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8200202300000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62.55
页数: 10
页码: 113-122
摘要: 本章记述了青田县地质方面的情况,包含了地层、火山岩与火山作用、侵入岩等。
关键词: 青田县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古生界鹤溪群变质岩和中生界火山——沉积岩,前者零星分布,后者遍布全县。此外,沟谷两岸还有新生界地层发育。
  一、上古生界鹤溪群
  为一套浅变质岩,低绿片岩相千枚岩——云母片岩类建造,零星出露在芝溪头、陈村垟、夏西坑等地,岩性自上而下为大理岩、绿泥石片岩、石墨片岩、白云母片岩、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白云斜长片麻岩、绢云千枚岩、石墨白云片岩等。其原岩可能为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炭质页岩、白云质灰岩组合,为浅海沉积的岩相组合。地层厚度大于340米。当时的青田是一片汪洋大海。
  二、中侏罗统毛弄组
  仅见陈村洋一处,出露面积为0.2平方公里,不整合覆盖于鹤溪群之上。其岩性上部为块状砂砾岩、凝灰质含砾岩屑砂岩、粉砂岩;下部为中至厚层状凝灰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透境状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产植物化石,为一套火山构造盆地型沉积。同时已有较弱的火山喷发活动。地层厚度184米。
  三、上株罗统磨石山群为一层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按岩性组合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九里坪组和祝村组。
  大爽组仅见陈村年一处,由成层性较好的火山沉积岩组成。与下伏毛弄组呈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于鹤溪群之上。岩性由流纹质(含砾)晶屑玻屑凝灰岩夹球泡流纹(斑)岩组成,底砾岩中有时可见基底混合花岗岩之砾石,地层厚度136米。当时已有较强的火山喷发活动。
  商坞组主要出露于船寮——石平川以及海口等地,通常构成火山穹窿之核部,与下伏大爽组为整合接触,岩性逐渐过渡。本组岩性为较单一的灰、紫灰色块状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偶夹紫红色或黄绿色凝灰质粉砂岩。地层厚度633~1464米。当时火山活动强烈,以喷发作用为主,局部有水体沉积。
  西山头组是境内出露最广的地层单位,出露面积约2000余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0%以上。岩性为流纹质溶结凝灰岩夹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英安岩和沉积岩。沉积岩中产叶肢介等动物化石。在塘后、孙坑一带的火山洼地内本层沉积岩岩性组合为粉砂岩、泥岩、灰岩,地层厚度约为2508米。这个时期的火山活动为间歇性火山喷发,在火山喷发间歇期,火山洼地与破火山口内有较多的湖泊。形成沉积岩。
  九里坪组 在西南八龙山一带分布较广,一般出露位置较高。岩性较单一,主要为灰白色流纹岩,下部为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地层厚度237.4米。这个时期为火山强烈喷发期。
  祝村组 仅见于石帆以西与丽水市分界处。岩性:上部为碱性流纹斑岩;中部为含钛磁铁矿粗砂岩等沉积岩,产植物化石及叶肢介淡水甲壳类化石;下部为安山——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地层厚度1900米。这个时期的火山为间歇性喷发,火山活动强度已减弱,波及范围大大缩小。
  四、下白垩统: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章 村——石帆一带。
  馆头组 章村一带出露最广。与下伏祝村组为不整合接触,局部超覆于九里坪组之上。岩性:上部为杂色中薄层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岩屑砂岩、安山玄武岩;中部为砂泥岩;下部为块状砾岩。地层厚度约500米。
  朝川组 与下伏馆头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上段为紫红色砂砾岩、泥岩、粉砂岩、含钙质结核;下段为橄榄玄武岩、粗玄岩。地层厚度约635米。
  馆头组与朝川组岩性组合特点反映当时以内陆河湖相沉积为主,伴有火山喷溢活动,火山活动减弱。
  五、第四系
  主要为全新统冲积层。较集中分布于瓯江、大溪、小溪及其支流的谷地中。岩性由砾石层及薄层砂组成。唯温溪、港头一带有海相淤泥亚粘土及泥炭沉积,证明海水曾到达温溪、港头一带,地层厚度2~65米。
  第二节 火山岩与火山作用
  青田县处于浙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内,以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岩性以酸性岩类为多,中酸性、中性岩类甚少。依产出形态分喷出岩及潜火山岩两类。
