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青田石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137
颗粒名称: 第九编 青田石雕
分类号: J323
页数: 19
页码: 280-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田县石雕源流、青田石、技艺的情况。
关键词: 青田县 石雕 技艺

内容

第一章 源流
  第一节 六朝至宋代
  六朝(221~589)时,青田石雕已经问世。浙江博物馆藏有六朝时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猪多只。造型有两种:一种高1.8厘米、长7.9厘米,以简练线条刻划出猪的四肢及五官,形态生动;另一种高1.5厘米、长6.5厘米,上下面呈弧状,雕刻粗犷概括,仅用数条阴线,就表现出卧猪的结构特征。在浙江新昌十九号南齐墓中,也出土了永明元年(483)的青田石雕小猪2只,一只高1.8厘米、长4.4厘米;另一只高1.5厘米、长4.2厘米。
  南宋时期,瓯江船舶往来如织。与青田毗邻的温州(古称“东瓯名镇”),经济发达,是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在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地理环境中,青田石雕生产有较快发展,产品主要有文房雅具、石章 、小件玩耍物等实用品。
  第二节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中国的印章艺术由“实用艺术”发展为“欣赏艺术”。不少有审美卓识的文人,把青田石章引入篆刻艺术殿堂。县人韩锡胙(1716~1776)在《滑疑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明代篆刻家文彭(1498~1573)本用牙章治印,自己落墨而请南京李文甫镌刻,自从得到青田石后,就不再作牙章,使冻石之名,艳传四方。赵子昂(孟頫)、文彭等著名文人用青田灯光石刻印,促使石质印章 逐步取代金玉印章 ,极大地推进篆刻艺术的发展。
  元明时期,还用青田石雕刻成笔筒、墨水池、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和陈设品。在山口村头龙溪庙,原有一只青田石雕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100公斤,上刻“明景泰壬申年春立”字样,三足齐腹鼎立,无耳无盖,亦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炉口、炉腹的圆周和三足均分相当精确。1957年山口修筑公路时,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青田石墓志铭一块,高48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上刻270余字。浙江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仪态端庄,线条流畅,显示出较高的圆雕技艺。
  第三节 清代
  清代,青田石雕中出现大批陈设艺术品,并远销海外。
  清康熙《青田县志》将青田石称为“图书石”,列入《物产志·货类》。县石雕厂原藏有乾隆年间(17361795)的一件“三脚狮球香炉”,炉腹呈扁圆形,直径约20厘米;炉腹三面有形态逼真的荷花浮雕,三脚下端呈虎爪状,上端饰以虎面纹;炉腹底部三脚间刻有一只立体古狮,脚踩镂空绣球。整个香炉雕工极为精细。
  还有一件清咸丰年间(18511861)石雕壁饰“五福临门”,长40厘米、宽20厘米。作品中蕉叶造型概括,线条流畅,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五只蝙蝠,形态生动、布局讲究。
  清光绪《青田县志》载有《方山采石歌》:“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可见当时青田石雕题材广泛,品种丰富,手法多样。
  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曾屡被选为贡品。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大臣将青田石镌刻的“宝典福书”印章一套献作寿礼。印章共60枚,石色明净,石质细腻,造型多变,精致美观,分上、下两层,装在紫檀木雕龙纹图案的匣内。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初,青田石雕已远销海外,民国24年英文版《中国年鉴》载:“前在十七、十八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莫斯科最多),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光绪初年,山口村林茂川,更新石雕品种,销往欧洲,颇受欢迎。山口村著名艺人林茂祥,亦于光绪年间(1875~1908),携销石雕于美国旧金山等地。其作品维妙维肖,独具一格,深受国外人士赞赏。光绪十八年(1892)山口村商民季兆鋆等7人,前往南洋群岛及印度一
