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品种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3
页码: 189-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农作物的品种一直以传统品种为主。然而,50年代后,农业部门开始引进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并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更新品种。70年代,该地区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建立起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该地区水稻、小麦、番薯、马铃薯、玉米、豌豆和大豆的品种逐渐更新,进入良种化的阶段。
关键词: 青田县 粮食生产 作物品种

内容

民国初期,农作物均系传统的农家品种。27年(1938)县中心农场繁殖推广早、中籼稻1.5万亩,小麦纯系9号、17号1万亩。
  50年代后,农业部门积极引进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县农科所、赤岩良种场首先做好试验示范,然后推广。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串换种子,更新品种。60年代以来,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每个时期突出一、二个当家品种,不断更新种子。1978年,对杂交水稻实行县繁县(社)制,7月成立县种子公司,统一收购、供应种子。全县杂交水稻制种2924亩,繁种205亩,收购杂交种子8万多斤,供1979年4万亩田种植。1979年杂交水稻制种3027.3亩,收购杂交种子20万斤,供全县10万亩田种植。
  水稻 50年代,早、中稻有大秆青、细叶青、溪白、银秋、齐大稻;晚稻有白芒、红芒、红壳糯、细骨京、野猪粳等,多达数百个品种。50年代中后期,大面积推广中秆高产良种,早稻有五〇三、南特号、陆财号、江南1224;晚稻有西瓜红、三株京、茶山京、硬头颈。60年代,早稻推广矮脚南特号、珍汕97、先锋1号、圭陆矮8号;晚稻为珍珠矮、农垦58、科情3号、广场矮等。70年代,早稻推广珍龙13、广陆矮4号、温革、军协、青秆黄;晚稻为早金凤、珍珠矮、科字6号、爱武、丽水糯。1978年后,晚稻基本上被汕优6号所取代,搭配种植桂朝2号、丽晚1号(6202)。80年代初,全县水稻种子基本实现良种化。早稻以广陆矮4号、竹科2号为主,搭配青秆黄、浙辐802等;晚稻以汕优6号为主,搭配丽晚1号、桂朝2号、双糯4号、祥湖24等。1985年后,早稻以二九丰为主,搭配种植威优35,连作晚稻以汕优64、85为主;单季中、晚稻以汕优63为主。
  小麦 50年代,普遍推广立夏黄、蓑衣黄、白麦、南大2419、丽水三月黄、矮粒多。60年代,以矮粒多为主,搭配种植立夏黄、方山麦、阿勃、苏克斯、万年2号、62-7,70年代以浙麦1号(908)为主,搭配种植杨麦1号、苏克斯、宁麦3号。80年代,以浙麦2号为主,搭配种植浙麦1号。
  大元麦 种植面积不多曾推广的良种大麦有六棱锤、355、二棱大麦、早熟3号;元麦有六棱元麦、二棱,元麦、玉环裸麦、平阳铁麦、丽水裸麦等。
  番薯 民国时期以农家品种六十日红、铁丁番为主。50年代,推广胜利百号、五爪龙。60年代,以港头白、胜利百号、五爪龙为主。70年代后,仍以上述品种为主,搭配红红1号、红头8号、新种花、超胜4号、5号、梅尖红、392、荆选4号、湘薯6号、蓬尾等。由于港头白抗病性减弱,已很少种植。
  马铃薯 本地土种以大号白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大头金、白洋芋、红腰子。外地引进的有黑龙江20——292、四川深眼窝、克山1号、山西种。
  玉米 农家品种有黄籽包、白籽包、六十日黄、八十日、苞萝粟。60年代,引进金皇后、浙杂1号、满蒲金。70年代,引进旅曲、丹玉6号、虎单5号。1986年后,以苏玉1号为主。
  豌豆(俗称蚕豆) 主要有5个农家品种,没有系统命名,人们多以种子或花的颜色,称之为红花蚕、白花蚕和花蚕;也按吃法分为吃荚蚕和吃豆蚕。
  蚕豆(俗称豌豆)种植面积较少,主要品种有慈溪大白蚕。
  大豆 本地农家品种有乌皮种、九月黄、五月拔、六月拔。70年代后,引进大青豆、贼勿要、牛吃桩、矮脚早。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