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力 生产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劳动力 生产资料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7
页码: 182-188
摘要: 本章介绍了青田县的劳动力和耕地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方面都有所变化和发展。从耕作机具、排灌机械、植保机具、收获机具、粮食加工机具和运输机具等方面来看,宁海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从肥料的使用来看,农家肥料逐渐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增加。总体来说,宁海县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青田县 劳动力 生产资料

内容

第一节 劳动力
  旧时成年男子称“丁”,要纳税,为农业劳动力。妇女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明崇祯十六年(1643),有男劳力20705人。
  清顺治三年(1646),方国安兵乱,县民逃亡甚多。康熙五年(1666),男劳力逃亡9987人,实存10718人。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军窜境,男劳力逃亡1209人,实存9509人。康熙二十年,男劳力11237人。雍正九年(1731),男劳力21166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男劳力37750人。宣统年间(1909~1912),约有男劳力37880人。
  民国时期,山区少数妇女参加田间劳动。民国21年(1932)青壮年男劳力46107人。27年,青壮年男劳力58424人,占全县总人口24%。抗日战争时期,青壮年男子应征入伍多,再加上行政区域变动,到37年,青壮年男劳力下降到3710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劳力得到解放,农村青壮年妇女大多参加田间劳动。1953年,从事农业的青壮年男女劳力6.20万人,占农业人口28%,其中女性劳力约占总劳力的30%。1963年,男女劳力6.86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壮年男女劳力7.8~12.6万人。
  1981年,农业总人口增加到42.04万人,青壮年农业劳动力14.26万人,其中男性10.02万人,女性4.24万人。由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从事农业生产外,参加社办企业3027人,外出做临时工2475人;从事其他行业的5349人。1983年以后,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农、工、商、建、运综合经营方针。1984年,有5.5万余农民进入工商、建筑、运输领域,其中工商企业2.8万人,建筑行业0.6万人,运输业0.4万人,家庭务工1.7万人。1985年,男女劳力18.09万人。1987年,男女劳力增加到19.49万人,其中男性11.77万人;女性7.72万人。
  民国31年,全县小学程度14186人。文盲155748人,占总人口的57.46%。从事农业劳动的绝大部分是文盲。
  1949~1953年,具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8000多人。1953年,农业互助组、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左右,约需会计、出纳、记分员、保管员4500人。山区许多社、组甚至找不到记分员。1987年,从事农业劳动的,具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增加到8万多人。有农民技术人员887人,其中农业科技人员55人,经济特产员35人,农经员419人,农机员50人,兽医员60人,林业员58人,水利员210人。
  第二节 耕地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县有官民田地塘荡2374顷93亩4分4厘。其中田2018顷8亩7分9厘,地96顷71亩3分6厘。
  明末清初,许多田地荒芜。康熙十年(1671),实存田1281顷90亩1分3厘,地97顷34亩7分4厘。三十三年,田地增至1502顷22亩6分。其中田1409顷11亩8分7厘,地93顷10亩7分3厘。康熙四十一年造田册时,凡有人种的地、塘、荡均为田。同治六年(1867),计田1497顷95亩5分6厘。光绪初,又有田地之分,计田1269顷76亩8分,地96顷71亩3分,共1366顷48亩1分。
  民国元年(1912)至11年,两次大水,江溪两岸无数田地被冲毁。20年,田地17.10万亩。其中田14.44万亩,地2.66万亩。21~27年,三次大水,毁田数万亩。全县人民致力开垦,至33年,耕地扩大到24.73万亩,其中田12.6万亩,地12.13万亩。37年由于县境变动,耕地减少。1949年,全县田地21.79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投入农田建设。1957年,耕地扩大到24.95万亩,其中田18.82万亩,地6.13亩。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个公社划给永嘉县后,存耕地21.74万亩,其中田16.49万亩,地5.25万亩。1966~1970年,两次台风暴雨,冲毁耕地6000多亩。加上公路建设、违章建房,耕地减少。1971年,下降到19.63万亩。
