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193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邮电
分类号: F632.7
页数: 15
页码: 343-356
摘要: 本编记述了青田县邮电业,明初设驿站。清代改设铺舍。清末开办邮政。民国时期,相继建立电话局、乡村电话管理所、电报局和无线电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5政与电信合并,成立青田县邮电局。1987年,有邮路110条;函件收发量比民国时期最高年份增长15.1倍;与48个国家和地区通邮,通电报、电话。
关键词: 青田县 邮电 地方通讯业

内容

明初设驿站。清代改设铺舍。清末开办邮政。民国时期,相继建立电话局、乡村电话管理所、电报局和无线电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5政与电信合并,成立青田县邮电局。1987年,有邮路110条;函件收发量比民国时期最高年份增长15.1倍;与48个国家和地区通邮,通电报、电话。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驿站 铺舍
  明洪武初建立芝田驿。驿址在“县南滨溪”(今清溪门一带)。设驿丞、驿吏各1人,馆夫4人,养膳应差夫25人。有站船5只、夫50人,运船5只、夫50人。驿站负责传递公文,供应过往官员食宿、船只。
  清康熙元年(1662),芝田驿裁撤,由典史兼管。康熙十五年,设铺舍,全县设15铺:县铺在县署前,有司兵6名,沙埠铺、携(圩)仁铺、北岸铺、东岙铺、雷石铺、小洋铺、月昔溪铺、戈溪铺、练岙铺、海口铺、小群铺、锦水铺、腊口铺、古竹铺,各有司兵5名。陆路每铺相距10华里,均由司兵徒步传递公文;水路邮递,委托航船,每年在驿道款项中提取实银41.2两,作运送经费。
  第二节 邮政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二十七日,始设青田邮局,局址在城内中坊埠,办理官署公文为主。
  民国6年,青田邮局为二等局,有职工4人。(据《大中华浙江地理志》民国7年(1918)版载:“青田地处丽温要冲,所设之局为二等局”)民国8年开始正式传递信件。14年8月13日设岭根信柜,为第一个基层邮政机构。此后,腊口、海溪、高市、大路、倪岸、坑底、三源、湖云、黄放口、小令、白岩、垟心、平桥等地的信柜相继设立。22年,青田二等邮局租用大街民房4间。有局长1人,信差(县城内邮递员)、听差(内勤)各1人,邮5差4人。船寮、芝溪、海口、油竹、石前、下庵店设有代办所。
  民国30年4月22日,日军窜扰青田,县邮局迁至湖边村,同年5月5日迁回城内。31年4月24日又迁至白岩村,同时,在水南村设邮局临时办事处。同年9月5日,县邮局迁返县城,水南临时办事处撤销。34年3月,南田(今属文成县)设邮政三等局,9月1日改为代办所。36年5月11日,县邮局迁至后街杜家。是年,有职工11人,代办所14个,信柜37个,邮票代售处1个。1950年4月,县邮局迁至后街(今房产交易所上首)。
  第三节 电信局、所
  民国20年(1931)2月,始设青田电话支局,局址在上店街,隶属浙江省长途电话局。24年,改由招商代办,全年通话277次。由于话务清淡,电话支局降为代办所,属永嘉电话局管辖,长途电话由丽水、永嘉电话局代转。同年5月,在后街设立青田乡村电话管理所,职工4人。
  民国27年7月,始设青田电报局,局址在西门外,职工8人。28年10月,迁至锦屏山妙竹庵。31年为四等局。次年9月,改为永嘉电报局青田收发处。33年2月28日和电话代办所合并,建立青田电信局,隶属浙江电政管理局。34年8月,浙江电政管理局撤销,成立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青田电信局为其下属。36年4月,改为三等一级电信局,局址迁至城庙(今粮食局址)。
  民国35年10月16日,设立浙江省无线电台青田县分台,台址在县政府内。有主任1人,报务员1人,摇手2人,无线电收发两用机1台。
  第四节 邮电局
  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接管邮政局、电信局及乡村电话管理所,原有职工22人全部留用。
  1951年10月,邮政与电信合并,建立青田县邮电局。局址在后街(今城中小学校址),隶属浙江省邮电局。1953年6月,乡村电话管理所并入县邮电局。
  1954年,设船寮电话所。1955年,设海口、小源、温溪邮政营业处。1956年,邮政营业处、电话所改为邮电所,增设浮弋北山、山口邮电所。
  1960年1月,设山口支局、白岩支局、芝溪头支局、浮弋支局、小源支局、平演支局和温溪支局。1961年10月,县邮电局从后街迁至新大街1号新建的邮电大楼。同年11月,局内设邮政股、电信股和秘书股。1962年4月,撤销股的编制和平演、芝溪头支局。1965年,青田县邮电局下设5个邮电支局,2个邮电所,31个邮电代办所,44个邮票代售处和90个信筒泛信箱。
