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3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
页码: 527-5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地方武装历史悠久,自元代起设县尉司、巡检司、捕盗司等,明代设谈洋、黄坦巡检司,清代设保卫团、国民抗敌自卫团等,民国时期设国民兵团、自卫总队等,1949年以后设青田县大队、人民武装部等。
关键词: 青田县 军队 地方武装

内容

元明清地方武装
  元代,设县尉司、巡检司、捕盗司,配备巡军弓手,掌管巡逻,捕获。
  明洪武五年(1372)设沐溪司(今景宁畲族自治县内)巡检1员,隆庆间(1567~1572)以“地僻无事”裁撤。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谈洋、黄坦(今文成县境)巡检司,各有弓兵30名。明正统五年(1440)青田知县吴安以地域辽僻,鞭长莫及,奏设庐山司(今景宁畲族自治县内)巡检1员,至嘉靖十年(1531)裁撤。
  明代设民兵300名,专守县城。
  清初设民兵360名,康熙年间(1662~1722)裁为240名,训练步战。光绪元年(1875),实存民兵120名,其中守城52名,分防各塘汛68名。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保卫团 民国17年6月成立。县设总团,县长为总团长,官佐10人,团丁109人,枪8支。各区设区团,每乡镇为1甲,每阊为1牌。19年9月,十一都、十二都各乡自卫队合组为联队,队部设在小源。20年9月30日,全县组成村、里保卫团22个。21年6月,统编为基干队160名,区团下设联合甲,第一区10甲,第二区6甲,第三、四区各4甲。24年4月,保卫团总部下设基干队60人,训练队200人,1个独立分队,人数不详。
  国民抗敌自卫团 民国26年8月2日成立,县设司令部,县长任司令。下辖3个中队、2个独立分队,共有官兵488人。一中队驻阜山、吴岸、油竹;二中队驻鳌里、黄坦、南田;三中队驻祯旺、洪府前。28年,县司令部改为县政府军事科。
  社会军事训练总队 民国27年9月成立,县长兼任总队长。下设常备中队,4个区队,官兵173人。28年7月1日起,改属县兵役科。
  国民兵团 民国28年12月1日成立,县长兼任团长。下辖由抗敌自卫团下属部队改编成的自卫队2个中队1个独立分队,官佐13名,士兵299名,装备步枪181支,木壳枪1支。12月底,挑选壮丁363名,编成3个中队。第一中队驻四外、方山、山口;第二中队驻阜山;第三中队驻城区、白岩、鳌里、雅梅。29年又扩充1个常备中队,4个后备中队。同年9月1日,4个后备中队缩编为2个后备中队,30年5~6月,先后裁撤1个常备中队与1个后备中队。34年7月底,奉令撤销县国民兵团所属后备中队。35年1月,自卫第一中队改编为自卫独立分队。10月底又改编为保安警察队,隶属省民政厅。
  常备自卫队 民国36年9月成立。5个分队,队丁100人。10月,组成46个分队,498个保队。4906个甲班。
  青田县自卫总队 民国37年8月20日,常备自卫队改编为民众自卫总队,县长兼任总队长。夏守素为总队副。下辖3个常备中队和1个独立分队。
  人民武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青田县大队 1949年9月,以原中共青田县委警卫队为基础,建立青田县大队,2个连,300余人;水南、温溪、北山、海口、万山5个区建立区中队。1950年10月,县大队2个连和区中队部分人员组成的1个连,改编 为温州第五军分区独立三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青田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10月成立(简称人武部)。设政工、组织动员、作训3科。1954年11月改设县兵役局,1959年1月,兵役局撤销,仍称县人武部。1960年,建立区、公社两级人武部。1987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青田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改称青田县人民武装部。全县有区、镇级人武部9个,乡镇级人武部52个,干部共86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大垟山武工队 1963年建立,营级建制,下辖2个分队,20余人,驻良川乡内冯、外冯。1968年,调往缙云县。
  青田县中队 前身是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83年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浙江省总队青田县中队,简称青田县中队。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