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382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编 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31
页码: 541-570
摘要: 本编记述了青田县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创办县学,南宋始设书院。元代创办义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第一所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有小学堂20所。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37年,小学263所、中学2所、简易师范1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7年,小学1000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完全中学7所,中学生数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45倍。
关键词: 青田县 地方教育 教育事业

内容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创办县学,南宋始设书院。元代创办义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第一所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有小学堂20所。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37年,小学263所、中学2所、简易师范1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7年,小学1000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完全中学7所,中学生数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45倍。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私塾
  第一节 县学
  北宋崇宁年间,在县东学宫旁(今烈士陵园一带)建斋舍,创设县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移城内三坊(今城中小学)。县学生员:宋绍兴十一年(1141)50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20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68人,其中廪生20人、增广生20人、文生16人、武生12人。县学讲授礼、乐、射、御、书、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县学停办。
  第二节 书院
  书院始设于南宋,盛于明、清,较著名的有:
  介石书院 在县东介石泉旁(今花园降),宋郑汝谐创建。
  石门书院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县内名儒集资筹建。院址在石门洞谢客堂。
  鹤山书院 在十四都海西庄(今海溪乡)。明正德年间(1500~1527)主簿李征创建。清同治九年1870),知县魏明拨正教寺田租38石作经费。
  心极书院 在太鹤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李楷创立。学田20亩。
  混元书院 在太鹤山混元峰下。明嘉靖年间(1522~1565)生员厉九思、叶嘉、张云电、留萃等创建。主讲王阳明学说。崇祯三年(1630),知县韩晃重建,改名文明书院。
  瑞龙书院 在混元峰下。明嘉靖间知县徐瑛创建。
  新建书院 明万历五年(1577)知县梅时雨创建。
  正谊书院 清乾隆二十三年(1768),知县张日盥创建。取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意命名。拨捐田3顷58亩作“岁修膏火之需”。院址在刘公祠旁(今青田中学)。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承熙移建赵山。
  养正书院 创建时间不详。租祠堂作教学场所,每年由正谊书院拨谷40石作经费。
  振文书院 在十七都叶村。清道光三年(1323)叶廷建创立,捐租80石作经费。
  鹏岭书院 在六上都鹏岭(今船寮镇仁川)。清咸丰十年(1860),叶应选募捐田租67石创建。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火。次年,贡生干树道募款修复。同治九年知县魏明拨慈善寺租15石作经费。
  鹤皋书院 又名兀突书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创建。院址在泥湾屿。经费由城内贡生詹诚、石溪郭肖礼资助。
  第三节 私塾
  私塾,有义塾、家塾、学馆三种形式,以义塾居多。私塾无一定修学年限,塾师个别教学,无统一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
  湖山义塾 在十二都高湖。元代高湖人季谦创立。至正十年(1350)刘基作《季氏湖山义塾之记》(见《附录》)。
  芝溪义塾 元代梅以荣创立。在十三都芝溪(今芝溪乡),县拨多福寺租谷30石作经费。
  谷口义塾 在二都山口(今山口镇)。明代林伯光创立。
  步云义塾 在十六都(今章村乡)。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张日盥创立。提连云寺田租50余石作经费。
  南田义塾 在九都(今文成县)。蒋世泽创立。
  屏川义塾 在八都(今文成县)。叶孟圭创立。
  雁山义塾 在十二都(今季宅乡)。季蕴璧创立。
  富川义塾 在十一都(今平桥乡)。叶廷观创立。
  浯溪义塾 在八都(今文成县)。富雅敬创立。
  松谷义塾 在十三都(今海口乡)。章叔昆创立。
  西里义塾 在八都(今文成县)。叶斯创立。
  让川义塾 在八都(今文成县)。朱维恩创立。
  厉氏义塾 在县城。厉孝先创立。
  民国24年(1935)全县私塾36所,入塾儿童775人。县政府采取改良方针,取消读经书,采用小,学课本。35年,尚有私塾20所。入塾儿童325人。1949年以后,私塾转为民办小学。
  自创办县学、书院、私塾以来,北宋元丰二年至清同治十二年(1079~1873)全县先后考取进士121人,其中武进士2人;元至清考取举人116人,其中武举人,29人。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民国37年(1948),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首办幼稚园,入园幼儿9人,1年后停办。
