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编 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498
颗粒名称: 第三十编 风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1
页码: 663-682
摘要: 本编记述了青田县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及租贷习俗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青田县 风俗 概况

内容

第一章 生产习俗
  第一节 农作育林
  〔春福〕旧时,村人在春社日或春耕前到村庙摆供,打“筊杯”(用竹爿仰扑示意),预卜作物年成。坑底乡郑山村人正月十五扎稻草人作“花柳姑”(当地野佛)为佛身,在村庙摆供问卜,安排耕种事宜。
  〔田福〕又称“田头福”、“稻福”。当水稻扬花、虫鼠侵扰时,农人在田头设供,祭田头公、婆,祈求收净虫害鼠患,保佑谷物丰收。
  〔赶秧风〕下田拔秧,先要戽水,左三下,右三下,前三下,将“秧风”赶走,防手腕红肿发痛,“中秧风”。治“秧风”用秧擦手腕,或用红头绳缠手腕。
  〔捺秧箍〕插秧时,主家给“插田客”每人一双熟鸡蛋,要插田客留意将秧箍捺入泥里,说是“吃了卵,要小心”。
  〔尝新饭〕又称祭农官。新谷登场要用一碗新米饭摆墙头,祭祀农官(神农),同时用新饭祭“香火佛”、“太公婆”。祭毕,盛一碗敬上辈老人,然后合家用饭,品尝田鱼。
  〔禁忌〕初一、十五忌掏粪。插田时忌讲“吃”,因方言“吃”与“鼠”谐音。割稻时,忌坐稻桶、稻梯,忌敲稻〓。女人忌入谷仓。
  〔清明众栽树〕“清明众”是从前村庄房族季节性的植树团体,有众山和众田产业。每年清明,聚众吃“清明酒”。吃后三五天内,一齐上山栽树。众山树木收入,一般用于公益事业。黄垟一带曾有此俗。
  〔冬节众管山〕旧时黄垟一带房族,每年冬至聚众吃“冬节酒”,上山管理山林三五天,年年如此。
  〔插树还山〕从前,祯旺一带农民租山垦荒种番薯,满三年要插上杉树归还,数目按面积面议,归还时清点株数。若有缺少,次年照补。
  〔砍树还桩〕祯旺一带农民租山栽杉,到出手时,除按三七(山主三,山客七)分成外,还要将砍后的树桩清点归还,待次年重抽。
  〔三旦树〕山炮一带农民生长子要栽“三旦(三日)树”。婴儿做“三日”时,邀请亲友叔伯喜吃“三旦酒”,然后栽杉一天,祝福孩子像杉树一样长大成材。日后树木分配,先抽“长子树”,再由兄弟平分。
  〔嫁妆树〕有的人家生女孩,要栽几株“嫁妆树”,待女儿出嫁时,砍来制作嫁妆。
  〔佛堂树〕旧时庙宇周围或山场,由僧尼、信徒植树,称“佛堂树”。
  〔风水树〕村头、坳头、水口栽“风水树”,亦称“村头树”、“水口树厅、“坳头树”。多樟、松、柳杉等长命常绿树,为村庄兴旺的标志,倍受村人保护。〔岭头树〕高山峻岭路旁多栽“岭头树”,为行人遮荫、挡风。以枫树居多,冬暖夏凉。
  〔田坎树〕田边地角,多栽杉树,作田界标志,热天劳作也可纳凉。
  〔坟头树〕坟墓周围多栽松柏,取常青之意。有坟山的村庄,山上树木葱茏,称为“老太树”、“老太柴”,属祖宗产业。
  〔屋边树、道坦树〕道坦(即天井)多栽石榴、柚子。石榴象征人丁兴旺,柚叶可蒸馍糍。屋后多栽竹,可制家具农具。旧俗“前不栽桃,后不栽柳。”“前不栽棕,后不栽桐。”
  〔砍树祭山〕旧时砍树,要做“开山福”,祭祀山神,砍毕办“落山酒”。砍大树,先拜树神,用木匠斧头削去一层树皮,说是鲁班斧一到,树神退让。
  第二节 撑船放排
  〔拔上水〕新船下水,在船头供祭祖师鲁班,跪拜三次,口念:“新船上水,大吉大利,顺风顺水,滩头滩尾平安,东遇财西遇宝,生意兴隆,四海相通。”〔滴篙水〕新船工下水、旅客初次乘船,老船工将篙从水中提起,往他们嘴里滴几点水,说是可防晕船。
  〔行船拣日〕初五、十四、廿三为大忌日,不出门。俗语说:“初五十四和廿三,太上老君碰着岩”、“初五十四和廿三,老君关炉勿炼丹。”新船下水忌初七、初八。
  〔安全五〕新俗,每月初五、十五、廿五检查一次,消除霉烂、断裂、破损等不安全因素。
  〔做顺风〕亦称“排祭”,祭祀“清风老爷”。祭品按排工人数而定,每人肉半斤、老酒半斤,设在排头,由领头老大跪拜主祭,祈求顺风、便利,并向江里撒茶叶米。祭毕,端回篷里,全体排工围坐喝酒。先由领头老大开筷。开筷要快,表示顺便。喝酒时,先用箸头蘸一蘸,叫一声“顺风”。排祭在傍晚歇排时进行,快摆快收,以喻放排又快又便。瓯江多险,排工十分注重排祭。一般“放上水”(龙泉至青田)要做七次,“放下水”(青田至瓯江口)要做三次。
  〔禁忌〕开篙要拄实,拄空喻事故;若篙头夹于岩隙中,喻一天晦气。“千斤板”是祭祖师的地方,忌晒衣物。锅盖忌放水里,不准用高锅盖舀水,怕落水失事。碗不可敲打,更不可将碗口朝下放置,怕翻船。船上不准戳饭焦,“焦”喻“礁”。船工口忌很多,开船时,不准讲带有打、碰、撞、戳、歇、漏之类的话。
  第三节 饲养
  〔立牛大王〕选一幽静岩下,摆香炉或竹筒插香,作为“牛大王”,暗护耕牛。牧牛时不可乱唤牛大王,否则不灵验。此俗流行于万山一带。〔出栏钱〕耕牛转卖,买主除交买牛钱外,附交一元或两元“出栏钱”,作牧牛者的小费。
