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篇 田鱼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227
颗粒名称:
第二篇 田鱼之乡
分类号:
F326.47
页数:
15
页码:
781-795
摘要:
本篇介绍了中国浙江省青田县作为田鱼之乡的情况。主要从稻鱼共生、田鱼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等方面介绍了当地丰富的田鱼资源和文化内涵。同时还附有有关青田县田鱼村和稻田养鱼先进单位的专记。
关键词:
田鱼
稻鱼共生
田鱼文化
青田县
内容
青田县稻田养田鱼历史悠久。清光绪《青田县志》中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农民一直保留着稻田养鱼的习俗。20世纪4050年代,稻田养鱼面积不多,在集体化时期,农业以粮为纲,生产以粮食为主,稻田养鱼面积增长缓慢。传统方式饲养,管理粗放,产量很低。所养田鱼多为农民自己食用,很少作为商品出售1982年后,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探索、总结和推广新技术,稻田养鱼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逐步提高。90年代后,稻田养鱼得到快速稳定发展。2005年5月,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被列入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田鱼之乡”。
第一章 稻鱼共生
第一节 青田田鱼
青田田鱼是青田地方鱼类名优品种,经当地农民长期驯化培育而成,并在稻田中养殖,因此得名。田鱼有多种颜色,以红色居多。田鱼能在浅水中生活,生命力和繁殖力强。生活场所稳定,饲养方法简单。杂食,以藻类、杂草和昆虫为主。青田田鱼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鳞片柔软可食,味道鲜美。
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部的方山、小舟山、仁庄、山口、章旦、温溪、贵岙、吴坑等乡镇。最有影响的基地有:方山乡、仁庄镇千亩省级绿色无公害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小舟山乡稻田养鱼基地,鹤城镇仁塘湾村、方山乡龙现村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等。
20世纪90年代后,青田县探索、总结和推广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鱼面积逐步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提高,并多次获奖。
1991年,稻田养鱼项目获得省人民政府“农业丰收”一等奖。
1997年,稻田养鱼参加省低产田改良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农业部“农业丰收”三等奖。2000年,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方山乡“田鲤之乡”称号。
2001年,“山鹤”牌青田田鱼、田鱼干在浙江渔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2年,方山、仁庄两乡镇稻田养鱼项目通过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证。“山鹤”牌田鱼获省绿色农产品认证。
2003年,龙现村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2006年,“山鹤牌”青田田鱼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批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第二节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传统方式是在插秧后,将水花田鱼苗(刚孵化不久的小鱼苗)放入田中饲养。在稻田水的进出口处用杉树枝或竹栅阻拦,以防田鱼逃逸。保持水层深浅适度,任其自然生长。水稻收割前排水捕鱼,田鱼的生长期短,产量很低。
1983年开始,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进行总结、改进和推广。将平水养鱼改为稻田挖沟、塘养鱼;改放水花鱼苗为放养夏花(经20~30天饲养的鱼苗)和冬片鱼苗(夏花鱼苗经过3~5个月饲养,体长9~15厘米左右的鱼苗);改不投饲为投饲精养;改迟放早收为早放迟收。1983年在方山乡周岙村,1984年在高湖镇良川村东岸自然村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85年,在小舟山乡小舟山村进行高产试验,稻田养鱼面积7.2公顷,抽样验收0.25公顷,折合每公顷收稻谷8002.5公斤,产田鱼772.5公斤,首次实现亩产“粮超千斤,鱼过百斤”的目标。
1986年,县农业局进行“稻、萍、鱼共生高产技术”试验示范,获得成功。
1991年,县农业局在东岸乡洲头村、双烊乡岭康村坑头烊自然村进行“垄畦法”水稻栽培养殖田鱼试验成功,并在全县推广。
1998年11月,在总结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县质监局发布《青田县稻田养鱼地方质量标准》。
