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11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5
页码:
654-6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青田县疫病防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鼠疫、霍乱、“非典”、性病、结核病等。
关键词:
青田县
卫生保健
疫病防治
内容
鼠疫
青田县1943年和1944年共发生二次输入性鼠疫,发病8人,死亡7人。1990年青田作为全省20个鼠疫历史疫源地,按省鼠疫监测方案要求,在章村乡设立固定鼠疫监测点,开展对宿主(鼠)、媒介(蚤)、鼠血清和病原体的监测。1994年省调整确定青田县为三类鼠疫监测点,青田县增加3个鼠疫监测点,并增加鼠肝脾病原体的培养。1999年投资4万元在章村乡卫生院内建成鼠疫监测专用房。
对宿主鼠监测,每季一次。1990~2003年共捕鼠7603只,鼠密度室外为1.33%~9.56%,平均为4.53%,室内鼠密度为0.89%~12.5%,平均为5.4%。
对媒介(蚤)监测。共检活鼠4477只,染蚤鼠为511只,染蚤率为11.41%,检获蚤类共2258匹,总蚤指数为0.52,对室内游离蚤检测,粘获蚤数212匹,平均蚤指数为0.04。
鼠血清学检测。采用鼠疫放射免疫沉淀法(RIP法)监测F1抗体7589份,经省卫生防疫站判定F1抗体阳性5份(1995年首次检出3份阳性标本,1998年2份阳性),鼠血清F1抗体阳性,预示有鼠类感染,引起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5年及时组织力量,开展疫鼠处理。发动当地群众灭鼠灭蚤工作,共投各类毒饵千余公斤,喷洒敌敌畏5万平方米,耗资1.5万元。
2004~2007年共检鼠血清2474份,肝、脾病原培养900份,均阴性。
霍乱
1948~1981年未见霍乱病人报告,1981年9月发现输入性霍乱病人1例(温州人),实验室报告为EL-tor霍乱弧菌引起。
1984年强台风后,发生输入性霍乱病人5例,疑似病人1例,均为在温州打工回青田者,分布在4个乡镇,4个村,鉴定为霍乱弧菌小川型。
1997年9月13日接省卫生防疫站紧急通报,杭州某校发生霍乱疫情,有青田籍学生离校返回青田。经调查共有39名学生返回青田,分布在11个乡镇23个行政村,对返回青田学生和密切接触者采大便标本52份进行检索,有2份阳性为霍乱弧菌小川型,共发生输入性霍乱病人3例,疑似病人4例。
2001年7月9日,山口镇因丧宴发生霍乱疫情,451人参加聚餐,傍晚开始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到14口发生腹泻症状125人,占就餐人员27.7%。经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确诊霍乱病人53例(其中重症6人、中型4人、轻型43人),带菌者29人,共82人,罹患率为18.2%,菌型为0139霍乱弧菌,为丽水市首次发现的流行菌株,未发生死亡和第二代病人出现。
2001年11月6日接丽水市卫生局紧急通知,莲都区在碧湖镇因婚宴而发生霍乱疫情,青田有13人参加婚宴后返回青,田。接报后,对返回青田人员和密切接触者采大便标本45份,检出霍乱弧菌5人,无死亡病人。2007年6月30日鹤城镇城内因丧宴突发一次霍乱疫情。6月30日~7月17日共报告15例菌型为小川型,7例实验室诊断,7,例为临床诊断,1例带菌者,未发生死亡和第二代病人。
“非典”
“非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起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21世纪初新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
2002年冬,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2003年4月8口,国务院批准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4月21日县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青田县“非典”防治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信息管理,建立“非典”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共接受咨询电话1768次,处理疫情205次,出动工作人员988人次。4月3日~5月2日对全县重点单位人员进行防治“非典”知识培训,共培训1642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份,受教育群众,达30万余人次。
加强疫情监测。4月10日,在全县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室,4月27日又增加24个发热门诊室,对有发热、咳嗽症状者实行就近医学检查和观察。为防止“非典”传入,4月24日起在青田县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对所有外来人员和来自疫区返乡人员,实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申报制度,至5月15日共体检7842人次,累计监控6303人;县政府决定将青田宾馆作为防止“非典”的留观站,配备经专门培训的护士6名,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各派出2名专业人员,对5批109名留观人员人均进行隔离医学观察14天。
加强消毒工作。成立有10人的专业消毒队伍,对重点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1000多场次,出动200多人次;对来自疫区的人员住所、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共消毒308次,出动640人次。
加强后勤保障。采购专用口罩27300个,消毒液14.6吨,体温计6700支,防护服1198套,防治“非典”专用车一辆。全县卫生系统专项费用支出共532.7万元,其中县财政追加210万元,省补助15万元二。
性病
主要有淋病和梅毒、艾滋病(AIDS)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HIV)。20世纪60年代青田县性病已基本绝迹,但从80年代开始,梅毒和淋病又死灰复燃,1987年开始有性病疫情报告,淋病8例,发病率为1.66/10万,1995年始有梅毒病例报告12例,发病率为2.46/10万,以后病例逐年成倍数增长,到2007年淋病发病率为32.1/10万,梅毒发病率为76.25/10万。性病在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中位居第三位。