  〔捉猪饭〕捉(卖)小猪时,主家要供顾客一餐中饭,称“捉猪饭”。捉猪饭要快嚼快咽,一口气吃光。吃快吃光喻小猪“吃口”好,“快长快大”。〔吹火筒抬猪〕捉猪过秤时,用吹火筒抬,希望养猪像吹火筒吹火一样兴旺。
  〔单头背〕捉小猪要“单头背”,表示猪重。若两头挑着,说是必有一头好、一头差。
  〔猪栏福〕猪出栏,要用一刀肉祭栏头,以谢“猪栏公”、“猪栏婆”。
  〔散猪神〕杀完猪后即请亲友吃早饭,尝“贺喜肉”,称“散猪神”。
  〔送点汤〕杀猪后,以猪血、猪肺、猪肠、猪肉、粉干烧成点心,送与长辈和邻居。
  〔盖瓜瓢〕除夕,主妇将洗碗布捏成团,放于锅盖上,盖上瓜瓢,口里发出母鸡孵蛋时的“咯、咯、咯”声,表示来春母鸡早孵。
  〔旋生鸡〕主妇将买来或送来的“生份鸡”的鸡头夹在翅膀下面,环绕自己腰部顺转三圈,倒转三圈,再围着桌脚顺转三圈,倒转三圈,意防走失。
  第四节 青田石开采
  〔做山福〕开掘青田石的“打岩老司”,每月初二、十六在洞背摆生肉、粉干帖和酒,点三支香、两支烛,祀祭山主老爷(山隍土地)。领班老司下跪说卦:“硬硬一角,软软一角,岩子(碎石)报讯,保佑顺利挖到冻石,人没伤损。”焚过烧纸,然后烧肉、粉干,邀请上下岩洞工友一起“散顺风”。夹肉时,由领班老司先夹带骨肉,称“背大雕”。
  〔赶洞〕一矿洞发现冻石矿苗,别处打岩老司从上下左右挖洞追苗,日夜兼工,争先挖到冻石。
  〔灯盏计数〕有的矿洞,狭小黑暗,相隔一段或转弯处都点上油灯,日夜照明。岩工以灯盏作洞深计数标准。
  〔忌讳〕岩山烧吃忌炒。炒粉干要改为煮粉干。“炒”喻“吵”,伤和睦。另外忌敲打岩凿,敲凿预示伤手。饭碗不可倒覆,倒覆喻岩洞塌方。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饮食服饰
  〔糖糕〕青田传统风味食品。糯米粉加红糖掺水拌匀,放入铺有箬叶的蒸笼,内放一二层夹心肉,上放桂花、花生米、红枣,蒸十多小时,冷却后取出。状若磨盘,直径两尺许,厚四五寸,重二三十斤,吃来香糯,甜美,是过年或娶亲必备的佳品。青田在台同胞也喜欢蒸糖糕过年。
  〔千层糕〕早米加少量“槐花米”或“黄栀”,磨浆加“灰汤”或石膏,边煮边搅。至厚糊时倒入蒸笼蒸熟。千层糕色黄,软韧,香柔,易消化。
  〔山粉饺〕芋艿煮熟剥皮,拌山粉(番薯粉)掺揉至均匀柔韧,以盘菜、碎肉、花生米等作馅,包成三角饺子,蒸熟藏放,吃时煮沸,柔和适口,为春节 或平时待客点心。
  〔卵面〕鸡蛋和山粉,糊成薄饼,切成条,煮沸加香料,香柔细韧,老少喜爱。
  〔软饼〕面粉加水拌成糊,用勺浇入热锅糊成薄饼。吃时,包以南瓜丝、香葱、苋菜、观音豆、豆腐、绿豆芽、肉丝等卷成筒,是端午节 必备食品。
  〔水拍面〕。面粉加适量盐水,掺揉成团,放置半小时左右,用“面轴擂”打开,切成条,用手拉长放沸水里煮熟,比面干松口鲜甜。
  〔田鱼干〕田鱼是青田特产。将田鱼剖肚抹盐,放在锅里,下垫稻草,用慢火蒸熟,然后放在竹〓上,用炭火、糠烟熏干。吃来松脆香甜。田鱼干炒粉干,是待客佳品。
  〔布褴〕又称拦腰布。深蓝色回纹粗布,腰带厚而长,织有“五世其昌”字纹,称“万字带”,束腰护身。
  〔额头〕妇女冬季常戴。章 村多黑绒帽,温溪多包皱纱,现城镇少见。
  〔〓肚〕即肚兜。绣花,小孩老人喜穿护肚,放钱。现少见。
  第二节 建房砌灶
  〔抛梁〕择时上梁,梁上缠红绸,主家披红布,抬梁向上,由“捧柱头”(头戴顶、父母双全的利市人)接过,先用“状元锤”(木锤)敲打几下,再由木匠用斧头敲进榫头。进榫和满榫时,口叫彩话;“进!进!进”、“满!满!满”;上梁后,在梁下祭请鲁班师,由“念佛先生”主祭,口念咒语、彩话消灾。祭毕鸣鞭炮,木匠和伙计手端“金盘”、“银盘”(内放“抛梁馒头”、花生、苞萝花、瓜子、红枣、桂圆等),脚踏“金梯”上梁,口唱“抛梁歌”,一唱一应,向下抛散果品,男女老少在下面抢接。抛毕,张开“五色被”,木匠口叫“金盘银盘落地,买田买地!”将盘抛入被里,卷好收走。最后,屋主一家手拿契据、秤斗,赶猪抱鸡,由“金牛踏路”绕新屋一周,称“过新屋”。
  〔紫微銮驾〕上梁后,中堂顶上贴大红纸,上写“紫微銮驾”,由三片瓦压着。旁有联:“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恰遇紫微星。”意为皇帝銮驾在此,谁敢冒犯!〔挂金鸡〕上梁后,中堂下层,挂柏树或楹树枝做成的“金鸡”,意为啄恶鬼,吓凶星。
  〔放磉础〕屋架搭好后,择时鸣炮放磉础。此时,众人抬起屋架,抽出柱底箬叶,将磉础移正垫实。正柱的磉础下面安磉盆。磉盆下面放“百子瓶”和“朱砂碗”,表示落地生根和治百煞。
  〔上七根椽〕“七根椽”为正中之椽。只能用竹钉,便于日后儿孙中状元回轿时拆除。木匠上七根椽锯下的粉末,要用被单包好,倒入江中,说是粉末会变蚊蝇。锯下的椽头,包好藏于篾篓,挂在正柱头治煞气。
  〔状元锤、状元桨〕状元锤为两个红色雕花木锤。状元桨为一对木制的“纱帽冀”。上梁时,状元锤挂在两根正柱上,状元桨挂在正梁两端。以此预兆出状元。
  〔挑灶泥〕灶泥要按月数挑十二担。闰年,挑十三担。
  〔埋吹火筒〕灶底要埋一根吹火筒,表示此灶日后煮猪料,猪吃了日长夜大,如吹火筒吹大一般。
