办餐饮服务业
20世纪90年代,侨胞开办海外酒家、飞鹤厅大酒店、辰光大酒店。
2002年,开办的餐饮服务业有方山乡聚龙山庄、船寮罗华山庄、欧中大酒店、正达开元大酒店、圣华大酒店、现代名人会所及欧星名人会所、侨乡国际大酒店、宏外楼西餐厅、红沙龙桑拿浴房等等。
至2005年,县城有大小咖啡吧、茶座50余家,均有华侨投资。
第三章 文化活动
第一节 受教育状况
早期青田华侨绝大部分是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极少。1950年后,青田华侨受教育水平渐次提高。第一次县侨情调查,文盲占40%、半文盲占38.5%、初小占15%、高小占5%、初中占1.5%。2006年,县侨情调查,146825名华侨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20756人、占82%,大学本科以上559人,高级知识分子约110人(不含混血华裔)。旅居德国华侨郑氏一家父辈经营餐馆,8位子女完成大学教育,旅美大路洪庵籍华侨干氏一家有4位教授华侨重视母语教育,国外不少华侨送子女回家乡卖-书。粗略统汁,在青田约有华侨子女5000人,仅巴西华侨子女就有500余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华文教育相继出现青田华侨在国外创办的华文学校,西班牙14所、意大利2所,奥地利有学科较齐全的奥地利中文学校。青田侨胞吴朝平创办的德国柏林华德中文学校,2004年发展到23个班级计493人。杨光、杨宝巢等创办比利时中心侨校、华联小学,朱焕光、夏廷元创办比利时中文学校。严志照创办法国华文学校,柳志诚、黄林芝夫妇创办德国不来梅中文班,有的还创办中文短期培训班。2007年,在国外接受华文教育的适龄少年儿童占总数的20%左右。
第二节 报刊编印
青田早期华侨忙于生计,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报纸杂志领域显得苍自,仅见孙言川编辑的《旅俄华工大同报》、抗战时期青田旅荷华侨陈特轩、陈彬编辑的《海牙救国报》、《抗战要讯》等。
1950年后,青田出国人员中知识分子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国家十部和专业人才。青川华侨创办报纸杂志的逐渐增多。
1992年,旅巴西华侨吴王英任社长创办《巴西侨报》。1994年,匈牙利侨领张曼新成立“噢吝钱薷事会,”联合25位股东创办《欧洲之声》。2001年旅巴西华侨周尚夷父子创办《华人报》,在多国发行。
旅奥青田侨胞出版了《奥华》。旅西班牙侨领徐松华创办《欧洲华声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李泽民为该报题词并被聘为名誉主席。通讯类的刊物也不少,意大利米兰出版发行《华侨通讯》,比利时青田侨胞主办《比中通讯》,旅美青田籍华人每年发行《春节特刊》等。
青田华侨的报刊事业因多方面条件制约,尚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节 文艺创作
早期青田华侨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进入文艺创作领域。1980年后,出现小型创作队伍,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旅意侨领孙明权、陈玉华夫妇,到1996年止,发表诗作60余篇,被聘为浙江省诗词学会顾问。
侨胞章平,县城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孑影游魂》、《冬之雪》。诗集《飘雪》曾获“人保杯”全国大奖赛一等奖。
阿航(陈增航),旅居意大利,创作中篇小说和散文甚多,其中电影剧本《走入欧洲》与人合作,改编成30集电视剧。
侨胞中从事文学、美术、书画、集邮等创作活动的还有麻卓民、杨俊、卓吾、金岳琪、留伯仙、徐松华、叶培荣等。
第四节 文体活动
青田华侨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节日或喜庆吉日组织“三八”、“五一”、“十一”、“春节”团拜,会和联欢会;西班牙马德里华侨,有一支腰鼓队,逢华侨商贸公司开业,或举办专题大型活动,腰鼓队都受邀上街表演。
美国青田同乡会每年坚持举办春节联欢会,吹拉弹唱,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荷兰青田华侨总会每年国庆和五一节,都要举行文艺表演庆祝活动。
意大利米兰青田华侨工商会设有“华侨之家”活动室,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是华侨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巴西青田同乡会在圣保罗活动场馆内设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保健室、文娱室。专人管理,全天候开放,每年春节均在这里举办文艺会演。
巴西里约,有华人艺术团和足球队。青田华侨经常参与当地的足球比赛。
1992年10月,由青田华侨负责筹办,欧美华人1200多名运动健儿在荷兰举行第八届体育运动会。
青田侨胞马德里同乡会,组建俱乐部,周末定期聚会,活动正常。每年还为青田华侨安排2~3次远途旅游活动。
第五节 习俗
青田华侨的习俗文化,经历着乡土习俗文化向多元文化演变的过程。
出行
