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救灾减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80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救灾减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3
页码: 351-35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青田县自然灾害救灾减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灾、旱灾、防洪、抗洪抢险、抗旱等。
关键词: 青田县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 灾害
  据气象部门资料,19882007年,共发生重大自然灾害53起,以水灾、旱灾发生频率最高。20年中,全县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5.75亿元,死亡144人,受伤447人。
  水灾
  1988~2007年,发生较大水灾33次,其中1992、1994、1996和2005年发生的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1996年8号台风损失最大,8月1日山洪暴发,瓯江水位(青田水位站鹤城镇中坊水文观测点水位,下同)18.1米,超过警戒水位5.1米,全县,33个乡镇、34万人受灾,10万人被洪水围困。倒塌房屋7800余间,受灾农作物9.3万亩,铁路路基和乡村公路冲毁严重。210家工矿企业停产,5500余家商店被水淹。损坏输电线路50千米,全县停电30小时。损坏通讯、广播线路380千米,19个乡镇广播、通讯中断。死亡牲畜1.5万头(只)。全县死亡68人、伤342人,其中石平川钼矿区山体滑坡,29人遇难。同日万山乡光乍坑村发生泥石流,死亡6人,12间房屋被毁。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
  据青田水位站观测资料统计,1988~2007年瓯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5次,平均每1.3年发生一次。1990、1992、1994年,各有3次超过警戒水位。其中1992年8月31日,瓯江水位19.38米,超过警戒水位6.38米,超过危急水位4.38米。圩仁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4500米立方米/秒,洪峰流量频率为10年一遇,水位却达到20年一遇。
  旱灾
  夏、秋季期间,青田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炎热,蒸发量大,易形成伏、秋旱。旱灾常使农田晒白龟裂,无水插秧、灌溉,季节延误,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引发山林火灾,造成人、畜饮水困难。1988~2007年,发生比较严重的旱灾7起,平均约三年一次。据不完全统计,粮食作物受旱面积共9487公顷,水果受旱面积5967公顷,蔬菜受旱面积2200公顷,发生饮水困难20.2万人。2003年最为严重,7月~8月、11月~翌年1月,两次出现旱情。粮食作物受旱面积5533公顷。章村乡香菇专业户150万袋菌种因高温发霉报废。全县5.8万人饮用水困难。居民用电告急,采取限电措施。山林火灾频发,损失严重。
  第二节 防洪
  组织队伍
  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成立于1955年。2007年,各乡(镇)都设有防汛防旱领导小组。县水利局、气象局、人武部、农业局等30个单位为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
  2000年后,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建成遥测、台风监视、三级会商等监测、指挥系统。
  2003年,县人武部对由基干民兵900人组成的抗洪抢险队伍进行强化训练和救灾演练。各乡镇根据灾情组建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参加抗洪抢险、人员财产转移、灾后生产自救等工作。
  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配备水库管理人员和巡查员。2006年4月下旬,召开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报汛、巡查工作会议,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防汛意识和责任感。
  防汛防旱指挥部经常组织抗洪抢险演练。2006年初夏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防洪抢险演练,提高了抗洪抢险队伍指挥、应变能力和实战水平。
  2007年底,青田县建成台风个例历史资料数据库、滩坑水电站下游预警系统,立警示牌88块,并落实预警人员2人,巡查人员19人。
  物资储备
  防汛防旱指挥部储备物资的种类齐全,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储备编织袋8000只,落实粮食局、加工厂等单位可调用麻袋、编织袋15000只,救生衣50件,救生圈60只,强光探照灯、应急灯、雨衣、雨靴、绳索等物资若干。在各乡镇避灾中心设立物资仓库,储存帐篷125顶、棉被320条、衣物近6000件。向县玉玲劳保用品门市部预约,调用应急防汛物资。与商场、超市、厂商达成协议,就近保障救灾用商品、饮用水等。县交通局落实抢险运输车辆和抢险船只,保证防洪抢险期间随时调度。
  抗洪抢险
  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确定,每年4月15日~10月15日为防汛期。
  县委、县政府和防汛防旱指挥部每年召开防汛防旱工作会议,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建立防汛抗旱责任制,使防汛防旱工作制度化。1997年起,县政府每年和乡镇政府签订防汛抗旱责任书、地质灾害保安责任书。县水利局与各乡镇政府和水库业主签署水库安全度汛责任书。
  县水利局每年对水利设施进行两次安全检查。1996年,对全县25个乡镇在“8.1”、“8.31”两次水灾中损失和水毁的工程情况进行调查,对修复水毁工程进行技术指导。
  1996年“8.1”洪灾,全县共撤离被围困群众3.95万人。8月2日凌晨3时,自岩水文站洪峰水位52.65米,超危急水位3.45米,为50年一遇北山、巨浦、仁宫等乡镇小溪两岸村庄进水严重,房屋被水淹至第二层,危及第三层。北山镇组织撤离群众6000多人,救出被围困群众500多人。
  1997年7月8日~13日受13号“泰利”台风影响,金坑水库库区骤降暴雨,水库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中的调峰作用,拦蓄洪水685万立方米,泄洪140立方米/秒,控制在下游河道排洪能力以内,使下游季宅、高湖等乡镇减轻洪灾造成的损失。8月19日,高湖镇东三村防洪堤决口,金坑水库把泄洪量从200立方米/秒减至100立方米/秒以内,给东三村抗洪抢险创造有利条件。
  8月12日,抗洪救灾队伍成功营救出北山镇郎回坑河滩3名被困人员、东源镇河滩2名被困人员。
  2005年7月19日17时,山口镇受5号台风影响,防洪堤决口110多米,直接威胁到500多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干部群众组成100多人抢险队伍,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对防洪堤进行抛石修复,并及时转移群众300多人。
  2007年10月7日台风“罗莎”来袭,毛桐坑水库大坝出现险情。鹤城镇领导和社区干部组织水库下游的水碓坑两岸居,民1500多人紧急转移。
  第三节 抗旱
  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根据气象预测预报,掌握全县旱情发生情况,组织发动群众和有关部门进行抗旱和灾后恢复生产,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988年7月5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根据旱情发出《关于做好抗旱工作准备的通知》。7月9日县政府在船寮镇召开抗,旱现场会议,部署抗旱工作,落实有关措施。全县每日投入抗旱13000多人,,271处机、电灌设备投入抽水抗旱。县政府拨出水泥200吨、柴油256吨、农药1吨、化肥300吨等物资,支援抗旱和灾后恢复生产。
  1992年5月,县水利部门投入3万元,为各区水管站配置7台42匹马力的柴油抽水机、水泵等抗旱机具。在8月初发生旱灾时调配到旱情最严重的地方抽水抗旱,起到抑制旱情的作用。
  2003年7月~8月,出现持续40多天高温少雨天气,旱情严重。7月25日县委、县政府部署全县抗旱工作,发出《关于认真做好防旱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做好用水调度,县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组织抗旱服务工作组到7个片区,指导抗旱工作。县政府筹集下拨抗旱专项经费63万元,用于修堰坝、渠道、打井等,各乡镇、村自筹抗旱经费103万元。全县投入抗旱达3万人次,旱灾造成的损失得以减小。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1988~ 2007

《青田县志: 1988~ 2007》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限1988年,下限2007年,用志书体裁,全面记述了时限内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四乡、社会、旧踪等的发展面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