  一、喷出岩
  喷出岩类中以火山碎屑岩分布最广,岩性复杂。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类主要见于高坞组,次为西山头组;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类仅零星分布。熔岩类亦有发育;酸性熔岩有流纹(斑)岩、斜长流纹岩、球泡流纹岩等,分布于白岩、船寮、温溪等地,产出层位有高坞组、西山头组,九里坪组;中酸性熔岩以深灰、灰黑色安山(玢)岩为主;中性熔岩以黑色安山玢岩为特征,见于北山;基性熔岩见于石帆——腊口一带的朝川组下段,岩性为玄武岩。
  二、潜火山岩
  区域性火山喷发末期常伴有潜火山岩侵入活动。侵入时期以晚侏罗世为主,早白垩世次之。岩性以酸性为主,中酸性次之。出露面积一般小于2平方公里。全县已知有潜火山岩体23个。
  1.安山岩、英安玢岩类有5处。见于阜山、吴岸、北山等地,呈北东及东西走向的岩株状产出,围岩为西山头组。
  2.流纹(斑)岩、霏细(斑)岩类有15处,主要有祯埠、仁宫、黄放口、钓滩、石门洞等岩体。呈脉状、岩株状、个别呈不规则状(如钓滩岩体)侵入于西山头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中。岩性复杂,主要有流纹(斑)岩与球泡流纹岩,岩石中铬、铜、铅、锌、钇、锡元素含量较高。早白垩世流纹岩岩体(如海溪板坑、大丘田)边缘常见珍珠岩、松脂岩岩腺,并有砩石矿化。
  此外,仁庄附近尚有上新世玄武安山岩小岩株侵入于西山头组中。
  三、火山活动的基本特征
  上述各类火山岩,潜火山岩大致呈北东向展布,均受区域基底构造控制。按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浆活动特点与控矿作用等可分为北山——海溪、夏西坑——石平川两个火山喷发带。
  北山——海溪火山喷发带
  包含两个喷发旋回,以晚侏罗世喷发旋回最发育,火山活动受基底断裂控制,堆积了厚约5000米的火山岩。其中高坞期为流纹岩、沉积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西山头——九里坪期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湖相沉积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熔岩,组成以高坞组为核部的北东向火山穹窿。如海溪火山穹窿,它控制了海溪岩体侵位。与铜、铅锌、黄铁矿、松脂岩等矿产的生成有关。早白垩世喷发旋回仅限于章村一带,受章村构造火山盆地控制,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夹中性火山岩,与黄石矿的分布有成因联系。
  夏西坑——石平川火山喷发带
  仅见晚株罗世一个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呈宽带型展布。高坞期为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堆积、西山头——九里坪期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及湖相沉积岩。火山构造发育,主要有石平川火山穹隆,塘后、王费潭火山洼地。后洋山、方岩背破火山口及石门洞火山通道等。火山穹窿控制着岩体的侵位,与钼、钼铅锌矿的形成有关。火山洼地、破火山口中火山热液活动较强烈,与铅锌、铜、高岭石、叶蜡石矿的形成有关。石门洞火山通道景观奇特是县内著名的游览胜地。
  由于地壳的总体抬升,地形切割不剧,后期岩浆活动破坏亦甚微,有的火山洼地与构造火山盆地仍残留其原始形态的面貌。如王费潭火山洼地、章 村构造火山盆地。
  第三节 侵入岩
  县境内侵入岩较为发育,岩体总面积约百余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5%,多以岩珠、,岩枝产出,共19处,面积较大的岩体有海溪、前村、青田、石前、洋心、黄泥坦(原称黄言坦)等6处。成岩时代以岩体年龄值135百万年为界,结合地质背景可分为燕山早、晚两期。早期岩体如海溪花岗岩用黑云母(钾氩法)测定的年龄值为178.9百万年。晚期岩体发育,多受断裂构造控制,岩类复杂,经钾氩法测定年龄值为82~122.9百万年。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此期侵入岩岩体仅见4处,按相互侵入关系又可知为先后两次生成。第一次形成的岩体有马园云辉煌斑岩、海溪石英闪长岩等。前者呈小岩株状侵入于西山头组中;后者侵入于海溪火山穹窿核部,并被第二次侵入的花岗岩破坏,海溪石英闪长岩中磁铁矿含量达4.157~15.56公斤/吨,故在岩体风化的残坡积层中易形成铁砂矿。第二次侵入岩的岩性为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有海溪、石平川、洋心3处,总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海溪、石平川岩体侵入于火山穹窿核部之高坞组中。燕山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花岗岩与铜、钼、黄铁矿的形成有关,以钼矿最有意义。
  二、燕山晚期侵入岩