  〔暖灶〕砌灶毕,要“暖灶”,或称“炒灶”。暖灶时,炒花生、蚕豆、豌豆,发出爆声,以为发彩。炒熟分给邀来的亲友品尝。同时烧点心、炖老酒招待。众人边吃喝边讲彩话祝贺。
  〔引火〕兄弟分家砌灶,砌毕要“引火”:几个兄弟同时从老灶里点燃“火篾”,引火至各新灶。烧火要多添柴草,因为火力红猛预兆家境旺发。
  第三节 保健
  〔息救〕病人突然昏迷,让其平躺,用针刺入中或口咬脚后跟筋;若冻昏,则灌姜汤;溺水者,可让其扑卧牛背,倒出腹中之水。〔防毒〕野菇试毒,用米与菇同煮,若米转黑,则菇有毒。饮水试毒,可在缸里养田鱼。
  〔防病〕上岭要等气喘平息时才能喝水,以防水积;口渴勿喝死水,俗话说:“口渴勿喝岩井水”;行路身热,不能用冷水洗脚洗身;被冷雨淋湿,要用热水冲洗,否则易生病;下水前喝烧酒,可暖身子,散发水气;未到伏天,不能睡地上,防地气袭身;上山穿山袜,打包腿,戴笠帽,以防蛇咬。
  〔滋补〕俗谓猪脚爪补筋,猪肝补血,桂圆补眼,红枣健脾,蛇肉健肤,小麦加红枣治冷汗,鸭子凉血,肉酒活血,鸡蛋清音,麻雀治百日咳,“斤鸡马蹄鳖”有强身作用。
  〔凉茶〕山区热天饮用凉茶,清凉解毒。泡凉茶的“草头”有淡竹叶、薄荷、秋丹米、龙胆草、夏枯草、金银花、车前草、水莲莲、千年霜、雪里白等等。
  第四节 其他
  〔火笼〕取暖用具。内放〓,外护篾壳,分高口、矮口以及“牛嘴巴”几种。〔火篾〕竹黄剖成条,缚成捆,久浸水里,晒干后点燃,火力均匀,不易熄灭。俗谚:“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茶寮〕设于路头岭头,由民间慈善家或村庄所建,由行善人专事烧茶,供行人免费饮用。
  第三章 礼仪习俗
  第一节 婚姻
  男婚女嫁,旧时行“六礼”。婚礼繁琐,一般持续七天。娶亲过程分相亲、定亲、迎亲。50年代起自由恋爱,婚礼从简,有的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
  〔相亲〕旧时婚姻经媒妁介绍,男方要到女方家里相亲。相亲时,女方煮三只糖鸡蛋“待情”,称“三个卵”,以此试探男方诚意。若三只蛋全吃下,表示愿意,吃一半,表示有一半意思,搁着不吃,表示不同意。
  〔定亲〕相亲同意,即合“八字”。合过八字,择日定亲。定亲先送“小定”礼,亦称“送定头”。礼物要一担“四礼”:鸡、肉、鱼(白鲞或明甫)、粉干(或索面),各4斤,并送去庚帖与“定钱”;女方收后,以鞋、袜、帽加鸡、花生、瓜子、荸荠、桔等物“回龙”(回礼)。送过小定礼,吃定喜酒。迎亲头天,给女方送“大定”礼,称“上轿庚”。40年代,一般人家的庚礼:糖糕6爿,肉120斤,“四礼”一担,财礼240元。50年代至60年代,订婚时送女方衣料(一般10身)、毛线、球鞋等。70年代改为“三转一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发展到送金戒子、金项链、金耳环等贵重物品。
  〔新郎头〕婚前请剃头老司到家剃“新郎头”,以“香汤”洗头,工钱双倍。
  〔香汤浴〕婚前要洗香汤浴。用松柏和一双卵煮成“香汤”,喻“长生不老”、“夫妻团圆”。
  〔催上轿、留轿〕新娘化妆,故意慢慢吞吞,意为留恋娘家。此时,男方的“行郎”反复鸣放“千子”,称“催上轿”。富家新娘坐花轿或官轿,贫家新娘坐篷篼。起轿时,将轿往门槛里拉推3次,表示娘家挽留之情,称“留轿”。50年代起,改坐轿为步行。80年代,城镇有的新娘坐小车;农村有的新娘坐三轮车或拖拉机。
  〔踏路牛〕旧时迎亲,由雌牛犊披红挂彩作前导,称“踏路牛”。牛勤劳,传为天神下凡,有牛开路,不怕闲神野鬼。有的地方用羊踏路,称“踏路羊”。近年王岙一带重行此俗。
  〔落地生根〕新娘进入夫家门槛,从怀里滚下两只柑,让孩子哄抢,寓意“落地生根(柑)”。
  〔早生贵子〕新娘陪嫁的被子,四角放着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轿子一到,被子送入洞房,撒下这四样东西,让孩子哄抢。
  〔四个卵〕新娘入新房后,夫妻同吃“四个卵”。新娘先尝,新郎后食。
  〔闹房〕旧时闹房持续七天八夜,头晚小闹,次后大闹。小闹最迟不过十二点钟,大闹可通宵达旦。闹房时常有恶作剧,新娘若有顶撞,众人立即散去,称为“背梅(霉)树桩”。此时,长辈出面,好言劝住。50年代后闹房渐趋文明,唱歌,跳舞,讲恋爱史,吃同心果等。闹房时间由七天减至三天、一天。
  〔七日满〕旧时婚后七天回娘家,要送猪脚与“糖霜包”,称“七日满”。猪脚送丈母,“糖霜包”送亲戚。丈母要摆酒席请女婿。席间,试探女婿智愚。近年一般婚后三日走娘家。
  〔禁忌〕女儿“廿”岁不出嫁,因“廿”与“念”谐音,怕被婆婆“念”;要避开丧事,若同屋近邻一丧一婚,则要先丧后婚;父母亡故,50天内可婚,若错过50天,则要等3年孝满,称为“小孝50天,大孝3年”。孕妇、寡妇、戴孝的不能进洞房间。婚礼中所有的东西都要成双成对,如双喜、双烟、双糖、双烛、双线等;用物宜用红色,如红纸、红烛、红花、红线、红包、红筷等。结婚用被要“二条红线订到头”,寓意白头偕老。
  第二节 生育
  〔做生母〕产妇要眠床休养一个月,不洗头、不刷牙,每天吃六餐。多吃肉碎鸡蛋杂饭,喝乌豆当归酒。洗脸用开水,防日后手、脸龟裂;忌吃鱼,防日后下身发痒;门窗紧闭,忌吹风。