  1952年,县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40人。1956年改名县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招收2个半托班,70余人。同年,开办县机关托儿所,幼儿50余人,实行全托。1958年,县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县机关托儿所各有全托班3个,共有幼儿140人。同年,城乡大办幼儿班、托儿所(多数为农忙托儿所),1959年有幼儿班749个,托儿所1433个,幼儿31739人。1960年,农村托儿所、幼儿班因缺乏师资、设备,大部停办。1980年农村幼儿园(班)56所(个),幼儿2087人。1985年,城镇幼儿园15所、幼儿1256人;农村幼儿园(班)29所(个)、幼儿1043人。1987年城镇幼儿园19所、30班,幼儿1175人;农村幼儿园(班)44所(个)、51班,幼儿2356人。
  青田县中心幼儿园1966年,县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全托班与县机关托儿所合并,称青田县机关幼儿园,迁西门山。有4班,幼儿120人,教职员工21人。
  1970年,县机关幼儿园停办。县中心小学幼儿班(半托),有4班,幼儿80人。1972年,县中心小学分校后,属城中小学。1978年,改名鹤城镇中心幼儿园。1980年,投资12.5万元兴建新园舍,建筑面积1186.98平方米。是年,重新开办机关托儿所。1982年,鹤城镇中心幼儿园有10件教玩具获地区奖,8名幼儿图画分别在全国幼儿画展和省、地级画展中获奖。1984年,鹤城镇中心幼儿园改名青田县中心幼儿园,兼负全县幼儿教学辅导任务,每学年举办一期幼儿师资培训,并进行1~2次示范教学。1987年有10班,幼儿434人,教职工20人。
  第二节 小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一所简易小学堂,倡明小学堂在浮翼创办,后改为两等小学堂。二十七年守约小学堂在县城文昌阁创办。二十八年,小学堂学制为“四三制”,初等小学4年,开设修身、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缝纫、体操等课程;高等小学3年,增设作文课。三十三年,全县小学堂12所,学生488人。宣统二年(1910),学制改为“四四制”,初小高小各4年。课程增设自然、手工、图画、音乐等,以读经为主课。至清宣统三年(1911),12年间创办小学堂20所。
  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是年,创办横山小学(大云寺)、英萃小学(小奕)。2年,创办竹溪小学(仁庄)、芝秀小学(县城西门外)。3年,创办连云第一小学(黄寮乡横排路)、海溪小学(由鹤山书院改设)。6年,创办颜宅小学(章村乡颜宅)、树芝小学(县城东门)。9年,创办周宅小学(阜山)。11年果行小学改名果行女子小学,专收女生。是年,学制改为“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18年,有县立小学5所、区立小学87所、私立小学2所,学生5050人。开设国语、党义、社会、自然、算术、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21年,有各类小学119所、238班,学生6493人,占学龄儿童17.65%,教师248人。22年,尚有17个乡无小学。
  民国24年(1935),实施短期义务教育,创办一年制短期小学19所,主要招收失学儿童免费入学,课本由县政府发给。29年,实施国民教育,短期小学停办。设乡中心国民学校19所,保国民学校93所。31年,芝秀小学由木业公所接办,改名木业小学。35年,乡中心国民学校增至46所,保国民学校增至226所,另有私立小学8所。37年,公私立小学263所,教职、员772人,学生16855人,约占学龄儿童47%,为民国时期学生数最高年份。
  1949年,小学226所,551班,学生11690人,教职员524人。
  1952年,小学454所,教师749人,全部转为公办。
  1953年,改春、秋季2次招生为秋季1次招生。部分学校试行5年一贯制。1955年,因教材、师资等
  原因,停止试行,仍沿用“四、二”学制。是年,各地集资创办民办小学107所。
  1958年,全县有各类小学555所,许多超龄儿童进入小学,学生28523人。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校住食,过集体生
  活;每周4课时参加生产劳动,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1960~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动员2286名16岁以上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212所农村初级小学转为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89.8%。274名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
  1963~1964年,偏僻山村创办半农半读巡回制、隔日制小学以及午班、晚班,共449班。1965年,全县小学生314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9.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学秩序混乱,教师受冲击。乡村小学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县中心小学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小学教师回队(原籍)任教,各地教师余缺不均。是年起,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
  1983年,创办钼矿职工子弟小学。是年,全县试行县教育局《农村普及初等教育责任制计分法》。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逐年提高。1987年各类小学1000所,2226班,学生63280人。是年11月,省、地工作组来县检查:学龄儿童入学率97.4%,巩固率97.8%,毕业率98.8%;12~15周岁少年普及率90.6%,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青田县中心小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今鹤城镇后街创办守约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名青田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敬业小学,20年改为县中心小学。21年果行女子小学并入,27年城中初级小学并入。29年改为鹤城镇中心国民学校。32年改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6年,分设中正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秋,上述两校及城东初级小学合并成立青田县人民小学,共13班,学生563人,教师19人。1951年改名青田县中心小学。1952年,鹤城小学并入。1958年分设实验小学。10月,3年级以上学生集中食宿,后因管理困难,于年底解散回家。1959年实验小学并入。此后又分为第一、第二中心小学。1962年合并,仍称青田县中心小学。1972年,为方便学生入学,分为城中小学、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城中小学在县中心小学原址。1987年有19班、学生974人,教职工52人。
