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1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6
页码: 300-3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城建设情况,包含了公共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建设。
关键词: 青田县 城乡建设 发展情况

内容

第一节 公共设施
  街巷
  1949年以前,鹤城镇有街、巷各11条。横街、上店街、大街和宝幢街为主要街道,弯曲狭窄,卵石路面。60年代,横街、大街、宝幢街改铺青砖路面,70年代改为混凝土路面。50~80年代建新大街、少年宫路、龙津路、临江东路及鹤城东、中、西路,总长5353米。
  上店街 东起横街,西至江桥路,长255米,条石纵贯中央,两侧卵石铺面。1967年大火后,原与后街交接的东段改与大街交接,街面拓宽至8米。1971年改筑混凝土路面。
  横街 北接金巷口,南至大埠头,长110米,宽6米。
  大街 东起横石条,西至横街,长500米,原宽3米许。民国30年(1941)后多次失火,拓宽至3.5~8米。
  后街 旧时金巷口至孔庙前戟门一段称后街,戟门至谢桥亭为学前街。1950年拆除戟门,统称后街,长360米,宽4米。
  宝幢街 中坊埠至新大街,长390米,宽4米。光绪《青田县志》载:宋太祖八世孙赵希怿寓居新寺巷,宋宁宗召其子与愿入宫,以宝幢迎出此街。因而得名。
  新大街 南起临江东路与临江西路交接处,北至鹤城中路,长397.5米,宽20米,建于1959年。1971年砂石路面改为混凝土路面。为主要商业、文化娱乐区。
  少年宫路 西起横石条,东至龙津路,与新大街成“十”字交叉。全长417.5米,混凝土路面。西段原新大街支路,宽20米,建于1959年,东段宽10米,1985年建成。
  龙津路 北起鹤城中路,南至临江东路,长448米,宽15米,混凝土路面。1985年建成。北端为龙津门旧址,故名。
  鹤城东、中、西路 330国道县城段,西起湖口头,东至塔山,全长4625米,宽1520米。1987年划段定名:西门桥以西称鹤城西路,长1860米;西门桥以东至龙津路口称鹤城中路,长970米;龙津路口以东称鹤城东路,长1795米。
  临江西、东路 原为丽青温公路一段,1953年公路改道后定名临江路。1980年筑水泥路面。1987年分为东西二段:西起江桥路,东至新大街南端,长900米,宽7~10米,称临江西路;新大街南端至塔山下,长1770米,称临江东路(其中龙津路口以东仅建路基)。
  新建岭路 南始鹤城中路,北至丹山门外,长750米,宽8米,砂石路面,1957年建成。
  巷,200米以上有:金巷底、菜场巷、东岳巷、园后巷、气象巷、上山巷;200米以下主要有:上山头、松阁巷、大埠头、街口巷、万松巷、铁店巷、新寺巷、担水巷、圣旨巷、沙巷、水塔巷、光明巷、津平巷、万家巷、东门巷、花园巷、工商巷、月里巷、陈宅巷等。
  桥梁 防洪堤
  永济桥 位于城西锦屏门外(今江桥路中段),横跨水碓坑,原为木桥。南宋庆元二年(1196)七月,县人郑汝谐倡议并捐资改建石桥,名永济桥,后置桥亭。明建文间(1399~1401),桥坏亭圮,修复后改名遵化桥。明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后复名永济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和崇祯间(1628~1644)两度坏而复修。1957年兴建瓯江水电站时拆除,1980年重建,长17.40米,宽3.6米。
  防洪堤 1982年9月,连接旧城墙向东延伸,兴建东门滩防洪大堤,全长1700米。西段800米已竣工,平均高11米,底宽5.5米,顶宽0.8米。整个工程完成后,鹤城镇增加用地52万平方米,间接受保护面积18万平方米。
  给水 排水
  给水 1959年,在西门山筑水池铺设管道,引毛桐坑山溪水经简易处理,供瓯江水电站工程局职工饮用。1976年6月以瓯江为水源,在新建岭建成自来水厂,日供水320吨。1982年改造西门山简易自来水设施,日供水量增至3500吨。1984年,新建岭水厂进行挖潜改造,日供水量增至5000吨。1987年9月,在毛桐坑建拦水坝,蓄水1.5万吨,并在水磨砻建造配套净水设施。至此,共铺设输配水管道1.3万米,日供水6000吨,最高达7200吨。
  排水 旧时,污水大部由暗沟排入污水道,无暗沟处,沿地面径流,任其渗透蒸发。50年代初,后街、横街、大街等处筑地下排水道。60年代,新大街、横石条、上店街、宝幢街、前路街筑地下排水道。至1988年,地下排水管道总长
  1.2万米。
  绿化
  1981年投资27万元,于太鹤山兴建太鹤公园,占地150亩。有上百年古松205株,香樟、枫树、木犀、无患子等500余株。
  60年代,新大街、临江路及鹤城东、中、西路两侧植法国梧桐、桉树、银杏、枫杨等1203株。县人民政府和青田中学等单位专用绿地3730平方米,部分私人住宅种植庭院花木。至1987年,鹤城镇绿地总面积9.8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65万平方米,道路绿地2.2万平方米。人均绿地2.67平方米,覆盖率8.48%。