  〔报生〕婴儿一落地,就向娘家报生,用“挈盂”送去一刀肉和粉干或面条。娘家以小儿衣帽和鸡蛋等回礼。报生一般限于头生。有的地方生女不报。
  〔端索面汤〕“头生”婴儿,要煮索面汤分送邻居,一户一碗,分享快乐。
  〔三日满〕早晨召做贺喜”,“请夫人”,用“净水”洒房间和婴儿。此时,抱出婴儿在屋内走一圈,称“赶家”,与亲友见面,说好话讨吉利。然后吃“三日酒”,并请“洗生婆”。亲友要送“月里庚,”多为肉、鸡、鸡蛋、红糖、索面等。夜里祭太公婆,求祖宗保佑。〔满月〕满月吃“满月酒”。生母吃“满月点心”时,脚要搁在“灰塘杠”上,不慌不忙地吃,说是日后小儿不会嘴馋。
  〔开荤〕小儿断奶后要开荤,吃荤食荤菜。开荤时,将鸡心、鸡舌、鸡冠剁碎烧熟,让小儿品尝。吃鸡心,表示存心,记性好;吃鸡舌,表示讲话中听;吃鸡冠,表示头戴冠,将来做官。
  〔判山〕小儿初次理发称“判山”,或称剃“满月头”。以头喻山,取“寿比南山”之意,“判”即砍卖树木。“判山”时,用一对熟蛋在小儿头上滚一滚,寓意光滑无疤,然后切开分与在旁的小孩吃,称吃“和气卵”。给理发匠一个“利市包”。“判山”剪下的头发,包好挂在门角后。
  〔忌讳〕生儿称“生大脚”,生女称“生细脚”。忌问婴儿生下几天,怕犯“七日疯”。婴儿的月份以指头为号,如问“几个月”要说“几个指头”。小孩生病叫“做贼”,称自己孩子为“讨饭娒”。抱小孩忌说“背”。忌看日头与灯,防白眼。忌用腌肉做“三日”,怕小儿口馋。忌雨天教小儿说话,怕口吃。忌吃软壳蛋与软壳虾,防软骨。忌吃鱼子,怕不会数数。忌吃鸡爪,防写字如鸡抓。忌随身钉纽扣,说是会做贼。
  第三节 丧葬
  〔送终〕死者临终,子女侍守床前,目送“断气”。〔含口银〕将一点银末、七粒米、七片茶叶用红纸包好放在死者口内。〔报山〕又称“报圹”。有寿坟的,死者亲属至坟地点香烛,用手扳动坟上一块石头,预告山隍土地,坟主要来安居。〔买水洗浴〕孝子到水边点香烛,向海龙王买水:顺、倒各舀3碗,再加1碗,倒入水桶,拎回倒入脚盂,用七块小布,为死者自头至脚抹浴。
  〔穿寿衣〕寿衣俗称“祭老衣”多为蓝、白、灰色,忌穿青色。衣裤为5、7、9、11、13件,成单数。孝子将套好的寿衣拿到露天,一脚踏在凳上用秤(不用秤砣)称,口念“一秤鲜鲜”!然后将凳踢翻。寿鞋软底,用红线缝9针,称“踏九针”。寿帽:男戴方巾,女戴金丝绒帽或包头绢。穿寿衣后,开“衣裳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死者口袋,一份焚化。
  〔灵床〕用门板搭就,床前摆一碗半熟祭饭,一盏油灯。饭上放一双半熟鸡蛋,插一支缠棉花的筷子,称“座头饭”。死者寿被上放五只灰粽,缚在“竹丝爪”上,说是让死者到阴间时,用竹丝打狗,用灰粽喂狗,以便顺利通过鬼门关。在寿衣纽扣上挂一只“种子袋”,内放谷、麦、豆、玉米、南瓜子等五样半熟种子。
  〔请落枋〕棺材称“寿枋”、“老寿”、“大屋”。入殓前,棺材停放中堂,底铺一层木炭,上放寿席、寿褥。“枕头”三角形,“脚踏”四方形,所谓“头顶三角,脚踏四方”。子女将死者抬放入棺(长子抬头),盖上寿被,上放竹丝、灰粽。头顶上安三片瓦,脚下放一撮泥,表示“头顶自己的天,脚踏自己的地”。接着掀去遮面布,子女环立瞻仰遗容,哭声骤起,不忍分离。
  〔旋材〕盖棺后,子、媳、女儿、女婿等下辈,身穿孝服,手执孝棒,女辈半撑纸伞,由长子、长孙手拎魂幡、香盏领先,围着棺材顺倒各走三圈,称为“旋材”。
  〔送上山〕又称出丧、出殡。旧时出殡行列次序为:分路钱(烧纸)、鸣锣开道,魂幡、香盏,子侄、女婿“护材”,吹打,至亲女辈半撑雨伞,亲朋好友随后。70年代起,出现横披、照相亭、花圈、录音机播放哀乐。行列前后常有数副锣鼓。1985年7月,鹤城镇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改革殡葬礼仪的若干规定》。要求丧事从简。
  第四章 岁时习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 。初一为“起年”,初五为“满年”,俗称“五日年”。习惯上,春节要延续到元宵。其节俗繁多:
  开门炮、关门炮:春节早晚要放鞭炮,早称“开门炮”,晚称“关门炮”。
  吃陈饭:初一至初五,吃除夕烧的大锅饭,表示年年有余。
  扫过年地:除夕扫过年地,旧时初一至初四不扫地。初五起床,放花炮后才动帚打扫:先向里扫三下,再往外扫,边扫边念:“金银宝贝往里扫,蚊虫蚤虱往外扫。”
  送年羹:初二为望丈母日。女婿背红袋送年羹,新女婿上门,请吃“上门酒”。
  送点心:初二、初三,烧山粉饺、猪脚等点心敬上辈老人,上辈回以红包压岁。
  正月酒:富有人家摆“正月酒”(春酒),亲戚、邻里互相邀请。
  上八日:正月初八为“上八日”,各家拜太公坟,坟头压烧纸,分饼。近年初二开始拜坟。
  照岁:除夕夜,在床、米缸、谷仓、猪牛栏、鸡窝前及正柱脚等处点香烛照岁,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月初七至初十日夜分别照岁,俗谓“七人八谷九牛羊,初十棉花白洋洋。”