2000年后,推广规范化稻田养鱼,采用加高田埂增加稻田蓄水量、提高放养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稻、鱼产量和品质。至2007年,全县用于稻山养鱼水泥硬化田埂稻田达200多公顷。
2003年8月,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对1998年制定的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发布《青田县田鱼综合标准》,使稻田养鱼按“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和包装、有营销载体”的要求发展。
稻田养鱼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鱼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既减轻稻山的草害和虫害,又可减少投放饲料。鱼的排泄物可肥田,鱼在稻田中游动,翻动泥土,起到松土作用,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既可获得稻、鱼双丰收,又可降低肥料、农药和劳力成本。据县农业局2007年调查,采用稻田养鱼方式比不养鱼的方式每公顷节省劳动力45工左右,节约肥料、农药、劳动用工等成本约3000元。
稻川整理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无污染的水田作为养鱼稻田。加高田埂,开好进出水口。水口内侧用竹帘、铁丝网等做好拦鱼栅,防止田鱼逃逸,保证水流畅通。田中开好鱼沟、鱼塘,在鱼塘上搭遮阴棚,防止夏季高温灼伤鱼苗。鱼苗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稻田进行消毒。
稻种选择
水稻品种应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性能好、抗倒伏性强、株型紧凑的杂交水稻品种。青田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甬优9号等品种为主。
负苗繁育
稻田养鱼产业迅速发展,带动青田田鱼苗产业。2007年,全县年产田鱼苗3亿尾左右。章旦、仁庄、方山、小舟山等乡镇是田鱼苗的主要产区。仁庄镇在仁庄、新彭和冯烊等村建立田鱼苗繁育场,对田鱼原种进行提纯复壮,每年繁育优质田鱼苗2000多万尾。章旦乡新旦村徐山自然村家家户户都孵育山鱼苗,年产1万阜乡也建成量亿多尾。2007年,年产50万尾田鱼苗基地。
负苗放养
水花、夏花和冬片鱼苗都可放养,但以放养冬片最好,夏花次之冬片适应能力较强,生长快,易培育成商品鱼。选择鱼体健壮光滑、鳞片完整的冬片鱼苗,2~3月进行放养。投放前对鱼沟、鱼塘进行清理。鱼苗用适当浓度的盐水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后,投放到田中鱼沟、鱼塘中集中培育。待水稻扦插后,进行山间管理时扩大到整个稻田饲养。5月底,宜再放养夏花鱼苗,为第二年培育好越冬鱼苗。
田问管理
水稻施肥、喷洒农药时,先将鱼赶入鱼沟、鱼塘中,并提高田中水位,防止水中肥料、农药浓度过高,造成鱼苗中毒。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以免造成田鱼中毒。稻田放养细绿萍,田边或就近种植黑麦草、印尼大绿豆、蔬菜等,解决高温季节饲料不足。经常到田间巡查观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防旱、防涝、防逃、防敌害、防鱼病等工作。为加速田鱼生长,可投放米糠、麦麸、豆腐渣等饲料。投放新鲜、卫生的饲料,精粗搭配。实行定时、定量、定位科学投饲。成品鱼一般在11~12月收捕。如套养夏花鱼苗,可在水稻收获后及第二年水稻移栽前各收捕一次,以降低田鱼密度,获得高产高效。
第三节 产量产值
1949~2007年,青田县稻田养鱼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2年为传统养殖阶段,全县稻田养鱼面积670~4040公顷,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每公顷产田鱼在37.5~54.0公斤之间,总产量在25224吨之间。1983~1996年为养殖扩大阶段,通过试验、总结、推广,面积从4400公顷增至5340公顷。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每公顷产田鱼从82.5公斤提高到154.4公斤,总产量从363吨提高到825吨。1997~2007年为稳定提高阶段,面积超过5000公顷,每公顷产量超过180公斤,总产量超过1000吨。2000~2005年,连续6年稻田养鱼面积稳定在6670公顷左右,每公顷产田鱼265.5~322.5公斤,总产量1770~2150吨。田鱼产量占全县渔业总产量的75%左右,2005年产值约4000万元。最高的2003年每公顷产量达到322.5公斤,总产量2150吨。2006年后,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稻田养鱼面积也有所下降。
青田田鱼主要以鲜活大鱼供应市场,除县内市场销售外,还销往丽水、温州等周边县市。2007年每公斤田鱼30~40元。由于青田田鱼体形美观、色彩斑斓,常被一些单位和家庭作观赏鱼饲养。过去用水桶装田鱼运到外地销售,三四个小时后田鱼开始死亡。2006年起,山鹤公司采用双层塑料袋充氧气的运输办法,使鲜活田鱼的运输时间延长。
青田县加工田鱼干有悠久历史。按成品外形分,主要有两种,以方山乡为代表的山口区域,外形为扇形;以小舟山乡为代表的温溪区域,外形为条形。2007年,全县田鱼干产量约30吨,每公斤售价180~200元。田鱼干松脆可口,风味独特。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外地,是华侨喜欢带往国外的特色农产品。