出国前,一般事先预约结伴而行,并择定良辰吉日以同宗、同乡、同村同行居多。出国前夕,往往设宴饯行,家人、亲友、邻里聚首告别并送红包。出国时,,通常随身带些家乡土特产,有的还带点灶膛灰、香炉灰到国外作纪念。步入新时代,传统的出行习俗简化,行装轻捷,一般都是乘飞机到目的地。
信仰
自称信佛者居多,也有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信佛者,出国前到佛殿中祈求神灵保佑亲人路途平安,在海外创业有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出国前,到教堂诵念“赞美诗”或做“弥撒”,祈求耶稣保亲人路途平安,在海外创业有成。法国巴黎的青田华侨,盛行在正月初一,到佛庙中点“头炷香”。
青田华侨在国外仍有宗教活动,有的在入居国的家中立神位佛像,晨夕朝拜。信天主教、基督教的,融入当地过主日或做礼拜”有青田华侨集资兴建的佛庙。
饮食
青田华侨一般固守家乡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仍以烹煮为主,不仿效外国人用刀叉吃生冷食
物。逢上喜庆节日还做清明模糍、包棕子、蒸糖糕,一家人团聚过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大米、面条及家乡菜蔬作为主食,习惯到所在地的“中国菜行”买菜。青田华侨喜爱吃家乡的芥菜干、笋干、豇豆干之类的菜肴。融入异国的主流社会后,青田华侨,特别是年轻一代,饮食习俗发生变化,不少人兴吃西餐。
装饰
出于怀乡之情,青田华侨的喜庆活动布设及店面装饰喜爱沿用家乡传统的文化风貌。新春佳节贴对联、挂灯笼,店门口摆放石狮子,纸扇、绸伞、刺绣等添上中国字画,店名常以国家的省会及江河名山等为名。青田华侨的装饰习俗,积淀着浓厚的家乡文化。
婚姻
青田早期妇女出国极少,华侨中的异国婚姻应运而生。据《青田侨务活动记事》记载:19461947年,随夫来青田的外籍妇女112人,由国民政府内务部核准加入中国籍的有109人,有些人伴随丈夫厮守终老,也有双双重返国外。
青田华侨中的男女青年,鉴于语言、习俗与外国人的差异,择偶中有强烈的本土观念,或回家乡择偶,或在海外的同乡中物色对象。但是,不少青田华侨的新生代,风俗习惯、兴趣爱好渐渐西化,更注重在相知相识中择偶,不拘泥于本土婚姻。
第四章 热爱桑梓
第一节 公益事业
青田华侨捐资公益事业历史长、项目多。2002~2007年,共捐资公益事业金额1000万元以上。
捐资建路
20世纪90年代,旅荷华侨麻冠星捐资23万元,修建小口至麻宅村简易公路。
1999年,阜山海外华侨捐资37万元,铺设清真禅寺至岗下水泥路;旅德华侨单成武捐资40万元为双尖后自然村通上机耕路。
2000年,阜青公路扩建,近1000名华侨合力捐资488多万元;大垟至大路铺设水泥路面,旅瑞侨胞夏王生三兄弟捐资18万元、保加利亚华侨罗宝石捐资10万元。
为沙埠、仁庄、方山、章旦等地道路面硬化,华侨共捐资1709万元。2001年,旅巴西华侨季友松捐资10万元为裘山村铺设水泥路面。
捐资建桥郭玉桓、郭胜华等110位华侨合力捐资300多万元助建瓯江大桥;杨焕恩、潘建萍、邹继铭等16位华侨捐资35万元助建太鹤大桥;邹继铭、卓旭光捐资15万元助建温溪大桥;严志照、陈民花夫妇捐资30多万元助建冯烊大桥;夏王生、夏永艺、夏佩义、夏星唐、邱高艺及刘特娥夫妇捐资协助兴建总投资455万元的仁宫慈溪大桥。
捐资助教
捐建设施20世纪90年代,郭胜华、张健雄等120多位华侨、归侨、侨眷集资250多万元,建成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1997年,方山乡华侨集资88万元兴建集陈列、接待、办公为一体的“爱乡楼”。油竹雅岙村“颐乐楼”,总投资40万元,1997年竣工,由旅德侨胞金岳琪等人捐助。
第二节 慈善事业
1994年,浙南地区受17号台风影响,损失惨重,欧美多国青田华侨社团捐资相助。
1996年,青田发生大水灾,罗马尼亚青田同乡会筹款12190美元,资助重建家园。红光卫生院被洪水冲毁,旅法青田同乡会捐资42万元予以重建,后命名法华卫生院。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大水,欧洲各国青田侨团捐助600多万元。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大地,欧洲多国青田侨团捐资496万元及红外线测温仪250台。
荷兰、法国、巴西等国侨胞捐资助建青田人民医院住院大楼;1994年,季苏梅姐弟6人捐资10万元建造以母亲郑君娥命名的青田中医院急诊大楼;1993年,巴西侨胞陈孟英捐资14万元援建吴岸诊所;1994年,主要由华侨侨眷集资兴建了油竹医院门诊楼。捐赠慈善资金的还有:1992年旅比侨胞陈秋兰捐给青田“残”15万元;1994年青田慈善分会成立,青田侨胞纷纷捐赠,总数达80多万元;奥地利侨胞王丽民捐赠10万元,在阜山前王村设立敬老基金会。
2005年6月,旅法侨领郭胜华父子向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2000万元,留本冠名,设立浙江省慈善总会胜华慈善基金会,郭胜华被聘为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第五章 名人
周继文(1897~1976)
