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编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493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编 宗教
分类号: B91
页数: 5
页码: 659-662
摘要: 本编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宗教事务管理的演变历程,从元代设僧官到明、清时期的道会司和僧会司,再到民国时期的县政府社会科承担宗教事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县人民政府华侨科兼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禁止,1978年后才恢复宗教活动,宗教事务由中共青田县委统战部管理,1981年设立了专门的民族宗教事务科。
关键词: 宗教 研究 青田县

内容

元代设僧官。明、清设道会司于崇道观,设僧会司干胜福寺,分别掌管道教和佛教事务。民国时期,县政府社会科兼管宗教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事务由县人民政府华侨科兼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禁止。1978年后,恢复宗教活动,宗教事务归中共青田县委统战部管理。1981年9月设立青田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科,专管民族、宗教事务。
  第一章 道教
  县内道教分正一、全真两派。正一派,以符篆“驱邪治病”为主,全真派’以出家修炼为主。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616~720),人称清溪道士,相传曾在青田太鹤山修道炼丹。据《中国道教史》载,青田山洞,名曰青田大鹤天,为道教圣地第三十洞天。
  民国22年(1933),有道教徒8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已无道教徒。
  主要宫观7座:崇道观,唐天宝(742~755)初,县人朱三舍宅为观,北宋宣和三年(1121),毁于战祸。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观主赵处怀募捐重建,后复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住持刘道纪购民居供奉神像。元延祐三年(1316),法师陈元徽与住持洪怀玉筹资再建大殿。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修。1956年6月拆除,兴建青田中学校舍。
  无为观,建于唐天宝年间,奉真观、太清宫,建于宋代,清福观、万福宫和玉灵宫建于元代。均已废圮。
  第二章 佛教
  唐初,境内已有佛教活动。建于唐开元间(713~741)的显教寺为早期寺庙之崇道观慕仙铭一。
  佛教徒分两类:一类为出家僧尼,另一类在家为居士,每日定时诵经拜佛,严守教规。
  民国21年(1932),有僧、尼、居士77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僧32人,尼27人。土地改革后,多数还俗。1985年有佛教徒361人,其中鹤城镇居士180人。是年,鹤城镇成立佛教协会小组。太鹤山的环翠庵常举行佛事活动。
  唐代起,县内相继兴建寺庵:唐代22座,五代十国2座,宋代18座,元、明各2座。其中乡村39座,县城7座。至民国年间大都倒毁,至今尚存16座:水南栖霞寺,始建于唐天宝初;小奕底山石厂寺,始建于唐建中间(780~783),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东堡净觉寺,始建于唐大中间(847~860);方山松树下悟性寺,始建于唐大中间,民国13年重建;章旦寿隆寺始建于宋代;高市吉祥寺,始建于宋开宝间(968~976);湖边梵宗寺,始建于宋咸平间(998~1003);高湖安福寺,始建于南宋咸淳间(1265~1274);阜山清真禅寺,始建于宋末元初;油竹上村广明堂,始建于元泰定间(1324~1328);石门洞灵佑寺,始建于明天启间(1621~1627),清咸丰间(1851~1861)毁于兵,同治四年(1865)重建;另有太鹤山环翠庵、油竹叶山凌云庵、大路琼莲庵、康畈清心堂、沙埠普恩堂。
