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迁徙
分类号: C922.2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历史人口迁入及迁出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青田县 人口 迁徙

内容

迁入
  清光绪《青田县志》载:“青田日日土旷人稀,外民多聚于此,种麻者多江西人,栽菁者多福建人,砍柴者多广东人,烧炭者多仙居人,永嘉、平阳、龙泉、金华、东阳亦间有寄居者。”“又有畲民,众皆谓顺治间来青”。
  据现存宗谱记载,唐至清代迁入93个姓氏:唐咸通至龙纪年间(860889)5姓;五代十国6姓;北宋9姓;南宋18姓;元、明23姓;清32姓。外省从福建迁入居多,江西、陕西、河南次之;本省从处州、永嘉迁入居多,缙云、松阳、东阳等地次之。现有5000以上人口的汉族姓氏22个和畲族各姓,其祖先均从外地迁入。
  陈姓:陈师纳一支于唐末五代间由湖南长沙迁入石林,南宋绍兴间(1131~1162),七世孙汝锡移居县城;陈彪一支于南宋初由河南开封迁居温溪;陈宗善一支于南宋绍定间(1228~1233)从福建莆田迁居城内司下街;嗣后又有数支分别从江西广昌、本省衢州、丽水、龙泉、云和、温州、瑞安等地迁入,分居县城、温溪、雄溪、巨浦、腊口、雷公岙、茅垟、雅陈、郎回、白岩头、黄垟、西山等地。
  叶姓:叶仲宣、叶清臣一支于北宋淳化间(990~994)从松阳迁入县城与水南;叶邦彦一支于北宋宣和间(11191125)由龙泉迁居水南;叶伯谦一支于南宋由处州迁居吴岸、汤洋、仁庄;叶文魁一支于清康熙间(1662~1722)从乐清迁入县城与水南。
  王姓:王龙一支祖籍山西太原,唐龙纪元年(889)从处州迁居石帆阳山。宋、元、明、清从江西南丰和本省云和、龙游、永嘉、乐清、平阳等地迁入的王姓祖先近10支。
  徐姓:徐绘一支原籍江苏镇江,于北宋庆历间(1041~1048)因避乱迁居县城;徐一学一支原籍温州墨池坊,于明万历间(1573~1620)迁居贵岙双坑;徐希富一支原籍江西南昌,于南宋端平间(12341236)迁居小令;徐玉陈一支原籍永嘉枫林,于清康熙间迁居大路前处。
  张姓:张仲隐一支原籍福建建瓯,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从处州迁入良川;张景一支祖籍闽南,于元至元间(1271~1294)迁入县城,分居仁塘湾、郑坑下等地;张承嗣一支祖籍福建浦城,于明万历初从龙泉迁入腊溪。
  吴姓:吴余德一支于北宋咸平间(998~1003)从瑞安库村迁居白岩西岸;吴叔远一支于宋末从瑞安库村迁入方山龙现;吴百一一支于明末从仙居迁居高湖西圩。
  周姓:周法一支于南宋绍定间(1228~1233)从处州迁入县城;周元德一支于元朝从福建赤岸迁居湖口;周元顺、周元兴兄弟一支于清雍正间(1723~1735)从福建汀州迁居舒桥沙坑。
  林姓:林小九一支原籍福建,于北宋崇宁间(11021106)由平阳迁居岭根林坑;林润一支于明成化间(1465~1487)由永嘉迁居贵岙塘后;林礼元等一支于清雍正、乾隆间(1723~1795)从福建武平迁居东江卓山、东源、海口麻埠坑、大路章庆。
  季姓:季辉一支于北宋初从龙泉迁居季宅;季文德一支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从龙泉迁居高湖;季嘉谟一支原籍福建赤岸,任职处州。子陈玉爱青田山水,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迁居孙坑黄山。
  朱姓:陕西省万年县(今长安县)人朱匡,于唐禧宗光启元年(885)任青田县令,后死于官,其子孙留居青田,成为朱姓支系;朱晴川一支于唐中和、光启间(881~888)从安徽宿县迁入县城;朱迟一支于北宋端拱、淳化间(988~994)从缙云迁入海溪;朱千五后裔一支于明永乐(1403~1424)初从平阳迁居万阜新庄。朱二细等一支于清乾隆初从江西迁居陈山埠。