  1969年11月30日,邮、电分家,分别成立邮政局革命委员会、电信局临时革命领导小组,前者隶属青田县革命委员会,后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田县人民武装部军管。1972年5月,邮政局、交通局合并为交通邮政局。1973年4月30日撤销交通邮政局。同年12月邮、电再次合并,恢复青田县邮电局,归省邮电局管,辖。次年,浙江省邮电管理局成立,与青田县人民政府分别管理青田县邮电局的业务和人事。70年代末,省邮电管理局收回人事管理权。
  1972年,方山邮政代办所改为邮电所。1973年1月设黄垟邮政所,后改名石平川邮政所。是年,船寮、海口邮电所改为支局。1978~1979年,石平川邮政所、海溪代办所、阜山代办所先后改为邮电所。1985年6月,浮弋支局迁至腊口,改名腊口支局。7月,设浮弋邮电所。
  1987年,县邮电局下辖支局、所12个,邮电代办所31个,邮票代售处142个,信筒、信箱157个。全系统干部、职工270人,其中固定工192人(含集体工17人),合同制工30人,计划临时工8人,委办40人。固定资产392.04万元。业务年收入200.91万元,收支差额86.46万元。
  1982年方山邮电所在石前建成二层楼房191平方米。温溪支局在车站路建成三层楼房599平方米。1985年6月,腊口邮电支局四层楼房落成,建筑面积649平方米。1986年10月,温溪支局又在处州街建成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同年底,县邮电局建成五层电信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1987年10月山口邮电大楼建成,建筑面积811平方米。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网路
  清代,铺递邮路两条:西线由县城至处州(丽水),途经12铺,于苦竹交接;东线由县城至永嘉,途经2铺,于沙埠交接。民国17年(1928),邮路6条。其中委办水运邮路3条:
  青温线 委托“济瓯”、“六一”两艘拖轮运送。自县城经沙埠达温州,单程60公里。
  青处线 委托航船运送。自县城经船寮、祯埠、石帆至处州,单程75公里。青田信件到达省城杭州约6天。
  青景线 委托航船运送。自县城溯小溪经郎回、万阜圩、岭根至景宁县境,单程95公里。
  县内步班邮路3条:
  城梧线 自县城经湖边、小奕、湖云、白岩、岭根至南田梧溪(今属文成县),单程90公里。并在白岩邮点与景宁县邮差交换函件。邮差往返需3天。
  城章线 自县城经平演、彭括、雅岙、油竹、山口、石前,折往大安、冯洋、仁庄、三溪口、小岭、阜山下庵店,转章旦回县城,单程60公里。
  城海线 自县城经石溪、大洋、船寮、芝溪、高市至海口,单程40公里。海口至石帆一段,由石帆代办所派邮差至海口接投。
  民国23年11月,丽青温公路通车后,县境内从石帆至沙埠沿途各地邮件,包括外县函件均委托客车运送。当地代办所、信柜负责人,每日至车站交接函件。抗日战争时期,公路破坏,仍以步班投递。27年,城梧线由梧溪延伸到鳌里、黄坦(与泰顺、瑞安县邮路衔接),折经篁庄、三源、南田(今均属文成县)返回岭根。32年,丽浦(丽水到福建浦城)公路全线通车,青田至景宁来往信件,取道丽水,景宁至青田白岩步班邮路撤销。35年8月,黄坦代办所邮件改由瑞安转递。36年,县邮政局下属13个代办所、28个信柜的邮件,均由县邮政局邮差直接投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邮政网路建设有很大发展。1987年底,县邮电局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共110条,单程2338公里,是1949年的7.9倍。
  一、县局至乡村的邮路45条,单程960公里。其中委办汽车(县车站客车)邮路5条,单程164公里;自办自行车邮路13条,单程297公里;委办自行车邮路11条,单程249公里;自办步班邮路4条,单程68公里;委办步班邮路12条,单程182公里。
  二、县城投递。1949年以前,只有一个道段(西至西门外,东至前路街),1人步行投递兼邮件接送,日均信件70件、报刊300份。1958年分东西两段投递。1976年增辟中段(县城中心段)。1982年11月,辟东郊段(至东门外塔山下)。1985年1月辟北段(至杨梅降头)。各段主要单位每天投递2次,一般单位与居民每天投递1次。国际函件、电报和机要件实行专人投递。
  三、农村投递路线65条,单程1378公里。其中自办自行车邮路7条,单程135公里;委办自行车邮路1条,单程20公里;自办步班邮路11条,单程270公里;委办步班邮路44条,单程935公里;捎转2条,单程18公里。
  1987年,每天投递一次的有53个乡镇,22个居民区,241个行政村,1695个村民小组;2天投递一次的有1个乡(万阜),288个行政村,1495个村民小组;3天投递一次的有28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捎转69个行政村,1565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 业务
