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图书馆
青田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青田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篇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89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林业
分类号:
S757.2
页数:
21
页码:
461-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2007年青田县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县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四旁绿化、义务造林活动,实施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保护措施,建设生态公益林,促进了森林覆盖率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
植树造林
四旁绿化
义务造林
内容
1988~2007年,青田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四旁绿化、义务造林活动,并采取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林业生产成效显著。2007年,林业用地面积207088公顷,比1985年增长5.00%;有林地占林业用地91.31%,增长14.46%;活立木蓄积量6327866立方米,增长269%;森林覆盖率80.4%,增长16.8%。
第一章森林资源
第一节林地资源
县域内丘陵和山地占95.31%,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占67.60%。土地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使林业用地、有林地逐年增加。2007年,林业用地占全县总面积的83.06%,人均林业用地0.43公顷。
2007年,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189082公顷,占林业用地的91.31%;灌木林13069公顷,占6.31%;未成林地2084公顷,占1.01%;无立木林地2350公顷,占1.13%;宜林地488公顷,占0.24%;疏林地、苗圃地、辅助生产用地15公顷。
2.本表1985年为林业普查教据,2007年为林业资源调查数据
有林地面积中有纯林140654公顷、混交林39654公顷、竹林8774公顷。
林业用地中国家、省重点生态公益林52567公顷,占林业用地25.38%。商品林地154521公顷,占74.62%。
全县经济林16104公顷,以油茶面积最大,其次是杨梅和柑橘。主要分布在章村、腊口、鹤城、海口、船寮、舒桥、仁宫等生产油茶、杨梅、柑橘的主要乡镇。章村乡3204公顷,占全县经济林面积19.90%.
第二节森林植被
青田县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带浙闽山丘甜储、木荷林区,植被顶极群落以甜槠、木荷为建群树种,伴生栎、栲、楠和山茶等树种。由于山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森林植被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域特点。
由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原生植被已被反复利用和改造,代之以次生植被为主。1986年,全县次生植被占有林地76.8%。县域内有森林植物90多科,290多属,700余种。天然植被中主要树种有青冈、苦储、甜、、木荷、枫香、冬青、马尾松、杜鹃、山苍子、白栎、茅栗、映山红、石竹、苦竹等。
人工植树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湿地松、香樟、杜英、栾树、无患子、桂花、荚竹桃、紫薇、含笑、香槐、樱花、红叶李、木连、冬青、喜树、毛竹、水竹、杨梅、柑橘、茶叶、板栗、桃、李、梨、苹果。河谷平地、“四旁”植树树种有水杉、银杏、池杉、白榆、苦楝、泡桐、香樟、广玉兰、香椿、冬青、金钱松、桂花、棕榈等。
第三节林木蓄积
树木自然生长、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及控制林木采伐、实行森林资源保护等因素使活立木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上升。2007年比1985年活立木蓄积量增4613775立方米,增2.69倍,其中乔木林分蓄积量是1985年的4.03倍,疏林活立木年均蓄积量减94.37%。此外,散生木减8.19%、“四旁”植树减68.23%,毛竹增116.23%。
2007年,森林覆盖率80.4%,比1985年的63.6%提高16.8%,平均每年提高0.76%。
森林资源特点:森林结构以乔木林为主;龄组从幼林为主逐步向中龄林为主过渡;近熟林、成过熟林比例上升;林种以用材林为主,树种以松木林为主,森林分布有明显的图4-11-3青田县两次林业普查活立木比较区域性。
第四节古树名木
1987年,全县登记在册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431株。1998年,悬挂古树名木标志牌608块。