  城东小学 1972年,县中心小学分校后与鹤城镇民办小学合并而成。在鹤城镇东岳巷。1978年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五(4)班被评为省红花集体。1983年获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奖,少先队四(1)中队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奖章 先进集体。1983~1985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是年,全校20个班,学生1099人,教职工51人。学校占地7亩,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
  北山区中心学校 清时称玉溪两等小学堂,校址在北山文昌阁。宣统二年(1910)在白岩东村建造新校舍。民国元年被洪水冲塌,3年,杜志远捐资在北山桥楼山脚重建。后改名第三区区立玉溪小学校。14年,北山女子小学并入。35年改称玉岩乡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秋改为北山区中心学校。1987年有20班,学生1007人,教职工42人。学校占地4.5亩,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
  山口区中心学校 清宣统二年(1910),于油竹殿创办私塾。民国2年(1913)改为竹溪小学。后迁东堡净觉寺,再迁山口村,改为芝东初级小学。民国24年被评,为县优良小学。29年改名山口乡中心国民学校。1952年改为水南区中心小学。1982年,学生兴趣小组创作的石雕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学生美术手工作品参加省展览获一等奖。1983年改为山口区中心学校。1987年,学校少先队(12)中队开展“拣蜡石”活动,获全国勤巧活动二等奖。是年,全校16班、学生766人,教职工36人。学校占地4.2亩,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
  东源小学 民国27年2月,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总务厅厅长赵志垚捐资创办,校址在东源凤凰山麓。28年改名区立东源小学。是年,周恩来应赵志垚之请为东源小学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1949年后,数易校名,1978年复名东源小学,列为县重点小学。1987年有17班,学生802人,教职工37人。学校占地9.2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民国24年(1935),私立阜山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改为私立阜山初级中学,为青田第一所普通中学,校址在阜山真隐寺。28年4月,因抗日战争,省立温州中学(简称温中)迁至水南栖霞寺;省立联合高级中学(简称联高)迁至南田刘基祠。33年,在海溪正教寺创办私立海口初级中学。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温中、联高分别迁回温州、杭州。海口初级中学停办。9月,黄坛乡创办私立黄坛初级中学,11月停办。36年3月,私立石门中学创办,校址在水南栖霞寺,4班,学生224人。是年,有初级中学2所,10班、学生438人,毕业生35人。
  1949年2月,石门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14人。9月,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改为青田县立中学。1950年,阜山初级中学并入青田县立中学。1951年,石门中学高中部停办,学生转入温州中学和温州师范学校。是年,有初级中学2所,13班,学生437人,教职工50人。
  1952年,北山区中心小学、温溪区中心小学试办附设初中班。一学期后,初中班学生转入县立中学和丽水初级师范学校。
  1956年9月,万山、海口两区创办县第一、第二初级中学,借用万山区中心小学和高市乡中心小学校舍上课。各招新生两个班、110人。是年,县立中学增设高中部,石门中学并入。全校20班、学生1098人,其中高中2班、学生104人。
  1957年,创办华侨中学、温溪区初中班、祯旺乡初中文化补习学校、阜山乡初级中学、鹤城初级中学5所民办中学。
  1958年,创办县立第三初级中学(温溪)、第四初级中学(北山)、第五初级中学(章 村)。城郊、海溪、坑底、岭根、水南、章村、温溪等地创办民办初级中学7所。是年,有公办中学6所、民办中学13所,学生2707人。1959年,祯旺乡初中文化补习班并入章 村公社初级中学;海溪初级中学并入船寮区初级中学;岭根乡初级中学并入北山区初级中学;鹤城镇初级中学并入城郊区初级中学。1960~1962年,章 村公社初级中学并入章 村区初级中学;温溪区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并入温溪区初级中学。1961年,动员超龄学生1439人回乡务农。1963~1965年,各校致力于教学改革,开展学雷锋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遭到破坏。1966年10月,各中学开始停课,学生组织“红卫兵”,进行“大串联”,教师受冲击。
  1970年4月,各中学先后复课,46所公社中心小学办附设初中班,撤销区中学,教师分派到公社初中班上课。此外,各地还创办一批民办初中班和高中班。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是年,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
  1971年,恢复区中学建制,增设高中部。学制改为“二二”制,初中2年、高中2年。
  1978年9月,鹤城镇中学创办。是年起,学制恢复“三三”制。1981年,调整中学布局,撤销章 村、万山、北山3所区中学高中部,民办高中部亦相继停办。
  1985年7月,民办青田县中山中学创办。招收初一学生2班、136人。
  1987年,全县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20所,4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高中班47个、2539人,初中班343个、19258人;教职工994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139人,初中专任教师709人。
