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5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4
页码: 668-6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婚姻和生育礼仪习俗的情况,包含了相亲、定亲、迎亲等过程。
关键词: 青田县 风俗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 婚姻
  男婚女嫁,旧时行“六礼”。婚礼繁琐,一般持续七天。娶亲过程分相亲、定亲、迎亲。50年代起自由恋爱,婚礼从简,有的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
  〔相亲〕旧时婚姻经媒妁介绍,男方要到女方家里相亲。相亲时,女方煮三只糖鸡蛋“待情”,称“三个卵”,以此试探男方诚意。若三只蛋全吃下,表示愿意,吃一半,表示有一半意思,搁着不吃,表示不同意。
  〔定亲〕相亲同意,即合“八字”。合过八字,择日定亲。定亲先送“小定”礼,亦称“送定头”。礼物要一担“四礼”:鸡、肉、鱼(白鲞或明甫)、粉干(或索面),各4斤,并送去庚帖与“定钱”;女方收后,以鞋、袜、帽加鸡、花生、瓜子、荸荠、桔等物“回龙”(回礼)。送过小定礼,吃定喜酒。迎亲头天,给女方送“大定”礼,称“上轿庚”。40年代,一般人家的庚礼:糖糕6爿,肉120斤,“四礼”一担,财礼240元。50年代至60年代,订婚时送女方衣料(一般10身)、毛线、球鞋等。70年代改为“三转一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发展到送金戒子、金项链、金耳环等贵重物品。
  〔新郎头〕婚前请剃头老司到家剃“新郎头”,以“香汤”洗头,工钱双倍。
  〔香汤浴〕婚前要洗香汤浴。用松柏和一双卵煮成“香汤”,喻“长生不老”、“夫妻团圆”。
  〔催上轿、留轿〕新娘化妆,故意慢慢吞吞,意为留恋娘家。此时,男方的“行郎”反复鸣放“千子”,称“催上轿”。富家新娘坐花轿或官轿,贫家新娘坐篷篼。起轿时,将轿往门槛里拉推3次,表示娘家挽留之情,称“留轿”。50年代起,改坐轿为步行。80年代,城镇有的新娘坐小车;农村有的新娘坐三轮车或拖拉机。
  〔踏路牛〕旧时迎亲,由雌牛犊披红挂彩作前导,称“踏路牛”。牛勤劳,传为天神下凡,有牛开路,不怕闲神野鬼。有的地方用羊踏路,称“踏路羊”。近年王岙一带重行此俗。
  〔落地生根〕新娘进入夫家门槛,从怀里滚下两只柑,让孩子哄抢,寓意“落地生根(柑)”。
  〔早生贵子〕新娘陪嫁的被子,四角放着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轿子一到,被子送入洞房,撒下这四样东西,让孩子哄抢。
  〔四个卵〕新娘入新房后,夫妻同吃“四个卵”。新娘先尝,新郎后食。
  〔闹房〕旧时闹房持续七天八夜,头晚小闹,次后大闹。小闹最迟不过十二点钟,大闹可通宵达旦。闹房时常有恶作剧,新娘若有顶撞,众人立即散去,称为“背梅(霉)树桩”。此时,长辈出面,好言劝住。50年代后闹房渐趋文明,唱歌,跳舞,讲恋爱史,吃同心果等。闹房时间由七天减至三天、一天。
  〔七日满〕旧时婚后七天回娘家,要送猪脚与“糖霜包”,称“七日满”。猪脚送丈母,“糖霜包”送亲戚。丈母要摆酒席请女婿。席间,试探女婿智愚。近年一般婚后三日走娘家。
  〔禁忌〕女儿“廿”岁不出嫁,因“廿”与“念”谐音,怕被婆婆“念”;要避开丧事,若同屋近邻一丧一婚,则要先丧后婚;父母亡故,50天内可婚,若错过50天,则要等3年孝满,称为“小孝50天,大孝3年”。孕妇、寡妇、戴孝的不能进洞房间。婚礼中所有的东西都要成双成对,如双喜、双烟、双糖、双烛、双线等;用物宜用红色,如红纸、红烛、红花、红线、红包、红筷等。结婚用被要“二条红线订到头”,寓意白头偕老。
  第二节 生育