  带销售石雕,后辗转至法国,营,业日益发达。嗣后,群相效法,纷纷出洋贸易,足迹遍历五大洲。
  石商和艺人还多次选送青田石雕参加国内外展览。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举办巴黎赛会,清政府“费银15万两,自建会亭、置赛品。”青田旅法华侨获准“青田之石货许置会亭趸售”。光绪三十年(1904),美国举办圣路易博览会,青田侨民在会场开设青田石店,陈列“青田石雕刻:文具、人物、花卉,颜色鲜艳。”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青田石雕获银牌奖章 。
  第四节 民国时期
  海外销路的开拓,促进石雕生产迅速发展,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之前,青田石雕出现繁盛时期。
  民国4年(1915),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与会者31国、20万家,历时280天。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的“梅鹤大屏”等12件作品和金兼三(鍼三)的“小屏风”,均获博览会银牌奖章 。
  清末,青田石雕艺人有1000多人,至民国20年(1931),发展到2200余人;采石工匠近百人。山口村共597户、2700多人,以石雕为业者就有1000多人。青田石雕制品全年约1万箱,每箱普通30银圆、中等60银圆、特等120银圆,全年总值约70万银圆。同时,涌现出许多著名艺人,尹阿岩的人物、金精一的山水、张仕宽的葡萄山、金南恩的浅刻、董瑞丰的梅花、项琴石的牡丹等,都享有盛名。
  青田石雕遍及国内各大城市。上海专营青田石雕的商店有“金玉相图书店”、“奇石斋”、“冻石公司”等,大多集中在豫园附近。温州有20多家,其中打锣桥“金南金石刻画社”(在美国芝加哥设有分店),规模最大,营业颇盛。普陀山横街一带也有石雕商店数家,其中金精一的“斐然斋”生意最兴隆。
  青田石雕远销欧洲、美洲、亚洲各国,尤以美国和英国最多。民国20年《工商半月刊》载:民国18年自温州运往上海转销美国的青田石雕,共计2500箱,每箱头等货值银圆100元,次等值银圆40~50元,国内外贸易总值约100万银圆。
  行销国内的石雕,以欣赏品为多,雕刻细致,精巧玲珑,售价较贵。主要品种有花瓶、花盘、笔架、人物、佛像、屏风、石章、小动物等。销往国外者,以实用品为主,雕刻粗放,多系普通石料,价格低廉。主要品种有书夹、灯台、花樽、烟灰盒、雪茄烟盒、神像、笔架、中国著名风景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青田石雕销路受到严重影响,外销几乎断绝,大多艺人被迫改行转业,有的甚至流落异乡,坚持石雕生产的艺人寥寥无几。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青田石雕艺术,按照“保护、发展、提高”方针,组织石雕艺人归队就业,恢复和发展石雕生产。1954年6月至1956年9月,山口、城镇、油竹、方山相继成立石刻小组和石刻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1953年35人,1956年486人,产值:1953年0.93万元,1956年22万元。
  1956年7月,艺人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吴如乾被评为石雕名艺人,张仕宽等3位艺人当选为青田县人大代表。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青田石雕赠给来访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1957年4月,省人民政府将青田石雕“花瓶”赠给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7月,4位石雕名艺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手工业艺人代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接见。1958年,石雕厂选送10多名艺人、艺徒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1959年,张仕宽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