  刘姓:刘瑞一支于唐咸通、乾符间(860~879)从处州迁入县城;刘廿六一支于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从江苏铜山县迁入高湖;刘有明一支于清乾隆八年(1743)从福建宁化迁居章村上平塔。
  李姓:一支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从福州迁入县城;李钟灵一支于明成化间由缙云稠门迁居温溪上寮;李文启一支于明万历间(15731620)从平阳迁居石溪林村;李士颖一支于明崇祯间(1628~1644)从缙云迁入舒桥;一支于明末从福建上杭迁入坑口、小海、金山头、双坑岭;一支于清雍正初从处州迁居浮弋雷公岙;一支于清嘉庆间17961820)迁居鹿山、大坑、外斜、下岙、白岸;一支迁居祯埠五里亭。
  杨姓:杨简一支于北宋皇祐间(1049~1054)从处州迁入县城;杨寿一支原籍陕西,于南宋淳祐间从永嘉迁入县城;杨继守一支于明嘉靖间(15221566)从福建浦城迁居舒桥罗西;杨伯焕一支于同时期迁入北岸;一支原籍福建连城,于清初从景宁陈村迁居陈村垟、岩下、岭根、水湾、洞背;杨仁杰一支于清康熙间从处州杨梅降迁居舒桥;杨克文一支于清乾隆初从永嘉菰溪迁居状头,后迁杨山;杨兆开一支于清雍正间从永嘉菰溪迁居苦竹坳。
  金姓:金亨启一支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迁居黄言;金迪一支于南宋淳熙间(1174~1189)从福建迁居金坑;金焘一支于南宋嘉泰间(1201~1204)从平阳金家坑迁居雅岙;金驮一支原籍江西南昌,宋末任职处州,后迁居章旦;金熊一支于明正德1506~1521)初从平阳迁居方山后金;金唯孝一支于明万历间,从处州迁居鹤溪;金领一支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温州迁居吴坑。
  夏姓:夏涛一支于唐乾符六年(879)由松江迁居仁宫;夏俊一支于南宋绍兴间从处州迁入绿草(今属景宁县),后分居张岙、上坑、上寮、岭根;夏际飞一支于南宋绍定间迁入洋心;夏汝楷一支于明初由福建迁居外旦塘头;夏和集一支于明初从泰顺莒岗迁居万阜;夏国成一支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景宁叶处迁居巨浦徐山。
  黄姓:黄仕良、黄安远一支于南宋宝祐间(1253~1258)从福建迁居马岙;黄荣纲一支于明永乐间迁居东江;黄明先一支于明万历间从江西广丰县黄家山迁居浮弋坑口;黄我周一支于明崇祯十年(1637)从福建永定县锦锋里迁居麦田(今属文成县),后分居郑段、三源、牛头;黄日升一支原籍福建,于清康熙间从松阳迁居舒桥下洋庄;黄宝一支于清康熙间从福建迁居东江。
  潘姓:潘信一支于明初从景宁迁入方山新庄;潘王锋一支于明嘉靖间从温州永强迁入封仁山;潘松溪一支于明万历间从景宁迁居桐源;潘一崇一支于清初从永嘉楠溪迁居吴坑;荆溪上湖潘姓分迁下章、万路、万岙、陈吴坑、平山、西岸、下湖、塘坑、柿树坑、大皮岙、龙须、周济、舒庄、高岗、万山。
  郑姓:郑昌珉一支于北宋绍圣间(1094~1098)从处州玉溪迁居县城花园降;郑廷玦一支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从南溪表山迁居郑山;郑世侨、郑世跪一支于明正德间从乐清凤屿迁入仁庄罗溪、湖边九华山;郑必志一支于清康熙间从平阳山堂迁居浮弋枝岙。
  章 姓:唐末,福建浦城人章 仔钧,官太傅,有子15人,仕徐迁徙,分布于本省永康、龙泉、永嘉、乐清、黄岩、新昌等县,历宋、元、明各代辗转迁居青田,散居于县城、锦水、东山、横路、白浦桥头、东溪、下洋、平头山、蔡坑、潘山、黄员平、章家降、岙底、石帆、封仁山、东源;章秉义一支原籍江西,经商青田,于清雍正初年定居练岙。
