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25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22.2
页数: 3
页码: 411-41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历史上流通过制钱、铜圆、银圆、银角等货币,后来国民政府的法币和金圆券也曾在市场上流通。现在,人民币是青田县唯一的货币,1987年起50元和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始投放市场。
关键词: 青田县 金融 货币流通

内容

第一节 制钱银圆
  制钱 亦称铜钱,外圆中方孔,便于绳索贯串。明清两代在青田流通的有1文、5文、10文等种,以每枚1文居多。民国9年(1920)以后,制钱淘汰。
  铜圆 俗称铜板,民国初期与制钱同时使用,每枚抵制钱10文。青田流通的铜圆以广东、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铸造的居多。铜圆与银圆的比值为300∶1,28年下降至200∶1。
  民国24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同时,曾发行铸有国民党党徽的铜辅币,面值有1分、半分2种,比普通铜板略小。
  银圆 明末,市场上已出现从国外流入的银圆,俗称“番钱”。清光绪十四年(1888),广东省开始自铸“龙洋”。民国元年,共和政府发行铸有孙中山头像的“孙洋”。3年,北洋政府发行铸有袁世凯头像的“袁洋”。22年,国民政府又发行一种一面为孙中山头像,另一面为帆船图案的“船洋”。青田流通的银圆,以“袁洋”与墨西哥“鹰洋”居多,“孙洋”次之。
  银角 俗称角子、小洋。民国时期,青田流通最多的是广东、湖北两省铸造的2角、1角面值的银角。24年,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镍辅币,面值有20分、10分、5分3种,俗称“铅角子”。
  第二节 法币金圆券
  民国初期,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有中国、中央、交通、通商、兴业、实业、四明、中南等银行发行的1元、5元、10元券,与银圆等值使用,以中国银行纸币流通量最大。
  民国24年(1935)11月,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禁止银圆、铜圆流通。25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31年4月,又将原缴纳关税用的海关金本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投放市场,以关金券1元抵法币20元的比值与法币同时流通。
  民国31年7月起,法币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随着货币贬值,至37年法币最高面额达500万元。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停止使用法币与关金券。
  金圆券初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元,每100元可兑换银元50元,或美金25元,或黄金0.5市两。至38年4月,最高面额达100万元,贬值为24万元兑换银圆1元。
  第三节 人民币
  1949年前后,农村普遍以大米交换商品,城镇木行业和商业较大数额贸易仍然使用黄金、银圆,市场流通少量人民币。1953年以后,人民币作为唯一货币在市场上流通。1955年3月1日实行币制改革,统一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新人民币,以1∶10000比值收兑各地方银行不同版面的旧币。1964年4月,奉命收兑苏联代印的10元、5元、3元3种版面的人民币,共41.8万元。1980年4月,发行1元面值的镍币和5角、2角、1角面值的铜币。但发行量少,投放市场不久即全部被收藏。1987年起将50元、100元面值人民币投放市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