  1958年12月,4个石刻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建立青田县石雕厂,下设4个分厂。1960年,根据中央规定,纠正“转厂过渡”错误,石雕厂重新转为县属集体企业,共有职工368人。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和优秀作品。特别是名艺人张仕宽的“葡萄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青田石雕的创新产生很大影响。金精一的“梅桩瓶”、吴如乾的“牡丹瓶”、杨楚照的“酣睡”、林如奎的“高粱”,也深受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题材的石雕作品被斥为“复古”、“倒退”,将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石雕作品砸毁。1967~1969年,青田两派武斗不止,工厂长期停工,城镇石雕厂的厂房成为武斗据点。县革委会成立后,工厂逐步恢复生产。创作题材强调“突出政治”,城镇石雕厂为创作大型组雕,花费很多人力财力。
  1971~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提出要加速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扩大出口。青田石雕产销出现好势头。197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高粱”受到好评。1973年2月,成立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统一管理石雕供、产、销。石雕厂招收大批青年艺徒,城镇居民和农村社队建立50多个石刻小组,是年出口产值106万元。
  1974年初,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被说成“复辟倒退”,石雕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产值急剧下降,1975年出口产值仅3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田石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青田石雕20多件。其中张梅同的“葡萄山”、“冰梅”,林如奎的“高粱”被选入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邓小平参观时赞扬倪东方的“谷子”:“俏色用得好”。同年5月,华国锋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以林耀光的“群马”作为国礼,赠送给金日成主席。
  1979年8月,林如奎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入、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获工艺美术家称号(1988年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2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青田石雕荣获国家“银杯奖”。在历届评审中,青田石雕“葡萄山”、“秋菊傲霜”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高粱”、“春”、“秋”、“千里雄风”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为扩大影响,了解市场信息,1981年10月在广州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耿飚、陈慕华、王任重出席开幕式。1986年6月,在香港举办青田石雕石章 展览。
  石雕艺人深受社会尊重。老艺人朱振良为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林耀光为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和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周百琦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79年以来,城乡出现许多石雕专业户。1984年,山口村共965户,其中从事石雕业、叶蜡石开采920户,占总户数96%,年产值200多万元。全县石雕年产值迅速增长,1977年63万元,1980年325万元,1985年622万元,1988年达1218万元(仅据二轻、乡镇企业统计)。
  第二章 青田石
  第一节 形成
  民国18年(1929),地质学者叶良辅、张更到青田山口、季山一带实地考察,采集标本,写成《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论文。认为青田石的形成为中高温溶液与火山岩互起变化,由流纹岩与凝灰岩蚀变而成。