  函件 民国36年,县邮政局日均进口函件509件,出口函件385件,全年进出口函件约3.2万件。函件收发率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函件业务量不断增长。1960年,进出口函件161.72万件,其中出口83万件,进口78.72万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函件业务急剧下降,1970年进出口函件79.8万件,其中出口40万件,进口39.8万件。1980年,进出口函件增至213.51万件,其中出口123.5万件,进口90.01万件。1987年,进出口函件437.98万件,其中出口247.40万件(含给据23.45万件),进口190.58万件(含给据29.98万件)。
  包件 民国36年,青田邮政局平均每月收寄小包邮件9件、包裹15件、图书小包7件。
  1950年后,包件业务越来越多。1960年,出口1万件,进口1.25万件。1981年,进出口包件4.96万件,其中出口3.05万件,进口1.91万件。1987年,进出口包件9.99万件,其中出口6.30万件,进口3.69万件。
  汇兑 青田邮政局办理汇兑业务始于民国14年。是年汇兑银圆98.27元,其中汇出30.46元,兑进67.81元。36年,石前、船寮、三溪口、西坑、白岩、黄坦、下庵店、张口、岭根、山口、油竹、南田和大垟等13个邮政代办所开始兼办小款汇兑。是年,邮政收寄汇票235张。
  1950年,出口汇票0.25万张,进口汇票0.24万张。1959年1月,实行汇兑送款上门。1960年,出口汇票3.80万张,进口汇票4.33万张。1962年,取消送款制度。1983年,进出口汇票9.43万张,其中出口2.19万张,进口7.24万张。是年,全县各邮电支局、所均可办理汇兑业务。1987年,全县出口汇票2.68万张,进口汇票7.41万张。
  储金 民国18年,青田邮政局开办储金业务。36年增办简易人寿保险业务。
  1952年1月,青田县邮电局开办储蓄业务,每月吸收游资旧人民币100万元。1953年9月15日停办,帐册及余额移交给县人民银行办理。1986年12月11日,恢复邮政储蓄业务。1987年6月25日北山支局开办储蓄点,同年12月,船寮、东源、腊口支局相继设立储蓄点。是年底,全县储金余额149.43万元。
  报刊发行 民国时期,报社委托派报处销售。1950年由邮局代销。1953年1月起,根据中央油发合一”的指示,全部报纸、杂志归青田县邮电局发行。是年全县发行报纸1500份,杂志1430份。1958年,报纸期发数2.96万份,杂志8500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报刊发行量急剧下降。1969年,全县报纸期发数仅2800份,杂志1400份。1985年,全县报纸期发数2.66万份,杂志期发数2.45万份。1987年,全县订销报纸期发数2.82万份,累计发行435.5万份;订销杂志期发数2.59万份,累计发行32.96万份。1985~1988年,由于报纸、杂志发行成绩显著,县邮电局连续4年获省邮电局颁发的优胜奖。
  机要文件传递 民国27年8月15日成立青田县递步哨,下设26个分哨,每哨设哨兵2人,构成县内外机要文件传递网络:青丽(青田~丽水)干线,设分哨5所;青雅支线又称青、瑞、景、泰线(青田~雅梅,联络瑞安、景宁、泰顺3个县),设分哨14所;青缙(青田~缙云)支线,设分哨7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为防共改组递步哨:县设总哨,下设区哨、乡(镇)肖,互相联络。总哨设在县警察局内,哨长1人,哨兵2名。海口、北山、南田警察所设立区哨。哨长由所长兼任,哨兵(警察)2名。乡(镇)哨,肖长由乡(镇)队附兼任,哨兵2~3名,以乡镇所在地的国民兵轮流调用。各区、乡哨门上,日间悬旗,夜晚挂灯,以资识别。
  1949年11月4日青田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通信班,县境内机要文件由通信班交通员投递,进出口机要文件,一般交邮电局办理。1958年,县邮电局出口机要文件0.32万件。1963年9月起,县内机要文件由邮电部门设机要员负责传递。1980年,出口机要文件0.13万件,进口机要文件0.28万件。1987年,出口机要文件0.16万件,进口机要文件0.36万件。