第二章 田鱼文化
第一节 鱼与鱼灯
青田全县各地鱼灯比较流行。鱼灯仿照田鱼和瓯江鱼虾类外形制作,其中头鱼(也称龙鱼)的原型是田鱼。鱼灯舞由13~15盏鱼灯组成灯队,伴以打击乐器,以灯舞形式表现鱼类生活习性和农民“年年有余(鱼)”的美好愿望。节庆活动时,各地舞鱼灯以示庆祝。
第二节 鱼与雕塑
青田田鱼是各类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在庙宇祠堂和一些家具中都可看到田鱼的俏影。方山乡松树下村的悟性禅寺大殿正脊上的鸱尾,造型酷似青田鱼灯中的龙鱼。
以稻鱼共生和田鱼为题材的青田石雕很多,《稻鱼共生》、《稻丰鱼肥》等摆件工艺精湛,惟妙惟肖田鱼题材作品还见于大型花岗石雕塑。有龙现村口的“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口——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碑上的田鱼雕塑,仁庄镇政府门口牙田印石印纽“鱼跃龙门”等。
第三节 鱼与旅游
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以青田田鱼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集“赏鱼、钓鱼、品鱼”于一体,是青田农家乐一大特色。2005年后,方山、仁庄、鹤城、高湖、小舟山等乡镇相继推出捕田鱼比赛、舞鱼灯,辅以插秧、磨豆腐、犁田、耘田等农作活动的特色旅游项目。贴近生活,富有创意,新鲜有趣,参与性强,使游客从中感受到“田鱼之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2007年,青田县被列入“浙江十大农家乐旅游景点”,方山乡旅游收入460万元。
田鱼是青田县颇具特色的菜肴,可现捕、现烧、现吃。田鱼剖腹去内脏且不除鳞,烹饪方法有红烧、糖醋、清炖等10多种。“田鱼干炒粉干”、“红烧田鱼”、“竹篱烤田鱼”等名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是宴请客人的佳肴。
青田正达开元大酒店在传统田鱼菜肴的基础上,研发了10多款青田田鱼菜谱。宾客不仅能吃到红烧田鱼、荷宝田鱼、黄酒炖田鱼等传统美味,还能品尝到八宝田鱼、鲍汁球参田鱼、豆瓣酱蒸田鱼、石笋炖田鱼、剁椒蒸田鱼等新法制作的美味。
第三章 农业文化遗产
第一节 申遗
2004年4月,青田县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提交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材料。2004年8月,粮农组织初步将此确定为首批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论证项目。2005年初,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100多个申请项目中得票第二。
2005年5月16日,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山乡龙现村为项目保护地,成为首批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项目。
2005年6月9~10日上午,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厅、青田县政府领导、专家和代表参加在杭州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启动研讨会,就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及技术系统进行研讨,并制订项目实验阶段工作计划。青田县农民代表在会上发言。6月10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飞鹤山庄举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授牌仪式。11日上午,与会人员到方山乡龙现村进行现场考察和座谈,并举行保护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碑揭碑仪式。
第二节 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中国科学院和县政府负责实施的项目。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体安排,2006~2008年为试验阶段,2009~2013年为执行期。
研讨探索
2006年7月28~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县政府、中国科学院承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在青田举行。瓦格宁根大学、联合国大学、华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华侨、企业和农民代表60多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与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并达成共识。
制定规划