  1949年后,浙江省有关地质工作者在山口一带多次作调查研究,认为青田石的形成与火山岩活动有关,并冠以(火山)热液(充填或交代)成因。他们认为矿床属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形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由于火山活动,热水溶液作用于火山岩,促使硅酸盐矿物分解,并进行有规律的迁移、富集和重新组合。成矿作用是在“半封闭”、有大量水的参与下以“就地取材”方式进行的。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火山气液(包括部分天水)交代、分解早期形成的火山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组分重新组合,就地沉淀或沿裂隙经过一定运移充填而形成。成矿时代,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
  山口村民在雕刻
  第二节 石性
  青田石是一种优质叶蜡石。呈青白色、浅黄色、浅绿色、褐紫色等。有蜡状光泽,具滑感,均质块状,摩氏硬度1~2度。
  青田石的化学成分以三氧化二铝(A12o3)和二氧化硅(Sio2)为主,两者约占总含量的90%,其他组分有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三氧化二铁(Fe2o3)等,约占10%。历年来各矿点采样化验的部分资料如下表。
  第三节 开采
  青田石六朝时已被利用,宋时开采较多。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具有相当规模。光绪《青田县志》载:“枫(封)门洞,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民国初年,冒广生《疚斋小品三种》载:所产之区有脉可寻,矿工寻得脉线,先凿破岩皮,而后逐层深入。洞口高约六七尺,洞内围径三四尺,曲直无定程。两旁用杂木撑住,又以杂木纵横担其上。每开一洞,需十人或八九人,秉烛蛇行而入。一人在前操器开挖,余人单衣赤足在后面匍匐传递。其杂石泥沙,用箕交手运出,遇有水泉,用小桶汲引,得有石料,抱而伏行,至阻碍处,仰身辗转而出。泥沾体足,面目不辨。常年作者有千余人,任役极为劳苦。矿工开采只凭经验,往往有外见脉线,而中无石料者,有连开数洞而前功尽弃者,操此业者,半多寒苦,资本空乏,撑担之木稍缺即不免倾压之险。清徐鹤龄在《方山采石歌》中惊叹:“崖倾壁圮悔莫追,人生衣食真难危,石兮石兮知此意,金玉还与石同弃。”
  民国18年,全县开采场所共14处,以山口村、方山村及周村等地最著名。山有家山、荒山之别,家山皆有山主,属私人所有,大多由石匠与山主合采,少数由矿商出资向山主购凿,荒山则无山主,任人开采,不加禁止。开采方法,大都沿用土法。矿山采出之石,皆雇工挑至山口,售与雕刻工人。石有粗细之分,均以斤计,粗石每元可购80斤,细石每元40斤;佳者以块计,由买卖双方凭货估值,每块自数元至数百元不等,全年产量约12000担,产值约14400元。
  《浙江建设月刊》载:民国25年3月,青田石的产区及开采场所有10多处,其中有岩垄山、图书山、白垟山、岩头山、后山、季山头、门前山、龙顶尖、寺院址坪、饭甑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石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1953年8月,成立山口蜡石生产合作社。1956年10月,建立地方国营青田县蜡石矿,下设旦洪、封门、白垟、尧士、老鼠坪5个工区。生产转向以开采工业用叶蜡石为主,产量逐年增长;雕刻石产量在起伏中有所下降,1957年产雕刻石620吨,1960年932吨,1965年1168吨,1970年572吨,1976年63吨,1980年361吨,1985年219吨,1988年296吨。
  此外,山口、方山一带,私人采石者多达数百人。岭头有矿洞30个,塘古的采石矿洞布满山岗,季山、下堡也有少量开采。大多沿用旧时开采方法,矿洞十分狭小。
  青田石的价格由轻工业部统一规定。50年代定价为:特级(50公斤以上)每吨150元、一级(30公斤以上)每吨106元、二级(10公斤以上)每吨80元、三级(2公斤以上)每吨60元。1973年10月,调整为特级每吨230元、一级每吨150元、二级每吨110元、三级每吨80元。私人开采的青田石价格由买卖双方商定,每50公斤普通石料,1973年11元、1983年15元、1985年35元;精刻石料,根据质量面议,每斤几元至几十元不等。
  第四节 种类
  青田石产地宽广,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品类繁多,计有10类108种。
  青色类