  岩体分布较广,在海溪、前村、石平川、鹤城镇、石前、垟心、黄泥坦等地均可见。依岩体相互侵入关系可细分为四次:第一次为石英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侵入于垟心花岗岩中,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第二次侵入岩为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石前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体即是此次的侵入岩。由于其岩体的风化剥蚀,形成受岩性制约的椭园形的山间盆地。第三次侵入岩最发育,主要有前村、青田、黄泥坦等岩体,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以上。岩性有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等酸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均呈岩株状侵入于西山头组或九里坪组中。第四次侵入岩不发育,岩性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呈小岩株或小岩枝侵入于以前各类岩体中和朝川组以前的各组地层中。
  第四节 构造
  青田县处于华南褶皱系北东段的浙东南褶皱带内。按构造运动旋回,大致可分为2个构造层、4个亚构造层。海西——印支期构造层零星出露,由鹤溪群浅变质岩组成,为基底构造层;燕山期构造层晚于海西——印支期构造层,由株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分布遍及全境,与基底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燕山期构造层按火山活动旋回、接触关系等由下至上又可细分为以下3个亚构造层;毛弄亚构造层,仅出露在陈村垟一带,为内陆湖盆相含黑色炭质页岩的碎屑岩建造;磨石山亚构造层:本亚构造层最发育,为陆相酸——中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建造,与毛弄亚构造层呈火山不整合接触;馆头——朝川亚构造层,为沉积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与磨石山亚构造层呈沉积不整合接触。
  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按其相互切截关系可分为4组,以北东向断裂形成最早,依次为近南北向、东西向与北西向。
  一、北东向断裂带
  主要有两个断裂带,分布于章村——海口与石平川——鹤城镇之间。前者大体相当丽水——余姚深断裂带通过的部位,挤压破碎带宽达20公里,片理化、劈理带发育,控制着章村构造火山盆地与海溪火山穹窿的成生和发展;后者斜贯县境,由3~4条断裂组成,挤压劈理带亦较发育,局部宽达100米左右,并有石英正长斑岩、安山岩、流纹斑岩岩脉与黄铁矿、镜铁矿矿脉的充填。本断裂带控制着石平川火山穹窿、王费潭火山洼地与塘后火山洼地的成生和发展。
  二、近南北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遍及全县,瓯江南岸比较发育,主要断裂有四条:北山——陈村垟、夏西坑——长处原、吴岸——船寮、山口——油竹。挤压带长30~50公里,宽10米左右,基本上呈等距(约10公里)分布、控制着后羊山破火山口、王费潭火山洼地、方岩背破火山口的成生和发展,对叶蜡石、高岭石矿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三、东西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不甚发育,见于陈村洋——钓滩、平桥、海溪等地。断裂挤压带多呈80度方向展布,断裂面南倾,倾角80度左右,断裂规模一般较小,切割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又被北西断裂所截。
  四、北西向断裂带
  本组断裂遍及全县,基本上呈等距分布,比较大的断裂带间隔10公里左右,小的断裂带间距5~5公里。均呈300度左右走向,断裂面向北东倾斜,倾角70度左右,破碎带宽20~50米,为张扭性断裂。其中有中酸性岩脉充填,切割上述各次断裂和火山构造,对青田的钼、铅锌、叶蜡石、高岭石等起破坏作用。
  上述四组断裂对青田的地貌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沟谷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受到断裂的控制,形成北东、近南北向、北西向的沟谷。
  附:地震
  青田属东南沿海二等地震区东北段,接近三等地震区。据省地震科学研究所的边界划分,属弱震密度分散区,位于浙南地区两条地震较为活动的断裂带之间。发震极少,基本稳定。据史志载:明天顺八年(1464)地震(雍正《处州府志》卷十六);清咸丰三年(1853)六月,“大雨十昼夜,雨前数日,地震,声如雷鸣,日夜不绝,鸡犬不鸣月余。”(光绪《青田县志》卷十七);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十四日,地震(《浙江近代革命史》);民国11年7月,地震(《浙江省历史地震年表》)。
  第五节 矿产
  矿产资源,已发现33种,206处,已开采的有钼、铅锌、萤石、叶蜡石、高岭土、石灰岩、花岗岩等。
  钼、钼铅锌矿