青田县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把东南部308平方千米的耕作区域划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区,并划定3道保护线。方山乡龙现村和邵山村划为“一环线”,作为核心区。核心区的“稻鱼共生”严格保持耕作方式和物种(稻种、青田田鱼鱼种)的原真性,保持区域内遗产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扰。方山乡的其他9个村划为“二环线”,组成缓冲区。缓冲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以传统特色为主,大部分区域保持严格的原真性,适度发展现代化稻田养鱼。鹤城镇、仁庄镇、章旦乡和山口镇划为“三环线”,组成实验区。实验区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模式经营,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稻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第三节 推广
县农业局、水利局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试验示范,总结经验,编写资料,举办各种类型的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多次接待外地来青田学习和交流稻田养鱼经验的参观团,向他们介绍稻田养鱼技术,并多次到外地帮助培训,传授知识,给予技术指导。2007年3月,贵州省湄潭县从青田购买328尾青田田鱼亲本,空运到贵州。5月,又购买12万尾红色青田田鱼苗投放到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27公顷的稻田里,推广青田稻田养鱼技术,青田田鱼正式落户湄潭县。2005~2007年,中央电视台二台、七台先后六次来青田拍摄稻鱼共生系统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7年9月,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到方山乡、仁庄镇等地拍摄稻田养鱼情况,在香港有线电视台播出。
专记一:中国田鱼村——方山乡龙现村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部,处于方山盆地向奇云山过渡的缓坡地段,距县城20千米。民居依山而建,三面环山,龙源坑小溪穿村而过。2007年,全村有226户,共784人。
龙现村山清水秀,绿水长流,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水质、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很适合田鱼生长。养殖田鱼有700多年历史,以稻田养鱼而闻名于世。有田有塘皆有水,有水有稻则有鱼。全村26.5公顷水田、140口水塘,村前村后的溪流沟渠,都放养田鱼,其中山鱼养殖基地18.7公顷,年产山鱼1.9万公斤。鱼龄10年以上、体重10公斤以上的田鱼很多,一般只作为观赏鱼。龙源山庄有一条青色田鱼,20多年鱼龄,体16公斤。
青田田鱼干是龙现村著名特产,年产量约7500公斤。以其松脆可口、风味独特享有盛誉。
2002年12月,龙现村田鱼获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005年5月,龙现村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地。龙现村还获得省级生态建设示范点,省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省级旅游示范点,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市首批小康村、文明村等殊荣。
“赏鱼、钓鱼、品鱼,”吃农家饭菜、游山水田园、看侨乡风情,是龙现旅游的主题。龙现风景秀丽、景点众多,有中西合璧的延陵旧家,农耕文化陈列室,清澈见底的十八潭,怪石成趣、涧水长流的“世外桃源”驮源坑,情侣松,龙蛋石。还有330多公顷野草绵延的天然牧场奇云山草地,景点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每年有五六千名国内外游客到龙现旅游度假,欣赏田鱼村的美景。集度假、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在龙谷山庄、龙源山庄、鱼家乐餐馆可以尽情品尝田鱼和农家菜美味。龙现村还是一个著名的华侨村。2006年,共有华侨753人,分布在23个国家。
专记二:稻田养鱼先进单位——小舟山乡
小舟山乡平均海拔400米,耕地面积263.8公顷。稻田大多放养田鱼,盛产田鱼和田鱼干。有“大海养鱼大舟山,稻田养鱼小舟山”之说。小舟山田鱼因养殖方式原始,以“野”闻名。1983年,省水产局在这里召开稻田养鱼现场会。1984年、1985年小舟山乡被评为省稻田养鱼先进单位。
2003年,“小舟山”牌田鱼干荣获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2006年小舟山乡田鱼专业合作社成立,入社农户120户。建立示范基地33公顷,通过“基地十企业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全乡稻田养鱼产业发展。
2007年,小舟山乡稻田养鱼220公顷,建立试验田3.3公顷,硬化田埂7800米。田鱼产量6万公斤,田鱼干产量3500公斤。全乡有415家农户繁育田鱼苗,每年繁育鱼苗2000多万尾。葵山村有15户鱼苗培育专业户,每年培育鱼苗约100万尾。繁育的鱼苗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外地。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