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192-1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民国时期,粮食病虫害损失严重,每年损失粮食10~30%。1950年代初,主要病虫害有大小麦黑穗病、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等。1960年代后,稻飞虱、稻叶蝉为主的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增多,出现“小虫成大灾”。1970年代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病毒广泛流行。1980年代,纹枯病流行成灾,每年损失稻谷近百万公斤。1950年代初开始使用化学农药治虫杀菌,1984年停止使用六六六粉。1985年,县拨款1万元,发动群众开展全县性灭鼠、毒鼠活动。
关键词: 青田县 粮食生产 病虫害

内容

民国时期,一般年份病虫害损失粮食10~30%,重灾年损失粮食半数。民国27年(1938)《青田县建设工作报告》记载:“本县稻的虫害有二、三化螟、稻苞虫、稻椿象、白翅浮尘子、黑尾浮尘子、稻飞虱等十余种,其中以二、三化螟、白翅浮尘子及稻苞虫分布较为普遍,白翅浮尘子为最;病害有稻瘟病,麦类黑穗病、黄锈病等,每年平均损失在10%以上。”
  50年代初,主要病虫害有大小麦黑穗病、稻瘟病、胡麻叶斑病。螟虫、稻苞虫、稻飞虱、稻椿象、稻叶蝉、稻蓟马。
  1956~1965年,三化螟为害明显加重,白叶枯病普遍发生。原属次要的纹枯病、褐稻虱、白背稻虱呈上升趋势。番薯黑斑病、小象甲出现。麦类赤霉病,小麦黄锈病较严重。
  1966~1976年,稻飞虱、稻叶蝉为主的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增多,出现“小虫成大灾”。自1968年起连年发生褐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等病毒广泛流行。1976年,传入番薯瘟病,蔓延快,危害重。
  1977~1987,纹枯病流行成灾,每年损失稻谷近百万公斤。稻瘟病盛发,尤其是汕优6号,抗病害性能丧失,1985年,全县发病11.87万亩,损失稻谷约600万公斤。稻曲病成为晚稻主要病害之一。螟虫、白背稻飞虱、稻纵卷螟为害也不轻。麦类白粉病盛发。番薯小象甲蔓延到21个乡,受害面积近万亩。此外老鼠为害猖獗,1985年,据病虫观测站估算,全县约有187万只老鼠。
  30年代,农民就利用“冷水温汤浸种”,预防麦类黑穗病;掘毁稻茬以除螟虫蛹;用植物油滴杀稻飞虱。民国35年,曾使用“谷仁禾生”药粉预防麦类黑穗病。
  50年代初,以点灯诱蛾、田间采虫卵、摘虫苞、拔除枯心苗,冬季开展“三光”(铲光田岸草、拔光田后墈、烧光稻茬)等方法防治水稻螟虫。用黄泥水、盐水选种,减轻病虫害。1953年,推广西力生、赛力散浸种消毒;始用六六六粉治虫。60年代,应用稻瘟净抗菌,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治虫。70年代,使用井岗霉素防治病害;增加甲六粉、乙六粉、乐果、马拉松、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除虫。80年代,以异稻瘟净、克瘟散、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菌;甲胺磷、杀虫双、乐果、水胺硫磷、叶蝉散等杀虫。1984年,停止使用六六六粉。
  老鼠主要有褐家鼠、黄鼠、黑线妞鼠。1985年,县拨款1万元,发动群众开展全县性灭鼠、毒鼠活动。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