阜山周宅人。1926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上海绣花店。创业开始,用“提包”背着台布,挨家挨户叫卖。生意顺利开展,逐步由单一的台布零售扩大为批发各种绣花工艺品。1935年,在圣保罗开设“周继文贸易行”,批发业务扩大,事业得到发展。
1948年,上海人钱志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厂,后破产,加入“提包”行业,使周继文贸易行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前后,由于周继文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发起创办圣保罗“中华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
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33年,私立阜山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扩建,他乐助建校经费5万美元。抗日战争期间,任南美洲抗日救国会会长,向“中国抗日红十字会”捐献救护车1辆,购买“救国公债券”1万多美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巴西邮政汇款中断,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的开支经费枯竭,周继文与总领事馆商定,领事馆费用由他付给,而总领事馆将用钱数目电告外交部,再由外交部如数将款项汇给阜山中学。这样,前后资助2万多美元,既解决了总领事馆的困难,又改善了阜山中学的办学条件。
周继文是一位善于创业,又爱乡爱国的老华侨。
林三渔(1897~1987)
仁庄镇罗溪村人。杰出的爱国侨领。17岁跟乡亲东渡日本做工、经商,历时70余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积攒了一些钱,经营餐馆,开设中华料理餐馆及游艺场,成为一个殷实的华侨实业家。
林三渔旅日期间,以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为己任,团结广大侨胞,在促进祖国统一、发展中日友好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赢得了旅日华侨的爱戴和信任,被推举为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浙江同乡会副会长。
林三渔在异国他乡受尽没有文化的痛苦。他目睹日本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是同他们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分不开的。因此,他身处海外,时刻关心祖国和家乡的振兴。他倾数十年之积累奉献给祖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20世纪60年代,他为温州华侨中学、青田华侨中学和罗溪小学等10所学校捐赠办学经费。70年代,他捐资兴建了山口至汤垟公路、仁庄至大安的乡村道路。又先后捐建山口、下陈、阮烊、仁庄和罗溪等地桥梁6座、凉亭4座。80年代,他资助兴建浙江华侨大楼、青田华侨饭店和重建城镇谢桥亭。他在青田中学、罗溪爱国小学等设立“振兴中华”奖学金。1986年,捐资16.6万元兴建青田中学三渔礼堂,并为上海师范大学建设实验基地捐资74万元。1987年,为温州大学改善为办学条件捐资10万元,又为丽水师专捐资12万元,为振兴中华教育、资助家乡公益事业等方面共捐资200余万元。
胡锡珍(1908~1999)
前仓乡胡车自然村人。1925年,东渡日本谋生。当小工、拉洋车,在生活底层挣扎7年。1933年,辗转到意大利,定居米兰市,历经坎坷。他省吃俭用,小有积蓄后,开始自办小型皮业作坊,直至发展为意大利华侨最大的皮革公司,自任经理。其制造的皮包达千余个品种,走俏欧、美、非等几十个国家,震动了意国皮业界。胡锡珍在侨界威望高,长期担任米兰华侨总会、工商会会长,成为意大利著名侨领。
胡锡珍在意大利虽生活近50年,但他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1971年,他受国务院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胡老关心和支持家乡公益事业。1979年,首次回乡省亲时,投资兴建青田华侨乳制品厂,开创我县华侨投资先河。他先后捐资故乡中学、小学、医院、太鹤公园、石门洞风景区、华侨历史陈列馆等30余万元,又捐赠省侨办、地区侨办、县政协、县政府、侨办和侨联等单位小汽车各一辆。我国驻意使馆送给胡锡珍的一副对联是“穷且益坚不屈民族之节,富而不吝永怀报国之心。”
陈则敬(1911~1994)
县城人。他1930年赴法国姐夫家,天天提货箱,挨家串户兜售,受尽欺凌。
半年后,温州籍侨胞陈略与人合股的“六一”百货公司因内部纠纷散伙,把按股份分到的货物转让给陈则敬经营,这等于雪中送炭,为他垫付做生意的资本。
1937年,他的生意大有起色,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陈则敬看了抗日纪录影片《保卫四行仓库》的惨烈场面后,便直奔驻巴黎的中国领事馆,要来一本百页的救国捐献的单据,以他个人的名义劝募,几天之内募足了数千元,分三次把款交到领事馆。而后,他又多次参加抗日献金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童启迪(温州市人)等8人发起的,在巴黎十二区的青田、温州侨胞中开展募捐献金活动。陈则敬出资50银元,捐献最多。此次捐献详情及清单,在1939年7月21日巴黎出版的中文版《祖国抗日情报》第629期上刊登。