  〔元宵〕又称上元节 、灯节 。旧时城镇举行“打过殿”(见附录)、闹花灯等活动;农村大祠堂有灯会。北山、白岩村,正月十三至十六日,每家扎一盏灯,挂在本姓祠堂。凡逢寿喜的,要挂花球,婚喜的挂“新媛主球”,生子的挂“花男球”,六十甲子以上的老人,逢十挂“老人球”。北山吴、杜、刘三姓祠堂达三千多盏灯。十五夜,众人齐集祠堂,形成闹灯高潮。
  〔端午〕俗称“重五”,家家门上挂菖蒲剑,喷雄黄,包粽子,吃软饼;瓯江划龙舟;女婿送“重午羹”;儿童挂“红卵袋”。〔六月六〕家家曝晒衣物、书籍,称“晒伏”,“簟霉”。还有“六月六,洗狗畜”之说。
  〔六月八〕妇女洗头发。有“六月八,洗头发”之说。
  〔七月半〕俗称“鬼节 ”,举行家祭,“寄封筒”给太公婆。夜间“烧路钱”、“放水灯”,接济孤魂野鬼。
  〔八月十五〕即中秋节,俗谓“人节”。唯此节不祭祖祭佛。中秋节晚餐吃“团圆饭”、“豆粉擂”、“月华饼”;夜里赏月和“看月华”;白天摆“小摆设”。近年中秋月夜常举行联欢活动。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登高节 。人们结伴登高。山区村民吃“九层糕”。近年常举行集体登山活动。
  〔除夕〕俗称“三十日夜”、“过年”。其实过年从腊月开始。十二月初八为“下八日”,早晚点香灯敬佛。廿三晚上送灶神上天(除夕接回)。廿四掸尘,长工店员结帐,仓柜加封,药店封刀。廿五以后炊糖糕,做山粉饺、豆腐丸。贴符、贴春联,挂彩灯。除夕“还冬”(谢年)、分压岁钱、宵夜,最后放鞭炮送旧。
  第二节 时令节 日
  〔交春〕交春日为春之首,有“新春大如年”之说。立春习俗有:
  挑冬水:立春前一天,挑冬水储藏备用,说是过了立春为春水,浸物容易腐烂。
  接春:立春时辰一到,放鞭炮、点香灯,迎接春的到来。接春由男人操持。
  燂春:由妇人操持,手捏樟树枝叶火把,走遍各室,边燂边念:“上谭‘瓦辣’(虫豕),下谭蚤虱;燂燂猫眼睛光,燂燂老鼠眼瞀瞊,燂潭蚊虫蚤虱往外爬,燂悼金银宝贝往里收。”以此驱瘟灭灾。
  挖金:天亮,男人去田里开锄,举锄挖三下,称“挖金”。寓意劳动致富。
  养春牛:立春早晨牵牛去吃春草,说是吃了春草健壮力大。
  〔清明〕清明吃“清明馍糍”,上坟扫墓、培土、压烧纸。农村有“牛抢青”的习俗,是日早晨牵牛“抢”草吃。除祭祖坟外,还谒拜革命烈士,学校举行春游活动。
  〔立夏〕是日吃“立夏饼”(蚕豆馍糍),使身子骨硬朗。同时吃韭菜蛋,下田不怕蚂蟥叮。
  〔冬至〕俗称“冬节 ”。是日吃“冬节 汤丸”,俗话说:“吃了冬节 汤丸大一岁。”
  第五章 社会习俗
  第一节 交际
  〔敬老〕忌呼老人名字。敬烟敬酒,先敬老人。逢年过节,慰问老人。杀猪宰羊,敬送点心。五谷尝新,先请老人。走桥过水,搀扶老人。老人挑担,后生相帮。生日寿诞,馈赠礼品。老人生病,殷勤探望。乡俗以敬老为荣。
  〔尊师〕乡里视老师为贤人,倍加尊敬。学生与家长平时送菜送柴。逢年过节请老师用宴。杀猪送“点汤”。“正月头”拜望老师。老师有事,学生代劳。婚事请老师坐上首。摆“毕业酒”先请老师。学生有了成绩就上门谢师。民间认为老师大于父母。父母生身,老师教人。
  〔待客〕青田人待客热情,说是“待客自待自”。客人上门,请坐、泡茶、递烟、烧点心和留宿。烧点心,鸡、肉、蛋等“盖头”放在下面。客人走时招呼“下次再来”。
  〔邻里〕逢年过节,互相馈赠。邻里来客,端凳问候。若“新客”(新女婿)上门,烧鸡蛋点心。门口倒脏水要朝自己方向倒,小心溅着别人。“门头上下”诸事,互相照应,俗称“远亲勿如近邻,近邻勿如两对门”。
  〔村际〕本村看戏,好位礼让外村。外地鱼灯龙灯进村出村,鸣炮接送,留食款待。两地龙灯相遇,点头致意。若有错事,鸣炮道歉。
  〔救急帮贫〕凡逢天灾人祸,互相救援。对孤老与残疾者,帮助做事。盖屋砌灶,互相助工。近年提倡“五讲四美”与“十字礼貌活动”,发扬优良民风。
  〔忌讳〕端饭奉茶,忌用单手。与人交谈,忌搁双腿,更不能抖动,否则被视为高傲无礼。问路要先称呼,忌无名无姓。串门时,“男人的店堂,女人的间房”不可随便进入,以免有失物或男女之嫌。不可揭别家的锅盖与菜罩,否则被视为揭,人之短。与人接触不可摸头、摸肚,否则不礼貌。互相吵骂,忌揭隐私和累及父母。客人面前忌扫地、刮锅,否则有驱客之嫌。
  第二节 规约
  〔禁山〕各地保护山林树木,破坏林木从严处罚。处罚分:放鞭炮、鸣锣示众,吃“罚禁酒”,分“罚禁肉”,罚演戏、放电影等。柴草平时封禁,年冬开禁。
  〔防火〕民间对火患防范甚严。禁小孩玩火,平时柴仓要浅,水缸要满,大门上张贴“〓”字警告纸,年关鸣锣告诫。大的地方还有“水龙会”组织。
  〔护鸟护蛙〕禁止掏窝捉燕,因为燕子筑窝象征发财。猫头鹰食鼠,喜鹊主喜,捉住要放生。青蛙食虫护稻,捉蛙“罪过”。
  〔禁鱼〕沿江、沿溪村庄有禁鱼规约。毒鱼、炸鱼处罚从严。
  〔买鼋放生〕县人历来有买鼋放生习俗,在鼋裙上串三个铜钱作记号,烧纸作“上路钱”,然后将鼋放回瓯江。〔打斗折秤〕“公平交易,老少无欺”是社会公德。若有大斗小秤、六叶风具、双秤砣之类行为,任何人都可以砸斗折秤。
  〔讲事干〕一般民事纠纷,由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调解,称讲事干。彭括村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有和铺,凡民间纠纷先在和铺“讲和”,若不服再行上告。该村此俗沿至清末民初。