  灯光冻 又名灯明石、灯光石、灯光。青色微黄,细腻温润,半透明,价等黄金,为青田石最上品,产于封门等地。兰花青田又名兰花、兰花冻。色如芳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适于奏刀。产于封门、尧士。
  竹叶青 又名周青冻。青色泛绿,石质温润细腻,产于周村。
  金玉冻 有青黄两色,温润明净,细脆光洁,石属上品,产于南光洞、封门。
  封门青 又名风门青、风门冻。淡青色,质地细腻,不坚不燥,肌理常隐有白色、浅黄色线纹,产于封门。
  南光青 青色明净,温润微冻,质细性韧。色偏白,肌理常隐白色斑纹。产于南光洞。
  官洪冻 青色微黄,石质温润,细腻莹洁,性近兰花。产于旦洪。
  鱼冻 灯光石中肌理隐有浅色斑点或格纹者。产于封门等地。
  白垟夹板冻 青色或黄色冻石夹生于深色石料中,呈层状,石质细润,晶莹通灵。产于白洋。
  季山夹板冻 紫岩中有一层平薄的青白色冻石,质地细腻光洁。产于季山。
  兰花青 青色冻地,上有墨绿色花斑,石质细润微透。产于旦洪。
  老鼠冻 色泽清丽,质细结实,较透明,青色冻石常呈层状。产于老鼠坪。
  夹青冻 青色,质润姿温,夹生于灰青色硬石中,呈块状或层状。产于尧士、塘古、岭头。
  青白石 青田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普通石料。其色青白,质地脆软稍粗。产量最多。产于山口一带及塘古。
  麦青 青色略呈灰白,质地坚韧,结实不莹,石质一般。产于禁猪洪。
  西山青 灰青色,质细坚韧,微透,肌理多黑麻点。产于西山。
  岭头青 灰青色,结实少裂,色调灰暗,质感粗燥,欠光泽。产于岭头。
  黄色类
  黄金耀 黄色艳丽,质地纯净,温润脆软,与灯光冻齐名。产于封门。
  塘古黄冻 色彩鲜艳,石质纯洁,通灵温润,近似田黄,较罕见。产于塘古。
  蜜蜡冻 色黄似蜡,色调深沉,质地细嫩,通灵光洁。产于旦洪。
  黄果 黄色匀净,结实少裂,光洁不透,性似白果。产于封门。
  秋葵 淡黄娇艳,质地温润凝腻,坚清微冻。产于山口一带。
  周村黄 黄色,质地细腻纯净,光泽特好,一般夹生于紫岩之中。产于周村。
  黄皮 青色石料,外有一层棕黄色,质地细软。产于塘古和山口一带。以旦洪者最佳。
  夹板黄 黄色色层,夹生于茶褐色石料之中。细腻纯净,结实少裂。产于旦洪。
  菜花青田 淡黄色,质细嫩,为青田石中较软之石,色彩会日渐变深,产于山口一带。
  麻袋冻 深黄色,肌理布满浅黄色大斑点,石质细润,温嫩微透。产于白洋。
  黄青田 又称青田黄。为石质稍粗的普通黄石。色有深浅之别,质地脆软,结实不透,产量丰富。产于山口一带。
  牛墩黄 石色深黄,质地粗硬。产于尧士。岭头黄有淡黄、中黄、焦黄数种,质粗实,多细砂,欠光泽。产于岭头。
  白色类
  白果 白色微青黄,色彩匀净,质细结实,行刀脆爽,佳者微冻。产于封门。
  猪油冻 白色偏黄,微冻,质细性脆,富油腻感。产于尧士。
  塘古白冻 色白性灵,质地脆软,通明纯洁,常裹生于硬石之中。产于塘古。
  武池白冻 色白如蜡,细腻通灵,性脆软,罕见。产于下堡。
  北山晶 白色,极透,性松软,夹生于硬石中,块大质纯者难得。产于北山。
  蒲瓜白 又名葫芦白。色白微青,细润光洁,肌理隐有冻质花纹。产于尧士。
  雨伞撑 有明显放射状白色(或紫色)结晶,形似雨伞,质松散。产于旦洪。
  桕子白 其色最为白净,质细腻,性脆软,肌理常有冻点。产于山口一带。
  武池白 白色微粉,质细性软,多细裂。产于下堡。
  老鼠白 色白微灰,质细性韧,肌理多白色絮纹。产于老鼠坪。
  岭头白 白灰色,质粗松,性韧涩,光泽不佳,少裂纹。产于岭头。
  北山白 灰白色,质较粗,性坚多砂,干蜡无光。产于北山。
  红色类
  朱砂青田 红色艳丽,质地细润纯净,佳者甚为难得。产于封门、禁猪洪。
  桔红 色似桔瓣,黄中透红,质细脆软,通灵明净。产于封门、南光洞。
  石榴红 红色间有青、黄色斑块,质细性脆,微砂,不易风化。产于南光洞、禁猪洪、封门。
  武池红 深红色,石质细洁纯滑,肌理隐冻点。产于下堡。
  武池粉 粉红色,细腻光洁,肌理隐浅色波纹。产于下堡。
  猪肝红 色调深沉,无明显花斑,纯净光洁,结实少裂。产于山口一带。
  红花青田 青白色,上有红色花斑,肌理隐有冻点,质地稍粗,产于旦洪。
  红皮 青白色石料上有红色薄层,表皮常呈深褐色,石质一般。产于老鼠坪等地。
  岭头红 赭红偏紫,肌理隐有细小深色斑点,结实不莹,性软而脆。产于岭头。
  北山红 浅紫红色,质粗硬,肌理隐白色花点,坚实多砂,欠光泽。产于北山。
  煨红 黄色石料或青白色石料蘸渗硝酸铁溶液,火煨而成。
  蓝色类
  蓝星 又名蓝星青田。在青、黄色石料上有蓝色星点,质尚软。产于山口一带。
  蓝带 又名蓝带青田。色泽绚丽,尚可雕琢。产于山口一带。
  蓝钉 又名蓝钉青田,俗名蓝花钉。宝蓝色或紫蓝色的斑点或球块,坚硬,难以奏刀,常与冻石伴生。产于山口一带。
  绿色类
  芥菜绿 青绿色,莹洁通灵,温润如玉,光洁可人,石性稳定。产于白洋、旦洪。
  山炮绿 色似翡翠,质细微冻,性坚而脆,纯净少裂者视若珍品。产于山炮。
  苦麻青 灰绿色,色彩较匀净,肌理隐有细点,质稍粗。产于白洋。
  封门绿 鲜绿色或翠绿色,质细腻通灵,性坚硬难奏刀。产于封门。