2002年对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全县有树龄百年以上古树6710株。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218株,300年~499年的二级保护古树847株,100年~299年的三级保护古树5645株。古树群151片、3303株,散生3407株,分布在全县各地。树种35科65属91种,列前五位的是:马尾松3206株,苦储913株,枫香763株,香樟337株,木荷306株。珍稀树种红豆杉、赤榧、江南油杉、罗汉松等古树分布在鹤城、北山、船寮、高湖、石溪等乡镇。
太鹤公园有百年以上古松200余株,其他古树51株。环翠寺门口一株糙叶树,已有550年树龄。温溪古榕群有大叶榕、小叶榕、台湾高山榕等大小榕树38棵,其中树龄在250年以上的17棵,还有百年以上的樟树、枫杨各3株。
1988年7月25日,38米/秒飓风入侵县城,县城新寺巷原县体委旁的一株百年枫杨被连根拔起。2002年4月16日雷雨大风把祯埠乡林园村一株
直径约2,米、高约60米的百年古枫树吹倒。2007年8月,湖边村梵宗寺一株450年树龄的古松遭雷击枯死。
附:浙江第一沉木
2006年上半年,干学雄、干军雄兄弟俩在瓯江与四都港交汇处,发现一株古沉木。他们雇工将深埋河滩沙石下10多米的沉木挖出来,放置在石郭工业园区“浙江欧帝莱服饰有限公司”仓库。
古沉木是一株实心的香樟,全长约20米。分段后下段主杆长约6米,直径3米多,需5人才能合抱;中段主杆长7米多;上端有两根树权,呈“丫”字形,各长约7米。沉木呈炭化现象,表皮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查阅有关资料,是迄今为止省内发现的最大的古沉木。
第五节野生动物
据对《浙江动物志》、《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卷》、《青田县志》等文献检索整理,初步确定县域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9目75科294种。其中:兽类8目20科55种,鸟类16目39科180种,爬行类3目9科38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
属国家一级陆生保护动物的有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鸳鸯、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白鹇、白鹭、草鹗等。
八面湖林场一带有猕猴群活动,石门洞林场、季宅乡、祯旺乡偶有发现。穿山甲在山区有分布。山口、仁庄一带溪流中常有水獭发现。画眉、相思鸟分布在高湖镇内冯村、季宅乡、黄烊乡和石门洞林场一带。野猪、黄麂、野兔、蛇类在全县分布很广。野猪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害,致使部分偏僻山区农田抛荒。白鹭以鱼虾为食,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林业生产
1999年,县林业局编制《青田县瓯江绿色长廊建设规划(1999-2010年)》。其后陆续编制沿江阔叶林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等规划并组织实施。2007年1月,编制《2007年度城区生态景观林工程实施方案》.10月,又编制完成《青田县瓯江生态景观林总体规划》,为林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苗木繁育
1988~2007年,林业部门根据苗木需求将苗木繁育任务落实到林场、村或农户,供应县内植树造林和发展经济林。1999年前,繁育的用材林苗木以马尾松、杉木、柳杉为主;经济林苗木以柑橘、杨梅、板栗为主。2000年后,用材林松、杉等针叶树种苗木减少,阔叶林苗木增加,繁育的苗木还有柏木、木兰、香樟、女贞、山杜英、桂花、毛红椿等。经济林苗木有杨梅、柑橘、油茶、板栗、柿、抽等。
2007年,全县苗木繁育面积46公顷,生产苗木524万多株。
第二节植树造林
1999年,通过基地造林、四旁植树、义务造林,提前一年完成“消灭荒山,绿化青田”的目标。1988~2007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16745公顷,63个村完成绿化任务。建成绿地190.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4.6万平方米,庭院绿地66.2万平方米,村内道路、河道宜绿地段等绿地25.2万平方米,其他绿地74.6万平方米。
2006年,章村乡黄肚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方山乡龙现村、阜山乡陈宅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汤宝星等5家农户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章旦乡红罗山林业休闲观光园被命名为省首批林业观光园区。
生态公益林
1999年,青田县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2001年,完成省重点扶持生态公益林人工造林(含补植)59公顷,生态公益林区封山育林30744公顷。2002年,完成生态公益林区人工造林(含补植)193公顷。2004年,建设生态公益林51729公顷。2007年,重点发展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杨梅等经济林,生态公益林达到52567公顷,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37525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15042公顷。