  集邮 1982年9月6日,县邮电局始设集邮门市部,出售邮票、集邮册和其他集邮专用品。9月25日,举办青田县首届中国邮票展览会。1985年5月4日,成立青田县集邮协会,发展会员260人。1986年9月,温溪支局开办集邮业务。1987年4月28日,原邮电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文敏生一行5人到青田视察,为即将在青田召开的丽水地区四县一市集邮联展会题词:“发展集邮事业,为文明建设作贡献”。同年5月4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张包子俊来青参加四县一市集邮联展会开幕式,并为联展题词:“邮苑花朵,艺术精华”。是年底,县邮电局集邮门市部业务收入3.39万元。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有线电报 民国18年(1929),始办电报业务,由县邮政局代转到永嘉电报局办理,年邮转电报128份。27年,青田电报局成立,青田至永嘉(温州)电报电路1路,年去报约500份。1949年,青田电信局去报数约1600份。1960年,增开青田至丽水电报电路1路,年去报3.19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青田至温州电报电路时撤时复,平均每年去报1.28万份。1974年12月取消人工电报机,改用BD055型电传电报机。1981年,开通青田至丽水明线载波电路1路。是年,去报4.75万份,来报5.22万份。1983年,进出口电报12.16万份。1987年,青田邮电局有电报电路5路。其中青田至丽水2路(无线电路1路),县城至温溪支局1路,县城至气象站、电信营业处各1路。有载报机3部,电传打字机10部,自动发报机3部,中文译码机1部。是年5月,接入杭州自动转报网电路,进出电报均自动转报。进出口电报17.2万份,其中出口7.48万份,进口9.72万份。
  无线电报 民国35年10月,县政府内设无线电台,主要办理紧急公务,日均收发电报5份。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接管无线电台,但未启用。1959年12月,省无线电台批准青田县邮电局使用青田至杭州无线电报1路,1964年10月20日停止。1977年,恢复青田至杭州报路,并增设青田至丽水无线电报1路。1987年底,有收信机1台,发报机2台。
  传真电报1980年7月,开通县统计局至丽水有线传真电报1路。1982年3月1日,统计局传真机移交县委办公室,成立传真室。1985年8月,传真室改为县委办一科。
  第二节 电话
  长途电话 始于民国20年2月。1949年,通往温州、丽水长途电话各1路。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及报务合用1台10门容量的交换机。是年去话900张。1964年,长途电话电路4路,其中载波电路1路,年去话1.43万张。1978年开通温州、丽水长途电话载波线路各3路。是年,长途电话共有7路,年去话3.9万张。1985年,青田至丽水7路(1路半自动电话,6路人工电话),青田至温州3路,青田至杭州国内、国际长途台各1路,共计12路,其中明线载波11路。有3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1台,ZM202—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台,ZJ—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台,ZFP—电缆24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台。是年去话8.9万张,比1949年增长99倍。
  1987年10月10日,240门长途共电交换机开通使用。11月20日,安装DD14设备,开通青田至丽水点对点长途半自动电话,并增加电路4路。11月25日,长话电路进入温州自动网(温州市及台州地区各县、福建省),去话半自动,来话全自动电话电路4路。12月9日,青田至杭州长途全自动电话电路2路开通,进入全国自动电话网。杭州至福州地下小同轴电缆经过青田县境,引出24路分支电缆,全长23.23皮长公里。1985年动工,1986年11月27日竣工。1987年3月,青田至丽水小同轴电缆24路载波机开通使用。是年,共有长途电话电路28路(含出租3路),其中电缆载波电路15路;明线载波电路13路。来去电话21.97万张,其中去话12.11万张,来话9.86万张。
  市内电话民国23年,县城内有电话机3部(县政府、浙江地方银行青田办事处、木业工会),计杆程0.88杆公里,线路1.7公里。37年,县城有电话机5部(县政府、县长室、警察局、邢弼住宅、电信局)。
  1949年底,城内有容量10门的磁石式交换机1台,电话机6部。1953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门,接入话机25部。1958年,交换机容量增加到100门,接入话机80部。1976年交换机容量250门,接入话机205部。1979年以后,市内电话业务不断增加。1980年底,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门,接入话机346部。1985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已装800门,实占容量700门,接入交换机磁石式话机560部。用户交换机容量10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46部(农业银行30门、13部;电力公司30门、13部;公安局40门、20部)。