  石门绿 灰青绿色,石质细润,肌理隐细密白花点,多细裂。产于石门头。
  褐色类
  红木冻 色调深沉,常夹生青白条冻,石质细腻,光泽特好,料稀名贵。产于季山。
  豆沙冻 深紫红色,如煮熟的赤豆。细腻纯洁,性软无裂,光泽好。产于尧士等地。
  紫岩 其色有深浅数种,质地一般粗硬;性坚韧,产量十分丰富。产于山口一带、季山。
  何幽紫 红紫色,肌理多小黑点,质稍粗韧,多细砂,少光泽。产于岭头。
  棕色类
  酱油冻 深棕色或深棕黄色,石质细腻,结实微砂。产于封门。
  酱油青田 原系黄色菜花青田,经长期摩挲,变为酱色,古朴珍贵。
  黑色类
  黑青田 俗名牛角冻。黝黑发亮,细洁温润,了无杂质。产于封门、塘古。
  黑皮 色层厚三五毫米,黝黑纯净,细软结实,甚奇特。产于白垟、尧士。
  墨青 黑中偏青灰,肌理隐有浅色花点,质较粗,少光泽,产量多。产于岭头。
  乌紫岩 黑色微紫,质地一般,结实少裂,肌理有疏朗微小的白点。产于山口一带、季山。
  武池黑 黑色纯净,石质细腻光洁,惟多筋裂。产于下堡。
  武池灰 灰白或灰褐色,质细性脆,微透,肌理隐杂点。产于下堡。
  煨黑 浅色石料中渗入油类等有机质,经火煨变黑,质坚脆。
  花色类
  龙蛋 俗称岩卵。呈球块状,外裹褐色硬岩,内藏青、黄色冻石,青者似竹叶冻,黄者如周村黄,石质甚佳,十分名贵。产于周村。
  五彩冻 地黑色,上有红、黄、紫、绿、白等色,细润通灵,质老不易风化。产于旦洪。
  紫檀冻 地紫檀或红木色,上有青白色或黄色冻质花纹、斑块,质地细润。产于山口一带。
  封门三彩 以黑青田为主调,上有酱油冻,两色间往往有一封门青薄层。色彩鲜明,石料名贵。产于封门。
  龙眼冻 紫岩中有桂圆状青色冻石,纯净通灵,细润光滑。产于季山。
  水藓花 石料上有苔藓状的黑色花纹,十分精致,石质一般。产于山口一带。
  木板纹 石料上有似木板之纹,质地细洁,偶有微小白点、冻点。产于山口一带。
  金银纹 地淡黄或褐色,上有黄、白色线纹,石质细软,极易着刀。产于封门、旦洪。
  满天星 熟褐色石料中布满白色小圆点,石质细腻光洁。产于旦洪。
  岭头三彩 黑、白、棕等数色呈层状或环状排列,肌理有细纹,色彩明朗,石质细润。产于岭头。
  冰纹封门 封门石中质地温嫩多裂者,经长期摩挲变为酱色冰纹。
  蚕豆冻 俗名豌豆冻。黑色石料上有蚕豆状冻石,肌理有斑点,质脆,有细砂。产于季山。
  葡萄冻 紫岩上有葡萄状冻点,石质细润。产于季山。
  松皮冻 地浅黄色,上有淡青色椭圆形斑点,质细性脆。产于山口一带。
  蚯蚓缕 青色微黄,肌理隐有冻质条纹,石质一般。产于封门。
  千丝纹 青黄色石料,肌理有细密平行浅色线纹,石质细腻结实。产于尧士。
  芝麻花 青白色,肌理有细密黑点,质地细腻,料较好。产于尧士。
  封门雨花 地青白、乳白色,花纹酱紫色、灰黑色,十分美妙奇特,质地坚硬、多砂,难以奏刀。产于封门。
  紫檀纹 紫檀色石料上有黄灰色平行条纹,石性坚硬,有细砂。产于山口一带。
  云彩花 黑、白、黄、红等色相间,花纹卷曲流畅,石质稍粗。产于山口一带、岭头。
  青蛙子 青黄色冻地,石质细润,肌理隐团块状密集细小白点。产于白洋。
  田青花 地青灰色,有青绿色花斑,质粗不透,料一般。产于白洋。
  米稀青田 俗名米碎花。灰黑石中布满极细的白点。产于山口一带。
  头绳缕 有明显白、红、黄、黑等单色平行线纹,石质一般。产于山口一带。
  松花冻 青色冻地,肌理有各种花纹斑点,质地细软温嫩。产于旦洪。
  紫檀花 深、浅紫檀色,肌理有各种花纹斑点,石质一般,产量丰富。产于山口一带与季山。
  笋壳花 土黄色石料上有黑色花斑,石质较粗,结实少裂,产量多。产于山口一带。
  苞米花 青白色、浅黄色冻地,上有黑色花纹和白色斑点,石质细腻。产于尧士。
  虎斑青田 俗名老虎花。底色中黄,上有黑、棕色斑纹、斑块。产于山口一带,封门者尤佳。
  紫罗兰 色如紫罗兰叶,质地细润,石性坚韧,有细砂,肌理隐有青白色细密冻点。产于封门。
  武池花 深红色或棕色的底,上有白花点或云水纹,质细脆。产于下堡。
  金星青田 石中闪烁金星者(金星系属黄铁矿细粒或晶体)。产于山口一带。
  桕子白花 白色石料上有黑色斑纹、斑点,石质细软不透。产于老鼠坪。
  煨冰纹 浅色石料煨烫后投入有色冷水中,致使爆裂,或渗入油质火煨,形成如瓷器开片之纹。
  第三章 技艺
  第一节 工具
  一、凿子
  有方口凿和圆口凿两大类。凿口阔度从0.3厘米、0.6厘米至3厘米。木柄下部呈锥状,上部呈蘑菇状,总长约35厘米。凿子用于打坯、戳坯、镂空及铲平、修光。
  打粗坯有0.5~1厘米阔的专用方口凿,俗称“砍凿”。凿身较厚实,木柄特别粗短。0.6厘米以下的狭口凿,凿身细长,一般用作镂空;0.6~1厘米的狭口凿,用作戳细坯;1厘米以上的阔口凿,一般用于铲平、修光。圆口凿用于雕刻一定弧度的面积,可根据需要选择凿口的阔狭。
  二、雕刀
  雕刀中间粗两头细,中间部分是刀身,状如纺锭,两头是刀头和刀口。长约25厘米,刀口阔度一般0.6~1厘米。
  雕刀分平口刀圆口刀和斜口刀三大类。平口刀主要用于刨、戳或镂;圆口刀用以雕刻带弧度的较小面积;斜口刀可用刀刃刮,用刀尖刻、剔。
  三、车钻
