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2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文
分类号: P344.255
页数: 9
页码: 141-1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水文方面的情况,包含了河流、水文观测与特征。
关键词: 青田县 水文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河流
  县内河流属瓯江水系。主要有瓯江、大溪(瓯江干流一段)及支流小溪。瓯江上游龙泉溪,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交界的锅帽尖北麓,经龙泉、云和县至丽水市大港头西纳松阴溪后称大溪,在青田湖边与小溪汇合后至温溪下花门出境,过温州入东海。全长388公里,总落差1080米,流域总面积为17958平方公里。
  大溪
  大溪是瓯江中游河段,上起龙泉溪与支流松阴溪汇合处(丽水市大港头),自丽水风化村入县境,经石帆、浮弋、祯埠、海口、高市、芝溪、石盖、船寮、石溪、湖边等乡镇与小溪汇合(汇合口在青田县湖边)。县境段长56.4公里,落差30.1米,河宽200~400米,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316.55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总量80亿立方米。
  大溪在县境内有12条支流:
  管庄源 又名十七都港,源出王岙乡凉亭前,西南流经蔡坑、王岙、叶店、叶村,入舒桥乡,至朱林前入管庄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复出管庄过瑶均、武溪至汪里入大溪。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
  腊溪坑 源出浮弋乡三星罗,东流经凉坑、腊溪,至坑口入大溪。
  祯埠港 上源分两支:一支章村源,源出八面湖主峰西麓,北流至坑根,复曲折东北流至王村,与祯旺源汇合。长28.75公里,流域面积105.87平方公里;一支祯旺源,发源于八面湖林场北部,北东流至王村,与章村源汇合,流长17.7公里,流域面积85.9平方公里,两汇合后称祯埠港,东流至祯埠入大溪,流长5.9公里,流域面积12.48平方公里。
  官坑源 源出平风山,北流经坑根、兆庄、大叫,至官坑入大溪。流长16.2公里,流域面积31平方公里。
  海溪港(海口源) 源出龙须洞山东麓,横贯海溪乡中部,经正教寺、西园至黄花洋附近与发源于王岙东北的北坑汇合,过东江乡西部,经东江、乌处、海口入,大溪。流长15.6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
  雄溪源 源出石门洞林场西南部分水岭岙,经田铺、瓦窑坪、庵前,至雄溪入大溪。流长16.9公里,流域面积55.5平方公里。
  高市源 上分东西两源,东源起自东源头,北流至西源口和发源于陈宫岭西北面经上铺、中铺、外铺的西源汇合,复东流过高市底村至外村东面入大溪。流长12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
  芝溪源 源出上枝,经上〓、垟肚、芝溪入大溪。流长9.5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石盖源发源于仁宫乡高岱,经乌坦、石盖,至石盖口入大溪。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24.25平方公里。
  船寮港 发源于缙云县大洋山西麓,南流过黄放口、松渠口、良川、桐溪、高湖至红光和十一都源汇合,复过舒庄、徐岙,至船寮入大溪。从季宅乡的林老至船寮,长38.1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小支流有季宅坑、内冯坑、外黄坑、桐川坑。东支十一都源,发源于平桥乡的驮寮,经平溪、平桥与石平川来水相汇,过周庄、上叶、东源、上项、红光入船寮港,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
  大路源 发源于黄洋乡白刀岭潭,过圩头西行,经小金、叶庄、大路,至大洋入大溪,流长10.8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
  石溪坑 源出东山和考坑2处,至国垟汇合,经林村、后洋至石溪口入大溪。
  大溪在县境内,落差30.1米,每一片滩下有一潭,滩名和潭,名基本相同。自上而下有37个滩潭:仙滩、陈山埠、苦竹、酒漏洪、摆旗、旗鼓、浮弋、腊口、三塘汇、锦水、渔渡、五里亭、祯埠、官坑、小群、老鸦嘴、高沙、海口、介阜、下井、练岙、港头埠、石桥头、高市、戈溪、镜架坛、石盖口、耙拿溜、白猫坛、船寮、滩头、天西井、西岸、雷石、牛埠、东岙、下白浦等。
  小溪
  小懊是瓯江的最大支流,源出洞宫山脉大毛峰(庆元县境内),东北流过景宁畲族自治县后入县境,经岭根、张口、北山、坑底、巨浦、仁宫、湖边等乡镇入瓯江,全长223公里,流域面积3556平方公里,其中县境段长47.3公里,流域面积361.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132.9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总量36亿立方米。