瓯江绿色长2000年,启动瓯江绿色长廊建设。长廊始于腊口镇石帆乡陈山埠村,止于温溪镇小峙村,全长84.5千米。规划区以沿瓯江两侧第一层山脊沩界(如果第一层山脊较低,延伸至第二、第三层山脊)。涉及10个乡镇,84个行政村,1个国有林场,面积15073公顷。
2000~2004年,采取“封、补、造、管、育”等多种措施,采用裸岩复绿、火烧迹地更新、无林地绿化、疏林地景观改造等方法,在瓯江两岸植树造林、封山护林,推进瓯江绿色长廊和绿色小城镇建设,每年完成瓯江绿色长廊工程造林任务。
2005年,完成瓯江两侧和城镇周围山体绿化55公顷。2006年,以瓯江两岸为主线,以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为重点,结合兴林富民工程、绿色通道工程,进行小城镇(村庄)绿化工程。2007年,发展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杨梅等经济林,完成瓯江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城区周边山体的火烧迹地更新任务。
城市绿化
1988~2007年,县城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引进适宜本地的树木、花卉、草类等优良品种,在公园、主要路段和街道种植,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形成乔、灌、花、草立体型绿化格局,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花园式单位、住宅区逐步增多。2007年,鹤城镇种植杜英、枫香、红叶李等树种,完成色叶林、阔叶林109公顷。
公路绿化
2004~2007年底,全县完成国道、省道公路两旁绿化73千米、乡村康庄公路807.1千米。2005年,瓯江两岸8千米公路路段引进种植杜英、枫香、女贞、紫薇等树种苗木4367株,完成绿色通道补植任务。
第三节封山育林
1983年10月县护林绿化委员会成立,1984年11月县瓯江两岸封山育林指挥部建立,负责制定封山育林规划并组织实施。
1987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35800公顷。1988~2007年,封育山林面积逐步扩大。2001年起,全部生态公益林进行封山育护。2004年,封山育林面积达到62867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51729公顷。2007年,全县国家和省级52567公顷生态公益林进行封山育林。
第四节油茶生产
青田素有“浙南油库”之称。油茶主要分布在章村、腊口、海口等乡镇。20世纪60年代,全县油茶面积2.07万公顷,1979年油茶籽产量达到6000吨。80年代后,由于经济效益差,农村劳动力外流,致使油茶林失管荒芜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油茶而积14333公顷,管理较好的10407公顷。2001年油茶籽产量1147吨,比1987年减少815吨,2007年产量回升到1264吨,产值7852万元。
1989年、2005年,县政府两次出台油茶生产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油茶,重振油茶产业。2005年起,油茶连片抚育20亩以上,每亩补助60元;开发油茶基地30亩以上的大户,在此基础上再奖励2000元;50亩以上再奖励3000元。
1989年,全县抚育油茶2045公顷。
1991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油茶低产林改造启动县。1991~1992年,进行油茶为主的经济林抚育,完成抚育10427公顷。1993年,完成低产油茶林改造133公顷。
1994年,完成章村、腊口和海口3个乡镇油茶低产林改造333公顷。
1996年,以铲山为主进行油茶林抚育。
2000年,垦复油茶667公顷。
2003年,章村乡黄肚村通过油茶垦复、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建立133公顷标准化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省森林食品基地。
2004年,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进长林18号等10个无性系优良新品种,在章村乡小砩村建立1.3公顷采穗圃,在船寮镇康畈村,建立2公顷油茶新品种育苗基地。
2007年止,全县垦复、抚育油茶2667公顷。章村乡小连云、章村、黄里等6个村抚育垦复油茶林333公顷,油茶产值300万元,带动2000多农户致富。章村乡黄山头畲族村是油茶生产专业村,全村128户,2007年平均每户产油约300公斤,收入1万元左右。
全县有油茶加工企业3家,浙南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腾鹤农特产品有限公司以加工山茶油为主;青田中野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油茶副产品,生产混凝土引气剂、高效水泥发泡剂等。2002年,浙南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在腊口镇石塔工业园区建厂,注册“瓯江源”商标,“瓯江源”山茶油被认定为省级森林食品。
第五节茶叶生产