  私立阜山初级中学 民国24年(1935)由阜山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改设。教师17人,招生120人。30年,有7班,学生371人,教师18人。是年,在丽水举办浙江省战时成绩展览会,青田送展作品66件,其中阜山中学31件。1949年春迁入县城,以县合作社办公楼作校舍,学生300人。1950年2月并入青田县立中学。建校15年,招生44班,约2000人,毕业生22届,900余人。1987年11月,应县政协委员提议,重建阜山中学,县人民政府予以批准。
  私立石门中学 民国35年(1946),青田籍军政要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在上海商议创办石门中学,成立董事会,推陈诚为名誉董事长,赵志垚为董事长。校址暂设水南栖霞寺。36年3月开学。招初一第一册3个班、第二册1个班,共有学生224人。1949年上半年开办高中班。1951年撤销高中部。建校初,陈诚赠送《古今图书集成》、《中华文库丛书》、《四部丛刊》以及全国省县志书40余箱。1948~1949年上半年发生过3次学潮。1956年,并入青田县立中学。
  青田县中学 1949年9月创办,前身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初名青田县立中学,学生136人,5个班。1956年增设高中部,为青田第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仪器、标本以及数万册图书全遭毁坏。1970年秋,改名青田县城镇“五七”中学,1977年改今名。次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87年,有28班、学生1386人;其中初中12班、696人;高中14班、690人;教职工117人。学校占地28亩,建筑面积9133平方米。
  华侨中学 1957年9月由华侨、归侨集资创办,初设原石门中学旧址。招初一新生129人、高一新生54人。1958年,学生增至429人,华侨子弟占30%。1959年1月迁至水南区油竹村,征用土地15亩兴建新校舍。1963年9月,华侨卫生学校并入,高中停止招全,原高二学生并入青田县立中学。学校经费大部分由县人民政府补助。1962年改为公办。1964年又转为民办。1970年停止招生。
  鹤城中学 1978年创办。初借城西小学上课。1982年1月迁入东门新校舍。建校初,致力于电化教学,自制《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蒸汽机工作原理》等幻灯片,在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上获优秀奖。1979年摄制全国第一部语文教学辅助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行全国。1983年增设高中部。1985年增设职业高中班。1987年有高中6班、学生328人;初中12班、学生677人;教职工69人。学校占地5.3亩、建筑面积5282平方米。
  第三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教育
  民国17年(1928),陈瑛、陈梓芳等发起筹办私立阜山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在阜山真隐寺。20年开学上课。学制3年。22年,学生87人,毕业生34人。23年改名私立阜山简易师范学校,学制4年。24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师范学校不得私立的规定,改为私立阜山初级中学。
  民国32年(1943)2月,青田县芝田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改为青田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简师)。校址在天妃宫。招四年制新生68名,一年制师训班学生6名。膳食由学校供给。女生优先录取。33年9月,改招3年制新生。是年,部分校舍被日机炸毁,学校迁至北山张口,次年下半年迁回县城。37年停止招生。1949年下半年改为青田县立中学。简师历时7年半,招收2期一年制、3届四年制、6届三年制,毕业生334人。
  1952年秋,创办青田县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教师6人。1954年下半年,抽调50名教师开办文化班,时间1年。1955年,设函授部,1956年停办。1955~1966年,温州师范学校、丽水师范学校,先后在青田设函授部、站,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函授培训。
  1958年秋,在山口村创办青田县初级师范学校,建校舍1708平方米。始招2个班、104人。1960年迁至油竹,改名青田师范学校,招收普师2班、100人,初师6班、315人,幼师1班、48人,教职工43人。学校占地103亩,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1961年停止招生,1962年4月停办。
  1978年创办小学教师进修学校,设在原青田师范学校旧址。培训代课、民办教师。一是在职轮训,结业后回原校工作;一是在校进修一年,复习初中课程,参加中师考试,录取后进龙泉、松阳师范,毕业后回县任教。1980年,开设函授部。1985年,开办龙泉师范校外班,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30人,毕业后按师范生标准录用为公办小学教师。是年,在校进修学员268人。
  第二节 技术教育
  清宣统元年(1909),傅廷奎等在山口村设立图书石雕刻技艺局,招收徒工,选聘石雕艺人教习技艺。经费从销售石雕产品中筹集。后因内部纠纷停办。
  民国32年(1943),岭下乡手工业纺织生产运输合作社创办合作义校。以“灌输合作常识暨技术研究,培养合作人才”为宗旨。校址在北山区岭根。由合作社职员任义务教师。后经县批准改为青田县岭下手工业纺织生产运输合作社附设社员补习学校。
  1958年创办民办华侨初级医士学校,附设于华侨中学,招生58人。因师资力量不足,次年停办。学生并入华侨中学。
  1960年,按温州地委宣传部建议,创办青田县工艺美术学校,招收温州专区高小毕业生74人,开设刺绣、石雕2个专业。借铁店巷民房上课。1961年撤销。青田学生部分转入石雕厂继续培训,外县学生回原籍由当地安排。
  1964年9月创办青田县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在温溪区山根。招收初中毕业生110人。学制3年,每学年劳动时间4~5个月、学习时间5个半至6个月。开设语文、政治、数学、农业技术等课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1970年停办。
  1979年5月,县劳动局创办青田县技工学校,校址在西门山,校舍面积817平方米。招收高、初中毕业生200人。设水电、机械、选采矿、无线电4个班,学制2年。毕业后分往工矿企业。1981。年因分配困难,暂停招生。1987年招收电工机械专业学生55人。
