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文化遗产
分类号: S-53
页数: 3
页码: 790-792
摘要: 本章介绍了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申遗、保护和推广的历程。该项目于2005年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县通过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将耕作区域划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区,并划定3道保护线。同时,县农业局、水利局深入农村,试验示范,编写资料,举办各种类型的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推广青田稻田养鱼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田鱼文化 青田县

内容

第一节 申遗
  2004年4月,青田县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提交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材料。2004年8月,粮农组织初步将此确定为首批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论证项目。2005年初,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100多个申请项目中得票第二。
  2005年5月16日,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山乡龙现村为项目保护地,成为首批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项目。
  2005年6月9~10日上午,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厅、青田县政府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启动研讨会,就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及技术系统进行研讨,并制订项目实验阶段工作计划。青田县农民代表在会上发言。6月10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飞鹤山庄举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授牌仪式。11日上午,与会人员到方山乡龙现村进行现场考察和座谈,并举行保护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碑揭碑仪式。
  第二节 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中国科学院和县政府负责实施的项目。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体安排,2006~2008年为试验阶段,2009~2013年为执行期。
  研讨探索
  2006年7月28~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县政府、中国科学院承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在青田举行。瓦格宁根大学、联合国大学、华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华侨、企业和农民代表60多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与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并达成共识。
  制定规划
  青田县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把东南部308平方千米的耕作区域划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区,并划定3道保护线。方山乡龙现村和邵山村划为“一环线”,作为核心区。核心区的“稻鱼共生”严格保持耕作方式和物种(稻种、青田田鱼鱼种)的原真性,保持区域内遗产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扰。方山乡的其他9个村划为“二环线”,组成缓冲区。缓冲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以传统特色为主,大部分区域保持严格的原真性,适度发展现代化稻田养鱼。鹤城镇、仁庄镇、章旦乡和山口镇划为“三环线”,组成实验区。实验区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模式经营,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稻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 推广
  县农业局、水利局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试验示范,总结经验,编写资料,举办各种类型的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多次接待外地来青田学习和交流稻田养鱼经验的参观团,向他们介绍稻田养鱼技术,并多次到外地帮助培训,传授知识,给予技术指导。2007年3月,贵州省湄潭县从青田购买328尾青田田鱼亲本,空运到贵州。5月,又购买12万尾红色青田田鱼苗投放到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27公顷的稻田里,推广青田稻田养鱼技术,青田田鱼正式落户湄潭县。2005~2007年,中央电视台二台、七台先后六次来青田拍摄稻鱼共生系统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7年9月,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到方山乡、仁庄镇等地拍摄稻田养鱼情况,在香港有线电视台播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