  〔做生母〕产妇要眠床休养一个月,不洗头、不刷牙,每天吃六餐。多吃肉碎鸡蛋杂饭,喝乌豆当归酒。洗脸用开水,防日后手、脸龟裂;忌吃鱼,防日后下身发痒;门窗紧闭,忌吹风。
  〔报生〕婴儿一落地,就向娘家报生,用“挈盂”送去一刀肉和粉干或面条。娘家以小儿衣帽和鸡蛋等回礼。报生一般限于头生。有的地方生女不报。
  〔端索面汤〕“头生”婴儿,要煮索面汤分送邻居,一户一碗,分享快乐。
  〔三日满〕早晨召做贺喜”,“请夫人”,用“净水”洒房间和婴儿。此时,抱出婴儿在屋内走一圈,称“赶家”,与亲友见面,说好话讨吉利。然后吃“三日酒”,并请“洗生婆”。亲友要送“月里庚,”多为肉、鸡、鸡蛋、红糖、索面等。夜里祭太公婆,求祖宗保佑。〔满月〕满月吃“满月酒”。生母吃“满月点心”时,脚要搁在“灰塘杠”上,不慌不忙地吃,说是日后小儿不会嘴馋。
  〔开荤〕小儿断奶后要开荤,吃荤食荤菜。开荤时,将鸡心、鸡舌、鸡冠剁碎烧熟,让小儿品尝。吃鸡心,表示存心,记性好;吃鸡舌,表示讲话中听;吃鸡冠,表示头戴冠,将来做官。
  〔判山〕小儿初次理发称“判山”,或称剃“满月头”。以头喻山,取“寿比南山”之意,“判”即砍卖树木。“判山”时,用一对熟蛋在小儿头上滚一滚,寓意光滑无疤,然后切开分与在旁的小孩吃,称吃“和气卵”。给理发匠一个“利市包”。“判山”剪下的头发,包好挂在门角后。
  〔忌讳〕生儿称“生大脚”,生女称“生细脚”。忌问婴儿生下几天,怕犯“七日疯”。婴儿的月份以指头为号,如问“几个月”要说“几个指头”。小孩生病叫“做贼”,称自己孩子为“讨饭娒”。抱小孩忌说“背”。忌看日头与灯,防白眼。忌用腌肉做“三日”,怕小儿口馋。忌雨天教小儿说话,怕口吃。忌吃软壳蛋与软壳虾,防软骨。忌吃鱼子,怕不会数数。忌吃鸡爪,防写字如鸡抓。忌随身钉纽扣,说是会做贼。
  第三节 丧葬
  〔送终〕死者临终,子女侍守床前,目送“断气”。〔含口银〕将一点银末、七粒米、七片茶叶用红纸包好放在死者口内。〔报山〕又称“报圹”。有寿坟的,死者亲属至坟地点香烛,用手扳动坟上一块石头,预告山隍土地,坟主要来安居。〔买水洗浴〕孝子到水边点香烛,向海龙王买水:顺、倒各舀3碗,再加1碗,倒入水桶,拎回倒入脚盂,用七块小布,为死者自头至脚抹浴。
  〔穿寿衣〕寿衣俗称“祭老衣”多为蓝、白、灰色,忌穿青色。衣裤为5、7、9、11、13件,成单数。孝子将套好的寿衣拿到露天,一脚踏在凳上用秤(不用秤砣)称,口念“一秤鲜鲜”!然后将凳踢翻。寿鞋软底,用红线缝9针,称“踏九针”。寿帽:男戴方巾,女戴金丝绒帽或包头绢。穿寿衣后,开“衣裳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死者口袋,一份焚化。
  〔灵床〕用门板搭就,床前摆一碗半熟祭饭,一盏油灯。饭上放一双半熟鸡蛋,插一支缠棉花的筷子,称“座头饭”。死者寿被上放五只灰粽,缚在“竹丝爪”上,说是让死者到阴间时,用竹丝打狗,用灰粽喂狗,以便顺利通过鬼门关。在寿衣纽扣上挂一只“种子袋”,内放谷、麦、豆、玉米、南瓜子等五样半熟种子。
  〔请落枋〕棺材称“寿枋”、“老寿”、“大屋”。入殓前,棺材停放中堂,底铺一层木炭,上放寿席、寿褥。“枕头”三角形,“脚踏”四方形,所谓“头顶三角,脚踏四方”。子女将死者抬放入棺(长子抬头),盖上寿被,上放竹丝、灰粽。头顶上安三片瓦,脚下放一撮泥,表示“头顶自己的天,脚踏自己的地”。接着掀去遮面布,子女环立瞻仰遗容,哭声骤起,不忍分离。
  〔旋材〕盖棺后,子、媳、女儿、女婿等下辈,身穿孝服,手执孝棒,女辈半撑纸伞,由长子、长孙手拎魂幡、香盏领先,围着棺材顺倒各走三圈,称为“旋材”。
  〔送上山〕又称出丧、出殡。旧时出殡行列次序为:分路钱(烧纸)、鸣锣开道,魂幡、香盏,子侄、女婿“护材”,吹打,至亲女辈半撑雨伞,亲朋好友随后。70年代起,出现横披、照相亭、花圈、录音机播放哀乐。行列前后常有数副锣鼓。1985年7月,鹤城镇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改革殡葬礼仪的若干规定》。要求丧事从简。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