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7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8
页码: 198-2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开田造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青田县 农业经济 农田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开田造地
  清康熙六年至十年(1667~1671),派投诚官兵、召募民工开垦田地34顷58亩5分4厘。
  民国11~20年(1922~1931),开垦田地3.41万亩,其中田1.75万亩,地1.66万亩。28年,县政府专设垦荒指导员1人,督导开荒。富川乡万山、平溪、平山、练坑,六上乡屿头,高市乡东源,芝溪乡石盖,南田乡旺山以及山口乡等地农民组织9个垦殖合作社。玉岩乡湖云,岭下乡鳌头,章村乡黄山、章村、石砻,浮翼乡外洋、鹿溪,叶店乡章巷、蔡坑、罗西,石帆乡石浦等地农民与出征军属组成乡、保、军属共营垦殖合作社17个。29年,省颁发战时垦殖暂行办法,鼓励私人垦荒,至32年,共开垦田地8.87万亩。其中垦殖合作社开垦3.15万亩;个人开垦5.72万亩。山地占总垦殖面积90%。34年,部分乡村成立农田水利合作社,围堤造田。至37年,全县造田约2000亩。面积较大的有:玉溪乡北山和郎回,开田370亩,奕仁乡小奕、大奕,开田200亩,祯埠乡李村,开田300亩。
  1951~1957年,全县农民积极投入农田建设,开田造地2.05万亩。1972年,石帆、浮弋、祯埠、海口、船寮、芝溪、东源、高湖、北山、坑底、山口、油竹、石溪、温溪、东岸等乡,搬土墩填池塘、调整插花田、小丘并大丘,统一开渠排灌。全县平整土地1.2万亩,扩大耕地面积多亩。
  沿江两岸有冲积圩地74片,面积2.7万亩,分布在沙埠、前仓、水南、大奕、寺岙、石溪、白岸、岭下、高沙等地。1975年筑堤垦田1013亩,其中水田880亩,旱地133亩。
  1977年冬~1978年春,全县每天出动劳力3~9万人,累计投工791万工,开山造地8127亩,其中水田3095亩。多数乡村边开田、边耕种。.1979年后,农业着重向高产、稳产发展,每年开田仅几十亩。
  1951~1986年,全县开田造地3万多亩。
  第二节 兴修水利
  古代水利建设以塘、堰为主要工程。民国时期,以筑堤御水、开渠引水为主,挖池提水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贯彻“以小型为主、蓄水为主、民办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治水方针。采取“蓄水、引水、提水”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至1987年底,全县总投工4373万工,完成土石方3290万立方米,总投资6722万元(含水电款),其中国家补助5060万元,集体(社、队)投资1662万元。共兴建山塘水库、堰坝渠5440处,增加灌溉水量4214万立方米,有效灌田面积13.7万亩;修筑防洪堤162.64公里,保田2.7万亩。全县旱涝保收田从1.82万亩扩大到3.34万亩;易洪田从3万亩减少到1.06万亩;靠天灌溉田从10万亩下降到1.99万亩。
  蓄水工程
  水塘 明代,县署调集军民服役,挖水塘4口:流绿塘(在县西120里与景宁接界),锦石塘(在县西60里十二都),可灌田5顷65亩4分1厘,官塘(在县东15里二都),徐岙塘(在县东10里一都),可灌田8顷。每年定期征集和尚、道士维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专设塘工150人,每年储存役银300两作修建费,以后渐废。清代又兴建了旧官塘(在县北五都)、蔡塘(在县南)均已废。民国时期,平川地区的石帆、浮翼、祯埠、船寮、东源、石溪、温溪、东岸、油竹等地,在田畈中挖田头塘1400余口。每口蓄水100~300立方米,可灌田3000多亩。山区以挖泉水池为主,全县共挖779处,解决37024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常年灌田1814亩。
  1957年,挖水塘633口,1958年196口,1959年160口,至1987年共有1951口,蓄水197.48万立方米,可灌田2.7万亩。
  水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领导群众兴修水库。1954年春,温州专区水利局工程师带领县水利技术员到石帆乡陈岙底村,进行水库勘测、设计。同年冬,发动石帆、虞宅、高坟岗、太保庙等村群众,于1956年5月建成第一座水库。当年遇上63天大旱,水库发挥抗旱功效,使石帆垟1000多亩早、晚稻获得丰收。
  1957年冬,组织水利人员30多人,分赴各地,进行水利勘测、规划,并动工兴建。至1960年,建成小型水库128座,其中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8座,总蓄水量641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63万亩。1987年,全县有水库191处,总蓄水量1294.01万立方米,灌田4.2万亩。