  第三节 宗族
  〔祠堂〕祠堂为宗族活动中心。旧时每姓有祠堂。50年代后,宗祠活动基本停止。
  〔照祭田〕即祠堂田,作为祭祖费用。祠堂田一般出租,收取“照祭租”,由本族各房轮流管收与主持祭事。
  〔祠堂肉、祠堂饼〕祠堂祭祀日按祠规分肉、饼,称“祠堂肉”、“祠堂饼”。鹤城李姓祠堂,每年清明男丁1人分1斤肉,50岁以上逢十加1斤,称“加寿肉”;小学毕业加1斤,高中毕业加2斤,大学毕业加4斤,当官的加8斤,称“功名肉”;当年祭祠的管事加2斤,称“管事肉”。“祠堂饼”按每斤肉两双饼的比例分给。
  〔接花红〕祠堂照祭田按房轮管,谁家孩子读书毕业,可临时接去收租,称“接花红”。大路乡叶庄村叶姓宗祠规定:小学毕业接小众(24担,4房轮流)1年,中学、大学毕业接大众(110担,11房轮流)1年,这是鼓励族人读书的祠规。
  〔族谱〕记载本族渊源、世系、生死、嫁娶、坟葬、嫡妾、嗣继、遗文、传说等,成为“族史”。旧时每隔二三十年修谱1次,称“续谱”。以族为单位进行。上谱者,嫡子用“红笔”,养子用“蓝笔”,女儿不入谱。
  〔祭祀〕祭祀可分祠祭、坟祭和家祭。祠祭为“春秋二祭”,1年2次,具体时间各地不同,以清明、冬至居多。祠祭张灯结彩,鸣炮奏乐,敬香礼拜,仪式隆重;坟祭为正月初八(上八日)与清明日;家祭有时祭、节祭。时祭是急事祭祀,节祭1年4次(清明、七月半、冬节、过年)。
  〔分家〕分家请娘舅主持、叔伯见证。分定后立书为据。分家要“抽长子”“贴长孙”(贴长),因长子担负家庭义务较多;最小的弟弟要“抽亲本”(贴亲),以照顾幼小。女儿出嫁“贴口香”。初分家时,厨房用具由女方父母赠送,田作农具由男方父母送与。
  第四节 结社
  〔五谷会〕民间护稻组织。仁宫村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会祭“五谷神”。入会者72人,每人每年出谷1斗。是日下午在田头摆供念佛,祈求五谷丰登,祭毕同吃会酒。
  〔罗坑会〕民间开垦组织。小令农民10人,在罗坑开田5担(4担为1亩),为公共所有,轮流值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与八月十五聚集吃会酒。
  〔山林会〕民间山林组织。小令农民6人合股买山,轮年收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欢聚吃会酒。
  〔桥会〕民间护桥组织。油竹上村设有桥会,由地方推举8人组成,按年轮流主事(称“头家”),负责铺油竹木桥,所需木料,上众山砍伐,所需经费由惠泽庙供给。每年“赵公明”生日时聚吃会酒。
  〔路会〕民间护路组织。万阜乡白岩前村的“路会”由8人组成。每人出谷50斤,买田2担,为路会基金田。每年白露日聚集整理山路,晚饭吃“路会酒”。
  〔九月九登高会〕民间节庆组织。鹤城镇商人32人,每年九月初九聚会登塔山,供酒4桌。资金当年筹集。
  〔棺材会〕民间慈善组织。平演村有棺材会组织,有会田5担,参加者10多人,备有施舍棺木,收拾瓯江浮尸埋葬。此会民国元年(1912)遭大水后消失。
  〔做戏会〕民间娱乐组织。平演村有做戏会,30人,分6组,按组轮流值年,经费向木排抽分。夏季“停抽”时做“抽分戏”。
  〔呈会〕民间经济互助组织。100元的称“单百会”,50元的称“五十会”,竖头者(发起人)坐收,头月(头年),其余抓阉定坐收的月(年)次。旧时头会吃“呈会酒”。酒资由头会坐收者负担。
  〔七姑会〕民间友谊组织。油竹下村有结拜姐妹的“七姑会”,恰应天上的七仙女。有田产作基金,每年二月十九吃会酒。
  第五节 迷信
  〔地方神祗〕县人除信仰一般神佛外,还信仰地方神祗:贵岙、万山一带供季九、季十一;港头一带供季五、季六;东源一带供项三公;小溪一带供马氏娘娘;黄寮一带供共五相公。
  〔丐儿愿〕凡患疖毒者,被说成是遭“讨饭佛”严嵩手摸所致,要还“丐儿愿”治之。患者家属需讨来百家米,做成“讨饭糕”,请百户人家来“散贺喜”。这一习俗也称“百家供”。
  〔送太岁〕太岁即瘟神。送太岁仪式由念佛人主持,地点选在水边。扎草船一只放在水上,旁插东南西北小黄旗。念佛者手提茶壶洒水,口唱“草船歌”,由“病者”(代理人)和唱,骗鬼上船送走。
  〔抢魂〕旧时认为,久病不起是魂被山洞妖精摄去,要举行“抢魂”。一批“阳兵”头缚箬叶,背着土枪作大炮,拿着桐树枝作弓、剑,抬着饭甑,扮玉帝与王母娘娘坐阵,由师公开路,上山崖洞壑抢魂。队伍出村要倒三圈顺三圈,一路鸣枪,至洞口,对答山歌。
  〔打卦〕旧时打卦有“打卦先生”。以两爿竹根扔在地上,以仰扑朝向来套八卦,以此判断凶吉。
  〔忏愿〕物品失窃,摆半斤米,点上香烛,露天忏偷窃者。凶悍妇人拣“除日”,解发剁刀,骂声不休。另外,若双方互指为贼,则同到露天,插香点烛,各报年岁生日,以死作为忏愿誓言。忏愿过头视为不道德。如“树头果子”被偷,忏愿者“忏入一千自坐八百”。
  50年代后,,上述陋俗基本消失。
  第六章 租贷习俗
  第一节 租制
  明清至民国时期,县内租制名目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废除。