  清真禅寺 原称清真堂,1984年改今名。位于县西南25公里的阜山乡眠牛山麓,占地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宋末元初。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佛像,前殿供“白衣丞相”塑像。元大德间(1297~1307)建右侧配殿夫人宫。明嘉靖八年(1529)增建前殿平房。清乾隆间(1736~1795)重修正殿,清嘉庆间(1796~1820)扩建女客房。“文化大革命”期间,重约1000公斤的大铜钟被砸碎当作废铜出售。1984年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古建筑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清真禅寺”匾额。1985年建山门,修葺钟鼓楼。以土法重铸铜钟,重1915公斤、高2.25米、直径1.34米、厚4厘米,上刻捐款人姓名,并铸有“双龙抢珠”和“八仙过海”等图案,但音量不佳难以远扬。1987年3月塑观音、韦驮、弥勒、地藏王等佛像5尊,其中观音佛像高2.5米,耗资1.3万元。清真禅寺香火旺盛,四时不息。尤其是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生辰,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许多回乡侨胞也前往膜拜、捐资。
  第三章 天主教
  清光绪十一年(1885)冬由丽水传入。设总堂于鹤城镇宝幢街,属法属宁波教区。光绪十六年后在港头、大路、白岩等地设立分堂。民国初年设坦头、大丘下、小源3个公所。民国15年(1926)改属加拿大属丽水教区。37年由于行政区域变更,温溪、贵岙、下贵、葵山、小舟山、潘山(今泉城)、塘坑等7个分堂由永嘉划入,教务管理仍属温州教区。
  天主教传入后,加拿大、西班牙、波兰和英国神甫先后在县内传道或主持教务。鹤城镇宝幢街和大路天主教堂的主持者,民国27年为英籍神甫司屈令其和麦克其丁,37年由国人徐鸣野执掌教务。温溪天主教堂的教务负责人,民国28年为波兰籍杨长青、薛茂华,34年杨、薛离境,由国人陈豪接替。
  民国21年有天主教徒252人,35年发展至712人,1951年1033人,1983年1110人,1987年1200余人。每逢主日(星期日)或教会节日聚会,举行念经、讲道、做弥撒等活动。
  民国期间,鹤城镇教会附设崇真私学,大路、大丘下和白岩教会各附设小学1所。
  1950年,鹤城镇教会部分教徒成立“慈爱圣母祈祷会支会”,温溪教会部分教徒成立“无原罪始胎支会”,均系反动圣母军基层组织,1952年县人民政府明令取缔。
  清末、民国年间兴建天主教堂9座,分设于鹤城镇、温溪镇、大路、白岩、葵山、小舟山、塘坑、下贵、贵岙等地。其中鹤城镇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有神甫楼和修女房各1座。1953年起所有教堂先后为当地政府或村民组织接管。1985年,归还鹤城镇和小舟山天主教堂部分房屋作为教会活动场所,大路和葵山天主教堂星期日由教会使用。
  第四章 基督教
  清光绪十六年(1890),温州英属基督教偕我会(后易名圣道公会)传教士戚臣昌,首次来青讲经传道。十八年,在中坊埠姚家祠堂成立基督教会。
  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先后在大路、岭根、朱坳、小源(今东源)、白篰、夏家地、北山、白山、大双坑、垟坑、箬鸟等地设立支会。后受义和团“反清灭洋”的震慑,温州教会的外国传教士闻风逃遁,县内教会活动一度停止,光绪二十七年复兴。清末至民国年间增设阜山、仁庄、屿前(今石前)、港头等37处支会。民国9年(1920),德属丽水内地会传入,于海溪正教寺村设立分会。14年11月1日部分信徒脱离外国控制,另设中华基督教青田圣道自理会(后易名青田基督教自立,会)。同年,原圣道公会易名循道公会。37年,因行政区域变动,温溪、孙坑、小舟山、小双坑、郑岙、三个脑、葵山、下贵8个分会和郑山、塘坑两支会从永嘉划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爱教方针。1951年,有信徒7458人。1983年成立青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下设城关、温溪、杨山、孙坑、港头、方山、仁庄、阜山、北山、船寮、万山、章村12个牧区,辖总会、分会、支会132个。18岁以上的信徒14121人,其中经过洗礼的信徒5287人。1987年4月,成立青田县基督教协会和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5年,基督教活动场所136处,分布于48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其中家庭聚会点68处;教堂68座。建于清代2座,民国时期32座,50年代以来34座。
  鹤城镇后街基督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栈房10间,占地1332平方米。1962年教堂为鹤城镇人民政府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栈房被居民占用。1985年归还教堂和部分栈房。
  方山石前基督教堂,始建于民国27年(1938)、1958年由当地保健院接管,1973年拆除改建方山保健院。1986年重建教堂,占地450平方米。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