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39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专业教育
分类号: G719.2
页数: 2
页码: 553-5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创办了多所师范学校,包括阜山乡村师范学校、私立阜山简易师范学校和私立阜山初级中学等。技术教育方面,青田县也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农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等。其中,职业中学开设了多个专业班,包括缝纫班、机绣班、中医外伤班和建筑班等。
关键词: 青田县 教育事业 专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师范教育
  民国17年(1928),陈瑛、陈梓芳等发起筹办私立阜山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在阜山真隐寺。20年开学上课。学制3年。22年,学生87人,毕业生34人。23年改名私立阜山简易师范学校,学制4年。24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不得私立的规定,改为私立阜山初级中学。
  民国32年(1943)2月,青田县芝田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改为青田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简师)。校址在天妃宫。招四年制新生68名,一年制师训班学生6名。膳食由学校供给。女生优先录取。33年9月,改招3年制新生。是年,部分校舍被日机炸毁,学校迁至北山张口,次年下半年迁回县城。37年停止招生。1949年下半年改为青田县立中学。简师历时7年半,招收2期一年制、3届四年制、6届三年制,毕业生334人。
  1952年秋,创办青田县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教师6人。1954年下半年,抽调50名教师开办文化班,时间1年。1955年,设函授部,1956年停办。1955~1966年,温州师范学校、丽水师范学校,先后在青田设函授部、站,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函授培训。
  1958年秋,在山口村创办青田县初级师范学校,建校舍1708平方米。始招2个班、104人。1960年迁至油竹,改名青田师范学校,招收普师2班、100人,初师6班、315人,幼师1班、48人,教职工43人。学校占地103亩,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1961年停止招生,1962年4月停办。
  1978年创办小学教师进修学校,设在原青田师范学校旧址。培训代课、民办教师。一是在职轮训,结业后回原校工作;一是在校进修一年,复习初中课程,参加中师考试,录取后进龙泉、松阳师范,毕业后回县任教。1980年,开设函授部。1985年,开办龙泉师范校外班,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30人,毕业后按师范生标准录用为公办小学教师。是年,在校进修学员268人。
  第二节 技术教育
  清宣统元年(1909),傅廷奎等在山口村设立图书石雕刻技艺局,招收徒工,选聘石雕艺人教习技艺。经费从销售石雕产品中筹集。后因内部纠纷停办。
  民国32年(1943),岭下乡手工业纺织生产运输合作社创办合作义校。以“灌输合作常识暨技术研究,培养合作人才”为宗旨。校址在北山区岭根。由合作社职员任义务教师。后经县批准改为青田县岭下手工业纺织生产运输合作社附设社员补习学校。
  1958年创办民办华侨初级医士学校,附设于华侨中学,招生58人。因师资力量不足,次年停办。学生并入华侨中学。
  1960年,按温州地委宣传部建议,创办青田县工艺美术学校,招收温州专区高小毕业生74人,开设刺绣、石雕2个专业。借铁店巷民房上课。1961年撤销。青田学生部分转入石雕厂继续培训,外县学生回原籍由当地安排。
  1964年9月创办青田县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在温溪区山根。招收初中毕业生110人。学制3年,每学年劳动时间4~5个月、学习时间5个半至6个月。开设语文、政治、数学、农业技术等课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1970年停办。
  1979年5月,县劳动局创办青田县技工学校,校址在西门山,校舍面积817平方米。招收高、初中毕业生200人。设水电、机械、选采矿、无线电4个班,学制2年。毕业后分往工矿企业。1981。年因分配困难,暂停招生。1987年招收电工机械专业学生55人。
  1980年,鹤城镇文化补习学校改为鹤城镇职业中学,校址在鹤城西路。1981年转为公办,附设初中班6个。先后开办缝纫班7期,学制半年至1年;机绣班1期,学制半年;中医外伤班1期,学制2年;建筑班2期,学制3年;烹饪班3期,学制1年。累计毕业571人。1987年学生395人,其中专业班103人。初中班292人。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