  1972~1978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共开垦田地1.74万亩。但由于基本建设占用耕地逐年增多,至1978年底,耕地仍为19.61万亩。1985年,开垦20亩,而总面积却减少5479亩。其中兴修水利95亩,建造公路243亩,国家基建251亩,乡村(含民房)基建1084亩,退耕还林376亩,改桑、茶、果园占地3001亩(包括柑桔2670亩),挖鱼塘142亩,水损248亩,其他占地39亩。至年底,耕地为18.80万亩。1987年,开荒增加84亩,基建占地1116亩,实有耕地18.59万亩。其中田15.7万亩,地2.89万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0.42亩。
  1985年,县农牧特产局成立土地管理股。1987年12月,土地管理股撤销,成立县土地管理局,加强土地管理。
  第三节 农机具
  农民历来使用传统农具。50年代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耕作机具 有使用犁耙的传统。1956年,曾推广双轮双铧犁272台。由于犁体笨重,转弯困难,购而未用。1961年,购进24马力四轮拖拉机2台,1967年,购入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69年,购进江西产“丰收一一27型”拖拉机1台。1979年,有耕作机械354套、4561马力,拖拉机农忙耕田,农闲运输。80年代,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机耕面积减少,以牛犁为主。1987年,有大、中型拖拉机11台,352马力;手扶拖拉机1323台、15774马力(以运输为主),机引配套农具244台,机耕面积全年仅8400多亩。
  排灌机械
  旧时使用木制戽水车水戽斗和水车,60年代后基本淘汰。1961年开始机电排灌,有水泵5台。1969年,农用水泵25台,灌溉6700亩。1979年,农用水泵192台,并开始试用喷灌机。1987年,有排灌机械315台,其中柴油机274台、2998马力;电动机41台、402千瓦;农用水泵300台;喷灌机械125套。
  植保机具 1953年开始使用单管筒式人力喷雾(粉)器治虫。1960年推广背包式人力喷雾器。1970年,使用机动喷雾器,1979年发展到126台。并引进北京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粉机,到1983年已有50台。抽水机抽水灌田1987年,有值保机械80台,240马力,其中柴油机69台,207马力;汽油机11台,33马力;背包式喷雾器17683架。
  收获机具 收割稻麦用稻、草刀。1958年,曾推广大镰刀,因使用不习惯,不受欢迎。稻麦脱粒用稻桶;大豆、油菜籽脱粒用连枷、炼锤。
  1956年,始用脚踏打稻机。全县有打稻机30台,人力玉米脱粒机62台。1972年,始用机动打稻机。1979年,脚踏打稻机4860台,机动打稻机612台,1750马力,谷物烘干机2台,种子精选机1台,收割机1台。1985年后,脱粒机具减少。是年,机动打稻机407台,1169马力,人力打稻机3105台。1987年,仅有机动打稻机342台、925马力,人力打稻机2669台。许多农户又使用稻桶脱粒。
  粮食加工机具 旧时,用手臼、踏碓、水碓、手磨、水碓磨加工粮食。60年代后,逐渐使用机械加工。1969年,有碾米机687台、磨粉机606台、饲料加工机131台。1987年碾米机1709台、磨粉机1763台、饲料加工机71台、淀粉加工机577台。粮食几乎都用机械加工。
  运输机具 50年代前全靠肩挑背扛。60年代初,开始使用手拉车,1961年,全县有299辆,1969年增加到818辆。1987年,有农用载重汽车46辆,农用运输车27辆,农用拖拉机拖车1323辆,农用机动船958只。另有农用木船609只,手拉车4104辆。
  第四节 肥料
  农家肥料
  农家肥料主要有人粪尿、栏肥(厩肥)、草木灰、焦泥灰、绿肥等。
  绿肥 有野生绿肥和种养绿肥两种。农谚云:“柴头梗,三年猛(肥力)”、“种田人靠草刀”。每年春季农民上山割白栎、化香树、青刚栎、牡荆、百落道、葛藤、蕨类、杂草的嫩顶,撒在田里,翻耕入土作基肥。1963年,割草头10亿多斤。
  种养绿肥有草子(紫云英)、田菁、绿萍、大荚箭叶豌豆。1956年试种草子。60~70年代,每年播种草子4~5万亩,最高年份播种7万多亩,一般亩产鲜草4~5吨。60年代中期曾推广稻田放养绿萍,1964年稻田养萍4万多亩,倒萍后作肥料。章旦公社5000亩耕地有2000多亩放养绿萍。养萍田无杂草,土黑松软。绿萍也可作番薯基肥。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推广细绿萍(国外引进),每年放养2~3万亩。1978~1980年,瓯江两岸早稻田推广种植田菁,割后作连作晚稻基肥。1984年引进旱地绿肥——大荚箭叶豌豆。
  饼肥 有桐籽饼、茶籽饼、菜籽饼、桕籽饼。
  秸秆还田 即稻草、油菜秆、麦秆还田。每亩用量约为全田秸秆的1/3或一半,有的采取高刈留一部分秸秆,或切段撒施田间,翻耕入土作基肥。
  化学肥料
  民国36年,县政府免费发放铵磷18吨,给农民试用。
  1952年,供应氮素化肥(硫酸铵)82.2吨。60~70年代,化学肥料供应量增加,平均每年使用氮素化肥2875吨左右,其中氨水约占3/4,其次为硫酸铵、尿素等,平均每亩耕地使用量15公斤。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石灰氮等作基肥使用,每年平均用量约730吨。1977年后,开始使用钾素化肥和复合肥料,化肥使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70%。1985年,化学肥料用量达17120吨,比1977年增长1.75倍,平均每亩耕地从31公斤提高到91公斤。但农家肥料减少,氮磷钾比例失调,致使成本增加,土壤板结,不增收。1986年,推广“控氮增磷配钾”配方施肥技术。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