  1980年,鹤城镇文化补习学校改为鹤城镇职业中学,校址在鹤城西路。1981年转为公办,附设初中班6个。先后开办缝纫班7期,学制半年至1年;机绣班1期,学制半年;中医外伤班1期,学制2年;建筑班2期,学制3年;烹饪班3期,学制1年。累计毕业571人。1987年学生395人,其中专业班103人。初中班292人。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18年(1929)成立青田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是年,有民众学校17所。23年增至30所,学员955人。25年,设区中心民校4所,乡村中心民校7所,乡村学校成人组4个,小学附设民校4所。26年,山口、港头、仁塘湾、玄坦开办民众学校4所,设国语、算术、珠算、公民训练、音乐等课程。27年,全县有常年民校4所、小学附设民校13所、半年制战时民校25所。此外,省教育厅在高湖、平桥、静潭(今仁川)、庙后(今妙后)、石帆、黄渡(今黄肚)设立省战时中心民校6所,3个月扫除文盲3000人。民国29年,实施国民教育,有条件的乡保国民学校开办成人妇女班。是年,全县共办民校100班,学员3066人,毕业2663人。30年暑期,回乡中学生491人,办暑期民校26所,约有1230名农民参加学习。34年,民校学员5603人。
  1950年冬,农村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共办冬学(冬季农闲业余识字学校)214所,入学11622人。1951年,成立县冬学委员会,开办冬学1412个班,学员29336人。1952年,部分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并推行速成识字法,先后在鹤城镇、北山、温溪、大路、水南、海口、山口等地开办7个速成识字班。1955年1月,成立县扫除文盲委员会。1956年,成立乡扫除文盲协会。6月30日召开第一次县扫盲积极分子大会,成立县扫除文盲协会。11月中旬,举办扫盲骨干培训班,396人参加学习。1958年5月29日,县召开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6月1日,全县发动45000人突击扫除文盲。1959年后,各地民校升格为“业余小学”、“业余中学”,甚至“业余大学”,后又统一称“××红专学校”。
  1960年2月,县扫除文盲委员会停止工作,扫盲办公室改为业余教育办公室。1961年,扫盲工作归县文教局主管。1963年,农民业余学校.399所,学员7226人。1964年,边远山村设耕读小学499所,供失学儿童和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入学读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校改称“五七”政治夜校。
  1979年,有业余初等学校205所,学员6145人,其中扫盲班4006人,教师302人。业余中等学校5所,学员121人,兼职教师19人。1980年,区、乡中心学校配备专职干部,统一管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创办夜小学,组织失学青少年入学。最低要求学完小学3年级课程,以防止新文盲产生。1983年,有夜小学637个班、13230人,教师713人,其中兼职教师541人。
  1979~1987年,扫除文盲4220人,业余小学毕业2959人。1987年,经省、地工作组检查验收,全县青少年、壮年235040人,其中文盲27751人,非盲率88.2%。
  第二节 职工、干部业余教育
  职工业余学校
  1951年5月,青田县职工业余学校创办,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8人,设扫盲、高小、初中3个班,学员128人。1954年,入学职工217人。1958年474人,其中,扫盲班289人、高小班122人、初中班63人。1960年,职工业余教育推向区、乡,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64所,129班,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26人,入学职工6295人,占职工总数91.9%。“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4年,青田县化工厂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设无机化工专业,学员8人,脱产学习。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6人。不久停办。
  1978年12月,县职工业余学校恢复招生,有兼职教职工15人,学员460人,其中初中98人,高中362人。1984年开办钼矿职工业余学校。
  1982年2月,成立青田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设职工教育办公室。1984年12月撤销,成立青田县成人教育办公室,组织青壮年职工补习文化技术课。至1985年,举办各种类型初中文化补课班80余班次,学员2400余人次,考试合格2359人,合格率为80%。技术补课1665人,考试合格1353人,合格率为81%。
  1987年,参加职工培训1511人,毕结业716人。其中岗位培训结业255人,技术业务培训结业195人,高等教育毕、结业29人,中专毕、结业105人,高中毕业132人。
  干部业余学校
  1950年10月,县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创办,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干部入学补课。首期入学105人。1954年,温溪、水南、船寮、海口等区分别开办区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小舟山、海溪、小奕等乡创办乡级干部补习班。
  1958年4月,成立县函授学校,参加学习的机关干部75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机关干部学校停办。1978年起,干部文化学习由县职工业余学校兼办。
  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9月,创办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青田工作站,始招英语单科班20人,1981年结业13人。1980年又招英语单科班19人,1982年结业8人。1982年招汉语言文学班28人,1985年毕业20人。1983年招工业会计专业班18人,1986年毕业14人。1984年招土木建筑专业班18人,1987年毕业5人。1985年招汉语言文学班17人,法律专业班26人。
  工作站借用公房、民房上课。1987年1月征用东门滩土地748平方米,兴建教学楼。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年下半年,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加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商业企业管理、统计学等6个专业,自学考试65人次,合格30人次。1985年下半年,开考课程增加法律、会计基础科2个专业,参加考试120人次,合格77人次。1986年下半年起,增开工业管理工程、价格学2个专业,参加考试332人次,合格128人次。19871988年上半年,毕业9人,其中商业企业管理专业2人,党政干部基础科专业1人,统计学专业6人。