茶叶主要分布在黄烊、章村、章旦、季宅等乡镇和峰山茶场、峰山林场。1988年,全县种植面积1867公顷,产量475吨。后茶叶生产滑坡,1996年茶叶种植面积不到700公顷,产量83吨。
县境内宜茶荒山多,并有约670公顷半荒芜的老茶园,大多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无工业污染,多年未施化肥、农药,自然条件好,适宜进行有机茶开发。青田县制订茶叶发展规划,巩固茶叶主导区、建立新兴区、引导发展区,打响品牌,发展茶叶生产。2001年后,茶叶生产而积止跌,产值缓慢回升,2005年,产量达到144吨,产值288万元。2007年,种植面积656公顷,产量136吨,产值273万元。
1999年,县质监局颁布《青田御茶综合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青田御茶被评为省一类名茶。
2000年,建立无性系良种新茶园基地和低效老茶园改造示范基地。引进龙井43、平阳特早茶、迎霜、安吉自茶、乌牛早、黄叶早等优良品种。建立青田御茶示范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名茶采制能手,引进名茶制作机械设备,进行机制青田御茶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2001年,选送的样品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质量检验中心检测,农药残留指标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被评为丽水市生态名茶。山鹤农产品有限公司和万春茶业有限公司注册有“太鹤”和“万春”两个茶叶类商标。
2000年,万春茶业有限公司在章村乡黄庄村和黄寮村建立茶叶基地,面积21公顷,其中新开发无性系良种基地3.3公顷。在全县建立合作联营基地6个,面积133公顷,年产高级绿茶60多吨,其中名茶10吨。
青田御茶基地建设增加附近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也带动周边乡镇茶叶生产。2002年,章村乡落实连片老茶园15年生产经营责任制,垦复老茶园33公顷,开发新茶园100多公顷,其中赵庄、黄里、章村、竹章、黄山头等村各开发新茶园7公顷~10公顷。
2002年,青田御茶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得省名茶证书。2004年,通过中国有机茶颁证委员会的审查确认,获有机茶证书。2007年,获(杭州)国际名茶暨第二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
第六节毛竹生产
2007年,全县竹林面积8774公顷,占有林地的4.64%,比1987年增加3874公顷,增加79.06%。其中,毛竹8693公顷,杂竹类81公顷。章村、北山和祯旺等3个乡镇毛竹面积最大,其中章村乡1235公顷,占全县的14.08%;北山镇1022公顷,祯旺乡758公顷。在生态公益林中,毛竹728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00公顷,省级228公顷。
1998年,全县毛竹7237公顷。其中人工林3079公顷。同年,全县建立笋竹两用示范林26公顷,其中章旦乡16公顷,北山镇8公顷,县苗圃2公顷。
2000年,建立毛竹丰产林133公顷,笋竹两用林667公顷,低产林改造667公顷。
2007年,章村乡黄肚、坑根,祯旺乡谷铺、吴畲等村建立毛竹生产示范区1333公顷。其中核心示范区133公顷。示范区每公顷平均产值18000元,比普通竹林增收7500元。
2007年,全县毛竹立竹量2605.50万株,比1985年增加1400.52万株,增加116.23%,其中林分毛竹2220.04万株,散生毛竹385.46万株。当年新竹占总立竹的19.2%。二度(含二度)以上毛竹占80.8%。平均每公顷立竹量2997株,高于全省2445株的平均水平。
毛竹产品有折椅、凉席、竹筷等。祯埠乡、腊口镇折椅生产最具规模。冬至夏初大量鲜笋上市供应市场,以章旦乡兰头笋最负盛名。2001年,全县笋干产量155吨,2007年达300吨。
第三章森林保护
第一节政策宣传
1987年,县政府发布《青田县封山护林防火实施意见》。1999年4月~5月,县综合治理办公室出台《青田县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实施办法》、《青田县林区野外用火管理办法》和《青田县处理森林火灾预案》。2001年,县政府发布《关于严禁祭坟用火的通告》。2003年,又制定《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广播电视、《青田侨报》、电影等各种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县政府颁发的有关通告和规定。
防火宣传
1990年起,县政府把每年1月、日月定为森林防火宣传月,春节、清明期间作为森林防火宣传周。
1999年,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中学生森林防火征文比赛活动。为护林员配备便携式电喇叭。
2005年起,县林业局在《青田侨报》上设立森林防火专栏,在青田电视台全年播放森林防火知识,高火险天气滚动播出森林火险等级和戒严令,并对典型火灾案例曝光,
防检宣传
2004年,县林业局以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侵入和蔓延为重点,宣传《植物检疫条例》和防治知识。由16人组成检疫宣传队伍,到各乡镇宣传植物防疫检疫有关政策和知识。
2006年,林业局制作一块300平方米的大型广告牌,安装在海口镇海口村后山,宣传防治松材线虫。