  车钻由钻帽、钻杆、钻绳、钻担、铜管、木榫、钻头组成。钻头固定于木榫上,可在相应的铜管上装卸使用。钻头大小类型很多,大的直径达2厘米,小的细如针尖。
  大号车钻需用两手按于钻担上,钻身垂直,上下揿动,用于钻大的放空洞。中、小号车钻可单手操作,用于钻较小或细小的洞。50年代起,县石雕厂增设电动台钻。近年,艺人多以手电钻代替车钻。
  四、刺条
  刺条由刺身与手柄组成。刺身长的约25厘米,短的在10厘米以内。刺身形状有圆形、扁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扁方形。
  刺条除扁形外,无腹背之分,满身有锋利钢刺。刺条伸入洞内拉动后,或锉或锯,改造洞形,扩大空间,造出结构,明确层次。五、锯构造与木工锯基本相同,用以解石、锯坯。1958年起,县石雕厂锯料车间用电动带锯解石、锯坯。
  第二节 工序
  一、选料、布局
  选料,主要考虑石料是否结实、脆软,并就作品要求作针对性选择:雕刻人物作品要求石色纯净;花鸟作品以绚丽多彩为佳;山水作品最好形态突兀多变;精雕作品要求石质优良,石色丰富。
  布局时艺人根据题材,面对石料作出设计。精雕作品更需要依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精心构思。
  二、打坯、戳坯
  打坯时用打坯凿大刀阔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最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打坯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艺人称其为“四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表到里”。戳坯时用阔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小件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戳坯的。打坯和戳坯都留有余地,以备必要的修改调整,同时又要尽量接近实体。艺人留传着“打坯不留料,雕刻无依靠;打坯打彻底,雕刻省力气”的口诀。
  三、放洞、镂雕
  放洞,为镂雕创造条件,放洞得当可使作品形态确切,层次丰富,精巧耐看,严密结实。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间隙和景物之间的间隔处进行。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洞,而镂雕则是改造圆洞,使之成为实体之外形态多变的空间。因此艺人把雕刻过程概括为“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四、精刻、修光
  精刻,着重刻划景物细微之处、传神之点。如通过刻划眼睛、嘴角,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雕叶筋、花瓣、藤须,表现花卉蓬勃的生机。修光时刮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光洁可爱。但修光中又不一味地追求“光”,而是从结构、质感出发,适当保留“刀触”。
  五、配垫、装垫
  石雕作品一般由上身(主体)和座垫组成。座垫对主体起衬托、充实、补充作用,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座垫以主体为依据,做到形式协调,大小相称,色调稳重,繁简适度,充实内容,弥补缺陷。
  座垫有石质、木质两类,分岩头垫、树根垫、水波垫、云垫、莲花垫、几何形垫等几种。一般山水作品用岩头垫;花鸟作品用树根垫;水生动植物作品用水波垫、岩头垫;人物、炉瓶作品用几何形垫;神仙佛像用云垫、莲花垫。
  装垫时,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档作品用木螺丝,稍小的作品用竹钉,小件作品则在上蜡时用蜡粘合。
  六、打光、上蜡
  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120砂布、280~1000水砂纸,以及糠灰、打光粉(金刚砂粉末)、打光油等。打光时从粗到细,循序渐进,先用砂布打磨,再用小刷、竹笺裹软布蘸糠灰磨揩作品凹部。然后用各号水砂纸磨揩,最后用软布蘸打光油、打光粉揩拭作品。
  上蜡前先将作品刷洗干净,再将其揩干,置火盆上缓慢烤热,烤至100℃左右,把黄蜡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渗到每个细部表面,待作品慢慢冷却尚有余热时,用麻布轻轻揩擦,仅留一层很薄的黄蜡,以保持打光效果,保护作品表面。
  第三节 技法
  表现形式: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数种,以圆雕、镂雕最常见,镂雕最具特色。圆雕亦称立体雕,构图比较单纯,不追求丰富的层次,可以四面观赏。圆雕技法广泛应用于石雕人物、动物、炉瓶、印钮等作品。