  第五章 电化教学
  第一节 幻灯教学
  1958年,县实验小学自然课使用普通幻灯机教学。1978年后,鹤城中学、城东小学、水南区中学、章 村区中心小学、城中小学、城西小学、青田县中学相继成立电教组,自制白昼幻灯机、自绘幻灯片,开展幻灯教学研究活动。
  1978年9月,鹤城中学在浙江省第一次幻灯教学汇报会上演示自制幻灯机和幻灯片,获二等奖。在全国第一次幻灯教学汇报会上,《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蒸汽机工作原理》被评为优秀幻灯片,向全国推荐。
  1979年4月,丽水地区在青田召开第一次幻灯教学汇报会,交流经验。12月,在温州召开的浙江省第二次幻灯教学汇报会上,鹤城中学获一等奖,城东、城中、城西3所小学获二等奖,青田县中学获三等奖。
  1980年2月,成立青田县电教学会,会员23人,后增至67人。1983年,城东小学制作《少年闰土》幻灯片一套(内有2张系城中小学制作),获全国二等奖。同年城东小学的《海底世界》,城中小学的《秋天》、《金华的双龙洞》、《朝发白帝城》、《刻舟求剑》,城西小学的《看图作文》、《指导写毛笔字》7套幻灯片被评为省优秀电教教材。
  1984年,全县有各种型号录音机140台、电唱机65台、教学磁带1100余盒,有幻灯机、投影器110台、幻灯投影片10300张。
  1985年,举办幻灯片制作训练班,学员39人。
  1986年,受丽水地区教学仪器站委托,举办丽水地区幻灯片制作技术培训班,培训电教人员34名。
  第二节 电影教学
  1979年下半年,鹤城中学电教组首次拍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辅助影片,用于语文教学,在省第二次幻灯教学汇报会上放映,获得好评,发行300多个拷贝。6月,县教育局成立电化教学馆,推广电化教学。教学电影摄制组陆续拍摄《瀑布》、《中国石拱桥》、《桥》、《记金华的双龙洞》、《苏州园林》、《桂林山水》、《景泰蓝的制作》等教学辅助影片。其中《中国石拱桥》版权为中央电教馆收购,《桥》获1983年全国小学语文电教教材二等奖;《瀑布》、《赵州桥》(《中国石拱桥》节选)被评为省优秀电教教材。8部教学影片向全国28个省市发行拷贝2200个。
  1984年后,县教育局在各区建立放映点,配备电化教学专职人员。电化教学馆放映组经常到各校巡回放映教学影片,年100余场次。全县有电影摄制设备一套,电影放映机10台,教学影片94部。
  1985年,县电教馆和区中学、区中心小学相继购置录像机。
  第六章 勤工俭学
  民国24年(1935)县政府通令各类学校实施生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生产技能”。是年,阜山师范设立农场,实现蔬菜自给;芝东初级小学结合劳作课,开办石雕工场。
  1949年下半年,阜山中学开设砻坊,组织学生代粮食部门加工大米。1950年,青田县立中学发动学生种植番薯、蔬菜;石门中学为森工部门搬运木材。解决贫困学生学习费用。
  1956年,县拨仰天湖土地10亩给青田县立中学建立农场;拨给农村17所小学土地共5.93亩作为实验园地。次年,青田县立中学开垦山地175亩,井建立饲养场。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中小学普遍开展支工支农活动。种植农作物1067.35亩;参加兴修水利,挑泥26.9万担;积肥16.6万斤;捡回粮食、茶籽3266斤。有些学校还创办砖瓦厂、肥料厂。1960年,章村中学兴建教学大楼所用之钢筋水泥、木材、毛竹与砖瓦几乎全由学生搬运或烧制。
  1972年起,提出教育战线学大寨,农村中小学兴办小农场、小林场、小牧场。
  1978年后,勤工俭学转向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目标。1979年,全县中学有校办工厂3家,总产值35701元,农场面积30.05亩,林场面积58亩,生产粮食7603斤;小学有校办工厂2家,车间1个,总产值O000元,农场面积10.5亩,林场面积32.55亩,生产粮食1485斤。青田县中学以收益建造一座1200平方米楼房。
  1980年,县教育局成立校办企业经理部,后改为勤工俭学股。1984年,有校办厂11家,产值44.3万元。1985年产值46.7万元。1987年,开展勤工俭学学校338所,有学农基地30处,土地面积169亩;有校办工厂12家,产值106.1万元,利润15万元,主要产品有阀门、汽车刹车分泵、鼓刹、矿石标本、中小学生簿册、太阳帽等。
  第七章 教师
  第一节 队伍
  民国时期,校长由县政府委任,教师由校长聘用,报县审核。任用期一般为一学期。
  小学教师,民国18年(1929)300人。24年370人,其中经资历检定:师范学校毕业19人,中学毕业73人,不及初中毕业程度246人,余为代用教师。28年,393人。29年,525人,其中检定合格62人,占11.8%。34年,889人,其中大学毕业3人,师范学校毕业209人,高初中、专科职业学校毕业598人,小学毕业79人。37年,782人。
  中学教师,民国28年28人。29年39人。37年6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办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任教,民办教师沿用聘任制。1950年后通过在职学习、离职进修、短期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1952年,民办小学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60~1962年,精简小学公办、代课教师473人,其中转为民办教师145人。精简中学教职工124人。
  1987年,小学教职工2668人,其中专任教师2468人;中学教职工994人,其中专任教师848人。
  第二节 待遇
  科举时代,书院、私塾教师束高低不一。清乾隆间(1736~1795),养正书院主讲者“岁情谷四十石”。
  民国初期,乡村小学教师工资以谷物支付居多。最高每月1石,一般7斗,最低管吃饭(由学生轮派)。民国20年(1931)以后,改为货币工资。24年,370名教师中,月工资5元以下156人,5~10元155人,10~15元42人,15~20元16人,20元以上1人。短期小学教师一律10元。阜山中学教师人均工资:26年45元,29年64元。29年,小学教师最高工资22元,最低5元,平均10元。
  民国30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县政府向学生征收学米,每学期高年级6斤,中年级5斤,低年级4斤,“聊助教师膏火”。32年起,因教师生活拮据,学生轮流向教师供应蔬菜,“不拘生熟,亦不计丰菲”。35年,实行加成支薪,逐月浮动。37年,简易师范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相当。
  民国时期,教师任教期间免服兵役;子女在公私立中学求学,可申请免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小学教师实行实物(大米)工资。1950年,小学教师月均大米:县人民小学教师175市斤,区中心小学教师150市斤,乡中心小学教师95市斤。1952年下半年起,改为工资分(1个工资分相当于旧人民币1261.29元),由国家财政拨款。月人均工资170个工资分。