2007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木及其制品检疫监管的通告》和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宣传车到各乡镇巡回宣传防疫检疫知识。
保护野生动物宣传
1995年,县保护野生动物领导小组成立,每年定期组织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表彰保护野生动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第二节森林防火
机构队伍
1988年,县政府成立封山护林防火指挥部,各区、乡、村相应设立山林防火组织。全县有业余扑火队5支,扑火队员173人。村级扑火队队员335人,护林员270人。
1989年,县封山护林防火指挥部改名为县森林防火指挥部。1993年,各乡镇建立森林防火委员会。
1990年,县人武部在章村、船寮、万山、北山、山口五个区所在的乡(镇)和鹤城镇、温溪镇建立民兵应急小分队,将森林防火作为民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4年,全县6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森林防火领导小组。1996年,各乡镇成立森林扑火队2004年、2005年,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两次对各乡镇扑火队的200余名森林防火指挥员和扑火队员进行了森林防火业务知识、扑火技能和安全避火知识的培训。
2005年,各乡镇均组建一支有20人以上的扑火队伍,县防火办给各扑火队配备防护服
2006~2007年初,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对石门洞林场、船寮镇、鹤城镇等10支经常跨乡镇扑火救灾的重点扑火队骨干进行风力灭火机使川等扑火知识和安全避火知识培训。为每支队伍配备3~5台风力灭火机,配备和更新扑火队员防护服和头盔等装备,为全县589名护林防火巡查员配备服装。各乡镇扑火队伍加强配合,相互支援,实行有偿使用,市场化运作。
防火灭火
1987年11月,县林业部门建立山林火灾预测预报系统。
1990年,在章村区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试点。
1992年,完善森林防火无线电通信联络体系,在国营林场、林业站等基层单位安装基地台,实行24小时值班,保障火情信息畅通。
1994年起,在全县林区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实行各级行政首长森林防火工作负责制。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政府签订防火责任状。县电视台在每年1月~4月和9月~12月森林防火期内,每天3次播出天气预报和山林火险等级预报1995年起,每年清明、春节期间,县森林防火巡查队加强野外巡查,各乡镇组织巡查队深入林区开展巡查活动。黄烊、方山、季宅等乡在进入林区的路口和主要道路设立临时防火检查哨卡,检查过往车辆和上山人员,严控火种进山。
同年底,县委、县政府对春节、清明节期间防火和督查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7个乡镇受到奖励。汤烊乡政府给措施得力、没有发生森
林火灾的各个村奖励1000元。
2004~2005年,在瓯江两岸温溪、山口等火灾易发重点地区营造以木荷、杜英、含笑等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30千米、面积133公顷。在腊口、祯埠等乡镇生态公益林试点区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提高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
2007年2月,建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2007年底止,全县共有防火线291千米,石门洞林场建成防火隙望台一座。19882007年,共发生森林火灾508起,1992年达到82起。累计过火面积5718公顷,平均每年286公顷。2005年过火面积达到700公顷。累计损失林木47549立方米,每年平均2377.5立方米,2005年达到9979立方米。野外用火(农田烧灰、烧田坎、清明节扫墓和乱扔烟蒂等)不慎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1988~2007年中,有11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在1‰。以下。2000年后,受害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受害率仅为0.3‰。
第三节病虫防治
测报队伍
1984年,县森林植物检疫站建立。2004年,成立县森林病虫害预防指挥部。
1984~1991年,县森林植物检疫站有3名森林病虫害测报员,同时聘请20位林技员兼任测报员。1992年后,测报队伍逐步扩大。2007年,有专职森林检疫员3人、兼职森林检疫员18人,兼职测报员40余人、病虫调查员20人。2000年4月,县松材线虫病预防指挥部成立。次年,全县设立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点28个,配备调查员28名。
主要病虫