  地租
  〔正租〕即“田骨租”或“骨租”。古时青田,地旷人稀,山场无主,各地始祖以插标为界,从官府中接过大片“山照”(称“接照”),占为己有,引来外籍流民,搭棚垦山。所垦之土地,种植3年之后,一律要向山主纳“田骨租”。租额按田额(收获量)缴纳25~50%的正租。不论年成好坏,照纳不误,世代为例。万山区的平溪源、九源山、底项坑一带,山场全为叶姓始祖(后分给叶姓各房族)所有,附在山上的几千亩(4担为1亩)土地,每担田要交纳正租2斗5升。
  〔皮租〕即“佃皮租”。早时农民垦荒,田骨属于山主,田皮则为自己所有。一丘田分为“田骨”与“田皮”两层,既维护山主的所有权,又承认农民的垦山权,便于调动垦荒者积极性。田骨一般不卖,田皮则可自由买卖。垦荒者出卖田皮后仍耕种原来的土地者,要纳“佃皮租”。佃皮租租额占收获量的50~75%。
  由于田分成“骨”与“皮”,便形成了多种畸形地租:一丘田“骨”与“皮”同属一户的,要纳“正连佃”(正租连佃皮租);一丘田“骨”与“皮”分属两户的要纳双边地租。还有一“皮”多纳的情形:田皮拥有者出于无奈,只得一“皮”多卖。卖一次而纳一层皮租的,称“一佃”,卖二次而纳二层皮租的,称“二佃”,由此类推。于是一丘田的田皮,有分别向甲乙丙3家纳皮租的情形,其租额远远超出收获量,佃户只好借东家还西家。
  分租
  〔分割稻〕上述皮租,若碰上灾年,可以按估产面议分成,称为“分割稻”。比例是对半、倒四六(田主六,佃户四)、倒三七、四股合一(田主三,佃户一)等。
  〔分种〕佃、主双方议定:种子、肥料、牛力由主方负责,人工耕作管理由佃方负责,收获产品按季分成,一般是倒三七或倒四六。
  押租
  〔押批〕也称“佃银”、“佃价银”。农民租地,先交押金,到交租时扣除。押金额一般低于或等于当年的租额。
  〔垫底租〕上述押金,以谷作押的,称“垫底租”。秋后交租时结算。
  预租
  〔上手租〕九都一带称“纳上手”,季宅一带称“拨租种”。农民租种土地,一般先种田,后交租,预租却相反,要先交租,后种田,如此可以免除催租的麻烦。
  小租
  〔骨租米〕佃农向田主交纳本额地租外,还要附交“骨租米”,每担田1升米(1斤4两),作补贴饭食之需。此俗见于平桥乡驮龙村。
  〔发脚谷〕佃农交租要附交担工,称“发脚谷”。芝溪乡戈溪村收租时有特别的“发脚斛”,比普通斛(2斗5升)大1升,作为发脚谷。
  〔佃耕鸡〕佃农除交正额租外,还要附加1只鸡,称“佃耕鸡”。章 村乡黄山头村的佃户,每年交的鸡,每只必须2斤重。
  山租
  〔山骨租〕浮弋乡平斜村上铺,有9户农民,租种40亩油茶山。抗日战争前,每年要交山骨租22元5角,每户摊交2元5角(合83斤谷),等于每亩租额为19斤谷。
  〔刀租〕或称“刀工租”。祯旺乡三十岭村,16~60岁的男性劳力,每人作为“一把柴刀”计算,按年向山主交纳刀租,作为“柴火费”。租额惯例,每把柴刀,每年交银洋2角4分或20斤番薯丝。
  树租
  〔树头租〕海口乡雄溪源一带农民,凡租山养树,砍后出卖,要向山主交纳30%的“树头租”;祯旺乡三十冷一带山农卖树,要交20%的“树头租”。
  〔笋租〕黄寮乡农民向山主租管竹山,要交笋租。竹山自冬间出租,次年农历三月收回。租额视山质肥瘦与竹娘的好坏而定,通常占产笋数的2%左右。此外,每年笋期,还要留养一批新竹,期满点株归还,如缺数,按1株20斤谷赔偿。留养的新竹,一般约占老竹数的25%。
  〔茶籽租〕租额按山场、茶树的好坏而定,要用焦(干)茶籽或茶油交租,一般占油茶产量的50%左右。
  畜租
  〔牛租〕东江乡一带的租例,牛主将牛租给缺牛农民耕田,由农民负责饲养,租期为一年。租额:公牛120~150斤谷;母牛80~100斤谷。
  〔分牛边〕凡租牛期间生下的小牛,双方各占一半。《牛字》上写明:“生下小牛,对半均分,先分牛主,后分养户”。东江乡南坑村张水训曾租养一头母牛,养期连续七年,生下一头小牛,各分一半,仍由养户饲养,每年交纳:“半租”(50斤谷)、“半鸡”(两年交一只)。
  〔羊分儿〕章旦一带无力买羊的农民,向羊主租来母羊,生下小羊,双方平分,称“羊分儿”。羊儿长大后又生小羊,以“四股合一”分成,三股归养户,一股归羊主,称“羊分孙”。不论羊子羊孙,要由养户养至20多斤,母羊才由羊主赶回。
  杂租
  〔长生租〕即坟租。海口乡雄溪源一带,农民在山主山上做坟,每年要纳坟租1担谷。万山乡黄垟村的坟租更重,每年要纳谷1~2担。仁庄乡垟山背,人死后停放“厝存”,每年要向山主纳谷10斤,俗称“棺材租”。
  〔屋基租〕农民在山主山上筑屋搭棚,要纳“屋基租”。浮弋乡坑口村下棚农民刘呈灿的屋基,刚好坐落于黄姓与叶姓的众山交界之处,每年要向黄姓纳200铜钱(大洋2角),向叶姓纳300铜钱(大洋3角),合为6斗谷。他家祖上从江西逃荒而来,沿续9代。
  〔垫租工〕仁庄乡垟山背的农民每租一担田,要负担一至两工的临时工,称“垫租工”。
  〔脚骨租〕农户借款,债主将钱按本利(利率为加二至对倍)折为租谷,在若干年内逐年偿还。若超过租期,“落地生根,永远照纳”。此租无土地坐落,附在人的“脚骨”上,故称“脚骨租”或“人租”。从前,高市乡西源村每年纳“脚骨租”100多担。由于这种租是记在帐簿上的,祯旺一带称之为“帐簿租”。东江一带有一种与此相似的“干租”,则要立契存照。脚骨租,只出现在无土地可卖的农户身上。