  中学教师工资,1949年下半年,青田县立中学实行折实单位工资(每个单位值旧人民币3820元),人均月工资93个折实单位;石门中学实行时薪制,按上课节数计算工资,初中每节8000元(旧人民币,下同),高中10000元;阜山中学实行实物工资制,月人均工资约为大米200市斤。1952年,公办中学实行工资分制,月人均工资210个工资分。
  1953年4月,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4年起,教师福利费按工资2%提取,1972年提高到2.5%。
  1956年下半年实行工资改革,月人均工资:幼儿教师36.5元,小学教师35.86元,中学教师49.5元。此后,时有调整,以1963、1977、1980年调整面最广,分别为50%、40%和46%。1979年11月起,实行班主任津贴,中学班主任每月4~6元,小学班主任每月3~5元,民办中小学教师稍低。1982年,中小学及幼儿教师提高工二资一级。1985年工资改革,教师待遇有较大幅度提高。1987年中学教师月人均工资(基础、职务工资加工龄津贴)84.45元,农职业中学教师人均79.7元,小学教师人均89.87元。
  民办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办学单位支付,国家补助。1956年民办小学教师每月平均补助18元。1959年,民办中学教师月人均工资26.42元,民办小学教师月人均13.45元。1978年后,有所提高,有的接近于同级公办教师。
  1982年,县召开“辛勤育苗三十春”大会,表彰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以上老教师169人,颁发荣誉证书、纪念章。城东小学教师高秀珍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1983年,向从事教育工作25年以上的教师351人颁发教育部“园丁”纪念章。1984年,章村区中心小学教师邱云翠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85年第4季度起,1607名民办教师,在任教期间,由国家供应口粮每人每月27市斤。
  第八章 经费校舍
  第一节 经费
  科举时代,县学、书院经费及学廪生膳食费、乡试生员路费等,由县学、书院学田租支出。私塾经费由学东自筹或学生家长分摊。明隆庆五年(1571),有学田300亩。万历十六年(1588)增至320亩,年收租谷200石左右。
  民国时期,地方教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民国17年(1928),教育经费8000元,占县行政费14%。30年,3.57万元,实际需要22.76万元(小学16.12万元、中学6.64万元),不足数依靠学校或地方采取田租摊派、土特产抽成、社会捐献、学生缴纳等自筹办法解决。
  1949年下半年至1951年,国家对教育经费实行补助办法。青田县立中学经费按政府预算发给。1950年10月份起小学经费每月补助大米5万市斤。1952年起,公办中小学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是年拨款17.8万元。1957年拨款44.7万元、1966年90.8万元、1971年99.9万元、1979年199.8万元、1983年362.9万元、1987年增至656.6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34.52%。
  1983~1987年社会集资办学经费237.8万元。
  第二节 校舍
  民国时期,除县城、玉溪、东源、高市等部分学校建有校舍外,大多数学校设在祠堂庙宇或民房中。
  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兴建一批校舍,并对部分校舍进行维修、拆建。1959~1966年兴建中小学校舍31592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校舍遭受破坏。据1973年统计,被破坏校舍9400平方米。1979年,中小学1006所,其中以祠堂庙宇作校舍的321所,占31.8%。是年起至1985年,通过国家拨款、社会集资、华侨捐助共筹集资金629万元,修理、拆建、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
  1980年后,177所设在庙宇中的小学,因敬神拜佛等迷信活动频繁,教学秩序受到干扰。1983年,中共青田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组织工作组分赴8个区镇检查处理。
  1987年,全县学校占地面积52.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59万平方米,其中危房3.44万平方米,被外单位长期占用1062平方米。
  1988年1~6月份,全县发生校舍倒塌事件18起,其中6月20日东江乡平山小学倒塌,学生死亡6人,受伤13人。
  第九章 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学堂设体操课。
  民国元年,体操列为必修课,后改体操为体育课。4年(1915)学校设课外活动部,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初级小学以踢毽子、拍小皮球、滚铁,环为主;高小、初中以球类、田径、徒手操为主。农村小学因经费困难,设备简陋,体育课多流于形式,成为自修课或游戏课。抗日战争前,县中心小学有足球、哑铃等体育活动。
  民国34年,县简易师范学校及城区、海口、南田三区分别举行学生运动会,因斗殴而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成为重要学科。中、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每天做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眼睛保健操。1954年起,小学推广少年广播体操。1955年起,中学实行劳动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青田中学报名参加一级劳卫制锻炼的有394人(其中女生115人),占学生总数90.3%。1961年1月,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举办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训练班。1962年4月,成立体育中心教研组。
  1972年5月,举行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运动员425人。7月,刘绍平参加全国少年田径分区赛,在柳州赛区少年甲组铅球(6公斤)比赛中,成绩13.64米,获第一名。
  1977年10月,举行第二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1978年,举行少年儿童乒乓球锦标赛和首届幼儿运动会。是年,各中小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9年,参加锻炼的中小学生1525人。同年4月,举行在城学校广播操比赛。11月举行青田县第三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4个代表队479名运动员参加比赛,4人破丽水地区纪录。