  第二节 公共建筑
  1987年,鹤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10.1万平方米,其中行政经济管理类8794平方米;教育科研类2.93万平方米;文化体育设施类1.0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类3.5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类9127平方米;通讯广播事业类8555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
  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位于鹤城中路中段南侧,1958年建成,高3层,建筑面积1902平方米,砖木结构。
  人民大会堂 位于新大街中段西侧,1958年建成,建筑面积2508平方米,座位1390个,砖木结构。
  青田百货商店 位于新大街与少年宫路交叉处西侧,1958年建成,建筑面积3896平方米,砖木结构。
  文化馆 位于新大街与少年宫路交叉处,1961年建成,主体建筑高4层,建筑面积1918平方米,砖木结构,重檐翘角。
  青田电影院 位于新大街东侧,1980年建成,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座位1488个,混合结构。
  青田中学教学大楼 位于太鹤山麓,1984年建成,高4层(中间5层),教室24个,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混合结构。
  少年宫 位于少年宫路北侧,1984年建成,高5层,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混合结构。
  农业银行办公楼 位于少年宫路北侧,1984年建成,高5层,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混合结构。
  华侨饭店 位于龙津路与临江路交接处,1984年建成,高6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混合结构。客房102间,床位253张。
  鹤城镇中心菜场 位于少年宫路中段北侧,1986年建成。中央为钢架玻璃钢瓦大棚,四周有46间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2921平方米。
  电信综合办公楼 位于鹤城中路北侧,1987年4月建成,高5层,建筑面积2303平方米,框架结构。
  工人文化宫 位于临江东路西段,建于1987年10月,高5层,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框架结构。
  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1985年12月动工,1989年5月落成,高6层,建筑面积4780平方米,混合结构,设电梯2架,病床300张。
  第三节 住宅建设
  直至南宋庆元初,“民多滨溪结屋,覆以茅茨。溪之下流,委注江海,江风飘发无时,火灾间作,居民病之。”(《易瓦记》)。县人郑汝谐曾多次请求处州知府拨款造瓦易茅。宋庆元二年(1196),处州知府赵善坚同意将青田上缴的木材税款拨作经费,由县令黄由己主持,召集工匠沿江筑窑,造瓦易茅,至次年九月,县城茅房基本换成瓦房。
  民国元年(1912),县城绝大部分房屋被洪水冲毁。
  1949年,鹤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8.31万平方米,人均10平方米,多为两层木质楼房,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仅10余座。临街多店面,店内低矮、潮湿,相邻多以木板间隔。
  1957年兴建瓯江水电站,在西门山和东门建造办公楼和职工宿舍0.93万平方米。建成新建岭新区,安置西门外移民。鹤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9万平方米扩大至56.75万平方米。1962年3月,瓯江电站停建,西门山和东门职工宿舍改为县城居民住宅。70年代后,花园降、月里弯逐步形成居民区。至1987年,建成区面积增至84.75万平方米。瓯江防洪大堤建成后,开拓东门滩新区,县城向东扩展。
  1950~1984年4月,翻建、新建住宅27万余平方米,鹤城镇住宅总面积为35.5万平方米,人均15.8平方米。其中新建华侨住宅1.68万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6.02%,人均53.95平方米。
  住宅建筑平均层数,1949年1.59层,1984年2.07层,1987年2.2层。其中一层占30.7%,二层占41.3%,三层占13.1%,四层占8%,五层占6%。木结构占9.26%,砖木结构占55.11%,混合结构占35.63%。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