  〔长芒租〕民国34年(1935)前,油竹一带盛行此俗。长芒租来自芒长如胡须的长芒谷,其产量很低,米洁白,所煮的饭糯口香甜。尽管佃户不愿采用,但田主规定要用长芒谷交租。交纳长芒租,用大如粪桶的“长芒斗”,称“粪桶斗”。
  第二节 借贷
  银钱借贷
  〔加一随年利〕以年为期,年利加一,当年不还,滚利计算。
  〔加一随月利〕一种临时性的借贷。以月为期,月利加一,当月不还,利上滚利。此利苛重,借者为利绳所缚,往往难以脱身,俗称“端热镬”。俗谚:“十端九死,勿端最是”。
  〔三年合〕借出一元钱,三年为一期,年利加三三,三年成对合,称“随年加三三”或“加三年年折”。若到期不还,以利转本,再行滚利,称为“牵牛利”。
  〔开门五,关门十〕利率按日计算:头一天借一元钱,日利五分,限在次日上午归还。错过时间,即算关过利门,就要按两天计利,利息加至一角。
  〔包利〕以一年或一月为期,利息定死,不用计算。包利的利息较高,例如借出一元,月利一元或五角。
  〔连本四〕本金三元,月利一元,到期连本四元归还。
  杂物借贷
  〔放生谷〕也叫“放八月谷”。一般有两种:3月借谷,8月归还,利息加倍,即借一担要还2担;6月借谷,8月归还,利息加五,即借1担还1担5斗。放生谷都在每年春荒与夏荒时进行,如“口渴喝盐卤”,故称“盐卤谷”。
  〔拿麦米〕也称“放麦米”。一种是麦收前放米,麦收后收麦,1斗米还1斗2升麦;另一种是麦收后放麦,秋后收米。拿麦米的利率较高,俗谚:“硬气硬到底,麦出勿吃米。”
  与商业结合的借贷
  〔拿谷银〕即放青苗。每逢“春荒夏月”,债主乘农民缺用之机,预买农民稻谷。价格压得很低,只等于实价的一半。同样,债主预买麦子,叫“拿麦银”;预买番薯叫“拿番薯银”。
  〔放货路〕即以货换粮,货出粮(或油)归的一种借贷形式。每逢年关,店主大放“过年货”:放红糖称“放过年糖”;放黄酒称“放过年酒”;放炊虾称“放虾皮”;放纸烛称“放烧纸”、“放蜡烛”等。每逢荒月,店主借机“放货路”:放咸鱼称“放腥气”;放酒称“放番薯丝酒”(酒出番薯丝归);以货换茶籽称“放茶籽”(货出油茶籽归)等。所放的“货路”秋收登场时回归,利息为加五左右。
  〔放肉谷〕秋前以肉放贷,秋后以谷收回,利率一般加五。有的以肉换茶籽,称“放茶籽”。秋前放肉1斤,秋后回归1斗5升茶籽(3斤油)。也有以羊肉放谷的,称“放羊肉谷”。
  与地权结合的借贷
  〔当租〕或称“典租”。农民急需用款,向债主借钱,以土地作当,议定当期,立约为据,到期无力赎回,土地归债主所有。当价一般低于时价。
  〔银租〕也称“银利租”。借方将本金折成田额(或屋、牛)作押,将利息折成租谷,按年交纳。租期几年,到期取赎,立下契约。若逾期不赎,则要“起田”(或“起屋”、“起牛”),以物抵债。
  与劳役相结合的借贷
  〔前债后工〕或称“抓前”、“工夫帐”。借债还工,工资比普通雇工低一半左右。平桥村民叶绍东,1946年8月因妻子坐月,借了1壶酒(1斤半),到10月间,以1工半相抵。
  与家畜相结合的借贷
  〔分猪边〕富户年初垫付猪本,买小猪给穷户饲养,年终杀后,猪头及内脏归养户,猪肉对半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上述借贷习俗基本消亡。
  附:鹤城“打过殿”
  鹤城镇夫人殿、城隍庙、五显庙(众主殿)、护国庙(司下殿)、东狱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起,轮流举行庙会活动,以神佛出巡方式经过每座殿前,俗称“打过殿”。
  打过殿在夜晚举行,各庙都有一支仪仗队,列门阊旗、木牌、华盖于前,配以大鼓大锣,叫“送导”。接着为开路先锋、三班、无常、小鬼、七星、五鬼、值殿将军,装扮者画脸谱,穿戏装。最后是香亭。队列中有数对用毛竹与松脂木片制成的“风烛”高照。参加者手持花、鱼、禽、兽等各式彩灯。队伍“出殿”时,熙熙攘攘;“归殿”时跑步,叫“〓殿”。
  夫人殿佛像是陈十四,参加“打过殿”的大多是儿童,一般由父辈带领,手执灯笼或彩灯;富有人家的孩子坐“小轿”(座椅扎上红绸彩门,上挂彩灯或煤气灯),由雇工扛抬。夫人殿没有先锋、三班等的装扮者。
  城隍庙是“显佑伯”神,“打过殿”以队伍长取胜。
  五显庙是华光帝,行列中有“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五显灵官扮像。护国庙神姓项,人呼“项老爷”,传说在十一都项村坝上打死一虎,明嘉靖间(1522~1566)因抗倭有功,被封为护国福顺侯。“打过殿”时,特意制作一具纸糊老虎为人拖着;一尊纸糊大炮,对准老虎,由两名士卒扛着。
  东狱庙神为黄飞虎,“打过殿”时扮鬼特别多,铁镣声和鬼叫声,阴森可怕;有的装扮“三十六行”,形态逼真;有的装扮作奸犯科的,如“谋杀私生子”、“抽鸦片烟”、“大斗小秤”,劝人从善;行列中有两个篾制5米多高、腰围粗大的“判官”、“无常”,面目狰狞,令人心悸。
  东狱庙“打过殿”后,正月灯会结束,家家户户举行祭祀,称为“满灯”。50年代后,“打过殿”活动停止。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