  邱姓:一支于南宋淳熙间从崇源迁居高市下七步;邱佩瑄一支于清雍正七年(1729)从福建上杭迁居舒桥陈东坑;邱于天、邱于祥一支于清嘉庆间(1796~1820)从处州迁居高市东源口;一支于清乾隆间从福建迁居汤垟小佐。
  孙姓:孙伯全一支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从永嘉迁居万山孙岸;孙衍瑞一支于元元统间(1333~1335)从绍兴迁入县城;福建莆田人孙承宗于明建文间(1399~1402)任处州通判,后迁居汤垟洋寮;孙善广一支于明成化间从永嘉迁居孙坑。
  洪姓:洪元大一支于南宋建炎间(1127~1130)从江西饶州迁居季宅;洪再兴一支于宋末从处州迁入石盖,其弟洪三府一支迁入黄言;洪克明一支于元至元间(13351340)从安徽贵池迁入青田,后分居石盖、乌巷、滩头、上〓。
  钟姓:畲族。钟奇行一支于明崇祯三年(1630)从景宁县油田锦岱垟迁居八都(今属文成县),清康熙间分居张口箬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工作调动、婚嫁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等原因,从外省迁入人口较多。1962年迁入379人,1963年495人,1980年135人,1981年298人,1982年280人,1983年147人,1984年201人,1985年234人。据1986年调查,因婚嫁从外省迁入妇女674人,其中湖南、四川两省各125人,广西壮族自治区55人,贵州省49人,江西省47人,河南省42人。
  迁出
  清顺治三年(1646),有5931名成年人因战乱逃亡外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方山阮大岙、倪岸、章旦兰头、港头小峙等地有阮、马、金、叶、吴、陈等30余姓,分别迁往兰溪县十里亭、皂洞口,桐庐县下六、陆家山、包家山、杉树湾,富阳县大塔地等地,至1985年,已有1000余人。北山、白岩、海口、高市、温溪、神道门等地55户,分别迁往今安吉县丰城镇东门、庙安县昌化镇河桥村及于潜镇扶西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水上运输。
  民国37年(1948),方山、垟心、吴岸等地归国华侨20人前往余杭县沈家店建立归侨农场,后全家迁往定居,成为青田人的居民点。
  明清以来已有县人迁居温州。1987年温州市青田归侨侨属联谊会有会员1228人。定居温州市西门镇宁居委会140户、568人;打索居委会104户、450人;大南门山前20户、129人。
  截至1987年,定居丽水市的青田人有2万余,以丽东、灯塔、城南等地居多,城南村上水南除1户外都是青田人;定居松阳县的有2000余人,西屏镇的“青田码道”和离城15华里的桃花地,大多是青田人;定居遂昌的约有6000人,大多聚居在渡船头、金岸、范村、钟山等地;定居龙泉县约1000人,大多迁自浮弋、海溪、白岩、芝溪等地;景宁县外舍村有一半是青田人;定居瓯海县白象霞坊36户、160人。
  1959年1月,中共青田县委执行省委指示,从北山、万山、船寮、章村、城郊5个区动员青壮年1200人(男641人,女559人),家属333人,于1959年5月和1960年5月迁居宁夏平罗县红星农场和前进农场,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等原因,除个别外,于1961年至1963年间先后返回原籍。
  60年代后因工作、婚姻、升学等原因迁往外省的人口:1961年269人,1962年1748人,1963年327人,1980年190人,1981年269人,1982年233人,1983年567人,1984年708人,1985年858人。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