  1980年,中小学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1952人,达标率30%。青田县中学被评为全省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城中小学为成绩显著单位。6月1日,举行第二届幼儿运动会,285名小运动员参加比赛。11月9日,举行第4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参赛399人。儿童男子手榴弹与儿童女子60米破地区纪录。1981年11月6日,举行第五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3个代表队46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打破丽水地区少年女子100米纪录。
  1982年3月,举行少年儿童田径选拨赛,运动员204名,9人破8项县纪录。
  11月举行第六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运动员446名,9名破9项县纪录。
  1983年1月,城东、城中、城西、水南、平演5所小学联合举行第6套儿童广播体操比赛。10月20日举行第七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运动员462人,8人破10项县纪录。
  1984年2、3、5月分别举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教工篮球锦标赛、小学儿童乒乓球赛、第三届幼儿运动会。10月,举行第八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参赛441人,5人破5项县纪录。是年,中小学学生“达标”9644人。
  1985年先后举行中学生乒乓球、篮球比赛。8月,在绍兴举行5省1市全国业余体校分区分龄赛,青田县中学汪永洁获女子72年龄组四项全能第一名,夺得金牌;陈锋获男子少年乙组四项全能第二名,夺得银牌。11月,举行第九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参赛418人。
  1987年10月,举行第十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运动员372人。
  1983年10月,青田县中学成立航模队,开展航模活动,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郑飞云任教练。1986年7月,青田中学航模队参加省运动会空模比赛,获P2B-2项目个人第2名;12月获空模P2B-2项目团体赛第2名。1987年7月获省空模比赛P1A-2项目团体第2名、普及级团体第3名、总团体分第5名。
  1978~1986年,青田向省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人,考取体育院校9人、体育中专2人。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活动,有武术、棋类、划龙舟、游泳、钓鱼、球类等。
  古时,武术以“青田棍”出名,有“青田棍子,刘家的刀”之称。明代,青田棍为军中有名技艺。清乾隆四年(1739),金华武状元朱秋魁“擅长剑技,其术青田棍也”(《干城录》)。清代以后,青田棍少为世人所知。民国21年(1932),城内护国庙设立国术馆,聘请武当、少林拳教习各1人。
  民国17年,在天地坛举行青田县第一次体育运动会。33年,举行合作杯篮球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开展球类、田径、武术等业余体育活动。1952年10月10日,举行青田县首届群众运动会。1954年10月,又举办县运动会,有573名运动员参加。1959年元旦,区乡举办30余次农民运动会,8160名农民参加比赛。9月,举行公安系统运动会。10月,举行全民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武术、举重、拔河、球类等。
  1960年,北山区成立白岩业余武术学校;大路乡成立10个武术小组。1962年,运动员王冠和在省第四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上以2′5获男子200米自由泳33″比赛第一名。1963年,又获浙江游泳锦标赛成人组男子200米自由游第一名。
  1964年,全县有农民篮球队17个,队员240余人,举办各类体育比赛8次。是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小口径步枪28支,在鹤城镇开展国防体育活动,有射击队员60人。1978年,先后举行环城赛跑、职工篮球赛、棋类比赛和横渡瓯江游泳团体赛。同年,温溪下寮大队被评为省级农村体育先进集体。
  1979年,先后举行老中青年田径运动会、横渡瓯江团体赛和青年火炬环城接力赛。1980年春节 至4月25日,举行篮球、乒乓球、田径比赛,参加对象为机关、厂矿男女干部职工。1981年2~11月,举办乒乓球单打、田径单元达标、篮球等竞赛活动,参加者360余人。1982年,举行乒乓球、棋类比赛,及庆祝国庆体育活动。1983年,李一平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之一,王为纲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先进个人;青田县农业银行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北山区白岩大队被评为丽水地区先进集体。
  1983年,王传民家庭被评为全国模范体育家庭。北山乡被省文化厅、体委命名为“体育之乡”。1984年,先后举行棋类比赛、接力赛、乒乓球团体赛、环城赛跑以及首届职工田径运动会。1985年,举行排球锦标赛、青田篮球邀请赛、乒乓球锦标赛。全县有3级运动员2名,少年级运动员26名。
  1982~1987年,先后成立县棋类、桥牌、信鸽、钓鱼、羽毛球5个协会和1个空模队。
  第三节 体育设施
  民国31年,征购东门上地30亩,筹建县体育场。后因日军犯境停建。次年,县派体育场干事2人继续征工兴建,因场地过大、土堆多,征工困难而中止。1969年,原县中心操场改建县灯光球场,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其中比赛场地540平方米。看台8级,可容纳观众2000人。
  1983年,中小学共有运动场38860平方米,篮球架43副。以1984年在校学生86872人计算,人均占有活动场地0.45平方米。
  1985年,有篮球场(26×14米)35个、排球场(18×19米)5个、室内轮滑场1个(约500平方米)、乒乓球房1个(约210平方米)、棋类房2个(约150平方米)、小运动场(3000平方米、环形跑道200×6)1个、综合练习房1个(1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