森林发生病虫害种类较多,其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有杨梅褐斑病、癌肿病,油茶炭疽病、煤病、竹丛枝病等。虫害有马尾松毛虫、松褐天牛、日本松干蚧、油茶刺绵蚧、柳杉毛虫、竹蝗跳蝻、枫杨树樗蚕、阔叶林枯叶蛾等。马尾松毛虫发生最为普遍、危害程度也最严重。1989年,林业部门对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船寮、万山、章村、北山、城郊、山口等6个区、27个乡的大片松林受害,受害面积13333公顷。严重受害4667公顷,成片的松树枯死,损失木材2万多立方米。2006~2007年,贵岙乡、北山镇发生竹蝗危害,北山镇10公顷松林发生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
治虫灭病
林业部门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马尾松毛虫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点。1988~1991年,对松毛虫危害严重的船寮镇姜岙、卢岙、湖田等村和高湖乡西圩村等287公顷松林,采用白僵菌防治,防治效果75%以上。1997年,第一代松毛虫害发生较重,对131公顷松林的越冬代松毛虫采用自僵菌防治,防治效果68%。对7公顷松林第一代松毛虫采用农药敌杀死等喷雾防治,防治效果85%以上。
2006~2007年,对石溪、方山、海口等乡镇发生的马尾松毛虫用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
2000年,柳杉毛虫发生面积50公顷,采用林烟药剂喷烟防治,效果较好。
2006年,县森林防治站帮助章旦乡竹农对4公顷发生竹蝗跳蝻蝻的竹林进行防治。
2007年8月,石门洞京区枫杨发生樗蚕危害,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进行防治扑灭。
植物检疫
1986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苗木、花卉等产地检疫。1993年后,实行森林植物和产品产地检疫,每年10月~12月,集中进行产地检疫。1991~2007年,每年办理植物检疫证书3000份左右,1995年多,办理6955份。每年产地苗木检疫1公顷~32公顷,木材、毛竹产地检疫1万~5.5万立方米,调运木材检疫1万~4万立方米。2006年最多,木材产地检疫5.48万立方米,毛竹47.5万株,调运木材检疫4.08万立方米,产地苗木检疫32公顷。
祯埠乡、腊口镇是浙南最大的木折椅生产基地,年产木折倚120多万只,产值2500多万元。为便利企业办理检疫证和出运手续,1991年起,林业局在腊口设立木材出口检疫办事处,每星期二、三、四3天派人或委托腊口林业站办理。2007年林业站撤销,由县办证中心统一办理。
1999年起,林业部门每年两次对公路沿线、旅游风景区、厂矿企业进行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调查。组织技术人员到县电信局、供电局、三辰电器有限公司、县广播电视局和移动公司等有调入电缆盘、光缆盘、钢绞线盘及包装箱的有关单位和企业调查松木包装材料。1999年林区调查面积1.07万公顷,2006年扩大到5.3万公顷。连续跟踪调查显示,县域内尚未发现松材线虫传入。
2000年,林业部门对县域内悬铃木属植物进行监测调查,未发现检疫性虫害悬铃木方翅网蝽造成大的危害。对棕榈科植物的加拿利海枣、华棕、本地棕等进行调查,未发现检疫性虫害红棕象甲的危害。
第四节野生动物保护
县林业、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对珍稀动物依法进行保护,对农贸市场、酒店和野生动物收购点进行检查整治,严禁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对违法者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积极保护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
1995~2007年,查处案件20起,20多人受到处罚。共查获非法捕捉的国家保护动物和野生动物1722只(头、条),包括黑、獾、羚、猴、金猫、青羊、猫头鹰、黑、斑头鸺、穿山甲、五步蛇、眼镜蛇、王锦蛇、蛇、虎纹蛙、石蛙等,活体动物全部放归大自然没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皮3张2007年7月~8月,对全县范围内19家酒店、菜市场进行野生动物经营情况检查和许可证年审,通过年审14家。全县发给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12本,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2本,批准建立狩猎队1支(祯旺)。
第四章林政管理
第一节林地管理
林地权属分国有、集体两类。2007年,国有林地8588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15%;集体林地198500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5.85%。
林业部门依法进行林业用地管理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对征(占)用林业用地实行审查审批、有偿使用制度,对乱占林业用地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有效保护林业用地资源,使全县林业川地保持稳定并有所增加。
1998年,查处乱占林业用地279处,面积243公顷。
2000年,退耕还林4664公顷。
