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山岩与火山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火山岩与火山作用
分类号: P588.14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青田县境内有大量火山岩,以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岩性以酸性岩类为多。有喷出岩和潜火山岩两类,喷出岩中以火山碎屑岩分布最广,潜火山岩有安山岩、英安玢岩类和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类。
关键词: 青田县 地质 火山岩

内容

青田县处于浙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内,以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岩性以酸性岩类为多,中酸性、中性岩类甚少。依产出形态分喷出岩及潜火山岩两类。
  一、喷出岩
  喷出岩类中以火山碎屑岩分布最广,岩性复杂。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类主要见于高坞组,次为西山头组;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类仅零星分布。熔岩类亦有发育;酸性熔岩有流纹(斑)岩、斜长流纹岩、球泡流纹岩等,分布于白岩、船寮、温溪等地,产出层位有高坞组、西山头组,九里坪组;中酸性熔岩以深灰、灰黑色安山(玢)岩为主;中性熔岩以黑色安山玢岩为特征,见于北山;基性熔岩见于石帆——腊口一带的朝川组下段,岩性为玄武岩。
  二、潜火山岩
  区域性火山喷发末期常伴有潜火山岩侵入活动。侵入时期以晚侏罗世为主,早白垩世次之。岩性以酸性为主,中酸性次之。出露面积一般小于2平方公里。全县已知有潜火山岩体23个。
  1.安山岩、英安玢岩类有5处。见于阜山、吴岸、北山等地,呈北东及东西走向的岩株状产出,围岩为西山头组。
  2.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类有15处,主要有祯埠、仁宫、黄放口、钓滩、石门洞等岩体。呈脉状、岩株状、个别呈不规则状(如钓滩岩体)侵入于西山头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中。岩性复杂,主要有流纹(斑)岩与球泡流纹岩,岩石中铬、铜、铅、锌、钇、锡元素含量较高。早白垩世流纹岩岩体(如海溪板坑、大丘田)边缘常见珍珠岩、松脂岩岩腺,并有砩石矿化。
  此外,仁庄附近尚有上新世玄武安山岩小岩株侵入于西山头组中。
  三、火山活动的基本特征
  上述各类火山岩,潜火山岩大致呈北东向展布,均受区域基底构造控制。按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浆活动特点与控矿作用等可分为北山——海溪、夏西坑——石平川两个火山喷发带。
  北山——海溪火山喷发带
  包含两个喷发旋回,以晚侏罗世喷发旋回最发育,火山活动受基底断裂控制,堆积了厚约5000米的火山岩。其中高坞期为流纹岩、沉积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西山头——九里坪期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湖相沉积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熔岩,组成以高坞组为核部的北东向火山穹窿。如海溪火山穹窿,它控制了海溪岩体侵位。与铜、铅锌、黄铁矿、松脂岩等矿产的生成有关。早白垩世喷发旋回仅限于章村一带,受章村构造火山盆地控制,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夹中性火山岩,与黄石矿的分布有成因联系。
  夏西坑——石平川火山喷发带
  仅见晚株罗世一个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呈宽带型展布。高坞期为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堆积、西山头——九里坪期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及湖相沉积岩。火山构造发育,主要有石平川火山穹隆,塘后、王费潭火山洼地。后洋山、方岩背破火山口及石门洞火山通道等。火山穹窿控制着岩体的侵位,与钼、钼铅锌矿的形成有关。火山洼地、破火山口中火山热液活动较强烈,与铅锌、铜、高岭石、叶蜡石矿的形成有关。石门洞火山通道景观奇特是县内著名的游览胜地。
  由于地壳的总体抬升,地形切割不剧,后期岩浆活动破坏亦甚微,有的火山洼地与构造火山盆地仍残留其原始形态的面貌。如王费潭火山洼地、章 村构造火山盆地。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