在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中,陈则敬将原本经销日货的店改销欧货,甘愿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陈则敬乐善好施。扶持仁庄人伍伯特开设小工场,帮助永嘉人王慈钦开设皮革工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携带妻儿回青田,重操旧业,做糕饼生意。“屋漏偏遭连夜雨”1943年,他的糕饼店被日机轰炸殆尽,他利用国外带回的余钱重,拾残局,勉强维持生计。
陈则敬的妻子斯莫尔,法国巴黎人,1940年同丈夫一起回青田,人们尊称她为“斯莫尔太太”,她自称“我是中国媳妇”。
新中国成立后,陈则敬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关心侨务工作。1957年,他和侨眷郑伯宗等发起创办田华侨中学,被选为董事长兼副校长。1965年,他又与其他归侨、侨眷一起,筹建侨联办公大楼。
陈则敬为青田县第四至六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青田县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县第一、二、三届侨联副主席、县第四届侨联名誉主席。
孙明权(1918~2009)
仁庄镇孙山村人。他曾在浙江省商业厅任职。1963年移居意大利,创建群力皮业社,以经营皮革为主。1975年转营餐饮业,开办餐馆,获得成功,后发展至8家中餐馆。1980年再向贸易业拓展,创立梅林贸易公司,1985年改名中国贸易公司。1990年增设中国食品店,主要经营中国食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国内企业投资,1988年在杭州成立华侨意料电器公乩孙明权先后任旅意华侨中区联谊会会长(连任三届),米兰华人工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名誉会长。
孙明权夫人陈玉华,出国前任温州市侨联委员和政协委员1957年当选全国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移居荷兰。1960年转赴意大利创办群力皮革厂,三年后丈夫孙明权和子女陆续到达,与孙明权一起艰苦创业。同时,孙明权又是一位诗人,自述《身世歌》获“鹿鸣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三等奖。被浙江诗词学会聘为顾问,被《华侨华人研究论丛》编委会聘为特约顾问。
孙明权、陈玉华夫妇多次捐资支援家乡建设,捐赠20万美元建立孙明权、陈玉华夫妇育才奖学金。
张苏(1905~1979)
阜山乡叶处村人。张苏本姓陈,因幼时家境贫寒,被张家收为养子。1921年,随乡人赴欧,始为小贩,后办起杂技团,足迹遍及欧、非、美三大洲60多个国家,结识许多华侨朋友。1941年10月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旅德华侨俱乐部,团结旅德华侨,和衷共济,鼓励大家艰苦创业,为国争光;参与创办《抗战联谊报》,宣传、声援抗日。1947年冬回乡务农。当时,我地下党空前活跃。由于张苏对国民党的腐败不满,倾向进步,主动向党靠拢,接受党的教育,曾多次为地下党送信传递情报。
1951年4月,张苏响应党的号召,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他带领群众改良土质、治山治水、发展副业、增产增收、坚持走集体化道路,深受群众爱戴,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1954年,张苏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大队党支书兼公社党总支委员,为县第一至六届人大代表、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和省第一届、第五届人大代表。自1951年起,张苏连续6次被评为省农业劳模,先后7次出席省劳模会、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8~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会议、全国党支部书记标兵会议和全国侨联一届四次全体委员扩大会,多次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奖状、奖章和实物奖励。
1961年,任县侨联主席。1960年温州专区侨联成立时,被选为专区侨联主任。在县侨联任职期间,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搞好侨务工作,并利用其广泛的海外关系,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络,增进华侨对故乡的情谊。