市内杆路长12.6杆公里;明线长度为17对公里;电缆长11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479公里。市内电话的服务范围:东至塔山下,南至临江路,西至轮渡,北至西门山。1987年10月10日,市内HJ—921A型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实占1003门。用户磁石交换机70门,实占45门。市内电话机总数1035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的话机997部,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38部。是年敷设出局地下电缆(36孔)2408对,分至龙津路口、后街口、县招待所门口三向。
  市内公用电话于1956年6月1日开办。1987年有电话机4部,每次通话收费4分。
  县城内第一部私人电话机装于1984年6月13日。1987年底发展到280部。
  乡村电话 民国24年5月创办,设交换机1台,容量8门。27年,电话线路3路:青南雅线:自县城经岭根、南田、西坑、鳌里、王宅到雅梅,全程97杆公里。城吴线:自县城经港头、二外、山口、方山、四外、到吴岸,全程35杆公里。城阜线:自县城经章旦到阜山,全程15杆公里。
  抗日战争期间,乡村电话被破坏。32年修复后,全县仍分3线,下设21个代办所,委办经营,不享受津贴。由于经费入不敷出,县政府每月津贴法币100元。
  1949年,修复温溪、海口、山口、章旦等地线路计76杆公里。1952年2月,重建县城至北山线路,长43杆公里。1954年8月,在船寮设立第一个地方电话交换所。同年,新建船寮至平桥、海口至章村线路,共计30杆公里。1958年,全县乡村电话杆路总长415杆公里,装电话机203台,实现乡乡通电话。1959年,将县城至北山、县城至温溪的单线改成双线,提高通话质量。1969年,各公社单线电路全部改成双线,至年底,架空明线897对公里。1970年,乡村电话始用载波机新技术,先后开通县局至各支局、海口邮电所B845型单路载波机各1套。19771978年,开通县局至船寮、温溪、万山、山口邮电支局ZJ—3型3路载波机各1套。1980年1月,开通县局至北山ZJ—3型3路载波机1套。同年4月,增开县局至温溪ZJ—3型3路载波机1套。1985年7月,开通县局至腊口ZJ—3型3路载波机一套,原单路载波设备全部淘汰。1986年,县城至山口通讯线路改设钢芯铝绞线。12月,增开县局至温溪ZJX型12路载波机1套。原县局至温溪ZJ—3型3路载波机改开山口支局。是年,全县53个乡镇(不含鹤城镇)、625个行政村,已装农话交换机的乡镇30个,行政村36个;已装载波电话终端机的乡镇5个;14个乡镇与县局有直达电话,78个行政村已通电话。1987年,乡村电话电路17路,实用15路,其中温溪港租用1路。乡村电话杆路410杆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40门,电话机总数567部,其中私人40部。
  第四章 国际通讯
  我国同有外交关系国家,可直接通讯,无外交关系国家,可通过第三国经转沟通,但给据邮件不能通达。青田华侨分布于48个国家与地区,国际通讯较为频繁。
  第一节 国际邮务
  30年代前,华侨同县内亲友有信件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青田的国际邮务随着发展。进出口国际函件由杭州邮政局经转;进出口国际包件经温州海关检验,由温州市邮电局经转。1985年3月,开办进口国际平信套封业务,由两人共同拆袋、清点、登记、封套,按挂号方式投递到户。省局、县物价局同意每件收取0.15元劳务、成本费。1986年10月,地、县物价局通知停办,后经广大侨眷联名要求,1987年6月恢复。
  国际邮政业务量,1979年始单独统计。
  第二节 国际电信
  国际电报、电话与青田华侨居住的国家和地区有直接来往业务。除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外,均由口岸局通过太平洋、大西洋上空的通讯卫星转接。来去电报、电话资费以金法郎为换算单位,与接、转国分成。
  国际(含港澳)电报,始于1962年4月,国内利用有线报路经丽水转报,是年来去电报45份。1974年,话传电报改用电传电报机收发。1978年,来去电报60份,1985年为323份。1987年5月,电报进入杭州国内自动转报网后,由口岸局直接转报,年去报122份,来报427份。
  国际(含港澳)电话,始于1977年11月4日,经温州转杭州国际台转接,是年去话324张。1983年10月17日,开通青田至杭州国际电话专用电路1路,年去话1128张,来话94张。1987年,去话5848张,来话404张。县内付费收入35.57万元;国外付费收入10.82万元。
  1989年5月18日19时,进入国际电话自动网,开通国际直拨电话。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