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1.3
页数: 4
页码: 627-6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温州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对各种传染病的防疫情况和措施。从1900年接种牛痘开始,逐步引进不同种类的疫苗和药物,并于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以控制疾病流行。其中,针对恙虫病,高湖地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大幅降低发病率。而丝虫病也得到基本消灭,成为青田县的一项重要成就。
关键词: 传染病 计划免疫 青田县

内容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始接种牛痘。40年代使用鼠疫、伤寒、霍乱疫苗。50年代使用百白破混合制剂、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卡介苗。60年代接种麻疹解毒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服用小儿麻痹症糖丸。70年代应用流脑菌苗。80年代应用乙型肝炎疫苗等。1970~1983年,1~10岁儿童注射预防疫苗,年均14.87万人次。
  1979年,开展计划免疫,婴儿建卡造册,对1周岁内婴儿施行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白破三联制剂(俗称四苗)全程足量注射。1983年,按月定点,凭卡接种。至1987年底,已普及全县行政村,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为提高疫苗有效性,7个区镇和22个乡镇,配置专用电冰箱,卫生院备足注射器材,做到一人一针一筒。1988年四苗接种率分别达到85%以上。
  天花 俗称“大宝”,民国30年,北山、白岩一带发病20余人,除1人外均死亡。县里派医生接种牛痘,得以控制。36年4月,二外(油竹)乡发现天花,此后绝迹。
  霍乱 民国32~34年发现75例,37年8月后未见。
  鼠疫 民国32年12月,黄寮乡林口村、章村乡大济底发生输入性鼠疫5例,均死亡。34年温溪发生输入性鼠疫3例,死亡2例。省防疫部门派卫生稽查员查核,封锁交通、消毒病家、灭蚤、进行预防注射,控制疫情蔓延。1959年6月,林口、大济底、温溪三地,扩大范围收集毒毙鼠和活鼠。检验鼠疫杆菌,均属阴性。1983年,章 村监测调查鼠疫2次,均属阴性。
  疟疾 民国37年,高湖流行恶性疟疾,七八两月死亡80余人。该村1949~1952年死亡率分别为3.72%,5.21%,4.65%、5.05%。1952年9月9日,省卫生厅在高湖建立浙江省疟疾防治站,调集医技人员30人,设调查研究、环卫宣教、医疗检查、总务4组。调查结果:高湖居民脾肿率占50%强,血检100名可疑病人,疟源虫阳性率占80%,其中80%为恶性疟疾。进行免费治疗。1953年春节,高湖及附近村庄大扫除,喷洒滴滴涕,消灭越冬蚊子,控制疟源,发病率下降。5~12月,发病120人,其中新发病27人,基本得到控制。1955年5月省防疟站撤离。
  全县疟疾发病率:1953年,1906.16/10万;1958年,54.03/10万;1987年发病2人。
  麻疹 俗称“小宝”,旧时每隔三四年流行一次,死亡率高。1952年春,麻疹波及半个县,其中温溪镇儿童200余人,水南区方山等4乡儿童316人、青年11人、老年3人染病。有一户7天死亡5人。2月15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防治麻疹的紧急通知,并成立县防疫委员会,下设防疫指挥部,县长田云涛任指挥。省人民政府派出突击防疫第五、第七、第八3队来县协助防治,疫情才得控制。1968年,开始注射麻疹解毒活疫苗。因其保存条件要求高,注射不普遍,发病率仍难控制。1979年施行计划免疫,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预防注射,方得以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民国20年,脑膜炎流行,屠宰税附征防疫费2角,作防治经费。30年流行,近200人死亡,高市乡雄溪村有一家,7天死亡3人。33年,脑膜炎流行,小学停课3~6天。1966年9月,发病804人,发病率244.41/10万,死亡32人。省卫生厅派医疗队来县防治。70年代开始注射流脑菌苗,1979年实行计划免疫,流脑逐渐得到控制。
  恙虫病 俗称“疔疮”“六月客”。高湖、小源一带流行100余年,多发生在5~10月。死亡率很高。俗话说:“不生过疔疮不算人”、“生了疔疮病,十无一人剩”。1954~1956年,高湖乡患疔疮104人,死亡10人,病死率9.62%。1957年,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至高湖追踪调查病史。调查1715户,5959人,患病1076人,患病率18.05%。经病理检验和环境研究,确定为恙虫病,媒介是高湖纤恙螨。
  恙螨种类多。高湖发现一种似日本富士纤恙螨L(L)Fuji新品种,定名高湖纤恙螨Leptorombidnm(L)Kaohuense。为我国恙虫病的新媒介,是当地优势螨种,占50~70%,能自然感染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和经卵传递病源体,叮人传病。嗣后,发现青田部分区、乡及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台州等地均有高湖恙螨。
  1957年确定高湖恙虫病病因后,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发病率由1957年10万分之34.5降至1985年10万分之0.64。1958年以后无病人死亡。
  丝虫病 各区均有微丝阳性感染者,但未见晚期橡皮肿病人。1956年省卫生防疫站调查芝溪、万山、石溪、大路4乡、1277人,阳性率6.81%,大路乡最高11.77%。1958年普查丝虫病,发现阳性者,以海群生片治疗。1983年检查10063人,阳性率0.1%。1985年12月,省、地卫生防疫站组织考核验收,抽样8个考核点,应检7254人,实检7217人,受检率99.5%,微丝蚴1阳性8人,阳性率0.11%,按行政村计算,阳性率0~0.28%,鉴定为斑氏丝虫。符合卫生部规定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6年5月省卫生厅发文,宣布青田县基本消灭丝虫病。
  肺吸虫病 1961年黄寮首次发现,病原体为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放逸短沟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浙江华溪蟹(石蟹),保存宿主为猫、犬和野生动物。吃未烧熟蟹易感染。地势高,感染率高;地势低,感染率低。石盖乡驮坑和石盖口海拔相差400米,感染皮试阳性率,驮坑80.49%,石盖口28.5%。1985年普查,除山口、温溪外,均有发现。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天花
相关专题
鼠疫
相关专题
疟疾
相关专题
麻疹
相关专题
恙虫病
相关专题
丝虫病
相关专题
肺吸虫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