  引水工程
  堰坝 清代建有两堰。四都下林堰,灌田360余亩;周渎堰,灌田200余亩。民国时期,建成奕城乡大奕堰坝,祯埠乡李村堰坝,灌田都在300亩以上。1949年后,在修复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陆续兴建自流灌溉堰坝。至1987年,全县兴建较大堰坝671处,总长度16.39公里,一般年蓄水1468万立方米。
  渠圳 清代以千工峡较为著名。千工峡在方山东南隅,源出奇云山,西注方山,灌田千顷,大旱不涸。相传此水曾经永、瑞、青三县长官会勘定议,春耕时西决方山灌田,晚禾既登,放入永嘉(今瓯海县)冲碓造纸。1985年12月,瓯海县张某某等为争此水,将千工峡破坏,鉴于历史原因,乃于1986年3月19日由支部书记张仕锡、群众张某某等11人主动修复。民国时期,大奕堰渠长1700米,李村渠长2600米。小型水圳遍及各条溪流。
  1958年4月,外旦乡4个村联合动工,从兰头水库至外旦,沿山开劈水渠,长7000米,灌田500亩。1965年,塘坑村在悬崖陡壁的乌岩,开凿4510米的引水渠道,受益面积700亩。1966年4月,东岸乡以沙埠村为主,从呈岙经西岸、西湖、下庄、山根至沙埠,建成水渠,长4800米,灌田2000亩。1971年,石帆乡管庄渠道建成,长7500米,灌田2000亩。1975年北山乡从后垟水库挖渠6500米,灌田2500亩。至1987年,全县共有自流灌溉大小渠圳2954条,灌溉农田5.45万亩。
  提水工程
  柴油抽水机站 1952年,温溪建成以木炭机作动力的抽水机站,灌田200亩。1967年,改装18马力柴油机作动力,灌田面积增加到300亩。
  1963年8月,建成石帆公社外垟抽水机站,装60马力柴油机1台、配套水泵1台,扬程23米,灌田500亩。1964年5月,建成海口公社南岸抽水机站,装40马力柴油机和水泵各1台,灌田300亩。1987年,全县总装机52台、787马力,灌田5500亩。
  水轮泵站 1969年9月,在浮弋乡武洋头建成第一座瓯江大型水轮泵站,以5台60型水轮泵串联,扬程28米,流量6立方米/秒,灌田1200亩。1987年全县有农用水轮泵34台、699马力,灌田2500亩。
  电灌、喷灌 1965年5月,北山公社北山村建成第一座电灌站,装机11.5千瓦,灌田400亩。1987年,有电灌机31台,装机404千瓦,灌田1700亩。喷灌95套,704千瓦,灌田2300亩。
  防洪工程
  旧时,以村或房族为单位,按照田亩、房产筹募资金,有钱出钱,无钱出工,兴建防洪堤。明、清时期较大防水工程有7处,至今仍在使用,详见下表:
  民国初期,兴修小型围堤,资金按田亩分摊。27年(1938),许多乡村组织水利生产合作社,筹集资金,围堤垦荒。是年北山乡建成八字堤,长1150米。32年,大奕村筑堤600米;小奕村筑堤200米。33年,良川村前筑堤350米;东山筑堤250米;高湖筑堤640米;仁庄仁湖洋筑堤400米。36年,祯埠乡李村筑堤1000米。
  1953年以后,防洪工程以民办为主,县人民政府拨款支持。至1986年,全县共有较大防洪堤402处,总长度162.6公里。保护农田2.65万亩,保护村民6.35万人。
  第三节 水土保持
  清末以来,由于砍伐林木,植被破损,引起水土流失,水患频繁。50年代以后,山林体制多变,权属不稳,林木砍伐率超出生长量,又连续刮起3次破坏森林“风”,致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1956~1979年,全县水土总流失面积达3万多亩。王岙、舒桥两乡表土流失,土母质外露,处于下游库容百万立方米的管庄水库,1971年建成,到1985年,库容淤积3/5。1987年春,打通排沙孔放沙,减少积沙。
  1979年以后,贯彻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加强封山护林、绿化造林、停垦还林、工程治理等措施。1980~1987年,全县四旁造林15.24万株,停垦还林4000亩,修筑水平梯田、梯地9511亩,营造防护林3933亩,初步控制水土流
  失面积1.7万多亩。
  第四节 土壤改良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挑涂泥加生土,种草子、割草头肥田,秸秆还田,多施厩肥,改良土壤。1959年,组织科技干部和各系统有关人员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查清土壤类型,性态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因土利用、因土施肥、因土改良的实施方案。至1978年,改良贫瘠田2.4万亩,改造冷水田8000亩。1982年3月,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至1985年5月结束。通过常规土壤化验分析,提出土壤改良利用意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