  镂雕有单面镂雕、透空镂雕、立体镂雕。单面镂雕的作品呈扁形,正面精雕细刻,背面略而不刻。石雕书夹、插屏、普通山水、花山、葡萄山都用此法。透空镂雕,在“体身”上镂出一些洞,以增加层次,增强立体感。立体镂雕把“体身”化成局部存在的岩石、树桩,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四面观赏。
  浮雕有高浮雕、浅浮雕、薄浮雕三种。高浮雕常用于石雕炉瓶的纹饰。艺人遇有料薄而石色绚丽、花纹奇特的石料时,常用浅浮雕手法创作成插屏。薄浮雕亦称薄意,主要用于石章 的印身雕刻。
  线刻是以刀代笔,在石雕景物上刻划出阴线。诸如人物须发、服饰图案,动物皮毛、鳞片,山水的屋宇瓦楞,花卉的叶筋,炉瓶印盒上的装饰图案,都广泛应用线刻技法。
  在石雕上运用镶嵌技法,有以石嵌石和以玻璃制品嵌石两种。一般用于表现动物的眼睛。
  表现手法:
  有写实、写意两类,以写实见长。
  青田石雕中不乏写意之作。艺人通过变形、夸张、装饰等手法,使作品别具一格。如炉瓶印钮上的仿古动物,造型奇拙,古朴浑厚。人物中的“九老”,动物中的小猴、小狮等,都不强调形似,而追求艺术情趣。
  石雕中的大部分作品追求形似、色象。艺人利用多层次镂雕技艺,精心刻划景物的细部及丰富的层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构图、雕刻,使作品显得自然逼真,栩栩如生。这类写实的作品,充分利用青田石的材质美,显示高超的雕刻技艺,最具地方特色,深受国内外观者的赞赏。
  第四节 精品录
  竹林七贤图像等12件作品 周芝山作。参加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银牌奖章。
  小屏风 金兼三(三)作。参加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银牌奖章。
  天堡山之役 周旭卿作。石料重450多公斤,表现辛亥革命时国民革命军攻打南京天堡山的战斗情景。人物众多,场面壮观,雕刻精细。
  梅桩瓶 金精一作。利用黑白相间的季山夹板冻雕成,淡青色的梅花,黑褐色的梅桩,相互对衬,极为巧妙。收藏于浙江博物馆。
  花瓶 吴如乾作。1957年4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赠送给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
  葡萄山 张仕宽作。1957年7月,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期间,受到朱德副主席的赞扬、代表们的高度评价。
  更喜岷山千里雪 杨楚照作。参加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人民画报》、《红旗》杂志等都予以高度评价。
  群马 林耀光作。1978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5月,作为国礼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
  高粱 林如奎作。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5年,被轻工业部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秋 倪东方作。获1982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春 周百琦作。获1982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西游记 杨楚照等作。作品重236公斤,运用多种雕刻技艺,刻划《西游记》中的主要场景。1983年在香港展出,收藏于宋城。
  千里雄风 林耀光作。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葡萄山 留秀山作。获1985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秋菊傲霜 倪东方作。获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被轻工业部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葡萄山 张梅同作。1987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轻工业部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俏色印雕 倪东方、倪伟仁作。1987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轻工业部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