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作物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6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经济作物生产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197-19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的茶叶、蚕桑、甘蔗、棉麻烟草和油菜籽等农作物都有一定的种植历史和产量。其中茶叶和蚕桑的产量较大,但近年来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减少。甘蔗、棉麻烟草和油菜籽仅有少量种植。
关键词: 青田县 农业经济 作物生产

内容

第一节 茶叶蚕桑甘蔗
  茶叶 青田1000年前就已产茶。宋崇宁元年(1102),处州在青田设“场”,统一管理所产茶叶。民国25年,有茶园600亩,年出口茶叶23吨。
  1949年,全县有茶1600亩,多为墈边茶,年产120吨。6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新茶园。1979年有茶2.54万亩,年产292吨。1983年,增至3.52万亩,年产茶450吨。万山区有茶园6663亩,居各区首位。
  植茶千亩以上的有吴坑、小舟山、黄洋、季宅、大路、洋心、黄寮7个乡。大路乡箬鸟村有茶园367亩,户均5亩,是产茶最多的村。1983年,茶叶滞销,茶园面积减少。1987年,植茶面积2.8万亩,产茶叶465吨,产值13.8万元。
  茶叶品种以本地土种和外地引进的鸠坑种为主,其次为福鼎白毫,此外还有藤茶、黄叶早、毛蟹、乌牛早、铁观音、龙井43、迎霜、紫笋等11个品种。鸠坑种在青田栽培多年,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较高。又宜制烘、炒青绿茶,成为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占60%以上。
  峰山茶叶品质最佳,1984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审评:“峰山茶细嫩露毫,色泽绿润,嫩香持久,滋味浓醇。”
  1953年以前,生产烘青绿茶,1958年后,改为炒青绿茶,80年代,大部分又转制烘青毛茶,炒青较少。
  50年代以前,茶叶加工全靠手工炒制。1956年,开始推广杀青机,逐步形成机制与手工制并存,但手制茶叶仍占大半。1983年,全县有初制茶叶加工厂36家,杀青、揉捻、烘干、炒干等主要茶机169台。精制茶厂一家,以茉莉花作配料,加工茉莉花茶,年产15吨左右。
  蚕桑 民国时期,蚕桑生产规模很小。桑,多为散植乔木草桑,年产茧不到2.5吨,主要产地在万山、船寮、温溪、城郊等区。1956年,从桐乡引进少量湖桑。1958~1959年,温溪区沙埠、西岸和山口区彭括等地发展210亩成片桑园。1978年后,温溪蚕桑专业队,陆续发展桑园179.5亩;鹤城镇农业第九生产队,于1979年开始在瓯江滩地发展桑园75亩。1984年,共有桑3741亩。品种以低秆荷叶白为主,兼有少量桐乡青、团头荷叶白。主要分布在船寮、芝溪、海口、外旦和鹤城镇、温溪镇等地。1985年后,蚕桑生产低落。1987年桑园减少到2000亩。
  1959年,全县产茧3.45吨。1962年降为1.2吨。1972年始升为6.1吨。1983年增至35.65吨。1984年又增加到48.75吨。是年蚕茧滞销,影响生产,1985年起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仅产茧23吨。
  1959年在温溪区沙埠建起第一座专用蚕室,温溪镇建立蚕茧收购站。1970年万山区红光建立蚕茧收购站。1974年,建立县专用催青室,年催青蚕种1.3万张。1983年,全县有专用蚕室2480平方米,兼用蚕室6780平方米,简易蚕■12460只,芦帘577片,蚕网15169张。
  甘蔗 石帆、温溪等地每年种植300~500亩,除制糖外,大都鲜吃。
  第二节 棉麻烟草油菜籽
  民国21年,植棉200亩,产量1000公斤;种麻600亩,产量6000公斤;种烟草500亩,产量5000公斤,自用为主。80年代初,棉花、烟草、络麻、苎麻仅有少数农户零星种植。
  油莱(籽) 民国时期农民均有少量种植,榨油食用和除水稻虫害。50年代开始,每年种植1000~2000亩。1987年,种植1370亩,产油菜籽37吨。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