  小溪在县境内有10条支流:
  岭根坑 又名小吾源,源出文成县上坦坑,经林坑村、七方坑、铁沙济,在岭根西南入小溪。流长19.15公里。县内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
  阜口源 发源于万阜乡西南底垟村,北流至滩坑入小溪。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
  万阜坑 南支发源于寮天岗,东支发源于白岩尖,两支在吴仲圩汇合,过车洋,至阜口入小溪。
  七源坑 即张口源,发源于坑底乡郑坑。经李坑入张口,过鲍源、茶园、底垟、张口入小溪。长21.4公里,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
  仁村源 发源于双垟乡垟坑,经仁村至底凉亭汇后垟水库(库容108万立方米)来水,西流过黄库至北山西南入小溪,流长16.1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三源坑 又名坑底源,发源于祯旺乡外村,经,樟树湾、陈村增叶段、坑口入小溪。流长8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
  郎回坑 源于石门洞林场,南流至郎回坑口入小溪。
  巨浦源 发源于石门洞林场南麓,至小西坑,汇西坑来水,至巨浦入小溪。流长9.7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
  大奕源 发源于双垟乡坑头洋,绕阜山王费潭,至叶处突然跌落,形成飞瀑,高达百丈,名百丈涤。至双坑口,汇双洋乡来水,曲折北流,经岩下背、大奕坑,至大奕入小溪,流长18.6公里,流域面积67平方公里。
  仁宫坑 源于石门洞林场东南,东流过仁宫入小啼溪。
  小溪在县境内,落差47米,水急,滩陡、潭深。自上而下依次有寡妇刁、陈道门、岭根、滩坑、大仙、鳌头、赤岩下、狐狸擂、金交杯、圩头、万阜口、石界、张口、山树坑、白岩、妙后、瓦窑头、叶段、平坛、郎回、角湾、范村、妙上、棺材、湖云、城门、石寨、上地、下地、盐筒、彭湖、鳖坦、大奕、寺岙洋下尾、仁宫、铜锣汇、梅香寮、擂木坛、南岸、鼓楼等41个滩潭。
  瓯江
  大溪与小诵溪在湖边汇合,始称瓯江,经湖边乡、鹤城镇,在石郭汇与平演之间成直角迁回向东北,过前仓乡、港头乡、东岸乡、温溪镇,至下花门入永嘉,经温州市,在灵昆岛分流入温州湾。县境段长26.2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69.54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总量140亿立方米。
  县境内注入瓯江的支流除小溪外尚有7条:
  湖边源 发源于章旦乡西面的小坑,注入坑口水库(库容230万立方米),流经外旦乡郑坑下、湖边乡的姜处,至下司岙东北面入瓯江,流长11.3公里,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
  水碓坑 发源于顶公尖下,纵贯金田乡,至鹤城镇西门外入瓯江。坑畔原有水碓11座,故名。
  石郭源 章旦七星堂、金坑之水,东北流注入石郭水库(库容323万立方米,1965年5月建成发电)过电站出石郭入瓯江,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
  四都港 又名顾溪。主流源出双洋乡石洞山和石门坳,东流过汤洋乡的田龙、黄泥坦入吴岸乡的八源、雅林,至吴岸汇汤垟溪水,东北流至仁庄,汇洋心溪与孙山溪水,东流经阮垟、雅陈、大安至山口,和方山溪(又称灵溪)汇合,向东北流过油竹,纳半坑来水,出彭括,于溪口入瓯江。全长40.8公里,流域面积289平方公里。流量13.85立方米/秒。四都港的小支流有汤垟溪、垟心溪、孙山溪、方山溪、半坑等5条。
  港头坑 发源于凌云山脚,至垟心、寺下汇东西诸小水,至港头入瓯江。
  贵岙源 发源于尖刀山,汇东西诸小水流,经孙坑入贵岙水库和金竹坑来水汇合,东南流过占岙、贵岙、林岙,至洲头入瓯江。长16.5公里,流域面积74.4平方公里。
  石洞源 发源于石平川附近,经塘坑、石洞入永嘉县,过红星、桥头,于朱涂入瓯江。长15.5公里,流域面积80.2平方公里。
  瓯江在县境内落差7.6米,水流比较平稳,石溪滩、钉头滩、北岸滩以下即是城西南的十里长潭,1958年建造瓯江电站时,开山劈石堆塞深潭,附近沙石逐渐淤积,深潭变浅。此下为县下滩、石郭汇、三脚湾汇、圩仁滩、高岗滩、钓坛滩、温溪滩。钓坛、温溪2滩处于感潮河段,小水潮落时可见。
  第二节 水文观测与特征
  民国19年(1930),在船寮及石溪口始设水文观测站。21年增设南岸、f仁2观测站,23年又设吴埠观测站。抗日战争期间全部停顿。1945~1949年初恢复石溪口、圩仁2个观测站。1949年设立青田二等水文站,以后屡经增设调整,至1958年固定五里亭、白岩、圩仁、秋芦4个水文站。1971年恢复鹤城镇水位站。1957年始设雨量站。1987年有雨量站13处。
  水文观测
  水位观测 青田站1955年以前每天于7时、12时、17时观测3次,1955年改为每天8时、20时观测2次,水位有涨落变化时,增加观测次数,涨落急剧或峰顶前后守在水尺前随时观测记载。1963年圩仁站建成中低水位自记水位台,记录水位变化情况。1965年五里亭、角湾、秋芦亦先后建成自记水位台。但每天8时、20时仍观校对2次。