第六章 侨团
海外华侨华人为加强团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组织非盈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青田华侨社团产生于20世纪初。侨团组织形式多样化,有地缘性社团、联合性社团、业缘性社团、公益慈善性社团、性别型社团和应时性社团等。2007年,共有侨团130多个。应邀参加“中国·青田华侨大会”的海外侨团共107个。
第一节 同乡会
以地域为依托的同乡会组织,华侨最看重。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2007年统计共74个,遍及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洲、国、区域三个层次同乡会,会长选举产生。1996年3月4日欧洲青田同乡会在法国巴黎成立,首任会长严志照,旨在联合全欧洲青田侨胞,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及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
第二节 商会
行业同仁为共谋行业发展,成立业缘性商会组织。2004年,以青田侨胞为主体的商会共14个。
1934年,德国柏林成立旅德华侨工商联合会,是青田华侨最早的商业性社团。
1945年8月,意大利成立米兰华侨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米兰华侨工商会”,胡锡珍任会长,孙明权任副会长,是最有影响的青田华侨社团。
第三节 促统会
以“反独促统”为宗旨,1998年8月,德国、西班牙、匈牙利、丹麦、葡萄牙、美国、巴西等国华侨先后成立和平统一促进会,大会通过《关于努力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决议。丹麦促统会于1998年11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全体成员大会,通过《致台湾民众公开信》。2004年,以青田华侨为主体的“促统会”共9个。
第七章 侨务
第一节 机构
县侨台事务办公室(简称侨台办),主管全县侨台事务。
1956年3月,称华侨事务科。1961年5月归口统战部。“文化大革命”期间瘫痪。1972年3月恢复,称侨务办公室。1979年9月,称外事侨务办公室。1981年7月,恢复称侨务办公室。1984年12月,属统战部。1990年6月建立侨务办公室及党组,下设秘书信访科、接待联络科。2001年10月,侨办、台办合并,称侨台事务办公室,下设秘书科、信访科、联络科和纪检室。
青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1961年8月成立,属全县归侨、侨眷组成的人民团体。
第二节 服务
县侨台办和侨联,根据上级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指示,结合青田实际,为侨胞、归侨、侨眷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重视侨资、技术、人才的引进,为侨胞办理计划生育、入学、房产委托、建房审批等各种手续和证明,筹办青田县有关“侨台港澳”工作的各类会议,坚持全天候服务。
1998年,成立“青田华侨服务公司”,开通“青田侨网”,创办“青田华侨华人研究所”。
2005年10月21日,挂牌成立“青田华侨华人回乡投资者协会”。办好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1992年和2006年,全县开展全面侨情调查。2006年6月9日,华侨出资,侨联服务,成立“青田龙舟队”,参加在龙游县举行的“世界龙舟大赛”,获二等奖。
第三节 华侨大会
2007年11月10~12口,青田县召开“2007中国·田华侨大会”,县党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界人民群众团体全面投入组织工作,志愿服务者1189人。中央、省、市有关领导莅临参加大会,县长邝平正主持会议,县委书记王通林致欢迎词,侨领严志照、郭胜华、陈志荣发言。应邀参加大会的青山籍海外华侨代表共279人。他们当中有海外青田侨团的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人士及侨界的知名人士。
大会的主题口号是“走遍天下,家在青田”。活动主题是爱国爱乡,和谐发展。目标是:凝聚乡亲乡情,推进侨界和谐发展;加快“侨素”回流,营造良好人文投资环境,激发投资创业激情;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青田侨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大会会歌为《心手相连》,有吉祥物巧巧(与侨字同音)和会徽。大会为侨资引进搭建平台,举办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共推介招商项目90个。大会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简称“百千工程”),落实资金178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