2003~2007年,办理征(占)林业用地93起,面积1926公顷,其中长期征(占)用1898公顷,临时占用28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0261万元。2007年,办理征(占)用林业用地23宗,面积1855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0192万元,其中长期征(占)用林业用地7宗,面积1843公顷,临时占用林业用地15宗,面积6.2公顷,其中包括万山乡土地整理项目占用林业用地面积6.5公顷,滩坑库区征用林业用地1826公顷。对全县征(占)用林业用地进行检查整顿,查出未办理审批手续5起,非法占井林业用地而积2.6公顷,毁坏林木蓄积45立方米,并按规定给予处理。
第二节采伐管理
1990年,县林业局制定《关于加强林木限额采伐计划管理若干规定》和《林木采伐作业设计实施办法》。1991年起,对全县林业资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
1988~2007年,林木采伐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审批采伐量少于省限额指标,实际采伐量控制在审批采伐量范围内。1995~1999年,全县森林采伐限额计划364280立方米,审批采伐量59540立方米,实际采伐量58244立方米。2003~2007年,森林采伐限额计划404538立方米,发放采伐许可证9264本,实际采伐量为173139立方米,占采伐限额计划的42.80%。
第三节经营管理
县木竹检查总站负责全县木材、毛竹、木炭等的运输管理工作,木材、毛竹等运输总量得到较好控制。1993~1995年,省下达商品材运输计划28250立方米,毛竹71.11万株,实际出运木材9626立方米,毛竹2.505万株。2005~2007年,实际木材出运109089立方米,毛竹51.97万株。2007年,共办理木材出运证2686份,出运木材26389.28立方米,其中木材原条9781.81立方米,成品12128.86立方米、半成品4071.61立方米、旧屋料407立方米。出运毛竹19.41万株。
1989年,全县注册木材加工企业82家,其中办理木制品出运手续57家。
1995年,全县新批木材经销点、加工厂130家。林业部门对木材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对温溪木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规范木材市场秩序。查处违章木材加工企业36家,征收变价款和行政罚款2.7万元。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深加工,节约森林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003年,全县共有木材加工企业274家。
2007年底,全县批准的木材加工厂、经营店360家,其中木材加工厂210家,经营店150家。
2006年、2007年,林业部门连续两年在全县开展林木采伐、加工专项检查行动。清理不合格木材加工、经营企业20家,处理46人次,缴获木材115立方米。
第四节案件查处
县林业局林政科、森林公安局负责全县林政管理工作,对林业生产依法进行管理,对破坏林业生产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1988~2007年,查处破坏山林案件1098起,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104人,行政处罚1760人,收缴木材、炭、毛竹2539立方米,罚没款145.4万元查处木材非法贩运案件17329起,运输工具86车(船),移送公安机关68人,行政处罚130人,没收木材10580立方米,没收木材价值和罚款共240.7万元。
2003年7月,县林业局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林业站人员在祯埠、舒桥、北山等乡镇对毁林烧炭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拆除炭窑89座,没收木炭,对窑主进行批评教育,并依法给予处理。
第五节纠纷调处
山林纠纷以县内纠纷为主,市际、县际纠纷较少,多因山界四至不明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1988~2007年,全县调处山林纠纷603起,其中市际纠纷11起、县际23起、县内569起。2006年,在山林延包过程中发生山林纠纷234起,调处227起,调处率97%。
2007年末,由省林业厅牵头,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积极配合,成功调处东源镇平溪村和永县西乡柴皮村存在50多年的野坑山林权纠纷。发生争议的野坑山位于两县交界处,一直为平溪村管理。柴皮村与平溪村原同属青田县,在土地改革时,县政府在两个村的土地证上重复登记野坑山权属。1961年,西岙乡划归永嘉县,两村为野坑山归属争执不断,并引发群体性冲突。2002年,野坑山山林纠纷案被列为省十大热点、难点纠纷案例。经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林业等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调处,双方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顾全大局、互谅互让、实现双赢的原则,2008年1月4日,双方达成并签署调解协议书。根据协议,野坑山山林权属双方各半,柴皮村将归属于自己的山场以林权流转方式,流转给平溪村经营,期限为50年。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