艾滋病防治。1991年首次报告1例艾滋病(AIDS)为回国探亲的华侨,至2003年共报告AIDS/HIV14例,男12例,女2例,死亡4例,其中12例是国外感染,2例国内感染均为女性。截止2008年共报告46例,死亡7例。青田县户籍为16例。2003年疾控中心建立HIV初筛实验室,经省验收合格并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免费提供咨询和血清监测。
2005年被省列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07年全年共检测HIV12391人,初筛阳性16人,确诊2人。加强对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免费治疗和随访一年四次,监测CD4细胞4次,开展华侨人群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对生活困难的HIV/AIDS病人开展关怀救助工作,7人中有6人得到民政部门每月150元的生活救济,艾滋病人遗孤1人得到生活照顾和免费上学的资助。
结核病
结核病是古老常见的传染病,俗称“肺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得到有效控制,70年代后,由于耐药性结核菌株的产生和扩散,人口流动性增大,,全球结核病疫情明显上升,在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
1979年4月,全国第一次肺结核病抽样调查,青田县船寮、姜岙两村为全省34个流调点之一,抽样人口为1771人,应检1691人,实检1645人,受检率为97.28%,对0~14岁儿童做结核菌素试验734人,阳性230人,阳性率为31.34%,对阳性儿童和15岁以上人群进行X光透视共1141人,发现病人10例,患病率为0.88%。
1984年6月,全国第二次肺结核病抽样调查,青田县金田乡金田村和大丘下村为省流调点,抽样人口1237人,应检1106人,受检1070人,受检率为96.75%,发现病人7例,患病率0.65%,痰检阳性3人。两次流调患病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患病率。
1995年,开始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受理。
2000年6月,青田县被确定为第六批卫生部“加强和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县”,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人民医院为诊治单位,由县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2004年,结核病CIDA-WHO项目进入第二轮,定点诊治单位由县人民医院转到县疾控中心肺结核专科门诊。对可疑病人免费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肺部X光拍片,对病人免费提供由世界卫生组织(WTO)推荐的最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用统一治疗方案率达85%,实现诊、治、爱一体化。
丝虫病
青田县于1985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消灭丝虫病的监测工作,制定10年内监测(第一阶段)和10年后监测计划(第二阶段),全面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监测,1988~1990年按不同地理方位和流行程度,抽样选定黄蛘乡底、外黄烊两村和祯旺乡祯旺村为监测单位,共采血片1622张,捕获解剖致倦库蚊3061只,均未检出阳性结果,未发现现症病人。
第二阶段,1997~1998年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中、低流行区进行监测,1997年监测船寮、温溪、山口三个乡镇,1998年监测船寮、仁宫、东源三个乡镇,共采血片4080张,解剖致倦库蚊1092只,未检出阳性结果和未发现现症病人,并对在船寮、东源两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省来青田务工人员55人采血片检查,均阴性,监测结果已达到消灭丝虫病的要求。
1999年12月,浙江省消灭丝虫病达标评审组来青田评审,认为已全部达到卫生部提出的消灭丝虫病各项指标要求,省卫生厅于2000年1月下发(浙卫发〔2000〕2号)文件,确认青田县为消灭丝虫病达标县。
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
青田县属于轻病区,于1987年开始供应碘盐。
1987年对5个病区乡中心小学学生154人进行尿碘测定,尿碘量为0.4~920微克/克肌酐之间,(正常值为≥50微克/克肌酐),小于50微克/克肌酐占78.87%,其中小于25微克/克肌酐占74.03%,学生缺碘较为严重。1991年对病区7~14岁人群补服碘酒丸共17500人份,成人尿碘测定98人,尿碘含量为6~427.5微克/克肌酐少于50微克/克肌酐,占31.63%。当年对16个病区抽样调查50个行政村28491人,发现病人80人,患病,率为0.28%;7~14岁调查4056人,甲状腺肿大317人,平均肿大率为7.83%;随机抽样5个病区人群中采尿样236份,男女各半,尿碘≥50微克/克肌酐占59.34%,7~14学生尿碘≥50微克/克肌酐为95%;碘盐加工采样18个均合格,销售点25个合格率为83.13%。1992年12月,省、地组织专业人员23人来青田县,对良川、山口、祯埠三个乡的9个行政村实地检查考核,9个村共人口6666人,检查5495人,患病29人,患病率为0.5%,甲状腺肿大161人,肿大率为2.9%,对乡中心小学学生(7~14岁)检查791人,甲状腺肿大率为12.77%,碘盐测定加工点5个均合格,销售点37个合格率为86.5%。用户20份合格率为85%,考评组认为青田县已基本改善病区缺碘情况,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浙地防〔1992〕11号)文件予以确认。1993~1997年连续4年对特需人群:新婚育龄妇女、0~2岁儿童、中小学生(7~14岁)补服碘油丸共6万多人次。1999年监测结果,碘盐合格率为92.50%,7~14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8.7%(B超法)8~10岁儿童尿碘合格率为75%,新生儿TSH达标率为77.42%,2000年经省地专家实地调查评估青田,县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