  主要分布于黄垟乡境内,吴坑乡、石溪乡、汤垟乡也有产出。
  黄垟乡石平川钼矿是有工业价值的中型矿床。矿体产于石平川火山穹窿核部侵入的燕山早期钾长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坏状围斜的裂隙为主要容矿构造。主要矿体有12条,长45~690米,厚0.5~5.51米,延深达700~900米,矿石以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为主,含钼0.09~0.4%。
  钼铅锌矿一般为脉状小矿床,规模小,矿石品位富,钼、铅、锌均可利用。
  铅锌矿
  矿点较多,规模较大者在孙坑乡、贵岙乡,产出分两种类型:
  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附存于西山头组湖相沉积岩中,顶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见矿2~3层,层距2~10米,单层矿体长100~800米,厚0.3~1.5米,一般1米左右,倾角在15~20度之间。矿石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等组成,含铅
  0.26~25%,锌0.35~14.25%,银30~100克/吨,镉0.005~0.12%。主要分布于孙坑、贵岙两乡,港头乡也有产出。
  火山热液型 矿体呈脉状,产于北西西、北东向断裂中,矿体长20~400米,厚0.15~0.45米,倾角50~65度。矿石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等组成,矿体规模小、品位富,适合地方小型开采。主要分布于贵岙乡、张口乡、山口乡。
  叶蜡石
  叶蜡石是青田特色矿种,分布范围广、产地多。主要产于山口乡、小岭乡、双洋乡和船寮镇。以山口蜡石矿规模最大,为世界闻名的大型叶蜡石矿床。
  山口叶蜡石矿位于方岩背破火山口南、东侧,矿化带呈似层状,产于西山头组酸性火山岩中。矿带长5公里,厚数十至数百米,倾角10~30度。矿石以叶蜡石为主,伴生有石英、绢云母、高岭土、红柱石、刚玉等。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二氧化硅46.59~74.59%,三氧化铝18.36~38.39%,三氧化二铁0.01~1.14%,氧化钛0.1~1.15%,氧化亚铁0.03~1.1%。矿石主要物理性能:耐火度16501670度,白度1300度,焙烧后白度为89.2~93.3度,干燥线收缩率2~2.2%。山口叶蜡石赋存有丰富的工艺雕刻石料,工艺上命名为“青田石”。
  高岭土
  高岭土也称瓷土,主要分布于瓯江两岸,由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晶屑(熔结)凝灰岩和石英斑岩风化所致,矿体呈似层状,被覆状产出。长数十至数百米,厚数米至数十米。矿石由高岭石、水云母、绢云母、叶蜡石等组成。矿石主要化学成分:三氧化铝13.88~23.08%,三氧化二铁加氧化铁0.5~2.46%,为较好的日用陶瓷、电瓷原料,部分还可作橡胶填料。
  贵岙乡、船寮镇西山头组均产出紫——紫红色泥岩或粉沙质泥岩(当地称“红泥矿”),可作建筑陶瓷原料。
  矿泉水
  青田矿泉水,位于县城西面,水源来自青田花岗岩体的地下深处,赋存于第四系砂砾层与花岗岩裂隙中,总储量约140万立方米。矿泉水的主要组分:二氧化碳1304毫克/升,偏硅酸、锶均达矿泉水界限指标,氡12.79马赫/升,含锂、锌、锗等20多种有益的元素。
  花岗岩
  全县有9个入侵岩体,大的达30多平方公里,一般10平方公里左右。已开采利用的5个,主要用作建筑材料。
  海溪花岗岩体 位于海溪东北部,出露面积33平方公里。内部为中粒斑状花岗岩,外部为浅肉红色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还有早期的芝麻花斑状石英闪长岩岩体约2平方公里。
  青田花岗岩体 位于县城周围,约28平方公里。岩体分为3个相带:中心相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为5.5平方公里;过渡相为中粒花岗岩,面积为15平方公里;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约7.5平方公里。目前已开采利用,主要作为耐酸耐碱石材、建筑饰面石材及工艺雕刻石料。
  万庄钾长花岗岩 出露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在县境内占1/3,约46平方公里。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和文象结构。有红色和肉红色2种。
  洋心、石前、汤洋、石平川、黄章 坪、马园等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火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已开始或有待于开发利用。

知识出处

青田县志

《青田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本书全面记述了青田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百科全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