  降水观测 青田站1955年以前分记录降水起迄时间与分段观测,1955年以后改为定时分段观测,一般站在汛期2时、8时、14时、20时观测4次,非汛期8时、20时观测2次。1956年以后逐年增添自记仪器。1976年,实现全部雨量自记化。
  流量测验 青田站1949年以前雇用观测人员或委托当地人观测水位,年测流30~60次。1950年以后,二等站配备技术人员,雇用民船,携带仪器巡回测量,每月二三次。流速仪用绳索悬吊,于船边徒手收放,只能测得中低水位的流量。1953年起汛期分派技术员驻测站测流。测得较完整的全年资料。1957年各站有自备测船,装设绞车,先后架设断面索、过河缆,用吊船索吊在过河缆上测流,提高测洪测流精度。1965年,五里亭、角湾、秋芦三站建成测流缆道,1976年,圩仁站建成电动缆道。自此各站先后以电力替代人工操作。
  含沙量测验 青田站1954年以前利用直立筒式采样器,用过滤法处理水样。1955年改用瓶式或横式采样器,处理水样改用烧杯烘干法。1976年,高洪水配用100公斤以上的大铅鱼,提高取样精度。
  水质分析 1957年,圩仁水文站取样,并在站内化验分析。以后取样送温州水文站水化分析化验室化验,每月15日取样,并分别不同来源的洪水,于涨水、峰顶、落水阶段取样3~5次。1967年中断,1982年恢复。1985年规定每月10日统一取样,由温州水文站专车提取。
  水温观测 圩仁、白岩两站1957年开始观测江河水温,每日2次,以后改为每日8时1次,测得平均水温19.5℃,最高33.8℃,最低2.2℃。
  水文特征
  水位涨落迅速 瓯江处浙南山区,属山溪性河流。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约20小时。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落水三五天便到常见水位。每年4~6月雨季期间水位连续起伏,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中水以上水位。根据近三四十年(各站时间不同)来的统计,青田各水文站的水位特征值如下:
  1958年以后,各地兴建许多水库,特别是1983年金坑水库建成,对船寮港的水位起了调节 作用。1986年云和紧水滩电站水库建成,控制龙泉溪的流量,明显调节 大溪和瓯江的水位。
  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 雨季4、5、6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50%。枯季11、12、次年1三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一次大洪水(一般只有五、六天时间)的径流量,可占年总量的15~20%,四都港秋芦站高达25%左右。一次常见洪水的径流量约占年总量的10%,四都港约为15%。
  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丰水年的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根据1959~1979年最大洪水总量及年径流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变化之大。
  含沙量较少 瓯江河水清澈,洪水来时才转浑浊。平时大溪的含沙量大于小溪,而大洪水的含沙量却是小溪大于大溪。年内的变化,一般以五六月份的输沙率较大,最大则出现于台风暴雨期间。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份最小,输沙率可以零计算。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小溪白岩站1957年只有8万吨,1959年为136万吨,相差近16倍。瓯江圩仁站1975年输沙量536万吨,1979年只有39万吨,相差也达13倍以上。据五里亭站1956~1960年的资料,白岩站和圩仁站1956~1979年的资料统计,各站输沙率、含沙量如下:
  各站所测的含沙量是悬移质含沙量,洪水时尚有粒径较大的推移质粗砂和石子沿河底滚动,淤塞河道、水库,有些小型水利工程,不上几年时间便被淤塞。
  水质渐受污染圩仁水文站1957~1966年所取水样,经化验分析,主要离子有钾(K+)、钠(Na+)、钙(Ca+)、镁(Mg+)碳酸氢根(HCo3硫酸根(So4)、氢根(Cl),其中以碳酸氢根(H℃o3)含量最高,为13.219.1毫克/升。离子总量为20~56毫克/升。
  1983年的总硬度为1.26Me/e,监测到的污染物质:1981~1984年有砷0.001~0.006毫克/升。1985年5月有氰0.003毫克/升。1986年2、4、6月份有酚0.004~0.029毫克/升。1986年7月份有汞0.0001毫克/升。
  潮汐 江下游有80多公里是感潮河段。温溪、沙埠、港头、高岗一带,每天都有2次潮汐涨落。圩仁距河口83公里,是潮区界,大潮汛期间,最大潮峰上涨20公分左右,小潮汛的潮峰越不过高岗滩。温溪港在青田瓯江边最低处,距河口约73公里,每日有2次正常的潮汐。遇大洪水时,潮汐被淹盖不显峰谷形。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